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恋教育范文

早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恋教育

第1篇:早恋教育范文

关键词:早恋 青春期教育 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过度的阶段,是既易丰满而正直地成长,也极易瘦弱而扭曲生长的一棵将成型的树。这棵即将成型的树,最终是成为有用之才,还是成为“病梅”,甚而是“害群之马”,主要取决于教育者是否给予了心理健康的雨露。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十分明显,特别是心理困扰、心理矛盾十分突出,因而正在健康成长的心理,也必然会经常性地面对和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突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一个让家长、教师都十分头痛的问题。中学生处于青年前期,生理上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对异性向往爱慕的倾向。但如果学生一旦陷入早恋,就会沉缅在卿卿我我之中,荒废学业,身心发展受到影响,针对高中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分析早恋产生的原因,找到恰当有效的引导方法。现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一、做好预防疏导,防患于未然。

在班主任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中,必然有着预防学生的早恋发生的重要工作,而教育首要先做好预防,在这环节上我主要通过:“榜样教育”策略、“主题班会”策略等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预防。例如以邓颖超大姐对妇女提出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为题,通过树标兵,学先进,使女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学生的美和追求,在她们中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谁早恋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谁没有理想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从而净化她们的心灵,掌握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分寸,不使异性友谊变为爱情。在进行榜样教育的同时,班主任要利用系列化的活动,正面引导、反面警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组织如下一些主题班会课:《我所喜欢的少男少女形象》;《女性的自我保护》;《异往的准则》;《意志力与成材》;《十六岁的理想和追求》;《怎样的中学生活最美》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做到思想上的迎导,做好预防工作。

二、尊重关心,正面疏导。

对于早恋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没有这种“教育爱”作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本已闭得紧紧的学生的心扉将封锁得更加严密。有的班主任视学生早恋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有早恋行为就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实有所指的暗示批评,勒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手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学生感到压抑和苦闷,更多的学生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差异很大,又都处于性的敏感期,因此,对早恋者的教育不宜在班级集体中公开进行。公开的批评教育会伤害早恋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对集体的离心力,在集体中的孤独、冷漠的感受会间接地强化他们的冲动。另外,公开的批评教育也会使其他学生出于好奇心理而妄加猜测或议论纷纷,这就会成为产生早恋行为的诱因之一。有的学生原先只有那么一点儿“意思”。经过同学们的纷纷议论,可能“弄假成真”地认真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当尊重关心,进行正面的疏导,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案例:在2009年的第二学期里,有一天,我班的刘某走到我办公室里,很不好意思的说,“老师,对不起,我犯错误了,请你原谅。”我听后,马上让座给这位学生,端上热茶,细心的问:“怎么了?慢慢讲,没关系。”她脸红的说:“老师我谈恋爱了,我喜欢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我一紧张,她可是我们班的学习优秀分子,怎会呢?谈恋爱,那可是会影响学习的,怎么办?不能批评,她可是信任我才说的,我想了想,说:“好啊!这说明你长大了!同时你能发现问题,又说明你成熟了,每一个同学到一定的年龄都会对异性有好感的,这你并没有错,这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定会遇到的,只要你能认真的对待,或其放在心里,因为现在对你来说有更重要的事要你做:高考。……”通过细心的交流,这位同学渐渐地消除了紧张心理,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后顺利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三、开展青春期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早熟,同时性成熟的提前带来了性心理发育的提前,以及社会各种传媒中的性信息大量增加,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或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因此及时的开展青春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及时的开展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消除性神秘感,然后树立正确的性道德意识,建立稳定的性道德。

四、鼓励异性的正常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会使得某些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异性看成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甚至把对方的缺点也美化成优点,从而走向“早恋”。为了破除这种神秘感,我认为应鼓励男女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同时加强指导)。通过交往,可以使他们对异性有一个正确而又较全面的认识,淡化他们对异性的好奇,从而避免或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五、进行心理辅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重要的是早在青年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前,就应该教育这些未来的男人正确对待姑娘的爱,而姑娘也应该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情感的境界更高、更美、更富有创造性。”发现女学生出现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家长和老师不能简单地禁止,更不能粗暴地扼杀,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批评,羞辱她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对女学生的早恋行为,应该除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她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外,还在于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2篇:早恋教育范文

记得九五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三周,我在九年级(2)班上思品课,发现一位女生心不在焉,显出一副焦虑的样子,我就知道她有心事,第二天中午,我约她到我办公室,如同朋友一般,我们很快便进入了话题。她告诉我,原来是近两周来班里一位挺优秀的男生常给她发求爱短信,她心里又慌,又很高兴,这位同学学习成绩好,书法还很出众,在女生心目中是一个受欢迎的同学。她心里很喜欢这个男生,近几天经常约会,哪知途中又出现第三者。这位女同学说一天下午,班里另一男生找到她,很直白地表达了心中的爱慕之情,说完把一封信寄给了她。这位男生很喜欢书法,成绩中上水平,她看信后知道该男生也很喜欢自己,她不知如何拒绝,进退两难。这两位男行都彼此知道对方对同一位女生的情意。在那以后,两个男生明争暗斗,矛盾加深。她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她成绩猛跌的原因。

这是学生中的“三角恋”现象。三人都处于情感的困惑之中,我该如何去帮助三个学生走出感情的阴影呢?对此,我采取四个阶段的心理疏导。

第一阶段:第三人谈话。目的是要了解心他们内心世界,也为他们心中的烦恼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和这位女生每周谈话二至三次,和她分享人生情感路上的一切酸甜苦辣,了解她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另两位男生谈话,我的切入点是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知道他们两人都喜欢书法,而我也是书法爱好者。两个人在书法上很有潜力,楷书写得很好。其中一男生开始练习书法没有找到窍门,我建议他从隶书练起会有很大进步。因为他们的书法感受力强,所以进步相当快。

第二阶段:写日记,载其感受。两周以后,我让这位女生写日记,将每天发生的事写下来,包括在感情上的所有事情,注意自己内心的变化,记录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通过写日记可以发泄和倾诉心中烦恼,减少焦虑与不安,而且也可积累人生经历。

第三阶段:转移注意力。在这中间,我借了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书给其中一位男生看,希望他能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拓宽他的视野。另一男生不喜欢读书,我就借了几本书法理论书给她看。练习书法和读书,使这两位男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事”上,使他们减少了烦恼,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我也轻描谈写地与两人谈一些感情上的事,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适时加以引导。说来也怪,找到有意义的事去做后烦恼就会自消。这两个男生在情感问题上不再像以前那么“执着”了。后来,他们参加了学校艺术节和省、市、县书法比赛,都获得优异成绩,两人又像从前那样充满阳光。

第四阶段:理性认知,学会选择。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学会自己去理性选择。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和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对这两位男生,我还放心,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他们什么都愿跟我说,当然是单独进行的。时间和成就冲谈了他们情感困惑,其中一男生对我说:“老师,感谢你对我们的开导,我觉得还是维持现状较好,感情的事我不必强求。”而另一男生对我说:“现在就算有了感情,以后也难说,还是把书法练好吧。”他们的这种坦然让我十分感动。该女生呢?我要她帮一份作业,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学会选择。作业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分两个问,其一,目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其二,顺利完成最重要的事我必须怎么做?第二部分(感情选择利弊析),分三个问,其一,谈恋爱的利弊?其二,不能恋爱的利弊?其三,不受感情困惑,走出阴影,我该怎么做?我和她一起讨论作业,通过作出进一步帮助她认清自我,理清自己的“事务管理”头绪,确立“感情管理策略”。大约又过了一个月,该女同学懂得了如何真正地面对自己。我和班主任协商,把她从第四排调到第一排,以减少干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我继续跟踪她的变化,及时调整我的思路。半个学期后,这女生完全走出了感情阴影,并与那两位男生成了知心朋友。该女生对那两位男生说:“大家背着(感情)债,我们谁都不会开心的,现在好了,我们都成为最好的朋友,最重要的还是集中精力学习。”这两位男生一致认同,从此以后,这位女生不仅成绩逐渐上升,而且人也日渐开朗,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美丽的微笑。两位男生均在各类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后来这位女生读医学院毕业后当医生,那两位男生均读教育学院毕业后当教师,每逢节日来临之际,我总会收到他们三个人的信息或电话,有时还寄来卡片,读着充满感激和祝福的话语,我心中无比自豪,充满了鲜花般的幸福感,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在后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也疏导解决了好多对中学生早恋及情感困惑问题,认真分析起来既有其成因,又有其解决策略,只要用心来耕耘,就会硕果累累。

成因

生理趋于成熟是中学生感情困扰的内部动因,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不同步,社会经验不足,易感性和受暗示性强,过早凸现出“少男钟情”和“少女情春”现象,加之社会诸多媒体的渲染是中学生早恋的助推器,媒体对中学生的恋爱关注过多,过分渲染,使中学生产生了很多认知误区,甚至有的中学生把恋爱当成时尚;多数家长又忙于事业,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予积极引导,在恋爱态度上,有的家长放任,有的家长禁止,都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学校在感情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学校和老师抱着回避态度,有的学校太过严厉,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学校缺乏丰富的大课间活动,诸如此类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早恋。对于早恋的学生,也有相应的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

一般地说,中学生早恋和感情困惑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

其一,要正确认识中学生恋爱的感情困扰。

中学生恋爱和感情困惑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更离不开心理、生理因素。他们出现恋爱心理和感情困惑现象,是他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禁人不可禁心,若硬性地去禁止他们,那往往事与愿违。对此,既要有一颗平常心,又不能掉以轻心,既要引导他们摆脱困境,又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维护和呵护这份人类的美好情感,引导他们会珍惜这分情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而不是付诸行动去恋爱。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份早到的“爱”,可以容纳他们美丽的烦恼,宽容他们在花季里的恋爱和感情困惑。当然,我们容纳和宽容并不是鼓励,而是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前述那位女同学和另两位男同学的感情困扰,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有良好的心态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二,要有耐心和爱心,多作心理辅导,爱能融化冰山。

我们帮助中学生处理摆脱恋爱和感情困扰的处境,应从心理因素入手,多作心理引导。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用尊重去和学生交朋友,用民主去和学生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前述一女二男的感情困惑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帮助后才走出感情阴影,正是爱心和耐心的体现。对那位女同学采取让其写日记,转移注意力、作业分析、升华等心理辅导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我们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

其三,要有周密计划,各种方法合用。

第3篇:早恋教育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一直对“人民教育家”的名谓惶惶不安),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可能就是影响学生一生成长的“风景”。这“风景”在惠及学生的同时,也让我自己流连其间。

情――关爱

情,是对学生的挚爱,是对事业的执着,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共鸣,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不断提升的。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努力地上课,严格地要求学生,但事与愿违,学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听话”。有一次,由于课上与学生沟通不成功,一下课我便跑回到办公室放声大哭,一边哭还一边说:“哪有这样不听话的学生……”我的师傅看到后微笑着对我说:“你是老师,哪有和学生计较的老师啊!”至今,这句话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从那以后,我逐渐学会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角度和学生沟通。我常常对学生说:“我和你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我也绝不会放任你们的缺点错误,我会和你们沟通,直到你们想通为止。”渐渐地,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喜爱、重视音乐课,我从不随便取消课程,有时因公务调整课程,哪怕一天上六到七节课,我也要把落下的课补上。学校的每一次艺术活动我都认真对待,决不推诿、敷衍,我时常对自己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甚至两次面瘫说话困难时,我也没有放松自己的责任。业余时间,我从不带学生、搞家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我才会快乐,快乐比金钱更有价值。

教育的热情换来了学生的真情,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特别喜欢您的课,您不是把音乐当成工作,而是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您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思想都融进了课堂,您充满激情的歌声、话语和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

雅――塑造

初上讲台,总觉得一节课时间太长,没有东西讲,下课时间没到就已经讲完了。其实,这正是文化缺乏、内涵不够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教师,光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够的。现今社会要求学科综合,要求多元文化,音乐教师更应站在音乐文化的延长线上,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因此,我广泛涉猎,读经典原著,从源头上开掘;读看似无关的“闲书”,从流域上去开拓;用“硬读”去修炼功夫;以“悦读”去陶冶性情。这样多年的积累,使得我的教学不仅有“招式”,更有风骨;与同行交流,就不是只附和别人的见解,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以前我认为教育科研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我在教育实践中遇到困惑难以解决时,“研究”二字蹦了出来。我豁然开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就是教育科研的起点。于是我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及时地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加以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当我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时,我发现了音乐教育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在长期教学创新实践和潜心钻研的过程中,我的音乐课堂形成了“情趣相投、静活适度、师生互动、审美提升”的教学特色。

其实,从只知道照本宣科地把教学参考书作为自己教学的拐杖,到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清醒地知道这几十年来磕绊的狼狈和修炼的艰辛。幸好,我有同事的帮助、师傅的指点和书籍的陪伴。装点我的教育“风景”的,哪里只有我一个人?

趣――追求

二十多年的工作,我从一个懵懂、浅薄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在教育、教学、科研领域等“风景”里可以流连驻足的中年教师,主要受益于南通中学的传统和精神。回想起来,有多少个“第一次”构成了我教育“风景”里的一草一木,一风一云,一水一石。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显落后。在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我本雄心勃勃,但只得了三等奖。这一次的事与愿违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最优秀的成绩得个让众人信服的“一等奖”。后来在师傅的帮助下,凭着初生牛犊的冲劲和不懈努力,我终于拿到了市区和大市优课比赛一等奖。这使我有了更大的工作激情和动力,于是有了后来的特等奖和多次的一等奖第一名。

当多媒体教学手段刚开始运用时,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但是我感觉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尽管当时的制作和操作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却成了南通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的第一人。这次尝试为我今后以多媒体作平台,采集大量的音频、视频素材,设计生动有效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难忘的事情,都是我留在“风景”中的足迹。我认为,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抓住成长中无数个“难忘的第一次”,去发现自我、研究自我、完善自我,才会有今后事业无限发展的空间和态势。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以永不言败、追求卓越作为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一桩桩“第一次”的历练中成长。

智――完善

有一次在徐州作讲座,结束时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感到非常惊愕,这位老师激动地说;“蒋老师,我要感谢您,因为我本来不想再做音乐老师了,今天您的讲座,激起了我的教育热情,我起码还要再干十年。”听了这话,我也被打动了,原来自己的言行可以深深地影响别人。

近几年中,借助“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平台,我本身获益良多。与此同时,我积极开展团队建设,把致力于音乐教育的老师凝聚在一起,提升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水平。

在共同的研讨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团队成员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上常有新点子,但缺乏理论支撑;有些教师有较好的教学经验总结,但缺乏凝练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科研水平,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因此,我通过讲座、辅导、示范课等形式传递给更多的青年教师新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构建“高品位”的音乐课堂;通过定期交流读书体会、网络互动,使团队成员努力拓宽教育文化的视野;定期举行聚焦课堂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团队的建设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教师的成长。

第4篇:早恋教育范文

创造性思维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解答和方法的综合性思维,它建立在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训练好创造性思维之前,必须得抓好形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训练,只有这些训练抓落实了,创造性思维训练才会水到渠成。而这些思维训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整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如教学记叙文、文学作品时,着重进行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训练;教学议论文、说明文时,着重进行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进行这些训练时,还要相机地进行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训练。在以上多种思维训练中,可重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开始,辐射式地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以求得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结果。例如,学习老舍的《小麻雀》后,我要求学生续写小麻雀的命运,让学生任意展开想象。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被放飞了,回到大自然中;有的则写小麻雀终因伤势过重,不堪痛苦地死去了;还有的写小麻雀依然过着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课文,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像这样进行训练,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指导性与培养性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训练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对学生的培养。由于受年龄、心理、阅历和见识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未免肤浅,教师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时,得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培养创新能力。如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针对话题作文的文体创新,讲到采用“故事新编法”时,学生起初编的故事总脱离不了原作的桎梏,总结不出故事新编的方法。此时,我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安局在考核刑侦人员时,出了一道题。给每个应考者发一大串钥匙,令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去打开一扇指定的房门。结果,绝大部分考生都拿着钥匙,一片又一片地去试开房间,都没有结果,因为他们都没跳出“钥匙开门”的思维方式。只有其中一位,飞起一脚,踢开了房门。他经过分析,运用了逆向思维,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试完大串的钥匙。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思维激活了,争先恐后地有创意地编了许多新故事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了“反弹琵琶法(翻案法)”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这一节课,也学会用逆向思维去创新的能力。

三、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第5篇:早恋教育范文

355名研究对象中,已来月经者338人(占95.2%);平均初潮年龄(12.3±0.8)岁;以P15(11.3岁)确定病例组(初潮较早者)54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和父亲感情”(OR=0.89)和BMI(OR=1.16)与初潮较早相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教育程度高(大专及大专以上)(OR=0.41)与初潮较早相关联。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初潮较早的危险因素有“家庭人数多”(OR=1.72)、父母离异(或过世)(OR=3.9),保护因素有“和父亲在一起生活”(OR=0.26)。结论家庭不完整或家庭人数较多,可能造成女生家庭中慢性应激环境,从而导致女生初潮年龄较早。

【关键词】家庭关系;月经初潮;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10-04

青春发动时相(pubertal timing)指和同龄人相比,个体的体格和性发育水平所处的发育阶段。女性青春发动提早将增加其罹患乳腺癌、发生情绪问题等风险。青春发动时相变化趋势及其机制已成为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研究热点。青春发动时相的“变异”受基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当前,儿童发展的生活史理论受到广泛认可,该理论强调儿童早年经历和青春发动之间的关联,而家庭关系是儿童早年经历的核心因素。“慢性应激”及其作用是研究家庭关系和青春发动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常见心理社会应激有儿童家庭情感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父亲(父爱)缺失和收养等。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考察初潮年龄较早组和对照组重要家庭关系变量的暴露差异,从而提示可能的关联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考虑病例对照研究可能出现的“回忆偏倚”,选择研究对象为初二女生,因此年级阶段女生大多数刚来月经不久,对初潮时间记忆较为清晰;且对于家庭关系已经有一定的、较为成熟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以武汉市武昌区和汉阳区2所普通初中作为研究现场,将2所学校全体初二女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出调查表378份,收回378份,其中有效355份(有效率93.9%)。根据研究对象初潮年龄分布情况,结合我国女孩初潮年龄分布相关文献,以P15(11.3岁)作为初潮较早界值,确定初潮较早者作为病例组,其余女生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重点搜集家庭中可能导致慢性应激的因素,且多为客观指标,如父母离异、家中成员数、父母婚姻关系、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条件等;与父母感情采用自我评分(10分为满分)。因国内尚无测量儿童家庭关系权威量表,本研究家庭关系测量采用自编量表。量表效度分析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了解结构效度;经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父母婚姻与亲子关系、父母文化、父母外出工作、家庭规模与经济;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因子旋转,所得因子间不相关。各题项在相应因子的负荷为0.6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9%,且没有出现一个题项与多个因子有关的情况。信度分析主要考虑重测信度,选取1个班级于调查后20d重新进行调查,以2次调查初潮年龄相关系数作为反映重测信度系数主要指标。本研究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91。

另据文献报道,体质量指数(BMI)是女性初潮年龄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故也列为调查指标。

1.3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一般情况采用定量资料和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家庭关系与女生初潮较早关联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和Cox比例风险模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55名研究对象中,已来月经者338人(95.2%);平均初潮年龄(12.3±0.8)岁;报告有痛经者201人(59.6%)。有54名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1.3岁(病例组),占15.2%。病例组初潮平均年龄为(10.9±0.5)岁,对照组为(12.5±0.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户籍、家庭人数、是否独生子、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初潮较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以初潮较早作为结局变量,以人口学特征、家庭关系各因素、BMI等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和父亲感情”、BMI和初潮较早相关联。见表2。

2.3 初潮较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3),仅父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OR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e回归分析将初潮较早作为二分类结局变量处理,只能粗略分析各因素对是否有初潮较早现象的效应。实际上,各因素对于初潮年龄大小的效应更应受到关注。

根据理论假设,家庭因素对女童青春发动主要结局影响的风险不随时间而变化。以初潮较早作为一不良健康结局,探讨相应家庭关系中危险因素效应,符合Cox比例风险模型的要求,可利用Cox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的效应。将初潮较早作为不良事件,利用Cox回归中的向前逐步法(LR)分析相关因素的效应。变量及赋值见表4。

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家人数多、没有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母离异(或过世)是初潮较早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父母离异因素,其OR值为3.942。见表5。父母不同婚姻状况下女孩初潮较早的生存函数曲线见图1,可见父母离异或过世的女孩,初潮出现的年龄更早,在各个年龄发生初潮的累计概率都高于父母在婚组。

3 讨论

研究结果提示,父亲缺失、父母离异可能是武汉市初二女生初潮较早的危险因素。根据理论假设,女儿生殖策略改变中的发育过程对某些因素特别敏感,尤其是父亲对家庭的投人及其在家庭中的角色,“父亲缺失”会造成女孩青春发动提前。可能的机制在于父亲缺失后造成家庭缺乏父亲角色的保护,家中形成一种慢性应激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女孩神经内分泌机制,导致青春发动提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强,离婚率不断上升等现象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女性儿童青春发动也呈现提前的长期趋势。目前,国内青春发动相关研究开展时间不长,相关基础数据正在获取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全国性的男孩、女孩青春发动重要指标的估计刚刚完成。本研究结果为深刻认识青春发动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提供新线索。

本研究中,BMI的效应只在单因素分析时有所体现,在多因素分析时效应不显著。而以往研究已证实,肥胖是导致青春发动提前的一个独立因素,并非慢性应激导致青春发动提前的“中介变量”,本研究结果与此相吻合。

本研究中,家人数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的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家人数较多主要由于家中有兄弟姐妹或祖父母住在一起。已有文献表明,兄弟姐妹数量多是初潮较早的一个预测因素,特别是家里有弟妹时。究其原因,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存在可能让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有所分散而增加应激程度,但同胞数量对于初潮较早的效应有待更多研究验证。

第6篇:早恋教育范文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找到我,说他已经当了爸爸,是为了孩子的问题来咨询的。

“我们孩子快1岁了,我想着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个有作为的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年轻的父亲表达着他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规划,“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命运留给我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没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所以,我对孩子要进行早期教育。可是,您说孩子怎么对拿笔写字没有兴趣?前些天,我给孩子一支笔,让他在纸上画。开头还可以,可是不久他就没兴趣了,再给他笔他就扔得远远的,而去玩别的东西了。您说,对这么大的孩子不该进行早期教育吗?”

感官训练是对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步

这是个难得的关注孩子培养的好爸爸。可是他教育的内容不对头,刚刚1岁的孩子可还没到学写字的时候呀!想在孩子身上圆自己的大学梦,也不能心急呀!进行早期教育,不等于早读书,早识字。常常有些人一提起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读书、写字、算数,等等。这实在是早期教育的严重误区。因为这违背了儿童心理的特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实在是害莫大焉,弄不好会压抑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一位心理学家把12对孪生老鼠分为两组:一组放到刺激丰富的环境中,一起装进一个大笼子,灯光明亮,能听到各种声音,并装有梯子、车轮等;另一组放到尽可能没有刺激的环境中,单独装进小笼子,放在昏暗无声的屋子里。80天后,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老鼠脑子的体积大、皱折深、分量重,而且“聪明”得多。心理学的许多实验都是先在动物身上做的,这正像医生先拿动物做实验一样。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让孩子多用眼、用耳、用手等感官,丰富的感官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也就更聪明。

当人使用眼、耳、手等感官时,也就分别认识到事物这样或那样的属性,这样的认识叫感觉。感觉好像很简单,却一点不能小瞧。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基础。人要是看不见,摸不到,听不着,什么感觉都没有,那将是怎样的情形?还怎么产生复杂的心理?孩子从母腹这个小天地来到陌生的大世界,如果说他们对世界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最初就是各种感觉。孩子的各种感觉能力都是逐渐发展的,所以,不要把心理学家说的视觉型、听觉型等,完全看成是先天的,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认定眼睛不好耳朵好,或耳朵不好眼睛好。就是说,敏锐的眼睛、耳朵,都可以培养训练出来。

怎样进行早期感官训练

眼睛的训练

孩子刚出生对光就有反应。不要以为新生儿怕见光。眼睛的训练,最早应先给孩子以明暗光线的刺激。随着孩子长大些,可以在他的小床周围悬挂各种色彩鲜艳的气球、布条等,这比他睁眼只看见白色的屋顶好得多。小家伙首先偏爱红色,可以拿个鲜艳的红球放在他眼前,逗引他用两眼注视,随后慢慢移动红球,吸引两眼跟踪红球。

小家伙对人的脸似乎有极大兴趣,比注视别的东西的时间都长,以至盯住妈妈的脸长时间目不转睛。妈妈可以在哄抱孩子时经常变换位置抱孩子,让他从不同角度注视您的脸,训练视觉机能。

对再大些的孩子应给他准备五颜六色的玩具,还可以利用游戏训练视觉能力。例如,大人在一张纸上先画一条红线,让孩子也画一条红线,画一条绿线,孩子也画一条绿线,其它颜色类推。孩子画得颜色不一样,算输。然后互换由孩子先画。这叫“画线游戏”。也可以跟孩子说:我心里想着屋子中的一个东西,是红色的,你猜是什么?他就可能猜各种红色的东西。猜着了再轮换。这叫“猜猜看游戏”。还可以把棋子、豆粒等小东西放在桌上几个,让他看一眼很快说出数目,说对了跟互换。这叫“数数游戏”。当然,热爱孩子的父母还会创造出许多训练孩子眼睛的游戏。

耳朵的训练

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小宝贝出生后似乎耳朵更好使些,有时看得不如听得好。所以,更应及早训练耳朵的听力。比如,小宝贝啼哭起来,不要以为只有喂奶才是好办法,弄出一个清脆的音响(如铃声),同样能止住小宝贝的哭声,还可以吸引他寻找声源。自然,悦耳的歌声是最好的听觉刺激。虽然母亲未必是歌唱家,但为了孩子还是应学会几首好听的歌。因为孩子早期实在是跟母亲交往时间最长。给孩子轻声地朗读诗歌也是个好办法,这可以使他们随大人语调的变化有不同反应,又为发展语音听力做了准备。

孩子非常喜欢有人跟他“谈话”,尽管他们还听不懂。所以,父母热情洋溢的语调也是很好的听觉刺激。跟大些的孩子玩“悄悄话游戏”也可以训练耳朵。如果孩子由于某些疾病(如中耳炎)听力受损,除其它措施外,父母更应注意经常与孩子大声谈话,以训练孩子的听力。

手的训练

手并非只是用来劳动的。对幼儿来说,手首先是一种重要的感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手获得的感觉叫触摸觉。闭上眼试想,事物的凉热、软硬、轻重、大小、远近等都可以用手来“认识”。而且,就是睁开眼,凉热、软硬等也只能靠手摸出来。只是成人有了经验,以后似乎用眼可以看出来了。这就不难理解,幼儿的两只小手总要东摸西摸闲不住,对他的“生活”的意义该有多么重要。

因此,应该充分“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小宝贝的手摸摸抓抓还可以训练他们手眼协调。对大些的孩子,还可以做“蒙眼睛游戏”,给他们手上一个东西叫他们猜是什么,或者让他自己摸,猜摸到的东西。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触摸觉。一些运用手指的游戏,如折纸、剪纸等,也可以发展孩子肌肉和关节的感觉能力,而且,观察力、创造力等也从中得到发展。常言道:心灵手巧,反之也成立:手巧心灵。

第7篇:早恋教育范文

[关键词]张君劢;苏联;早期教育

一、对苏联早期教育政策的基本肯定

与对苏联的各项制度大多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不同,张君劢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政策却基本持肯定和赞许的态度。张氏根据民众获取教育途径的不同,他把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教育”,即民众通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常规教育机构所接受到的教育;另一类是“间接教育”,即民众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和电台广播等其他途径所接受到的教育。张氏通过三次访苏期间的实地参观,指出苏联的戏剧、电影和博物馆中陈列均具有政治宣传和教育的功能,苏联通过这些形式向国内民众灌输无产阶级的合法性,强调阶级斗争,突显旧社会黑暗和新制度的优越性。张氏将苏联的教育概括为“以劳作实习为本位,尤注重于职业,所以辅助俄之工业化,其最后目的则造成社会化集合化的社会”(1),其学制采用德国的“一体学校说(Einheitsschule)”,即一贯制学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张氏认为此法保证了有志于学习的学生可以逐步向上深造而不至于中断。

张君劢按照教育目的的不同,把苏联教育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社会教育,即各国通行的学校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苏联在这方面有很多创举,通过分门别类的设立教授各种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型大学,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第三类是政治教育,如工农夜校、党校等,用以进行政治宣传,教育工农阶级和扫除文盲。

当时苏联认为只有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取得胜利,才能促成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最后胜利。所以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很高,特别注重在旧时代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的中下层无产阶级的教育权。而这也符合张君劢“凡教育而不自扶植贫民下手者,决非真教育,决非真平民教育”(2)的观点。苏联在文化教育事业上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扫除文盲,一个是推行义务教育。张氏称赞苏联的扫盲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其有效的扫盲方法,认为“一国有数千万不识字之民,即其国中有若干不觉其与国家有何关系之民,以此等人构成一国居民之多数,未有不亡者矣”(3)。张氏亦指出苏联实行义务教育有三大劣势:缺少师资、校舍和资金。但他发现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义务教育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地提高。张氏还把视角转回中国,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普及和扫盲工作远远落后于苏联,这是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和宏文师范制度所导致的,他认为苏联的教育制度远在日本之上。

针对苏联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张君劢认为“俄政府之制度,若苏维埃,若红卫军,或有万一消灭之日,而教育上所播之种子,则根深蒂固,已非他人所得锄而去之者矣”(4)。

二、对苏联教学法改革的评价

张君劢认为苏联的改革十分大胆,将当时各国仍处在试验阶段的教学方法,制定成正式的法律条文,直接推行于全国。1923年苏联在全国实行“综合教学法(Complex Method)”。该法打破原来的学科分类,将教学内容分成自然、社会和劳动三大部分。张氏认为此教学法有助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把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但该法却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巩固。

1931年苏联又采用了“设计教学法”。此教学同样打破了各学科独立的教学体系,废除了教科书,通过社会实践劳动获取知识,特别侧重于工业建设方面的实践。张氏认为此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教师本身不是相关技术领域内的专家,无法有效地将相关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且实行分组教学,学生之间有优劣差异,往往一组的任务由少数优秀学生完成,老师无法考察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学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随意散漫。

张氏总结了苏联教学法的三个特点:一是反对分科教学,二是放弃教科书,三是由个体教学变成集体教学。但这些教学法在苏联最终归于失败,张氏认为这并不是教学法的问题,而是苏联的做法太过于激进,应该根据各学科的性质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合理分配运用上述教学法。

三、对三十年代苏联教育政策调整的论述

张君劢指出进入三十年代,苏联各项政策都有所调整,在教育方面亦是如此。他指出苏联最初对各国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不做客观分析,就认定其不利于无产阶级的统治,一概反对和废止,还曾因其实行有别于他国的新式教学方法而引以为傲。但上述的教育改革效果却并不好,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合格,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因此,苏联开始对过去的教育政策进行改革,例如恢复分科教学,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表,恢复教科书的使用,将学生分班固定教学,注重学生成绩的考察,从注重集体教育恢复为注重个体教育,恢复考试制度,减少学生课外劳动时间,限制学生自治权,提高教师地位,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不再将大学拆分成专业性大学,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建设。这些改革措施和先前所实行的政策正好相反。

张氏指出他花费众多笔墨用于叙述苏联教育政策调整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因循守旧是正确之道而创造革新是错误之法,而是为了说明评价一个新制度是否适宜,要看其所产生的效果,若新制度实施所取得的效果还没有旧制度的好,那它就不可能长久的实行下去。

张君劢进而把视角转向中国,指出我国教育界对于新的理论和制度应当由我们自行试验和推广,而不是一味的跟着他国后面照搬照套,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勿以步趋他国之后为能事,是则吾族文化真正创造力之表现,而与今之舍家鸡求野鹜者,不可同日语矣”(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君劢对苏联教育制度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国,通过研究,从中吸取苏联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失败教训,从而促进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释:

(1)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M].北平:再生杂志社,1933:173

(2)张君劢.读《六星期之俄国》(续)[J].改造,1920,(3):57

(3)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M].北平:再生杂志社,1933:175

(4)张君劢.读《六星期之俄国》(续)[J].改造,1920,(3):55

第8篇:早恋教育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

任何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的特殊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细心地观察注意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加之以良性方向的引导,使之又快又好地形成自我的独特演唱风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竿子打到头,要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相结合,掌握并灵活运用声乐教学方法。本章针对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这两个单独个体,对二者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同行带来一些参考意见。

一、声音基础训练是学生个性创造的基础

声音基础训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技法。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后,才有可能形成个性创造能力。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严格对学生进行声音基础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的个性创造能力。然而纵观近些年音乐专业学生的演唱情况,仅有少量的学生比较优秀,达到了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技能普遍偏低。这一现象与当前的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学生日常训练过于单一,而且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制定的。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一两首考试歌曲,但是学生却缺乏扎实的技术基础。而考生进入大学之后,教师为了重点培养个性,忽略了声音基础训练,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声音、音域、音区结构,进而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掌握声音基本技能、技法的情况下就过度追求新奇怪异,只会离艺术创造规律更加遥远。扎实、严谨的声音基础训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经历的学习规程,其是学生创造鲜明个性的基础。

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是演唱个性的前提

声乐演唱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艺术的活动。歌唱者在完全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技巧后,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声乐演唱中,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声乐演唱是由声音和歌唱技巧共同构成的。声音是演唱者操控气息,运用器官和共鸣腔体而产生的,所以演唱者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应该将声音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应用富含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演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声乐的艺术性展现出来,才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声乐演唱中表现出的情感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同时情感表现力也是评估演唱者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情感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的进行基础训练,不断学习、实践,在生活中获取情感经验,在练习中尝试将其融入到歌曲中,才有可能提高情感表现力。每位演唱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些差异是因为歌唱者自身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悟认识,是因为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经验存在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会在声乐表现中出现不同艺术特色的表演,才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的盛况。通过对不同艺术的个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是实现个性创造的前提。在歌唱表演中,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歌声中,才能超越技巧、感动听众,才能实现物我合一,走向艺术巅峰。

三、个性创造是声音基础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创造的重点就是如何超越生活。艺术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是二者却不可分割,艺术一旦离开了创造,那么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展开声音基础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当学生的声音理论知识和技巧到达一定程度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演唱风格和演唱个性进行雕琢,以免经过系统训练后却将学生的演唱灵性消磨光。所以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巧训练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发挥音乐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新时代主义下的大学生对未知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也喜欢幻象和创造,声乐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充分发挥出来。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播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觉修养,提高学生声乐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将创造力发挥出来。个性创造不仅能够将艺术家的智慧展现出来,而且其也是艺术作品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具有音乐影响力的艺术家,虽然彼此的艺术风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在个性创造方面始终均抱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按照艺术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声音基础训练当作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这两个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音乐艺术,为未来艺术创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吴琼.声乐教育中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的关系[J].科技创业家,2013,17:172.

第9篇:早恋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93-1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

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小学体育教育是要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同时来进行适当的锻炼,教学内容也以游戏为主。小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小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较好,力量和耐性较差,要通过体育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好的体育习惯;2.小学生心理脆弱,抗挫力较差,体育要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心理素质;3.通过体育运动,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到促进,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体育运动对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作用

1.促进小学生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是指大脑利用感觉器官来获取外部的信息,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在游戏和竞技运动中,视野变宽、反应灵敏度提高、观察力增强,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能在运动中得到加强。

2.增强小学生记忆能力。

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等等,这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亲身去实践和体验的,在这个过程中,记忆所包含的很多内容,会同时再现,学生通过游戏和比赛,轻松地记住了很多信息,使得他们的记忆能力得到了锻炼。

3.增强小学生思维敏捷性。

思维分为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同时对这几种思维进行培养。首先,小学生为了记住动作要领,就需要边做边想,不仅需要自己操作,还要回忆老师的示范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就同时得到了培养,运动结束以后,学生在回忆运动过程的时候,会形成一些概念,并进行相应的推理判断,所以抽象思维也得到发展。最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灵活敏捷。

4.提高小学生创造力。

创造力其实就是各种能力的有机整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发挥创造。小学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项目对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乒乓球使孩子更加灵活敏捷,跳绳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群体性游戏增强孩子观察能力,这些不同能力的养成,会最终达成一个完整的效果,就是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创造力发展都能提高。

三、教学方式对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作用

1.单个教学形式。

单个教学,就是让小学生自己去进行体育活动,这样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不知道该做什么;二是学生少了教师的束缚,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这种教学形式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创新思维的机会。

2.分组教学形式。

分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团队,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流沟通中完成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也让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在团队中,各种想法都会产生,孩子们要去分析和判断各种情况,选出最好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观点,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3.集体教学形式。

集体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规则性比较强,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规则意识没有那么强,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不强制灌输集体规则给他们,就能让他们继续自由发挥。

四、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人的创造力和开拓性都会比较强。小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的阶段,偶尔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他们一味地批评责罚,而是要把握好分寸,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提供建议,让孩子的创造性得以保留。如果一些教学方式让孩子感到紧张和有压力,则要适当的改进,为小学生的探索体验提供条件,让儿童在和谐舒畅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创造性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中自主的探索,为了增加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让学生们扮成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嬉戏,并举行“森林运动会”等等,这样孩子们不会再觉得跑步跳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融入到了游戏中来,以游戏的心态来完成体育运动。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依赖性比较强,心理发育不完善。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和学生建立起轻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老师但又不完全的依赖老师,如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压抑和失落,就会让他们对体育老师和体育运动都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就会让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也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培养。

4.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展开,让儿童在老师编排的游戏中学习,而不是去进行枯燥的训练。小学体育项目的练习,只有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才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欢乐中快速的掌握运动技巧,也有利于孩子在玩乐中培养起思维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