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工商管理决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决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决策

第1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order up to level 库存管理决策 电子商务环境 两级供应链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从供应商角度考虑,库存太多,意味着成本增加;库存太少,会造成供不应求,进而影响对供应链下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因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成为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必然面临的问题之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包含供应商、零售商、客户的多级供应链主要分为两种情况:①供应商根据零售商需求向零售商供货,零售商再进行分销,此时需求往往不确定;②零售商零库存,客户发出订单后,零售商将订单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直接向客户供货,则供应商可根据客户以往订货情况直接预测库存。Order up to level即“订货点量”, 指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的原因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这个订货的数值点称为订货点。本文将Order up to level策略应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包含供应商与零售商两级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中,求解需求不确定时供应商的库存水平,使得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最优。

二、需求不确定时两级供应链供应商的库存策略模型建立

(1)order up to level策略模型

假定零售商和供应商均采取order up to level策略来对货物的进货计划进行决策。即在每个期间末,当本期的需求已经结束,本期应当接收的、用于满足下一期需求的货物已经到达时,供应商与零售商考虑自身各项可能的库存成本与缺货损失,采用该策略来决定本期的最优库存水准 以及相应的订货量 。本文主要考虑仅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包含多个供应商、零售商、客户的多级供应链可基于模型类推。

在t期间,t=1,2,…,零售商端所面临的市场对某产品的当前期需求为 ,并且有

(式1)

其中, 是常数; 表示对需求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及行为(如捆绑销售、促销等)的相关性,且有 。 表示需求量估计值的误差, 。 表示零售商在第t-1期间的行为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且 。 的假设表示零售商行为对滞后一期需求状况的影响程度。

(2)需求不确定时电子商务两级供应链库存决策模型

需求不确定时,在期间t,零售商确定订货量 的流程为:①当获知在该期间的需求量 后,零售商首先分析并预测顾客从第 期间到第 期间的需求量,其中 为零售商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提前期;②确定订货依据水准 ,并向供应商发出订单 ,发出的该订单的订货数量将于第 期间末到达;③ 根据实际情况在多个期间内循环反复进行上述流程。

依据 order up to level订货策略, 与 的关系表示为

(式2)

在此假定供应商仅知道顾客的需求遵循式(1)的分布,意味着供应商仅根据客户订单 来进行订货决策,则该问题转化为实际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的订货决策问题。

三、数值算例

现设定一个简单算例,假设一家电子商务零售商的某种产品仅由一家供应商负责供应,客户的需求符合式(1)的分布,假定供应商及零售商均采取order up to level策略来对货物的进货计划进行决策,设 =80, =200, =45, =15, =0.3, =0.3, =25, =25, =5, =10, =20, =8, =60。在此主要分析供应商的订货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项反应其物流管理绩效水平的指标值。计算当 被赋予不同数值时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结果分析:

①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为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满足需求,供应商的最优库存水准应不断提高;

②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库存水准不断提高,供应商包含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等在内的机会成本随之增加,这给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带来困难;

③ 随着 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随着电子商务中零售商需求波动程度的增大,库存水准的提高给利润均值带来负增长的趋势。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影响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关心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的控制决策,从而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供应链各节点联系在一起。需求不确定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主要从自身出发,从而制定最优的库存控制策略。本文给出订货策略及管理绩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确定比较理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赵秋红,汪寿阳,黎建强.物流管理中的优化方法与应用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5.

第2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因此,深入全面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就成为提升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任务。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包括校外实地基地(企业)在内的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够,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其中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具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学生、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这些教学主体各自有着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因此,要想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在深入分析各教学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一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要探讨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利益。企业的经营受具体管理者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或者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都将导致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反之,如果校外企业管理决策者仅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太愿意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二)经济利益。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校外实践教学需要运用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等各种资源,企业必然期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传统上,对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这种经济利益需求往往是通过学校单方面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满足的。但由于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有限,甚至没有向实践基地(企业)支付任何费用,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短期之内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经济利益满足感的方法必须另辟蹊径。具体来说,单纯从学校方面获取教学费用并不能代表企业想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全部。只要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应该说,这才应该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拟获取的经济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多角度地探讨提升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方法。

 

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其他教学主体的需求分析

 

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外,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还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这些教学主体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分别有着其特殊的利益需求。

 

(一)学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普通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利益: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中属于教育提供者的角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能够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的应用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要事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丰富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而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参与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因此,组织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利益需求。

 

2、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来看,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学校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联系,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潜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二)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作为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来满足自己潜在的一系列利益。

 

1、提高专业技术技能。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样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虽然购买了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电算会计等教学模拟软件,但真正属于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核心的沙盘、ERP教学软件等还没有购置,自然导致相较与其它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模拟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另外,如果没有参与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短板缺乏清楚的认识,无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造成专业技能的不足。而校外实践教学恰恰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热衷于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2、増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对于増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首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通过在实习基地(企业)的良好表现,也有助于获得实习基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在实际基地(企业)就业。

 

(三)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有两个,一个为高校的指导老师,另一个则为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本文中的指导老师特指来自学校的指导老师,而将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归入企业需求分析之中。指导教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学指导的责任心、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也希望满足这样一些利益需求。

 

1、经济利益。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自然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指导老师经济利益的满足主要是一次性发放一定的特殊津贴,但津贴数量一般不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列,为期1周的认识实习,指导老师的津贴为300元左右。另外,校外实践教学一般离学校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对工作、家庭会有一定的影响。再有,由于上文提到的实习基地(企业)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还需要处理与实地基地(企业)相关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那么,探索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经济利益满足的多条途径,増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就成为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2、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导致高素质师资的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也就是说,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学校至学校,缺乏到具体企业从事实际经营管理的经验。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经营管理理论只是,但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对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指导校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这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短板,也是他们希望努力提升的领域。通过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去,教师的实际企业工作经验能够得到积累,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合作机制设计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各主体需求分析,我们明确了各主体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要求。为保证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设计出一个恰当的合作机制,以保证各教学主体的期望和利益的满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制度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

 

制度机制是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主体责、权、利的约定,起到对各教学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制度设计应有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设计。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往往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持消极态度。为提高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某些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实习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经费支持等方式直接支持社会各企业接受校外实习。特别是后者,通过各种政府优惠措施,激励企业积极接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应该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制度机制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2、微观层面的校企合作协议设计。实习之前,学校在与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了解他们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应以协议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双方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条款。制定完善的合作实施方案,从实习时间、实习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有效规避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的风险,有效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二)利益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

 

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利益满足。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较少,不足以满足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那么,需要其他教学主体多角度、多途径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学校的利益满足。学校希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促进学生就业。这些利益都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因此,为满足学校的利益,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实习条件。

 

(三)监督机制一一校企合作的保障

 

制度机制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但是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原因,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与各教学主体设想偏差的情况发生。为了有效保障各个实践教学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很有必要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设计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各教学主体可成立合作监督委员会并根据相关制度和协议监督实践教学的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违背事前明确约定的契约条款,合作监督委员会应根据原先约定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未尽事宜,合作监督委员会则协商处理。

第3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

本文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实现就业所需掌握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的自我探索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在职业岗位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一)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各类高校中大量设置的专业,其学科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学习必须重实践,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然而,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纸上谈兵”的倾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理论教学比重越来越重,忽视、弱化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由于实践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师资有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本身必须包括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职业技能培养是满足用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期望的有效路径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拥有判断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后者往往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欠缺的。企业所青睐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对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运营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可见,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科)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的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其就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要素

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标准根据我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知识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熟悉经济学、心理学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有坚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初步具备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工商管理软件,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从素质结构要求上看,本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效益意识和革新精神,身心健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掌握现代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初步的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管理工作研究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和检测方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办法

职业技能训练是在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的综合强化训练和补充训练,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应与课程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一起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结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原则上安排在课外及短学期进行,以课外辅导、课外训练、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采用多种检测方式。为确保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的计划与具体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训练和测试的相应学分方能毕业。未能获得规定学分的学生,则自动延迟毕业时间,直到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止。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总学分原则上为8学分。

为确保顺利完成训练体系中的各项训练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根据训练体系内容分在各个学期进行。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专业导论》、《管理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全面负责做好专业解读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习专业的基本情况、学习任务和重点、就业前景和学习要求,学习此专业应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和综合应用能力证书,引导学生做好专业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商管理职业道德和技能意识,开展管理决策技能训练。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后的短学期,结合《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会计学》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财务报表的技能,并着手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安排《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市场营销》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市场营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市场营销技能。继续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统计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市场研究、求职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人事测评理论与技术》、《服务营销技巧》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运营管理技能(ERP)、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市场营销技能、服务营销技能、人事测评技能的训练。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结合《企业战略管理》、《ERP沙盘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薪酬理论与绩效管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网络营销与实训》、《员工招聘与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管理决策技能、运营管理技能(ERP)、市场研究技能、工作分析技能、商务谈判与推销技能的训练。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结合《运筹学》、《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销售渠道管理》等课程,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检测方式

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方式以参加和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考核记入相应学分的依据。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式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训练内容、要求、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最终完成的书面报告、口头报告、操作模拟结果给予评分。综合技能训练检测可根据综合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见习单位的评价、参与相关活动(比赛、参与校内外活动次数等)的情况、毕业综合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现以人际交往技能的检测方式为例进行说明。按照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

1.职业礼仪

(1)职业化妆:学生在接受职业化妆师指导后训练一个月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场化妆后接受专业人员的检阅,评定该项成绩。

(2)礼仪操:分组进行礼仪操学习和训练,并在最后开展一次表演赛,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3)情景模拟: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布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训练结束后开展一次表演赛,由抽签决定模拟的情景,邀请多位评委对每支参赛队伍进行成绩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成绩即为所有成员的成绩。

2.语言表达

(1)自我介绍(2分钟以内):学生撰写修改2分钟以内自我介绍书面材料工作结束后,提交申请分派到不同的场次进行脱稿介绍,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2)演讲(5分钟以内):提供给学生10个左右的话题,布置学生分组后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外训练为主,小组成员要开展合作性学习和训练,训练结束后开展测评,由抽签决定演讲的话题,由评委老师给出成绩。

3.成绩构成

(1)总体成绩:职业礼仪和语言表达各占50%。

(2)职业礼仪成绩:女生:职业化妆占30%;礼仪操占30%;情景模拟占40%;

第4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工商管理工作特点

工商管理工作的工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来说,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的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没有自己的资金、项目等内容,它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背景之下,工商管理就必须要加强战屡管理,强化市场营销,以此来更好的发挥其行政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第二,工商管理监管服务的监管手段丰富。我国的工商管理始终坚持的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舆论和行政调解等方式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工商管理还具有涉及面宽广、与消费者之间联系密切的特点。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工商管理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发挥自身职能的作用,协调好企业与执法部门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革新工作方法,加快完善服务机制,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牢固的树立不断促进发展的思想,积极的改进市场监管和执法的工作方法,努力地为优化环境发展和经济建设整体大局服务。同时,要以“经济发展是国家兴旺富强”为第一要务来制定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决策,确保各级部门能以一个端正的态度开展针对各个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工作,要尊重市场的主体,尊重所有纳税人,要杜绝在执法监督时出现狭隘的利益思想。要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对那些严重威胁人民生民财产安全或者严重的商业违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打击。

其次,工商管理不但能够在政治上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地深化流通体制领域的改革。目前,对于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其跨越了地域、部门以及行业等方面的限制,构成了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结合形势。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从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中分化、脱离。这样的情况容易使那些原本相互隔绝的部门不断地进行联系和结合,地方利益也能够更好的横向联合而与经济发生强制性关系。这样的融合情况和较差情况能够有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条状的分隔基础,能够将企业从部门所有制或者地方所有制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当前,加快政企分离是改革流通的领域内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采用的是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绕开了一层层的行政限制,有效地将各个企业通过经济联系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另起炉灶、自成一体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新的经营中心和指挥中心。另外,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集团,其本身是不属于其他行政部门,因此,政府机构对于这些商业企业机关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仅能够处在帮助和辅导的层面上,不能够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政府的错误决策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减少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企业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能力。这样的工商管理的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积极的向前发展。

第三,强化自身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信誉。正确的管理意识能够确保工商管理一心一意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必须要加强对实际的研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企业的改革措施,在执法的过程中,不但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执法,还要不断的提高执法的水平,要将服务融入到管理工作中。此外,因为工商管理部门所承担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努力引导市场的经济主体像更长远的目标发展,帮助其树立维护自身信誉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公平的经济环境。

第四,要依照原则来开展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当前很多工商管理的政策都已经过时,不能够满足时代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补充:首先,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入手点,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各项政策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经历改革,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以坚持原则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做到能立马解决的问题就要立马解决,不拖欠,不推迟;不能很快解决的问题要予以详细的解释,并要尽快办理。此外还要强化各个部门的法律意识,确保其在行使职能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但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要对其进行反思,避免二次发生。最后要做到在处理各类事情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对于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推辞、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工商管理部门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5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不足,在教学计划中不体现或者少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在教师工作量评估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工作量标准,导致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根本无法落实或不落实。而对于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因而对专业实践教学不予太多关注。加之学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少,在教师工作评估中又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师付出给予公正体现,导致许多教师感觉实践教学太累,工作量大,但课时少,报酬低,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不愿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太多,或者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当前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大多都是基于案例分析而进行。使用案例教学法固然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仅仅依靠它来解决学生对实际问题的体验和考察显然有些隔靴搔痒,影响了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许多高校也开始考虑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用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但综观国内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大多还处于建设初期,实验教学和研究也处于初创阶段,实验项目设计不尽合理,有些甚至是牵强附会,在实验内容方面也显得较为单薄,有些实验课干脆变成了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此外,还普遍存在建设投入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后续建设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问题。

 

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

 

国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多在任教的同时也兼职于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工商管理的现实环境与实际问题了解较多,也更加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也较多,能够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提供很多机会。但在我国,对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割裂现象。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讲授大多集中于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偶或阐述来自国外的实践研究成果,却很少能够对我国本土问题提出看法与见解也很难为学生寻找到合适的企业实践机会。

 

4实践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

 

由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与要求不清晰,因此由学校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往往缺乏系统性,与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相脱节。具体表现为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没有根据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能力发展规律设置分阶段的、阶梯式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协调性、系统性不够,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过程控制不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和组合,分析能力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力的发展规律与形成机理,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从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2个维度出发,设计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从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和集成,并探讨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机理,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111。(2)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知识理论,尤其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应用理论,提高素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设计思想,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模块、管理情境模拟模块以及管理实战教学模块,并依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合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体现能力发展规律与能力形成机理的要求。(4)从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2个维度出发,采用矩阵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方案的多样性、协调性和系统性。(5)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中,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践教学开放式、启发式、交互性、体验性和信息化等特点。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激学模块划分

 

1管理情境模拟模块。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育,关键在于使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同样能够体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况。因此,较为可取的方法就是建立管理情境模拟实验室,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引进各种经营管理决策模拟软件,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组织的全过程,熟悉和了解各种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的应用,増强学生的实务认识。管理情境模拟教学可伴随单科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多门课程之间的联合演练。

 

2.基础能力训练模块。该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技能为目的而设置,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现实运用的体会,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一模块所涉及的能力训练包括工商管理类各类专业课程中所列出的学生必备的基础专业技能。如《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安排、团队合作、行动组织、管理沟通,《企业文化》课程中的文化问题识别、CIS策划技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工作分析、奖酬制度设计,《战略管理》课程中的环境分析、竞争对手调查等内容。对该模块所涉及基础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课堂演示,团队练习和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实验室运作以及实地学习等。而对于该模块能力的培养进度安排则依据各专业课程的实际授课计划与授课需要确定。

 

3管理实战教学模块。该模块的运用主要针对3种情况:(1)在大学三年级暑假期间,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演练;(2)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由理实战教学中,以培养优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感觉,为社会打造精品人才;(3)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部分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基于真实企业的特定情况,通过实战参与和演练,使学生深入市场调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在管理实战教学模式的运作中,除了学校与真实企业合作,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比赛,如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执行121。

 

二)教学环节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程整体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除了将实践教学按照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进行模块划分之外,还必须紧紧依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安排,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进度的精心设计。为此,必须要求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从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控制、学生考核办法等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实施。

 

同时,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要求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企业实践展开,要发挥社会、企业与企业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引导作用,在定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特质,依据他们的行业特性、管理流程与经营方略对实践教学方案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以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配套策略建议

 

1.设计并完善各个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编写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教务员进行课程实践安排的依据。要求在实践教学方案与实践指导书中就实践教学的内容、技能培育的所属模块、教学进程安排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针对实践教学开展的目的、原则、内容、过程、组织、考核、奖惩等尽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2.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培养计划中体现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对教师的工作评估中重新审定与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标准与报酬支付制度。

 

3构建与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随着社程教学中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融入到新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内容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目前,从实际来看,各高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己经拉开序幕但其在实际应用性与学科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建设、内容完善、后续发展以及运行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以提高专业实验室的实际效用与功能131。

 

4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掘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増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必须合理安排和规范综合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控制程序,分阶段对实践教学的时间、目标和内容作出详细规定。

 

6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考核办法,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与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应给予高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育提供条件一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各部门单位及社会企业积极接收学生实习,企业也应主动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与高校展开合作,通过给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育机会为企业发展谋求人才供给,实现人才培育的多赢局面。

第6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发展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支持管理决策,提高管理能效,促进企业发展。对于员工而言,科学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利润。此外,企业管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进行企业管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从本质上讲,业务管理是指基于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新管理技术的应用,对业务管理进行有效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情境中和全国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于认可、灵活、及时的改变市场需求,科学调整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仍处于市场结构不完善的阶段,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企业需要根据经验和知识积累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建设及经济发展步伐。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受多種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其有效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资金、规模和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长此以往,便会逐渐失去优质市场。此外,中小企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专业管理能力、缺乏品牌文化建设,所以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一)强化关键技术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当今的市场中,核心的技术和创造力是关键要素。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创造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由于主要技术能力是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独特能力,因此找到这个因素是业务管理开发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中小企业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发展竞争优势,通过人力资源、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公司竞争力的增强,他们在资本、技术和财务资源方面会投入巨资,以满足他们的创新发展目标。通过创新,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完善运行机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设备和高度的创造力,还需要先进的企业管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中小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在制定业务目标时,中小企业应该自行发展,努力进取,减少对经理和员工施加过度压力,应该引导活动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支持系统,规范业务和决策行为,明确每项工作的权利和责任,量化和完善专业要求。同时,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全面地考察管理层和员工的实际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工作,提高竞争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三)明确管理目标

除了对技术和创造力的需求外,中小企业的关键是定义业务目标。只有制定业务目标,经理和员工才能努力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在制定管理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1、企业设定的业务目标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的发展,绝不能照搬其他公司的战略,也不可脱离实际情况而盲目进行,否则任务就很难达成。企业需要目标,但如果目标过高,则会给经理和员工带来很大压力,并且会导致正常业务活动无法开展。

第7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PACE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上,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应用性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定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笔者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以PACE为核心的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框架

(一)PACE的含义

PACE是一套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式与评价系统。该系统依据社会和企业对现代商务管理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借鉴国际工商管理教育教学理念。它包括三组指标和一套考核评价系统: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个人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指标;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指标;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指标;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评价系统。

为保证PACE培养模式有效的实施,需要对教师进行应用性能力与应用性教学方法培训,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二)PACE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1.PACE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PACE人才培养实施中,坚持四个“不断线”: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从学生入校学风教育到离开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开辟各种渠道、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个人品质修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不断线,即加强高等数学基础,加大计算机和英语学时和学分,外语教学不断线,即大学英语进行分级教学,二年级达到四级水平;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鼓励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以及英语听力、口语测试;保证开设计算机和英语课程每学年不断线;职业意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即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课程不断线,职业意识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大学四年。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能力与素质。传统的培养模式同样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贯穿。而真正可以体现PACE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当属实践教学。

2.PACE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一,工商管理一年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科学定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将在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导论中增加职业倾向测评分析内容,意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通过职业倾向性分析,认识自我和职业定位,为开展职业定向教育提供基础和依据。并配合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工商管理二、三年级学生—职业定向教育,培养专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二、三年级开设营销、人力资源、物流、通用能力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组织项目定向培训。第5学期共设置了11周实践教学环节,其中2周为取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营销证书或人力资源证书或物流证书。另外9周为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课程,分为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I和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II。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I采取企业实习方式,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II采取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表达与沟通技巧、市场调研、顾客服务、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素质与能力。第三,工商管理四年级学生——就业与创业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准备,开拓创业渠道等。

二、理论课程设置及理论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和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引进企业和职业培训内容;增加企业实际案例,教学内容真实化、综合化;增加国际性话题和学科专业前沿信息;增加“做”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成果。

教学方法。将理论讲解与其他调动学生思考和互动的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学用、学做结合,制定本专业应用性教学方法。围绕PACE素质能力综合指标设置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课堂教学采用丰富、灵活、互动方式,运用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同时全面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一张“PACE素质能力综合评价表”,主讲教师必须明确本门课程培养和考核学生哪些素质与能力,并与教学计划要求相对应。

三、实践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针对PACE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将原来实践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课程,申报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基地,申请建设经费累计几百万元,引进ERP沙盘演练系统,设计开发ERP综合演练课程,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会计、财务、经营决策等业务,对学生的经营管理决策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建立了企业经营决策模拟&ERP实验室,具备了真实企业所拥有的主要特性和基本形态的一整套模拟系统。该实验室针对一个模拟企业,把该模拟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题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学生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与东土公司联合共建生产制造现场模拟教学基地。生产运作实验室由东土公司提供真实的生产现场环境和制造设备,并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研发系统。产品具有真实性和市场价值。由企业专家和学院双师型教师共同组成授课与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真实产品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设计。通过参与生产制造活动,使学生认知和掌握生产和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工艺流程、生产布局,关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流,并最终能够学习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再造、生产结构改进等的思路和方法。

营销与谈判室使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进,使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更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模拟企业环境,创造启发与激励、思考与创新、思辩与竞争的良好氛围。营销与谈判室提供和营造了工商管理教学科研的交流研讨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对外开展工商管理研修培训、企业内训、研讨、交流、洽谈,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以及再培训的教研基地。

建立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与几十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场地和课题。

四、PACE培养模式的管理支持

国际资源。加强与国际签约院校开展商业企业应用性教学研究与合作,选派教师赴国外留学、进修或工作访问,重点考察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应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探讨国际校际间工商管理专业联合招生的可能性。

企业资源。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实践、实习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第8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1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利用知识分析经营形势,处理经营事务并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导致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思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许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突出自己的特点,保持竞争力就更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建设。

2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2.1.1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够取得工作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机会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它的实质是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建设目标与工作岗位中要求的就业能力相适应。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坚持工商管理学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点,要体现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丢弃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坚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学科性的同时,根据市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别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2.1.2以课程模块建设为基础

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上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并体现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础,首先是要高校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主要就业的几个工作岗位,然后以这几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大类模块,再分别明确三大模块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及大致的教学层次,最后设置三大模块中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及进度,并确定核心课程,在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确定某些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撑。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设,应该支持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组织开发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熟悉,再参考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能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更多的体现教材的特点。校本教材的建设尽量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校本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还应该设置专项基金,评选优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适时的开展教材开发专项科学项目研究。

2.2.2丰富教材类型

除了积极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应该丰富教材类型,建议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作为基本教材,在课堂使用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这些教材。并且鼓励师生多使用参考教材,阅读课外书籍,拓宽专业视野。比如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博大精深的特点,要求教师推出推荐教材名单,由学生自行选择使用一些参考教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使用英译本或双语编写的管理课程教材等。同时,将这些教辅材料信息传输到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网上,供广大师生查阅、学习。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3.1增加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也就是充分模拟企业工商管理职位的环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案例,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几个轮次的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2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有创新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授课。另外,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竞赛的内容、社团活动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内容作为主题开设专门课堂,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启发性。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即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课外学生通过视频、网上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师生相互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由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也比较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予以推广。

2.4.2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即要求注意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在这方面可以大胆采用“微课”模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述进行记录,同时配以课件、练习、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内容精简,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微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讲授各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学案例。

3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高校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路径。工商管理专业是知识更新较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向应用化、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刘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129-132.

[4]董治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94-97.

第9篇:工商管理决策范文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