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前言
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的简称,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高效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量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以及高质量。高效课堂可以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基本特征包括“自主构建、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对高效课堂的衡量,一是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程度,二是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是看师生之间是否经历了双向激发、愉悦交往的过程。
2 新课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1做好课前预习
在教学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对教材的把握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教学内容,通过对以往知识储备的整理和加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结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储备。课前预习的效果越好,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主要知识点,从立足教材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就的性质、影响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可以在自我设疑和自我解答中掌握历史知识。
2.2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效果,对学生的知识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留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各抒己见,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进行评论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不仅如此,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课堂中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以“”为例,可以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的意义和局限性,讨论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影响。
2.3重视课堂训练
无论哪一个科目的学习,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得到的知识都是不牢固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要让学生积极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从教材出发,对习题进行精挑细选,保证习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得练习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非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或者大量的重复练习来保证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精讲多练,确保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对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利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实现信息反馈,从全局上确保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应该及时矫正,而对于一些本就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者尚没有定论的知识,则不能强作结论,而应该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在教材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将、第二次、以及等集中在一起,设置相应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这些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及异同点,更好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
2.4开拓学生思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迁移延伸,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正式上课前,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历史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对历史进行感悟,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其了解历史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实现跨越时空的形象教学,调动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性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
3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初中历史教学的需要,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探索出最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付英.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鸭绿江(下半月),2014(12):225.
[关键词]历史 教学 高效 策略 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物理教学;主动探究;示弱策略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只狼为了生存,加入新的狼群,它需要仰卧在地上,将柔软的腹部暴露给狼群中每一名成员,这样才能被狼群接纳。示弱不等于妥协,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一种人生的智慧。下面,我就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际,谈谈“示弱策略”。
一、教师适度示弱,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以前我总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滔滔不绝,讲到兴起时,甚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自我陶醉,回头一瞥,学生却睡了一大片,上公开课,无论怎么调动,下面就是不举手,课堂成了我的独角戏,教研员一来听九年级的课,我就头疼。讲完课就是一顿牢骚。
教育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心境的开放。如此一来,既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氛围,又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友好。师生心灵相通,精神交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会倍增,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交换着各自的想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二、教师巧妙示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改变学习方式
心理学实验表明,初中生的自信心是很脆弱的,在他们成长的阶段,尤其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培养。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示弱,使学生逐步摆脱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习惯,在学习方式上也一下子从被动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实践意义非凡。
三、教师敢于示弱,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教学中,老师发挥过于出色,就会限制学生的发挥,那就更谈不上学生质疑了。而有意地“示弱”,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如果自己认真思考,可能会帮助老师,从而增强信心、找回自我,也使他们乐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以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而这些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别忘了适当地显示些你的弱点――偶尔记不起一句成语、错上几道题,老师不妨装装傻,把聪明的机会让给学生,在适当时间恰到好处地表现的示弱之举,较之正面教导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老师该示弱的时候要示弱,甚至还要装弱。教师弱了,学生强了,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覃宏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文教资料,2006(30).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实效性 教学策略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衡量一堂课效果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演的是否精彩,而是要看它实效性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计划、过程。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在实践教学中对此问题作探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应用元认知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元认知是主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即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开展元认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性,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习”,实现主体性教育。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不是取决于教师反复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自主求知活动的质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一种对该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发挥主体作用,这将会使教学更有实效。如讲蒸发时,在每个学生的手背上涂一点酒精,再让他们自己往手背吹气,感觉涂了酒精的地方很凉,说明酒精蒸发时从皮肤吸了热,从而得出蒸发现象的本质特征及物理规律。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过程本身的吸引力,而形象直观的实验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设计一个好的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探根寻源的思维。比如,在“探究电阻大小”的教学中,我先连接一个让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路,闭合开关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将一个旧日光灯的灯丝串联进小灯泡电路,闭合开关后,将日光灯灯丝放到酒精灯上烤一烤,发现小灯泡马上变暗,说明日光灯灯丝被酒精灯一烤,温度升高电阻变大,从而导入探究电阻大小的新课。用简单的器材,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从切身体会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优势,不仅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途径。利用课件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避免了学生因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教学方式。如在“内能”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正是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分子间出现排斥和吸引的情况。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和具体,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识结构,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也使教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培养“四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会”即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联想。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新教材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做一个“有心人”,掌握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如夏季早晨的露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观察它的物态及其变化,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没有学过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同学来说,可以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过物态变化知识的同学,可以加以解释,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再如,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般人的体重;人的正常体温;课桌有多高;一层楼有多高;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有多大;家庭电路的电压又是多少;公路上的标志牌含义是什么。注意观察生活:电冰箱的工作原理;钳子各部分的材料和结构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电风扇、高压锅、体温计、照相机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虽然观察到的现象,有的用现有知识无法回答,但只要把问题装在心中,随着物理知识的丰富,将逐一得到满意的解答,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水平。注意观察社会:到修理家电、修理汽车的门市多观察、多问、多想。有机会到工厂、电厂去参观,密切联系社会,可观察到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弥补在学校无法做实验的不足,扩大知识面。
五、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每节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了解课文和插图的内容,实验的做法和要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标上记号,带着问题听课,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提高听课效率。要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争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听课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的全部教学活动,不要成为旁观者,而要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做好笔记等。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主动钻研学习的表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超越了教师的预案,甚至会让你措手不及。我们不应轻易否定或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问题,在质疑中产生兴趣,在质疑中提高思维能力。要解决学生的自主质疑,每位物理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成败,良好的方法策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更生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孔永杰.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东方青年.教师,2011,(5).
[2]姚春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上),2011,(6).
[3]邓奎伟.浅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国成人教育,2009,(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必须得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灌注“活水”,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挖掘历史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差上千年,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出异同,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
2.要使学生的生活智慧得到增长,必须充分追寻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为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巧妙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求趣味化,增添“情”和“趣”。
1.导入环节讲求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2.质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巧设疑点在结语,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一课的结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三、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注重多样化,为教学增添“异彩”。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介绍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的探究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通过个人、集体来解决问题、应用实际的活动。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应该积极地、主动地根据探究的方法,敞开思路,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得出规律,达到自己的意义建构。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强调的是教师为学生设置探究活动的情境,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的兴趣,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问题的情境应从学科本身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问题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比如探究物体的下落运动时,让学生动手做两个轻重不同、大小不一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试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给学生提供两个弹簧秤和一个橡皮条,让学生分别用两个弹簧秤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试分析合力与分力的联系。
二、引导质疑,提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对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讨论,提出疑问,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产生的情境进行分析,根据经验、事实大胆地猜测,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的联系,逐渐形成比较合理的假设。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所提出的形形的猜测和假设,并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注重逻辑思维地进行假设。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比如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由质量、形状大小决定等等;合力等于两分力之和、之差等等。教师应尽量提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机会,调动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各种观点的积极性,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争议和辩论,以保证假设和猜想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检测假设的正确与否,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小组的人数以3―5人为佳,不同小组同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小组内部同学的分工不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和计算数据要有条理,相互配合地完成探究。比如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团队精神。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比如探究安培力的大小与B、I、L的定量关系时,教师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方案进行修正。在遇到B的大小如何确定时,提示螺线管中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力的大小由钩码的大小决定,学生经分析及制定实验计划,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有合作探究。
四、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日常生活、查阅资料等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分析、筛选、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些关系,完成探究任务。比如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通过作图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探究安培力的大小与B、I、L的关系时,根据数据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五、交流评估,运用创新
一、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层次理论
1. 感知教学层次理论
这一教学理论以体验、观察、操作和感知为特点。以《梯形》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切实把握住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这一实践中对梯形进行观察和度量,在具体的折叠过程中感知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点以及各种梯形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一种直接感官的教学实践,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并且能够将学生的手、脑、口等器官全面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梯形形成之初认识梯形特征,有利于学生对于梯形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并建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 思维激发层次理论
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第二维度理论,思维激发理论以讨论、交流、探究、推理和归纳为特点。承接上一例子,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依然会存在诸多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解决疑问,之后,由老师趁势导入课本理论,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进步。这一理论层次在引导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理归纳、数学说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思维活动是以原有认知为基础的。第二层次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第一理论层次的设计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让思维激发层次理论成为新课标要求下的有效教学方式。
3. 情感体验层次理论
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其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对于课堂活动中某一具体现象的主观看法。因此,老师要对学生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走出情感误区,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实践策略
1. 情景教学
初中学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思考性,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构建恰当的数学情景,这种情景既可以是课堂模拟教材例题的情景为形式,又可以以老师带队深入自然、亲身探讨为形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原理推到的当时情景,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根本性特征。此外,老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结合课本理论,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之后由老师带队、小组讨论的方式,修正问题的缺陷。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还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之,情景教学是数学课堂活动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自主求知的学习习惯,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2. 建立数学实验室,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在实验室这一平台之下,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此外,实验室中还应当配备所必须的多媒体设备,将教材理论以视频、音频的形势展现给大家,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历史根源,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实验室教学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形象化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前后逻辑顺序,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
3. 趣味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老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趣味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这样的一种氛围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兴趣,驱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进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要想真正实现趣味式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探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对教学题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丰富有趣味,最终将数学变成学生所热爱、乐学的学科。
4. 开放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理课堂;优化教学;方法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的最优化呢?
一、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掉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模式构建
地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在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以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笔者认为,要扭转地理教学的困境,就要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实施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一、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预习自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课本知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形成本节课的基本概貌和框架,带着问题目标阅读,找出难点、疑点、重点等。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演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与地球仪》时,让学生课前参照课本,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从而发现经线与纬线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等,还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轴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学会阅读地图》一节,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校园平面图,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缺一不可,更好地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可见这种“先学后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实现课时目标。
二、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导入必须围绕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我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可以合在一起”,终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后来,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学生议论纷纷,一下子产生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这一节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铺垫。这种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体现导入为教学服务,与整个过程融为一体。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小组合作是地理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资料、讨论交流问题、开展表演、辩论等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课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配套作业等。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时,创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子运动,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呢?把地球看成不动,太阳又是怎样运动的呢?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又如教学《水资源》时,开展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制订家庭节水计划等。无论是进行哪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准备。比如在组织小组课堂讨论活动时,我们应精心准备哪些讨论的内容,如何分解教学中的难点等,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学生小组之间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环节中,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精讲,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强调上。师生共同把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网络,使之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宏观上全面掌握。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时,让学生用“五指山”判别,即把手心放在图中海拔高的地方,呈五指山状,沿手指突出的为山脊,像指缝一样凹进高处的为山谷;在教学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时,可将最大生产国和作物编成顺口溜:“菲蕉马棕泰橡印尼椰。”教学黄河流经的省区,编成:“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五千五。”又如在教学《极地地区》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企鹅和北极熊两个角色任选其一,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各自生活的环境。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效果很好。
五、练评结合,当堂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