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市蜃楼文言文范文

海市蜃楼文言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市蜃楼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市蜃楼文言文

第1篇:海市蜃楼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诵读作用

初中时学生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了,也了解了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言文考查的不是很多,所以不少文言文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提高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等一系列问题,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而当前中职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讲代读现象,这就背离了文言文学习的初衷。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读书之要》)然而,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看到的是学生们埋头奋笔记录,而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老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下来却缺少朗读的教学现象,目前越来越普遍。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

其一,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其二,一般而言,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障碍。面对古今差异,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的繁琐讲解和文言文助读资料的详细注释,更使得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以上提到的这些障碍使得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也导致了学生在朗读、背诵上不愿多花时间。“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在课堂中难以改变,朗读教学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始终被冷落在一旁。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朗读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材料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还会是件难事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能文思泉涌,才高八斗吗?对私塾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恰恰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听说巴老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茅公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不多读多背,能写得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音义结合,信息量大,构词能力强,简练达意等优点。延用几千年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多出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注意指导骈读法,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通过正确朗读,培养审美情趣。又如《醉翁亭记》全文中连用21个“也”字,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指导朗读时重点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有陈述(用于描绘景物);有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力

中职生的记忆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大量的朗读、记忆可以让学生快速进行知识储备,所以要抓住这一契机,大量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加强记忆。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诵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等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四、有利于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中职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如果我们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喋喋不休的串讲,对号入座的翻译,搞得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又怎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呢?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第2篇:海市蜃楼文言文范文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经历了上千年锤炼。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所以我们需要去学习继承。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是文言文阅读学习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同时,学习文言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呢?

一、美读入境,阅读方法多样化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教师范读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以便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文言文所具有的艺术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2 配乐朗诵,情感渲染,领略文言文的音乐美

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音缭绕的美感。古今中外好的诗文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进行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诗文的旋律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文言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地感知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的双重熏陶。例如给《石钟山记》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舒缓恬美的旋律对表现石钟山自然山水的意境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山水般的旋律与石钟山的风光,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文章的境界中,让文学与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3 情境设置,意象积累,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象

文言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文化、文学常识,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些内容也是学生不太熟知的部分,比如《琵琶行》中学到关于琵琶女弹奏技巧高超的段落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动画形式播放一段琵琶独奏曲的VCD,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观察“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指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琴声。

当然,朗读的形式还:肓多种多样,除了范读、配乐朗读、诵读,还有齐读、单读、接力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读、表演读等等,这些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为了把学生视野放大到阅读整体上面,为了熟读成诵,就必须寻找文章线索。所以必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如《赤壁赋》,从情感的角度看,它的文章线索是喜悲乐。沿线让学生去感知喜的画面,悲的景象,乐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明确因何而喜,因何转悲,因何而乐。这样作品轮廓在学生心目中就明朗了。

文言文整体阅读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比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归有光把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就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三、含英咀华,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涵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的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和海市蜃楼等佳境,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喜-悲-壮”的变化。前两段写山川秀色的壮美意境,在诵读时应读出作者饱览美景时的欣喜之情。而到了“山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作者的情绪便开始从“喜”的高峰跌至“悲”的低谷,因此应用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读出王勃空有报国志而无报国门的悲凉之感。到了第四段,王勃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变代,他在悲哀和豪情的矛盾中最终完成了由“悲”到“壮”的飞跃,吟诵出了“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的壮歌,因此诵读由低沉到激昂,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

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讨论交流与对比鉴赏相结合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而鉴赏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感悟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第3篇:海市蜃楼文言文范文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主动思维。

如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一课,作者在文字中所饱含对失去的土地的强烈感情,那种在文字中奔腾的思绪,对于对那段历史已不甚了解的初中生,已经没有什么感染力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通过东北的美丽富饶与日军铁蹄之下的生灵涂炭二组画面进行对比,并且配上悲壮的音乐《松花江上》,在强烈的视听结合的情境之下,通过最直接的感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已能与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较为强烈的共鸣。在课上,有的学生泣不成声,甚至连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各种感官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成功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感知。

二、结合课文,加强体验,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土地的誓言》一课中,激情洋溢的课文朗读、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与雄浑悲壮的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完全融入到了课文语言文字所展现出来的语境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听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情绪始终十分高涨,有的同学已不自觉地轻声读着。在多媒体这个媒介的辅助下,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时学生的主体学习性得到极大的体现,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要求获得。

三、突出难点,品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如在上《山市》一课时,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海市蜃楼,很难从较晦涩的文言文中感受到这种自然现象的神奇,本来很有趣的课文就会变成一节单纯的释义课,上得十分的无味。我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把山市变化“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阶段:危楼的出现。”的图片展示出来,再配上课文朗读,使本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到最后成诵。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保持着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更可贵的是,他们能通过图画与课文进行对比,并能主动找到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要求老师进行分析,表现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又如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中,学生很难把握文中细致、生动、准确的人物描写。我在上课时,先展示出各个作家的肖像画,先请同学进行描述,再由学生找到文中描写的语句,然后进行对比,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同学的描述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进而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兴趣、主动探索、提升审美能力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第4篇:海市蜃楼文言文范文

唐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唐诗教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为其以后的多元生活打下基础;唐诗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唐代是一个人文昌瑞的年代,无论是在开元盛世的繁荣下,还是在天宝流乱的昏暗下,诗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学生阅读唐诗时会被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高超的艺术技巧所深深感染,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本人13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及参与的各级语文教研活动,我们现阶段的初中唐诗教学主要还是从字词句的讲解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的赏析,形成了较为刻板的教学模式。一、主要问题

1.重分析,轻诵读

在初中唐诗教学的课堂中,大多教师将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或表达技巧等,对于学生的诵读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虽然在一开始或最后会给予学生时间去朗读诗歌,但是这样的朗读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诗歌中字词的读音问题,或使学生通过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而并没有真正发挥诵读的作用。学生诵读唐诗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借此来读准字词的读音,而在于了解诗歌中的内涵与精华,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和形象之美。这些精华部分往往不是走马观花般的朗读就能体会,而是需要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才能读出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才能达到如陶渊明般的精益求精。

2.重释义,少感悟

在初中唐诗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会选择运用“字字落实,全诗串讲”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情况就是教师先把唐诗当成文言文,进行字词解释,将唐诗的内容以及整体含义全部解释出来,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全诗翻译一遍。唐诗之所以能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诗歌的艺术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像散文那样对事物做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做具体的叙述,而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并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诗中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是需要感悟的,如果在唐诗的赏析过程中只注重解释诗句的含义,忽略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美的感悟,那么唐诗教学根本就不能发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作用。

对初中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后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改进的地方:

二、改进策略

1.重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针对之前唐诗教学“重串讲,轻诵读”的问题,本人认为在唐诗教学中应该重视诵读教学。并且新课标也指出,初中的唐诗教学应当更加重视“读”,因为诵读是整体感知的基础。现代人常常嘲笑古代私塾先生在教习时的死记硬背和摇头晃脑,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无道理,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诵读中去慢慢领会、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唐诗的诵读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不光是让学生简单重复朗读唐诗,还需要分阶段,多样式的诵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目的。

(1)读准字音,读懂文义

这是为接下来的唐诗教学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全诗或者教师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字词的正确读音。

(2) 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在这一阶段,教师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教师应当在节奏、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指导,比如适当地介绍一些唐诗的平仄声韵知识,或者一些与朗读相关的知识。教师要根据诗的节奏、旋律、感情的起伏指导学生诵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加深对诗歌艺术美的感受。

(3) 读出诗歌的情感

有时须要加入音乐元素来配合朗诵,创设情境。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情感,为学生学习唐诗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这一课时,教师就特意找出了演员濮存昕朗诵的《行路难》的视频跟学生们分享,学生们都被他的朗诵震撼了,学生们边听边欣赏,陶醉于诗歌营造的氛围之中,融入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诵。只有经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才会进入诗歌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歌,这样所取得的效果绝不是喋喋不休的讲解能达到的。

2.善于对比联系,深化诗歌意境

(1)注重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比较

初中阶段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唐诗很多,其中有两位诗人的作品不止出现过一次,那就是李白和杜甫。教材所选录的杜甫的诗歌虽然表达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但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而李白的两首诗虽然传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相似之处。这时便可以采用对比教学。

在学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后,教师可以把《渡荆门送别》和《行路难(其一)》做一个比较,让学生自我总结两者的异同点。不难发现,第一个相同之处便是无论是短篇《渡荆门送别》还是长篇《行路难(其一)》,读来都带给人一种磅礴壮阔之感,这也是李白一贯的写作风格。第二个相同之处便是两者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在《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生动描写了明月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重重叠叠好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迷蒙。《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将仕途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比作阻碍前进的冰、雪,表现出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那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在思想感情上,前者抒发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而后者表达的则是受压迫后的豁然开朗,积极乐观,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表现出了李白思想境界的提升。在表达手法上,前者还运用了对偶,拟人的写作手法,后者则更多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这样一种对比联系,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

(2)注重不同诗人同类作品的比较

初中唐诗教学中,也可以把不同诗人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属于边塞诗,虽然两者思想感情不同,但在描写边塞风光时都气势磅礴,意境雄伟阔大,有异曲同工之处。

《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孤”字本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但紧接着的“直”字,却又赋予了它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给人的是感伤的印象,但作者却用一个“圆”字让人顿感亲切和温暖。诗人巧用一个“圆”字和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特有的景象,而且把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显示出诗人的功力。而《白雪歌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则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结合前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景刻画得壮观非凡,独有韵味。这也是这首边塞诗的独特之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