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第1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打通与结合 《变色龙》教学片段 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内,课本上的学习任务,更要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阅读相关课外名著,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是简单的将名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就了事的。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时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把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名著阅读得到应有的落实和保证。因此,为了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这学期我在班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安排了《水浒》全书的课外阅读任务。

下面是我在教学契诃夫的经典名篇《变色龙》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上面所说的课内课外的打通和结合。

这节课上,我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情节梳理,其答案自然水落石出。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从而在思考中,在一个个智力挑战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将其定位在细节描写上,从细节描写上来体会作者契诃夫的匠心之所在和细节描写对于刻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后:

师:“同学们都知道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前面我们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就通过对文中的有关细节进行研讨,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以小见大。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中也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探究。在这里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在他的身上有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看似平常,不显眼,但是对于展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来说作用十分重大。如果有人要将这篇短篇小说排成一部课本剧或者话剧的话,这件‘宝贝’,一定少不了。大家现在找找看。”

学生们开始认真读书,迅速在书中找这件“宝贝”。

不一会儿,一学生说道:“找到了。它就是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他的回答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在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审理这起狗咬人的事件中,当听到这只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让他手下的警官叶尔德林给他将大衣脱下来,一会儿又让叶尔德林将这件大衣给他装上去。这两个细节其实是用来表现奥楚蔑洛夫内心的不安和惊张的,是其虚伪、善变性格的外在掩盖。所以这件军大衣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宝贝’。”

师:“你的回答很是精彩。那么,文中除了这两个地方写到军大衣外,在什么地方还写到了这件军大衣。它们分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们在下面认真的读书、思考。过了一会儿,一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第一处,也就是课本开始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这一段细节描写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察是一位威风、严肃、作风一丝不苟的好警察。”

师:“你从何而知呢?”

生:“他身上穿着一件新的军大衣。从这个‘新的军大衣’可以看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威风。”

师:“那么,他为什么不披着这件军大衣呢?这样不是更威风吗?”

生:“披着,给人的感觉是不严肃。而且这也与警察的身分不符。穿着更能显出警察的威风和严肃。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官作风正派,一丝不苟。”

师:“你说的很对。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威风,作风正派,一丝不苟。但是后来却一会儿又是穿大衣,又是脱大衣,用来掩饰自己的虚伪本质。这与前面第一次写‘军大衣’形成一种对比。那么,后面关于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什么地方,有何作用,你能说出来吗?”

生:“后面关于军大衣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奥楚蔑洛夫对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可是这里具体的作用我却不太清楚。”

师(示意让他坐下):“大家想想奥楚蔑洛夫这时‘裹紧大衣’。他冷吗?他这是在干什么?”

思考片刻。

一生:“这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虚伪和胆怯。他也知道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时是多么的可笑,前后处处矛盾。他也怕自己的这种种丑行暴露无遗。其实大家也早从他的表现中看出了他的丑恶嘴脸。只不过他还想再掩饰掩饰,所以一面对赫留金说‘我早晚会收拾你’,一面下意识地裹裹自己的衣服,以掩盖自己的虚伪。”

师:“这位同学有一个词用的非常准确,那就是‘下意识’。这也叫潜意识,是人不由自主地一种表现。奥楚蔑洛夫也知道自己的这出闹剧是漏洞百出的。所以他在潜意识里,内心深处是非常心虚的。课文用这样一个裹大衣的动作,欲盖弥彰,反而更加显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

“上面大家分析得很精彩。文章对军大衣的描写有四处。中间两处最能展现出人物的虚伪本质来。开始和结尾的描写也各有作用。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去掉文章前面和结尾关于军大衣的描写,直接从中间,也就是第三次写起。这样行不行?”

生:“这样也可以。但是感觉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不够自然。”

师:“是的。你说的很对。去掉前后两次关于军大衣的描写,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但是这样的写法,却使得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达不到那种了然无痕的效果。”

“大家看看,这件军大衣看似细小,但是它却是本文一条很是重要的线索,通过它整个故事就可以串接起来,整个人物的性格也更能得到体现。尤其是有了前后两次的描写,它更是在文中了然无痕,让人不好发现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写法在我们大家最近阅读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有。金圣叹称其为‘草蛇灰线’。‘草蛇灰线’看似无痕,实则在文章中的作用却是了得,带动一大篇文章。而前面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严肃威严感与后面的虚伪本质也构成了小说情节上的‘逆转’。最后对军大衣的再次描写,一是使这条线索了然无痕,让读者感觉不出作者的有意为之;二叫‘事后作波’,也叫‘事后余波’。所谓‘余波’就是指像大水流过后的小水一样,虽小,快要结束了,但是还要发挥它一定的作用。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最后一裹更能表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即使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是不放过这个细节,还要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这篇文章中对军大衣的描写其实是牵涉到三种写作方法的。它们分别是‘草蛇灰线’、‘逆转’和‘事后作波’。”

“刚才,我说过了这几种写法在《水浒传》里也有。大家最近不是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吗?(按《水浒》课外阅读的计划,最近学生正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在‘武松打虎’里武松身上也有一种物事,作用与本文中奥楚蔑洛夫身上这件军大衣的作用是一样的。大家知道吗?”

听完我的总结,学生陷入了思考。

这时,一生说:“是哨棒。武松上景阳冈时,开始处处写到武松手里拿的哨棒,给人的感觉是纵然有虎,武松也不怕。可是后来在打虎时这根哨棒却折了。而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放心,还用这根折了的哨棒继续打死虎。这根哨棒就是全文中的‘草蛇灰线’,对统领全文和表现武松性格意义重大。同时哨棒的前后也构成了一种‘逆转’,后面用折棒打死虎就是‘事后余波’”。

师:“请我们给予这位同学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班鼓掌。

师:“其实武松这一部分还有许多章节也是用到了‘草蛇灰线’的。如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并私通这一部分中,也有‘草蛇灰线’的运用。大家还记得吗?潘金莲与西门庆相识的媒介是什么呀?”

生:“帘子。是武大郎家的帘子。在潘金莲叉帘子的时候打在了西门庆的头上,才使两人相识的。”

师:“是的。这帘子在文中的作用自然重要。所以作者为了使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时帘子的掉落不至于突兀,在前面的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个帘子,而且在帘子掉落后,也就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后,还在文中的许多地方写到了这个帘子。前后共达十六处之多。这样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帘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了然无痕,不着痕迹。当然这不是我统计出来的,是金圣叹先生在批评《水浒》时早已统计过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下面再看看。”

第2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指导;课内与课外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86-01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靠大量泛泛阅读课外书,收效甚微,做好课内方法指导与课外阅读量的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捷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自己十几年来语文教学的经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树立大语文观,重视阅读。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名言,语文必须联系生活,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生活素材.正如朱熹所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这些文学巨匠能取得辉煌成就也和他们潜心阅读密不可分。因而,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在社会课堂的大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主阵地,是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根本途径。

1.培养学生兴趣,快乐品位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上各种类型的阅读课。自由阅读,自选一本书,读后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享受读书的乐趣。举办阅读知识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围绕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拓展延伸与林冲有关的情节,并推出与林冲相关的鲁智深 、杨志等一系列英雄人物,通过阅读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事迹。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2.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段,了解作者对王熙凤全方位、多视角的刻画,并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课外再布置学生看《红楼梦》的有关章节,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会有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不难感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言行进行了定位,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与了暗示.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明了方向。

2.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鉴赏。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那样雨过地皮湿,不解决根本问题,就好像用枯枝藤给学生搭好的画架,只见枯枝,而没有欣赏到画面里多姿多彩的风景。我要求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还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有能力的学生可尝试着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导自演进行艺术再创作。

2.3组织学生评书交流.同学之间写读书札记相互检查、评比,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定期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说真话,说实话;班级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学生发言可长可短,短的三言两语,长的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还可以开辩论会,预先准备好主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挑选辩手精心准备,我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林黛玉派和薛宝釵派的辩论,唇枪舌剑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胜负难判。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可变成一种群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强化了阅读兴趣,拓展了阅读视野。

2.4多读善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成于思,读书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所得,才能收益显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你的记忆就越牢固。",并提示学生读书思考的方向: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对我有何帮助?

3.拓宽阅读渠道,合理分配时间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书名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这无形中就形成了班级小书库,由语文课代表代管,敦促学生借阅。(2)利用学校图书馆,老师推荐借阅数目。(3)上网查询资料,限制学生阅读内容。(4)限定课外读书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靠学生挤时间读,三国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闲时、夜间、阴雨天可以用来读书。学生可利用每天早晚、星期天、寒暑假读书。如读长篇小说和长篇文章最好安排在暑假;小短文,笑话,知识百科可在晚上睡觉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只有针对学生阅读心理诱因,从诱发学生阅读动机入手,才能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加他们做阅读主人的意识,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求知欲。"不下海,焉得夜明珠"与其让学生在沙滩上散步,眺海远望,不如到带领他们一起下海。在书海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参考文献

第3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青少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的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另外中考失分较多的往往也是课外阅读,如何有效的在课内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老师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首先我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了细致分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目、兴趣、习惯、目的、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根据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策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1)针对学生喜欢的文章上阅读课,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积累。阅读课上,可组织学生在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同时,大家可以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

(2)搭建班级读书平台,学生读书热情高涨。结合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我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课间向学生开放。为了补充图书种类,设立了班级图书交换空间,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搭建班级读书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勾起了他们脑中的“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2.创设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与质量,学生每天早读20分钟,午读自主阅读20分钟。早读是学生在第一节课前能集中精力大声朗读的时间,而大声朗读能调动整个大脑最活跃的思维,是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一天的学习热身。

3.找准切入点,据文拓展阅读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我们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二、探寻课内外有效融合的阅读方法,依“法”导读

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伏尔泰也认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师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法。a.精读法:对有价值的中短篇课外美文集中精力细读,读书时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考。b.选读法: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读时目光只扫描关键词句,拎出“主干”,忽略“枝叶”。c.浏览法:对篇幅较长的书籍,只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d.摘录法:课外阅读到精彩的句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还可以写出对感兴趣的句段的感受。e.批注法:用规范的符号和格式,随读随写,眼、手、脑“协同作战”。开卷有益,开卷动笔更有益。

三、创建班级文集,展示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之硕果

第4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9-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指导课堂阅读,促进拓展积累

1.1 粗读。粗读的目的是要学生首先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一般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口要动起来,脑和手也要动起来,在朗读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比如将文章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勾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边读边划分文章段落、划出文章中心句等。再辅助音乐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响亮的口头语言,是眼口耳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言语心理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再加上圈圈、画画等手脑结合工作,具体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提高了阅读有效性。在一次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应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再进入细读环节。

1.2 细读。细读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目的在于理解段落意思、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以默读来进行为佳。但在默读前,教师还是应给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 :在阅读《秦兵马俑》的第二大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说出这一段总共描写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重点。而在分析文章情感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提问学生,如 :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认为作者的情绪是悲是喜?还是别的情绪。 " "你的看法和作者一致吗?"这更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课文联系起来,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2.挖掘读写资源,创设写作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教材中描绘的很多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不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奇事物或场景,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例如 : 在学习《白杨》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恶劣环境和戈壁滩都不甚了解,所以无从真切体会到白杨的坚强品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和赞誉也无法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戈壁滩和白杨的图片、新疆的风沙天气等,让学生一睹边疆的风采。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再加上一点儿自己的想象,对新疆建设者的恶劣工作条件进行一番描写,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深入解读。此外,还有些童话、寓言体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充分融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体裁的特殊性启发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再顺势举办一个小型的表演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作激情。

例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风扇吹风制冷、背景音乐造势、投影转换场景等为学生"重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境,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对话形式,然后每个小组再在课后将其加工制作成剧本(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场景的剧本编写) 。通过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场景,提供想象空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机会,实现了读写一体的追求。

3.学法迁移的整合教学

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知所以出。"我们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案例2]在教学孙犁《芦花荡》一文时,学生被课文中白洋淀老头子护送女孩进苇塘的过分自尊和自信以及痛打日本兵的智勇双全印象十分深刻,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十分喜爱看电视剧《小兵张嘎》。于是我抓住学生对题材故事的兴趣,在课后向学生印发了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三篇文章,学生兴致勃勃的看了一节课,利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提取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阅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了然于心,很快就感知了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老头子"式人物。这样课内外有机地整合起来,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4.比较鉴赏的整合教学

第5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四、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第6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 中学英语 课内外 信息量 阅读能力

1.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著名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总结道:“正式的外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有独立的思维过程和分析总结过程。”可见,阅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和听、说、写、译一样,同属语言运用的范畴。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可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使语言知识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加强。词汇信息是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匮乏反映语言知识的匮乏。而阅读则是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在阅读中学习词汇、记忆词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体现在文章中,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大量阅读可保证词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记忆的单词词义也会更准确、更牢固。此外,阅读还能促进其它几项技能的提高。通过大量阅读,特别是原文的阅读,给阅读者输入正确地道的语言,这对语言学习者非常有利。学习者通过体会文中的语言特点,如遣词造句、惯用法、固定搭配等,熟悉语言规律,从而产生语感。语感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养成语感,有助于更恰当地使用语言,能促进英语学习者听、说及写的能力迅速提高。

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量作为基础,就无法理解语篇。那么,教师在平时如何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呢?

2.课内扩大信息量的方法

2.1依据教材,扩大信息量。

教材给信息补充提供了思路,让教师们有章可循。以《牛津初中英语》为例,它把所有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一个主题,就好比给你几个篓筐,筐里放好了不同种类的东西,你根据筐里的种类尽管往里填东西。比如说7B Unit 3模块的主题是“Finding your way”,Vocabulary的内容是Road signs,Maps,traffic light等,老师可以再补充traffic sign,traffic police,traffic jam,sidewalk,zebra crossing等更多学生们常见却不知怎么说的词汇和短语,在教它们名称的同时还可以学会用英语来举例说明。如在谈到traffic sign时可举例“No left turn./No right turn.”等。这为更进一步的交流提供了素材。

又如,我们在学到subject的时候,书中只列举了部分学科的英文名称,如P.E.,Chinese,math等,当需要学生交流自己的timetable时就会有限制,因为表达有些学科如思品、社会、计算机等,他们就不知道怎么说,这时我就给他们补充了Mora1 Education,Society,IT(Information Technology),Physics,Chemistry等他们可能会用到的词汇,这就为后面的交流扫清了障碍,使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2.2精心选择补充材料,丰富信息的来源。

2.2.1故事、童谣、笑话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笑话和童谣好比是菜肴中的调料,会让这道菜增色很多,经常给他们讲英语故事,说说英文童谣,讲讲英语小笑话,会给英语课堂带来很多情趣,使学习更为轻松,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这些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学英语的兴趣。我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设立“Fun in English”,给他们提供一个说英语、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用英语的积极性。

2.2.2英语歌曲的利用。

歌曲陶冶人的心灵,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唱歌的时候做些填词游戏,还可以学习英语,感受西方文化。我每月或每周教学生一首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们在预备铃响起之后就开始他们的英语歌曲联唱,把课堂带入很好的氛围中。在课上我有时也会运用歌曲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连接,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3.课外扩大信息量的方法

3.1订阅英语报刊杂志。

英语运用能力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能不能读英文报刊和杂志。报刊杂志中的时事新闻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最近国家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英语表达方法,同时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的最新说法,让学生在课上交流中更加有话可说,感觉英语与真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

另外,报刊中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和谚语也为学生们开阔眼界,比较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然,对不同年级我推荐不同的报刊,并结合教学在课内放进不同的材料。如中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成功发射并顺利返航的好消息在中华大地上传开后,几乎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这也自然成为我们英语课上的热门话题,学生们对学习space,spaceman,rocket等补充词汇的学习兴趣十足。

3.2观看电视和录像。

英语学习光有书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运用有声读物,如电视节目、原版的电影、录像VCD等可使学习更具有情趣,加深学习的印象。每周我们都会在午后放一些原版的经典动画片,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听力,还可以模仿其中的发音,纠正了学生们的语音语调,使其说出的语言更地道。

3.3利用互联网。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都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互联网上有很多英语学习的材料,有声和无声的,适合各种学习者的需要。如《21世纪报》就提供了很多学习英语的网站。

3.4留意生活中的英语。

生活中英语的来源也很多,且更具有实用性,去餐馆吃饭,菜单上各种菜肴的英文名称,商店所购物品的英语名称,衣服面料的英文标识,公路、地铁旁等英文标志,都是英语学习材料的来源。在课上我们学习到相关主题时,如学习到clothes的时候,我建议学生们回去翻翻衣服上的标签,认识一些面料的不同英文名称,第二天交流,他们很起劲,学习到了cotton,polyester,nylon等新词汇。

3.5用好墙报和黑板报。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周给他们一个主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整合信息,体会学英语、用英语的乐趣。

4.合理输入信息,提高实效性

4.1利用信息的原则。

输入内容恰当,选择输入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年龄、兴趣和接受能力,多输入原版的东西,注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2利用信息的方式。

课堂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主阵地,补充信息的输入要多次复现,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发散其思维。如在每天课前的Free talk中,我们常常会在老师和学生们的轻松问答形式中充分地交流很多补充的信息,如天气类、心情类、时事类的知识等。另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我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们利用旧知识来解释、巩固新知识,并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如学习wild animal时,我尽量让他们通过举例来解释这个词组,这样他们会将以前所补充过的很多动物名称联系起来,并运用一些辅助的词汇来表达,他们会说:“leopards,tigers,giraffes,crocodiles,dinosaurs are wild animals,they live in the jungle or the forest.They feed by themselves.”其中,leopards,giraffes,crocodiles,dinosaurs,jungle,forest,by themselves都是以前所补充的信息。

第7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阅读 策略与方法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5-01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构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根本上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还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事实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天平上已经失衡了。课内阅读肩负着传授阅读知识、能力、方法的重任,我们老师必须遵循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更加严谨科学;我们的学生只注重课内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和知识的积累,这样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语言表达的空洞以及构思的俗套等。它更直接地表现在习作上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学生提笔忘词,犹如茶壶里煮饺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习作只有豆腐干大小的文字。老师一说学生似乎都明白了,可是叫他写下来就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握笔作杵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另外课外阅读过程难以驾驭,效果难以估计,学生的阅读基础参差不齐,老师缺乏系统性的批阅和管理。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它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新课程背景下探寻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1.目标与原则——取法于课内,完善于课外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各有侧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挖掘教材资源优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不可否认,课内阅读的篇目在选择上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可行性,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感悟和鉴赏,给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为学生训练能力准备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子系统,他们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提供阅读技能;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将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这个过程就像临习书法一样,启蒙在临摹,苦练在临摹;只有感悟技巧、章法后,才能得心应手的挥毫泼墨。“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基本的原则。

2.过程与策略——博采而乐学,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我们老师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趣”读书法、改编法、摘录法、谈心法等。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一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鲁迅先生最喜欢跳读法。

爱因斯坦“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总”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分”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分”,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了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得一啃到底好得多。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我们还要提醒学生不可为某种读书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像这样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3.反馈与调控——完善机制,便于调控

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 ” 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课外阅读、积累光停留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老师不采取相应的反馈评价,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是名存实亡,如脱缰野马,隐患重重。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给予学生阅读和练习的机会。

(1)给予学生讨论、欣赏摘录材料的机会。在班级内讨论和交流摘抄材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好词佳句,可以深化学生对摘抄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励学生自觉摘录。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阅读了《小萝卜头》等文,老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英雄故事汇”,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与积极性。

(3)给学生循环往复练习的机会。老师给学生安排一段独立阅读的时间,给每位学生发一本好词佳句本,让学生自由填写。活动开始表扬完成出色的作业,指出个别学生作业在数量、内容、书写等方面的不足,接着揭示本次阅读的重点,最后摘录。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了习惯,就是指做某事已经到了自动化的地步,几乎不用花费额外的力气就能够做好它。如果养成了阅读习惯,那么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就会找到相关联的阅读篇目进行阅读,就会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摘录和积累。

第8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30-04

一、 问题的提出

(一)新语文课程对学生阅读的量和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学阶段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设法和家长配合,做好家庭阅读的组织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二)学生的终身发展呼唤着有效的阅读

语文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领悟祖国文化魅力,建设个人语言文化家园,为幸福人生奠基。要想完成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要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积累智慧和情感,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的阅读,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书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要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即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从教材出发,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一种开放而底蕴深厚的母语学习。从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的视野看,语文学习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的认识却失之偏颇。有很多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多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可见,由于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二)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

学校调查发现: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47%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26%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更喜欢前者,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然而学校在5~6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

(四)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广泛阅读的实效,应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促使学生不断地结合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一)结合课堂教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开来。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9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一、认真指导课内阅读,真正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点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富有个性的领悟和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其批判、质疑的精神。通过阅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各类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学积累、文学鉴赏,提升文化素养,拓展思维能力,张扬个性品格。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做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对语言的感受主要依靠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经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第三要配合课文,有选择地指导精读,使精读与博览相互衔接,相得益彰。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谈到如何读书时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段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告诉了我们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意义。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中心,精心选择和组织教材,采取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个以课本为主、阅读材料为辅,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体系。精读是对博览的典型示范,博览是对精读的融会贯通。这样既有精读的质的提高,也有博览的量的积累。

3.指导学生首先要求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并且能够创新。 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创新”通常以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引申激发,亦即创造出新认识、新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能显示阅读效果的境界。

二、课堂内外衔接,提高阅读质量

课内阅读能力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因而课内阅读能力不过关的学生是难以具有课外阅读能力的;反之,由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二者若紧密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拓展文化视野,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并能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统一安排,使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做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做好统一安排,订出周密计划。

2.内外融合,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让学生开展了背诵古诗文的活动,确定三月份为背诵月。四月份,上了一堂全年级都参加的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古诗文背诵大赛”来检测背诵情况。这次活动不仅深切体现了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深刻展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而且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3.学习课文后,根据难点、重点、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