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海洋经济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经济行业分析

第1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本文首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锦州的海陆产业发展的背景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构筑海陆产业联动的理论基础;并搜集2001-2010年有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的海陆产业的相关资料数据,分析了海陆产业的相关性、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海陆产业灰色关联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深刻发掘海陆产业联动的内在的整个机制过程其中包括(经济、内在资源、环境、驱动力就业),并且最终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锦州经济区海陆产业链的基础,构建了海陆复合产业锦州经济区的链条,也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联动;发展;辽宁锦州;沿海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陆上的资源日渐缺乏、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环境日趋恶化等的现实,使得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到海洋这一资源,近几年以来,海洋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对象。人们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由于陆地资源的占有量有限,尤其针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的国家,海洋的资源更显得尤为珍贵。

现如今,海洋上发展的很多行业都是经陆域部门的基础上延展起来的。所以两大产业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综合经济系统,即海陆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所以,无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得多么发达和系统,在那个层次上也不可能把其与陆域产业分隔开。同样,陆域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了海洋经济产业的帮助,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也不能发挥经济产业的作用。所以,在新世纪的今天,人们构建海陆产业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科学。

人们深知海陆的相互联系是不容置疑的,人们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在实践操作当中都将海洋经济产业从陆域经济产业中剥离出来,但是在发展和优化机构上,还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近几年,我国由于资源的制约,以及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不科学,与国际先进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现人们逐渐迁向沿海地区,使得沿海人口的密集度加大,人工海岸的建设的越来越快。这样一来,使得海陆产业的冲突加大,出现了资源“瓶颈”持续的问题。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把思路从承载产业的空间承载特点为起点来分析,为有助于整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陆产业链,又从海陆产业的内在作用机制的过程为切入的重点,充分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经济区为对象来研究。也许对东北地区,甚至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今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驱动力分析

“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经济活动的空间延伸。”随着海洋开发产业的日益成熟,海洋开发活动的内部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关系,由这些关系,导致海域经济日益从陆域经济中脱离出来。可是它们之者的联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产业系统中的差异性分析

海陆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差异(如下图)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锦州海陆产业链分析

1.引用灰色关联模型

(1)研究思路

海陆联动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动态的过程,如果要对它进行关联分析,就要涉及较多的因素,特别是在统计上,亦很难找到严格界限的陆域各产业详细的数据与资料,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本文所涉及的陆域产业,就只有局限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我省海洋三次产业依次是:第一产业,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产业是,海洋盐业、天然气、海洋石油及海洋化工产业等;第三产业,海洋交通与旅游业。在这里,本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探求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

(2)研究方法与步骤

“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的是两个系统或系统的两个因素(其中一个是主行为因子,一个是相关行为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对主行为因子产生的影响不大,都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影响主行为因子较大,关联度小的说明主行为因子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设原始数据列,为主行为因子,比较数据,为相关行为因子。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第三步,求绝对差。即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第五步,关联度计算。

第六步,排序。按的大小排序,区分其关联程度之大小。一般认为,越大,则此因素对参考因素的作用越大。”

2.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由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γ1=0.7727,γ2=0.7242,γ3=0.6081。

由γ1>γ2>γ3可知,海洋第一产业对陆域第一产业的作用是最大的。

3.系统的结构层次

下表为:

表 辽宁地区的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产值(单位:亿元)

(2004-2010年)

4.海陆产业链的构建

辽宁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度表,采取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组成了以海洋各产业为核心主体的海陆复合的产业链。

(1)以第一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由表可知,海洋其第一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则是:“陆域第一产业>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则表明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相关性最高。并且,海洋的第一产业也陆域的第二产业相辅相成,即:海洋的产业为陆域的产业提供相应的原材料,陆域的产业为海洋给予相应的设备和建筑,更多的还有技术。在辽宁这个渔业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使其与东北腹地构建产业链,增加效益和利润。

(2)以第二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从表中可知,海洋第二产业和陆域间的产业关联度大小排序为:“为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陆域第一产业。”其中,较为密切的主要包括采矿、化学、冶金、机械工业等;并且陆域里的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密切的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信息咨询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等;在东北地区,陆域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两者在其实并不紧密(灰色关联度系数为0.692)。

其中,在东北地区,石油化工产业是相对雄厚的,并且它的技术水平亦比较高,以这一优点为海洋的汽油开采提供技术与专业的人才。海洋油气业和陆域石油化工产业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其发展为石油化工产品的经济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而且,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具备产盐能力的,因此,东北地区产业主要有:农牧业、渔业、工业以及食用盐的发展具有高水平的要求。而辽宁省海盐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应注重海洋盐业与东北腹地第二产业的衔接。

辽宁沿海地区船舶工业与陆地第二产业关联系数最高,根据“海洋船舶业对生产地域的特殊要求及对原材料、设备等的向前带动作用”,应构建同陆域第二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链。

(3)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通过表可知,第三产业同陆域产业之间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因东北腹地旅游业发展旺盛,可以为海洋的旅游的行业提供一个借鉴的作用。海洋的旅游行业亦能带动陆域的第二产业(例如机械、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亦会促进东北腹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四、关于锦州的海陆联动发展的具体建议

根据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海陆联动作用有必要性、必然性两点。海陆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运作,而且在空间布局上均存有这一定的联系,若充分利用两点,就能发挥海陆的综合功能,一体化的升级。根据以上的锦州地区的海陆的各种性质的分析、了解海陆内在的多种作用的机制过程,总体来说,在锦州地区,要想真正实现海陆联动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要实现海陆规划发展和统筹

海陆规划发展是海陆实现一体发展化的根本保证。在海洋开发过程里,将海洋与锦州经济区开发统一规划。具体可采取:“点、轴结合”方式。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虽然体现了海陆统一规划的理念,但是仅“一线”无法将海洋产业与更纵深的陆域产业合理衔接,应将辽宁沿海经济带、锦州经济区陆域产业两者相互连接,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的作用。

2.加快临海产业的发展

“临海产业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它可以将海洋资源乃至陆地资源开发、其它产业的发展充分地联系,来促进建立海陆一体化。

一要充分发挥锦州港的地理优势,快速使其临海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海洋产业的内部素质。

3.促进港-城的密切,扩大海上的就业岗位

锦州港具有广泛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港口相关业务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都较强,且能为城市创造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据于此,应该发挥锦州港的优势,来带动锦州经济区的海上就业岗位的数量。

一是在观念上,港-城之间关系应改变为“港城一体化”的模式。二是港-城项目建设上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三是建立港口相关业务专业培训机构,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内陆的一些工业产业向沿海地区进行转移的同时,海陆产业间的制约与促进也随之显现出来。海洋的多个经济部门、行业很多都是从陆域经济延展而来的,所以两者联系很大,所以形成生产与再生产的海陆经济系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02).

第2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海洋石油;SWOT;发展对策

当今时代,由于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气候灾难。治理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计划措施。所有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将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海洋石油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大户,也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者,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海洋石油工业在保障能源得到稳定供应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与国家大力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相悖。本文将利用SWOT战略分析法分角度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使海洋石油公司在当前形式下认识到自身优劣和劣势,把握各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机遇,规避风险。

一、SWOT评价模型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该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之后被作为企业战略分析和制定的基本工具,常被用于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下海洋石油工业的SWOT分析

1.低碳经济给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优势(S)

(1)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未来我国低碳能源的首选仍将是石油和天然气,鉴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特殊经营特点,实行上、中、下等一整套的系统经营流程,有自己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2)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天然气因为高效、清洁等优点被突出发展。但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比较短缺,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凭借其资源储量丰富、碳排放量低等优势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海洋石油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3)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海洋石油工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显著降低,污染物回收有了显著改善。

2.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劣势(W)

(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行业属于垄断型产业,受传统观念和长期垄断的影响,海洋石油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存在粗放式生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石油工业的有效运营。

(2)管理水平低下,低碳发展意识薄弱。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隶属于国务院管理,其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对低碳减排制度建设、低碳理念传播以及提高全员低碳意识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落后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没有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其低碳发展策略严重受阻。

(3)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在我国,海域部分油气资源储量虽很丰富,但地质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等深海地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再加上技术储备不足等限制导致勘探开发难度很大。

3.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机会(O)

(1)促进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实施低碳发展必然要求石油工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其次,加快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相关专利及新技术贸易壁垒的出现,这将促使海洋石油工业在低碳技术方面加快创新;最后,加快管理水平提高。

(2)提供国际合作机会。低碳经济将改变海洋石油工业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世界各国都在研发属于自己的低碳科技,但只有技术分享、互利共赢才能最终取得实效,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给技术交流、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3)为天然气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工业发展以利用高效、清洁能源为主,这对我国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空间,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油气资源能源对煤炭的有效替代,加快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4.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威胁(T)

(1)增加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等都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来实现,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将大幅增加海洋石油工业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运营风险。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威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依托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获得蓬勃的发展,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主营业务仍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并于传统化石能源形成竞争。

(3)面临增加油气供应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石油工业既担负着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重任,又面临严格的碳排放量限制,是海洋石油工业面临的两难问题。同时,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拥有大量低碳技术专利和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产品,给海洋石油工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发展对策建议

在采取具体的发展措施时,可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形成SO、ST、WO、WT等几种策略。通过对低碳经济下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的SWOT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石油工业的自身优势在当前比较明显,外部机会也比较多,因此海洋石油工业应优先采用外部机会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SO发展战略,鉴于自身劣势对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也要重视外部机会弥补自身劣势的WO战略发展,为此,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可采取以下发展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

我国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且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发展天然气业务是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应该以此为契机,把握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自身区域优势加大海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实施天然气业务发展降低高碳能源使用量。

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技术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减排技术、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相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能源效率的提高、石油化工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新能源的勘探开发以及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推广使用,海洋石油工业只有做好低碳相关技术的研发具备自身科研实力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占据竞争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

3.有序推进新能源业务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业务是未来能源行业的朝阳产业。海洋石油工业应具有战略眼光、立足长远,利用在传统能源行业积累的资金、经验,同时依托政府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投资新能源业务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可盲目随从,应根据自身优势和业务特点有序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实现新能源对油气资源的有效接替、多元发展,为能源产业清洁化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庆凡.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09(5):6-9.

[2] 秦 扬,曹丽娟.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

[3] 李凤宾.浅谈SWOT模型的有效应用[J].企业管理,2010(9):157.

[4] 杜 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1):32-37.

[5] 赵丽洲.关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产业经济,2011(10):116-124.

[6] 庄贵阳,潘家华,宋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第3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海洋经济统计是对海洋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是对反映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据此作出推断预测的工作过程。海洋经济统计是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本质上讲,海洋经济统计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海洋经济是由众多涉海部门与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既包括海洋产业活动,也包括与海洋产业密切关联的其他经济活动。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产业分散统计到部门集中统计、从部分海洋产业统计到海洋经济全面统计、从松散化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从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手段到统计报告周期等诸方面都逐渐得到了完善。

1海洋经济统计的初级阶段(1989一1998年):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建立与完善

1.1海洋统计的起步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统计作为部门统计的一部分,被分散和交叉在各个涉海部门统计中。例如海洋渔业统计在农业部的渔业统计中,港口和海洋运输业统计在交通部的交通运输统计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统计在中国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部门统计中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事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很难找到一套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1989年,为统筹涉海产业的统计工作,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这一新的职责,这也是海洋经济统计早期被称为海洋统计的原因。根据新的职责,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统计的前期准备和相关研究工作。1990年,为了解我国海洋领域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定量反映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和国家对海洋的依靠程度,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内容涉及海洋自然地理、海洋自然资源、沿海省市县社会经济状况、海洋机构和人员、海洋投人经费、海洋设施、海洋产业活动、海洋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海洋教育等。其中的海洋产业活动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药物等8类,并制定了反映这8类海洋产业活动的主要统计指标,界定了这些指标的定义和统计范围,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奠定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海洋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体系正式起步。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实际工作中仅统计了海洋水产、海运和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国际旅游等6类产业活动。

1.2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搭建

为保障海洋统计数据渠道的稳定,1991年ro月,国家海洋局在天津组织召开了海洋统计工作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交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地震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和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经充分讨论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会议通过了全国统计信息网组网方案,并确定从1992年起每年编发一期海洋统计年报,初期每三年编辑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内部发行),以后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每年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在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支撑下,199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1990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主要内容为1990年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并统计了海洋水产、港口与海运、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旅游等6类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到1996年,国家海洋局累计出版了6期《中国海洋统计年报》,期间个别产业名称和类别略有调整。如《1994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中,将“港口与海运”更名为“海洋交通运输”并在上述6类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造船”,自此,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7类。

1.3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完善

1991年11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11727号文)。通知要求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应根据通知精神,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有关部门,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文件中明确“海洋统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的组成部分”,“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是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指导下,国家海洋局牵头由国务院各涉海部门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信息网采取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形式。作为该网的第一步,先成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间的信息网,沿海地方人网另行安排”。1994年11月,经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商定,在天津召开了沿海地方海洋统计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海洋局、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统计局、计委、海洋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沿海地方海洋统计是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方海洋统计对于加强地方海洋工作,促进沿海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会议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沿海地方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条件已经具备。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1995年l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沿海地方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51067号文)。通知指出“近几年,沿海政府日益重视海洋,把海洋开发列人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纷纷制定了本地区的海洋发展战略,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统计工作在省统计局的直接指导下已经起步。”通知要求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部门,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搜集、提供海洋统计资料。各地海洋主管部门应汇总出本地区涉海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委审定后于每年9月底前分别报送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1995年3月,国家海洋局编制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首次公开了中国海洋统计资料。统计的海洋产业涉及海洋水产、海运与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国际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和海洋服务等7类;指标包括实物量指标(个数、人数、面积、产量、里程)和价值量指标(产值)。至此,海洋统计信息网初步搭建并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各涉海部委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统计信息网。在此框架下,海洋统计工作有序开展,从1997年开始,《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改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度的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统计范围沿袭了《中国海洋统计年报》。#p#分页标题#e#

2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阶段(1999一2004年):海洋经济统计的业务化进程

2.1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化进程

从1999年起,海洋统计开始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1999年3月,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函【1999]53号文件批准执行《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将海洋统计正式纳人国家统计制度。之后几经修订和完善,先后形成了1999年版、2004年版、2007年版和2009年版四个时期的海洋统计报表制度。2002年12月,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国统函{2002}209号),该制度的实施,及时反映了海域使用、海洋环保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统计的时效性。2003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统计工作在海洋事业中的地位,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三项任务:一是要尽快统一涉海统计部门和地区的统计口径;二是要在统计口径确定后,按新口径推算历史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体系。三是从2004年开始施行海洋统计半年报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季报。2004年2月,在《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首次向社会了《200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公布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造船工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共7类产业的产值以及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公报的,及时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运行状况,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前两年公报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滨砂矿业,并将海盐和海洋化工业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产业,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12类。

2.2海洋经济统计标准化进程

1999年12月,为规范海洋统计的基本定义和行业分类,国家海洋局了我国海洋统计领域的首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一1999)》。该标准统一了海洋行业分类口径,规范了海洋行业分类方法,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涉海性为原则,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划分出与海洋有关的产业分类和统计范围,按一、二、三产业的顺序将海洋经济统计划分为大、中、小只类。其中大类巧类,包括海洋农林渔业、海洋采掘业、海洋制造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咨询服务业、海上体育事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国家海洋管理机构。依据标准,相应调整了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中增加了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产业的统计,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由原来的7类增加到12类,同时增加了沿海地区国内旅游统计,与原来的滨海国际旅游合并调整为滨海旅游。

2.3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进程

为了规范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工作,2003年8月,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结合海洋统计工作实际,印发了《海洋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国海办字【20031256号)。办法包括总则、统计工作组织管理、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奖惩和附则,共六章二十三条。该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为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海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2003年9月,为充分发挥海洋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进一步调动各部门、省市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从同年12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国海发[200329号)。同时,为保证海洋统计工作的质量,国家海洋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包括《海洋统计资料汇审制度》、《海洋统计分析制度》和《海洋统计资料审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和制度。通过开展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海洋经济统计工作逐渐步人正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的保障下,海洋经济统计拓展了统计内容,完善了统计指标体系,提高了统计时效,丰富了统计产品。

3海洋经济统计的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初步建立

3.1新标准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和背景下,为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200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工作。2006年12月,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一2006)正式颁布。标准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明确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概念,区分了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构筑了海洋经济的核心层、支持层和层等三个层次,具体包括28个大类、107个中类和380个小类,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同年,为了明确沿海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海洋经济统计的区域范围,国家海洋局编制了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一2006)。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自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全面改版,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规范了产业名称,同时调整了年鉴的内容框架。

3.2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的创立

2005年,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工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随即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工作,构建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模型,创建了由海洋经济主体核算、基本核算和附属核算构成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核算、海洋投人产出核算、海洋固定资本核算、海洋对外贸易核算、海洋自然资源核算、海洋环境核算和涉海社会活动核算等。2005年6月一2006年6月,为了验证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河北省和江苏省盐城市分别开展了省、市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试点工作。试点核算完善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3.3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的开展

在专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国统制【2006121号)。随后,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据此联合开展了省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使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发生了质的跨越,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2007年,依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对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统计范围扩展为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12类主要海洋产业及其他海洋产业活动。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从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分别在每年第一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上年度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在每年第四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上年度海洋经济最终核实数据。

第4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2014年10月21日,第十一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会开幕式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隆重举行。此次展会以“依托国际海事盛会,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依托大连推进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扩大合作、广泛招商、组织海事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引领海事不断发展。

此次展会为期四天,由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举办。本次展会吸引了韩国、日本、挪威、德国、丹麦、荷兰等6个国家展团和17个国家(地区)的近百家企业参展,国内外参展企业达400多家,展览面积2.3万平方米,专业观众预计2万人。展会期间,还举办海洋与船舶科学技术、国际海洋工程、国际航运、北方机务四大主题论坛。

《广东造船》杂志作为特邀媒体之一,全程参与了展会。期间,积极参与各种论坛、拜访客户、为新客户派送新一期的杂志,共同探索船舶行业的出路。

在当前的航运市场运力与船舶市场产能“双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的背景和环境下,求“新”重“变”是行业发展得以逆转的关键。此次海事展的举办,表明了造船行业共克时艰的精神,有着逆势而上的决心。展会期间,船舶业的“老大”们纷纷在各种论坛中现身,为行业指引迷津,给同行解疑答惑,更有业内权威专家及学科领军人物作专题报告。

船舶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特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今年1~9月份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详见本期市场分析)的整体特点主要有五个:①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市低迷、船价下跌,为了应对危机,国内船企开始转型升级,通过加强科技研究,建造了超过100种的节能环保船型,为节能减排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船舶产品、产业、产能的结构调整正在加快;④船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新接造船订单越来越集中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提升;⑤船舶配套的本土化程度正逐步提高,不过在高技术船舶方面,本土化配套率还比较低。

《船舶行业规范》名单的公布对船企有什么影响?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是我国政府对行业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尝试。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对船舶行业的考量标准不仅仅在生产技术层面,另外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安全环保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从而达到一个引导船舶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规范条件能够为社会资源向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倾斜以及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没有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黑名单”。

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船舶行业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海洋强国的衡量标准主要有海洋外交能力、海洋军事实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实力等。目前,船舶行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职能正在转变。以前,我国船舶工业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海洋运输业,但是现在应该在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海洋强国最大的支撑是海洋经济,船舶工业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桥梁,而上述领域都应该成为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我提出“共线分能、邻线开发”建议,这样不仅投资少、回报快,还能解决船舶工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 我国要想在深海资源开发中占据优势,必须打造深潜器的应用体系。作为海底资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的深海作业型载入深潜器,其基本要素必须在水面、下潜、复杂地形上巡航、海底作业、上浮等各种工况下都能实现,“蛟龙”号的研制就是以此为切入点。

作为我国最先进的载入深潜器,“蛟龙”号最大工作深度超过7000米,具备良好的运动控制性能、先进的作业能力、距离最远的水声通信技术、容量最大能源以及冗余度最高的应急安全保障措施。近两年,“蛟龙”号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合同矿区工进行了4个航段、31次下潜。

要开采海洋资源,首先需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取得勘探合同并开展工作,目前我国已经获得4份合同。2011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巴布亚新几内亚颁发了第一份采矿许可证,意味着当前已经进入了深海资源开发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求深海装备。

我国亟须打造深潜器应用体系,构建以水面支持母船为基地,实现载人深潜器与无人深潜器之间相互支持和协同作业,形成7000米以浅和4500米以浅两个综合体系的业务运行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以3000米以浅的移动式深海空间站为水下基地的深海载人深潜器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水下基地综合体系的组合优势。

未来海事业发展前景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守国 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行业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航运业、造船业同处在周期的低谷,相关企业面临很大的生产经营压力。经过市场的洗礼,必然会有企业被淘汰,也有企业找到出路,并继续发展。市场有低谷必然会迎来复苏,而航运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航运企业应该在市场变化中寻找出路。对于航运业以及航运企业而言都应该反思,过往在市场火爆的时候自己做了什么,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要看到今后市场的变化趋势,在技术革命时代,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准确预判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顾问 王锦连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以及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这将使船舶工业的全面复苏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从2008年开始,船舶工业的低谷已经持续了6年多的时间,大的波动应该不会再有,但是受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船舶工业要走出低谷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关键还要取决于新造市场价格能否回归合理水平。

中国拆船协会会长 谢德华 拆船业的周期与航运业和造船业不太一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航运和造船是打击,但对拆船确实是机遇。不过我们也看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看,上游企业日子不好过,拆船业的情况也不理想。

2012年开始,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也遇到较大的困难,钢铁机械制造业的用钢量较少,拆船业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之后由于废钢价格下降,拆船业可以说是在旺季时遇到了亏损严重的问题。废钢积压问题比较严重,虽然此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拆解老旧船舶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未来几年拆船业还将处在“洗牌”过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方书甲 从宏观经济来看,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即通过智能化制造,回复部分制造业,这与德国此前提出的“工业4.0”异曲同工。如此一来,欧美各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加工成本减少,效率提升,解决了中低层劳动力问题,这将影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制造业的格局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的造船业。

但从航运业来看,海运运输业虽然总量没有下降,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要指望航运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复苏,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不匹配的,而航运业没有复苏,造船业也不可能有大起色。

目前,我国造船业经受着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大量过剩的产能需要长时间消化;而另一方面,上游航运业的需求仍在减少。因此,造船业必须转型,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若想等着市场复苏救命,造船业只会越来越穷。我国造船业既要追赶也要创新,不能只扩大再生产,还要做精做强,要在技术创新上舍得下功夫,努力提升经济效益。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调研员 陈颖涛 航运业肯定不会消失,仍旧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造船业、拆船业也不会消失。虽然航运业不景气,但是航运企业的现状也要区别对待。比如马士基航运集团今年上半年的航运业务经营情况就非常好,但反观我国的一些航运企业,却步履维艰、负债累累。

包括航运市场、造船市场在内,虚拟经济、炒作投机等因素的参与,使得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目前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都不能完全反应航运市场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对市场抱有幻想,应对市场的唯一方法就是“变”,对船型、船舶性能的创新、升级才是行业谋求长远的根本点。

这次大连海事展,“老大”们的发言,特别是陈颖涛对于《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说明,就像是给众多企业打了一支“定心针”。市场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存在,无所谓白名单、黑名单之说,目前出台的第一批名单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再行业内通行无阻,工信部也说了,他们会对名单内的企业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对出现重大事故、不在符合规范条件现相关规定的企业,工信部将对其取消资格。

而在2014年10月29日,作为江苏省首批入围“白名单”的仅有的两家船厂之一的江苏联合造船,由于船舶市场不景气,银行大量抽贷压贷,资金周转不过来,导致一年没有给员工发工资。然而这样一家企业却符合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条件比江苏联合造船好的船企却没有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这是船舶业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第5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 海洋经济 融资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69-0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战略空间,海洋问题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高度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海洋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无疑意味着,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浙江省谋定而动,积极探索,制定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并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台州市也作出了至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翻一番,打造滨海人居城镇圈,促进海洋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等具体目标。

政策是资金流动的风向标,而资金流向又是政策导向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既然海洋经济建设已经起航,那么势必将引来一场资金“下海”的潮流。如何着力打造“蓝色金融”,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支撑力,同时又让金融业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是广大沿海金融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中凸显的融资问题

目前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融资渠道有财政资金补助、银行信贷支持以及企业自身融资。政策导向已十分明确,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而这仅有的几种方式远不足以满足即将迅猛发展的涉海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1.融资渠道单一,受政策影响波动大。在目前形势下,多数企业和经营者仍将银行信贷作为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但受制于审批流程和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等因素的阻碍,这种融资方式显得相对被动,且难以保证资金及时充足地得到供给。在调控政策频出、货币适度从紧的金融大环境下,银行的信贷资源更加有限,增加了这一融资方式的不确定性。而仅有极少数规模较大、资质较深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公开市场取得所需资金,其中能够得到外资支持的更是凤毛麟角。较多的个体经营者因此转向民间借贷,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融资成本。

2.融资主体产业多元化与实力差异性导致信贷资源结构性分配矛盾。受制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影响,浙江一直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内在诉求。一些大投入、高产出的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往往容易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青睐,这些行业又恰巧是普通民营资本难以涉足的领域。而对于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季节特性比较明显的传统渔业、养殖业,还有科技含量较高但是市场尚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又经常受到银行信贷的忽视和回避,这明显不利于产业升级的推进。而对于传统船舶制造业,又往往因为资金敞口过大导致短期内低级重复建造,造成阶段性产能过剩。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探索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海洋经济的倾斜度。在充分认清行业间差异的基础上,注重海陆联动,实行集约发展,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结点,同时带头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疏导资本进出通道。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大有可为。

(一)拓宽信贷渠道

1.差异化对待不同融资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坚持小银行放小贷款,大银行支持大项目的框架下,提业专项信贷支持,合理配比一、二、三产业对信贷资源的获取程度。由政策性银行对“三农”产业提供适度低息贷款,促进传统渔业向远洋捕捞与生态海水养殖的转变进程;拓展商业银行开展灵活便捷的“自助循环式”授信模式,满足海洋第一产业季节性生产的需要。加大对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延长产业价值链,催化产业链整合。临港工业是民营资本聚集地带,也是信贷需求最为旺盛的一部分,在符合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可对行业趋势明朗、信用优良的企业采取更为积极的信贷支持,例如“阶梯式贷款”,即先凭借工业用地使用权抵押发放一部分信贷资金,后根据基建进度和生产规模追加信贷额度,支持企业从建设到投产到赢利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以及银行间转贴现等业务,充分发挥其成本小、风险低的优势。而对于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研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则以政府直接投入为主导,辅以设立多方出资的专项建设基金,从而缓解财政投入压力。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把担保抵押方式创新作为首要突破口,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完善海域使用权信息登记制度,落实信贷操作规范流程,加大对以海域使用为要素的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行业的支持。积极试点开办码头、船坞等沿海沿江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推动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鼓励银行开办船舶出口买方信贷和保函业务,以满足船舶建造产业升级的需求。规范发展进仓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联合担保贷款等方式解决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短期资金问题。开办股权质押、技术专利质押贷款等,与高科技企业结成紧密发展伙伴。还可通过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方式,支持海洋旅游产业的基础建设。

(二)提升服务平台

1.调整网络布局,延伸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台州市打造重点港区与滨海中心城镇圈的战略规划,合理调整自身网点布局,加快网点转型,提升服务效能。在费用分配、决策权限、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挖掘和培养一批金融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服务队伍,借助科技力量提高服务效率。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渠道,满足产业发展带来的财富管理等高端金融需求。积极创新边贸结算、本外币结汇等业务。

2.发挥金融信息平台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和理财服务,促进自身中间业务比重,做好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直接融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和承销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等企业债券,并适当降低收费水平。帮助企业优化股权改革,吸纳民间资本,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等公开市场甚至到海外市场进行融资与再融资。

(三)把好风险关卡

1.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风险控制并不是某家金融机构内部经营评估的问题,而是海洋经济发展中一个体系建设的问题,完善海洋保险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方式。提高保险在海洋信贷中的嵌入程度,政府针对渔业实行政策性保险补贴,商业性保险积极参与,针对各行业特殊性开发个性化产品,有效克服海洋生产作业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由担保机构、担保公司、担保基金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一个网络系统。依托征信体系,金融业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搭建守信企业互保增信平台,建立“守信企业池”,由守信企业缴交互保金、由有关部门提供风险补偿。

2.严格控制环境风险。加大公共营销力度,坚持“蓝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并行原则,明确环保标准准入制度,加大贷款审批中对环境因素的审查力度,为符合低碳消耗、环境友好的企业提供更具优势的金融支持,切断原有“三高”企业的资金命脉,迫使其进行改造或退出。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体系和环保风险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

第6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2013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全面实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启动之年。船舶行业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新接船舶海工订单、加强科技研发、推进结构调整升级、优化产能资源配置、尝试创新金融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总体上平稳健康发展,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困难和国际船舶新规的挑战,交船难、盈利难、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运行基本情况

造船三大指标涨落互现

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7%;承接新船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22.5%。

全国完工出口船357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9%;承接出口船订单64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33%;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154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0.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78.8%、92.7%和88.1%。

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延续下降态势

201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共16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1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4071亿元,同比下降6.2%;船舶配套企业932亿元,同比下降2.1%;船舶修理企业225亿元,同比增长11.4%。

船舶出口继续下降

2013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6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9%。我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合计为18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2%。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亚洲出口163.6亿美元,占比为61.2%。

2013运行主要特点

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国发〔2013〕29号),针对船舶工业当前的形势和矛盾,抓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提出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明确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委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3〕16号),指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部等四部委印发了《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明确老旧船舶拆解更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对象;工信部还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明确了各项要求。

船舶海工接单成绩显著

2013年,我国船舶和海工骨干企业全年新接船舶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占世界新船订单的47.9%,以载重吨计保持全球第一。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订单共61座和1艘钻井船,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13年,骨干企业和研究单位强化市场需求引导,加强绿色环保主流船舶开发,加快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新推出100多型绿色环保船型,优化和研发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气船(VLGC)、超大型系列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海洋执法船、公务船、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大多数船型获得批量订单。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自主设计或联合设计多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风电作业平台、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深水高性能物探船、5万吨半潜驳、油田增产船、海洋居住船、风电基础运输船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海洋工程船。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设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

2013年,一批国家重点高技术船舶(海工)科技项目通过验收。超大型集装箱船研制项目突破了船型总体设计、水动力性能综合优化、结构分析和设计等关键技术;超大型油船(VLCC)研制突破了少压载水船舶线型设计、阶梯型压载舱布置、新型底部斜升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科研项目在设计关键技术、数字分析技术、模型试验技术、平台总装制造技术、专用焊接技术等方面均取得进步和突破。这有力地支持了先进产品开发,缩短了建造周期,提高了建造质量,取得了明显效益。

海洋保障及开发装备能力增强

我国船舶企业成功交付了“海监01”号、“海巡5001”号等新型执法船,并承接了多艘5000吨级、3000吨级大型海监船及3000吨级渔政船订单;完工多型挖泥船、海洋救助船、打捞船等,使得我国海事部门的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高。

海洋科学考察装备进一步得到加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载科学家完成3个航段21次下潜,取得丰硕科考成果;深海移动工作站“龙宫”完成总装和首次水池试验;“远望5”号远洋航天测量船海上测控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自动交会,“远望6”号成功完成嫦娥三号登月测控任务。

重视配套设备研发,本土化率有望逐步提高

国内首台最大功率电控智能型低速柴油机10S90ME-C9.2型机、首台“绿色”极长冲程电控智能型低速柴油机7G80ME-C9.2型机、首台自主品牌6CS21/32高中速柴油机、万吨级海监船动力系统、首台2兆瓦高温超导电机、技术先进的碟式分离机等一批新产品研制成功,实现产业化或完成样机试制,我国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有望逐步提高。

2013运行存在的问题

交船难,船东推迟接船情况较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船舶运力严重过剩,加之造船新规频繁出台等因素,船东对前几年订造船舶的接船积极性不高,采取提高船舶建造要求、提出修改船舶合同等手段推迟接船,造成船舶企业经济效益受损。据分析,全行业有1000多万载重吨船舶由于各种原因推迟了交船日期,全年造船完工量下降幅度较大。

盈利难,造船业务基本无利可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价长期处于低位、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船东推迟接船使管理成本增加,船厂开工不足、能力闲置、生产节奏放缓,船舶企业经济效益日趋恶化,亏损企业数量增加46家。统计显示,2013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13.1%;应收账款1062亿元,同比增长4%;财务费用49.9亿元,同比上升12.8%。尽管全行业仍实现利润252亿元,但主要来自非船业务,船舶产品生产业务已基本无利可图。

转型难,造船企业面临多种考验

国家提出船舶工业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这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贯彻中,企业转型面临多种困难。一是船厂设备难以用于其他产品;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三是调整业务结构,市场开拓难度大,支柱产品难以培育和发展;四是兼并重组收购,骨干企业动力不足,职工安置、债务处置等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都给船舶企业带来挑战,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融资难,依然是企业的突出问题

尽管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和骨干民营船企给予了融资支持,但对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一直是近几年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由此,一些企业手持船舶不能按计划开工,影响交船进度;一些企业因落实不了贷款资金,丢失了订单,开工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企业更是因资金紧张拖欠职工工资,带来不稳定因素。

修船难,单船修理工程价低量小

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对修船企业也形成直接冲击。2013年,船舶行业重点监测修船企业完成船舶修理3608艘,同比增长2.9%,但船舶修理产值仅有129亿元,同比下降1.7%。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尾轴、舵系、机械工程等修理项目明显减少,大部分为换板、打砂、特涂等附加值不高的工程,单船修理工程量大幅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修船行业缺乏自律,竞争激烈,修船价格报价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配套难,产品升级换代迫在眉睫

国际海事新规的频繁出台,对船舶海工配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安全可靠、智能化、集成化的船舶、海工配套产品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日、韩、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对我国技术封锁,为占领船用市场采取低价竞争等策略;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设备、系统长期依赖引进和进口,与日、韩相比,本土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国际船舶配套业的发展趋势和优势国家的竞争策略,给处于不利地位的我国船舶配套业带来严峻挑战,建设造船、海工强国,配套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2014预测和建议

2014年,据专家分析,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增长势头,欧洲经济逐渐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实现反弹复苏,中国经济仍保持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全球经济增长力度加大。但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航运企业没有摆脱亏损困境,造船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新船价格低位徘徊,国际造船新规催生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专家们普遍预测,全球新造船市场难以全面复苏。乐观分析,新船成交可能维持2013年水平(约1.4亿载重吨),或会略有回落。从船型分析,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汽车运输船、客滚船、化学品船,以及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型主流船舶市场相对看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将保持活跃,特别是浮式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受航运市场低迷、完工船舶价格较低、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等影响,预计2014年我国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处于低位,全年完工船舶约为40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也会略有下降,手持订单量将保持在1.2亿载重吨左右。

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步伐

2014年,是船舶工业贯彻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关键之年,全行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二是加快海洋保障能力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造好行政执法船、应急保障船、科学考察船、远洋渔船和工程船舶,满足海上维权执法、应急救援、勘察监测、工程施工、资源开发的需要;三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海工企业(集团);四是加大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系统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本土化水平。

深入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

船舶工业贯彻“走出去”战略起步较早。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出口、技术引进取得了辉煌成绩;近几年,一些企业收购、兼并海外设计研究公司和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我国船舶工业以获得低成本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建设修造船厂的时机、条件尚不成熟,但以获得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提高营销水平,贴近海外本土市场为方向,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营销维修网络和生产制造基地,是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贯彻的重要工作。

关注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

在1664家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中,有1541家中小企业,占比达92.6%,其中船舶制造中小企业717家、船舶配套中小企业549家,中小企业是船舶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级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给予积极关注、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从产品研发、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支持,引导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对已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要引导企业果断调整,帮助解决调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7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洋 石油 现状 建议

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相应的能源需求量也会逐渐增大。特别是石油化工和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战略性石油能源的需求。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逐渐超越了日本成本世界范围内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为了保证石油安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石油发展现状,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出了充分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之外,还需要加大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海上石油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生产不足的现状,有效缓解供求关系。下面着重分析了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现状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很丰富,而且海洋油气产量将会稳步上升,成为世界油气产量增长的源泉。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约为380亿吨。目前全球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对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对深海进行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

在国际上,海洋石油工程都被欧美日等企业垄断,他们在项目管理、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国际上的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立足于“整装”服务,并按照专业进行归并,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集团性公司。

在国内,海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中海油总公司具备“整装”服务能力。中海油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它对海洋工程领域形成了特殊的垄断地位,国内的绝大部分海洋工程都是有中海油承包建造的。虽然中海油在我国具备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但是与国际著名的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相比而言,在规模、技术、管理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只掌握了基本的建造常规水深钻采装备的能力,缺乏关键设计建造技术。我国现有的钻井平台和海上生产装置基本上属于浅水作业,作业水深仅在500米以内,缺乏深水、超深水作业的能力。目前主要的油气资源开发停留在200以内的海域,深海平台钻井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在本国海域上的开发,也不得不依赖于国外技术的支持。

2.海洋钻采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设备还十分落后,关键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关键设备、部件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说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受制于国外,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很难得到长久的发展。

3.深海钻采平台设计、制造、装备等技术远远不及国际发达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也大大抑制了我国深海及国际海底区域石油开发的能力,导致大量的利益流向国外。

二、海洋工程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多年的发展,在环境、结构、检验和海洋工程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逐步提升,也逐渐走向了深海。我国海洋石油技术的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海石油平台技术的研究

深海石油平台的设计、建造及相关设备的制造等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我国必须深入了解国际深海技术,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深水开采若使用钢质导管架平台,就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造价会随着水深增加而急剧增长,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结构形式,像混凝土结构和浮式结构,典型的浮式结构是FPSO、TLP和SPAR 平台。目前对FPSO研究比较多,相对而言技术较为成熟,因此重点就放在T LP 和SPAR 平台上。

2.推动风险分析与综合安全评估技术在生产及检验中的应用

海上石油开发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往往会受制于恶劣的海洋环境。环境腐蚀、地基土冲刷、基础动力软化等因素会严重影响海洋平台的安全性。除了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比如说管理、操作不当也会直接影响海洋石油平台的安全性。为此必须充分了解海洋钻井平台的复杂性,对海洋结构进行安全评估,以免导致海洋平台事故,造成重大的损失。风险分析包括三个方面,风险分析、安全措施、风险评估。平台风险分析与综合安全评估必须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构化的系统分析,除了要考虑平台结构的检测、维护之外,还必须考虑设备管理、组织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和人为因素。综合评估之后才能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进而确定风险控制方案。

三、海洋石油工程发展的建议

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才能促进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大力开发深海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实现再创新和自主研制。

2.在生产建造上逐步由船体、船壳制造向总承包转变,产品由自升式等浅海装备向半潜式、FPSO 等深海装备扩展。

3.大力提升海洋工程配套产品建设,重点解决动力定位系统,大力发展中央集成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

4.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用人机制,唯才是用,抛弃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以前的机制束缚,培养新一代的海洋工程人才。

四、总结

海上石油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生产不足的现状,有效缓解供求关系。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工程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大力进行技术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海洋工程事业的持续、安全、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俊华;张世联. 非稳态导热温度场及热应力的有限元计算[ A] .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C] 2005

第8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福建是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拥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作为省内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漳州,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海洋生态建设问题。

一、漳州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997.7亿元,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19.8%提高到20.7%,初步形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从生态建设视角来看,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趋大。漳州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占据主导,2013年占68%,2015年为77%,2020年为72%。其中,临港工业发展将成为漳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漳州当前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仍有陆源污染物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域;池塘养殖开发规模过大,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海;大面积单一品种的浅海设施养殖,导致海水营养成分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组成改变,藻类衍生,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域海水质量,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陆源污染仍是海域污染的源头。根据《2011年漳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漳州监测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其中6个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六价铬。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其中水环境质量为极差;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临港工业发展也会受到环境容量制约。今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片段化特征明显。漳州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海洋经济增长以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为代价,还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粗放。海洋三次产业中除了海洋渔业,大部分是利用海洋作为通道和载体的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式产业很少,工业产品的总体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名优产品、名牌产品较少,产品外向度不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代表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战略产业不突出。从2012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数据看,三次海洋产业比例为16∶49∶35,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竞争力强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与竞争力。漳州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漳州与厦门、青岛、宁波等海洋经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较大。而基于传统经济线性和片段价值创造的观念和模式,漳州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几个沿海县区大都规划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产业同构较严重,缺乏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循环经济发展角度来综合考虑整个漳州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发展,产业经济呈现片段化。这种地方产业的同构加上行政分割往往会使得地区之间表现为竞争而非协作的状态,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分权不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和以省级行政单元为主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囿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沿海各县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目前,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的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状况仍然存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无法解决的,地方管理部门又容易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对本区域的海洋管理行为、过度开采行为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海洋生态建设亟须的财税政策欠缺。当前漳州海洋生态建设财税政策欠缺严重制约了海洋生态建设发展。第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改变环境状况。而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漳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计划投入53.4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只占到“十二五”漳州确定的目标GDP的0.7%左右,可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环保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税收政策不完善。虽然有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建税等税种,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但其相关规定不具体,缺乏协调性,而且至今未开征环保税,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第三,现在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收费标准过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根据《漳州市排污收费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试行)》,收费规定主要只对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污染源进行收费,而没有对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收费标准不合理,仅对排污超标的污染物征收,对已经达标或未达标的不予征收;对同一排放口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对机动车、轮船、船舶等流动性污染源暂不征收排污费,这实质上是对排污行为的纵容。

(五)海洋高等教育不足,生态意识难普及。漳州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则亟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海洋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目前福建省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漳州仅有的海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航海、海事人员,没有开展海洋相关科研工作。海洋高等教育缺乏,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吸引海洋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环境欠佳。忽视海洋生态意识的普及,公众普遍缺少对海洋生态的环保意识,不了解哪些行为和活动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漳州民间的环保组织和人士很少,形不成海洋环保的影响力。

二、漳州发展海洋经济路径选择

(一)统筹规划,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加紧联合厦门、泉州共同开展《厦漳泉海岸带综合开发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加强漳州涉海规划与全国、全省涉海规划衔接,争取更多布局进入上级规划,为大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拟订并执行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基础设施步伐,推进双鱼岛、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重大产业的承载功能;二是加快临海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等集疏运体系,建成干支相连、江海互通、水陆一体、海空配套、公铁衔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加紧海洋生态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加紧设立和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推进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健全漳州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在沿岸及近海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开展实时监测,加强对海洋赤潮、水域污染等海洋渔业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告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网络体系。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海洋产业生态化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漳州应构建海洋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可将滨海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坚持保护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滨海渔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新产品。海洋船舶制造业应以园区的形式布局,由于其产业循环链的构建与钢铁、机械、电气、电子、轻工业、航运等数十种工业、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以集群形式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因此应采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

(三)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

漳州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考虑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与厦门、泉州建立较高层次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按照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确定海洋环境保护各管理主体的分工。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合审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依法查处陆源污染。

(四)加紧制度创新,实施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财税政策

1、设立海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市政府海洋环境管理财政专户,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2、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工作。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在税收优惠方面,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的针对性。

3、建议实行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比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4、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财政的环保补贴应由以往的环境设施建设前期补贴转变为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期补贴,即根据环境设施实际处理的污染物的数量和成效给予补贴,切实发挥环境设施建成后的环保功能,提高财政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补贴实效。

(五)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

1、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和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密切与厦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抓好国家海洋三所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城洲岛全国海岛生态试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交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

2、强化海洋与渔业文化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支持。继续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水产品美食节”等活动,借助“渔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海洋与渔业文化,凝聚社会公众对发展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共识。开展海洋与渔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海洋走进基础教育,从儿童抓起,为海洋事业的未来打下基础。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海洋保护区、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创建“蓝色郊野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经济与文化共荣,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忠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重点[N].经济日报,2013.7.14.

[2]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第9篇:海洋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实施效应;战略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71-03

我国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具有绵延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方便的交通,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个省,广西一个自治区和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改革开放30年,沿海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对外经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促进了中国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应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为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

自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GDP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GDP增长幅度17.98%,达到159 018.41亿元。其在全国GDP总值中占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48%增长到2007年的63%。近十年,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14 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5%,达西部地区的4.4倍。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居民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市场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2.经济结构变化

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90年代之后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不十分明显,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0∶52.79∶39.00,第一产业份额有大幅度的下降,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明显,且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这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推动加工贸易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一二三产业构成中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3.利用外资情况

从1990年到2004年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累积到5 892.72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36%。沿海地区大力吸引外资,为我国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4.贸易变化情况

沿海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3 692.9275 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3 286.2778 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近36倍。以出口发展来大力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以劳密型产品出口主导,以及出口产品结构迅速提高到以制成品为主。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外资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见外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经济出口的增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与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与不足

1.外贸依存度过高

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64%,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而沿海地区更是达到83%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意味着沿海地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捆绑在一起,外部动荡对沿海地区经济安全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增加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脆弱性。

2.高比重加工贸易产生一系列问题

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中占了相当的比重,2000年之后一直占贸易出口总额的54%以上,是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组成。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品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技术溢出效应弱小。贸易福利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不明显,技术已出效应低,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贸易的平“贫困化增长”。

3.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各个省市一味以追求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为目的,忽视了区域协调与合作。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经济圈内部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于能源业与加工制造业。沿海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并未使其形成有规模性的产业集群,而是凌乱的,碎片似的产业同构现象。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应,进行恶性竞争,压力了产品的价格,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4.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看,沿海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地带。在各行业占资源消费量比重的排序中,制造业在各种资源的消费中排名均位列前三。而在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中,占比重最大的也是制造业,比例为70.4%。沿海地区外商着重投资的产业――制造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9个工业3中大部分行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基本上占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这些产业绝大部分是污染密集产业或者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已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升级问题迫在眉睫。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升级路径探讨

由经济效应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协调性不足等方面,针对这几点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升级路径。

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应该是以克服弊端,保持并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实现其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对外竞争力,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带动沿海地区内部及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其内涵涉及多个方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引进和利用外资,应以高技术含量,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实现产业的升级;要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应发挥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做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升级;沿海地区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应以良性竞争为前提,合理规划,各尽其能,且应在率先发展地同时积极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合作的效益升级。

(一)路径一:产业升级

加快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淘汰、转移和扩散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或将要丧失的产业和产品。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嫁接式地改造传统产业。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工程、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加工业。鼓励资本集中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资本集团,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产业群体,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

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大规模的,它的兴起为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拓展了空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承接产业转移也应做到有理有序。应实现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实现制造业承接从“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向“三低一高(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转型。

2.以信息、技术带动产业模仿与产业创新

沿海地区的R&D投入与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R&D能力,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合理运用。沿海地区企业有选择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3.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转移。沿海地区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产业向中西部的顺利转移,会在完善产业配套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实现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升级,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有效衔接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路径二:资源升级

沿海地区大陆岸线18 000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南北跨38个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已由传统的海盐业、捕捞业、港口运输业发展到海洋油气、海水利用、海洋能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根据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弥补沿海地区陆地资源不足的状况。

1.做好区域海洋区划与规划

海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客观上要求对其开发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无论是构成中国的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还是与开发海洋资源相关的开发活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石油勘探开发、港口开发等活动地开展,都需要在空间上协调好,做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对相关资源的损害和影响。这就需要在开发海洋资源时,依据《国家海洋经济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使沿海各省、县市之间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协调性一致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好规划。

2.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的海洋意识薄弱,认为海洋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致使资源开发者不承担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短期行为严重,导致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应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即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中,把海洋资源作为资产,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建立起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新型管理体制,最终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良性循环。

3.加快海洋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目前,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就是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资源的开发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利用效率低,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应按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技术产业化、业务化的要求,改革现有海洋科技规划体系,制定海洋开发的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课题招标等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和培养机制。

4.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我国在自主开发海洋资源方面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比较有限,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重要海洋国家在开发海洋资源领域已探索了很多年,技术相对成熟。沿海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合作开发和管理、极地科学考察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公海与国际海底中蕴藏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路径三:区域合作升级

我国的几大经济圈是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集中连片的地域,在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且交相辉映,成为构成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全方位拉动了中国经济。因而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加强经济圈之间的区域合作

第一,应克服地方主义思想,建立沿海经济圈区域意义上的整体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适应一体化的趋势,并从政策和体制上推进区域间合作走向高效和谐,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协调发展。第二,针对经济圈存在的问题,并在兼顾沿海经济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各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要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减少由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昂贵代价。第三,加强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加快向地区的产业扩散,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增强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城市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模式。

2.加强经济圈的区域带动作用

增创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增强对其他地区的示范、辐射与带动效应。一方面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发挥互补优势,壮大经济腹地的实力,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经济圈的国际区域合作

经济圈里的环渤海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结在一起,在东北亚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相邻的地区,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些经济圈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和谐发展,可以使沿海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经济圈中,获得“双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工业经济,2007,(3):28-35.

[2]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经济地学报,2001,(9):581-589.

[3]邹冬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2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