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第1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2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之机,应将研究性教学引入理论课的教学中。为此,一要创新教学观念,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的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二要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现时代感;三要创新教学方式,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一轮改革之际,作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放出来,改革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增强实效性、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1.创新教学观念: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教育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功能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当今经济、社会、文化、人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要实现和充分发挥这一目标和主要功能,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一,确立引导性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把引导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现象,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下,在指导思想上选择理论。其二,确立问题式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在观念上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由于新方案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和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综合形成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因此,采用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以专题的形式把课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实际讲深、讲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使他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把握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认同、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因此,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若干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对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内化为用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传授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释各种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指路引航。只有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人点和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切合学生需求。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时代同行,以实践作证,用事实说话。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实质是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环节工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坚实的基础。总之,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时代感。

3.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运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启发式、互动式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采用“问题切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理论联系起来,用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使理论教学具有现实感;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引导学生感应时代脉搏的跳动,跟踪社会前进的脚步,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

第3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定义的界定问题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就是对其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对其定义进行界定,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研究界主要有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影响,同时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根据这一理解,产生了“四体结构论”,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其中教育介体包括方法、目的及内容,而教育环体就是教育环境。这四方面内容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于定义的界定,另一种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存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就是教育系统要想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考虑到在环境的影响下教育系统的变化。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的界定,这两种观点明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大多数人都倾向一种观点,单纯地认为教育环境就是教育生态环境,将其育人功能完全地忽略掉。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人对环境有创造作用。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体现出的是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主动的,也就是教育者及被教育对环境具有选择、改造、创造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发挥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界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影响作用,并具有独立性,也就是其环境对系统中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等等,可以将其归结为外部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教育主体对环境的作用,以此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界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包括外部条件也有内部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有很多观点:其一,其环境具有综合性、广泛性、顺序性及可控性、直观性、感悟性、变化性;其二,动态性、广泛性、特定性及可创性;其三,开放性、复杂性及易变性;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许多对立统一的特征组成,比如抽象性与直观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等;其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特征即顺序性及综合性,本质特征为社会性及阶级性,另一个方面就是外在特征,主要有动态性、复杂性、广泛性、可造性及渗透性。

第4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76 ― 02

文化由人类所创造与传承,同样,文化对人也具有教化与塑造的功能。文化属性和品质是有高低之分,先进、向善属性的文化对于培养人才大有裨益,腐朽、消极属性的文化只会把人异化成为社会的畸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多远文化并存和互相冲撞的时代,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对于文化的选择毫无理性可言,甚至是在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驱动下盲从和走向边缘。

一、何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释义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在繁衍变化,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诸如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这也是文化的广义概念,而狭义的文化只包含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本文所论述的传统文化是广义上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它在育人功能上有着外来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许多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具有指引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能够启发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至理名言就是大教育家孔子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成为大学生的榜样。

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正视思想道德问题。当前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案例应该让我们警醒,而传统文化中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力量和地位。《礼记・中庸》将“修身”奉为治理国家的“九经”之首。《大学》中也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准则,这些准则都是以修身为核心辐射开来的。不难看出,修身在传统文化中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摸清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笔者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共印制162份,向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12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调查统计,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一)潜在的传承危机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的调查中,有45.7%的同学认为不太乐观。这不太乐观的背后,其实就是多元文化并行时代背景下的潜在危机。传统文化此前在五四时期就曾受到过激烈地批判,在被彻底否定后又在本世纪初又兴起了国学热,直至今天传统文化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认同,而无孔不入且又掺杂入侵味道的外来文化已经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为荒唐的事,源于我们国度的传统文化竟被篡改了国籍,在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感受”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一事件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有43.2%以上的同学认为韩国,有32.5%的同学为此感到反感与愤怒。这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有一种危机感,而且在传统文化被他国认领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传承愿望。

(二)教育的缺失与乏力

其实,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只是我们在教育上有缺失,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危机。再看下面一组调查:在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从网络、电视、传媒了解传统文化的高达77.8%,而让人更感意外的事从书本中了解传统文化,或者与父母交流了解传统文化都高于老师课堂讲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传统文化讲授上的缺失与缺位。

因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更多的是自发性地了解,受自身鉴赏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所以也造成了他们对高雅传统文化接受偏低,对世俗性的传统文化更为青睐。在对“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的调查中,饮食文化(特色小吃)占了66.7%,而文学与所谓的“经典”则最不受待见,两项合计仅占到了18.5%。在另一项与此相近的调查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民俗风情(历史名胜、习俗节日)、民间艺术(琴棋书画、舞蹈)、民间工艺(剪纸、刺绣、陶瓷)、美食。而对传统思想(儒墨道法佛)则最不感兴趣,仅仅占了6.1%。以上的数据对比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接受的世俗性和高雅性的区分。历史名胜在旅游热的催生下更多地成为90后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集中领域,而传统节日更是已然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儒墨道法佛等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一方面受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不会像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民众那样盲从和迷信宗教,另一方面对于哲学、宗教达不到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是觉得虚无缥缈,不会将兴趣点落在这方面。

(三)渴望了解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内在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2.8%学生想要了解,但是课业负担重,没有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时间。对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袭”的态度调查中,有35.8%学生认为应该坚持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是外来文化接受最快的群体,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对象,他们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选择了愿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理应有所行动,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愈加走向成熟。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它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这样一门传统文化课程,尤其是在一些非综合性院校,缺少师资以及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漠视造成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空白。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传统文化至少也应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大量引入。

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形式的灵活,这些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是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的切入点,也是在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都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先决条件。目前我们国家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各门课程中都可以从某些内容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要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首先就应该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水平开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具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自觉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突破。

(三)第二课堂的延伸与扩展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也应该放大,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也需要延伸到日常活动中。教学的主体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行政人员也要参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成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课堂格局,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在此仅以传统节日举例:传统文化与很多传统节日紧密相连,但因为缺少有效的文化引导,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被我们忽视了。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西方节日却赢得了大学生们在形式上的喜爱。在“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传统文化原因分析”调查中,45.1%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节日增加娱乐。而对于“你以前参加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0.7%的同学都表示没参加过,但想参加。如果我们利用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主题活动,那么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散发出来,传统文化的观念就能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高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就得以实现。

四、结语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无法全面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却在与日俱增,背后的原因正是这个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背景。说过,我们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显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应该首先具备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5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办学规模、学生个性、专业课程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研究和探索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增强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展开研究。

当前,受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及大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素质全面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下功夫的工作。高等艺术院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艺术专业人才和输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承载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扬社会主旋律的使命。高等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办学规模、学生个性、专业课程等方面有其独特性,随着高等艺术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研究和探索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和把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就共性而言,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从社会环境,还是个人经历来看.与20世纪50—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差异。目前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使他们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在思想文化上,学生政治状况积极、稳定、健康、向上,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由于现在大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的艰苦磨炼,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理想化,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个性而言.除具备其他专业大学生上述共同点之外,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鲜明,接受新事物快,富有才艺,更加强调个性发展。成才愿望更加强烈。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艺术专业的学生外貌上、着装上,比如他们喜欢奇装异服、喜欢留长发、追求标新立异。有的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学艺术的,这说明他们

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相比,外貌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喜欢自我表现。

(二)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由于招生考试的录取,专业成绩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比其它专业学生略显单薄,这样也导致学生公共理论课很吃力。

(三)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机会比其它专业多。因此,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四)艺术专业学生专业授课方式和其他专业不同,他们在小范围上课,有些专业课是一对一、一对二上课。因此,学生和专业教师接触时间长.关系密切,专业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五)道德观念模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建设尚未健全.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发生冲击和碰撞,社会生活道德领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艺术专业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上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很大。

(六)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不关心政治。艺术专业学生对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普遍没有兴趣,不太关心时事政治,只关注专业学习、个人奋斗。哲学思维的培养与他们的专业学习相距甚远。因此缺乏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难度系数。

只有了解现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品德基础和思想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

(一)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

(二)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互动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

(三)要改革考查考试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以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法。

(四)要以学生为价值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要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为学生服务出发.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五)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设计、实施教学,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师对待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

四、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坚持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成才先成人。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即“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又要教给学生“成为人的学问”。即给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其具有做人的基本素质.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注重对学生的智慧开发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方法,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克服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如利用新生入学、军训等契机,为学生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入学时的激情。使学生尽快树立进取意识。针对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及早加强法制、道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学法、守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每届学生入校时,请公安及法律系统专家到学校进行法律常识讲座,教育学生诚信做人。遵守校纪校规,做文明大学生,防止因一时冲动留下遗憾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从教育职能看,社会主义教育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重要手段,直接影响、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将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艺术专业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和专业教师接触,师生问易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道德行为特点会通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专业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更能有效地“育人”。加之,学生对教师有强烈的钦佩感、崇拜感和顺从感,师生关系往往更亲近、更融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特殊教育作用。所以,艺术院校的教师为人师表,德艺双馨尤为重要。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及时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加强教育。“学艺术的学生太难管理!”——这是一个摆在全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带有共性的难点问题。所以对艺术高校的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六、开展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

第6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同时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焦点也不断地涌现出来。然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仍有空白之处需要填补。下面笔者对这些焦点问题的研究结论做简要的述评,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理论成果概述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1]。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2]。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4]。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5]。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7],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8]。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9]。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1]。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二)注重评价反馈的研究

第7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2-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相关机构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文章,从20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有的文章还是教育部或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有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有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涉及到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符惠明提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一观点代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观点。

李秀芝认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有:第一是实践资金缺乏,学生要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进行社会实践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但一般学校没有这项资金,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种经费相对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第二是教学资源短缺,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众多,不管是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常年不断地接待实践,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实行大班教学,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上千的学生,组织起来相当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符惠明认为是教学与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权威部门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短缺这个长期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改观。由于缺乏观念上真正重视与实践上的实际作为,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制度与资源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形态的深刻变化,要求建构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具体包括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规范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条件保障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势必会造成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困难。鉴于此,有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李海蓉提出: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统一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讲必须与所讲授的理论有内在联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因此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说,也可以做。

郭建民也注意到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将课堂上的实践作为“两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教学互动,组织辩论、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师生沟通;直观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设备,观看视频,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些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按着问题学习理论,探索真理;体验式教学,主题演讲、典型示范。他着重强调利用课堂开展形式活泼的实践教学。虽然思路新颖且解决问题了目前实践教学某些难题,但是有些内容让人感觉只是理论教学中教学法的改变而已。

除了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这一思路外,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习的不同地区、单位的主要特点,拟定实践指导方案,明确主题,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支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密切合作,统筹安排,由各专业实践带队指导教师代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得以完成。还有将该类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目前高校在假期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

王晓云、魏彩霞撰文指出,建立以校常务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教务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督导团的专家联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决策保障系统,起着全面领导、协调、保障的基本作用。设置相应的管理监控系统,把“两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管理系统。具体实施系统是关键,是落实层,其中,相关课程教师是具体实施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具体负责实施。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反思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创新性少;二是理论高度不够,没有从更深层探讨清楚该类课程的实践价值,也没有把握好这一教学活动更实质的内涵;三是有些文章提出的建议操作性不强,比如将该类课程实践与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但实际操作中有困难,课程成绩难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的好坏也不影响他的成绩,学生没有动力。再如与专业课实习结合问题,其实很多专业课教师不仅不乐意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说他们教给学生的是饭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虚的,怎么委托能他们带队指导。考察、参观活动面对偌大规模的学生也是纸上谈兵。至于成立该类课程实践指导委员会,个别学校可以做到,但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多数学校领导自己也存在口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同样忽视它,这跟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是一致的。如果把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影录像资料作为实践教学,其实质是对现有难以实现的实践教学体制妥协。由此,研究者必须开辟(或者说根本的革命出)新的途径。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若干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外,着手实验和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的研究也需要提到日程上。实验科学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部分社会科学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据我们所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目前国内尚没有,其中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沿袭的教育习惯,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多是没有理工科背景的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重视只是口头上的,在实践中仍然轻视这门课程,比如从教师配备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思想政治课总是上大课,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如何开展讨论?反观英语教育和多数专业课教学则都是小班上课,难道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更重要吗?其实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而且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就像当前的就业指挥棒,为了就业,专业过硬比大脑(思考力)过硬更有效。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费时费力,本来思想的变化就是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也很难考核出它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积极影响,进行思想的教育更不可能急于求成。如果整个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都抱着“有专业知识好生存发展”的功利态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恐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表层罢了。

参考文献:

[1]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王小元,秦秀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

[3]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窦凌,金丽馥.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5]李海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06.

[6]郭建民.关注课堂实践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第8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对分课堂的卓越营销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对分课堂”的《工程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对分课堂的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探索:基于微课和对分课堂的思考 基于“对分课堂”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分析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QQ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三贴近”原则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基于大学生兴趣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实践 结合微课程的对分课堂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崔艾举.从逃课现象看高校改革的着眼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3] 李建铁.从大学生逃课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进[J].中国林业教育,2008(2).

[4]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第9篇: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电子产品和WIFI的普及,高校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教室里,玩手机的多认真听课的学生少。学生在课堂上没听课,那么在这些学生身上就不会有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学生到课却不听讲的状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对学习主体学习潜能的极大调动。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进入参与式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技能,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学习。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分析

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形式,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发言、演讲、角色表演等。一种是内在的形式,如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感兴趣,用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等。本文探讨的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研究属于前一种情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讨论式教学、课前时事新闻交流两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具体情况如下。

(一)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课堂

将全班学生分成5-8人的多个小组,分组讨论问题,每个小组选出本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交流,然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和学生一起选出本次讨论发言的最佳代表。让学生交流发言,可锻炼学生的胆量、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等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讨论问题分两种情况,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和分组讨论不同问题。

1、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分组讨论同一问题,可对讨论的问题更加深入,教师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中第二个重点内容“确立成才目标”时,设计一个讨论问题:一个人的“德”重要还是“才”重要?为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德与才比较而言,哪个更重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全班同学参与课堂,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选出代表发言,不仅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讨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德育知识,易于让德育内化于学生之心,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德育实践并外化于行。

2、分组讨论不同问题。分组讨论不同问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多个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课堂效果。例如,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时,针对本节学习重难点设计两个讨论问题: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基础”课? 2、我们从小就在学做人的道理,也懂得很多道理,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会按道理所讲的去做?通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规范的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全班分成6-8个小组,其中3-4个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其余的讨论第二个问题。通过讨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自己讨论和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明白学习基础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比单纯教师在课堂说教、讲道理的效果好很多。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才能,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讨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的道理、规范、法律等是对人性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是为了社会的有序性和良性发展。所以,尽管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弱点,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二)通过课前时事新闻交流发言加强学生参与课堂

将全班学生分成3人为单位的小组,每组学生进行一期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发言。三人小组可分工为,1人收集近一周的时事新闻资料、1人制作课件、1人进行交流发言。提前一周布置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任务,要求:选取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新闻或教师确定主题。选择新闻的原则,脱离低级趣味、传播正能量。学生交流完毕,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此次交流进行点评并现场打分。评分标准,内容选择占40%、课件制作占20%、学生交流占20%、效果占20%。分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和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两种。

1、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学生自主选择时事新闻交流话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做课件和交流发言,锻炼了学生收集选择材料、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教师指定时事新闻或主题交流话题,给学生确定方向和范围,可使学生对某一主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确立的科学信仰”之前,可指定交流主题――介绍马克思和。让学生讲这个主题,是因为如果学生对马克思不了解、对一无所知,那么要确立的科学信仰就很难达到效果。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做课件并在课堂上交流,使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就对马克思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上课(讲确立的科学信仰)做了铺垫,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增强学生的三个自信,教师可指定时事新闻交流主题――英国超级访问,并且指导学生主要收集主席访问英国时受到的高规格接待的资料及其原因分析。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和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进一步发展强大了,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和课前时事新闻交流这两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参与课堂,不仅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又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环境,使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使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以相互交锋,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使全体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感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负责,进而使全体学生有机会反思和利用自己的已有资源,将参与互动的体验迁移到教育教学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