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博弈论管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弈论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弈论管理学

第1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博弈论;对策

0 引言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给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加以实施,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的结果是全体博弈局中人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因为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博弈的作用在于追求一种共赢的结果,强调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也正是要通过博弈双方——管理者和学生的互动作用,追求一种共赢的结果。因此已有不少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开始尝试着将博弈论的有关理论运用于高校的相关管理问题中,如张红峰等人提出通过有效机制设计达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期望的均衡[1];梁新惠得出应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主要手段[2];张译丹认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质上就是学校与学生双方在一定规则下各自寻求最优理性决策的互动行为[3]。而大多数探讨则是就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博弈分析,如曾文涛用经济博弈论的经典模型与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4];梁军等认为需要对高校贫困资助有关各方进行博弈分析形成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5];周传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应实施基于博弈的课堂管理约定[6];曾黎侠等人通过建立高校学生考试诚信博弈模型的一些有效建议[7];向小兵运用博弈论中混合策略方法探讨了学生管理工作中逃课现象与考试舞弊现象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8]。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多是集中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现象的理论分析或在模型构建中将预设条件简单化。本文就博弈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模型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为以后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有效依据,以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走出困境,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

1 针对存在问题的博弈分析

1.1 问题分析

这里我们就学生本身对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博弈分析。

假设模型中只有博弈的两方为学生A与学生B(也可以认为学生A是一名学生,学生B为其他学生的总体),对于任何一个集体共同的活动来说,他们都存在着遵守与不遵守两种策略选择。综合对遵守和不遵守两种情况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并考虑到遵守比不遵守的长期收益更大,可以确定一下收益原则:当一人遵守而另一人不遵守时,遵守的学生收益要少而另一不遵守的学生则收益要大;两人都遵守或者不遵守时,他们净收益相同,而且双方都遵守时的净收益略高。在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效用量化,于是得到了如下博弈模型。

显然从这个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在无法掌握对方所采取的策略时展开了博弈。无论对方如何抉择,自己选择不遵守的净收益总比遵守的净收益大,因此无论其中一方采取任何策略,另一方必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不遵守相关规定,就这样实现了纳什均衡。但是对于任何学生,当双方都选择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时,能达到效用最大化,总效用为10;相反,如果双方都采取不遵守的策略,则是最糟的结果,总效用只有4,由此产生了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个人明智的选择得到了糟糕的结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矛盾。

图1 学生遵守情况的“囚徒困境”模型

1.2 模型构建与分析

我们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去解决这个“囚徒困境”问题。在日常活动中,学生产生是否违规的行为,实际上是与学校的相关制度息息相关的,而这些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履行,其直接关系人就是实施它们的相应的高校管理者,因此我们在这里建立高校管理者与学生的博弈模型。

1.2.1 博弈模型的基本定义

存在的博弈双方: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明确的目标:作为高校管理者,目标是以尽量少的监管成本达到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而被监管者学生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行动策略:在每一步中,博弈双方都有明确的、可以选择的行动: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者的行动可以选择的行动策略集合为A={严格监管,监管不力},学生对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可以选择的行动策略集合为B={遵守,不遵守}。

信息:两个博弈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任何一方只能对自己的行为信息了解较多,至于对方的信息则了解较少,只知道对方所有可能选择的行为集,且仅可以进行不准确的概率估计。

效用:博弈结束时,应当有着明确的支付规则。即对于高校管理者和学生来说,应当具有这相应行为的奖励与惩罚。

1.2.2 利益矩阵的构建

这里明确学生的效用为:(1)当选择遵守时,在严格监管且发现违规学生的情况下,虽然无法获得额外效用,但实际上产生了相应的正效用r;在高校管理者监管不力或监管严格却未发现违规学生的情况下,无法获得额外效用但也不会得到任何奖励,即效用为0。(2)当选择不遵守时,学生首先会有个事前的成本投入a 。在高校管理者监管不力或严格监管未发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将会因为违反相关规定增加了自身收益和降低投入成本而获得额外效用为u;如若被高校管理者监管严格时发现,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得到的损失为b。

而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其效用为:(1)当选择严格监管时,无论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定,都会耗费相应的监管成本c,但一旦学生不遵守时被查出,则管理者会获得相应的奖励效用s,但如若未发现违规行为则会产生相应的负效用d;(2)当选择监管不力时,自然没有相应的成本投入,当学生遵守相关规定时,管理者监管不力但也没有相应不良结果,因此实际上产生了相应的正效用e,当存在违规而产生不良结果时,则应受到相应处罚f 。

假设学生遵守相关规定的概率为q,则不遵守的概率则为1-q,高校管理者严格监管的概率为p,则监管不力的概率为1-q。同时在监管严格的情况下,也将出现发现违规与未发现违规行为的概率,分别设为k和1-k。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将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博弈关系给出如下的支付矩阵:

图2 学生管理博弈的支付矩阵

1.2.3 模型求解

我们现在假设Ei(i=1,2)分别表示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期望收益,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相应的期望收益: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期望收益E1为:

令 ,

则 ,即

对于学生来说,期望收益E2为

则 ,即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模型的纳什均衡是:

,即高校管理者以 的概率选择严格监管,学生以 的概率选择遵守相关规定。

1.2.4 模型分析

1)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影响其监管力度概率p 的因素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分析结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加大学生违规行为的投入成本,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当学生遵守相关规定时应给予更高的激励政策,高校管理者在监管中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且准确的发现违规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学生违规行为的发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违规行为的减少,可以使得监管者的监管压力减小,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加强监管,从而降低自身监管成本,获得自身利益的提高。

2)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其是否遵守学校相关规定概率q的因素中,我们可以通过1-q得出如下分析结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降低高校管理者的监管成本,加大管理者发现违规行为时的激励,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管理者的监管力度,而这种严格程度的增加将会促使违规行为的减少。在管理中,应对监管不力的行为加大惩处,监管者也应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及时发现违规行为,管理者在工作中更加趋向于严格监管,有力于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

2 减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通过博弈过程中的适当策略,促使对于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互利共赢,有关制度遵守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监管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并促使博弈双方都愿意保持这种利益的均衡,形成良性的系统循环。以下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2.1 运用激励管理,引发学生思想动机的变化

高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主观性、隐蔽性等特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了解情况,给予恰当的关心帮助,进行正确思想行为的引导,并对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能够在根源上促使学生思想行为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2 完善监管制度,强化高校管理者的责任感

分析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很多违规行为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管理者的松懈和放任是当前高校学生屡次违反相关规定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我们要奖惩分明,对于工作认真、监管有力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奖励的力度;对于工作松懈、监管无力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严厉批评,直至重处。

2.3 加大风险成本,强化管理制定的约束力

学生在选择违规冒险时,一般会对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当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风险成本增加了,那么净收益就会减少,此时,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当学生违规所要付出的风险成本达到足够大时,就会有效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2.4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消除各类公平缺失现象

当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保证个人通过遵守现有规定保障自身利益时,一些人就难免会通过努力最小化来达到相对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完善的制度以及评价体系去追究各类评定的真实性,种种的利益驱动和诱惑,就难免使学生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最终导致不少学生对于制度规定的公平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逐步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提高各类指标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真正达到管理规定的制定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红峰,朱若凡.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行为分析[J].江苏高教,2009(6):109-111.

[2] 梁新惠.“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在现代高校中的博弈[J].甘肃高师学报,2011(6):82-85.

[3] 张译丹.高校管理博弈分析的意义[J].中国外资.2011(9):148-150.

[4] 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5):68-70.

[5] 梁军,何丽萍.博弈视角下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6):106-108.

[6] 周传生.博弈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86-589.

[7] 曾黎侠,陈江波.高校考试诚信的博弈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699-702.

第2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个人电脑;并购;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全盘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此消息一出,立即占领了传媒的头版头条,犹如平地惊雷,震动了各界。一个中国本土企业“蛇吞象”的“神话”,一夜之间诞生了。

对于这次并购,如何进行解释,各种理论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比较主流的是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化理论和并购理论。不过,这些理论往往都是从某一方的角度出发,进行单体决策分析,而对其中有关两方相互影响,甚至多方角逐,没有进行有效的解释。这里,本文将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博弈模型来描述这个并购案例,从而得到一种多方互动式的描述与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一般认为,博弈论开始于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当时,博弈论常常被认为属于数学领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博弈论作为其中的主要工具,被广泛的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并由此进入到相邻的管理学领域。

虽然博弈论真正在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以其强大的威力,已经对经济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欧美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都是以博弈论为核心来编写的。对于博弈论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梯若尔(Jean Tirole)曾表示“正如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的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

博弈论现在已经在经济管理领域有了很大的应用。尤其引起人兴趣的,是博弈论提供了一种互动的视角,即摆脱了传统单体分析忽视相互作用的弊端,从而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视角。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启示性的结论。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以联想和IBM PC部门的并购案例为蓝本,我们建立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对于联想和IBM PC部门并购的细节,在此不再述,本文将着重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博弈的参与人(Player)

依照我们上述的分析,并便于分析,我们在模型中设定了三个参与人,联想(以下简称Lenovo,标号L),也是我国大型企业的代表;IBM PC事业部(以下简称IBM,标号I),发达国家潜在并购方的代表;惠普(以下简称HP,标号H),发达国家潜在竞购者的代表。三个企业都是符合理性人假设,以最大化收益为目的和选择标准。参照事实,我们将这个博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IBM决策,然后Lenovo和HP一起决策。

这里并不是说PC市场只有这样三个竞争者,而是这样三个典型的竞争者,就可以代表问题的本质,就像经济学模型中的一个厂商和一个消费者,基于此扩展来增添其他的竞争者也是可以的。

(二)参与人的策略(Strategy)

对于弱势竞争者IBM,其策略有两个,出售(S)或不出售(NS)。对于中国企业Lenovo,策略也有两个,竞购(B)或不竞购(NB)。对于强势竞争者HP,其策略也为竞购(B)或不竞购(NB)。首先由IBM选择出售PC部门,还是不出售。一旦出售,则Lenovo和HP同时决定是否收购。

(三)参与人的支付(Payoff)

由于我们只研究并购的决策,而暂时不关注并购的实际收益量化,所以我们以字母来表示支付变量,并只进行决策前后的支付比较,从而得到并购决策的解释。

RI、RL、RH:分别IBM、Lenovo和HP在并购前的收益。

C:表示并购的价格,体现为竞购方的财务成本,同时也是出售方的收益。

PL:为联想并购的战略资产的收益,即客户关系、技术和品牌这些无形资产,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潜在利益。同理,我们以PH表示HP的并购的战略资产收益。

(四)一些情况的说明和设定

对于博弈不同策略组合的不同对应支付组合,我们给出如下的一些设定和分析:第一,当IBM选择不出售时,或者当IBM选择出售、但Lenovo和HP都选择不竞购时,其三者竞争势态不变,支付依旧为RI、RL、RH。第二,处于分析的方便,我们这里暂时不考虑反复竞价的情况。我们设定存在唯一的并购价格C,当Lenovo和HP都竞购时,由于HP和IBM同为美国企业,因此HP会赢得美国政府的支持,从而在同样的报价C中获胜。

(五)基于这些分析,形成如下博弈树

三、博弈的分析

很明显,这是一个混合博弈,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IBM选择是否出售自己的PC部门。如果不出售,则博弈结束。第二个阶段是如果选择出售,则Lenovo和HP进行同时决策的静态博弈,选择参与竞购还是不参与。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这个博弈的均衡以及结果,看按照博弈模型的演进,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按照博弈的典型解法,我们可以用逆向归纳法,或称倒推法,来得知究竟何种结果会出现。即先研究在IBM选择出售后的这个子博弈中,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一)对于Lenovo的分析

对于Lenovo,如果选择竞购,则对应的支付分别为RL(HP竞购时)和RL+PL+RI -C(HP不竞购时)。如果选择不竞购,则对应的支付都是RL,无论HP是否竞购。其原因在上面我们已经交代,因为政府保护方面的原因,同为美国企业的HP将赢得竞争,这里暂不考虑反复竞价的问题。

Lenovo的选择决定于其支付的大小,因此关键就在于RL+PL+RI -C和RL比较,也就是说,比较PL+RI -C和0的关系。若PL+RI -C>0,则联想选择竞购是其优势策略;若PL+RI -C

从联想的现实经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联想在国内市场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其PC行业的市场份额在25%左右,但在国际市场,特别在北美市场,其状况非常不佳,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仅在2-3%。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联想缺乏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战略资产、典型即品牌、以及技术。

在当今的PC市场上,IBM、HP、东芝和富士通等企业,拥有明显的科技实力,所以在高端市场上优势明显。Dell虽然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基于其创新式的订单生产,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达到成本领先的优势,也稳稳把握住中低端市场。对于联想,显然无法抛掉历史包袱与Dell同行,但其技术的薄弱,使得其无法跻身高端市场,无法打响国际性的品牌并攻占欧美等主流市场。对此,柳传志及杨元庆都多有表述。

因此拥有蓝色巨人血统的IBM PC部门对于联想的战略资产意义,自然是非同寻常。笔记本顶尖品牌Thinkpad及其包含的先进技术,例如嵌入式安全芯片、硬盘气囊(Air-bag)、Roll Cage抗扭力技术等等,无疑是弥补联想短板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工具。同时,IBM PC部门在欧美主流市场上的品牌忠诚度,也是一笔巨大的战略资产。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对于Lenovo,其PL为正,且会非常大。虽然其竞购价格C会高于IBM的实际财务利润RI,但由于这个很大的战略资产互补效应存在,所以有PL+RI -C>0,即对于Lenovo而言,竞购是其优势策略。也就是说,联想会选择参与竞购,无论HP是否参与。

(二)对于HP的分析

在Lenovo选择策略竞购,即“B”的情况下,HP的决策就是比较在Lenovo竞购下,自己两种策略的支付,即RH+PH+ RI -C和RH的大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考察:

UH-B-UH-NB=RH+PH+ RI -C-RH =PH+ RI -C

若其差大于零,则竞购更优;若其差小于零,则不竞购更优;等于零则两种策略无区别。

我们还是来考虑PH,即HP收购IBM的战略资产意义。由于同样是美国企业,且同样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所以显然HP和IBM的市场重合度很高,其客户关系的战略意义不是很大。此外,HP同样是一家拥有悠久R&D背景的技术型公司,其PC技术同样很强大。因此,并购IBM PC部门会有技术上的帮助,但这种互补性肯定远不及技术基础薄弱的联想。我们可以认为PH虽然为正,但不是很大。

问题在于负数项C。在对于Lenovo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讲到,其竞购的战略资产意义很大。可以推断,Lenovo将能够承受很大的并购溢价,这可以通过战略资产的巨额收益来弥补。因此,虽然我们没有考虑竞价机制,但明显Lenovo会将竞价水平C订得较高。这对于HP来说,意味着并购的成本将相当的大,而且由于HP和IBM战略资产的冲突性,无法通过并购的互补机制来弥补。这种局面非常类似于当年HP与Compaq的合并,两个定位与规模相当的PC企业合并,其内耗大于互补,所以合并后数年间,HP的表现都令人失望。

通过对PH和C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UH-B-UH-NB= PH+ RI -C

进一步,联系Lenovo的分析,一旦IBM选择出售,其局面将是Lenovo竞购而HP不竞购,从而Lenovo收购IBM PC部门。这也是第二阶段博弈的纳什均衡。

(三)对于IBM的分析

一旦IBM选择出售,其局面将是Lenovo竞购而HP不竞购,所以对于选择出售,IBM将明确获得C的支付。问题倒推到第一阶段,IBM是否会选择出售。很明显,决策取决于C和RI的比较。当RI C时,IBM选择不出售。

结合现实案例我们可以知道,IBM此时的PC部门是严重亏损的,也就是说,其收益为负。而且IBM经过多次调整,其PC部门依旧没有起色。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IBM的PC业务累计亏损达9.73亿美元。IBM公司表示:“PC业务连年亏损,营运资本为负值。能够勉强维持至今,依赖IBM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果能够通过出售PC部门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的话,对于IBM来说无疑是个好结局。同时,PC部门也不是IBM的核心技术,出售不会有其他的影响。所以有RI

(四)博弈的结果

基于上述的分析,该博弈的结论明确了:IBM选择出售,即策略“S”;然后,Lenovo选择竞购(策略“B”),HP选择不竞购(策略“NB”)。最终,IBM将出售的PC部门卖给Lenovo。

四、模型的管理学推论

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到了理解联想并购IBM PC部门的一些管理学意义上的结论或推论:

第一,IBM的出售意愿是联想并购的前提条件。从模型上来看,就是RI

第二,竞购者特性是联想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从模型上看,就是PH比较小。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是HP,实际上这里换成并购传闻中的东芝也是一样,客户以及技术的重叠性使其并购收益较小,从而不愿承担高额的并购成本。如果出现一个协同效应同样很大的企业,则并购结果可能会不同。可以作为比较的是海尔与美泰的并购案例,海尔竞购美泰,就是因为同样寻求协同效应的惠而浦的参与而失败。

第三,战略资产的强互补性是联想并购的最大动力。从模型上看,就是PL非常大。因为并购一个严重亏损的PC部门,并且需要耗费企业巨额的资金,并不是一个财务上合算的决策。但由于IBM品牌和技术上对于联想的极大互补作用,才使得联想选择并购,且有利可图。否则,换一个国内的PC企业,一无品牌二无技术,联想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去并购的。实际上,寻求战略资产的强互补效应,也是中国大型企业跨国并购的一种主要动因。

参考文献

[1]Camerer C F. Does Strategy Research Need Game Theo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1998).Winter 1991(12), SPECIAL ISSUE.

[2]Fudenberg Tirole, 黄涛等译. 博弈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三联书店, 2004.

[4]王则柯, 李杰. 博弈论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第3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

一、引言

新古典效用理论认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最终效用水平是每种结果的效用乘以客观概率加权后形成的,且在决策过程中偏好是稳定不变的。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52)通过实验发现,决定期望效用水平的是主观(而非客观)概率,而且决策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4)从有限理性出发,借助心理实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前景理论),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行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的,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围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学科,以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行为决策实验室、脑神经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及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上述实验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服务。虽然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院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问卷抽样等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学生仅仅从理论层面感知什么是行为经济学,无法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本质应用;其次,教师仅仅通过演示文稿或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无法将自己授课思路完全展示给学生,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实验方法创新,对于提升行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计量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自从丹麦经济学家弗里西(1930)创设了计量经济学会以来,计量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技术和方法不断升级,为经济实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入Eviews和Stata等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对具体的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①田树喜韩颖(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研究有限理性当事人经济行为决策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众多问题,急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计量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丰富和创新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实现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博弈论的学科交叉,提升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成为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与相关网站建立数据链接,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策决策部门进行走访调研,获得了实验数据资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形成了基于经济行为计量分析数据库和案例库资源,为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提供基础支持。

(一)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依据统计资料,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交叉学科。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数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方法,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资料数据。计量分析方程主要包括经典假设下的单方程分析方法、联立方程分析方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其中,单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单一经济现象,联立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经济系统问题,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数据挖掘经济变量之间的行为联系。由于许多行为经济学问题都体现出很强的时序性,所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平稳性分析、均值方差分析、协整分析、因果分析、误差修正分析等等,应用上述时间序列计量方法对市场上的非理性经济行为进行实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出波动异常的情况,导致市场风险加剧。针对这一特征,应依托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系列计量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ARCH模型首先是由恩格尔(1982)最早提出,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时间序列随机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与它的前期值显著相关,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序列的本期条件方差与前期随机误差项线性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时间序列的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形成非理性的波动积聚。为了规避ARCH模型中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勃列斯福(1986)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来分析时间序列条件方差的波动特征。恩格尔(1991)进一步拓展了指数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EGARCH)模型来计量时间序的非对称波动效应。下面本文以行为经济学中“羊群效应”为例,阐述ARCH系列模型计量方法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羊群效应”原指牛、羊等动物成群地觅食、活动的行为,引申到人类社会是指某(类)决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学者们将“羊群效应”定义为后继者在观察到前面行动者行为的条件下,会做出独立于个人思考的盲从决策。“羊群效应”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金融市场在这种群体活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必然经常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行为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模仿及互相传染的行为倾向。在市场出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众多同方向的预期导致价格偏离均衡,并形成套利限制。在心理的作用下,这种非理性无法互相抵消,反而互相加强,由此产生“羊群效应”。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过山车”式行情。年初,受人民银行量化宽松以及融资融券业务拓展等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迎来了杠杆式上涨。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该种指数由3月份最低的3286点上涨到6月份最高的5166点,市场上形成了“追涨”羊群效应。但从6月中旬开始,以人民银行出重拳清理配资为导火索,中国股市开始急速下跌,到8月下旬,上证综合指数又跌至2850点,市场形成了“杀跌”的羊群效应。针对中国股市在2015年投资者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案例,本实验组织学生收集股票市场实验数据,借助Eviews软件进行实验分析:首先采用ARCH系列模型检验股票市场的波动积聚效应,进一步利用EGARCH模型检验市场上是否发生了非对称波动的杠杆效应,随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行为心理视角分析“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通过上述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分析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心理,实现计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结合运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三、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博弈方法创新设计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也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存在冲突。博弈论认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是常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也经常存在冲突,经济学应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直接研究。自从美国数学家纳什(1950)开创了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式以来,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弈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经济实验创新的重要方面。应用博弈分析方法开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引入Z-tree和Matlab等专业软件,同时,行为博弈实验教学还需要借助130相关的心理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

(一)博弈分析方法

博弈(game)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进行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基于对参与人的理性假设不同,博弈可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方法。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在一开始就找到最优战略,必须通过学习和试错找到最优策略;有限理性也意味着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取完全理性的均衡策略,因此有限理性的均衡策略是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另一方面,基于对参与人所处信息环境的假设不同,博弈论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方法。不完全信息意味着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对手的类型和信息状况,往往依据贝耶斯条件概率预测对手的策略选择,因此均衡策略是不确定的,只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下面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中当事方的行为选择为例,利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有限理性的博弈分析方法,阐述博弈论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2008年伊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希腊政府率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此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当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2%,累计的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上限。2009年12月,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普、惠誉)纷纷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由此拉开大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长期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高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沉重福利负担使社会支出不断增加,形成收支缺口,收支缺口扩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欧债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元区自身的体制性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欧元诞生后,由欧洲央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仍保有独立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以控制通胀为首要目标,控制货币发行,这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各国不得已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应对,导致过度负债。面对债务危机,欧洲央行和危机国均面临两难选择。从行为博弈角度出发,欧洲央行有(救助、不救助)两种行为策略;危机国政府有(紧缩、不紧缩)两种行为策略。如果欧洲央行采取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不紧缩,但这样会导致危机国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会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如果欧洲央行采取不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选择紧缩策略,但这又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引发国内动荡。现实中,欧洲央行和危机国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处于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博弈方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在持续发酵,各方难以形成均衡的策略选择。依据上述分析,本实验将学生进行相关分组,逐次分别担任欧洲央行和相关危机国角色,利用Z-tree软件,采用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博弈方法分析欧债危机的形成和蔓延,实现经济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的有效结合,拓展行为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仿真模拟数据资源,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等工具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切入点,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行为经济学实验强调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引入,但并不拘泥于相关学科的固有研究方法,而是锐意创新,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式,实现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杨晓兰.行为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3〕谢炽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4〕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9-78.

第4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

1 概述

会计信息是公司向社会各方传递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观察我国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司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的失真会造成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失误,也会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所涉及的直接参与相关主体有三个:公司管理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据此可以建立博弈模型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解决信息失真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2 博弈论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1944年冯・纽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博弈就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1]。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告未能真实反映和披露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致影响会计信息使用人判断和决策的现象[2]。

3 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之间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

3.1.1 博弈模型的建立。由于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管效力不够,人们依靠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可以看作被审计单位与审计者之间的博弈。在此博弈中,企业管理层行为在前,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在后,这是一个动态博弈问题。在此博弈中,如果注册会计师选择不违规,可以获得正常审计费收益,但由于与公司策略不一致而最终遭到公司解聘;如果注册会计师违规与企业合谋选择虚假,除正常审计费收益外,还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但是一旦被发现遭受处罚。

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模型的假设:

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正常收益为E,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会有额外收益e,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被监管部门发现而承担的处罚损失为C。

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不违规会获得正常审计收入W,由于未与公司合谋可能承担的成本为D。注册会计师违规提供虚假信息的收益为W+w-F(其中W为正常审计收入,w是为被审计单位作假而获得的额外收入,F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可能承担的成本为F)。则他们之间的博弈如图1所示。

3.1.2 博弈模型的分析。根据图1,如果E>E+e-w,公司管理层选择真实;如果E

3.2 公司管理层与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

3.2.1 博弈模型的建立。作为博弈的双方,公司管理层有提供虚假信息或提供真实信息两种选择,监管部门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选择。双方都有一定的理性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管理层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的假设:公司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收益为R,若提供虚假信息将获得额外收益r,但造假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公司将要承担的处罚为S。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成本为C,由于公司选择造假而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损失为N,并假设其监管的概率为P(O

3.2.2 博弈模型的分析。通过图2所示的模型计算出公司提供虚假信息和提供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

提供虚假信息的期望收益:W=(R+r-S)P+(R+r)(1-P)

=R+r-SP

提供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Y=RP+R(1-P)=R

联合上面两个式子,令W=Y,可得临界点 r=PS,其中r为公司造假将获得的额外收益,PS为公司造假时获得处罚的期望值。当r=PS时,选择任何一种战略的期望相等,此时公司可以随机选择提供真实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当r>PS时,公司的最优策略是提供虚假信息;当r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公司的违规收入远超过它所受到的处罚,即r>PS,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往往倾向于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3.3 注册会计师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

3.3.1 博弈模型的建立。假设:注册会计师如实反映真实审计信息所带来的正常收益为T,违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收益为T+t(t为额外收益),违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概率为a,若被监管机构发现则将受到的处罚为 K。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为C,且其监管的概率为b。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3.3.2 博弈模型的分析。分析图3所示的博弈模型,计算出注册会计师不违规和违规的期望收益:

不违规的期望收益:A=T

违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期望收益:B=(T+t-K)b+ (T+t)(1-b)=T+t-kb

联合上面两个式子,令A=B得kb=t。即当t=kb时,注册会计师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收益相等。而当tB,违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期望收益小于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期望收益,注册会计师选择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而当t>kb时,此时A

另一方面,根据图3所示的博弈模型,计算出监管机构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

监管的期望收益:G=-C(1-a)+(-C+K)a=aK-C

不监管的期望收益:H=0

联合上面两个式子,令G=H得C/K=a。即当C/K=a时,监管机构选择监管或者不监管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当C/KH,监管机构选择监管的期望收益大于不监管的期望收益,此时监管机构选择监管;当C/K>a时,G

4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博弈论的分析,要治理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4.1 强化政府监管部门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过程中的作用,完善监督体系

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治理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功能。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合规性的检查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业务检查,督促其提高自身行业自律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监管部门的作用,以法律手段震慑造假行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3]。

4.2 加大监管部门对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其造假动机

根据本文3.2.2中对图2所示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和检查频率、加强对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处罚力度。

4.3 加大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根据本文3.3.2中对图3所示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要想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大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K同时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C。现实中,过高的检查成本会降低监管部门的检查力度和检查频率,因此要从技术上、制度上、程序上优化和规范监管部门的监督,降低监督检查的成本,提高检查频率,从而遏制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概率。

4.4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

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的漏洞越少、越完善,就越能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4]。

4.5 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改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弱势地位

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改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弱势地位。

5 结论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同时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方、使用方和监督方等各方的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尽快改变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5]。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过程中,通过强化政府监管部门的作用,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对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其造假成本;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熊新忠.基于博弈论的会计信息失真成因探析[J]. 商业时代,2011(10).

[2]蒲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浅析――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考察[J].决策与信息,2010(8).

[3]陈应狭,张斗胜.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及治理[J].财会通讯,2008(7).

[4]刘艳琨.基于博弈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J].财会研究,2010(18).

[5]王波,梁双.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8(9).

第5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知识共享 行为博弈 博弈分析 共享动力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知识复杂与快节奏并存的,为知识环境提供了新的挑战,知识的管理在企业中形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环境。由于知识的稀缺性和不对称性使得知识共享的过程存在种种问题,一般来看,知识是被视为私有物品被组织内的某些成员所拥有,而被共享的知识又具有了公共物品的特性,这使得人们在共享知识时会考虑到回报和“搭便车”行为,这阻碍了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得知识共享成为有效的自发的手段,在企业内部创造出学习型组织,将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成为企业中心地位的战略存储。笔者基于行为博弈论分析了影响学习型组织知识共享动力,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行为博弈论探讨知识共享的动力

行为博弈论是近年来博弈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弥补了传统博弈论忽视了带有情感和有限预见能力的一般群体的博弈行动,它放弃了精典博弈对于人是“完全理性”的假定,认为在博弈主体进行博弈时并不仅考虑在作出决策后得到的利益,还会考虑到其他例如公平对待和情感等因素[1]。而学习型组织的自发动力基础源于行为博弈论认同人们的行为具有互动性,博弈者总是愿意对善意行为给予善意回应,即使报答损害自身物质利益也在所不惜。Rabin(1993)首先提出了互动公平均衡的概念,他认为当每个人最大化的满足其他人的所得时,博弈的结果是相互最大化的,Rabin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博弈参与者对他人的善意以及所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善意[2]。

Rabin的模型是建立在两人静态博弈的基础上,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上有缺陷,因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成员在进行知识共享时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双向过程,而是一对多的辐射型模式,一个贡献者在知识共享时可能对其他多个人产生附加的价值和满足感,而一个接受者在接受知识时可能会受到多个人的贡献。Dufwenberg和Kirchsteiger(2004)[3]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序列互动均衡”(SRE)的概念,将模型扩展到多人和动态的博弈过程中,他们的模型反应了接受者(雇员A)对贡献者(雇员B)的友好度与“其收益大小”成正比,而这个已经形成的友好度反向影响了原有接受者(雇员B)作为新的贡献者对雇员A的知识共享程度。当将友好度扩展到组织内一对多的知识共享中,接受者的效用函数的一部分由本身得到的物质收益组成,另一部分则是他关于组织内每个博弈方通过友好度的互动所得,这部分正是学习型组织的存在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外部的激励可以使得学习型组织在建立之初将知识共享博弈的均衡结果引向(共享,共享)策略,当人们由于得到外部的激励以用来补充自己在选择共享策略造成的利益损失时,他们会更加的注重于友好度的建立,而互动收益随着友好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时贡献者为了取得接受者更高层次的友好而愿意放弃的物质损失更多,这部分损失在最初也是由外部激励所补偿。正是这种学习型组织在知识共享中贡献者对与其他博弈对象的互动得益与自身物质得益以及外部补偿激励三者之间的不断权衡,使得组织内部相互友好度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的是用每个人通过知识共享得到的互动收益去取代外部激励带来的效用,这也解释了当企业为促成知识共享双方选择(共享,共享)策略所付出的代价高于这个策略给企业带来的附加收益时,企业也是可以选择这种外部激励促成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成长,而这种外部激励只是短期的,所促成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必定是长远和可持续的。

另一方面,行为博弈论的研究告诉我们博弈的过程中信息(博弈历史)的公开是至关重要的。Seinen和Schram(1999)[4]研究了被贡献者(接受者)博弈历史是否被公布对贡献者进行知识共享的影响,根据他们的研究显示如果接受者的博弈历史被公布,将会对博弈结果产生可观的效应。研究者们设定在一定时期内,当进行贡献时,贡献者可以使接受者受益250单位,但自身要付出150单位的代价,实验中贡献者被告知他们的目标接受者最后六次的博弈行为,并被告知他们自己的选择历史也将被公布。结果显示,在博弈历史被公布的情况下,总体贡献率从25%上升到70%,这个实验研究的是高成本条件下的贡献率,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低成本条件的实验,即接受者受益不变,贡献者自身付出的代价为50单位,在博弈历史被公布的条件下贡献率与高成本实验相比更高了(86%)。

三、建议

(一)完善组织内成员贡献历史记录

受到生物学的启发得到生物可以观察其他个体的合作历史习惯,以此来选择是否与之合作。因此在学习型组织内我们应及时公布每个人的贡献历史,加强信息交流和透明度,而这些信息正是由组织内参与者的博弈历史形成的。

(二)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

知识共享是有代价的,根据Seinen和Schram(1999)的实验,我们发现在低成本的条件下贡献率是更高的。为了减少贡献成本,应从以下三点切入:其一是企业对于知识共享应予以外部补贴;其二是组织内的贡献者在不断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效应,不断提高自身共享能力,减少知识共享中知识的流通环节;其三是在外部激励的条件下持续的知识共享形成了接受者对贡献者友好度的提升,而这种友好度的形成使得在知识共享中合作的可能性提高,这意味着在博弈中为双赢的结果而协调的可能增加,此时接受者反向贡献原先贡献者的意图增强,使得原先的贡献者得到一定程度的非物质但是具有潜在利益的补贴。

(三)及时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知识保留

另外,在学习型组织进行知识共享过程中也会产生知识保留,组织可以运用数据库、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去实现知识的保留。一些诸如组织运行中形成的日常条例、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文化系统的保留也尤为重要,这些形成了组织独有的记忆和经验效应,使得企业形成知识网络化保留,这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凯莫勒(美).行为博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Rabin,Matthew.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3,No.5,1993,pp.1281-1302.

[3]Dufwenberg,Martin and Kirchsteiger,Georg.A Theory of Sequential Recipro-city.Games Econ.Behav. 2004(47),pp.268-298.

第6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共同配送;费用分摊

一、共同配送的提出

绿色物流的实施要求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绿色效益”,配送作为物流中的一大子系统,在物流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配送成本的有效控制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做出重大的贡献。下面就以研究绿色物流管理下的配送管理来进一步体现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

共同配送是指多家公司将各自的商品汇总装在同一辆卡车上,共同进行配送工作。由于配送是共同化的,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减少了社会中参与配送的卡车总数,共同配送还可以缓解交通的拥挤状况,创造“社会价值”;同时,共同配送还可以降低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创造“环境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共同配送也是“绿色物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共同配送所创造的这些效益中,经济效益是推动其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周敏(2004)提出共同配送的经济效益问题的博弈模型;叶志坚(2004)等针对合理分担配送费用问题提出一个费用分担的算法;尹卫华(2005)等就零售业态下共同配送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对绿色物流下共同配送的经济效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二、共同配送的经济效益分配模型

共同配送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共同配送产生的“共同经济效益”不能够在合作企业之间合理的分配。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提出共同配送博弈合作效益分析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由于配送环节涉及的范围和行业广,受经济效益和其他利益的驱使,有一些企业愿意单独进行配送。也有不同的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一个联合体进行配送管理,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参与企业能以较低的费用从事这项工作,则他就有可能拒绝组成联合体。因此存在这么三种组合形式:单个企业独立配送管理;N个参与人当中S个企业组成联合体(联盟)进行配送管理;N个参与企业全部联合起来组成联合体(联盟)进行配送管理。除了第一种形式外,其他两种形式都存在一个配送费用的分摊问题。下面我们将运用博弈论中的合作对策方法来研究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摊问题。

假定效用是收入的线性函数,υ(S)是{S}联合体(联盟)的特征函数,表示联合体S通过协调其成员的策略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c(S)是{S}联合体的最小成本;x(i)是{S}联合体中各成员对c(S)的分享额,也就是我们所要求解的费用分摊额;c(i)表示第i个成员独立完成该配送任务的费用成本。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这些约束条件的含义是:合作费用被完全的分配完;合作费用应小于或等于单个成员独立完成的费用;子联合体{S}中各成员分摊的费用应小于或等于联合体整体运行的最小成本。满足上述条件的一组向量就形成了合作对策的核。如果这个核非空,就可以把总收益υ(N)按这样一种方式分配给各局中人,使之不仅满足个体合理性和群体合理性,而且还满足联盟合理性,即任何联合体中的成员在这种分配方式下的所得都不小于他独立出来时的所得。因此也就没有意愿拒绝这样的分配,除非联合体(联盟)中有人自愿同意让自己的所得变小。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公平合理的,但是核心有时是空的,只有凸对策的核心是非空。有时可能包含几个可行解,这就需要进一步压缩解的边缘,求出唯一的解。在这里引入沙普利值(Shapley-Value)法进行求解。

(二)实例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解决共同配送中的利益分配和费用分担问题,从而得出共同配送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要使n个独立的决策人合作,其前提是合作能够为各方带来经济效益。在现实的共同配送中,n个独立决策人追求的合作收益只有经济效益。要把这种共同的经济效益在n个合作参与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很显然,公平是最重要的因素。

设有三家企业A,B,C都要向零售店M配送商品。A,B,C,M四者之间的成本如图1所示。假设三家的配送量之和都必须不大于车辆的额定载重,如何才能够使配送费用最低?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穷举法。

可能的配送方法有:{(A),(B),(C)}――表示三家分别是直接配送到M店;{(A,B),(C)}――表示A和B共同配送,C独立直接配送,同理可以理解{(A,C),(B)},{(B,C),(A)},{(A,B,C)}。各种方案的费用分别可以计算如下:

C{(A),(B),(C)}=200+240+300=740,C{(A,B),(C)}=60+200+300==560,C{(A,C),(B)}=80+60+200+240==580,C{(B,C),(A)}=80+240+200==520,C{(A,B,C)}=80+60+200==340。

很明显,三家共同配送可以使配送成本比各自配送减少了400元。但是,总成本340元如何在这三家之间分摊,或者说产生的总效益400元如何划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对这个问题进行抽象有:设有n个人的集合为I={1,2,3……n},在I中的任何一个子集S都有一个实数集函数V(S)满足:V(Φ)=0,V(S1∪S2)≥V(S1)+V(S2)(当S1∩S2=Φ时成立),则可以称之为定义在集合I上的合作函数。设di(v)表示分配给第i个合作人的效益,显然有:

根据沙普利值法的博弈合作对策公式,对于固定的i值,记Si为包含了i的子集构成的集合,|S|为集合S中的元素个数,(S-{i})集合表示除i以外的其他成员组成的联盟,则有: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A企业应该得到的利益(见表1)。同理可得其他两个企业可得利益。汇总各个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和需要支付的配送费用(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种不同的配送方案下,各企业进行单独配送所得利益均小于支付的费用,相比之下,用沙普利值法分摊,各企业支付的共同配送费用均降低了,而且均小于各自所得利益。三个企业的费用比各自配送的情况下分别降低了58.33%、61.1%和45.56%,费用降低率在三个企业中分布比较均衡。这种分摊结果对于企业的利益都是相当的,三个部门都能以同样的积极性参与合作。

本文主要应用博弈论原理建立了绿色物流管理下的共同配送经济模型,并运用实例来分析解决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担问题。这里只讨论了理想的条件下费用分担情况,实际上在配送过程中还存在时间、空间等多个因素的制约,许多因素甚至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可以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对共同配送的经济模型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工人出版社,2002.

2、周敏.共同配送的经济效益合理分配模型[J].物流技术,2004(3).

3、叶志坚,杜文,向秋.共同配送问题中的费用分担[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3).

4、尹卫华,吴晓惠.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5、Heany J P,Dickinson R E.Methods for apportioning the costs of a water resources project[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2(3).

6、傅春,胡振鹏.一种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费用分摊的对策方法[J].水利学报,2000(4).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博弈;双赢

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了人才本地化策略,从而使国内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然而,在这场争夺人才的竞争中,长期以来一直拥有绝对人力资源优势的国企陷入了人力资源的困境。一方面国企抱怨没有可用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有大量人才从国企流向外企或民营企业。国企人才的流失使其员工在年龄结构上存在较大的断层,企业缺乏有技术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严重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认清趋势的同时,需要研究国企在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策略问题。

开放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方便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人才的选择、使用和保留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同时人才也会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来选择就职企业并在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下调整自己的应对行为。这种人才和企业所使用的策略相互影响并决定它们各自得失的过程就是一种博弈。所谓博弈就是指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通俗地讲就是每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也要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方法和行动的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员工的策略选择。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企业与员工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分别计算各自的投资和收益。企业的经营最基本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用人方面会比较在员工的招聘、培训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和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当员工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为员工支付的费用时企业才会获利,所以企业最经济的做法就是使员工创造的价值最大而为员工支付的费用最小。员工工作的目标是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效用最大。理性的员工会像企业那样希望自己的支付最小而获得利益最大,从而取得高的效益差。企业和员工的期望之间常会有差异,但通过反复的“磨合”后终会达成一致,博弈论称之为均衡,即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自己的策略。企业和员工几乎会在所有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产生博弈,然后达到一轮博弈均衡。当参与博弈的因素发生改变后产生新的不均衡再进入新一轮的博弈,如此往复下去,只要博弈的双方能得到一个双赢的支付,企业就和员工聚合在一起,否则分开。

国企员工流失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博弈的双方不能达到一种令彼此都满意的均衡状态。如果理性的博弈参与者没有选择策略的可能,则无法对博弈做出计算,进而对自己的目标也无能为力,博弈的双方就无法达成均衡。以大多数国企在员工工资待遇方面存在的博弈困境为例说明一个博弈过程,表1是国企和员工的工资待遇博弈中一个支付矩阵:

在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中,有四个支付结果:

第一,如果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并且企业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留住员工,那么员工在工资收入上得到了满足,企业从员工的良好的工作表现中获得超额利润并实现经营目标,博弈双方得到双赢。

第二,如果员工希望留在企业,但企业并没有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留住员工。那么员工就不会在工资收入上得到了满足,然而企业却因此从员工的廉价工作中获得额外的人力资源红利。

第三,如果员工不愿意留在企业,但企业仍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留住员工,那么员工就会在企业提供的良好环境下获得个人在工资收入和工作能力提高上的满足,同时企业却因此损失了技术储备及对跳槽员工的培训费用。

第四,如果员工不愿意留在企业,且企业也没有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留住员工,那么员工既没有好的工资待遇,也没有提高工作能力,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企业也因为没有稳定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不能得到良好发展。

因此,在这个博弈中的最优支付是,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保留优秀的员工,同时员工因获得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愿意留在企业,为企业长期服务。

然而由于很多因素博弈的结果常常不能达到最优支付。一方面,只有员工认为企业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需求的收益时,他才会安心地工作,否则他会消极工作或离开企业。而另一方面,企业衡量一个人的能力,预见一个员工的工作态度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企业常面临着决策的风险,结果导致员工和企业无法彼此信任。员工因为觉得工资太低而不努力工作,企业又由于员工工作付出不够,不愿给员工涨工资,结果员工更没有积极性,愈加怠惰,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博弈过程中,由于员工得不到满意的支付,不得不选择跳槽,而企业也因为员工不稳定而不得不放弃员工,任由员工频繁离职,造成了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

国企的人力资源博弈存在于企业与员工的行为互动过程中,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制度时就要意识到,要用博弈的方法来衡量这些战略和制度。国企要发现产生博弈困境的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对博弈的人力资源主体进行分析。

第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前提倡让人才适应环境,适应企业制度,现在则要意识到让制度适应人才,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根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活动要以关注员工为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容、计划的目的在于今后几年如何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

第二,建立有生命力的、真正落到实处的国企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从思想上改变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员工和企业的博弈策略选择,能自然而然地引导企业和员工采取双赢的博弈策略。从理性上分析,企业文化已成为制约国企生存、发展、壮大的一根致命软肋。很多国企没有企业文化,或者企业文化只停留于口头,没有落到实处。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性及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否与企业经营理念紧密相关,即对企业有认同感。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导致国企员工的离心力的存在。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第三,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人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渐进的过程,因此,企业在合理甄选员工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可以丰富个人的知识,增强个人的素质,提高个人的技能,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美好的前景,增强了员工在职业方面的安全感,有利于维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培训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机会,能够减少员工的离职,另一方面,员工的稳定性,又能促进企业放心地进行人力投资而不需要担心为他人做嫁衣。

第四,根据企业效益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国有企业激励缺乏活力,关键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引入人才受制于此,留住高级人才更是心有余而“利”不足。如果国有企业能把薪酬激励机制创新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国企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就会重获优势。另外,改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最常见的员工发展只能依靠行政上的单轨晋升机制。尝试设计行政和技术序列双轨晋升的机制,甚至采取行政序列、技术序列和功勋序列的三轨晋升机制。企业既保障有管理能力和技术特长的人才能够按需发展,也能为企业长期从事平凡但却重要的员工提供另一个进步的通道。

第五,从战略高度着眼改善国企的人力资源博弈困境。解决国企人力资源困境并不能仅从薪酬、招聘、考核和培训等操作层面的内容着手,还要从战略高度和管理平台等全方位地加以改进。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具备战略高度,必须要与公司经营战略一并考虑制定和实施。国企人力资源出现的被动局面还在于国企内部各层级没有从战略高度来通盘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高度的缺失,所以国企才会出现许多主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状况。

总之,国企人力资源变革就是从战略高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用博弈的观点反复校验,最终化解企业和员工的信任困境,引导双方顺理成章地选择双赢的博弈策略,以达到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率的最优化,让企业和员工在这场人力资源的博弈中取得最优的支付。

参考文献:

1、付亚和.劳动人事管理事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王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道德风险 非自愿失业 博弈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的分析可知,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因此基层员工中必然存在非自愿失业。

4 对策建议

4.1 m度增加报酬可增强员工工作努力程度

在模型分析中可知道,当工资水平低于保留效用将招不到员工;当大于等于保留效用时,即使招聘到员工其努力程度也会很低;当工资水平大于等于四倍保留效用时,员工最大努力程度也只能达到1,因此这完全属于无效工资。根据上述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可知,当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2■是时,员工会付出2/3的努力程度,此时达到均衡。

4.2 合理利用非自愿失业增强员工积极性

在第三章分析可知,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并且市场出清价格与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存在偏差,因此非自愿失业必然存在。正是因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也给在职员工一定的压力,如果他们偷懒被抓住解雇立马就有员工来顶替他。所以用人单位可以借此来激励员工,使其增加工作积极性,减少监督成本。

4.3 用人单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以上两点对于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用人单位还应该健全其监督检查机制,增强监督检查力度。在第二章中分析可知,在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中用人单位有1/3的概率抓住偷懒者并解雇他,员工的努力程度也只有2/3,那么如果用人单位增加监督检查力度,那么员工在非自愿失业等因素的压力下自然会增加其工作努力程度,从而给用人单位带来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9:

105-130.

[2]袁乐平.非自愿失业生成机制新析[J].求索,2007,01:

58-60.

[3]滕堂伟,张弓,刘志.外部经济作用下的非自愿失业问题研

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0-114.

[4]李琴,孙良媛,罗凤金.失地农民是自愿还是非自愿退出劳

动力市场――基于珠江三角洲的实证研究[J].2009(08):

78-84

[5]程贵孙,郭朝辉.企业业务外包中的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J].生产力研究,2006(02):95-96.

[6]苏英.基于动态博弈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创新监管模式研

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9):3-9.

[7]肖京武.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

第9篇: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定量决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确的决策工具对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管理学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方法,并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定量决策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

定量决策主要是采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以帮助管理者寻求最优决策。其优点是增强决策科学性,减少人为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定量决策产生于二战时期,当时用于解决军事问题, 二战后转向解决企业问题。在管理应用方面,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最优化模型等。比如线形规划就是其中的一种技术,用来改进资源的分配决策;经济订货模型可以显示库存状况,管理者根据库存水平及时调整订货数量。这些定量模型用来改进管理的决策。通常管理者面临的决策环境有三种: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环境,管理者需要根据决策环境选择相应的定量决策方法。下面介绍在不同情况下定量决策方法的应用。

1 确定性环境下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者所处环境是明确的,每一种方案只有一个结果,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收益最好的方案。确定型决策通常使用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等。

1.1 线性规划法:线形规划法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列出目标函数方程,得到最优解。这种数理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制造、原材料分配、人员配置等,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有限资源获得最大产出。

以某企业生产为例,该企业有A、B两种产品,需要甲、乙、丙三种原材料,企业三种原材料年供应量分别是48吨、84吨和80吨,生产A产品需甲、乙、丙三种原料8吨、8吨和20吨,生产B产品分别需三种原料12、24和10吨。如果A和B产品每吨获利分别是15万元和20万元,需要生产甲和乙产品各多少吨,才能使企业获利润最大?我们可以通过线性规划,列出函数方程解决。

解:假设A、B产品分别生产X1和X2吨时,企业利润最大。

8X1+12X248

8X1+ 24X284

20X1+10X280

求出最优产品组合X1=3吨,X2 =2吨

最大利润 Z(X1,X2)=15X1+20X2=85万元

也就是当生产A产品3吨,B 产品2吨时企业获得利润最多。

1.2 盈亏平衡分析法:根据产品的成本、利润和销量的综合分析,用来找出盈亏平衡点,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在盈亏平衡点上,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达到平衡,这时企业既不亏本也不赚钱。

盈亏平衡分析需要找出盈亏平衡点,即保本点,用来指导企业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更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1)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

图1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图中总收入S与总成本线C的相交点E,代表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横轴上与E相对应的E1为保本产量,纵轴上与E对应的S1为保本收入。这里生产总成本包括产品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以E作为临界点,当产量为平衡点E1时,成本利润持平,当生产量低于保本产量E1时,则发生亏损;超过E1,企业则盈利。

(2)盈亏平衡分析计算公式:Q=CP-V

其中:Q为盈亏平衡点产量;

C为总固定成本;

P为产品价格;

V为单位变动成本。

如果要获得目标利润B时,计算公式为:Q=C+BP-V

其中:B为预期的目标利润;

Q为实现目标利润B时的产量或销量。

(3)盈亏平衡分析实例

某厂生产一种产品, 总固定成本为8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10元;产品销价为15元。代入公式得出保本产量80万元/(15-10)元=16万件产品。如果该厂希望实现5万元利润时,其产量应是(80+5)万元/(15-10)元=17万件。因此该厂需要在保本产量基础上再生产1万件产品就可获利5万元。

2 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也叫随机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如最大利润、最低成本;存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每个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可以估算出来。比如销售某产品,事先虽不能肯定产品将畅销还是滞销,但能估计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决策者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故称为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一般方法有决策树法、期望值决策法、矩阵汇总法、博弈法等。

2.1 决策树法:是风险型决策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绘制决策树图,计算各方案收益值选择最优方案。决策树法步骤如下:绘出决策树型图,计算各方案损益值,选择最优方案。

(1)比如某企业计划开发新产品,据市场预测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差的概率为0.3,可采用的开发方案有2种:一是新建生产线,需投资200万元。据初步估计,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10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亏损20万元,服务期为10年。

二是改造旧生产线,需投资50万。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4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仍可获利30万元。服务期为10年。试选择方案。

解:(1)绘制决策树:

(2)计算方案点的期望投益值:

E1=[0.7×100+0.3×(-20)]×10-200=440 万元

E2=[0.7×40+0.3×30] ×10-50=320万元

比较E1,E2选择方案1为最好。

2.2 矩阵汇总法:矩阵汇总法是把决策中考虑的各种因素汇总, 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给各种因素一个权数, 帮助决策者择抉。

比如现在某企业有A、B两种产品,打算次年重点投资其中一种产品,根据预测:A产品预期利润80万元,市场占有率8%;B产品预期利润200万元,市场占有率2%,如果单从利润角度考虑,通常选B,如果兼顾长远发展,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那么我们可以赋予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不同的权数来综合计算。

假定利润权数定为0.6,市场占有率权数为0.4。我们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进行标化,得出利润指数,A为40,B为100;市场占有率指数A为100,B为25。 产品指数与权数相乘得到权数,根据综合加权值选择最终方案,如表1:

表1 矩阵汇总计算表

根据计算结果,选择B产品重点发展,如果企业对计算权数进行调整,那么计算的结果会发生改变。

2.3 博弈法: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近年来被引入管理学,中国古代的“田忌赛马”就是对策论的一个例子。博弈论研究个体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中趋利避害,寻求最优策略。对企业而言,由于企业面临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看成是企业与自然的博弈,决策者需要审时度势,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博弈案例。比如某企业有一笔备用资金200万,如果存入银行,可以获得4.5%的年利率;如果选择债券投资,市场收成好可获利20%,估计发生概率为0.7;若遇上金融危机,经济滑坡,将损失本金的20%,估计概率是0.3。企业主该如何选择呢?这就需要根据2种情况的年收益和安全性来考虑。

利用博弈论计算,若存入银行,旱涝保收,每年获利9万。若投资债券,当市场发展好可获利40万;遇上天灾人祸,损失40万,将概率计算进来,投资债券的期望收益值为40×0.7+ (-40)×0.3 = 16万元。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案。

3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非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者所处环境是不确定的,未来出现何种自然状态及其发生概率均不知。当决策者比较不同方案时,只能根据主观经验选择。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有乐观法、悲观法、折衷法、后悔值法等。

仍以企业为例。某企业有三种新产品待选,估计销路和损益情况如表2:

表2 产品损益表(万元)

第一种是乐观法,也称为大中选大法,决策者非常乐观,在三种产品收益最好的情况下选取最大值,甲最大收益50万,乙产品收益80万,丙产品收益40万,我们选取乙产品为最佳方案。

第二种是悲观法,称为小中取大法。市场情况不景气,决策者在三种产品收益最差的情况下选取最大收益,甲产品最差收益是亏损20万,乙产品是亏损40万,丙产品亏损3万,该情况下我们选择丙产品。

第三种是折衷法,需要确定一个折衷系数,收益值为产品预计最大收益乘以a,加上最小收益乘以1-a。计算后选取最佳方案。该例中我们假设折衷系数а为0.4,甲产品收益为50×0.4 + (-20)×0.6 =8万元,乙产品收益8万元,丙产品为14.2万元,选择丙方案为最佳方案。

第四种情况为后悔值法,第一步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后悔值:表3。

表3 后悔值表

第二步从每个产品后悔值中选最大值,甲、乙、丙三种产品最大后悔值分别是30,37,40;第三步,从三种方案中选取后悔值最小的,应该选取甲产品。以上四种情况决策者要根据市场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来确定决策方法并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