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城市规划的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的要素

第1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作用;要素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nd us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specific arrang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are macroscopic and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located throughout the city and the city area, how to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how to design a unique urban philosophy, which was placed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design staff an urgent and challenging issue.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made ​​the following analysi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design; effect; elements

TU984.1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探讨

1.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卫生、文化(特别是社区级设施)、福利设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规划,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二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2.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 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机制下城市规划的作用进行探讨。

3.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几年,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调控土地市场,为市场的开发活动提供引导和秩序。世界上不存在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规则才成为比赛,市场经济也因为有规则而使自由竞争能有序进行。当城镇规模较大、系统较复杂时,规划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导作用,因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体的无序。例如,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目前面临的交通困境,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决,而只能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获得解决。这不是由自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社会共同的理性选择。

5.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城市规划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经济发展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可增强对城市开发的认识。建立城市规划的市场观念有助于深化对规划客体的认识,从而改善规划主体的质量。市场由供需关系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体系决定,城市规划作为对土地市场的制约可以影响和引导市场。有效的市场引导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和针对市场状况的规划引导能力,牵涉到规划与市场合作的形式。市场经济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开发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开发控制如果没有法制基础,就没有权威。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分析

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 适宜技术 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 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 。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几十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 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

(1)分散、 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 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 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 大饼式 ”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 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 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 经济、 文化方面的弊病。

(2)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 家庭生活废气等 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 。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 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3)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 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 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 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 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 的思想理念 。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 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 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 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 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 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 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 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 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 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 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 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 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 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 。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 彭建.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25)

第2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二、保护规划的理念定位应科学合理

保护规划的理念主要是指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原则、保护的体系、规划的时序以及实现的目标等,这是名城保护规划的框架。框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具体方案的实施,所以定位一定要准确可行。比如,名城保护的原则,就应该突出名城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个性特色的彰显以及和谐的人居环境的整治和保护等,这些要素应该充分体现在名城保护的原则当中。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层次应明确

历史文化名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相对内涵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区域,而把整个名城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保护之中,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做不到的。在名城保护范围明确以后,往往要分不同层次和区域加以保护。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地下文物相对集中的文物埋藏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特别要指出的,有不少地方在做名城规划时,常常只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而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控制单位却没有划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风貌协调区。这种只注重个体,忽视整体完整性的做法,十分欠妥,应在规划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非物质遗产保护应加大比重

以往,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主要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往往忽视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名城保护规划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可操作性也不强,有不少规划还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保护层面,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很片面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是名城保护规划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同等重要的,切不可厚此薄彼。近来,即将出台的《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曾经发生在南京的历史典故列入老城保护的内容,并汇编整理出《南京老城历史典故的发生地保护名录》。特别在秦淮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着重收录了24个节令习俗、4个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9个百姓日常礼俗、6个风情习惯等。此举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开了个好头。所以,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应先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界定,确定保护范围、保护项目、保护对象和保护体系。在充分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也可以考虑把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有形再现,诸如,设置历史典故标识牌、雕塑民间传说、建立名人碑亭、命名老街老巷、开辟民俗民间文化长廊、恢复传统习俗等。

第3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江西省;建议

引 言

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项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从诞生到推广均面临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府的极力倡导。可以说,生态园里城市规划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其实城市生态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球各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级城市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相对较晚,理论体系并不足以支持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各级相关单位以及社会群众对其认识较为肤浅,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及可行性措施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因此,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要明确对其的认识,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讨,根据不同城市的条件制定可行的措施,以帮助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顺利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建设的全面实施。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目前,生态园林城市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社会群众普遍将其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划为等号,特别是一些机构对生态园林城市的认知度更为短浅,认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就是生态园林城市,进而在相关规划建设中没有抓住关键任务和核心环节,从而导致城市规划四不像。众所周知,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实践证明,还需要理论基础为其保驾护航。因此,相关机构以及相关学者必须要不断地完善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其缓解城市压力、推进城市健康规划建设提供可行性的理论基础,帮助其形成更好的思路和对策,以起到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当下全球对其相关的研究显示,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正随着其在各国的推广而不断完善,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首先,从其概念产生的过程来看,生态园林城市的出发点是保护环境,缓解城市污染,追求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其实践结果的反作用,现在的生态园林城市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与初始的范围。

早在2004年,我国众多园林城市的市长以及中外园林专家学者、政府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发表了《深圳宣言》一文,在这篇宣言中诸多学者对生态园林城市达成了初步共识,认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包括: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这内容。《深圳宣言》在当时是我国各级城市实施推行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文件。

随后,在2013年人民日报又以专刊的形式对生态园林城市做了更为形象的界定:生态园林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必须推行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具有强烈的理性美和感性美,将城市理性的科学发展与感性的园林美感相结合,将人类追求的价值观、经济观与生态系统追求的自然发展观相融合,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唯美的园林意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化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已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消费资料的追求也上升到享受型阶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发展势必迎合居民的需求而发展,由简单的环保规划到更复杂的理性感性相结合的园林城市规划方向发展,从低级的追求数量到追求较高级别的质量方向推进,不断地协调、平衡规划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城市规划的质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发现,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社会、美感有着本质的差别,其自身具备以下特征:

1.2.1 生态性

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不同,其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更注重环境的生态性。以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选为例,入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必须要好,其城市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恢复水平必须要强大,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必须要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入选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前,江西省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有宜春、景德镇、新余、南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另外多了九江、上饶、萍乡三个城市,这几个城市无一不是具备优渥的生态环境而著称,其能够充分将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相融合,以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规划城市,城市各功能区的规划极具生态美、环境美,居民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也高居我省前列。

1.2.2 观赏性

生态园林城市,不可避免的要包含生态美、园林美,而这些美感又势必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建立在城市具备观赏性的基础上,将园林设计的更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感,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方针,营造一种自然美、人文美与园林相结合的居住环境,促使居民生活在一个生态园林的意境中。

1.2.3 持续性

任何牵扯到生态字眼的城市规划,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的具体情况,满足后代对环境的需要,将眼光放得更为宽广一些,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打破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现在的生态环境能够以一种健康、持续、协调的姿态延续下去。

1.2.4 区域性

以我省为例,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考虑整个省份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与人文风情,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些关系协调处理得当,才能够更好地实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平衡、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城市。另外,各个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还需要具备自身的区域性,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够增加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关注度,更好地吸引外界眼球,发展自身经济。

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两大方面,其中精神要素包括观念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则包括有自然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见表1)。

2.1 自然观

通常情况下,自然观属于文化观念范畴,自然观的形成、演变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很多政府以及企业选址都会考虑风水学说,参考风水学说决定城市布局同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手段日益丰富,自然观也更趋向于开发资源、利用资源,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环境破坏情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结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共生共赢,开拓更具有生态发展观的生存环境,将“人与自然”这个课题更好地实践落实出来。

2.2 城市观

城市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照顾居民的利益,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城市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城市的功能区设置、空间利用以及环境的塑造,园林效果的设计着重于居民的感受与需求,生态园林城市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居民给予反馈的,其价值在于使平常老板姓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的功能,看到城市的园林美感。

2.3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要素、社会要素、政治以及经济要素,这些内容是显示城市形态的关键因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总方针也必须要体现出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化要素方面,一个优秀的城市必须要保持一个地区、民族的特色,将其整体特征通过城市规划体现出来,比如城市精神要素、场所、特色、历史等要素。

2.4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性质、规模、形态以及潜力,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习俗,城市的任何活动都是依赖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而进行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也必须要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将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建筑相结合。

2.5 社会环境要素

这里主要是说城市地表形态、城市功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要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需要规划中将不断改变的交通设施考虑进去,充分探究如何才能够将城市发展与这些环境要素融合于一体。

3 结束语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空间与生态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城市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城市的各项资源,建立和谐、科学、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张汉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探讨[J].河南建材,2012(2):26~27.

[3]廖爱军.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人居模式[J].辽宁林业科技,2010(6):37~38.

第4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建筑规划设计;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建设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是城市的构成要素,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设计两个概念出发,对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概念简述

(一)城市规划建设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是指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所谓城市建设,是指对城市这一区域内的人们的居住环境、使用物质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如果说在人类社会中,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是通过城市管理这一系统工作来实现的,那么城市建设就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管理的开端。换言之,没有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有什么城市运行。总之,城市建设是城市发挥其应用的功能,为人们从事生活或生产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整个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建设的设想和计划,它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具体说来,在城市规划当中,规划者根据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对城市区域提出合理化的布局策略,对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意见。总之,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建设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综合部署。如果说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那么城市规划则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总之,城市建设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

(二)建筑规划设计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就被称为城市。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一定的行政管辖功能,建筑是城市的构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也包括建筑规划。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各个要素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规划设计等等,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规划设计是对建筑物自身的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建筑物本身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如果说城市规划设计关注的是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城市群落的规划布局,是一种宏观的空间区域设计。那么,建筑规划设计则是在微观层次上对空间区域进行设计,它关注的是建筑物本身的空间特性。当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规划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建筑规划设计应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活动场所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建筑规划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建筑规划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立足于建筑物本身的微观空间区域设置,因此很多建筑规划设计过分追求建筑物自身的美观和实用,忽略了它与城市其他物质设施的重要联系,导致建筑规划设计的孤立性。很显然,这种设计忽略了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仅仅从建筑范畴出发进行建筑规划的设计,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彰显,城市规划设计效果不佳。

从这个角度来看,注重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首先应该认识到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建筑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之内的单独事件,建筑规划的设计不能仅仅将设计视野局限在建筑物自身的作用,还应该关注建筑物自身的内部设施之间的联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建筑物的建设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去进行建筑规划的设计,保证建筑规划的设计是与城市规划设计步伐相一致的。总之,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规划的设计应该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统一。

(二)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城市建设提出了越来越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之下,原有的城市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与较高要求,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方法或技能方面的改革。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促进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规划的理念开始出现。

我们已经说过,在城市规划当中,规划者立足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城市的过去、观察城市的未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和积极的探索及分析,对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结构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规划和部署。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则是对这些规划和部署的可行性论述。随着城市规划的迅速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也开始迅速崛起并飞速发展起来。建筑是城市的构成要素,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规划事业取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建筑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建筑师在建筑规划中往往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性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对环境的关注也不够,没有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进行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建筑师在保留自身建筑风格的同时还应该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注重建筑与周边建筑及整个大环境的协调。在我国,开发区建筑规划就常遭遇类似问题。开发区是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划的专门区域,开发区建筑规划与整个城市规划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开发区的建筑规划中建筑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整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

(三)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

建筑是城市的构成要素,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具体事宜进行规划和部署,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在城市规划中,规划者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回溯和展望城市的过去及未来,对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各设施之间的布局进行合理的部署,以此实现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认识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理顺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建筑规划设计是建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规划设计不但应该注重建筑自身的微观空间区域设计,还应该注意其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保证整个城市体系的正常运行。

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事业不断崛起。建筑是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认识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综合考量多项因素进行建筑规划,能够带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表现[J].科技与企业,2013(06)

[2]苏明超,刘超峰.生态低碳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3(01)

第5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求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carried out b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ults, carried out by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y. Usually completed in a period of tim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in purpose, nature, scope and conduct of town planning, direction,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urban land, the city of harmonic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ployment and detailed layout known as the urban planning .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society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content of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the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design;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社会的开展在很大水平上表现为疾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开展曾经进入“高速公路”,城市开展的理性力气——— 规划与设计早已显出首要位置。对规划与设计的高瞻远瞩,将直接表现为城市社会的安康和进步。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景色等共同组成的效劳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处理的是以上要素和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 而建筑设计则处理诸要素中建筑个体功用以及城市控制性细致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谐和。

一、城市规划的根本要求

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义,这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也即是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经过对城市环境和城市活动中各类要素及其关联的感知,构成了对城市的特定的共识,这就是城市形象的产生过程。

(一)整体性

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的设计,设计者要从整体上思索各类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络,使其构成的城市形象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样才干对城市形象的感知过程产生全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同样要立足于整体性央求,这样才干树立一个丰满完好的城市形象。

详细地说,只要塑造一个历史上是持续的,能反映城市开展的过程,在空间上是有序的,各分区城市形象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络,在构造上是合理的城市形象,才会促进城市的经济进步。

(二)个性化要求

城市规划必需留意开掘城市个性,即开掘个性化的特征。只要充沛表现个性的城市形象,才会给人们留下深入印象,从而产生认同感。这就使得城市规划要能反映较深化的文化内涵,使每个城市不只与不同地带的其它城市有所区别,而且可以突出与四周城市的差别。

(三)多样性要求

多样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现不同城市个性的各种城市形象,构成了城市形象的多样性,二是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构成城市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城市规划的内容也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就必需以市政中心、商业街、绿化公园等景观序列构成不同的城市空间,构成丰厚多彩的城市景观形象。

(四)同一性要求

虽然城市规划的内容丰厚多样,但这些设计的根底是同一的,其意味意义也应是同一的。每一个城市的规划,其设计出发点应立足于这个特定城市自身,各种城市规划内容都应以全面反映这一城市的个性,表现这一城市的文化内涵为共同目的。只要这样,才干设计出调和、谐和、富有吸收力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

(一)科学的规划办法

寻求科学的规划办法与方式,对处理城市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变革中国城市规划只注重“ 形体规划(Physical Planning)” 而无视社会、经济规划和重理论轻理论的现状, 注重城市规划理论研讨对处理城市社会问题的作用, 注重研讨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本源。城市开展的基本目的在于为人类发明良好的生活寓居环境。其次要留意下列问题:城市规划应积极关注公众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尽可能完成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施行过程中, 应充沛思索城市开展的久远利益, 城市改造和开发应统筹多数人的利益, 以期合理地处置城市开发与公众利益的矛盾。

城市规划应考虑社会发展问题,在人们就业和住房等等基本生活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的持久和稳定。要鼓励群众参与,多听他们的要求,并在取证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便利的需求。集合城市的用地和经济发展,合理进行规划安排。避免在规划发展中,出现城市中心的衰化,整体性的进行筹划。

充沛发挥公众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立中的作用, 鼓舞民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立的全过程。应该看到,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开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络. 城市规划理论与理论的开展必需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讨,城市社会问题的处理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开展政策。

(二)合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1.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a. 开放规划编制市场, 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经过招标方式来使用合格资质的设计单位。b. 突破以前规划中“ 关门搞论证”的场面, 树立申请方自主组织论证规划调整的新形式。即各级中央政府以及投资企业能够自行组织契合资质条件的规划编制单位启动项目论证, 规划主管部门对项目论证开展最终评审, 依照“ 阳光规划” 的相关请求, 把一切规划编制成果及规划调整计划或成果向社会公示。c.增强规划编制根底材料搜集工作,施行包括规划制定前的公开征求意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听证等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2. 科学地建立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和谐的规划。现代经济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及,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在本地区的文化底蕴下,坚持长足的发展,并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不断的为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在历史的设计和建筑上,保留其存在的合理性,减少对历史文化的侵袭现象。把握城市将来的开展方向, 精确预测城市的将来范围, 细致规划、专业规划要及时修编到位, 项目规划更应力图具有中央特征和时期特征,要处置好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项目规划建立之间的关系。

(三) 做好城市交通规划,改善交通拥堵现状

1. 在总体上把握交通的规划。对城市的交通、建筑、绿色地带的总体上进行把握,充分考虑城市的交通现状。合理规划整个交通网络的格局,在起步策划阶段减少交通的阻塞,开展比较全面的调查工作,考虑到城市历史作用的交通发展,并能够因利势导,改善交通环境。

2.加强对交通的宏观控制。经过城市规划规划和构造形式的变化,尽量削减交通源的产生和吸收量, 在系统上均衡城市交通, 改动市中心交经过分集中的情况。控制市区土地运用规划和开发强度,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运用性质时, 必需同时思索交通设备条件,交通设备无法满足时,不应建立交通量生成强度大的公共设备。

3.道路设计应思索与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规划二者的有机分离问题。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肯定道路的红线、停车场的位置和范围, 并在交通流量剖析上开展对道路设计和交通工程设计, 充沛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功用。

(四)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经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理解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公众也了解建筑设计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到达最佳,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厚的生活,在保证整体作风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防止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愈加的丰厚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经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构成良好的整治言论环境,有助于进步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要素的变化影响。

三、结论

城市规划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充沛发挥公众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立中的作用, 鼓舞民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立的全过程。应该看到, 在城市开展过程中, 城市规划与社会开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络。城市规划理论与理论的开展必需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讨, 城市社会问题的处理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开展政策。

参考文献:

[1]于元飞;毛德栋.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我见[J].网络财富.2010(14)

第6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立体构成 空间 教学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学科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立体构成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重任。文章以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面向工科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三维造型能力相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

立体构成最早起源于俄罗斯构成主义,经历了从荷兰风格派、法国立体主义到德国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这四个过程。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的重构解构的学科。立体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直观创造判断力,课程核心是探求形态本质,即力象的表现。城市规划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注重艺术训练,而缺乏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特点的教学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应以理性思维为主,结合专业主题开展空间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包含形态要素、材料要素、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四要素,其中形态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包含点、线、面、块;材料要素是立体构成作品形成物质载体;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是立体构成空间形成的基本法则。

我国高校一般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二维半构成、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柱式构成以及线、面、块综合构成这六个方面,笔者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包含立体形态的认识、二维半构成、平面向空间形态的相互转换、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这五个方面。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即图像意识(图形、图识和图理)、实体意识(立体的多面性、虚实性和量感)、空虚意识(空间的场性、渗透性和序列),能应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空间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立体形态的认识教学部分属于理论讲述部分,主要教会学生认识空间中点、线、面、块等形态,教师以PPT反映的方式进行,课件中插入已经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图片,使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态有较直观的认识。

二维半构成部分的练习。材料为黑、白卡纸,用10cm×10cm的白卡纸9张进行切和折,最后装裱在一张35cm×35cm的黑卡纸上,建议4学时。二维半构成是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练习,根据卡纸具有的易加工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折、剪、切和叠来改变纸张的平面状态,通过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和多切多折的三种方法产生半立体的形态效果,可以通过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的自由、对称、均衡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注意把握好面积的分割以及对形态的审美判断。

平面向空间形态的转换教学部分是基于二维半到三维的中间阶段,此阶段也可称为折面成型练习,建议8学时。本练习材料为厚一点的卡纸,如黑白卡纸,色卡纸等,针对纸质材料平面特性以及灵活成型的优势,进行平面转换为半三维空间的塑造练习。方法上通过在平面的纸张上切割、折叠创造空间,要求在书籍、行录设计上经常可见。要求作业在展开时呈立体空间形态,折叠后又能恢复二维平面状态,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可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进行练习,例如用于古建和现代建筑,表现形式不宜过于复杂,能简洁、明了地表述主题即可。

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部分是立体构成重点练习的部分,建议12学时,本练习材料为模型卡纸。此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练习,充分注意内外空间性质的感受,以40cm×40cm的模型卡纸做底板,在此基础上布置建筑空间,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的最高处控制在40cm以内。在学生练习前,教师向其讲解空间的功能特性和构造特性等相关知识,表现手法可以是区隔的、组合的,也可以是群化的,这里提到建筑单体空间练习主要是以构成形式为基础而舍弃建筑细部的空间组合练习。

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部分是立体构成重中之重的部分,建议16学时。此部分主题是立体构成――城市模型,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提供的城市规划的CAD总平面图,首先打印成A0或A0以上图纸,再装裱在KT板等硬板上,然后用模型卡纸完成三维模型的创建。本阶段是对三维立体构成设计课程的一个总结,对所学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三维形态的自由创作,强调三维体积构成空间及空间的构造特性,培养学生对体积、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掌握创造三维形态构成规律。学生仔细分析总平面图包含的内容要素,识别建筑平面图范围,学生创建的建筑模型不能超出规划图中建筑平面范围,根据道路系统、平面布置格局及规划的尺度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建筑的风格、高度及建筑体量根据空间的功能特性与构造特性以及规划总平面图的规划内容确定。建筑模型在创建上应简洁,门、窗等基本建筑构造可舍弃或简化细节,表现抽象、概念的建筑,更多注重的是建筑本身及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除建筑外的其他规划元素则不需要表达(图1)。

结语

第7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影响;战略;具体分析

Abstract: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refers to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fre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sources cooper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o the city with rural, rural and city, rural and urban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Because the countryside and city are interrelated, interdependent, mutual complement, mutual promotion, rural development, high without the city's radiation and the impetus of city development, also cannot do without the rural areas to promote and support. Give full play to promote the role of city leading role in rural and rural to 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nfluence of our Hebei province Handan ci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influence;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O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城市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应该联系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重新认识土地资源的配置,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配置,还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1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型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乡村已不再出于城市的依附地位,传统的乡村是城市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乡村与城市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互相流通合作。乡村的价值和地位被重新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乡村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技术进步,促进乡村的科学发展。城镇以外的空间不再是单向被动地承受城镇的资源耗费和经济、社会的主宰,而对城镇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依赖与制约并存、支持与竞争并存的格局。因此规划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城市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3城乡统筹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乡统筹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发展。

3.2 城市分区规划

在中国,城市分区规划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不同功能区要综合当地农民工的比重,合理构建有利于农民工生活的城市设施。

3.3 功能规划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运输、住房、水质等对附近乡村的影响,抓住城市功能规划的契机,制定带动乡村发展的整体方案。

3.4 住房建设规划

住房建设规划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住房规划是稳定在城市务工农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重视在城农民的要求,城乡居民的和谐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5 实体规划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对于地区的开发要注意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田耕地的保护;建筑施工注意避免噪音污染:工厂要经过严格筛选,禁止将工业三废排入农田。

3.6用地平衡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兼顾农村规划,达到两者平衡。

4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新战略

4.1注重规划过程,创造实施总体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①规划者应立足城市现状,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现实,避免片面追求或陶醉于规划成果的所谓科学和完美的“形式规划学”;⑦要充分认识规划过程的价值,规划过程与规划结果同等重要,通过多方参与和协同工作过程,宣传和普及规划知识,增强规划意识,使各方统一思想,求大同存小异,使规划真正成为社会对城市发展的集体意志,自觉形成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

4.2 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弥补规划“真空”地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郊区或乡镇地区的发展也极为迅猛,城市郊区的无序发展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会给城市远景空间拓展埋下许多隐患。为了城乡协调发展!在规划中不但要考虑城乡产业互动,更要加强城乡空间的整体控制,弥补传统总体规划的不足。

4.3 刚柔并济,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新时期的总体规划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乡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科学管理城市规模和制定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重点,转向合理进行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应转变目标和方式;淡化规划年限和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使总体规划成果刚柔并济,政府要放手让城市规划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做到“松紧有度”,过于严格的控制手段只会导致城市进入“千城一面”的误区,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城市规划受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步重视城乡一体化。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永生.区域性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叫.经济地理,2006,26(5)810~814.

第8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1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改善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措施

2.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 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1.2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2.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高现代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 新资源 城市规划 空间 经济循环

城市要在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在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设城市新貌,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转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再认识、再评估,要树立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城市规划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新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新资源观可以开创城市的新境界。新资源观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来看,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从国内来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拓展,城市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就必须从战略上确定新的增长模式,坚持持续的资源战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资源一方面丰富了经济特区窗口的功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发挥窗口作用的两个扇面,为特区的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把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资源利用的重点,为特区发展指引了方向。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资源观带动城市加入国际经济循环

我国很多城市虽然规模很大,但国际影响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被动介入经济全球化过程,没有完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新时期下的新城市要想加入国际化的经济循环中,就必须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策略

新资源观是城市规划的思维战略,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在高速成长期,开始城市发展模式的渐进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高效成熟期,实现城市适度密集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精明增长期,通过资源的高效与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城市规划以新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为主线,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稳合。

(一)用新资源观促进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统一,是各部门、各专业行政意图的统筹和行政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一张图和城市管理一张图,做到各部门、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和行动统一。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二)城市规划要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城市规划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刚柔相济。控制性规划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三)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在面临民生大计的齐纳前提下,要抓住空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规划调控体系。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系统”的城市发展综合调控体系,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使其成为统筹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杨宜勇.失业冲击渡.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