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手术室护理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护理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术室护理评估

第1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  手术室  护理  风险评估  对策

        我院手术室护士术前对高危bph患者在心理、基础疾病、、前列腺大小、灌注相关性低体温、经尿道切除前列腺综合征(turs)、膀胱爆裂等一系列潜在护理风险做好评估,对症实施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泌尿外科行turp手术582例,其中高危bph患者231例,年龄75~94岁,平均80±2岁。伴发原发性高血压者173例,心脏病46例,慢性支气管炎32例,糖尿病87例,帕金森1例,脑梗死3例。体质量指数16.8~19.4,平均18.32。b超下前列腺大小32~140.94g,平均65.84g。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排尿困难史。手术时间28~140min,平均63min。灌注液用量7500~69500ml,平均22500ml,即45瓶500ml 5%葡萄糖溶液。超过22500ml112例,占48.5%。

        2  护理风险评估及对策

        2.1 焦虑  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疑惑不安和手心发汗等。术前术中的音乐干预会减少患者焦虑[1]。因此,我们的护理对策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耐心解释手术、麻醉相关知识与配合要点。进入手术间后与患者进行生活话题交流,转移其注意力,播放一些舒缓、宁静的背景音乐;术中经常拍拍肩膀、握握手给予关心,使其减轻紧张心情。对于严重焦虑患者建议给予镇静药缓解。

        2.2 体质量指数(bmi)及基础疾病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全身皮肤情况、是否安装有医学装置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 (bmi)18.5~22.9为正常;<18.5为低体重[2]。

本组病果与其相一致。由于高危bph患者bmi值整体偏低,皮肤质量差,故在摆放时注意皮肤的保护,皮屑多者要确保负极板接触完好。对糖尿病患者或者空腹血糖高者及时准备20%甘露醇以及灭菌蒸馏水,按1∶4的比例配制成浓度为4%的灌注液。对糖尿病患者需准备2个灌肠袋,1个用来灌注,1个用来配置甘露醇稀释液。甘露醇稀释液在配置过程中易产生气泡,应不断敲击灌肠袋,避免气体进入膀胱。

        2.3   turp需要摆放膀胱截石位。在摆放截石位时注意保护膝关节处皮肤。固定时应将约束带展开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对皮肤的压力。对于有关节置换史患者,负极板应粘贴在健侧下肢。在放置腿架时,应使小腿呈水平或稍向下倾,也可将床升高到易操作位置再呈头高脚低位。双腿进行保护性约束时要确保固定稳妥。手术结束时,先放平一侧下肢,10~15秒后再放平另外一侧,使心脏逐渐适应由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4 前列腺腺体大小  根据b超单所报前列腺三条径线的长度,计算出前列腺体积的大小,根据前列腺的大小来评估本次手术时间、灌注液的用量以及术中出血量。本组结果显示前列腺大小与灌注量显著相关。

        2.5 灌注相关性低体温  低体温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使出血量明显增加。应将室间温度设定值维持在24~25℃。采用恒温水箱对灌注液进行温度为37℃的水浴加热。低体质量患者皮下脂肪少,热量丢失快,除了灌注液加温之外,还可采用加盖棉被、使用暖水袋等保温措施。

        2.6 经尿道切除前列腺综合征(turs)  这是turp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心率血压都急剧下降。因此,灌注液悬挂高度应在距离心脏平面40~60cm处,保持低压灌注。密切关注电切镜回流孔是否通畅,触摸患者下腹部确定膀胱是否过度充盈。必要时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尽量控制电切时间在1小时之内。超过1小时后要提醒主刀医生,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生turs,全力配合麻醉师进行抢救。

        2.7 膀胱爆裂  这与电切时产生或混入易燃易爆气体有关。故术前告知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肺气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切勿咳嗽,若想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立即告知主刀医生,主刀医生会停止电切操作,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膀胱。在倒灌注液时尽量贴着灌肠袋的壁防止激起大量气泡进入膀胱。一旦发生膀胱爆裂立即行开腹膀胱修补术,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3  小结

        高危bph患者手术风大,手术室护士应进行充分的手术护理风险评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从简单的认为“turp手术时巡回护士仅仅是倒灌注液”这种认识中转变过来,主动评估风险,有效保障手术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

参 考 文 献

第2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 术前访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02-01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手术室开展术前访视,即手术室护士进入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其目的是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从而保证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确保手术成功。术前访视不仅使手术室护士能全面掌握术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状态,制订具体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而且更有利于手术室护士护理观念的更新及护理模式的改变[1]。笔者就术前访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术前访视效果。

1 术前护理访视的现状

1.1 术前护理访视的需要。对手术患者术前护理访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手术患者需要术前护理访视。手术前75%的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78%会焦虑紧张,75%甚至会失眠。产生上述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对手术的认识不够等。因此,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很有必要。

1.2 术前护理访视的方法。手术前1天下午或者晚上,护士访视患者,访视护士一般由巡回护士担任,若巡回护士不在位则由该台手术的器械护士或者指定的其他护士担任,时间一般控制为10-15min,时间过长患者会感疲乏、厌倦,太短患者会觉得护士的责任心不强,自己不被重视,从而影响护患交流。访视护士要针对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谈,注重首因效应,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适当使用非语言交流,如握着患者的手,交谈时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姿势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反馈,用患者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解答,不清楚或不了解的问题不要含糊地回答,对手术解释不宜过于详细,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3 术前护理访视的内容。掌握患者的主要病情及一般情况,使患者了解手术方式、手术;交待术前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室环境、布局、设备、仪器、手术间的温度调节,使患者对适应手术环境做好心理准备;介绍麻醉方式、手术时的配合、手术大概所需时间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使其了解有关知识,以配合手术;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认知程度、职业及文化背景,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和疏导。

1.4 术前护理访视的效果。护士对患者实施术前护理访视、进行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200例成年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护理访视的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访视,79%的患者恐惧心理得到缓解。87%的患者焦虑紧张心理得到明显改善,33%的访视护士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表扬。通过术前护理访视,护士可以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综合运用于护理实践,同时也有助于护士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促进和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

2 术前访视存在的问题

2.1 对术前随访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手术室护士传统的工作方法是以手术配合为主,被动、机械地完成手术配合任务,而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文献报道,手术室护士对术前访视的认知度偏低,对术前访视内涵认知不足,对术前访视重要性的认识欠缺,认为术前访视不属于手术室护士的职责,71.2%手术室护士认为术前访视应由麻醉师承担[2]。手术室管理者和手术室护士普遍认为患者的护理是病房护士的职责,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随访只是对病房护士工作的简单重复,没有实际意义;有关患者的术前信息可由病房护士反馈给手术室,没有必要浪费手术室的人力和时间专门开展术前随访工作。由于对手术全期护理和术前随访缺乏正确认识,容易形成被动、消极、责任不明的手术室工作理念。

2.2 手术室护士人力缺乏。术前访视1例患者一般至少需要10~15min,开展术前访视需要时间和人力做保证。现在国内手术室存在护士缺编和工作超负荷现象,护士人力不足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全国大部分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以来,编制控制严,不是按实际的工作量来给予护理人员相应的比例配置术室护士忙于完成各项手术配合任务,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开展术前访视。

2.3 术前访视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常规的术前访视只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过程、了解患者病史等。叶建香[3]认为访视护士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术前访视不具体、不深入。手术室护士对一些不常见或复杂的手术不熟悉,与手术医生告知患者的信息不一致。有调查显示,75%的患者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术前相关知识的宣教。目前口头讲解是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的唯一形式,其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并易于开展,但对患者而言比较抽象;有时还会因护士的表达能力差,与患者的沟通有时存在沟通障碍。

2.4 缺乏客观记录或记录不完善。患者术前访视记录表是手术室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发现和解决患者术后护理问题,满足其术前信息需求和患者对手术室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的书面工作指南和客观记录。一份设计完善的术前随访记录表可以作为指南,指导手术室护士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确保评估全面、正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术后指导;还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和科研、教学资料。但是,国内由于初步引入手术全期护理的理念,术前访视在一些医院仍处于试行、探索阶段,因而存在访视记录不完善等问题,主要的问题有:部分没有书面记录;个别护士认为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内容与病房的术前护理内容雷同,填写不认真,书写不规范,随意涂改。部分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术前随访记录,内容不完善;不同医院记录的内容和格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指引和参考标准。

3 原因分析

针对所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手术室面对十几个专科,每位护士又将面对不同专科的不同手术患者,而术前护理访视是把过去对手术的单一护理变成对人的整体护理,面对面地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既要有勇气、知识,还要有交流技巧。但手术室护士平常与患者接触少,缺乏病房护理实践,掌握的知识有限。②手术室护士短缺,其普遍超负荷工作,延时下班、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每天仅应付手术配合已是疲惫不堪,而且还有带教任务,这些都制约了术前护理访视的开展。③术前护理访视与术前评估分离。术前评估是术前护理访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术前情况的阶段性评估,而非入院评估。要根据术前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宣教指导。然而目前在61.5%开展术前护理访视的医院中只有17.4%的医院同时进行术前评估,44.0%的医理访视存在盲目性,无法满足患者的真实需求。④大型的综合性医院,病种多样化,手术病区并不集中在同一幢楼,因此护士走出手术室大门到病区进行术前护理访视恐怕有难度。

4 小结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理迈向科学化的具体实践。术前访视改变了手术室护士原有的工作模式,增强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的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护士的敬业精神及成就感。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寻求和选择最佳的术前护理访视模式仍有待于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赖英桃.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田.现代医药卫生,2005,21

第3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6Sigma管理模式;手术室一体化;器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50-02

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加强,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器械管理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手术室器械管理也由传统的器械管理模式向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2]。我院于2009年12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手术器械一体化管理中运用6Sigma管理模式,手术器械管理质量明显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得到改进,现将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设备与方法

1.1 设备配置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供应室购置全自动器械清洗机、超声机、干燥设备等,全自动手术器械清洗机(DS500),由意大利Steelco公司提供,可以对各种手术器械进行完整的清洗、消毒和干燥。手术室购置超声机(PRD-S-49DHT,深圳市普瑞登有限公司生产)、专用不锈钢自动感应洗手池、空气消毒机、不锈钢手术包传递双通柜、不锈钢器械柜等。

1.2 管理方法

护理管理模式采用扩展整合六西格玛管理系统-6Sigma管理模式,具体分定义、评估、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管理。①定义(明确问题,define):定义阶段主要是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由护理部主任负责6Sigma管理,组成6Sigma管理小组,经过6Sigma知识系统的培训,针对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制订目标,通过6Sigma管理改进的流程进行质控。②评估(明确问题,measure):评估阶段主要是分析问题的原因,借助关键数据缩小问题的范围,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从而明确问题的核心[3]。对手术器械管理过程准确评估,对手术器械数量、无菌包合格率以及耗损率等指标进行核对,进行分析讨论,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③分析(确认问题,analyze)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已评估出来的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改进前的操作流程,列出影响手术器械管理的相关因素,如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差、人力成本高等,制订下阶段目标。④改进(实施改进,improve):实施拟订的改进方案,通过讨论并多方面征求意见实施6Sigma改进,可以对原有流程进行局部的改进,挑选出最理想的改进方案[4-5]。对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进行改进,将供应室护理人员重新调配分工,合理分解手术室器械高峰时的工作量,做到人性化管理。启用供应中心信息系统管理,实现消毒供应室各环节的无缝管理,执行消毒物品的追溯制度,对消毒物品的有效期以及灭菌质量进行数据跟踪与检测,保证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⑤控制(控制标准,control):根据改进方案中预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在改进过程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改进过程不至于偏离预先确定的轨道,发生较大的失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修订操作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加强监督机制及环节控制,做到质量持续改进,保证手术器械质量的达标[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锐器损伤发生率、无菌物品合格率、物品包装合格率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改进前后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满意度比较

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后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器械遗失损耗量、更换频次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6Sigma管理又称“六西格玛管理”是一个追求世界级水平的质量评价过程,不仅为企业提供必须的管理工具和操作技巧,更为企业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7-8]。近年来已经引起医疗质量管理的高度重视,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和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器械回收、清洗、保养、灭菌、发送操作规程,合理配置设备和人员,对降低手术室护士劳动强度,保证器械清洗质量以及加强手术器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袁小玲等[10]报道,在手术室器械处理中,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为完善和提高手术室器械管理,我院自2009年12月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并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器械管理中完善和改进各项目标和措施,调查结果显示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手术室器械更换频次、遗失损耗量、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医生满意度达(99.77±1.26)%,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责任意识增强,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6Sigma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后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包合格率分别为(99.91±0.98)%、(99.42±1.58)%,与改进前相比较,合格率明显提高(均P < 0.05),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的运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使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明显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工作效率,是加强手术器械管理的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先锋,魏先,秦超,等.手术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一体化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 ,2006,13(8):85-86.

[2] Kurt V.清洗、消毒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95-96.

[3] 徐宇红,戴小明,李小娜.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0):927-929.

[4] 钱黎明,钱倩健,王雪晖.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3,3(2):54-55.

[5] 周晓丽,谢自茂,曾维渝.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初探[J].华西医学,2006,21(1):155.

[6] 黄建昭.临床妇科腹腔镜诊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0-13.

[7] 路文.浅谈细节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8,7(2):75-76.

[8] 黄波,何玲,周毅,等.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59-60.

第4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切口感染;骨科无菌手术;原因;手术室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骨病矫形手术、脊柱内固定、关节置换术等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大量开展,手术成功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部分恢复患者体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中植入钢板、假体等内固定材料,术后一旦感染,可造成钢板或假体外露,患者延迟愈合,甚至导致肢体残疾[2]。因此,应加强护理管理,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减少并发症。本文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65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共进行骨科无菌手术1965例,其中41例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有分泌物、切口裂开等症状,符合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3]。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0.5±7.34)岁;手术类型:肩胛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5例,脊柱矫形手术3例,髋关节置换术3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3例,根骨骨折内固定术12例,内外踝骨折内固定术5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案,从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是否连台手术、术前准备程度、手术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大致得出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

1.3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1.3.1骨科无菌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术野暴露时间越久,手术室中细菌污染的机会越多,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越大。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3h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4]。长时间手术对患者的打击越大,出血相对较多,患者抵抗力下降,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时间越长,医生在术野操作相对越多,使切口感染率增加。

1.3.2骨科无菌手术地点 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及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层流手术室消毒严格,室内的细菌浓度低,感染机会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另外,层流手术室可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减少空气流动及外源性感染[5]。

1.3.3连台手术 骨科无菌手术连台时常常见于急诊手术。由于连台手术来不及再次消毒手术室内地面及空气,送接患者的间隙,手术室内空气流动加大,外界尘粉、细菌等可趁虚而入,污染手术室环境,造成骨科患者术后感染,增加切口污染的几率。

1.3.4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 参观人员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部分参观人员甚至频繁进出手术室,造成手术室空气质量下降;有的参观人员在参观过程中,不停询问术者一些手术问题,唾液等口咽部分泌物可能污染患者术野,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1.3.5术前准备程度 有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准备越充分,术后感染的几率越低。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术前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对患者机体状况评估不够,或合并基础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加上手术创伤的打击,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直接引起切口的感染[6]。

1.3.6骨科无菌手术部位 头颈部及上肢血液循环丰富,切口愈合较快,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小。腰骶部以下的血液循环慢,尤其是下肢和足部,术后切口愈合慢,发生切口感染的机会大;由于关节部位活动度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

2结果

2.1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析 1965例调查对象中,41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09%。

2.2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19例手术时间≥3h(46.34%),12例在非层流手术室(29.26%),24例连台手术(58.54%),13例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31.71%),8例术前准备不充分(19.51%),23例下肢及足部手术(56.09%),见表1。

3讨论

针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手术室具体护理干预对策如下。

3.1术前及时评估 手术室护士应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及时到病房评估患者机能、营养状况及手术耐受力。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态,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重点评估是否存在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并及时和手术医师沟通,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术后感染的可能因素。在评估的同时,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配合技巧锻炼[7]。护士人员在术前评估中,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

3.2术前充分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准备相应的器械和手术物品,及时送供应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准备好橡胶类引流条,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检查其他手术用品,如手术衣、一次性手套等外包装有无破损,查看有效日期。手术物品要充分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全面检查手术相关仪器,保证其正常功能状态。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术前日利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手术室空气消毒,湿拖地面,保持室内洁净。对腰椎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由于手术所需时间长,应尽量安排在层流手术间进行。

3.3加强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术日,患者进手术室后,巡回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合适,配合麻醉穿刺;麻醉显效后,根据手术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更换,以最大程度配合医师手术。器械护士应提前熟悉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掌握必要的手术程序,及时为手术医师提供相应的手术器械,加强医护配合,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3.4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准备好术中所需物品,术中减少在各手术间频繁走动,尤其禁止从有菌间进入骨科手术室。不是急诊手术,尽量不安排骨科连台手术。控制骨科手术参观人数,层流室杜绝参观,确保骨科无菌手术室的质量,杜绝和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玉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5):265-266.

[2]王义生,王孔献,谢金则,等.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1,(1):58-60.

[3]程少霞,蒋敏,刘标英,等.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4]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1-13.

[5]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第5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优秀率(90.26%)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总体满意度(98.7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2.08%);并发症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手术室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1-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及抢救患者生命的场所[1]。手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而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较多,如术前的情绪反应、患者的配合性,术中的应激反应等,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手术室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共收集308例手术患者,均为2012年5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76例,女132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为(42.56±5.07)岁,其中骨科手术94例,胆囊切除术62例,泌尿科手术76例,妇产科手术44例,胸科手术32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161例,全麻112例,局麻35例。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层级护理管理模式。

1.3层级护理管理模式。

1.3.1层级设置。以护士临床护理能力为依据,兼顾其学历、资历等方面,设置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2个层级护理岗位。

1.3.2工作职责。①责任护士:完成每日对责任病人实施护理评估,制定相关护理措施。②助理护士:主要负责深入病房为病人提供耐心细致的生活照顾。③责任组长:除负责完成责任病人的治疗护理外,还承担着护理质量控制、专科业务指导、疑难/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护理等工作。

1.3.3连续排班。本院共设两个责任小组,实行12h连续工作制,基本保持固定,保证责任的延续、完整。

1.3.4层级培训。培训实行分级、分组进行,责任护士对助理护士进行教学培训;并定期组织助理护士查房及实际操作演练,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的培训及助理护理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提高护士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评价指标。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评价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况进行评定[2]。护理质量评估:对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其中护理质量包括手术的顺利性、配合度、患者的术中护理效果及术前、术后访视患者的护理效果等,评估标准为优秀、一般、较差。病人出院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表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分析。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担负着整个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病人的治疗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因而,加强手术室护理,确保手术效果,对于维持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层级护理管理是指根据所要护理对象及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加强护士间的配合;同时根据各分层护士的工作特点,进行分级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护理技巧及操作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第6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手术治疗是对外科系统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在术前都会对麻醉和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对自己所患疾病的预后感到焦虑或忧伤,甚至悲观和绝望。这种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必然引起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常导致个体生理和心理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等,严重影响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为了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对待手术,我科现实行术前对病人的访视工作,通过术前访视使患者不仅对手术室护士有所了解,也可以使患者了解手术室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做了基础。

1 术前访视的内容

1.1了解患者的情况 手术前1d巡回护士走访患者,先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查看检验是否正常,还要了解患者的手术名称、方案及步骤,术中和特殊要求。

1.2与患者的沟通

进入病房后应主动热情与患者打招呼,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与患者交谈,态度要和蔼,言语规范,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可亲可信,也对患者的心理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1.3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1.3.1先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基本情况,手术室是一个单独封闭的单位,安静、整洁、无污染,使患者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手术。

1.3.2告诉患者术前1d禁食禁水的具体时间,术前用药,假牙齿应当取出,贵重物品不得带入手术室,禁止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观察。进入手术室应按要求贴身穿病号服及戴手术帽后进手术室。

1.3.3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床比较窄,不能随意翻动防止坠床,手术室的电刀以及心电监护仪会发出的声响,不必紧张。如病人需要摆特殊时,应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术前练习卧位。

2 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的大小何等重要,对于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常常害怕担心,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变化。这种心理反应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势必会降低手术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影响麻醉和手术的进行,引起或加重患者术后情绪障碍或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

2.1 术后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2.1.1 患者对手术缺乏了解,对手术担心,术前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术中是否疼痛、术后有无并发症,担心是否会发生意外、是否会残疾等。害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甚至担心下不了手术台。

2.1.2 患者术前因打听主刀医生、麻醉师及护士的年龄、技术、经验而感到焦虑。

2.1.3其他方面 由于家庭关系、治疗费用等原因。

2.2 根据患者的术前心理反应我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1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职业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以及相应手术的必要性及过程,尤其对手术的安全做出安全性的、恰当的解释,在患者面前还要有同情心,以满腔热忱的态度解释和答复患者的每一个疑问,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给予患者安全感。

2.2.2向患者介绍参加手术的相关人员、麻醉方法,介绍有关人员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方案的,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其疾病十分了解,对手术极其负责,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2.3 争取亲属的支持配合 鼓励亲属给予病人关心、支持、爱护,使病人情绪稳定。给病人讲解手术费用都是国家统一标准收费,使患者不必担心。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访视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显著效果,而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还可以使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麻醉的实施和配合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了手术的各种焦虑。

3.2增加了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 患者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接触交流与沟通,更多地了解手术室和手术中的护理,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依赖感,使护士工作热情增加,双方的良好配合促进了手术的顺利完成。

3.3通过术前访视,不仅减少了手术中的差错还提高了护士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手术室的整体素质得到改善。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影响手术效果,对治疗极其不利。术前访视是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配合医生手术为主的单纯操作或只在手术台上与患者接触的传统做法,而是在手术室的内容和程序中能体现整体护理,主要任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轻焦虑程度,使患者的危险性减至最小限度。充分发挥护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力性,从不同角度收集患者的护理问题。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观念。

通过术前访视,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感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手术效果。因此手术室护士加强术前访视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华陵莉,王素芬. 患者焦虑的评估及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46-47.

2.2 根据患者的术前心理反应我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1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职业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以及相应手术的必要性及过程,尤其对手术的安全做出安全性的、恰当的解释,在患者面前还要有同情心,以满腔热忱的态度解释和答复患者的每一个疑问,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给予患者安全感。

2.2.2向患者介绍参加手术的相关人员、麻醉方法,介绍有关人员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方案的,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其疾病十分了解,对手术极其负责,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2.3 争取亲属的支持配合 鼓励亲属给予病人关心、支持、爱护,使病人情绪稳定。给病人讲解手术费用都是国家统一标准收费,使患者不必担心。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访视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显著效果,而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还可以使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麻醉的实施和配合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了手术的各种焦虑。

3.2增加了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 患者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接触交流与沟通,更多地了解手术室和手术中的护理,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依赖感,使护士工作热情增加,双方的良好配合促进了手术的顺利完成。

3.3通过术前访视,不仅减少了手术中的差错还提高了护士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手术室的整体素质得到改善。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影响手术效果,对治疗极其不利。术前访视是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配合医生手术为主的单纯操作或只在手术台上与患者接触的传统做法,而是在手术室的内容和程序中能体现整体护理,主要任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轻焦虑程度,使患者的危险性减至最小限度。充分发挥护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力性,从不同角度收集患者的护理问题。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观念。

通过术前访视,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感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手术效果。因此手术室护士加强术前访视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7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现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属于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所需的护理人员较多,且工作时间十分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专业知识,这时仅仅依赖护士长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该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成效显著,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手术室护理人员16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1.8)岁。实验组共有手术护理人员16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1.1)岁。再分别于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室中选取出55例手术案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予以手术室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每个季度所需要进行的交叉检查内容,将手术室的的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分别为教学组、压疮组、消毒组、管理质量监测组、护理文书检查组、五常法组。每个质量控制小组设置质量检控员2名,监控员的选择经过科室领导层的详细考察,选取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担任[2]。并在科室内形成以科护士长、护士长到质量控制员、专科组长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控制[3]。科护士长以及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科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整体把握,各质量控制员主要负责所属质量小组的护理质量问题,并对所在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做好反馈工作。依据其中检查出来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专科组长负责对各手术室开展的手术与专科组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配合。②各质量小组的主要控制内容。五常法组主要负责对手术室内部区域划分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并检查手术室内的环境是否整体、是否做到无菌,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对手术室内的各类标签是否完整、标识是否清晰以及会议记录、药品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教学组:负责对手术室开展的和列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落实情况、业务学习情况等进行核查,对护理人员的三基操作落实情况等进行考察。压疮组:对压疮进行评估检查,预防压疮的发生,并对压疮情况进行预防登记,检查患者的手术安置是否科学合理[4]。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中无菌物品的放置进行检查,还需要对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室内氧气湿化瓶以及相关吸痰装置的放置、内镜处理情况、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手术流程、应急预案以及岗位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术中护理工作记录单以及手术安全核查单、医嘱签名单等进行检查。③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依据手术室中质量控制员以及专科组长的反馈,并结合手术室中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每一小组的质量评价标准。经过手术室的全体人员讨论后修订。质量控制的指标以及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病房病历等相关情况是否符合标准。④明确质量控制员的工作职责。质量控制员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定期定时对质量进行检查。另外护理文书的质量检查员对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对护理记录的质量进行检查[5]。质量检查控制员对检查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并在每周都将质量检查的结果汇总出来报告至护士长。相关人员就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⑤定期开展培训。对于手术室中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告知其参与到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可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护理人员都可在科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需要严格掌握相关的质量方案,之后再由护理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向每位成员发放质量控制标准表,对于其中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标注,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积极开展组间讨论。讨论结束后可组织专人对其进行调整修改。每个质量小组的成员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职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成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质量、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健康教育开展质量、心理护理开展质量以及护理科研质量等等。每个季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做好统计记录,防止出现较大误差。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0.25±1.23)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2.35±1.87)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1.21±0.98)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1.24±1.97)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2.54±1.11)分。实验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7.24±0.74)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5.85±1.24)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8.21±0.54)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5.37±1.38)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7.44±1.72)分.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这种管理模式是在现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程度激发,进而促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相较于之前得到显著增强。由于质量控制小组的分类不同,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基础护理小组知识对手术室中的区域划分、手术室环境等进行检查。压疮控制组则是对患者的压疮进行评估、治疗,并商讨如何做好患者的压疮预防工作。消毒隔离小组主要是对无菌物品的放置以及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手术时的摆放是否合适进行检查等。通过将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由单一的护士长控制改为四级管理模式,就可对管理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形成层层负责的体制,使得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控制。另外,在手术室中设置不同的质量控制小组有利于使得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并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增强[6]。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科室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理部门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有效提高。护士可直接参与到手术室的管理之中,不仅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手术室护理工作骨干,还可以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积极发挥个人的才能,使得科室的凝聚力、专业发展活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将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对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容集体制定,可使得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都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管理者经验为主的现象,有效提升管理的水平。另外,在手术室中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可将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得以量化,并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科学评分,以此作为每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标准。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以及客观性,更令人信服,有利于在科室内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时征 单位:济宁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2]张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108.

[3]李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2):110-111.

[4]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67-168.

第8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1.1一般资料

连续纳入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成人患者208例相关资料。以2012年10月(包括10月)以前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61例;年龄18~68岁,平均(39.59±6.39)岁;普外科手术44例,外科专科手术40例,妇科手术28例。以2012年10月以后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18~67岁,平均(38.42±7.12)岁;普外科手术37例,外科专科手术31例,妇科手术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室有护理人员共22名,手术室10间。

1.2研究方法

我院自2011年10月以来开始计划开展责任小组制度,2012年正式开展该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研究组开展责任小组制度。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护理记录,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统计,以评估流程责任小组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质量的影响情况。

1.3护理方法

2012年10月前(包括10月),按照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护理,包括术前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和术前访视;术中保持体温、维持适当和生理指标监护;术后生理指标监护和康复训练。2012年10月后,由手术室中22名护理人员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负责3~4间手术室。责任小组应明确责任,并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同时,应在责任小组外设置质控小组,对责任小组的流程护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1.3.1护理人员

在每个责任小组中,参考医生负责制度,实行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护理员4层管理模式。①组长:已取得护师资格,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有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教学能力,在该小组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工作,8h在岗,24h负责。②责任护士:已取得护师资格,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在该小组中对小组负责患者实施全程护理,负责有创操作,8h在岗,24h负责。③辅助护士:负责无创技术操作、基础护理。④护理员:负责生活护理。另设手术室访视护士,负责整个手术室各项访视护理工作。

1.3.2护理流程

手术流程管理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护理3个阶段,根据不同病种规范流程管理。①术前访视:由专门设立的访视护士完成,访视在术前1d下午进行,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查阅病例和术前检查结果,做好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建立和沟通。了解患者对手术的知情情况和认识,若患者对手术存在有较严重的恐惧或焦虑情绪则需要及时进行开导,并积极联系医生向患者解释手术情况和安全性,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内容和效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术前由责任组长主持术前讨论,由访视护士汇报患者情况,确定个体护理方案及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②术中护理:由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操作,一方面实时监控患者体征避免出现损伤、体温过低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若出现状况及时进行处理或通知医生。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熟悉手术流程和配合要点。③术后护理与随访:主要由辅助护士和护理员负责,随访由访视护士负责。流程按病种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5]以及《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3]相关文件进行。

1.4评价方法

护理质量评价由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5],根据医院制订的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规范在护理模式运行中后期进行统一评估,包括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患者反应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10个方面,每部分10分,共100分。患者满意度情况,通过采用自拟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由患者自主填写;通过同行满意度调查表,分别由配合医生自主填写;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与同行满意度调查表为一套表,各有10项,每个选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为5、4、3、2、1分,总共100分。本次发放共发放问卷300套(包括),回收有效问卷208套,有效回收率为69.33%。通过研究期间手术室统计护理事故并结合6个月后投诉情况,对该研究期间的护理过程不良事件进行评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在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9个方面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满意度调查情况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医生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被投诉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倡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宗旨”,以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提高医疗服务反应性为切入口,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开展人性化、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不断探索和实践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方法[6-7]。传统上,手术室通常以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作为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服务责任人,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和操作负责。在长久的时间中,发现这样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护理阶段不清晰,护理内容项目流程实施不规范;负责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参差不齐;缺少护理服务的信息反馈渠道[8-10]。责任小组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11]。责任小组护理核心内容为护理流程,其特点是采用责任制,24h对患者负责[12-13]。责任小组护理模式重点强调:①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而不仅仅是提供护理服务,重视护理人员评估、诊断和计划的能力,这一点体现在本次研究中安排的术前晨间会议[14];②重视医患关系、医务人员的关系的重新整合,注重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也就是说,在责任小组护理中,更加强调护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在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职责的情况下,更加强团队的合作,密切医疗团队的联系[15-19]。在本研究中,在护理质量评估结果中发现,在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9个方面研究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体现了流程责任护理在手术护理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经提到,流程责任小组护理是一种需要全程对患者负责、责任具体到人的护理方式,在这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更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可以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如专职访视护理人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的服务质量,由于其专门负责该部分工作,能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流程责任小组护理从根本上起到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积极性的作用。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医疗环境,本研究显示,流程责任小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亦提高医生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另外,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各人员是相对忙碌的,责任小组护理在管理各自的手术室时,要注意手术室之间的协调,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四级制度的建立,护理人员的带教和教学贯穿整个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解决护理过程中的急重疑难事件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研究组发生护理缺陷事件1例,少于对照组护理缺陷事件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被投诉事件2例,少于对照组被投诉事件5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未见显著差异,但单纯从数值上来看,研究组投诉事件和护理缺陷事件的绝对数是降低的,而未见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所致。笔者认为,流程责任小组护理模式也能对三基考核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今后,应该注重手术室的病种及手术流程的规范化和简化,并在奖惩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其责任制的特点。

第9篇:手术室护理评估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及术前术后随访单的应用等四方面的阐述,对手术病人进行系统的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以期在围手术期的各个方面给予患者更全面的护理,真正体现“健康促进”的宗旨,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手术;术前访视;术后随访;随访单;健康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服务性都很强。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手术室整体护理的进程。逐渐走向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使护理已不再局限于手术台上的操作与配合,而是包括了整体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手术是一种治疗手段,不论手术的大小,对患者来说,其生理、心理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加之角色、环境的转变,均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而通过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随访,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及健康指导,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国际手术室护理协会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实施手术室护士术前术后的专职随访,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使患者产生信任、熟悉,对进出手术室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从而稳定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麻醉和手术,早日恢复身体健康[1]。

一、 术前访视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使病人对护士熟悉、信任,提高手术病人的满意率。向病人提供手术方面的信息,使病人对手术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减少手术的陌生感、恐惧感,提高病人心理应激的抵抗力。在访视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现在和既往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性别等资料,把握教育时机,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阶段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及方式。用患者能接受的语言,简单易懂地,有针对性地解惑答疑。

二、 术中护理

1、 护士在进入手术间麻醉之前,往往紧张心理达到最高峰,此时巡回护士以患者为中心守护在身边,协助其摆好麻醉,防止坠床。可以与其进行必要的交谈,嘱其做深呼吸,使肌肉松弛。帮助其克服紧张情绪。

2、 患者常在无痛的情况下对手术过程最深的记忆就是众目睽睽下自己的暴露。病人对术中身体暴露往往感到羞怯,护理时应给予理解,并做到最小范围的暴露,保护病人的自尊心。

3、 巡回护士要及时巡视,认真做好输液管、留置导尿管、胃肠减压等各种管道护理,防止其脱落或堵塞。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备好麻黄碱、阿托品等抢救药物。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准确地执行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口头医嘱,协助做好抢救工作

4、 手术时由于对病人实施了麻醉,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已丧失,基本失去自主调节能力。因此,改变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可较明显,如果不加注意和及时处理,最终可出现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神经损伤或麻痹等并发症。手术的安置首先要符合手术的要求,但又不能过分妨碍病人的生理功能。安置应要满足手术和病人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保证着力点不妨碍病人的呼吸,不影响静脉的回流,不能导致软组织受异常牵拉和压迫。

5、 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连续性,做好器械、敷料等的查对记录,确保清点准确无误。

6、 手术护理人员面临职业的高危操作,手术刀、手术缝合针、一次性针头等锐器容易刺伤操作者。手术室护士应时刻想到“普及性预防措施”,提高职业防护,降低职业感染和损伤的机会。

7、 严格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填写护理记录单。

三、 术后随访

术后患者清醒,血压呼吸平稳后,告知其手术完毕,将要返回病房。巡回护士必须守护在患者身边,特别是儿童及全麻清醒前期的患者,防止坠床。回房后向当班护士交代术中病情变化、术中用药及回房所带药物,做好交接班。术后1—3日由巡回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手术切口疼痛、愈合、感染等情况[3]。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热情的服务。

四、 术前术后随访单的应用

手术室护理工作紧张繁忙。为了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我院自制了“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单”。此单简单、清楚,表格为16开纸大小,采用打勾的方式填写,统一装订,以备日后查阅。随访单的应用,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对探索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4]。

五、 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科学发展,护理学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呈日新月异之势,护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了更多的渗透和融合。手术室护士必须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提高业务技能,“以人为本”,对手术病人进行系统的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健康促进”的宗旨,更好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宝善.围手术期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2):102-103

[2] 叶建香.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应用及体会.维普资讯,2006,3(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