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初中历史经济危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这种情况在施工企业存在的情况更是明显,结合我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未确定的收入。

2004年施工企业开始按照《建造合同》进行帐务处理,但是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各种因素,使施工企业并没有完全而彻底地执行,因此在审计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们现在说的未确定的收入,包括标外工程、委托、洽商、设计变更、变更设计、材料差价、材料量差等原因形成的待建设单位审批的工作量收入;以及未确认的机械租赁收入、拆、安装、运输机械的收入、焊接费用收入等。这些未确定的收入,能否结算回来,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招标文件中也没有明确的列示,往往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收入概念,可是对于内审工作来说,恰恰对离任者的经济评价起到关键的作用。

如何确认这些收入,确认多少,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当然还要掌握建设单位的确认标准和态度等。

首先要制定确认未确定收入的几个原则,这样就能够在审计实施阶段把握一条标准线和更加有的放矢:

(1)谨慎性原则,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已施工但是建设单位尚未批准的未确定的收入,没有建设单位的认可证明材料,审计时该收入将不予采纳。但是在审计报告经批准尚未下发以前,被审计单位从建设单位取得了认可该部分收入的证明材料,可以调整确认该部分收入,修改审计报告。

(2)客观性原则,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为这些未确定的收入而发生的所有成本,无论如何列支,都必须在审计时确认为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无论收入取得与否,均已发生,无法逆转。

(3)追认性原则,在审计实施阶段,未确定的事项影响了被审计单位的盈亏结论,一个施工项目的结算往往要跨几个年度,待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结算后,再行对当时审计时的未确定事项一一确认。在后续的审计重新认定时,对于审计实施阶段的一个在建项目的未确定事项,涉及到原未确定事项实现后的划分问题,做如下规定:能够按工程节点或工程项目划分清楚的,按工程项目进行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不能够按工程节点或工程项目划分清楚的,按完工百分比(即审计时前任领导完成的甲方确认的工作量除以最后的结算量)来分劈这部分未确定收入的结算额。

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对被审计单位有证明资料表明能取得未确定收入,必须进行初步估算该未确定收入的能够回收数额,并且深入考证证明材料的效用性和把握性。

例如,我们在对某电力工程项目经理部的任期审计时,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大约进行了56%,但是审计实施时已经报电厂批准的工作量为合同价的35%.由于电厂要求提前合同工期2个月,项目经理部采取了加大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等措施。当时,项目经理部拿出了一份会议纪要,是建设单位召开的动员大会,投资方(大股东)的总经理的报告中提出,如施工方能提前合同工期一个月奖励500万元,二个月1000万元,依次类推。该项目部拿出这么一份会议纪要,按照审计时的工程进度,比原来的网络进度提前了1个月,因此他们要求确认奖励收入500万元。

当时,我们审计组认真研究了会议纪要的每个细节。在报告中,奖励的条件就是提前合同工期这么一个要件,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和合同,还有招标文件联系起来看,在合同中明确的表明了合同工期的截止日期,这份会议纪要只是起鼓动干劲的激励作用,没有法律效力。从公司法的角度看,即使总经理同意了会议纪要的内容,但是还必须有股东会通过后才有效力。因此,尽管当时施工进度提前了一个月,我们也没有确认收入500万元。

又例如,在审计一个项目部时,该项目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价差和量差的预算资料已经装订整齐,尚未报送到建设单位。并且能够查阅到建设单位为调整材料差而发的文件,从会议纪要中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段的概念,一是调整材料的范围。必须掌握两个具体的必要条件:一是购买时的材料发票,一是标准的出库领用单。

审计组用这份会议纪要中限定的条件和要求,对该项目部报送建设单位的预算资料进行了检查,把不符合要求部分进行了剔除。通过审计的实施,被审计单位及时按审计要求进行了整改和完善,重新整理了一份预算资料,不仅挽回了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当然,审计组对材料差的认定是按初始的资料进行了估算。

2、未确定的成本费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对未确定的成本费用问题如何去确认,同样会影响最后的经营评价结果。这里所说的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未结算的分包工程款、已使用未办理出库入库手续的材料、未统计结算的机械台班、应摊未摊的其他直接费、应结未结的间接费用等。本来这些成本费用的支出很容易可以确认的,但是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资金状况较差、施工地点比较分散等原因造成了这些未确定成本费用的存在,而且由于单位的个体差异(领导决策、经营管理)使这种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不仅数额大,而且拖延时间较长,给企业的盈亏状况造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必须把这些费用从前任领导的任期内划定一个界限,分清责任,明确盈亏,因此如何确认这些未确定的成本费用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2.1未确定的人工费,主要指分包工程尚未结算的部分。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分包结算尚未完成而预估的成本,必须有分包合同、预付款证明、工程部门的签证单,经审计人员进行估算后可对该成本予以采纳。

分包工程部分发生的人工费,一般占到总成本的25%,因此在审计时必须给以特别的关注。在施工过程中,对分包结算不及时,平时只是以预付款的方式给付工程款,所以在审计时就很难确定,前任领导在任期间发生的分包结算到底有多少,虽然可以通过分包合同看分包范围、工程签证单,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能完全确定分包结算的数额。我们采取的确认方式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依据分包合同确认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分包范围内的施工任务完成,那么该部分的分包成本就可以计取;二是根据完成合同工期的百分比计算。

例如,某施工队伍与被审计单位签定了一份劳务分包合同,工程价款2150000元,并且规定了明确的施工范围,合同工期10个月,截止到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已付施工队伍工程款850000元,已施工时间为6个月,受建设单位的设备到货影响及图纸滞后等原因,实物工作量只完成了45%.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如何确认施工分包成本,按照合同规定的分包范围排查,几乎所有的工序都没有按施工网络进度结尾,属于开口等的状态。尽管只完成了实物工作量的45%,但是实际的成本投入已经发生了,因此确认发生的成本时应该按合同价款的60%考虑。

三是根据预付款的数额确认分包成本。有些时候,工程中断时间很长没有复工,在审计时确认分包成本没有办法依据上述原则,只有按预付款的数额确认了。

2.2未确定的材料费,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投入使用,而尚未办理入库出库手续的材料。为了强化材料管理,督促各单位加强材料成本的会计核算,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预估的材料成本,必须有物资采购合同、办理了出库手续,并对该批材料进行了暂估入库。否则,审计人员将对该材料成本不予采纳。

2.3未确定的机械费,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发生,而尚未办理结算的机械费成本。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租用的机械预估成本时,必须有机械租用协议、台班费结算单、预付款证明等资料,经审计人员估算后可对该成本予以采纳。

2.4未确定的其他费用,主要指施工过程中已发生,除上述三项费用以外的其他直接费用,包括临建费用、水电费用、二次搬运费等。对于这些费用的确认,有证明资料的按证明资料确认;没有证明资料的,按已经发生的该部分费用的月平均值计算预估费用。

第2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一、国库集中支付境遇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的可能构成

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预算管理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对预算资金的把握和管控力度不断强化及细化。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也逐渐被强化。对于其具体概念,《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为“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①。

对于财政拨款结余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一是因预算管理提升而产生的结余,主要是因为预算执行管控力度的增强的效果;二是审计结果应用产生的结余,即在审计整改落实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三是部分事项的预算周期与财会制度的会计年度不一致,前者在年终不能进行结算,容易导致结余;四是预算编制松弛作风,导致预算规划资金多于实际所需,容易导致资金结余;五是相关政策及实际应用之间的差异,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资金可能面临着年度内无法确定扶持对象的情况,容易导致资金结余。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务层面,容易将财政资金结余与财政资金结转混同,前者是剩余下一年度没有了专项用途;后者是暂时剩余,在下年度还将按照既定的方向使用和支付,只是节奏比预期缓慢。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账务处理的主要依据及规定

随着国库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处理的规范也日渐完善。2001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启动之初,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最后提及结转款项的账务处理②。同年颁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虽然是会计核算方面的专项文件,但基本上没提及财政拨款结余问题。财政部很快意识到了这个缺陷,次年颁发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以下简称《有关规定》),重点确定了预算结余资金的内涵,并强化规范了其确认程序,对于会计处理方面比较含糊。

2004年颁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增设“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弥补了会计处理方面规定缺失的缺陷,其主要思路是“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账务处理时,借方登记单位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贷方登记下年度实际支出的冲减数;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账务处理时,借方登记单位零余额账户注销额度数,贷方登记下年度恢复额度数”③。《暂行规定》和《有关规定》一道奠定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结余资金财务处理的基础,是而后近十年内相关财务处理的制度依据,淮南、滨州、文山、哈尔滨、海南等地陆续的规范通知文件,基本上是综合了这两个规定的内容。

2010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中央级行政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处理问题的通知》,增设了系列会计科目,在财务处理方面将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分开处理。该通知克服了过往规定过于简单的缺点,不过本身层级过多,科目混乱,过于繁杂,而且缺乏针对性。

2012及2013年,财政部陆续颁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各自的净资产一章中列示并解释了财政拨款结余,同时还将财政拨款结余与财政拨款结转分开。在具体财务处理方面,事业单位方面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是转入、上缴、注销财政补助结余三种情况的处理④;行政单位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调整(调减及调增)、上缴、调剂、转入结余、冲销等五种情况进行会计处理规范说明⑤。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账务处理的原则

目前,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余的账务处理,不仅需要遵循如上列示并且目前系列依旧生效的制度的具体规定,还需要注意多方面的相关事项,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点在于坚持如下四种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也就是说确保财政资金是否结余、结余额度、结余资金未来走向等各方面事项的真实性及必要性。对此,《有关规定》中曾设计了专门的确认程序,是确保真实性的举措之一。不过,《有关规定》主要是配合《暂行规定》而出具的,新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处理境遇和方向方面更为具体化,在确定真实性原则方面的要求更多,《有关规定》设计的程序很难保障,但目前财政部还没有颁发新的替代和完善文件。这样,更需要实务层面的相关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强化真实性原则的坚持,并力争在实务层面总结成熟经验,以自下而上地推动新替代文件等顶层设计的出现或者说修正。

二是及时性原则。基于财务或者会计处理周期的相关情况,给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确认及相关处理留下的时间很少,尉犁县等部分地方的相关通知文件甚至只给予了若干工作日。在极端的时间内,即确保其真实性,又确保财务处理的规范,需要一线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中心及相关银行的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观念,强化及时性原则,避免拖沓作风的出现及泛滥。

三是规范性原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相对于如上所列示的系列制度规定的遵循,即在循规基础上实现或者强化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财务处理的规范到位。对此,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虽然,《暂行规定》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向规定的合理及规范程度高,但因为前者实施已久,对系列财会人员而言习惯度较高,容易成为后者推进实施的障碍,需要适当克服。

四是针对性原则。在这里,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强化与财政拨款资金转结的区别,过去的系列规范文件长期存在将二者混同的现象,或者说把后者纳入前者的规范范畴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将其分开,但在实务层面的把握还有一定困难。二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财会或者会计处理方面的维度和境遇较多,尤其是后者甚至分五种情况分别施以不同的会计处理,其之间的区分及具体处理需要较强的针对性原则支撑。

注释:

①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

②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 2001年22期。

③《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暂行规定》,财库〔2004〕190号.

第3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AOGC;尾气处理;催化氧化

中图分类号:X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27-01

1.装置简介、反应机理与工艺流程说明

1.1 装置简介

丙烯腈装置是采用BP公司的专利技术,采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即丙烯、氨和空气在反应器内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丙烯腈,同时后续系统分离产生硫铵、乙腈、氢氰酸等副产物。在吸收反应气体的有机组分过程中,吸收塔顶部吸收有机成分后排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丙烯腈、丙烯、丙烷、氮氧化物等成分。吸收塔尾气催化氧化处理系统(即AOGC)是吸收塔顶部排出的丙烯腈尾气首先经分离罐分离游离水,然后进入尾气处理系统与补充空气混合,经尾气换热器加热后进入反应器,在反应器中进行催化氧化和催化还原反应,将有害的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反应器出来的净化气体经尾气换热器排入烟囱。

1.2 反应机理及工艺流程说明

丙烯腈尾气处理采用贵金属铂、钯金属蜂窝催化剂在200~600℃的条件下催化氧化丙烯腈尾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形成对环境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催化氧化反应如下:

C3H3N+3.75O2=3CO2+1.5H2O+0.5N2

C3H6+4.5O2=3CO2+3H2O

C3H8+ 5O2=3CO2+4H2O

CO+0.5O2=CO2

丙烯腈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处理采用陶瓷蜂窝催化剂在310~400℃的条件下,利用补加氨将丙烯腈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为对环境无害的氮气和水,催化还原反应如下:

(2x+4)/3NH3+NOx+O2=[(x+2)/3+1/2]N2+(x+2)H2O

1.3 工艺流程说明

本系统采用催化氧化技术(CO)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处理丙烯腈装置吸收塔塔顶排出的丙烯腈尾气。吸收塔顶部排出的丙烯腈尾气首先经分离罐分离游离水,通过增压风机C-2101增压后进入本系统,然后与空气鼓风机C-2102补充燃烧所需的空气以及循环风机C-2103循环回来的高温循环气体混合,经尾气换热器E-2101加热后混合,经电加热器E-2102进一步混合后进入CO反应器R-2101,在CO反应器R-2101中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将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CO反应器R-2101出来的净化气体进入蒸汽过热器E-2103、余热锅炉B-2101回收部分热量后进入SCR反应器R-2102,尾气中的NOx在SCR催化剂作用下与补加的氨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将尾气中的NOx还原成N2和水,然后净化尾气经尾气换热器E-2101回收热量后排入烟囱。

2 AOGC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AOGC系统自2012年开工运行以来,在运行第一年时,装置的增压风机运行相对比较平稳,风机振动未出现严重超标情况。运行至2015年初时,风机轴承的振动及轴承运行过程中的噪音大幅上升,经过几次对轴承的找正及对中检修后,风机轴承振动依然经常超标。2015年4月份一个月内对风机进行检修三次,振动超标及噪声超标问题依然未彻底解决。

3 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根据风机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检测数据分析增压风机运行出现振动超标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叶轮上附着介质或受到介质冲刷造成叶轮运行不平衡;二是增压风机入口的气液分离罐内捕沫网出现堵塞,液体未完全分离下来,部分液体随气相介质进入风机造成振动及噪声超标;三是风机出口管线下沉造成风机与电机的轴承连接不水平造成振动超标。

3.1 确认过程及解决措施

3.1.1 将叶轮拆下后,发现有少量介质附着在叶片的角落里,将介质全部清理干净后,送机械厂做动平衡,无问题后对叶轮进行回装。

3.1.2 由于气液分离罐在设计时未设置人孔及检查孔,因此动火对气液分离罐增加了两个人孔以利于以后的检修及检查工作。气液分离罐开孔后,发现捕沫网上存有介质,并且气液分离罐底部存有少量废水,检查发现气液分离罐下的出口管线存在堵塞现象,后经过解法兰,疏通等工作将此段管线处理通。并将气液分离罐内的捕沫网拆下进行清洗,洗净后回装。

3.1.3 针对风机出口管线下沉的问题,对风机出口管线的支撑重新进行设计和加固,使风机出口的膨胀节处于有效范围内,消除风机出口管线对风机轴承及电机轴承的过度压迫,造成轴承不水平。

4.分析总结

经以上措施的实施后,AOGC系统运行恢复正常,增压风机轴承振动回到指标之内,现场噪声消除。

参考文献

[1] 丙烯腈装置工艺技术规程,2012.12.

第4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产管理司:

你司(1993)局房司字第019号关于“同意中央国家机关危旧房改建处自行承担拆迁工作的函”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司所属中央国家机关危旧房改建处自行承担和平里三至六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拆迁工作。希望改建处配备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和拆迁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所有参加拆迁的人员,均要经过市房地产管理局或东城区房地产管理局组织的拆迁业务学习,熟悉拆迁政策,在拆迁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及有关拆迁的规定,严格按拆迁程序办事。努力做好拆迁工作。

特此函复。

第5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材;插图;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33-01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也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些插图,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和拓展。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教材插图的这些作用呢?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躁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七种有效方法:

1.动态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制作历史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历史地图动态地演示给学生,使教材插“活”起来、“动”起来。这种借助多媒体手段对教材插图再加工,使其更加形象、自观、生动的教学法就是动态演示法。

例如;运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时,以POWERPOINT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艘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汗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慢慢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的今越南、马来西亚、盂棚拉国、斯里兰卡、阿曼等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样,教师边动态演示路线图,边生动讲述有关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2.以图演史法

所谓“以图演史”,就是指让学生利用角色扮演法再现图片中的历史。如在教学《秦朝一统》时,笔者就采用此法: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一直想出去看看自己统治的大好山。一天,他微服私访视察民间。当他来到集市时,来到一个水果摊前,突然觉得很口渴,于是就问妇人说:“这些苹果怎么买?”(客家活)妇人虽听不懂,但仍很有礼貌地用畲族话说:“3刀币一斤。”秦始皇很茫然就问身边的侍卫,但侍卫也摇头不知。后来秦始皇想干脆给钱就算了,于是就拿出圆形方孔钱来付款,但妇人却摇手不收。最后秦始皇只能无奈地回宫了。

提问:1.如果你是秦始皇,你回宫后会怎么做?(学生回答:统一货币、统一文字。)2.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选哪国的货币和文字作为统一的货币和文字?(学生回答:秦国。)然后教师展示课内外的有关插图: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文字(小篆)

这样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多管齐下法

对于某些史实和观点,历史图片与其他实物、音像、文字资料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所以针对同一史实和观点,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多种历史资料有机组合,将网络资料.多媒体视频材料以及各种实物、历史图片、教材中或补充的相关材料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课外再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等,有效地缩短青少年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结合文字资料和教师精辟的点评。揭示历史事件之间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加深对历史图片的理解。

通过学生思考分析,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危机解决前后美国人民迥然不同的心情,对罗斯福力挽狂澜的作为深感佩服,同时,未雨绸缪地关注起正在改革展中的中国的未来命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以图导课法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一课时,教师展示《时局图》,图片打出后学生就会纳闷: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哪些国家?那么多姿势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借机提问:“大家是否觉得这幅《时局图》有些怪异,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来看图中的熊、蛇、青蛙、狮子、鹰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它们的势力范围分别是什么?相信通过对本图的分析和学习,大家对这些问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一看一想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这样的导入情景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看图学习的兴趣。

5.朝代流程法

中国历史悠久.曾出现过很多朝代,有时还更替得很频繁,一个时期里出现很多国家。学生不掌握这种朝代分合变化情况,就无法具体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发现有些学生在学完中国历史之后,却弄不清朝代变化顺序,学生的时序感是既混乱又模糊,给今后的历史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制作朝代更替流程图。

教师根据流程图.结合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时序感,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中国各个朝代更替的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作好准备。

6.图文结合法

在讲授历史人物时,可以进行图文配合的讲授.以图助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既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又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提高想象力。

例如:爱国诗人屈原的肖像,深刻地表现了他而对楚国衰落、希望革新图强的愿望,也充分展示了他忧国忧民;悲愤伤感的内心世界。而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肖像,则表现了头戴纶巾.手拿羽扇,身穿袍服,外罩大氅的外貌特征,也反映了他举止优雅、庄重、明智的性格特征。从而显示出诸葛亮运筹帷幄、智慧过人、镇定自若、满腹经纶、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匡扶汉室的气度。

这样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第6篇:初中历史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导入 新课 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最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环节,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一个方面。在此笔者主要就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几种教学导入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问,在温习巩固前面所掌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

如在教学《》一课时,我先复习提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接着又问:“窃取果实的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后,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国的前途,导入新课。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

二、问题、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的状态。但须注意,问题、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地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创设情境重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歌曲、诗词、实物、影视、图片、故事等,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急于了解新课的内容。

1、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境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在讲《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了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这样大家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学习。

2、诗词导入。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

如在教学《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朗读的诗《七律・》,略加解释,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问:“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的胜利?”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能激发兴趣,启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人新课学习。

3、实物导入法。

即运用历史留存下来的一些实物,引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授“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前,我准备了几枚圆形方孔的铜钱,上课时先展示给学生,然后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枚秦统一使用的货币――圆形方孔铜钱,这可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大家可以互相传着看一看,注意:上面写着‘半两’两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导入,使学生觉得历史不仅是在课本上,而且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影视情节、故事等导入。

历史影像可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大脑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具有再现性、丰富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质。

如在学习《》时,为体现在日寇铁蹄下祖国山河流血的悲壮气氛,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我适时播放了《山河岁月》影视片断,使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及其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能有一个感性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影视资源很丰富,但需要教师有捕捉历史信息的敏锐性和创造性。

四、生活、时事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现实,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现实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

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像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9・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由当今的巴以冲突导入二战后这一地区的复杂形势,由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导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等等。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是好方法;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①赵国忠 主编《教师最需要什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②刘世斌 主编《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