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

第1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它不仅包含了经济管理等知识,还对行为科学等知识有所涉及。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进行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营销人才逐渐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内外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市场营销课程教师的我们,要想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就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的探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营销理念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着手于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兴趣,而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探究式教学是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从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可行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转移到教学的主体地位,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我会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角色扮演,例如:让每组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销售者,最终让每个小组写出经验总结以及改进情况,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还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便于今后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其次,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当前对市场营销课程的认知状况以及知识框架结构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该教学方式还能通过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欲望。

启发式教学的进行来源于生活,教师通常是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感悟到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来自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这个课程的信心。比如:有次笔者在课堂上问学生平时喝的牛奶都是什么品牌的,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呼声较高的乳业品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随后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品牌的牛奶,有了这样一个启发过程,学生自然会联系到该企业的营销理念,宣传方式等,并做了非常完整的描述。很明显,正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启发和提醒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对提高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帮助。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市场营销是一门需要到实际生活中实践的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将来能更好的在营销方面发展自己,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并主动思考实践过程、总结实践经验。

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把握实践的范围,笔者并不提倡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我通常会根据学生的意向帮助学生联系校内或学校附近的一些较为可靠的商店或市场供学生参与实践,并让学生在结束后总结实践经验、上交实践报告。除此之外,我还会帮营销专业的学生组织一些交易市场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营销的过程,更透彻的了解团队建设在营销中的重要性,另外学生还会了解到市场分析、营销策划等知识。在多次类似的实践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在分析知识或案例时也更加成熟,更有见地。

三、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营销管理能力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一直是提高学生营销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实际或虚拟案例的分析,其次是对分析的思考和总结,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或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走入社会的自信心。

利用企业中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知识会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整个教授过程也更加生动具体。一个好的案例会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全面的备课工作,挑选一些高质量、高水平且符合课堂知识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让案例发挥其课堂效益,否则不但浪费师生的时间还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管理理念。在教师选出较好的案例后,还要注意思考方向的引导。例如在分析服装产业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向影响服装销售情况的内部及外部因素方面思考,像产业内部的管理部门的协作情况,产品的包装、款式售后服务等因素都是需要进行重点思考的。

四、定期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估,检测教学质量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估通常局限于书面检测,但事实证明一些平时书面检测成绩较高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并不是太出色,而一些平时成绩不出色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能在企业中表现出色,这边反应了传统评估的弊端。于是,教学改革后,综合测评是市场营销课程的基本评估方式,我将学生的测评分为了三个方面,一个是课堂上的表现,其次是日常的实践情况,最后是书面检测,书面检测通常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这样对学生的评估基本不会出现偏颇。而且在每次评估后教师都要总结每个学生的优点以及学习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点,帮助学生进步,只有这样教学的整体质量才会逐步提高,中职学校才能为社会提高更多更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

[结语]:近年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营销管理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而作为衔接学生和社会的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动向不断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更多的教学策略,根据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寻找更多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营销管理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推动经济发展的营销人才。(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樊晋花.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教改之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06(06)

第2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余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进展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目标。同时,课程内容、课程任务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好的课程应该是目标、内容、任务三者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升。本文将以三所高校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研究如何从课程内容的层面,深入分析网络课程内部,探讨教学目标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网络课程开发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学习目标;目标实现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30—08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终身学习社会催生的产物,在实现继续教育目标及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余年,现代高等远程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进展突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与挑战,如课程设计不够重视,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水平滞后;虽然部分课程开发已经有教学设计环节,但往往课程实现的教学目标与之前设定的目标水平有差异,在最终的网络课程中教学目标无法理想地实现。[1]

网络课程体现了网络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媒体呈现、教学活动等多项内容。课程内容是体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目标,课程的质量与课程目标设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课程内容、课程任务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好的课程应该是目标、内容、任务三者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探讨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课程分析是很好的手段之一。目前,在网络课程研究领域,通过分析对课程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大概可分为两类:要素分析、交互分析。要素分析是指以网络课程“要素”作为分析的类目,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反思,如分析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以得到课程的分类,对精品课程整体结构设计与核心要素建设的研究,统计分析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的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情况,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功能栏目调查研究等。交互分析主要是以网络课程“交互”作为分析的关注点,对课程的交互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平台交互功能的研究,学习资源交互性的现状调查,学生学习过程交互的分析等[2][3][4][5][6][7][8][9][10]。

综观这两大类分析,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表层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本身。关于课程内容,我们可以理解其包括知识点与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知识点是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基本单元,知识点的类型、目标水平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课程中,知识点也是信息组织与传递的基本单元,是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任务是课程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能够促使学生阐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内容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展达到学习结果所需要的绩效水平的能力。

如何从课程内容的层面深入分析网络课程内部,是目前网络课程分析亟待要做的研究,对探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高网络课程质量,促进课程资源共享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对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目标相关描述、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分别从知识准备、信息呈现、任务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挖掘目前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一致性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议,以期促进网络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发展。

二、网络课程目标一致性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三门“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学校的同一门课程的目标水平、知识组织、任务设计的情况与差异,以及课程与目标一致性的情况。

1. 内容分析样本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内容枯燥但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也有利于对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样本来自三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分别为理科(A)、工科(B)、文科师范(C)类院校,三所网院均具有较强的办学水平、丰富的网络教育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强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且均有课程被评为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2 . 分析类目设计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每一门课程网站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将网站上呈现的资源内容按设计好的分析类目进行内容分析。

在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环境的相关分析框架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网络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评审分类,本研究确定从描述目标、知识点设计、学习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到研究分析的类目,如表1所示。

(1)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预定目标,我们认为其主要是课程学习之前呈现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个章节中的“章节目标”,它们体现着教师(课程设计者)预想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即学生通过学习后要掌握的能力与达到的水平。至于实际网络课程中内容设计达到的目标水平,我们分析课程中知识点的呈现和任务设计,从而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了解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一致性的情况。研究中我们采用布鲁姆的六维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来进行学习目标研究。

(2) 知识点呈现分析

本研究主要强调网络教育课程客观信息的真实再现,从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两个方面对知识点呈现进行研究。在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研究中[11],研究者已经验证知识点类型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

我们借鉴杨开城教授的知识分类,将网络教育课程的“知识点类型”主要分为:符号和名称、概念、原理公式、过程步骤、格式、目标策略。结合杨开城教授对知识分类的解释[12],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各知识点类型进行解释:

· 符号和名称:是概念的表征方式,它本身没有语义,比如网络教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知识点“int”,代表整型的符号。

· 概念:是指符号的语义而不是符号本身,如“数组”、“指针”等。

· 原理公式:是指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命题的方式表达,有时使用公式表达,各种标准、规范、规则、某种事物的性质/功能等都属于原理公式。

· 过程步骤: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或者某种操作的步骤序列,如“链表的删除操作、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 格式:是指某种文体或者语言的组成结构,如“条件语句”、“break 语句”、“while循环语句”等。

· 认知策略:从形式上看属于过程步骤。

信息类型能够体现网络教育课程的教学性。知识点类型是稳定不变的,但网络教育中针对某个知识点类型的材料的信息类型在不同的网络教育课程中是可变的。我们结合杨开城教授的课堂信息分类将要研究的“信息类型”分为:知识语义、范例。其中知识语义主要包括解释性的文本、知识结构图等,范例包括案例、问题、例子及命题的推导过程或论证过程等,代表知识的运用及特定的现实。

根据知识点类型、信息类型,参考“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点的目标水平指向,从而进一步分析知识点呈现维度上的目标水平,探索网络课程所采取的这些设计能否与预设目标达成一致(如表2所示)。

表 2 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的目标水平指向

[知识点类型\&信息类型\&目标水平指向\&目标水平\&符号和名称、概念、原理公式、格式、过程步骤、认知策略\&知识语义\&意义建构\&记忆、理解\&原理公式、格式、过程步骤、认知策略\&范例(应用)\&能力生成\&应用\&范例(分析/评价)\&能力生成\&分析/评价\&范例(创造)\&能力生成\&创造\&]

(3)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一方面体现对其所覆盖知识点目标水平的约束,另一方面体现网络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平。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任务类型、任务形式、任务数量、任务目标水平四个方面对网络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

我们参考杨开城教授的“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纵轴的操作类型分类,考虑任务的目标,将任务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种类型。“记忆”主要指需要学生进行直接复述的任务,如请列举出C语言的特点;“理解”是指从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需要学生不仅进行复述,还需进行理解,如“char *s="\t\\Name\\Address\n"中指针s所指字符串的长度为()”;“应用”主要是指让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者运用某程序,应用原理公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有时与现实生活不直接对应,如将“设有如下的程序段:char str[ ]="Hello" ;char *ptr ;ptr=str ;执行上面的程序段后 ,*(ptr+5)的值为 ()”;“分析/评价”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或基于标准做出判断,如“比较for循环语句与do while循环语句的异同”;“创造”指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把要素加以组合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或新的模式或结构,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真正做出一个产品,如“编写扫雷程序”。

任务形式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计算题、实验报告、作品(如PPT、Word文档、程序)、案例分析报告、虚拟实践系统中的任务等。

任务的目标水平,主要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3. 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共分为知识点提取、内容分析、目标水平比较和内容-目标一致性分析四个阶段。

首先,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中的总体目标描述及主要知识点进行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分析,提取用于后续分析比较的课程知识点;其次,按照设计的分析类目对三门网络课程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各个类目比较这三门课程的情况;再次,根据目标描述、知识点呈现、学习任务三个方面得到的目标水平维度,分析各个维度上三门课程中知识点目标水平的差异;最后,分别比较三门课程预设的目标(描述目标)与实际课程的知识点呈现、任务设计体现出来的目标是否一致。

在进行课程比较分析之前,本研究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参考杨开城教授的概念知识分类,对网络教育通用《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从分类、组成、能力等角度将课程知识分为“运算符、表达式、输入输出语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与链表”、“文件”八个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包括一系列次级知识点。

在分析过程中,编码框架中选用以上八个能力单元作为知识的一级分类,知识点为二级分类,编码时首先按二级分类即知识点进行分析,以便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类框架的确定基于覆盖性、可靠性两点考虑,首先要确保分类框架中的主题内容包含所有C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其次要考虑编码的易操作性以提高信度。

三、结果与发现

1. 课程知识点的预设目标

根据三所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描述,将知识点的目标水平进行编码,得到目标描述维度上,各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如图13、16、19所示。

2. 知识点呈现目标

(1)知识点覆盖

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根据对课程及知识点关系之间的分析,我们发现课程缺少的知识点中“程序调试、default与break语句、goto语句与循环”是后续知识点学习的必备先前知识,是C语言中较关键的内容;“程序调试”更是进行C语言编程的基础,没有学习好这部分内容,编程的实践将很难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欠缺,大大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知识点类型

A、B、C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知识点类型以“格式”为主,其次为“过程步骤”、“概念”,如图1、2、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B、C网院课程的知识类型分布较相似。

图 1 A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图 2 B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图 3 C网院的课程知识点类型分布图

(3)信息类型

三所网院的课程中,信息类型以“应用类范例”为主,如图4、5、6所示,这与课程内容特点相符。

图 4 A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图 5 B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图 6 C网院课程知识点信息类型分布图

(4)知识呈现维度目标水平

根据课程的具体设计,参照“知识点类型与信息类型的目标水平指向”规则,形成“知识点”与目标水平的对应,统计得到知识点与资源设计维度上,各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如图14、17、20所示。

通过内容分析,比较知识点呈现维度上三所网院的三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目标水平,我们发现A网院的课程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指针,文件”单元的要求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SPSS多独立样本分布差异性检验,我们发现三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并无显著差异。

3. 学习任务目标

(1)任务形式

A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形式以简答(27.09%)、单选(24.14%)、填空(20.69%)为主,编程(15.27%)、实验(10.34%)为辅。B网院、C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形式只有单选、判断两种,比例分别为B(51.67%、48.33%)、C(75%、25%)。学习任务数量上C网院是最少的,大致只有A网院的30%,B网院的50%。具体如图7、8、9所示。

图 7 A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图 8 B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图 9 C网院课程学习任务形式分布图

(2)任务类型

A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类型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创造”。B、C网院的课程中,学习任务类型虽然也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但B网院未涉及“创造”类学习任务,C网院未涉及“创造、分析/评价”类学习任务。具体如图10、11、12所示。

图 10 A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图 11 B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图 12 C网院课程学习任务类型分布图

(3)学习任务维度的目标水平

我们通过对三所网院的任务形式和任务类型进行分析得到学习任务的目标水平。我们发现三所网院中,只有A网院的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有设计学习任务,B、C网院只对部分知识点设计了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目标水平维度上(如图15、18、21所示),三所网院课程中的知识点目标水平以“应用”为主,其次是“理解、记忆”,虽然各个知识点的目标水平有差别,但并不显著。

4 . 网络课程内容与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

(1)A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A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课程内容与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如图13、14、15),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但同时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的层次。

图 13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14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15 A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2) B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B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课程预定目标、知识呈现与学习任务体现的目标三者一致性并不理想(如图16、17、18),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能力。但同时知识呈现侧重知识语义的讲解,学习任务不够,很多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记忆”的层次。

图 16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17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18 B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3) C网院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C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课程预定目标、知识呈现与学习任务体现的目标三者一致性并不理想(如图19、20、21),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能力。但同时知识呈现侧重知识语义的讲解,学习任务不够,很多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未达到理想水平,有些降低到了“理解”、“记忆”的层次。

图 19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目标描述维度)

图 20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知识呈现维度)

图 21 C网院课程能力单元知识点目标水平分布图

(学习任务维度)

四、分析与讨论

1. 网络课程目标实现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实现不理想

通过对三门课程的分析,我们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与学习目标设定的一致性情况并不理想,课程设计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往往低于课程先前的预设目标。“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尤其是成人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够编写一些程序,解决现实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然而,我们看到实际的网络课程更多的是传统课程的复制,无论是在知识点呈现还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各个方面,都未能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更多的是要求学习理解一些概念与语句,能够应用相应的语句即可。在知识点呈现方面,缺少生动、形象的信息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高目标水平的知识点;在学习任务方面,缺少较复杂的、需要学生运用多个知识点综合起来解决的多层次任务;在学习交互方面,缺少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指导与帮助。可见,网络课程的学习材料只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而教学内容、难度与远程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水平不符,也与其需求不符,目标实现情况并不乐观。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阻碍了有效学习的发生。

(2)课程之间差异较大

不同网院的同一门课程之间差异较大,个别知识点呈现方式多样,课程资源丰富,学习任务多样且难度层次分明,而个别课程相对来说仅仅是对传统课程的复制,在资源形式、学习任务、活动设计上都不理想。同时,有些课程之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特别相似,不仅使用相似的教学平台,在知识点设计、教师讲解方面差异也不大。

(3)学习内容设计不符合学习需求

a. 学习内容选择(知识点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未切合成人学习特点与课程特点,三门网络课程只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复制传统课程的现象较普遍,课程明显缺乏符合远程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教学设计。在教材选取上,三所网院采用的均是全日制本科生所用的教材,没有开发与网络教育形式相适应的自编教材。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没有网院为其提供学习指南,线上的课程学习与线下的实验编程该如何配合的问题较为突出,没有网院为学生的线下实验实践提供专门的指导。

知识点的选择上,部分课程缺乏一些关键知识点。这些关键知识点有的是后续知识点学习的先前条件,有些是该课程中较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是直接影响C语言编程的关键能力的知识点。

b. 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不符合课程学习的需求,未根据知识点做详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缺乏学习活动、实践环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类型以格式、过程步骤为主。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理论内容相对来说较少,因此在知识点的信息表达类型上,三门课程均是以“应用类范例”为主。三门课程在知识点的信息类型上,未能合适地运用“应用类范例”,未针对知识点做详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就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三门网络课程缺乏学习活动的设计,知识点的呈现都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而这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参考教材上的章节顺序和知识点进行编排。在这三门课程中,能体现自主、协作、实践学习等网上教学活动设计的功能模块非常少,也没有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完成目标水平较高(如:应用)的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实验资源非常少,往往只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文字复制到网页上,缺乏主题研究和开放性的实验资源。课程中缺少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和指导,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文件(如视频、动画等),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提供适当的帮助。

(4)学习任务脱离教学设定目标

三门“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中,都相应配备了课程学习任务,但是学习任务较单一,且数量较少。“C语言程序设计”对学生动手编写程序的水平要求较高,然而在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以“应用”、“理解”为主,其次为“记忆”,较少涉及“创造”类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设计大部分是根据参考教材中的学习任务进行改编,或者直接照抄得到,而参考的教材一般都是传统课程的教材,并不是专门针对远程学习者制定的。

2. 基于现状的分析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与目标设定之间的一致性并不理想,在满足师生实际需求与期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从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知识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几个方面获得以下有益的启示。

(1)确定合适可行的学习目标

清晰的课程目标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课程主要群体是在职成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以获得证书或资格为目的,是一种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学习,他们学习的目标大部分是希望通过学习能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作问题,寻求方案解决问题,对学习结果心存期待。同时,成人学习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网络教育或课程应努力激发和提高成人学习者参与网上学习的热情及参与水平,实现学习者在“做中学”,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特殊的需求与特点,对传统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取舍、增添,并合理组合,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力求所学课程能对学习者的实际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学习者访谈、学习者需求调研、学习者先前知识分析等方法,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目标进行分析和确定。

(2)选择组织符合课程目标的学习内容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学习者特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侧重的是学习内容中核心的、具有启发性的主题知识点的重点讲解、深入理解、能力形成。对于筛选出来的学习内容,根据知识点类型、知识点的目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我们认为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像“C语言程序设计”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宗旨,设计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注重课程导学活动(网上学习指导、课程导引短片、首次课见面会、学习风格调查与反馈等)、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课程辅导活动(讨论类活动、答疑类活动等)、学习评价活动(自测、作业、考试、电子档案袋、学习表现等)的设计,以实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学习,监控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等意图。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有前后协调一致的内容呈现方案,要明确定义各内容的呈现方式。保持呈现方式设计的前后一致性,既有利于产生联想学习的效果,又利于媒体素材整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教学内容的动态管理构建好的环境。

(3)设计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学习任务

设计网络课程的任务首先应明白其设置的目的,并遵循关注学习过程、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手段网络化和人性化结合等原则,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对于在职成年学习者来说,任务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例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之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多设计运用型、解决问题型的任务,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习者所需要的能力。

总之,我们建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更多符合师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建议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加强学习任务的建设,以及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在考虑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时,课程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控制与调整、课程的模式等也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仅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探索目标实现,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结合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网络教育教学基本规范与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指南的研究及从业者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组[R].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8,10,28.

[2] 李志河. 网络课程的类型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3):38-43.

[3] 吴中福.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支持的成功案例研究[R].高等教育出版社项目中期汇报PPT,2009,(8).

[4] 昝宏雷. 高校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分析[D].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5] 周彩霞,张宇,贾换锋.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功能栏目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2):50-53.

[6] 陈庚,丁新,袁松鹤,徐琤,蔡永. 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 开放教育研究,2008,(12):73-79.

[7] 邹应贵,袁松鹤,蔡永.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整体结构设计与核心要素建设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7):67-73.

[8] 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 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以《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08,(7):78-82.

[9] 张庆秀,王跃生,韩清献. 网络课程交互特性分析与利用[J]. 开放教育研究,2004,(5):32-34.

[10] 赵润娣. 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J]. 图书馆学,2009,(3):11-15.

[11] 杨开城.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2] 孙双. 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为例[D]. 北京师范大学,2010,(5).

收稿日期: 2012-11-30

作者简介:陈鹏,硕士,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第3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藏族地区 配套练习 可行性

普通高级中学汉语文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配套练习研发的可行性主要基于分析现行汉语文教材使用的情况,通过系统总结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探索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管理内容,提高甘南藏族地区“以藏为主”普通高中汉语教学质量。

一、现行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普通高中,藏语为第一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单加授课,执行国家教育部转发的《五省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协调性课程计划》。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编写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教辅材料,学生学习的依据主要以教材为主,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极为有限。

二、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1.政策保障。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为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直接指导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不同阶段管理和实施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课程理念和学校教学目标,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三维目标”和全面发展。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家不断统筹规划,加大对西部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师资、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投入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各少数民族地区要不断探索更适时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环境模式不仅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把汉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习。

2.理论基础。我国较系统地介绍双语教学的专著和论文较多,主要有黄崇岭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黄安余的《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他们都初步探索和介绍国内外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这些探索和介绍推动了我国双语教学的有力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关于校本教材理论研究较成熟,王秋菊在《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实际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征,杜威实用主义育思想体系中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等命题及论述,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尤其汉语文教育的模式构建及本论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为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观点及论述,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教育方针和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育也应在不断创新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基础上,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

三、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有效途径

1.研究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通过梳理知识点与考试关系:(1)研究汉语文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主要是指该知识点在考试中如何体现,即有多少种出题类型,有多少种出题角度,有多少种变化形式;该知识点的学习要点、学习类型、所需基础、预测难度等。对所教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应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2)“三题”的编写。掌握知识点呈现方式和属性的目的是精选讲课例题、分层教学的作业题、跟进反馈的训练测验考试题。

2.研究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1)教材的整体性把握。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材整个知识体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可粗略地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要分析联系的方向、联系的方式、联系的层次和联系的作用等。(2)知识点的串联。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思路拓展开来,使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地“活”起来。(3)研究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知识点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所有的知识点不是只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思路进行教学。

首先,要研究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仔细区分知识点之间的类型与类别,从而确定采用相应的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知识扩展面。如字词识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听写,课后列入学生课余的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次,根据知识点的性质特点,确定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主动探究的方式学习,哪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哪些只能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感悟。

再次,对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形式和步骤进行认真的思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个体差异等),采用适当的学习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大学无机化学;相关知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2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天津市于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此次课改“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许多新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师应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改革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等等。鉴于此,本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点对比,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化学新课改在天津市中学实施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配合,本研究以天津市几所中学的250名高一学生(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市崇化中学、天津市杨柳青一中等)和50名一线在职高中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对收回有效问卷239份(学生201份,教师38份)进行统计分析。所选取的学生和教师分别来自市重点校、区重点校及普通校,可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3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它们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因此确定哪些知识是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的“相关知识点”是教好新课程必修教材的一个前提,否则就会在教学中难于把握很多尺度,按照新教材的顺序讲旧教材,失去课改的意义。为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深度,笔者对照课程标准,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 、选修3、选修4),以及宋天佑等人编著出版的《无机化学》(上、下册)中的相关知识点,作以简单对比,见表1和表2:

表1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的“相关知识点”

表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点”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化学有兴趣,喜欢上实验课,认为实验直观、形象,对化学元素知识的学习和化学概念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如学生问卷第23、34题表明,有59.7%的学生喜欢上化学实验课,有54.2%的学生很喜欢做实验(见表3);在参与化学的探究性学习中,47.8%的学生能主动参与,但还是有很多学生(40.8%)对探究学习的参与取决于自己是否感兴趣(见表4);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喜欢这种模式,但当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时,又不能主动参与,常在别人的带动下参与或不参与。

表3 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调查结果举例

表4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情况调查结果举例

4.2 教师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76.3%)参加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了解《标准》,并有一定研究,但认为《标准》对于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或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78.9%的教师不完全按照《标准》,某些知识点的教学要参照旧教材,学生探究在某种程度上仍属于验证性实验(见表5);教辅资料与教材对应性差,找不到合适的教辅资料符合新课程的内容标准;50%的教师认为现在每周3―4课时的化学课课时不够,课时紧,学生负担重;多数教师(86.8%)大学毕业后5―6 年基本遗忘了大学化学知识,在毕业后2年,对大学所学化学知识的遗忘度在26%―50%的居多(见表6);此外,教师在必修课的讲授时由于对选修教材不太了解,很难把握深度;对于选修教材的讲授,教师则出现了专业知识上的过时与遗忘等问题。

表5 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及执行的情况调查结果举例

表6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举例

5 建议与展望

5.1对相关知识点的适当把握

对于A类知识点的讲解要大胆适当:在教学中大胆引入一些大学化学知识不一定就是超纲,增加学生负担,适当介绍这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对于价电子互斥理论的讲解;对B类知识点的讲解要扩展适度,而不是全讲解,尽量加深,无限拓宽,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课时紧张。

5.2重视探究性课题的教学和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实验教学,并希望上课时能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思考。因此,化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于探究性课题,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下动手做一做,并给予指导;对于增加的讨论框图题,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讨论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5.3 教师应及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调查中发现,化学教师对大学化学知识的遗忘是一个突出现象,而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一些大学化学知识,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化学教师需较从前熟悉大学化学教材,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减少知识的遗忘度,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学知识的深度。

以上建议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得出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同时希望能够对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跨课程 教学资源 行政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教育事业的推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载体。如何开发符合不同专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跨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章节知识点之“树木”,难见课程体系之“森林”。其二,知识的联系性容易被忽视。单一的课程资源难以对在诸多课程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劳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局限于一门课程展开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易被忽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往往以帮助学生应考为目的,即便现在有的课程开始关注于实践活动,但仅涉及实践活动的特定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实践经验的整体认识,过于专业的教学资源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思路,特别是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课程建立对一门专业的整体认识,而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毕竟不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专业教育必然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将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从而避免课程对知识本身某种程度的“肢解”,全面、整体地展现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2.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节省教学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存在,但是重要知识点往往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所体现。此时,以该知识点为线索,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该知识点。同时,由于课程教学往往在时间安排上先后有序,因此,此前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在后一课程中如果能被进一步强化,无疑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也有所裨益。如果将多门课程都涉及的公共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资源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投入,节省教学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教学活动。

3.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开放教育学员均为成人,其学习实用性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务和问题需要运用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提炼不同学科的理论,并且将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学生需求。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服务为目标,帮助学员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做,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使理论的实用性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有机关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强调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并非抛开课程而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开发教学资源的前提准备。强调和突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为了避免教育活动终止于课程教学现象的出现。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跨课程教学资源的着力点: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目标,无论是选题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首先思考:教学资源设计是否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平台的重复建设?教学资源设计能否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教学资源设计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资源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作为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着力点。下面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基于理论重点建构课程间关系。行政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与学科,在形成过程中它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好这个专业和学科,无法绕开这些理论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均按照课程的设置被划分开来,为适应学科的需要,不免会人为地对理论进行“修剪”,使得理论的整体性无法充分体现。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例,作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为当代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行政实践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课程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中,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西方行政学说、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理论,在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还被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介绍(如下表所示)。

注:所用教材分别为齐明山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丁煌主编的《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波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周晓红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宁生主编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不难发现,此时仅仅依靠不同课程进行教学,难以还原该理论以整体面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讲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一理论作为核心构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展现该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知识点也是如此,可以分别进行教学资源建构。

2.基于“社会热点”推动理论运用。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开展活动。因此,将行政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可以拿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起到整合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学习的作用。

以医疗改革为例,这是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构上看,这一过程是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与“行政职能”这一知识点紧密结合加以认识;这一过程是政府决策的过程,可以与“行政决策的程序、原则”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医院的改革,可以与“非营利组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协调、合作,还可以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此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拿医疗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并未对这些热点问题形成整体认识。而这样的教学资源建构思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课程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形成特定认识,它们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难点”指导现实事件。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构还可以立足于“工作难点”,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整合。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并非生硬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疑会有所提高。

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涉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对基本常识、操作规范、实用技巧的介绍指导实际工作。以“如何形成团队、开展合作”这一日常工作难点为例,可以将“团队管理”作为专题,综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概论等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就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团队成员的沟通、日常礼仪等内容分别加以建构。

4.基于个人兴趣点开展自主设计。在教学互动关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资源设计中,以往的资源设计往往由教师根据其教学对象特点的假定展开设计,最终需要经过教学充分互动检验其效果。事实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课程关系、课程内各章节关系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自主设计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围绕有很大兴趣的知识点不断地建构、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专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程,终将会打破课程界限,建立对专业、学科的整体认识。

当然,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并非孤立的,在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过程中,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更强。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加以建构与开发,在此大体概括一些常用的手段。

1.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分别对其理论价值、对社会发展及工作推动的指导意义加以强调,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关系。此前,这样的方式已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成了常规性手段。只要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便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专题课件的制作。目前,网络课件和小课件往往将课程内的重要知识点作为专题,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的思路指导下,上述做法还可进一步深入、拓展,适当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工作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便会有效地将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3.日志学习法。日志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工作岗位的运作状态和过程,形成实践日志,然后对实践日志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学生均为在职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工作的实际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自实践观察或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加以讨论、总结,强化学习效果,力求指导工作。

4.行政管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亦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此前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题讲座的安排和设计。如果在教学安排中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穿插于课程教学或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集中、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来,有关本专科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讨论日益热烈,之所以会出现此讨论,很大程度上缘于毕业论文已经沦为大学教育的“鸡肋”,其实效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倘若在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跨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使师生明确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做实,那么“鸡肋”一说也便不攻自破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寿明鹤.构建电大开放教育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第6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火热,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剧增,也对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职业能力[1]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教学占比大、授课内容更新快等特点,然而,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技术与教材的组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单一知识与整体运用的融合等。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立足教材、结合新技术、开展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从而实现高质量计算机人才培养和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新技术与教材缺乏有机组合。目前,由于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促进了技术的推陈出新。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然而,如果不注重教材上的知识,或者完全脱离书本进行授课,对专业课程教学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在课上为了获取知识用于课后巩固和查阅,疲于课堂笔记的记载,缺乏有效的思考。而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以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以及编程思想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其次,技术的发展稳定需要时间和行业的检验,而且也会带来更高的入门难度。一味追求新技术、新版本、新功能的讲授,不仅会带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和学习动力不足,还可能存在一旦市场反映不强技术被废弃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难以学以致用。第三,优秀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案例和素材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对于内容讲授安排、学生预复习和实践操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学习价值。(二)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缺乏有机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育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的技能人才,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然而,目前许多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校到高校”的背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减少了实践操作环节的比重,或者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过度失衡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第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生源特点表明学生不太适应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无论对于教学效率、学生管理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差生,也不代表他们就学不好,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明,他们更适合以实训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而且必须从学生出发,采用适合学生掌握技能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实践比重少的教学模式,会减少学生的实际上机训练时间,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三)单一知识运用和知识整体运用缺乏有机融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要采用以实践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环节注重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忽视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运用,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环节对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虽然在当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但在对后续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需要联系前面所学时,学生往往难以引起联系;第二,学生知识整体运用能力欠缺。忽视整体知识运用的环节,也会让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运用的能力培养,从而呈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形态。

第7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慕课”;“微课”;知识图谱

1 研究背景

1.1 我们即将进入“后IT时代”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在2013科技委年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我们将进入后IT时代”,21世纪,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和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也即将跨入后IT时代。[1]IT技术与教育的深度交融而产生的“慕课”势必会带来教育的变革,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会例外,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

1.2 “慕课”与“翻转课堂”

(1)“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是英文缩略词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也可以说,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中文简称。其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于2008年首次提出,2012年被广为传播,2013年在中国高校升温。2014年,慕课风暴来袭,大量的在线课程(MOOCs)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潮流涌动,传统的学术课程都在争先恐后地揣摩这种趋势的发展方向,它将带给基础教育怎样的影响与启示?基础教育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对其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 (2)“翻转课堂”(“颠倒课堂”)。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发表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阐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教学视频上传平台,中学生晚上在家即可观看,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其他学者译为“颠倒课堂”)。[2]“翻转课堂”凭借“慕课”平台,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慕课产生之初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在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录制一段8~10分钟的学习视频上传云服务器,学生在课前先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上再针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问题的解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更直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在此新模式下,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极为重要。针对这一模式,又有人称之为“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紧扣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会更准确,更高效,阐明知识的学科结构,学习也会更有意义。

1.3 “微课”与微视频

(1)“微课”。“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有学者称其“颠倒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微课”(又称“微课程”)可以界定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一个点记录课堂教育的重难点或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教学设计、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反思、实践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意见及其他补充教学资源课件的主题。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也是在其基础上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资源。 (2)“微视频”。微视频,作为慕课的载体,能有效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这种以微视频为主导的基于网络条件的先学后教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主要体现在讲解生动、反馈及时、易于保存和检索。

2 知识图谱与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

2.1 知识图谱的制作必要性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大规模、课程透明等特点,是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模式。因此,在美术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特别是对课程知识点梳理方面,“慕课”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美术教师对课程体系要有深刻认识,进而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洞悉课程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其明确说明、描述、分块、分组、分群,更清晰地探究每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将所有知识点按内在关系分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学习的知识群,也就是本文中所指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又称“思维导图”。本文将知识图谱定义为可视化的探究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资源及其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学科自身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客观规律,是安排学习进程的依据。在以微视频为基础的翻转课堂设计中构建美术教材知识图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土化“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对中学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2 面向“微课”的美术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策略

第8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 知识模块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4-02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凭借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于2013年获批辽宁省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论文中介绍了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结构及在制作资源共享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3]朱小丽,李宇宏.《国际商务单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

第9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教机职字[2009]267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28-02

1.引言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与改革,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2.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6十2”基本原则:原则中的“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月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设计应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能力训练项目、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职业活动素材、《课堂教学方案》编制等基本内容,重点是项目教学过程控制和职业活动训练素材。

对于专业课程,其载体的形式设计可以是项目、案例、模块、任务等,而对于基础课程,其载体的形式设计则可以是活动、问题等;另一个是载体呈现的内涵,对专业课程载体的内涵设计,可以是设备、现象、零件、产品等,而基础课程载体的内涵设计,则可以是观点、知识等。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而设计的最终体现——教案,则主要是职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的过程控制和行为引导的设计。

3.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3.1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甚至包括拓展能力即素质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并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3.2课堂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课堂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课堂成绩考核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训练项目设计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并对实施步骤、方式、场地、设备及工具、安全事项、考核方法等作出整体筹划。

4.教案格式参考样式

4.1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间:……分钟)

点名考勤,提问复习上次内容,作业的检查(书面作业讲评、思考题口头回答)

4.2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①步骤一:宣布教学内容、目的(时间:……分钟)

板书:(本次课的标题)……

讲述(或提问或讨论):(在实际工作或职业岗位上、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某个(些)问题、需要分析、处理、解决什么问题)引导语:(导入实例1的语句)

②步骤二:引入(时间:……分钟)

课件演示(或板书):(实例1)

学生讨论(分组或集体): (分析、剖析实例1,完成实例1的方案、步骤、方法)

教师归纳:(完成实例1的方案、步骤、方法)

引导语:(转入实际操练的语句)

③步骤三:操练(掌握做……的初步/基本/单项能力、技能,)(时间:……分钟)

方法、手段、学生、活动:如:教师、演示、学生、模仿

第一步……知识点1:

第二步……知识点2: (表示重点)

第三步……知识点3: (表示难点)

说明:

可以按照顺序,一步一步演示和模仿,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和模仿。

学生模仿可以集体进行,也可请1,2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示范性演练,或单个学生操练与集体锤炼相结合。

从操作中引出知识点,但先不要强调,重点是操作能力、技能。

引导语:(转入深化步骤的语句)

④步骤四:深化(加深对知识和基本能力或技能的认识和体会)(时间:……分钟)

板书:(或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

实例2 ……

实例3 ……

实例4 ……

说明:在实例1的基础上 改变参数、结构、形状、形式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知识、能力或技能的认识和体会。

引导语:(转入归纳步骤的语句)

⑤步骤五:归纳(知识和能力) (时间:……分钟)

讨论: (在教师引导下先由学生讨论总结能力和知识点 教师再归纳)

板书:(或播放课件) 能力1 知识点 1

能力2 知识点 2

能力3 知识点 3

说明: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引导语:(转入训练步骤的语句)(表示重点 表示难点)

⑥步骤六:训练(巩固 拓展 检验) (时间:……分钟)

板书:(或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教师活动: 巡视指导、点评

训练项目1(成品分析 改进创新)

训练项目2(改错分析 反面认识)

训练项目3(独立设计 创新设计)

训练项目4(检查验证学生对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单项或综合)

训练项目5(检查验证学生对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合)

⑦步骤七:总结(时间:……分钟)

教师讲述或用提问方法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4.3第三部分:布置作业(内容、要求、规范、时间) (时间:……分钟)

教案格式参考样式(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5302.htm 46K 2009.1. 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2007.清华大学出版杜,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