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过大力的调整,2007年至今,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形成了“输配分开、电价改革”的发展格局,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的企业模式代替了以计划经济为特点的企业模式,加强了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确立了用电大户与电力企业直接交易的电价制度。这次改革,对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运营模式,并消除电力企业垄断、实现电力市场化,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其缺点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受到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影响,此次改革缺乏缺乏其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电力企业管理机制依旧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电力企业管理中显示出的问题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对电力企业管理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没有能完全摒弃电力行业的垄断现象的出现。其主要表现有:首先,在发展农村电力的建设中,不能做到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协调,过分看到企业利益,忽视国家利益,更有甚者城乡电网相同电价不同,这是行业垄断现象的经典表现,凭借着其垄断地位收取垄断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益,不能做到以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就是电价的问题。价格机制是市场优化其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电力是商品,同样受到价格机制的影响。如果其价格不能受到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就谈不到优化其配置和市场服务的改善。
(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电力行业的主力军是电力的生产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与电力生产企业效益的高低息息相关,但是经过对数家大型电力企业统计显示的数据并不乐观,生产人员中,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人员仅占全部人员的27.69%,其中中专毕业学生占9.28%,技校毕业生占13.69%,初中及以下文化素质人员竟占了一线工人的50.39%,这与生产的需要是相违背的,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力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步伐。再加之企业激励制度不合理,有些甚至没有,不能很好地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不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造成了我国电力企业整体人员素质的偏低。
(三)电源方面低产出、高耗能。我国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还相对落后,加之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浅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以我国2009年的发电量构成为例,其中火电占80.65%,水电占16.71%,核电占1.69%,风电及其他占0.95%,我国过度依赖火电、特别是煤电,其电源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与英国核电、煤电、天然气发电各占1/3的电源结构相比,无疑我们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更不必说与法国、日本这些以清洁能源与新能源为主的国家相比,其结果令人深思。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寻找新能源,同时运用科技的力量,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自然。
二、如何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最终走向市场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主要方法有:(1)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2)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不刻意的追求一种模式,要真正的与市场相协调;(3)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的研究;(4)使企业向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发展,不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二)提高对企业人才的管理理念,吸纳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
现代社会,加强知识方面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技术、资本、知识密集的电力企业而言。首先,加大对电力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实体,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其次,加强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最后,要尊重人才和重视知识,完善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使企业文化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对高级技术人才和现有员工定期培训,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一个企业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建设资源节约与环保型企业为目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电力企业肩负着重大的国家使命,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深,煤炭市场风云变幻,加之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使我国电力企业深受其害,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电力企业完成“十二五”国家规划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显现的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一直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会被淘汰。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它是兴业之本,而创新则是兴企之魂。电力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应该本着力度更深,范围更广的原则,力求企业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更先进的创新管理方法,加大管理环境优化力度,以大力提高电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去努力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最终探索出可以使我国电力企业更高速、更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作者单位:1.华北电力大学,2.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董文尧.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1.
[2]赵维霞.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及现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68-171.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经济发展,离不开优质稳定的供电,供电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电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才能满足市场需要,获取更多的利润。近年来,我国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电力企业也需要迎合市场规律,寻求适合企业健康发展的管理措施。供电企业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已经不断向市场化迈进,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供电企业必须要创新内部各项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供电企业传统经营的那种垄断地位也逐渐被削弱,新能源建设与发展,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随着用户可选项的增加,电力企业要想实现良好的收益,保证企业发展,则需要从小处入手,从内部管理上创新改进,实现自身经营管理工作转型升级,没有精细化管理就难以保证企业自身长期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力企业探索科学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是当前各级供电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形式,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经营管理创新是满足现代企业深化改革需要。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我国各项经济已经与国际接轨,企业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新生产力需求。近年来,我国各类企业不断在制度上创新突破,不论是生产经营、销售推广还是服务能力,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同时,也随着经济体制变化而进行完善与转变,不断满足市场化需求。电力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建立起高效的运行环境。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强化管理,对现有经营管理工作做好创新,才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创新经营管理能力是落实企业改革工作的必然需求。(2)经营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载体。电力企业以技术建企,需要技术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电力企业也需要与新事物进行融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企业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管理环境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只有不断探索管理方法,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挖掘自身潜力,推动电力企业进步与发展,通过对优良成果的吸收与引进,全面确保服务能力提升。(3)经营管理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趋势。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管理,特别是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更给企业发展提出了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要和新思路、新技术配套,才能形成科学、客观、合理、高效体系。现代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成熟,只有经营管理工作适应时代需求,才能保证企业市场和适应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4)经营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保障。电力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利润,则需要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电力企业也深深意识到竞争力的重要性。要想保证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则需要在经营管理上创新提升,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供电企业管理原则分析
(1)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针。创新管理不能盲目进行,要以国家基本政策为依据和指导,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对原有管理体制做好适度调整,形成创新型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服务能力提升,满足企业健康发展。(2)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合电力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管理创新远离经济目标,偏离主题,则任何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3)以企业发展实际为中心。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同,其目标核心也各有差异,进行管理工作创新探索时,要全面考虑到企业发展情况,以企业自身实际为中心,避免落入经验硬套误区,电力企业需要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未来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在管理创新中兼顾眼前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企业发展实际是管理创新的中心。
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3.1电力企业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影响下,通过理念、模式、制度改革,与市场对接,但是,电力企业计划经济影子依然存在,还不能实现完全形式的市场化,在市场体制中还不能形成紧密融合,老旧思想影响较多,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问题。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意识还没有提高,整体意识不够。更多企业是固步自封,不能正确看待市场形态,供电企业管理意识和市场还存在偏差。
3.2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影响电力企业进步的重要阻碍,没有良好的体制,再好的制度和措施都起不到良好作用,不完善的体制不能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现代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的开发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在市场状态下,不能形成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向前发展,供电用电较为复杂,使企业管理不能到细节,管理效率极低,给企业社会形象造成影响。
3.3消费链不合理
在电力企业产业规划中,没有形成紧密联系,配网规划与主网规划衔接不严密,导致配网建设落后于主网建设。配网建设与主网建设相比无论是科技含量还是供电质量都存在一定差别,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对电能的需求,产业链的配套不合理,使电力企业发展受限,业务流程繁琐,不能及时化解市场危机。
3.4缺乏创新意识
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能力,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实现良性发展。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供电企业创新能力却不强,想要调整一项管理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出规划设计,导致与市场不能有机联系,形成不了管理效果,供电企业在管理工作上没有系统性,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完全是凭领导感觉,一些错误决策往往造成企业重大损失。另外,凭经验工作也是导致企业不能创新的因素,一些管理人员把自己或他人经验生搬硬套到各个管理细节中,不但不利于工作开展,还造成施工失误,影响了工作效率。
4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建设
4.1加强制度管理的创新
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上,需要从产权、经营与管理三方面进行建设与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要针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让制度更加符合时展需求。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把经营者、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合理安排,形成均衡发展的态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围绕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调整,形成积极的创新作用,在创新建设时,要把握好岗位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等的综合整治,使制度更加具备先进性,形成可操作的制度保障。电力企业需要用市场标准引入良性竞争考核机制,使在岗人员通过纯绩效考核,形成等级,打破传统平均分配方式,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效推动企业整体经济增效。
4.2推进精细化管理
电力企业涉及到的面广,任何一个环节均能影响到电力企业整体发展,需要严格细化流程,形成精细化管理,确保管理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精细化管理需要优化理念,把握好宏观,从微观层面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实现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供电企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着特殊的产品,在精细化与专业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生产核心,不断提高日常事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开展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时,要结合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分配岗位职责,追究责任到人,进而促进相关管理制度落实。
4.3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供电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在技术与管理上均需要创新,整体工作量多,任务多、压力大。只有全面建立起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不断分析劣势,形成风险评估,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的,确保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和谐统一。各项经营管理要综合考虑用户、政府、企业等需求,才能建立起优质的竞争平台,提高企业效益。
4.4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部分,只有全面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形成和谐环境,树立品牌文化,打造良好企业形象。需要在各个方面建立标准化,提高电力企业从业者整体水平,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企业各项创建活动中。
5结束语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非常重要,需要正确认识,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绩效管理、精细管理,全面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推动各方面工作科学创新,实现电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更多经济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西;工业化;以人为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30-03
引言
广西工业化发展在2008年已进入初级阶段中期。通过研究得出:广西在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此,本文提出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观察广西工业化发展,总结一下在推进工业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教训要吸取,有哪些做法是对的,有哪些做法需要改进,有哪些做法要摒弃。全面认识广西发展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以人为本视角的基本概述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新时代的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其基本内涵是“人本”二字,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视角下研究工业化发展,主张人本思想,归纳总结也就是探寻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以人为本视角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工业化研究中所讲的人与人和谐,其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者自身修养和人性化管理,员工薪酬和福利以及激励机制等。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的关键就是人。(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于工业化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工业化就是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有机衔接在一起,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广西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西工业化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具体情况为:
1.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
广西建立了针对本土企业的管理、营销、技术需求而且具有广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说这些制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样本效应”突出。广西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起点低,进步快,属于有样学样。广西企业一边模仿着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一边吸取西方企业管理失败教训,依样画葫芦式的带入本土企业管理结构中。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模式虽然不能提出什么振聋发聩的新理念,但是变成是最能完善前人经验的方式。
(2)管理创新与企业体制变革并行。广西企业发展的30多年进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化而日渐提高,改革带来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在这进程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企业更关注改革中经营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及时总结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新体系。
(3)管理创新与自主科技创新并行。广西企业虽然仍旧以第二产业为主,但是近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获得较高的成就。例如,柳钢在2013年成功研制冷轧技术,并成功生产出0.2毫米极薄冷轧卷,成为广西钢卷“第一薄”,填补广西该领域的空白。
2.企业文化培养逐渐成型
广西企业在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上,实施了“企业文化战略”。总体来讲,广西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特点:
(1)主题切实,个性鲜明。广西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一个指导思想,多样化文化形式内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企制宜,形成企业的个性文化,树立企业个性精神形象。比如,玉柴的“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尚诚信”,体现了玉柴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理念。
(2)扎根企业,服务经济。广西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来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品牌。以极富本土文化的氛围来凝聚人心,通过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对企业的认可度,推动企业发展。
3.企业人才战略正在实施
广西经济在今年来不断增速,产业转型也在稳步前进,获得这些佳绩的原因正是得益于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总之人才战略是当今乃至今后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广西企业人才战略与广西各地高校合作,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加上与政府联合建立“人才小高地”、“人才特区”吸引了包括3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679名高层次的人才致力服务广西。据了解,“人才小高地”培训措施累计到现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骨干7万余人,并开展了多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
4.企业环保设施健全
广西产业结构正在转型,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淘汰高耗能、低产能的企业,企业本身也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道路,重视“三废”的无污染处理。广西高排放的企业都积极引进了国内或国外先进的环保设施,全区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都完善了排污减排工作机制,并且都安装了符合环境保护厅的标准的净化装置。2013年,全区14个设区均达到了国家城市环境空气保护目标;11个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0.9%;全区地表水水质优良,主要监测的河流水水质达标为95.8%
(二)广西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素质需要提升
近年来,广西企业注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和一定经验的然才到企业任职,但是对管理层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很巨大,原因在于,广西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多数企业家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学习。因此,学习能力、预见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不易做强做大。不仅如此,企业管理者不精通管理,即使管理制度再完善也会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管理混乱,纪律松散而导致效率低下。
2.职工薪酬同比过低,同工不同酬
广西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因素不仅是科技创新带领,还有一部分是广西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给于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根据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2年广西城镇单位在职员工平均工资为37614元,在全国排名第20位,是全国最高水平(75834元)的49.60%,是全国平均水平(42452元)的88.60%;而且广西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为34 178元,比同期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少9305元,少了将近21.40%。广西劳动力成本在国内低于大部分省市,一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22%。
3.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与要求有较大差距
广西企业发展的制约还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广西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自身内部利用,而是大量被北上广深等地所吸收,人才流失的“马太效应”严重。在2012年中,广西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广深相比略低,具有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员占1.57%,本科在业人员的有10.79%,具有大专文化的有占17.37%,具有高中文化的占有12.23%.初中水平的占12.06%。可以看出,广西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高初中层次,占从业人士的41.66%.同全国比较,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局水平。缺乏高学历高层次的人员,成为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4.环保设施没有有效利用,“三废”乱排依旧严重
广西企业的发展仍旧是以第二产业为主,“高能耗”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因此环境污染仍旧突出。例如,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拉浪水电站网箱养鱼出现少量死鱼现象被网络曝光,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米水质重金属超标80倍。时间正值农历龙年春节,龙江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并且使得下游养殖者财产损失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原因在于环保设施成了摆设和环保部门的失职。“三废”处理成本较高,属于纯公益性投资,而如果偷偷排放未处理的“三废”就可以节省这部分成本,对企业来说诱惑很大,并且环保部门监管不严也是滋生乱排的原因之一。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解决广西工业化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一)走人性化管理道路
1.管理者自身自我完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和经验。作为管理层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领导和管理企业发展。
(2)完善自我品德。人格魅力可以形成影响力,激励员工爱岗敬业之心。
(3)培养敏锐的形势判断力。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刀光剑影不见血的竞争,需要管理者更加充满智慧,也更具有敏锐的形势判断力。
2.管理条例制定注重人性需求。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考评、绩效激励的人性化。管理者要坚决实现绩效管理过程中三要素的人性化管理。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绩效目标,人性地进行绩效目标考评,并且给予员工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同时,管理制度也要人性化,给于员工一定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只有走人性化的管理道路,才能减少员工心理压力,拉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让员工真正以企业为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3.管理方式人性化。企业要注重对员工人文关怀,比如: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上班时间提供充足的食品供应,为员工设立娱乐场所,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举行员工生日晚会、座谈会、运动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丰富员工生活等激励措施。只有真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企业利益当做员工利益的有力保障,把员工利益当做企业利益的动力源泉,让员工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同工不同酬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
“同工不同酬”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能解决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同工同酬。
1.国家要加快劳动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劳动法涉及同工同酬的法律法规不少,但是普遍都很空泛,因此要切实完善劳动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操作性,明确同工同酬的含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2.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强度,为建设公正平等的社会做努力,特别是要深入劳动单位,调查是否存在“用工腐败”或用工违法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接受劳动者的投诉和监督,及时有效地处理劳动者反映的问题。
3.企业要深化用工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用工的“双轨制”,逐步由“双轨制”转向“单轨制”。用工单轨制更能有效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绩效快速增长。目前用工双轨制存在的主要原因还是身份差别问题,所以也需要政府消除身份差别,改革户籍制度。
(三)重视职工技能培养,吸纳更多专业人才
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学抓好职工技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避免人才流失。同时,整合开发人力资源,形成科学的人力评价和使用机制,保证花资源引进的专业人才能适应企业自身需要。此外,企业内部可推行“星级员工”、“首席员工”、“品牌员工”等多种形式,征集员工的各类“金点子”,鼓励他们参加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鉴定,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评比“最佳知识型”员工。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让员工感到“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让他们奉献才智,成就梦想,以创新创效、追求卓越为目标,做好每一项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
(四)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工业跨越与环境保护双赢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鼓励企业进行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组合循环式,建立工业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2)加快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实现企业之间资源的循环,组成工业生态链,使得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降低能源消耗。依托地区区位优势和工农业资源,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形成完善的生态工业体园。
( 3)加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快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1)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根据广西自身优势,在发展有色金属、生物资源产业和轻工业都是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可以优先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 动态管理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C93
标准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引领煤炭行业发展,集团公司提出十大运营工程,其中标准化体系工程在世界一流煤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指标引领向标准引领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神新能源公司始终把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质量标准化落地,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标准化精品矿井建设,实现零伤害的目标。
1、神新公司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
神新公司在实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保障,以工作标准为基础的公司标准化体系,围绕煤炭企业正常、有序、高效运作。编制适合公司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并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1.1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并积极借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了采掘、矿压、机电和一通三防技术标准,包括《急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超前预爆工艺标准汇编及相关规定》、《矿井采区设计及工作面开采设计规范》、《神新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方案》、《矿压防治技术管理规范》、《神新公司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规定》、《神新公司矿压监测预警系统管理实施细则》、《一通三防实施细则》、《煤矿作业规程编制规范化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煤矿井下供电的三大保护实施细则》、《煤矿机电设备检修、项修工艺》、《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等文件,明确了各专业技术规范。
1.2 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是对有关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做的规定并涉及各个管理方面。为确保技术标准落地公司相继出台了《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井巷施工管理办法》、《规范生产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矿压防治管理办法》、《地质、测量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煤炭煤质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实施细则》、《矿压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本安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随时召集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包含了公司总工程师、各部门及各矿技术管理人员等)召开技术研究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为矿井实施技术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1.3 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所作的规定,包括职责权利、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结合矿井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公司对从事井下采煤、掘进、通风的83个岗位工的作业标准进行了编写,完成了《煤矿井下岗位作业工艺标准汇编》,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机电设备管理的精细化,规范检修操作工艺公司编写组织人员编写了《煤矿机电设备标准工艺汇编》,共分三个分册总计443项工艺,要求职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并在煤矿生产中反复坚持按标准作业,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行为,达到安全、高效、有序生产。2013年神华集团编制完成了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1668个“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神新公司认真组织学习并实施“流程”,查缺补漏、丰富完善,规范职工工作过程,提高作业标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标准化体系认识不足,没有深刻理解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关系,没有将标准化工作融入正常的工作流程中。
2.2 公司制定的技术、管理和作业标准达不到建设世界一流矿井的标准,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与集团公司提出的“五高”建设方针和“四化”生产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司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后没有做到全覆盖,现场执行时与标准有误差,存在执行标准不严或标准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2.3 现有的装备、工艺、管理和队伍距离建设世界一流矿井还有一定的差距。神新公司规模化生产后,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能同步,各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还需完善。公司各岗位作业工艺标准还只是局限于煤矿采掘、机电和通风工种没有覆盖地面及井下所有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存在漏项。
3、标准化体系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3.1 解放思想,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工作思路
要建设世界一流煤矿,就要有标准化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促进煤炭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提高科学化水平。新时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领导必须改变观念、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对标世界一流找差距、解放思想,用先进理念、一流装备、一流控制流程、一流团队,两年时间内,打造一个集团公司井工矿用人最少的标杆,集团公司露天矿效率最高的标杆,力争新建井工矿超神东,露天矿超准能,打造世界一流煤矿。
3.2 对标一流煤矿找差距
引入对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神东井工煤矿和准格尔露天煤矿为对标的对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企业之间、各煤矿之间、区队之间和班组之间的多级对标格局,以追赶神东、准能所能达到的最优标准为关键,强化生产管理的过程性对标,循序渐进的推行结果性对标,分析差距,衡量自身与神东、准能矿的不足,持续提高改进。
3.3 完善公司技术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技术管理责任,树立“认识有多高,工作标准就有多高”的思想观念,技术管理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严于安全规程,并根据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技术管理决策机制,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等,发挥公司技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为公司搭建安全技术管理交流平台,大力支持和推动安全生产评价、安全技术服务等规范发展,促进公司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4 建立全覆盖的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升标准落地
依据集团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完善涵盖煤矿全部岗位的工作标准,做到公司每个岗位都有标准作业流程,大力推行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化,让所有员工学习、掌握、运用标准,实现“应知、应会、应用”三跨越,并在作业中反复坚持磨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作业动作,建立《流程》学习-应用-改进-反馈-修订补充的长效、循环机制,促进“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流程梳理为基础,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流程中的过程管控,通过建立流程与标准、岗位的关联关系,促进标准落地。
3.5 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建设
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意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仅靠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公司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标准作业流程的宣贯,组织实施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提高全体员工标准化意识水平,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管理队伍,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3.6 提升标准化层次,建设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神新公司各矿采、掘机械化程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改造和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传统、创新设计,通过优化开拓布置,简化生产系统;实施主运输系统自动化,实现集中控制;采用装备大功率、重型化、高可靠性的先进装备,使资源和装备实现最佳结合;推广使用设备点检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转状态,及时进行检修维护,杜绝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使用工业电视监视系统,覆盖主要生产场所,实现主要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实施井下数据上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保证了安全高效生产。
3.7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创建一流煤炭能源企业
通过对乌东煤矿千万吨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研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从深层次启动本质安全开采的研究,系统研究急斜煤层开采中灾害发生的特殊机理,评价和研究急倾斜放顶煤开采系统与参数、开采装备与工艺、灾害对策,优化急倾斜煤层开拓开采系统、通风系统、装备和工艺,建立整套灾害防治技术体系,以实现本质上安全开采。最终制定一整套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标准,使之成为煤炭行业技术标准。
4、结论
关键词:人员;资金;经营;外包;预算管理;业绩管理;人性化;创新;成本;企业发展
我单位主要经营热电联产电站、天然气发电站、水电站、新能源电站(包括太阳能、风能、磁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的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经营(持许可证经营),设备调试,设备试验,承包境内外电力、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找活难、盈利难、筹资难”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低价中标,签完合同之后,垫资施工。以至于连职工工资都放不出来。我们单位也旋入经济危机。如何能摆脱困境,是我们单位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我谈一下几个方面建议:
在人员方面,我单位面临缺乏专业人才要想使企业走出困境,就要培养一批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要想引进人才,就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营造一种凝聚力,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有敏捷的思维,有积极进取的热情,人人都关心企业,为企业出谋划策,去开拓市场。使他们以企业为家,建立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队伍。
在资金方面,要想盘活资金,应把以前中标拖欠的工程款进行清缴。针对这项课题,我们单位召集各部门主要责任人及职工代表进行专门讨论,如何解决工程欠款问题。总公司领导也非常重视,愿意帮助我们解决资金遇到的困难,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及解决办法详细讲述出来。要做好清欠工作,首先找原因、找环节,在哪个阶段没有收回工程款。比如“益海嘉里”这项工程中,业主根本没有在合同中注明按总工程款5%收取质保金字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扣留5%质保金。我们仔细研究合同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大致内容:“调试资料满足原电力部分颁发的《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并开据正式发票后,甲方支付尾款。”我单位要求业主按合同执行。我们已经按合同要求在质量、工期均已经完成,并且已交付业主使用。因此业主无权扣留我们单位工程款,这是我们有理有据的事情,应无条件支付工程款。还有“通榆”施工工程,总工程款140万元,已经收工程款70万元,还有50%工程款没有收回,对方拒绝支付,并且还找了许多理由,例如从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挑剔想方设法拒付工程款。总公司领导出面专门到我们分公司调查取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干了就干了,没干就没干,统计一下我们究竟施工多长时间、完工进度、干的哪些工程,详细做一份报告,然后与业主进行交涉,如果没有施工的工程,我们不多要一分钱。但是已经完工并验收合格的工程款必须支付。真正做到有理有据,本质求实精神,解决清欠工程款工作。总体来说业主对我们工程还是比较满意,只是有一小部分工程款产生分歧,只要双方沟通,我认为还是可以圆满解决。因此,我们要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拖欠工程款的发生。
在经营方面,我单位也注意不是有工程就投标,有工程就施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技术、经济方面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论证,看一看我单位是否有能力接下这项工程。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要认真检查合同中说的每一句话,每项内容,是否有不完全,不严密的条款。还要看业主在经济方面是否有履行约定的能力,是否能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影响施工进度,合同双方如何解决等方面问题。
在外包方面,有些投标我单位虽然中标,但是由于资金或者技术方面要求,需要外包。我单位也要对外包单位人员、技术、工程质量、工程期限长短等进行考察,看一看是否符合该项工程要求,因为外包也有风险。有时候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有时候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一旦中途退包,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成本管理混乱局面。所以外包工程也有风险。
在预算管理方面,我单位要求预算与会计相结合,对每一项预算都要层层落实到位,一切都要按合同执行,一旦发生事故,要层层追究,找到责任人。对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找出偏差,进行改进。一个企业要经营好,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有长期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需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深入到每一位单位成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做好预算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企业才能腾飞,使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在业绩管理方面,我单位对有业绩突出表现的人员重奖,谁联系工程多,就给谁多提成,要全员调动职工积极性。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去多开发市场,要对企业有热情、有进取心,让他们一心朴实踏踏实实地工作,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大家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要实实在在的干,用智慧去经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形象,才能让社会认识我们企业,对我们企业有良好的评价。
在人性化方面,面对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单位采取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一个企业要管理好,就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按人的属性去规划、去管理。包括对人的尊重、信任、以及充分的物质与精神奖励。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空间,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爱岗敬业。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引进技术和后备人才。才能战胜竞争对手,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繁荣昌盛。有创新精神。
在创新方面,我单位主要经营电厂锅炉方面安装调试工作。国家要求环保、低碳,减少对大气层污染和破坏。我单位也按国家要求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以保证环保达到标准,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一个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改进工艺、创造有自己经营特色的产业。就需要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工作职责、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体现企业价值所在,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好。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协调各部门关系。才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经营气氛。适应新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的增长。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它体现管理水平提高。要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关键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98-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最早提出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将战略产业视同为主导产业,并将其设置在主导产业部门;国内芮明杰和赵春明将产业划分为战略性产业和一般性产业。除此之外,方向阳、袁天昂、赵刚、祝宝良等专家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是伴随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产业。在新兴产业中,有一部分能够在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战略意义,因此,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被如此表述: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列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1 这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并积极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民营经济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势头强劲、发展迅猛,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使民营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新生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提出的发展方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有效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当前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小型民营企业应积极承担起历史和社会责任,在转型过程中勇挑重担,积极投身于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浪潮中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三荒两高”的现象十分严重——人荒、电荒、钱荒,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问题使许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这也表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空前的挑战,凸显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一面。同时,也有许多民营企业为了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新兴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战略转型,实现了转危为机。因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抓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是适应未来市场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
3 这是民营经济占领未来经济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如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但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世界各经济体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来获取未来竞争优势和应对经济危机,不断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宽带网络、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以期引领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占领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国有经济体,在资本、技术、行业上的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大,从一定程度上挤压着民营经济体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两股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的民营经济只有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不得不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添加新动力。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当依靠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风险,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 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充分展现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应紧抓技术创新这一重要因素,充分发挥自身实力和特色,及时把握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联动发展。
3 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下,高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宽广,也势必给中小型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并为其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能有效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整体快速发展。据调查,国家新认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和带动系数都大于1,如此强大的带动能力,企业无论处于产业链的哪一个阶段都会收到不错的效益。
4 重点领域发展迅速。2010年,国务院选择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应紧紧围绕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发展时机。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技术的较大程度发展,这一系列产业技术的发展,必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劣势
1 发展观念滞后。目前,我国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方面继续遵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循规蹈矩地发展,并害怕创新投入带来的巨大风险,造成了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维持较低的利润水平;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急于求成,从产业链低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获取国家优惠政策,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发展思维,使其发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这些滞后的发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2 管理机制不灵。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再加之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完善,使得目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很难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导致其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无法及时正确地应对市场变化,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全面发挥,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的全面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 自身条件不足。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还没有完全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内部条件。这些不具备的内部条件,将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转型,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自由发展”道路
“自由发展”道路是指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发展目标,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推动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人才构成、融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人才实力;要有自身的发展目标,并能够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目标,并能够有效地应对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科技、自然等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或发展方式,并最终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战略联盟”道路
“战略联盟”道路是指民营企业采取战略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吸引资金投入,推动自身发展的道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对进入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可采取与相关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推动自身发展;也可与已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共同创造条件开发业务项目,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人才及技术难题,还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联盟中各方的共同发展。
(三)“一体化”道路
“一体化”道路是指政、产、学、研、金、介共同合作的发展道路。其中:政指政府,是真正的决策者和政策环境的缔造者;产指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具体的执行者;学指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提供者;研指科研院所,是技术的研究者;金指金融机构,是资金的支持者;介指中介机构,是服务的提供者。因此,政、产、学、研、金、介的合作,能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措施、足够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顶尖的人才、全面的服务,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从而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背景下更具有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
中小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按照国家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一是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二是转变发展观念。三是拓宽发展思路。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竞争能力
一是培养创新意识。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将品牌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等创新内容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中,并通过对外交流、自我管理等活动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企业的创新形象。二是吸引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完善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吸引高科技人才到民营企业兼职,以人才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科学研究,形成、培育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将技术进行推广,形成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5-00
企业不仅是生产商品的组织机构,更是创造资产和财富的“机器”,中国的企业组织体系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一种秩序。虽经20多年的改革,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仍未改变,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干,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也是国家的特点。但是,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深思,2005年上半年,中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0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集体企业230亿元,增长30.1%;股份制企业3272亿元,增长2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25亿元,下降1.9%;私营企业716亿元,增长39.3%(国家统计网2005年工业发展进度报告)。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如何发掘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并消除其不足,如何消化吸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一、三类企业优势比较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和优劣势
中国国有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国有全资企业,另一种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而存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
1.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能力,投资和决策的领域更宽广;其缺点是,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复杂、模糊,难以仅用一般的民事法律来规范。
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优点是,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其缺点是,由于国有企业被赋予超越商业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标,就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当同一产业中存在其他竞争企业时,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得缺乏竞争力。
3.有特殊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国家银行贷款、国家向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性融资(发行债券、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优点是,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靠强大融资功能,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其缺点是,按如此特殊的方式进行融资所建立的国有企业,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确保资产安全,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如果实行严格的决策程序虽然有助于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但为此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也就降低了企业责任自负的义务;限制了国有企业利用一般企业可以采用的某些灵活的市场竞争方式和手段。
4.具有较高的信誉和稳固性。优点是,在所有的国家,国有企业的破产倒闭都不像一般民营企业那样简单,能够保持较强的市场地位。其缺点是,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退出壁垒",这导致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减弱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企业效率不高。二是使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更为困难,国有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强。
5.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优势是,国有企业往往由政府特许经营一定的业务领域,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垄断,可以获得垄断经营的优势。当国有企业遇到重大的不利影响时,可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与政府谈判时有较便利的条件和谈判地位。但是,有垄断的条件,当然不会太重视市场。垄断国企做大易,做强难,抗风险能力差几乎是通病。
(二)外资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商务部透露,截至2005年5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5378个,合同外资金额1161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4亿美元(国家统计网2005年外资统计数据)。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资企业在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和业务创新占有明显优势。
1.优厚的报酬、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以及良好的培训机制等,对于国内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2.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
3.很多国际大型企业的业务已经发展为跨国经营,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将成为其市场竞争的一个突出优势。
4.外资企业的资金比较雄厚,是拓展中国市场方面的一个有利的因素。
(三)民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营经济(即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下同)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而今它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进一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小却数量多、市场行为直接、信息回馈及时、决策效率快捷、产品调整迅速,这是其最突出特征。
2.治理结构特征:以家族和宗亲关系为主。这种家族治理也与市场环境不健全有关,在信任程度较差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自我保护。优势表现在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决策快、管理成本低、不易发生内部人控制、容易保护商业秘密等。
3.管理模式: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因此,管理成本低廉,用人机制灵活,管理体系比较单一,具有很大的相对优势。
二、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构想
通过上述优势比较,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采取多元模式,从而达到三者优势的有效结合。
(一)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部门和领域
如国防军事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造币业。这些行业事关国家和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担负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特殊职能,国家必须保持绝对的控制地位。可以以集中控制和独资的方法组建半官方的国有集团公司,采取特殊法人制度,重要职位由国家专家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利润全部或部分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国家补贴,不实行破产。国有企业集团的半官方性质,决定了其具有排它性,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性的扶持,同时又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衔接国家宏观上的政策导口,一方面又可以相对随意地安排微观上的规则制度,起到承上启下的调节作用。
(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水、电、气供应,通信,石油和矿藏开采,公共卫生事业。这类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宜有多家企业竞争,可采取国家和集体控股的大规模企业集团形式。规模经济是现代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垄断企业集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日本战后形成的六大企业集团,通过不断大型化、集中化,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和主要推动力。因为只有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才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生产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类似中国电信、中国石油这种类型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借鉴德国、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组建国家控股的集团公司,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相对的寡头式的规模垄断,即可以有效利用国企本身的良好信誉,又可形成资本优势。有利于与外资或其他类型企业的竞争,同时也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三)对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型资产规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如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尝试建立国家持股公司,在保持国有资本占有一定比例的原则下,利用企业购并的资本运作方式,主要包括收购兼并、扩散融资、债务重组、联合、置换等,增强其竞争力。因为此类国企的发展,仅仅依靠企业的内部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灵活的资本运作,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存量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国企在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利用企业成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市场评价体系,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在名牌、技术、文化、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对劣势企业进行购并,推动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重组和调整。这样即实现了国企的低成本、迅速的扩张;又促进了国有经济的转移和重组,实现了国有资本从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转移,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中小型资产规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探索进行mbo
mbo的目标企业通常是具有巨大资产潜力或存在“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的企业。良好的公司财务状况,以及潜在发展空间可以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规范,从而达到良好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进其在我国的发展;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参与,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管,确定合理价格,防止暗箱操作,确保公平交易;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央行和证监会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扩大其融资渠道;四是引导中介市场形成并健康发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进行mbo的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将显示以下优势:通过出售获得大量收入,合理调整资产结构,集中资源深入拓展优势业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使经理人以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效降低了成本;除经营者实行自我监督外,作为债权人和提供股权支持的机构投资者都会密切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实行多重监督,在监督机制上更有效。
三、结语
无论是以集中控制和独资的方法组建半官方的国有集团公司,还是建立国家和集体控股的大规模企业集团,以及mbo,甚至是民营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完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正如开篇所述,国有企业改革目前仍处于攻坚破难阶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应本着虚心的态度,消化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力求找到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纪检监察 职能工作 问题
中图分类号:D676.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纪检监察工作是国有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转,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离不开纪检监察工作的保障。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工作都在默默地进行,但是它的意义却格外重大,毕竟国有企业掌控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意义重大。纪检监察工作有着自身特定的程序和流程,对一些工作的开展也有着自身严格的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共同限定了纪检监察部门在国有企业中的职责和任务。正常履行自身的职能,是纪检监察部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就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要想更好地让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得明确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能。
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能
纪检监察部门是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内置于企业之中,人员划归企业管理,属于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性质。其所管辖的事务涉及方面很多,巨细也不明确,但是主要的工作和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的监察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国有企业的健康和有序运转,必须要设立一些制度和规定,规范各部门、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以此来保证各项工作的推进和开展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整个国有企业内部监察制度的制定与,以期用制度约束内部人员,保证所有的个人行为都对企业发展产生无害化的推动作用,对国有资产进行保护。监察制度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机构有很强的约束力,规范了他们的很多经营和生产行为。特别是对资金的流转有着严格的控制,监督其使用和回转。
(二)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除了制定内部的监察制度,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还要定期对企业的工作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于财务,还要定期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好和保值。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对于违反企业监督条例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这样既是对企业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正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才打击了诸多的违法行为,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好和不被侵吞。如果将国有资产比作黄金,那么纪检监察部门就是金库的保安,时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对于任何想要侵入金库的人给予严惩。
(三)对相关国家法律和政策进行贯彻和执行。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性质,对于国有资产的默默守护,是纪检监察部门对党和国家忠诚的一种体现。现阶段,全国上下大兴节俭之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这些都涉及纪检监察部门的日常工作。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既是对国有企业的指导,更需要国有企业将其付诸实施,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实施细则来响应国家的号召与要求。上传下达也是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一项职责,其既要对国家负责,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自身负责,而两者并不矛盾,是和谐的统一。
三、国企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能时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虽然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但是其毕竟只是国有企业内部常设的一个部门,虽然地位相对较高,但是在履行职责时还是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保证自身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纪检监察机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自身能力建设尚存在不足。
虽然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伴随着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已经走过了比较漫长的历程,职能的履行也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和机制作为保证,而且确实发挥了很重大的作用。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在与形势发展的竞赛中,纪检监察部门的一些方面还是暴露了诸多的不足,例如人才队伍老化趋势加快,有时不能针对自身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引进,队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与外部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常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与时俱进,对外部经验的借鉴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等等。
(二)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不够。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想正常履行自身的职能,不能站在高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和机构。而是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但是现今在企业内部,由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并不顺畅,各部门之间并不能及时地做到信息和情况的互通有无。特别是,囿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性质,很容易招致其他部门的抵触和排斥,如何加强沟通和交流,理顺工作关系,明确任务职责,还是需要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的。良好和谐的部门关系无疑会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不够及时。
国家的纪检监察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是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种明确要求,其实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要求其必须无条件服从,并针对其要求,拿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将政策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是一种保障。当前,有些纪检监察部门对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捕捉相关的热点信息,针对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是在被动地进行等待,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这反映出在实际工作中的消极懈怠情绪,这是一种必须改进的工作作风。
四、对策建议
分析了具体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针对其中的症结,集中力量予以攻破,使得纪检监察工作能够在改革中发展,在前进中完善。
(一)要加强纪检监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制高点,是事业制胜的法宝。只有以人为本,以人才为依托,切实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才引进和队伍知识结构改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直面队伍老化的现实,针对自身的需要进行人才引进,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各项任务都能有人才作为支撑,每项新课题都能够获得人才与智力的支撑。切实打造一支能征善战,懂管理,好学习的人才队伍。要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知识传授,保证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纪检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从而有的放矢,提前行动,研究新方法,开拓新实践,做出自身的特色。同时坚持部门领导干部读书会制度,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防腐拒腐的意识和决心,让制度来保证学习的效果。
(二)要建立部门间交流与沟通的长效机制。
部门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实际推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履行,对于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言自明。要想切实增强自身工作的效果,纪检监察部门就要进一步摆正自身的态度,明确自身的定位,不要以一种审视的目光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其他部门指手画脚,而是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真正让自身的工作能被其他部门理解和支持。比如,适时举办部门碰头会或者交流会、座谈会,了解相互之间近期工作中的困难和发展状况,相互理解,彼此宽容,才能够将心比心,将工作做到实处,做到其他部门的心坎里。再比如,有些部门近期在全力进行生产研发或者在洽谈大的项目,那么对其资金的审计可不可以相应延后,对他人的谦让,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积极配合,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必将更加和谐,对于以后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良好的铺垫,而这些都需要沟通和协调才能完成。正所谓,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基础。
五、结语
加强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意义重大。纪检监察部门要在正常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加强自身的建设,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展开,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难题。纪检监察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一心,将自身的职能履行与企业的健康发展相衔接,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辽宁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
注释:
吕段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J]中国学术发表网.2012(02).
参考文献:
[1]吕段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J]中国学术发表网.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