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民营企业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的定义

第1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政府补助;政治联系;预算软约束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家得到了逐步壮大,政治联系已普遍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同时在税收、政府补助、融资等方面,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政治联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在发挥其职责的过程中对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会进行干预。林毅夫等人将企业承担的这种政府责任称为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预算软约束,最早由科尔奈提出,这个概念可适用于政企关系领域。dewatripont和maskin(1995)观点认为:预算软约束是一种内生现象,政府对无效率的项目有投资的积极性,其产生的原因是时间的不一致性。本文通过研究2009-2011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了预算软约束和政府联系之间的联系。研究成果显示,当民营企业有雇员负担时,政治联系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较多的政府补助,但会导致预算软约束现象;当民营企业的雇员负担是一样的,拥有政治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政府关联的形成。在我国的民营企业高管中,有些曾经在政府部门任职,拥有政府人脉关系。同时,许多民营企业高管开始积极参政议政,成为人大或政协的一员。他们会试图通过这层关系为自己的企业谋求经济利益。但他们也是政府官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履行相应的职责,为国家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或政府的政治目标而服务。

(二)政府补助与雇员负担。

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企业的政府补助是近年来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很多研究发现,政府对于企业的各种支助并不是随意的,当民营企业有雇员负担时,政府会给予民营企业较多政府补助,但会导致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一:其他条件限定下,民营企业雇员负担越重,越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三)雇员负担和政治关联。

民营企业在我国可以提供很大比例的就业岗位,政府会重点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来保证就业数量。因此,对于企业裁员政策,政府会进行干预和限制。对于有政治联系的高管,在履行职责中,也要响应国家的就业政策,完成自己的任务。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其他条件限定下,存在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会比无政治联系的企业承担更多的雇员负担。

假设三:当民营企业的雇员负担是一样的,拥有政治联系可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三、模型与设计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雇员数量(employ)为员工数量/营业收入;雇员负担(burden)为(burden1)如果burden>0,则burden1取1,否则取0。公司业绩(roa)为营业利润/总资产;政府补助(gs)为政府补助与营业收入之比;政治联系(pc)定义为当公司高管在或曾在政府、人大、政协等任职,取值1,否则0;政府干预(gi)数据来源于樊纲(2010)各地区“减少各地区政府干预”指数;资产负债率(lev)为负债/总资产;股权集中度(h5)为企业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成长性(gr)为营业收入增长率。

本文设计以下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

employ=a0+a1pc+a2h5+a3gr+a4gi+a5-7year+£1 (1)

buzhu=β0+β1burden+β2pc+β3h5+β4gr+β5lev+β6-8year+£2(2)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09-2011年沪深两市 a 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在剔除营业收入、总资产等小于等于0和保险金融类企业后,得到 674个样本数据。文中政府补助数据,取自企业年报附注中的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部分。文中的政府干预(gi)数据来源于樊纲(2010)各地区“减少各地区政府干预”指数。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罗列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有 31.95%的民营企业存在雇员负担(burden1),34%的企业存在政治联系。平均来看,政府补助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为 8%;雇员数量与

业收入的比为 2.1%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政治关联与雇员规模的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政治联系的显著性水平为正。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二。即存在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会比无政治联系的企业承担更多的雇员负担。。

2、雇员负担、政治联系与政府补助

通过表(2)可以发现,雇员负担系数为0.064,在10%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支持了假设一。同时burden*pc 为0.081,结果也比较显著。说明雇员负担与政治关联有交互关系,支持了假设三。这也表明,政治联系会增加企业承担的雇员负担对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影响作用。即提高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

五、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预算软约束与政治联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民营企业有雇员负担时,政治联系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较多的政府补助,但会导致预算软约束现象;当民营企业的雇员负担是一样的,拥有政治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志贇.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 2004, (2).

第2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民营企业家;捐赠;浙江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3)01-0070-04

近年来,浙江慈善捐赠总额常常位列全国第一,其慈善捐赠中来自民营企业的捐赠约占80%。可见民营企业家捐赠意愿的强弱对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浙江众多的民营企业相比,浙江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比例并不太高。2011年7月15日民政部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慈善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慈善文化全面普及,慈善理念广泛传播,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慈善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分析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家慈善捐赠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提高浙江民营企业的捐赠水平,还能够通过民营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带动他的员工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最终促使慈善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1 阻碍浙江民营企业家捐赠因素的因子分析

通过询问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文献研究总结出了12项影响民营企业家捐赠意愿的因素,它们分别是捐赠税收减免手续繁琐;捐赠渠道狭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的减免力度小;慈善组织缺乏监督;企业规模不大;担心显露财富;留更多的钱给子孙;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捐赠行为宣传不够;“富人捐赠是应该,捐少了是不爱国”等捐赠舆论环境不好;慈善组织捐赠款使用不透明;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捐赠无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等。根据上述12项因素制作了“阻碍宁波民营企业家捐赠的因素调查表”,该表要求民营企业家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判断12项因素的符合程度,每一项因素使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民营企业家对阻碍其捐赠的因素从“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到“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给出分数,分值范围从1~5分。以“捐赠税收减免手续繁琐”为例,民营企业家如认为该因素“比较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打4分,如其认为“非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则打1分。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家亲自经营管理企业,鲜有聘请职业经理人出任企业总经理。在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向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的民营企业总经理发放调查表650份,回收604份,回收表格占全部所发放调查表的93%。在回收表格中又剔除了填写质量较差的调查表32份,最后实际有效调查表为572份,有效表格占全部所发调查表的88%。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从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根据调查所获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12项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KMO统计量值为0.942,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这表明所获数据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以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公共因子个数可知共有4个公共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故提取相应4个公共因子。从累积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前4个公共因子已经解释了方差变异中的60.912%,包含了12项因素的大部分信息。绝大部分变量的共性方差在0.5以上,且半数超过0.6。这说明4个公共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12项因素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将原始的12项因素划分为4类。

为了确定4个公共因子分别由哪些因素构成,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通过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可知,公共因子1在留更多的钱给子孙;捐赠无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富人捐赠是应该,捐少了是你不爱国”等捐赠舆论环境不好;担心显露财富等方面有较大载荷,故公共因子1可以定义为慈善理念因子。

公共因子2在捐赠渠道狭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的减免力度小;捐赠税收减免手续繁琐等方面有较大载荷,故公共因子2可以定义为税收激励因子。

公共因子3在慈善组织缺乏监督;慈善组织捐赠款使用不透明等方面有较大载荷,故公共因子3可以定义为慈善监管因子。

公共因子4在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经营业绩不好等方面有较大载荷,故公共因子4可以定义为企业实力因子。

可见,慈善理念因子、税收激励因子、慈善监管因子、企业实力因子是阻碍宁波民营企业家捐赠的4个最主要的因素。4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17.969%、17.498%、13.624%、11.821%。对4个公共因子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其在阻碍民营企业家捐赠中的权重:慈善理念因子的权重为29.5%;税收激励因子权重为28.7%;慈善监管因子权重为22.4%;企业实力因子权重为19.4%,如表1和表2所示。

2 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家捐赠意愿的主要措施

2.1积极倡导现代慈善理念

现代慈善理念包括:施者感恩受者;对捐赠者宽容;高调慈善;来自民间的慈善压力;组织发达而不是个体单干;免税行善而不是涸泽而渔;重税施压而不是道德说教;保护尊严,杜绝揭人隐私;捐赠权高于社会知情权;全民慈善优于富人慈善。

我国慈善理念主要源于儒家的仁义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以及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等3个方面。儒家强调有差等的爱,讲求慈善活动的血缘基础和伦理根基,故传统慈善行为多发生在熟人社会中,缺乏对陌生人的人道主义、普世主义关爱,缺乏乐于奉献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缺失促使民营企业家一心只想把财富留给子孙,使其将来免受饥饿之苦。

自古以来,慈善被认为属于个人修身的范畴,主张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企业捐赠如求回报会被认为玷污了慈善的纯洁性。浙江民营企业多为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故一些民营企业家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于企业发展而不愿意进行没有回报的捐赠活动。另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传统价值观加上大众对民营企业家致富过程合法性的怀疑和批判,不仅造成社会上普遍存在“仇富”现象,“富人捐赠是应该,捐少了是不爱国”等舆论甚嚣尘上,还导致民营企业家害怕因捐赠露富而被逼捐、索捐。近年来,虽然浙江采取了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慈善行为,例如,宁波举办了“宁波慈善奖”、“感动宁波——十大慈善新闻事件和人物”评选活动,还组织“慈善一日捐”活动,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慈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参与日益广泛,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如“顺其自然”、“胡坤”、“湾头父子”、“象山红”等隐名捐款的爱心人士,但是,现代慈善理念还没有完全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认为,现代慈善理念要求对捐赠者宽容,“宽容而不是苛责,是慈善界的主流行为方式。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产生虚伪或者暴力”。目前,战略性慈善在国外日渐流行。战略性慈善是指企业通过慈善而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对企业的竞争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使企业慈善行为和股东利益一致、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兼容。浙江民政厅、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等相关部门要运用各种手段宣传现代慈善理念,既要提倡人们不能根据企业捐赠数额高低而对其进行褒贬,积极鼓励浙江民营企业家实施战略性慈善行为,又要让人们认识到慈善的自愿性以避免逼捐、索捐现象的发生,从而最终形成宽容、可持续发展的慈善环境。

另外,现代慈善理念主张“重税施压而不是道德说教”。美国著名学者David E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为了避免富豪把财富全部留给后代,许多西方国家广泛实施遗产税,有的国家遗产税税率甚至高达50%以上。在这种重税政策之下,许多富豪会捐赠大量资金建立起由其家族成员参与管理的慈善基金会,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因此,浙江相关部门既要积极倡导“陌生人伦理”,又要着手制定遗产税以促使民营企业家积极捐赠。

2.2努力改善税收激励不足的状况

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公益捐赠行为是国际通行惯例。为了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企业积极捐赠,我国也陆续制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它们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国规定,企业只有通过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受赠人捐赠,或者直接向特定的社会团体捐赠才可以享受所得税方面的税收减免政策。这一方面造成了企业捐赠渠道狭窄,影响了民营企业家捐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爱心同盟为代表的浙江众多未注册的草根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故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倾向于物资捐赠。但是,我国税法规定企业捐赠物资只减免所得税,需要缴纳增值税等相关税费。显然,这也降低了民营企业家捐赠的热情。另外,繁杂的捐赠退税手续让一些民营企业家主动放弃了退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民营企业家捐赠的积极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活动的产物、政府体制的函数,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任何社会的经济繁荣、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均离不开合理的公共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为了促进浙江慈善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在落实国家现有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基础上,结合浙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实物捐赠的增值税,简化退税手续,扩大目前享受捐赠免税政策的慈善组织的范围,并降低慈善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

2.3加大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

第3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变革型领导 儒家传统价值观 离职倾向

一、理论基础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本文将民营企业定位为私人创建且由私人经营和管理的企业。

(二)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金融支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讨民营企业继任的三种模式: 内部继任、职业经理人和团队继任模式。本文认为绍兴民营企业的主要特点包括:家族性特征突出;管理体制不完善;员工流失率高;综合实力弱。

(三)员工离职倾向。

本文将员工离职倾向定义为员工不想在目前组织中工作中的情感状态,表现为疲倦、厌烦以及职场不文明行为,最直接体现就是离职行为。

二、民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一)组织因素。

1.组织文化因素

民营企业创始人的思想与意识形态直接左右了组织文化形成。一方面,大多数绍兴民营企业创始人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传统的长官意志,没有民主与授权意识;另一方面,绍兴民营企业的创始人的制度意识欠缺,企业内部“关系”意识浓厚,存在很高的组织政治氛围,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组织信任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2.领导因素

领导是组织与员工的桥梁,领导与员工的人际互动最多,尤其是直接领导。领导因素是员工离职的最直接诱因。很大一部分员工选择离职不是因为企业待遇不好,更多的是因为与领导相处不愉快。

3.工作安全感

在大多数员工选择工作单位时,会考虑到工作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当前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可以提供与国有企业相同的薪酬待遇,甚至更高的薪酬,但是很多优秀的员工还是会优先选择国有企业或者央企。

4.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员工长期留守岗位的重要因素,它虽然不能作为激励因素,但作为保障因素,一旦最基本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将给员工带来消极影响,对其自身的工作产生厌倦。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既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的地点、工作安全、工作中空气的质量等物理条件,也包括诸如和谐人力关系等软因素。

(二)个人因素。

1.薪酬因素

薪酬待遇问题始终是影响员工流动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福利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员工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员工在把自己岗位薪酬与市场中该岗位的薪酬对比的过程中无疑会产生心理比较,如果自己薪酬高将产生自豪感,相反则会产生受挫感、不公平感,同样在企业的内部,如果出现同工不同酬,员工也会产生不公平感,以上这些现象都可能成为员工离职,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2.人口统计学变量

员工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年龄,不同的岗位都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产生影响,通过这些因素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员工离职意愿的强烈程度,有利于绍兴民营企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员工的稳定性。

3.个体心理变量

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对尊重需求更强烈的员工离职倾向越强烈,当组织中无法给员工提供尊重的文化氛围时,员工因得不到尊重这一方面的满足,而产生不满意感觉,从而导致离职行为。同时具有较高的个人价值实现追求的员工更容易离职。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变革型领导方式与员工离职倾向

从领导魅力来看,上级领导可以通过个人魅力来获得下属的追随;领导感召力可以通过向下属传递积极的组织远景,使得员工认为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情景;智力激发体现了管理者能够在上下级交互过程中向下级传递工作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员工新技能获得,满足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与成就需要;绍兴民营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关怀来实现以“情”留人。

2.儒家传统价值观与员工离职倾向

遵从权威的员工强调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能形成和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离职倾向。接受权威的员工对组织的规章制度、领导方式绝对服从,接受权威的员工其离职倾向更低。宽容利他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对同事、上级的宽容与忍让,增强员工的工作投入,降低离职倾向。从儒家传统价值观整体上看,传统性高的员工追求对组织的认同与关系,表现出更高的组织认同与更低的离职倾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1.变革型领导有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有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具体到变革型领导的各个维度,个性化关怀与领导感召力的作用较大,领导魅力与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不显著,变革型领导主要是通过关怀员工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需求以及描述一个有吸引力的远景来留住员工。

2.儒家传统价值观是员工离职的“阻力”

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作用,儒家传统价值观强的员工更强调个体对集体的维护与忠诚,形成较高的组织认同,增加离职的心里成本。面子导向强的员工似乎要在外部地位与内部团结、凝聚中做出取舍。

(二)实践指导意义。

1.破除企业本身的传统观念,转变领导方式

绍兴民营企业的领导方式多是传统型的,直接命令型的,被调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变革型领导的积极作用,切实转变领导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做起:(1)深化理论学习,掌握管理工具;(2)提高个人修养,个人修养是变革型领导的重要内容;(3)远景描绘,目标激励。

2.完善招聘流程,提高甄选精度

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员工表现出更低的离职倾向。对那些技术性要求不是很强的岗位,如行政性的、后勤性以及一线操作人员,可以优先雇佣传功价值观较强的人。对于要求创新性的可能并不需要儒家传统价值观强烈的员工。

(课题名称:绍兴地区民营企业中变革型领导与儒家传统价值观对员工离职倾向影响的研究,审批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编号:1042115020)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民营企业中层管理者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第4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1999年,IIA在对内部审计下的新定义中再次重新做出了界定,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在1999年的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对组织的重要贡献,将内部审计的责任定位于帮助组织实现整体目标,这就使内部审计的使命更加重大,审计范围更加广泛。王光远教授(2007)提出了根植于受托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现代内部审计理念,他认为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亚洲内部审计师协会联合会主席陈华也提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念,他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应当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变革传统的内部审计角色。

在我国,从广义上来讲,“民营企业”就是除国有独资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企业,既包括国有持股也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而从狭义而言,“民营企业”仅指个体私营企业或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联营企业。本文探讨中,对民营企业的概念限定为狭义的涵义。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营企业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持;二是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三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四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资本高度集中。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加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我国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导致审计理念、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与国际内部审计存在差距;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查错防弊的传统层面,内部审计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加之不少民营企业还保留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审计工作质量不高,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民营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一)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要性的认识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使我国企业难以独善其身。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包括技术、市场、贸易、规范等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这就需要企业制订和实施战略时,在追求利益和规避风险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市场业务的布局规划,投资的方向等重大的决策做出风险评估、价值预测,使企业的发展沿着正确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2)加强内部审计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和运营信息是否准确、可靠,这些信息是管理层做出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决策的基本分析依据,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和可靠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和发展前景。

(3)加强内部审计可以使企业各个部门沿着企业集团的总目标、大方向规范运营,有效遏制下属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或是损害集团的利益。

(4)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识别面临的风险以及提高将风险最小化的能力。企业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都会面对更大的挑战,企业对这些方面的控制和监督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从而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也会增多。内部审计可以评估企业具有高风险的业务,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止高风险业务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巨额损失。

(5)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合理经济有效的运用企业的资源。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权所有人将财产托付给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经营者有义务妥善管理、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

(二)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在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审计,还要多方面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从而可以拓宽审计思路和方法。

(2)企业要及时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现代企业很多都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跟随企业发展战略的步伐,及时充实多元化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审计人才,吸收除了精通财务会计和审计程序之外的其他与公司各项业务相关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3)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科学的审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提升审计的效率。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活动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企业要完善自身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信息。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收集并存储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的价值增值的功能。

(5)内部审计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借鉴成功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经验,吸取由于内部审计不到位而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的教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

(三)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积极实施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是将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相对接,实时关注风险管理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审计规避手段,实现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从而达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1)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民营企业将自身的战略规划目标和内部审计紧密联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过程做出事后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对战略实施前后风险的预测和控制。在当今这种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监督服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采取面向未来的、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风险领域进行预测和监控。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将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的管理层首先必须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评价力度。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和顺利进行则可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得到贯彻执行并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助推剂的作用。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在不断的成长和壮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有的民营企业涉足多个行业,下属公司众多,管理链条长,企业面对诸如市场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舞弊风险等众多风险。这些风险是威胁企业正常经营的潜在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完善的措施,风险一旦发生,将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业务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监督和评估,发现重要风险点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及时为企业管理层提出风险控制建议和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江燕:《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外企业家》(上)2012年第6期。

第5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许多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营销人才在跳槽到民营企业后,都会出现难以融合的问题,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案例。A君,在某外资企业做大区总经理多年,跳槽到某民营企业,1年后离职,原因是难以融合;B企业(民营企业)高薪聘请外资企业资深经理人担任总裁,但仅仅1年后双方即“分手”,最可笑的是,原因还是难以融合。在这里我姑且将难以融合定义为―水土不服,主要表现有三点。

人与人之间的不服

主要是指外聘高管与跟民营企业老板及其“旧臣”之间,在思维方式、行事风格、长短利益间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人与系统、资源的不服

与和外企健全的系统、明确的部门流程和员工的职业能力相比,民营企业的大部分流程都需要老板亲自协调。另外,民营企业的营销资源相对匮乏,还需要用销售和渠道打天下,跟外企用品牌和媒体打天下的套路不同。

人与目标、期望的不服

一般说来,民营企业老板花重金聘请外企高管,都希望该高管是Superman,能够很快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改变,尤其是业绩上的突破。而外企高管来到企业后,调整这个,创新那个,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不良”现状。但痼疾难治,往往几个月过去了,体制改变的效果、老板期望的业绩都没有显现出来,直接导致老板与外聘高管之间互不信任。

为什么在外企是一个优秀人才,可一到民营企业就水土不服了呢?我认为问题出现的节点在“相马过程”,也就是千里马和伯乐互相认定的过程中,且根源在人上,尤其是被雇用者。在外资企业你是营销高手,可是在民营企业却失败了,说明你只是个草根营销高手。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导向、销售导向、市场导向。外资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已发展到市场导向阶段,所以外资企业的高管可称为战略高手,但民营企业多停留在生产导向、销售导向阶段,战略高手只能是马谡,即使在街亭没战死也会被诸葛亮杀死。所以营销人才既要懂战略又要懂战术,才能克服水土不服。

要想成为民营企业的营销人才,以下三点务必做到。

首先,认同企业文化,尤其要认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受内因、外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简单地加以否定或是认为科学化的制度可以改变一切的做法绝对是适得其反。

其次,先做被认可的事。方法很重要,外聘高管必须降低身份在一线做出企业之前没做出的成绩。千万不要认为理论高深是优势,再好的理论做不出成绩都是纸上谈兵。在民营企业,真正动手实践的是员工和经销商,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你才是有兵的将。

第6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原因

一、产权、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

1、产权概念的界定

罗纳德H·科斯于1958—1959年间完成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被公认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

科斯认为:“产权是对物品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施加的人为的或强制性限制而且是对这些使用进行选择时的排他性权利分配。”目前,学术界多采用菲吕博滕和配杰威齐在《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一文中的产权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本文采取的产权定义以国内学者袁庆明在《新制度经济学》(2005)一书中所做的概括为准:“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不是由个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种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

2、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述评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而每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完善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郑兴山、唐元虎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对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其次,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资本实力以及对风险的态度,有助于树立当事人对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心。再次,产权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可以有效协调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总之,合理的产权制度有助于加强对当事人的激励,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约束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其产权制度的研究综述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古典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几类。刘晓华认为民营企业在初创期,一般采取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古典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及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鹿麟、王乃峰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约束的前提下,传统家族制度中的家长制权威以及家族成员间的高度认同感,都会降低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关于我国公司制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叶晓华认为,部分民营企业改制后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根本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改制只是为了赶潮流,企业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切实按公司章程的要求去做,发挥作用的依然是那些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汤美芳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改制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身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公司运作,缺乏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权仍深受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干扰和控制,企业不可能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

三、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因分析

1、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前提

民营企业初期的古典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重点在于确定家族成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至于企业与外界相关部门的产权关系则很少涉及,或者在当时并没有必要涉及。由于企业初期主要采取业主制或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根本没有法人的存在,企业法人财产权也因此并没有引起重视。公司制改制,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应仅仅体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上,更应该予以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内部的产权制度转变,即企业在运行中是否做到了法人财产权和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彻底分离,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公司产权制度,因为公司产权制度的完善,是民营企业改制能够获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公司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法人制度,即法人财产权的存在及其独立发挥作用,法人财产权与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严格分离,是确保法人财产权各项权利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个人财产权不干预企业经营的情况下,作为法人的企业才能切实运用法人财产进行一切经济活动。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有着特殊的成长历程,多数企业的创业者都已经习惯把企业的财产看作自己个人的财产,在日常经营中也很少区别两者,鉴于这种经营传统的影响,即使在民营企业改制以后,企业主对公司法人财产的认识仍然没有彻底的改变,出资者个人财产仍然与法人财产混在一起,没有清晰的界定。法人财产权在民营企业中实施的意义,关键就在于减少甚至杜绝出资者个人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保证企业可以按照公司制的规范化要求进行日常活动,而不用担心企业财产被个人财产侵占,使法人财产保持其完整性和永续性。公司产权制度对法人财产权还提供一种隐形的制度保护,因为,任何出资者个人是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处置法人财产的,在公司存续期间,法人财产是不允许被割裂或者抽调的。这不仅排除了企业经营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利于经营者和内部员工形成稳定的工作预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发展。

2、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各个产权主体参与收益分配的保障

为了激发每个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民营企业需要制定与企业发展相应的收益分配规则,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要看收益分配规则是否公平合理。然而,规则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的。

在民营企业中,产权制度是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积极性,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一种基本制度,它通过收益分配机制确保了每个产权主体获得相应的报酬,并为这种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只有各个产权主体的收益得到保障,他们才会积极地去寻求市场机会,把其所拥有的要素投资到具有更高效率的用途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各个产权主体的权利还提供着一种保护,即每个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是取决于其所提供的要素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以刺激各个产权主体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在经济活动中供给更多的资源,同时不断提高资源的质量。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经济利益协调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经济关系和谐的前提要求人们提供的要素要与其获得的贡献相一致。因为,在有些利益不协调的地方,或由于产权边界不清晰而引起纷争,或产权主体的权利受到侵害等。企业内部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收益分配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各个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而产权制度则可以通过权利的界定来明确从事某项活动当事人的预期收益,使人们获得收益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他们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确保要素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报酬,调节产权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协调企业内部关系。

3、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健全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激励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只要有生产活动就必然存在激励问题,源于产权关系而产生的激励作用,使产权成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企业激励机制的设立实质上是出资人通过设置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监控经营者行为,促使经营者把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采用的主要激励机制是传统的薪酬制度,这种机制重在评价事后结果进而对员工提供一种激励,而忽视了对员工的事前激励,因此不能有效地发挥员工主动性,企业难免遭受一定的效率损失。

产权制度在健全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权制度为经济活动确立了竞争规则,这些明确的竞争规则明确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组合,消除了产权主体行动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抑制了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各个产权主体提供了有效信息,稳定了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其次,产权制度可以起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民营企业中,产权主体得到的激励刺激无非来源于经济活动成本的降低。既然产权制度明确了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肯定与维护了产权主体的利益,降低了产权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那么就为其行为提供了一种内在动力,增加了其获得的收益,自然实现了对产权主体的激励。

四、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与稀缺资源之间的一种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社会都必然出现人与人之间为分享现有资源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为了减少由于冲突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浪费,合理产权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其重要。民营企业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中难免要面临资源的选择,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率,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我国民营企业完善公司产权制度的一大目标。

民营企业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是指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的流动过程,实质上代表着各种资源的所有者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把资源配置到预期收益最大领域的过程。只有公司产权制度完善,才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优化方面的作用。因为,公司产权制度为民营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只有在责、权、利统一的情况下,才会积极地寻求市场机会,争取把资源运用到更高效率的用途上,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明确,有助于减少产权交易中的各种矛盾,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权的高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民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员工完成的,因此,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将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的产权制度既可以让员工拥有一种公平感,又可以稳定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员工的这种不断创新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产权制度是提高民营企业信用的关键

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易秩序规范的信用经济。产权是信用和秩序的基础,产权制度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依据。因为市场交换的实质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换,企业为追求产权,就必须诚实履行信用并遵守市场秩序。有了产权,企业才有履行信用的能力;有了产权,企业不守信用或违背市场秩序就会被剥夺产权,甚至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可能导致破产,这就形成了企业履行信用和遵守秩序的压力。可见,产权制度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规范企业成员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交换行为(产权交换),树立良好的信用度,并打击失信者,力求从信用的根源处着手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重塑信用,减少民营企业间出现的各种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道德成本支付,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虽然,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因素很多,如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问题、社会经济体制的问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的问题等。但是,完善的产权制度才是建立良好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产权归属清晰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明确界定交易的预期收益,在权责明确的情况下,使交易双方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会向其他经济主体推卸责任,这样就使交易双方有了守信履约的压力。只有完善公司产权制度,鼓励民营企业重塑信誉、诚信经营,才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

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创新意义重大,只有认清此举的原因,从企业实际出发,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民营企业的新腾飞。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2]科斯、诺思、阿尔奇安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郑兴山、唐元虎:产权制度和企业绩效[J].经济体制改革,2001(1).

[5]刘晓华: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3(S1).

[6]鹿麟、王乃峰: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

[7]叶晓华:“建制”如何带来“转机”——析有限责任公司“穿新鞋走老路”[J].上海企业,1995(5).

第7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优化策略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僵化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的重要职位,例如:会计、出纳等,均由来自一个家族的人员担任,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创建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创业者大多数有亲缘关系,默契程度和信任程度较高,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却并未实行法人治理机构,在企业运转过程中,管理模式会逐渐僵化,加之会计管理人员多为老板的亲戚朋友,会出现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的现象,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越权行事现象,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了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开始探索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一部分民营企业高薪聘请财务管理人员或者进行职业经理人培养,以此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但是这样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家族成员天然的优越性使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难以施展拳脚,并受到管理者的排挤等。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筹措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起了一批批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包含华为、联想这些大型企业,还包括众多小型的服务新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民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普遍存在着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上市交易,通过股市进行融资,而其他民营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储蓄以及民间资本拆借来筹措资金,很少吸收社会资金,因此融资渠道单一,能够筹措到的资金数目小,但成本较高。我国民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很多企业难以按照银行贷款需求及时提供企业财务报表,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甚至伪造财务报表,这严重威胁了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加之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还款能力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等,银行在贷款方面会存在诸多顾虑,不肯贷款给民营企业,这就断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融资困难,陷入困境。

二、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突破家族管理,明晰产权

民营企业家族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财务管理等问题都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当前,民营企业必须突破家族管理, 明晰产权,明晰产权,将民营企业的业主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划分开来,以此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民营企业的产权纠纷问题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排除了血缘以及家庭关系的干预,民营企业才能够规避财务风险,促使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健康发展。现代化的民营企业需要突破家族管理,采取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面向社会招募有才华、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合理进行企业优质资源的配置,促使民营企业向公众型企业转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民营企业需要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产权,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行法人治理机构。民营企业突破家族式管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必须明确走股份化的道路,在探索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为了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众多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进而进行企业长远的投资与规划,政府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融资开辟道路,保证民营企业的正常运作。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担保机构,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等工作进行严格考察等评判企业的信用是否良好,同时要设置专门的单位对信用评估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其真实可信,从而打消银行的顾虑;政府可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档案”,方便民营企业进行融资工作;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结构对外进行人才招聘时要严把质量关,使信息咨询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等得到保证,从而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信誉评估服务。用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承担一定的职责,一旦该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等工作出现问题就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接受业务培训以及法律知识培训,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明确以身试法的严峻后果。

(三)加强民营企业的投资管理

进行投资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民营企业内、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内部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民营企业需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从投资方案的提出到立项,从方案的分析到最后实施,要制定一套规范化的流程,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企业的融资环境受到了影响,加上筹资措施不恰当,投资存在盲目性等,使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必须优化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并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保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的定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民营经济是“属”概念,而不是啊种”概念,它以经营形式而不以所有制类型作为界定标准;第二,就经营形式来说,“民营”是与“国营”、“官营”相对的,它是指除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以外的一切民间经营的企业。照此分析,凡是非国营、非政府经营的,都可以称之为民营,其范围十分广泛。具体而言,应包括七大块,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厂三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包括承包、租赁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应该定义为:由民间个人或团体拥有所有权并行使经营权的非国有经济。既然是非国有经济,那么其外延就只应包括上述前六块,即个体经济、私曹经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厂三资”企业,不包括国有国曹、国有民曹的企业。第三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等同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者可以替代使用。照此理解,其外延就很狭窄,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这一块,而不包括公有经济、混合经济。

二、发展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大家一致认为,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和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发育和扩张。由于民营经济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产权或经营形式相对独立,经济主体、利益主体较为明确,对市场反应敏锐,因此,它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正因奴此,它的发展还促进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步伐。(2)促进和加快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极大的国民产值,提供了大量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人的一个主要来源;而且,在民营经济中,从事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户数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这一发展趋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性调整,进而促进和加快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3)促进和支持了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里,发挥了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器的作用。而且,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此外,有人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针对我国当前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还有人强调地指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导者。

三、发展民营经济对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如前所述,民营经济的前期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颇为杰出的贡献,但对现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来说,也同样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当今国有企业改革深层次推进的阶段,更多的改革者把目光聚集在民营经济上,他们主张用民营机制改造国有企业,实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嫁接,但也有人对此表示优虑。现将几种主要观点叙述如下: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决裂,对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它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l)完善的市场机制。即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要素靠市场调节,经济行为和活动受市场规律制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2)独立的产权或独立的经营权机制。即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克服了所有者“虚化”的现象;(3)强烈的动力机制。即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始终都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物质利益的驭动下,经营者和所有者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性和创造性;(4)灵活的经营机制。即企业经营直接面向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5)崭新的用人机制。即企业在用人上“因事设人”、“一人多用”,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6)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即企业靠不断更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正是民营企业的上述运行机制,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若能借鉴上述机制,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作为民有民办的经济,不仅其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也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1)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稳定、宽松的环境,使其得以在一个“从容”的氛围下进行;(2)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产值和财政收人,为国有企业摆脱高税负,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3)民营经济极大地拓展了经济空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为国有企业冗员分流提供了就业的空间;(4)民营经济积极参与资本营运,为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提供了实现形式。第三种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作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代名词,其发展在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也确实为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国有企业过度民营化等同于过度私有化,这样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制度上打开了私有化的大门,会威胁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墓础。

四、现阶段发展民曹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考虑到民营经济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持积极的态度,但如何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寻找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则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对此,人们反应热烈,其主要提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制约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企业本身即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l)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采取个人或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更不能广筹资金,招贤任能,实现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这一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业已走过初创阶段的现实中国民营企业的需要,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大多民营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偏低,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很难抵御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一现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壮大和发展;(3)生产经营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很好地分析市场,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一缺陷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4)经营行为不够规范。大多企业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商业道德、环保意识、经营素质、文化修养都较低,有损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长期发展。此外,也有人在同意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补充认为,部分民营企业的产权不够清晰也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间题来自于外部环境:(1)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依然存在,这从根本上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2)现行政策中存在着一些对民营企业不公平的待遇,还没有形成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经营环境,这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到位,对企业的干预和摊派依然过多。这不仅妨碍着国营企业的发展,对民曹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4)宏现管理不规范、不健全,这也是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还有人补充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阻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间题内外并举。在外部条件方面,能够使民营企业主大胆发展、放心经营的思想政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还需要在法律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对民营企业卡、拿、要的现象还远没消除;民营企业贷款困难,股票上市不易,经营范围有限,还不能与其他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还很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藉要,关于民营经济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还有待建立和健全。在内部素质方面,民营企业主、经营者各方面的素质都急需提高;大多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民营企业主违法经营、坑害国家和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各派人士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主要从民营企业自身人手,采取以下对策:(l)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断战璐。即民普企业要按抓建立现代企业创度的耍求,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杜*化大生产的俗要,谈化企业,理家族化的色彩,实行投资者授权经曹的机制,注t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实行决策科学化,建立新的、科学的管理体制,(2)通过资本曹运,实施规模扩张战略。即通一过市场,走租赁、承包、购买、兼并之路,来扩大企业生产经曹规棋,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将他们的机制优势、决策优势引人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未能有效利用的存t资产结合起来。既盘活国有资产,又扩大民企规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进行科技开发,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即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含t,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名牌精品意识,靠名牌精品立足于知识经济的大潮,立足于天下;(4)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即积极发展与外商的合资合作经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5)依法经营,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即民营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到学法、傲法、守法,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

第9篇:民营企业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任何企业想要做大,成为百年老店,制度是必要的,但任何制度都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拥有两大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也好,在工业时代也好,最重要的都应该是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各种能力的总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劣的竞争。本文主要从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存的状况,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不能一味鼓吹“狠狠地拆掉家族企业”,但主张要经过一定的改革,努力地去探寻如何改革家族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能使我们现今正处于家族制改造迷茫中的企业有一点参照,那就是本文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具备较高素质的人下海经商,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随着中国的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这对我国民营企业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中有些什么样的改变呢?对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创业初期的那种粗放式管理,完全靠人来管理,没有形成制度,非常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 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也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2.绝对权力的存在导致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企业留不住人才

所谓绝对权力,即指企业领导者在行使企业决策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权力过程中,外力无法约束或不能及时进行约束的现象。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相对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3.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只是一味地强调抓生产、抓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更多地以“人”为本,给员工以表彰、晋升等精神上的激励。

二、民营企业走出人力资源困境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工作方法未见改进,工作地位未受重视。因此,在现阶段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迫在眉睫。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不仅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还要全面履行责任。民营企业要主动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尊重员工,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的要求,也是应对人才竞争吸引人才的内在需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也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任务。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公众衡量一家企业及其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3.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急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有:①是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②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③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①要明确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和任用。②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③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④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

进入21世纪,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定义自己的重要时期,新的探索发展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科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宁向东主笔:《拯救中小企业》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