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第1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 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 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 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 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 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 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品牌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以质量为主。

7、 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有些学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学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00 元居多,有8%还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结果: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娱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规划。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钱不够花,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购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蓄。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做好开支计划,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把握消费时机,学会利用很多大商场换季时衣服的低折扣销售。生活费由父母按月给,不至于开学第一月就成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 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第2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保山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1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问题早已进入社会公众关注的视野。保山学院坐落于经济欠发达的滇西地区,大多数学生来自省内农村或城镇,所以关注保山学院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了解其消费特点,有利于引导这一群体合理消费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文章以保山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问卷发放在考虑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年级分布、本专科、学科专业和生源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配额抽样,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86.3%,符合统计抽样的要求。其中,男生118 人(41.5%),女生167人(58.5%);来自城市8人(2.8%),城镇34 人(11.9%),农村243人(85.3%)。此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结果真实可信,比较客观地反映滇西高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

二、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

通过对保山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一)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总体消费水平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目前大学生每月所需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供给。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约85.61%来自家庭供给,7.02%来自课余个人兼职收入,3.86%来自奖助学金,0.35%来自社会赞助,3.16%的有其他经济来源.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表1,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有8人,300-500元的有88人,500-1000元的有159人,1000-1500元的有24人,1500元以上的有6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之间,月生活费支出在300—500元之间的学生次之,所以,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支出较为合理。

(二)消费结构

1.日常生活消费

日常生活费支出方面,下面从性别的角度比较每月购买日用品消费情况.每月购买日用品的开销在20元以下的共有41人,男生占26人;每月购买日用品开销在20~50元、50~80元和80~100元之间的学生,女生所占的比例都比男生所占的比例高;每月购买日用品开销在100元以上有共30人,女生占21人。从而,推断女生在购买日用品消费比男生的消费高。在购买化妆品方面,大多数男生在化妆品方面消费较少,大多数女生在化妆品方面的消费较为合理,这与平时在校园内极少看到化妆学生的现象相一致。

2.学习和培训消费

学习消费包括文具、书籍和复印等.285人中,月学习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69.82%,50~80元之间的占17.19%,80元以上的占12.98%.大多数学生的用在学习上的消费较为合理.培训消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教师资格证、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在285人中,有200人平均每学期的培训费在50元以下,其中有193人没参加过培训班.我校是保山市唯一的一所高校且2009年刚升本,外面的培训机构来保山学院招生的还较少,更重要的是,由于我校升本不久,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大多数学院安排学生上晚自习,有专业课老师进教室辅导;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找工作,相对参加培训班的学生要比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在发放调查问卷时,多数大四学生外出实习,只有少数学生在校,所以大四学生填写的问卷较少,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培训消费较低。

3.通讯和电脑消费

随着通讯行业和IT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数码产品已经随处可见。在问卷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手机,部分学生拥有电脑、数码相机、MP4、MP5和IPAD等,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不足,追求时尚和攀比心理,学生群体中使用高档数码产品也常听闻。目前少数大学生使用iPhone 4或iPhone 5等,iPhone手机的价位较高,显然超出了多数没有经济收入大学生的支付能力。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大学生的手机费也与日俱增。通过调查,有3.15%的学生手机话费在20以下,14.69%的学生话费在20~40元之间,35.44%的学生话费在40~60元之间,37.06%的学生话费在60~100元之间,5.94%的学生话费在100~150元之间,3.85%的学生话费在150元以上。由于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还可以上网等,大多数学生的手机话费集中在40~100元之间,消费较为合理,不过有9.79%有学生话费较高,超过了100元。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低。在调查中,有53.68%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价位在3000元以下的占6.54%,3000~4000元之间的占41.83%,4000~5000元之间的占45.75%, 5000元以上的占5.88%。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会购买经济实惠的电脑,而不是追求高价位。

4.休闲娱乐、旅游消费

休闲娱乐费包括看电影、去KTV唱歌和打球等费用。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9.72%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20元以下,有12.37%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20~40元,有10.18%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40~60元,有17.67%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60元以上。大部分大学生的每月休闲娱乐费普遍较低,这与我校坐落的位置离市中心繁华地段较远、学校周围可供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以及学校对学生晚归和未归管理严格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纷纷热衷于外出旅游。五一、国庆、暑假、寒假期间,不少学生或集体组织,或结伴旅行,尤其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保山周围有不少旅游景点,比如腾冲、芒市等,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就可以去游玩,相对花费较低。由调查问卷,有61.35%的学生每学期的旅游费在100元以下,每学期旅游费在100~150元、100~150元、150~200元、200~300元、300~500元、500~1000元之间和1000元以上的学生均在5%~9%之间.大多数学生不舍得花太多的钱去旅游,这与大多学生来自农村且大多学生的生活费来自家庭供给相符合。

5.社交消费

社交消费主要是人情消费。人情消费主要是指在同学生日、获得奖学金、招待以前的同学等,同学之间互相请客,彼此赠送礼物等方面的消费。另外,还有老乡会和各种协会的集体活动或聚餐等方面的消费。通过调查,每学期赠送礼物费用超过150元的学生占14.89%,有20%的学生平均每月定期出去聚餐或请朋友吃饭费用超过100元.这对于很多家庭情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而言,社交消费给这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三、结论

基于本次保山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总体消费水平方面,大约有86%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家庭供给,每月平均生活费约为690元,大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在656~724元之间。

2.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男生用在化妆品上的消费较少,大多数女生用在化妆品方面的消费较为合理,较少女生购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高档化妆品。

3.在学习和培训消费方面,多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消费合理适中,但用在培训上的费用普遍较少。在培训方面,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知识和一些证书的重要性,毕竟某些证书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校方就积极引进一些培训机构走进学校。

4.在通讯和电脑消费方面,大多数学生会购买经济实惠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极少数学生会跟时尚流行之风购买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数码产品。

5.在休闲娱乐、旅游消费方面,多数大学生用在休闲娱乐上消费较低,这与我校坐落的位置离市中心繁华地段较远、学校周围可供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以及学校对学生晚归和未归管理严格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云南省旅游景点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用在旅游上的消费较少。

6.在社交消费方面,有些大学生好面子、讲义气,每学期赠送礼物费用和平均每月定期出去聚餐或请朋友吃饭费用较高,这对于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徐萍.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Engel J F,Blackwell R D,Miniard P W. Consumer behavior,8th[J].New York: Dryder,1995.

[3]管于华.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3000字一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展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们开展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现将我们对商丘工学院的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调查总结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平均花销状况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通过上表看出,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认为自己很节俭;16人认为自己刚好;15人认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认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奖励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追求时尚会购买一些奢侈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况,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况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当然毕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少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什么安排,随意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该怎么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意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容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的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并不强。

由调查不难看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入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城市大学生遇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 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过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否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现实消费来源31人为其他来源(包括家庭供给、奖学金、半工半读等),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为兼职的只14人,这里面有几个原因:1,兼职不容易找到。2,有些同学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并不是出去做兼职,这一部分人忽略了一点:在大学里做兼职不仅能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社会上学习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平均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费用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以及对自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平均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以及上网的费用,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销。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勤俭节约,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原因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当前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错误观念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潭门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是,有些家庭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心理,做出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设置是违法的事。另外也有一些原因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观念与行为: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导致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导致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攀比心理作怪)

六、问题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配金钱的空间愈来愈宽泛。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拥有更多的金钱,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望则越来越大。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树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追求时髦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导致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做到勤俭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和监控

(1)钱要花在刀刃上。

(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绝攀比、追星、过分追求时尚与个性。

七、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

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信用概念应是当务之急。总之,我们希望所有大学生都能静下来想想自己的消费合理吗,有多少用于购买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对我们有什么积极意义吗?更希望社会各界都能从实处关心大学生,用社会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费,为我们未来栋梁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3000字二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 42 份,收回有效问卷 31 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 .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 350 500 和 500 800 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 500 800 区间,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情况 a ( 350 以下)和 e ( 1200 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2 .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 350 450 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福州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 、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手机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 .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 28500 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 2100 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 8383 . 96 元。这其中有 92 . 7 %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 70 %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 call 机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 丰富大脑不惜钱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4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 300 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 12 名女生中, 66 、 7% 饮食费用在 350 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 19 名男生中也只有 84 、 2% 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 90% 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5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6 .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 100-200 元左右,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最高的达到 500 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第4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经济环境的改变,文化的包容与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的高度畅通,使处于这一环境当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性和代表性,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十所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素质的调查进行了浅析,以便于更好的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价值观;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调查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不断地在调整自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以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中变化最快的就是价值观念,作为新生代力量,大学生们的价值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现状。

二、调研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的对象是国内10所高校,包括一本、二本、以及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共300名。

第二,调研内容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现状。

第三,调研方式

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分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其中一本院校占23.2%,二本类学校占52.2%,专科类学校占24.6%。

第四、收集整理分析

收集整理已经调查回来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分析,整理相关材料,查找对应的文献,浏览相关信息,在分析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二者相关联的资料,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和判断。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心理素质调研

第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现状调查

其一,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关于在利益关系上的倾向问题上,在利义关系上选择取利舍义的人占5.5%,取义以利的人占10.7%,利义兼顾的人占38.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占45.5%,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与“重义轻利”社会一直倡导的道德观念有较大的冲突,同时也体现了既要利也要义平等互利的思想在目前学生心中的主导地位,这显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在道德观上的体现。在你认为人的幸福问题上,根据分析可知,对于有知心朋友的选择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健康,有钱有权则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的是有温暖的家。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陪伴而并非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在公交车让座的问题上,90%的人在公交车上是主动让座的,这是说明当代大学生是认同助人为乐的价值取向的。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理解作弊行为的占48%,认为总比补考好的占21%,反感,从不作弊的占20%,有11%的人表示作过弊,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作弊现象是包容甚至是理解的,这是值得引起思考的。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在在利义关系上更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观取向上拥有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心灵纯真而美好,价值取向是理性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欣赏高尚却不能完全实现自我高尚,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社会道德有一定的背离性,甚至还显示出了养成教育的缺失,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对错不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取向。关于当代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问题,有45.3%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极大丰富,可以充分享乐的生活,28.2%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追求个性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断追求理想,23.3%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平静稳定的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物质的需求和享乐心理还是占主导地位。关于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可知,29%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53.1%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有较小的影响,具体的购买行为还是取决于自己,17.9%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没有影响。这说明在学生中攀比心理还是存在的,但是大部分同学能够理智地看待消费这个问题,不会随着周围同学的影响而受到干扰。关于当代大学生对衣食住行方面的标准,以经济实惠为主的占57.6%,尽管追求高标准的占11.8%,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占28.2%,不清楚的占2.4%,如图7所示,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并不严重,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心理。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对崇高伟大的追求表示赞赏,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的影响,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务实和多样化,理想主义色彩逐渐退去,显示出当前大学生存在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追求财富、地位个人的美好生活,谋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成了当前大学生普遍的理想;

其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关于当代大学生上大学的动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23.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家庭成员的期望,5.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同龄人互相竞争的结果,6.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3.3%的学生对于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不清楚。对于将来工作的要求,在调查中,选择职位升迁空间的占33.1%,选择经济收入的占40%,选择工作环境的占17.1%,选择地理位置的占7.3%,选择其他的占2.5%,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的升迁环境和经济收入最为在意。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目前在就业观上忧患意识增强,看中经济待遇,但是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在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了现实主义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一个明显趋势。

第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

其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有42.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很乐观,19.6%的学生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明天幸福,25.7%的学生认为自己前途命运难测,10.6%的学生选择了过一天是一天,还有1.2%的学生选择了悲观,这说明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的自信的,少部分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悲观心理;

其二,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占58%,学校教育占31.4%。因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人生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

其三,遇到挫折时的反应。有61.2%的学生选择了冷静处理,有18.4%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他人,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懂得冷静分析问题,勇敢面对困难。

其四,如何缓解压力。根据图14可知有50.6%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转移来处理,18.8%的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自然调整,还有40.6%的学生选择了发泄和压抑自己的压力,由此可见还是一部分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去缓解自己的压力,如果过度的压抑或者发泄自己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对自身或者对他人的伤害事件发生;

其五,什么事让你心里最难以接受。有31%的学生选择了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26.1%的学生选择了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24.9%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很珍惜的一段感情突然离你而去,18%的学生选择了被朋友同学或者老师家长误会,受到他们的批评指责;

其六,遇到困难时会向谁求助。有63.7%的学生选择向好朋友或者大学同学求助,20%的人倾向于自己解决,9.4%的人会向父母求助,只有6.2%的学生选择了寻求老师们的帮助。这说明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处理困难有着重要的帮助,对于向老师寻求帮助是大学生最后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心理素质上当代大学生充满自信,朝气蓬勃,自强自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受到困扰,因此忧郁烦躁的状态有时会显现出来,处理压力和情绪的问题上,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压抑和自行解决,这是大学校园里不断发生堕落、自杀等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对于心理素质的影响将从道德观念、就业取向和消费取向两方面来阐述,从道德取向来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取向上拥有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心灵纯真而美好,价值取向是理性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欣赏高尚却不能完全实现自我高尚,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社会道德有一定的背离性,这也是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修正阶段,难免遇到迷茫困惑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迷茫和困惑容易使大学生在心理认知上出现偏差,造成一定的困惑。但是良好的道德观念容易使人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从消费取向来看,如“以下哪些消费心理你最认同?”中64%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求实心理,在购物时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0%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求异心理,追求与他人不同的东西标新立异,20%的同学选择从众心理不由自主地追求时尚潮流,6%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攀比心理买东西要选择胜人一筹,由此看出,现代大学生虽然拥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却保持着正确的消费心理,而这一消费心理正是受到了价值观的指导,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主要标准为经济实惠为主的消费观,而这一消费观引导着消费心理,从而让人们在进行消费时能够正确购物,理性消费。从就业趋向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由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就业心理发生改变,出现的情况是当代大学生想要去层次高,物质条件好的公司,但于自身实力不够,但又不肯屈就于薪资条件较低和工作地点偏远的现实,而这一就业心理其实是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选择。因此,当有条件比较适合的工作,就可以放手去拼搏,实现自我价值,运用多种方式去就业。因此,现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就业观,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又由就业心理引导就业,从而使每个大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推动社会发展,从上述对就业分析的论述可以看出,价值观与心理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对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的这份调查报告通过对道德观念、消费取向、就业取向这具有说服力的三点出发,说明了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具有严格而又紧密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完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赵莉,孔凡柱.大学生心理素质价值观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邹强.“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分析-基于同一份调查问卷2次调查结果[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3).

[3]刘浩.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4]黄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郭娅.民族院校大学生“三观”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2).

[6]杨滨,田惠.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报,2013(3).

第5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理财规划;教学方法。

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个人理财行业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理财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一背景下,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高校也逐渐增多。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尚在探索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的理财需求,如何改善课程教学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有利于完善个人理财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财商水平。

一、加强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理财社会需求增长较快。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投资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理财需求增长较快,理财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群中,约78%的受访者需要理财服务;50%以上的人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1995 年至2005 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 18%,而据该项调查预计,在未来 10 年里,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1]。金融投资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们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理财规划师行业前景广阔,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理财规划方面的专业眼光和视角正在成为高校理财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亟待提高。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渠道为富余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门路,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财行为和理财观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有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将证券投资列为投资首选渠道,但真正具有实际股市投资经验的比例只有10%,因此,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理财知识并希望通过高校的理财教育课程、报纸杂志、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理财知识[2]。

二、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和系统性。

高校个人理财类课程综合性突出,涵盖了金融、会计、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需要大学生拥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房地产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诸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整合度较高。个人理财类课程以居民家庭理财规划为主要服务目标,包含着投资规划和生活规划两大类内容。投资规划不仅包括证券投资规划,如股票、债券、基金和期权等金融工具的规划,而且还包括外汇、黄金等方面的投资规划。生活规划包括了现金规划、储蓄规划、消费信贷规划、房地产规划、保险规划、税收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和遗产规划等诸多方面。

(二)实务性和专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家庭都是经济活动单位,都需要解决如何扩大收入和如何合理消费的问题,个人理财是以实现居民家庭的财务自由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财力分配活动,包括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家庭理财集中在投资上,很多人将理财等同于投资。但居民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涉及到资金的分配问题,需要平衡好自身财力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因此,个人理财包含着比投资内涵更广、更为实际的内容。个人理财是在居民家庭难以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体系状况下诞生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较完善、规范的理财规划师行业。理财规划师包括了注册金融策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特许财富管理师等诸多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理财人士。除理财规划师外,广义上为居民家庭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类似人员,还包括了保险专业人员、证券和投资咨询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遗产规划师等等。

三、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适应学生理财需求的教材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理财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获得增加对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的了解,加深对已有金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而理工类和医学类等其他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则想通过对理财课程的学习,了解投资的基本知识,做好自己的生活规划。但是,从目前已有的《个人理财》或者《理财规划》教材来看,案例分析较少,而对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成为重点,如股票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外汇投资、保险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已经了解过,或者非常很熟悉。使用这些教材授课,学生就会认为再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意义不大,从而对《个人理财》课程由新鲜、好奇逐渐转向厌倦情绪。目前各个高校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专业多是财经类,因此,教材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财能力的实际提升。

(二)课程定位并不恰当。

《个人理财》课程定位一般是专业选修课或者一般的选修课,很少作为专业课出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性强的个人理财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金融投资工具和会计、税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其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从该课程的特点来看,知识综合性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课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实务性强需要学生多实际操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财多体会、多实践,所以各高校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 30 多个课时就显得不足。另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也使部分学生存在轻视该课程的倾向,因此,随着对个人理财课程定位认识的加深,将其调整为专业主干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过多重视理论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个人理财课程的课时分配只是在32 课时上下。有限的教学课时使得实践教学课时捉襟见肘,而强调实践教学又会使学生的知识整合度欠缺,加上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重视理论教学成为有限课时内的理性选择。

除了该课程的教材过多重视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性内容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老教师们一般不愿涉足,这给年轻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转换上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在讲课中往往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倾向于理论讲解。对学生而言,如果年轻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会快速下降。

(四)教学案例较为简单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生活情景的简化模拟,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目前,一般教材上的已有案例选择往往只为某一章节、某一种理财知识准备,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使学生对案例本身的认同度不高。

除了个别教材在最后一章设置综合性很强的案例外,缺乏不同种类理财知识的案例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能将简单的两三种理财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案例不多。这也导致对案例本身的问题设置等一系列引导性的思考还欠深入。

四、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学生理财能力培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群体的财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调查研究。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的大学生,理财观念和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别。所学专业不同的大学生,其投资理财能力差异也较大。在个人理财课程开课前,可以设置简单的理财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摸清大学生的实际理财状况,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注重学生解决生活模拟理财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较好的理财习惯,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二)对个人理财课程重新定位。

解决个人理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逐步改变个人理财课程的选修课地位,将其纳入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延长教师的授课时数,可以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兼顾,会吸引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理财课程教学中来,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能够缩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过程,更能适应学生的理财需求。课程的重新定位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加大对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使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切实提高其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个人理财课程实践教学力度。

加强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有以下 4 条:一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讨论中,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理财模拟大赛,以赛带练,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职业理财规划师、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四是和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运营流程,体验理财文化,加深对实际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

(四)注重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严谨性。

在理财教学中,需要精选案例,建立教师自己的理财案例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和经典案例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身边的案例等搜集,并进行加工,以适合教学需要。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2 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的适度综合性,同时又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更好;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家庭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家庭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逻辑性,设置问题要循序渐进,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思考所用案例的适用性、综合性和严谨性,不断整理财案例库,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命力,使之能对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耿彩琴.未来10年个人理财市场将年增30%[J].北京日报,转载于搜狐网,2008- 01- 09.

第6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兰州市居民酸奶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问卷有效率99.43%。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酸奶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酸奶类食品的嗜好,所以酸奶很受大家的喜爱,特别是青少年;兰州市的酸奶消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称霸,本地品牌庄园和雪顿也充满发展活力;中老年人忠诚于原味纯酸奶,而年轻人更偏爱水果味果料酸奶;环保卫生的纸盒包装和比较实惠的“购买时附赠”促销方式很受消费者青睐;新鲜度和口味是消费者购买酸奶时考虑的两大重要因素;超市是消费者购买酸奶的最主要场所,电视和朋友介绍是消费者了解酸奶相关信息的最直接方式;消费者对目前饮用的酸奶基本上表示满意。

关键词:

兰州市;酸奶;消费状况;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3903

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月收入3项内容。有效的521份问卷中,男性占49.9%,女性占50.1%,男女比例基本是1∶1持平。本次市场调研中青年人占了主体地位,主要集中在19~25岁这个年龄段,18岁以下的样本数占总数的21.1%,19~25岁的样本数占总数的21.7%,26~30岁的样本数占总数的9.4%,31~40岁的样本数占总数的16.5%,41~50岁的样本数占总数的14.8%,51岁以上的样本数占总数的16.5%。

兰州市是一座发展中的城市,经济水平处于中下等,兰州市居民的月收入水平集中在3000元左右。在被调查的521人中,有518人对月收入做了回答,其中,没有收入的人数最多,占回答总人数的43.1%,主要原因是我们调查的对象年龄在25岁以下被调查者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42.8%,并且这部分被调查者基本上都为在校中学生和大学生,因此他们没有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数占3.5%,1000~2000元的人数占13.3%,2000元~3000元的人数占18.1%,3000~4000元的人数占16%,4000元以上的人数占6%。总体来看,在有月收入的被调查者中,月收入集中分布在2000~4000元之间,占有月收入人数的60%,基本符合兰州市的收入现状。

2 兰州市居民对酸奶消费的基本情况分析

(1)喜欢饮用酸奶的程度:绝大部分兰州市居民喜欢饮用酸奶,只有约一成的不喜欢饮用酸奶。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和喜欢喝酸奶的人数占总数的66.4%,而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喝酸奶的人所占的比重仅有14.4%,由此,可推断出酸奶在兰州市有很大的市场消费前景。

(2)饮用酸奶的时间:兰州市居民饮用酸奶的时段各有不同,但倾向于晚上饮用酸奶的人居多。选择“晚上”饮用酸奶的人数最多,占总饮用人数的39.7%;其次是“不确定”,占总饮用人数的28.9%;而“中午”和“下午”两项基本持平,各约占一成(12.8%和12.1%);另外,不确定饮用酸奶时间的人约占总饮用人数的28.9%。酸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不宜空腹饮用,因此大部分兰州市居民选择在晚饭后饮用酸奶,从而既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功效又使酸奶营养充分被人体吸收。

(3)一杯酸奶(225ml)的价格不宜定得太高,以5元以下最合理。接受的价格在3~5元人数最多,为216人,占总人数的48.4%,3元以下的人数次之,为189人,占总人数的42.4%,8元以上的人数最少,仅有5人。

(4)经常饮用酸奶的家庭成员:青少年和儿童是酸奶的主要消费群体。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数基本持平,分别占44.6%和46.9%;选择“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人数也基本持平,分别占26.0%和24.0%。

(5)酸奶消费月支出: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酸奶消费月支出在100元以下,酸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兰州市居民个人或家庭的酸奶消费月支出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其中100元以下的有效样本数占总数的77.3%,占有效样本总数的3/4以上;然而,酸奶月消费支出在150~200元之间和200元以上的居民或家庭各仅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和3.8%。

3 兰州市居民对酸奶的消费偏好分析

(1)酸奶的品牌偏好:兰州市的酸奶消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著名品牌伊利为市场老大。接近一半的居民平时喜欢喝伊利品牌的酸奶(约占有效样本数的49.6%),其次,有32.1%的居民平时喜欢喝蒙牛酸奶;然而,平时选择喝庄园和雪顿的市居民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29.1%和27.1%;还有8.1%的人选择喝其他品牌的酸奶。

(2)消费者对酸奶的类型偏好:纯酸奶仍然是兰州市居民的最爱,而果料酸奶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选择最多的是“纯酸奶”,占有效样本数的62.6%;其次是“果料酸奶”,占有效样本数的41.5%;而选择“低脂酸奶”、“脱脂酸奶”和“全脂酸奶”的样本数较少,约各占一成。由此可知,选择人们比较喜欢纯酸奶,其次是果料酸奶,而低脂酸奶和脱脂酸奶比较少。

(3)消费者对酸奶的口味偏好:目前市场上的酸奶口味种类繁多,但绝大部分兰州市居民喜欢原味酸奶。选择最多的是“原味”酸奶,占有效样本数的72.6%;其次是“水果味”酸奶,占有效样本数的34.3%;最少的是“咖啡味”和“蔬菜味”,其中“咖啡味”占有效样本数的2.9%,“蔬菜味”占有效样本数的2.5%。

(4)消费者对酸奶的包装偏好:兰州市居民大部分最喜欢纸盒包装,另外有四分之一的居民玻璃瓶装。在目前酸奶的包装中,被广大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包装为“纸盒”包装,占总数的54.9%;在其他的包装中,“玻璃”包装和“塑料”包装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5)消费者对酸奶促销方式的偏好:购买时附赠是大多数居民最喜欢的促销方式,不过免费品尝也很受青睐。41.9%的消费者最喜欢的促销方式为“购买时附赠”,202%的消费者认为“免费品尝”比较实惠,“抽奖活动“这种促销方式,并不为大家所接受,此外,17.5%的消费者不喜欢酸奶促销,根据个人消费习惯直接自己选择购买。

4 兰州市居民酸奶的消费行为和满意度评价分析

(1)消费者购买酸奶的考虑因素重要性排名:兰州市消费者最看重酸奶的新鲜度,最不关心酸奶的包装。受访者购买酸奶时考虑的因素优先顺序依次为:新鲜度口味营养价值品牌价格包装;不同性别在购买酸奶时考虑六个因素的优先顺序不尽相同,男性优先考虑口味而女性优先考虑新鲜度。

(2)消费者每周购买酸奶次数分布:兰州市居民每周购买酸奶的次数主要集中在3次以内。接近一半的居民每周购买次数低于3次(约占49.3%);还有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固定的购买次数,这部分居民对酸奶的消费不是长期固定的,对酸奶的喜好程度一般,当他们想喝的时候就买酸奶,不想喝的时候就不买;而每周购买次数超过6次的仅有34人,占总数的7.6%。

(3)酸奶的购买场所:兰州市居民购买酸奶的主要场所是超市。在“超市”购买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数的85.4%;其次是“便利店”和“酸奶专卖店”约占有效样本数的两成;而选择“奶站”和“每月订购”的数量较少。

(4)有关酸奶信息的获取渠道:兰州市居民主要通过看电视和朋友介绍了解有关酸奶的信息。通过“电视”来获取酸奶信息的人数较多,占有效样本数的45.3%;其次是“朋友介绍”占有效样本数的39.5%;选择“网络”和“户外广告”人数基本相同,各占有效样本数的15%;选择最少的是“报纸”,占有效样本数的11.9%。

(5)消费者对目前饮用酸奶的满意度评价:酸奶的味道口感最使兰州市消费者满意,外观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对于酸奶满意度评价的均值介于3-4之间,即受访者的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总体上,受访者对酸奶的满意度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味道口感外观包装营养成分品牌广告安全卫生价格合适。由此说明,酸奶的口感和包装做得较好,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安全卫生方面做得不够好,消费者对其的满意度不太高,而且消费者觉得酸奶的价格偏高,对其的满意度最低。

5 主要结论

(1)酸奶作为功能性食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嗜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酸奶产品在兰州市的消费者中备受欢迎,绝大部分多消费者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喜欢饮用酸奶。主要原因是酸奶具有促进消化、肠道调理、调节免疫的功能,并且酸奶的休闲性质也是使其为大家所钟爱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营养、安全上升为保健功效,而酸奶由于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2)酸奶消费市场在兰州市发展潜力巨大。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兰州市居民的收入大约在3000元左右,相对全国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其属于中下等水平对于兰州市居民来说,一杯225ml的酸奶的价格不宜过高,大多数人们所能接受的最佳价格为5元及以下,绝大部分个人或家庭的酸奶消费月支出在100元之内,相对全国的消费水平来说,兰州市居民酸奶消费月支出属于中下等水平,由此可见,酸奶消费市场在兰州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消费者购买酸奶时最看重新鲜度,促销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最关心的是酸奶的新鲜度,其次是口味和品牌,说明消费者在选择乳制品时更加趋于理性,更多的关注产品质量安全、口味和品牌。促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增加商品销售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酸奶也不例外,目前市场上的促销手段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兰州市消费者来说,最喜欢的一种促销方式为购买时附赠,符合消费者在消费时希望得到额外赠品的心理。

(4)超市是消费者购买酸奶的主要场所,朋友介绍和电视广告是消费者了解酸奶的主要渠道。

超市以其品种齐全、方便易购、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等优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采购场所,理所当然成为人们购买酸奶的主要场所,其次酸奶便利店也是消费者经常光顾的地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居民了解酸奶信息的主要渠道为朋友介绍和电视广告,这主要是由于朋友介绍的可信度比较高和人们看电视的频率比较高所致。

(5)兰州市居民对目前市场上的酸奶满意度较高。

通过对酸奶的满意度调查得知,目前酸奶的味道口感让兰州市消费者最为满意,其次是外观包装、营养成分和品牌广告,消费者认为最不满意的是价格和安全卫生,说明消费者希望得到价格更加合理安全卫生更有保障的酸奶。对于满意度方面的调查,男性的满意感普遍要高于女性,说明女性在消费过程中渴望得到更理想的产品。

6 政策建议

(1)销售商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计划和促销方式。

酸奶作为一种休闲型饮料,大多数兰州市居民都很喜欢喝酸奶,因此,酸奶消费在兰州市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酸奶在兰州市的消费群体主要为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女性,所以建议酸奶零售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计划和促销方式,比如零售商可在儿童、青少年活动较多的地方进行酸奶销售。

(2)销售商应对酸奶合理定价,使其与兰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

兰州市居民的收入大约在3000元左右,其所能接受一杯225ml的酸奶的价格为5元以下,因此,建议零售商能够合理定价,同时,在包装方面,大多数消费者喜欢纸盒包装,建议酸奶的制造商能够不断创新,制造更加方便便捷的包装,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3)创新促销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绝大部分兰州市居民喜欢在超市购买酸奶,并且最喜欢的促销方式为购买时附赠,因此,兰州市的各大超市可以增加酸牛奶的品种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自己的营业利润。

(4)销售商应及时处理过期产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最注重新鲜度,其次是口味,因此,厂家和零售商应该及时地处理过期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防止消费者对该商品产生抵触情绪。

(5)细分市场,追求双赢。

由于酸奶食品受众面很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酸奶的类型和口味偏好各异,但是,年轻人更加偏爱水果味果料酸奶,中老年人更加偏爱原味纯酸奶,因此,厂家针对这两类消费群体对酸奶的类型和味道偏好寻求适合他们最大众化的酸奶类型和口味,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从而,厂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同时,实现制造商和销售商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峻岭,王磊,王建鑫.2004年国际酸奶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乳业,2004,(10).

[2]何玉成.中国液态奶消费市场特征分析[J].当代经济,2010,(4).

[3]聂迎利.中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中国奶业协会.杭州市乳制品消费调查报告[J].中国乳业,2009,(7).

[5]李栋,范云琳,邵明君.乳制品市场消费调查报告[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1).

[6]叶向.统计数据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品牌,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服装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1婴儿服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情况,了解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婴儿服装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内容有: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婴儿服装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婴儿服装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婴儿服装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2)间接调查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所掌握历史数据与二手资料,及时获取关于中国婴儿服装行业的相关信息与动态数据。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活动中收集、整理、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掌握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投资者进行婴儿服装行业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企业/投资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2中国服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全球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中国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服装贸易摩擦即将进入高发期。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____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此外,本季的重点主题是“金”,模特戴上层层叠叠的浅金色项链和以水晶及波希米亚珍珠串成的念珠项链,在麦当娜的影像前摇摆有致。一些裙子和衬衫饰有手制的浅金色心形徽章,表达了设计师对拉美人生活习惯极为有趣的致意,拉美人喜欢去教堂时奉上奉献物或幸运饰物,代表个人祈愿。服装、鞋、百货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

而洋装和正式晚礼服保留了干净俐落剪裁,运用许多抓皱褶摆饰边,非常versace轮廓,对於长期支持的主客群,品牌鲜明而深刻,用色与剪裁手法也令人深深著迷;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明亮简单,像极了阿里巴巴才有的中东味饰品尽是出现在全系列,增添不少神秘而奢华的气息。以各式烟管剪裁轮廓及亮色系软缎材质来纪念圣罗兰先生,色系上包括了洋红、绿色、皇家蓝、薰衣草紫、然后搭配镶嵌上彩色珠宝的大号项链和手环(有心型和绣花图案)。

抽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1.现代大学生在服装类型的选择上,更追求服装的舒适度,并非只注重潮流。

其中有63.04%的男生和65.59%的女生都偏好运动休闲型,而追求流行时尚型服装的男、女生分别只占16.3%和21.51%。

2.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生和47.37%的男生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而具体在厦门,均有超过半数的男、女生选择到中山路选购服装。到厦大一条街,沃尔玛及莱雅百货的购物者则依次减少。

3.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50-100元/的服装价位。可见,攀比之风在校园里逐步蔓延,但大部分青年学生并未随波逐流。

4.以款式为购买服装的首选因素的男、女生各占33.59%和43.12%。

质量因素以29.58%位列其次,而品牌因素则以7.5%居于最后。因此厂商应在款式的设计上注重新奇,以迎合现代大学生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5.最后,通过此次调查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系服的满意程度较低,希望各系在选择校服方面多参考学生意见。

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当今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3内容简介:

此次,黄州实训我们调查了80个女性消费者各20个男消费者。他们的年龄阶段大多在16-25岁之间。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州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100-150之间。不过也略有一部分消费能接受150-200元这个价位。而且,消费者对于衣服质量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他们大多求针织及混纺

不过对于卖衣服的地点消费者更愿去那种专卖店或商业条街。对于服装的选择消费者更注重选择比较休闲得体的衣服。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黄州的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更有甚者就没听说过网上购物。对于名牌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此次黄州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对于网上购物还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对于我们网上开店而言即是一种扩展市场的机会,不过也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开创市场,打开黄州这个 没网的现象。

这个只是对于我们这次调查的一个简单的描述,下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细节分析。

主体内容:

调查的背景

从整体来说:服装行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 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20____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

a.服装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同时它对区域的要求很明显,小县城有小县城集市,小村落有其小市场,大省会城市也有与它相匹配的规范的市场

b.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客看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c.21世纪的消费迎合现代人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c.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100元左右的服装价位。

d.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性和47.37%的男性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e.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要了解当前服装市场的全貌,提供先进的市场发展经验和理念,让市场之间相互了解、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从而逐渐改变、淘汰落后的营销与管理方式

并且在实现指导市场发展、控制过度开发、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商业决策参考、促入国际国内贸易平台交流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加,在其进行服饰购买时已不再单纯考虑产品的基本功能,在达到一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为了满意工作需求、心理需求、生活需求以及社交需之求时,选择购买更能够表现经济实力、自身品味的品牌产品则是必然。伴随着信息交流速度更为快捷,品牌消费的消费群体与流行时尚需求的步伐几乎一致。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虽然在现阶段内因地区经济的差异、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城市间文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服装消费市场还存在整体不均衡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量将会快速持平。

调查结果

)性别:

答案总数量:100

)年龄:

答卷总数量:100

)能接受的服装价格:

答卷总数量:100

)经常购买服装的地方:

答卷总数量:100

)对服装面料的选择:

答答案总数量:100

)对网络购物的态度:

答卷总数量:100

总体的结论及建议

少年: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消费群体中服装购买频率最多,总体购买金额较多的群体,其中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与中国总体人口男女比例相反。该群体有很强的购买欲望,时尚,追求流行、个性,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各种新品牌。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容易冲动购物。是目前服装品牌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青年: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消费群体中购买单件服装价值最高的群体,该群体是消费群体种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群体,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但该群体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相对成熟,因此对风格、对时尚有自己的喜好,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有自己喜好的品牌,对新市场越来越强调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因此对消费者的心理把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从品牌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品牌建设的复杂性,品牌建设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互动、多变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品牌建设和维护的工作过程,起到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作用。

).当前所倡导的 名牌战略是适应消费者行为而产生的,因为强势品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品牌的最一般性能。强势品牌能给消费者心理带来一种冲击效果,产生购买动机,而一旦适用,由于较好的实际效果,而获得较好的评价,口碑逐渐形成,进而达到信任、强化、情感共鸣的效果,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所有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活动都应当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来入行的,只有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衣、食、住、行 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衣,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品牌,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

).考虑的不再是人人有衣穿的问题,而是满意当前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与服饰文化的要求。我国所拥有的是一个具备相当购买能力及旺盛的购买欲望需求强大的消费群

).创新是企业将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方式的组合融入经营体系,从而快速提升经营体系力。仅是企业家或员工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的一种超越传统的经济行为。在资讯科技时代,创新是一种生命力更强的、创造价值更高的经营要素。所以我们要积极提倡创新精神,跟着时代走,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4一 服装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口近13亿。服装消费者是一个绝对数量巨大的群体。这个数字是对中国服装消费者群体庞大特征最有说服力的描述。消费者数量是任何行业都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对于服装业更是尤其重要。我国是传统上的服饰消费大国,所谓的"大",正是来自于人口数量,它是作为服装行业前景重要的评估依据。不仅于此,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为服装市场的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考虑中国这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消费群体时,考虑的不再是人人有衣穿的问题,而是满足当前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与服饰文化的要求。我国所拥有的是一个具备相当购买能力及旺盛的购买欲望需求强大的消费群体。

二 服装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是个具有古老历史、悠久传统、幅员广阔、民族为多的国家,其服饰消费者在上述种种方面的巨大的差异就表现在服饰消费诉求上的千差万别。因此,除了拥有庞大的绝对数量之外,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群体。从购买力分析,在我国,同时存在着从富裕、小康到温饱多个不同层次的服饰消费群体。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做粗略的划分,基本表现为总体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以天津消费者为例,天津市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显示出消费行为的显著差异。研究市场可以发现,在高中低各层次价格带上,消费者对服装品牌和风格种类的要求区别较大,低收入水平消费者对服装的价格要求偏重讲究“经济实惠”;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注重服装既要美观舒适又要价格合理、易于接受;高收入水平消费者则有很大不同,他们讲究品牌档次、要求服装能够显示其身份品位而忽视价格的高低。因此就要求服装市场的错位经营,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地区差异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程度也随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变化:在中下层消费者中,它表现的较为突出,但在上层消费者中却并不明显,这是一个共性问题,目前居于高价位的品牌如SPRIT、ELLE、POLO、FENDI、BCBG、MA__MARA、等,其在京津两地的销售业绩和人气程度并没有太大区别。在上层消费群体里,区域差异的影响并不能引起多少消费行业上实质性的不同。无论在哪里,他们的消费都会集中在那些标示着高贵和财富品牌的范围里。

消费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于服饰消费者说,自己穿着和送礼是两个最基本的消费目的。当送礼成为目的时,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就很可能集中在价格这一个因素上了。在这种特殊的消费行业中,常规的消费者划分原则就会完全被__,即便是很穷困的人也有可能购买几倍于其消费能力的服饰商品,以求“体面过人”的效果。

以上种种可能引发消费行为差异的因素都是可分辨和可预期的,适宜被用来作为例制定生产和营销计划的主要依据及参考,行业厂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服装消费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心理逐渐成熟的群体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逐渐成熟的群体,这是飞速变化中的国情导致的必然结果。表现在:

第一、消费者的整体收入在持续增加,这将导致对服饰类商品购买需求的增长和实际购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第二、消费者在购买倾向上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购买力逐步向高价位和中低价位两个区域集中。这种变化可以从市场对服饰类消费品需求变化中得到印证:高档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欢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为多服饰品牌的重要新兴市场,大路线的中低价位品牌同样销售看好;

第三、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消费者对于服装种类的需求呈飞速上升的趋势。其速度之快,使得现有的服装商品每一刻都显现出某种程度的单一和过时。这种变化加快了国内服装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宴会服、婚礼服、休闲服、职业套装等等已经成为市场上的常规门类。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服装市场上,针对性越明确的产品将越受欢迎。

第四、社会热点、流行文化、国际潮流都促使消费者的审美口味不断地变化。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使人们不再局限于服装的实用需求,开始关注服装的装扮自我、表达自我等更深层作用。他们对新生事物和时尚潮流的接受和消化速度都令人咋舌,但同时也不乏对自身传统的偏爱和坚持,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难以捉摸的。

第五、消费者正在日益变得成熟。繁荣的市场和发达的资讯为他们提供了的速成服装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摆脱轻信、盲从的消费习惯,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对服饰风格、款式以及质量价格比都已经具备了更好的嗅觉和判断力。有见于此,了解他们的爱好,然后给他们的选择,将是企图进入中国服装市场的厂商的正确途径。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5自20____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服装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____年1月,国务院正式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____-20____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第8篇: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幸福感 显性因子 隐性因子 幸福悖论

一、 引言

经济学在对生产、消费等实体经济的研究中产生了对效用满足等主观感受的分析,效用理论的出现是经济理论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为研究经济行为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效用理论过于严格和理性的假设(如完备性、传递性等),使效用概念在分析经济行为上出现了与人类真实福祉(即幸福)相背离的现象。现代行为经济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现实中人类的行为选择并非都具有一贯的理性,记忆偏差、适应水平、参照点依赖等非理性心理机制的大量存在,极易导致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使人类的行为选择偏离其根本福祉。这些导致偏好变化的心理机制的现实证据的大量发现,引发了效用理论的幸福意义上的革命。现在,幸福研究已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幸福是比效用更复杂更深层次的人类心理体验,效用反映的只是人们行为选择上的显示性偏好,两者在研究层次、研究目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现代经济学把研究重点放在效用上,以效用替代幸福,不仅会造成经济学研究与人类根本福祉目标的偏离,而且会导致人们对幸福规律的认识偏差。比如,经济学通常假设效用是随着消费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消费水平又通常与收入、财富正相关,因此把效用等同于幸福,就会得出财富或收入越多就会越幸福的结论,实现人类幸福的手段就变成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了。这在理论上妨碍了经济学对幸福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则导致人类对物质财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

*谢识予,复旦大学博弈论与数量经济中心,Email: syxie@fudan.省略,通讯地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邮政编码:200433;娄伶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Email: 061015047@fudan.省略;朱弘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Email: zhuhongxin@fudan.省略;本文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编号:B101。本文的电话调查得到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协助,44位经过培训的复旦大学学生担任本调查的电话访问员,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大量调查显示,现代社会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过去有了大幅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不仅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使得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只重视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幸福感的必然提升。特别是收入和幸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的“收入幸福悖论”(后面简称“幸福悖论”)的发现(Easterlin,1974),更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幸福问题的兴趣,此后开始了对收入和幸福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和对幸福悖论的理论解释。

关于收入和幸福关系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幸福悖论主要是在高收入国家的时间纵向比较研究中明显存在,在低收入国家中则较少存在,而在国家之间或一国内部的横向比较研究中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表现形式。比如,时间纵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50年中,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财富的成倍增长而增长,欧洲自1973年以来,也没有增加,幸福感状况表现为一条几乎没有变化的水平线(Mayers,1996;Veenhoven,1984;Frey and Stutzer, 2002)。而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印度、墨西哥和菲律宾,收入和幸福之间则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iener and Oishi,2000)。跨国研究发现了1.5万美元的幸福临界点,在人均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国家组别中,收入对幸福的贡献较为明显;在人均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国家组别中,收入对幸福的影响较弱(Inglehart and Klingemann,2000; Layard,2005)。对收入与幸福的横截面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则发现了收入对幸福的边际影响呈现递减的对数曲线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幸福报酬递减(Diener et al.,1993;Veenhoven,1991)。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认识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系,理解幸福悖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幸福悖论的成因,伊斯特林自己用经济学的“相对收入假说”、心理学的“定值理论”或 “享乐适应”理论进行解释(Easterlin,1974,2001,2002),西拖夫斯基则认为是富裕社会的过度舒适妨碍了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Scitovsky,1976)。后来学者以心理学的“享乐水车”理论为基础,划分出更为细致的水车效应,如“满意水车”(Kahneman et al.,1999)和“社会水车”(Bruni and Porta,2005)等理论,强调相对消费和地位(positional)竞争等社会性攀比行为在幸福悖论中的作用。

经济学家对人们在收入、消费、地位等方面的攀比行为已经有过广泛的研究。比如,凡勃仑(Veblen,1899)发明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一词来描述消费行为的社会性;西拖夫斯基最早研究了消费和地位之间的联系(Scitovsky,1976);荷诗(Hirsch,1976)创造了“地位性商品”(positional good)的概念以强调相对社会地位的角色。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弗兰克(Frank,1985a,1985b,1999)进一步根据受他人行为影响的敏感程度,将人类的消费分为“显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和“隐性消费”(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两大类,通过人们在这两类消费领域的不同行为特征的分析来对幸福悖论进行解释。这一理论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幸福悖论产生的微观机理有着重要的启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攀比性和炫耀性消费也日益突出。这些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居民的幸福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幸福悖论在我国现阶段是否同样存在?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但目前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非常少。理论研究方面,田国强、杨立岩(2006)将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攀比理论和“忽视变量”(omitted variables)理论统一起来,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下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探讨了幸福悖论问题。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涉及中国人的幸福状况。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针对特定人群幸福程度的测量和分析的,包括中国化的幸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属性的检验分析(邢占军,2005),对中国大陆部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调查(奚恺元,2006;邢占军等,2008),对大学生的幸福状况的调查(严标宾等,2003),对老年人的幸福感调查(赵立军和刘旭华,2002)等等,只有少数学者用相对收入、预期(欲望)等比较行为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Knight et al.,2007)、城乡居民幸福感差异的原因(罗楚亮,2006)进行了探讨,但国内根据经济学理论探讨收入幸福规律和幸福悖论在我国存在性的研究还是较为少见的。

本文将在以往学者提出的显性消费和隐性消费、社会攀比等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幸福与效用的区别和联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生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幸福悖论在我国是否成立等理论命题进行检验。这对于把握我国居民幸福感的生成规律,科学评价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 显性因子和幸福悖论:理论分析

人的幸福感是由外在事物刺激而引起的内在主观体验[ZW(]有关幸福的详细定义参考Veenhoven(1984),pp.2228。。外在刺激既可以包括商品消费、收入增加等可以用货币计价衡量的经济因素,又可以包括亲情交流、健康休闲等无法用货币计价衡量的非经济因素。前者容易被人的认知思维所明确感知,后者多为人的情感体验而难以被人的认知思维所把握。例如,商品消费在带给人情感享受的同时会掺杂较多的认知评判体验,而亲情交流则可能没有严格的认知比较思维的参与。二者带给人的幸福体验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根据认知敏感程度的大小,将影响人类幸福的经济因素称为显性因子,非经济因素称为隐性因子,同时将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对应的“消费”体验分别称为显性消费和隐性消费。

本文认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可以用货币计价、衡量,人的认知比较容易产生,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会获得情感享受上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极大地受到社会标准的导向和影响,在人际之间会产生明显的炫耀性和攀比,使商品消费带给人的幸福感由于社会比较的参与而发生变异和扭曲。如一个人实现了对某种商品的拥有,他会把这种实现的结果与自己拥有的、自己最想实现的、别人拥有的进行比较,这种相对地位的高低最终会影响到该人的幸福感大小。

人类认知偏差的普遍存在是现实中幸福与效用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认知攀比会使人们在对显性因子的追求过程中偏离幸福的轨道,得到的只是效用或功用上的满足,而不是真正的幸福。在显性经济领域,外在刺激通过人的神经心理机制所产生的幸福是经过效用中介折射后的幸福。内在的幸福感受带有明显的效用或功用的痕迹。比如人们更换更快更奢侈的车子或越来越大的房子追求的是其炫耀性功用,首先产生的是效用上的满足,而非直接的幸福。所以,在研究幸福时,我们可以把效用作为显性消费和幸福之间的价值中介,通过幸福和效用的关系,效用和商品数量的关系,来间接把握幸福和商品消费之间的关系。

因为显性消费的效用中介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这种性质传导到幸福的形成过程中就会导致显性消费的边际幸福递减。而且受人的生理阈值的明显约束,效用并不一定能全部转化成幸福。许多人在获得消费效用的同时不仅没有感受到幸福,而且会感受到痛苦。因此商品消费带来的幸福感的边际递减可能更快。另外,显性消费所具有的社会攀比效应还会产生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负外部性,造成较大的社会福祉损失(Ng,2003;Frank,1999),因此显性因子对幸福的边际贡献会进一步受到影响,边际递减更快。

与显性消费相反,亲情交流、婚姻生活等隐性消费和幸福之间则具有直接的联系,其消费享受多为纯粹的情感体验,较少掺杂社会比较的因素,无需效用中介的作用,对幸福的生成有更直接显著的影响,因此不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性质的影响。此外,隐性消费带给人的精神享乐的无限性,对社会生活也会产生积极的反馈效应,通常有正的外部性,因此隐性消费往往具有边际幸福递增的性质,对幸福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因子。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的一个理论命题是:

[HTH][STHZ]命题1:[ST]显性因子具有边际幸福递减倾向,隐性因子存在对幸福的边际递增作用。隐性因子在幸福生成中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因子。

可是,现实中人们往往相对看重显性消费,特别是地位性商品、奢侈炫耀性商品的消费,而忽视家庭生活和健康锻炼等隐性消费(Frank,1999,2005)。现在根据命题1中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就可以在理论上解释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了经济财富巨大增长的实惠后,幸福水平却没有相应增长的“悖论”了。因此证明命题1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悖论做出理论解释。

收入,作为“显性因子”的典型代表,最容易在人际之间产生攀比和竞争的负外部性,相互之间的人际竞争,使绝对收入水平对幸福的影响较小,决定幸福的收入变量主要表现为相对收入水平。相对收入越高的人越幸福,越低的人越不幸福。所以在某一固定时点,收入与幸福之间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又由于收入的边际幸福递减趋势不可避免,所以在收入与幸福的横截面数据的研究中会发现正向递减的对数曲线规律。而在时间纵向比较研究中,由于社会攀比所造成的个体幸福感在社会比较线上下的提高和降低会一一相抵,这就使时间序列的社会平均幸福感水平呈现总体不变的长期趋势,出现明显的幸福悖论。因此,我们可以将收入与幸福的悖论关系进行如下更为具体的命题总结。

[HTH][STHZ]命题2:[ST]在时间纵向比较中幸福未必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在横截面比较中幸福是收入的增函数,收入与幸福存在对数曲线关系。

由于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对幸福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注重显性因子尤其是收入对幸福的影响之外,也把研究视角拓展到家庭、婚姻等隐性生活领域,以探讨幸福形成的一般机制。

由于幸福的产生与一国的体制、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在幸福形成的一般机制的探讨中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制度性因素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既定的环境变量进行处理。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幸福函数写为:

其中,E是文化、政体、地域等环境因子,E ―表示其对幸福的“定值”属性。C是显性因子,包括收入、物质条件、工作成就、物价、经济发展等。U(C)是显性消费的效用函数,表示显性消费通过效用中介产生幸福的机制。I是隐性因子,包括年龄、性别、个性、婚姻、家庭、健康、生态环境、人际关系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对幸福的影响一般具有如下性质:H/C0,以上性质基本上刻画了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对幸福的两种不同作用规律。

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显然也存在比较普遍的攀比行为,背后主要是“面子”问题。这会产生很强的显性消费负外部性,从而导致显性因子的边际幸福递减倾向。但我国传统上又是重视家庭生活和亲情关系的国家,因此隐性因子对幸福的正面作用也比较强。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可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将在实证部分对这种规律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呈现不均衡增长的态势,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绝大多数人的绝对收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相对收入并没有提高。因此在认知攀比的作用下,我国居民的幸福感不一定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由于我们的调查只能得到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也只能对命题2中横向比较的结论进行检验。

三、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数据调查[KH*2]

为了实证研究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检验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上海居民幸福感的相关数据[ZW(]问卷调查对象是居住在上海地区的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共调查2381名被试,获得有效样本808份。。对一个地区居民的幸福感进行单独调查,可以排除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定值因素E的影响,揭示个体特征、生活状态、社会经济因素等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对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内在规律有重要意义。

该调查包括有关个人特征、生活状态、社会经济环境满意度、物价房价变化的影响和对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五方面内容,涉及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经济发展、股市、房价、物价、利率政策、政治活动、环境治理、医疗社保、人际关系、健康等25个问题。其中股市、房价、物价、家庭月收入等是影响幸福的显性因子,人际关系、婚姻、健康、环保等是隐性因子。调查方法是李克特式的量表调查方法,如让居民用0分(表示“一点也不幸福”)到10分(表示“非常幸福”)的11级打分法对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通过对定性结果的有序赋值得到相关数据。在具体统计中,我们对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方便分析的归并处理,对性别、婚姻、年龄、职业、、子女状况等定性变量进行了哑变量设置。

调查获得的808份有效样本的幸福程度自我打分分布情况如表1。实际打分居民的幸福感中位数是8分,众数也是8分,平均幸福程度为7.15分,标准差是1.756。其中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水平在5分(代表既不幸福也不痛苦的中性状态)以上,66.5%的居民的幸福感介于6和8之间。这与文献中国外居民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结论很接近(Argle,1999,2001;Veenhoven,1993;Diener and Diener,1996;Rojas,2005)。

(二) 收入与幸福关系的检验

首先用调查获得的808份有效数据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命题2的横截面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文献中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研究通常以没有控制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情况下的幸福和收入的两变量简单回归为基础(Easterlin,2005;Frey and Stutzer,2002;Diener et al.,1993;Veenhoven,1991)。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本部分也将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这里采用的幸福数据是居民对自己幸福感的主观打分,收入取的是把家庭月收入的区间平均值。采用的回归模型为:

其中,H是幸福感量值,Y是家庭月均收入,μ是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收入与幸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对数收入的回归参数仅为0.38,R2=0.027685,说明收入尽管呈现与幸福感的显著正相关性,但却只能解释幸福感差异的极小部分。表2的回归结果与横截面数据研究文献得到的普遍结论相吻合。根据回归结果得到的收入幸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意味着收入的边际幸福递减规律的成立,验证了命题2的收入幸福对数曲线关系,证明“幸福悖论”在我国是存在的。图1显示,大约在家庭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HJ*4/9]左右存在一个临界点,在5000元以下收入对幸福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明显,在5000元以上边际报酬逐渐趋近于0,收入增加对幸福的影响越来越微弱。

(三) 影响幸福的因子分析

本部分用808份样本数据对隐性因子和显性因子对幸福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命题1进行检验。因为幸福数据是排序等级数据,而且需要考虑的解释变量较多,因此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采用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是自变量向量的行数或分层组数,j为被解释变量H的分类,j=1,2,…,10。αj为常数项,Age、Gen、Mar、Rel、Edu、Occ、Chi、Jus、Med分别代表年龄层次、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层次、职业、子女状况、公平与效率选择、媒体选择等有关被试的个人信息的人口统计学变量。Pri、Ach、Hea、Hom、Com、Mec、Env、Eco、Sal、New、Sto、Hou、Rat和Soc分别代表物价上涨影响、理想实现程度、健康水平、对同性恋的包容度、人际关系、医疗和社会保障状况、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状况、家庭月工资、新闻关注范围,以及股市、房价、利率政策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程度。这些变量放在u(•)函数中是因为调查得到的是这些变量的主观感受程度,而非这些变量本身。,β,τ,ρ,ι,θ,[AKw-D],λ,ο,χ,δ,γ,ξ,[XCa19.tif],ω,ζ,ε,,σ,φ,μ,κ,ψ分别为解释变量对应的系数。

1. 回归结果

808份调查数据的有序logistic回归的主要结果如表3所示。表3列出了10个幸福等级所对应的常数项和主要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情况,删除了“媒体选择”分类变量的参数估计情况。

注:这里采用的是Logit连接函数,下同。

a这里参数设为0,哑变量设置以该变量为参照,下同。

表4输出了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模型总体检验的似然比统计量(-2 Log Likelihood)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05,表明模型拟合数据。比例优势假定的P值为1.000>0.001,表明采用logit连接函数的模型拟合较为理想。

模型拟合优度评价的另一个指标是伪决定系数(PseudoRSquare),与一般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不同,它们在取值和意义解释上与真正的决定系数均存在较多差异,只能作为模型拟合优度的参考。表5给出了logistic回归的三个伪决定系数:Cox and Snell、Nagelkerke和McFadden,其值分别为0.287、0.294和0.091,只能解释应变量变异的一部分。由于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定系数,并不能以此来断定模型的拟合情况,关键还要看模型的经济学幸福逻辑意义如何。

2. 回归结果分析

本部分就logistic回归中发现的相关规律进行解释。logistic回归是通过回归系数来解释优势比(Odds Ratio,OR)。回归系数表示的是对数优势logit(p ∧)的平均改变量。优势比是被用来作为自变量对应变量作用效应大小的指标。二者的关系为:OR=exp(bj),其中,bj为回归系数。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对幸福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物价上涨,其回归系数为-0.376,优势比为exp(-0.376)=0.69,表明受物价上涨影响程度大的居民的幸福感低于受物价上涨影响程度小的居民,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物价上涨程度的影响每增加1单位,幸福感位于有序分类高端的优势将改变0.69倍,受物价上涨影响程度大的居民的幸福感优势是影响小者的0.69倍,且该变量通过了Wald统计量的显著性检验(P=0.000

其次对幸福存在负面效应的因素还有对同性恋的认同度(优势比为0.77)、股市的影响(优势比为0.94)、利率提高的影响(优势比为0.98)和政治活动的影响(优势比为0.95)。除了对同性恋的认同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3个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利率提高和政治活动的影响的优势比几乎接近1,表明受利率提高和政治活动影响程度大的居民的幸福感优势与影响程度小的居民的幸福感优势没有太大差别。相比于物价因素,这些政治经济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联影响较远或难以觉察,人们在评价幸福感时常常会忽视这些因素。对这些因素,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考虑删除。

对幸福正面影响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满意度,其回归系数为0.437,优势比为1.55, P=0.000,说明对人际关系满意度高的居民的幸福感显著高于意度低的居民,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幸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对幸福有正向影响的自变量还有理想的实现程度(优势比为1.18,P=0.020)、健康状况(优势比为1.34,P=0.000)、医疗社保(优势比为1.22,P=0.001)、环境治理(优势比为1.27,P=0.000)、经济发展(优势比为1.17,P=0.088)、家庭月收入(优势比为1.04,P=0.320)、新闻关注范围(优势比为1.04,P=0.020)。其中,理想的实现程度、健康状况、医疗社保、环境治理和新闻关注范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新闻关注范围(优势比为1.04)对幸福几乎没有影响,说明该变量与幸福关系较弱,在以后的分析中可以不予考虑。而经济发展、家庭月收入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对幸福的影响均较弱,尤其家庭月收入优势比仅为1.04,说明家庭月收入高者的幸福感优势仅是低者的1.04倍,验证了收入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的悖论现象。

在无序分类自变量中,男性比女性的幸福感明显低(回归系数=-0.426),其优势比为0.65,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03),说明性别在幸福决定中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上海男性幸福感优势只为女性的0.65倍,这与文献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Brody and Hall,1993;Cheung and leung,2004)。这可能与性别的社会角色认同的差异有关,相比男性,女性的社会责任感较少,生活压力较少,对生活更容易满足。

相对于学生,农民(优势比0.35,P=0.043)和企业主(优势比0.44,P=0.043)的幸福感显著较低。在所有职业分类中,农民是最不幸福的人,其次是企业主、单位员工,而学生的幸福感是最高的,这说明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底层农民和创业企业主的生存压力的关注是不够的。

在婚姻状况中,未婚者、离异者均比已婚者的幸福感低。未婚者的幸福感优势是已婚者的0.51倍(优势比为0.51,P=0.064)。离异者的幸福感优势显著低于已婚者(P=0.000),其优势比为0.06,即离异或其他婚姻变故者的幸福感优势只有已婚者的0.06倍,而已婚者的幸福感优势是离异者的16.67倍(1/0.06),二者的差距非常明显。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的研究相吻合(Inglehart,1990;Russell et al.,1994),表明婚姻生活能够提供亲情网络的情感支持,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水平,对人的幸福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幸福感中最强的预测指标之一。此外,子女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对幸福均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予以删除。

综合以上分析,物价、理想实现程度、健康、对同性恋的认同度、人际关系、医疗社保、环境治理、新闻关注范围、婚姻、性别10个变量不仅与幸福优势的相关程度较大,而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四) 显性因子与隐性因子的特性检验

进一步地,以优势比作为衡量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对幸福的边际贡献大小的近似指标,以优势比是否大于1作为边际贡献递增或递减的分界线,对命题1的隐性因子的边际幸福贡献递增的性质和显性因子的边际幸福贡献递减的性质进行验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物价(优势比为0.69

在隐性因子中,理想的实现程度(优势比为1.18>1)、健康状况(优势比为1.34>1)、人际关系(优势比为1.55>1)、医疗社保(优势比为1.22>1)、环境治理(优势比为1.27>1)等隐性因子的边际幸福报酬均存在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的边际递增趋势明显。以健康状况为例,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每提高1个等级,幸福优势将改变1.34倍,幸福感出现明显递增。而且,以上对幸福的边际增进作用明显的隐性因子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对命题1提供了有力支持。唯一一个出现边际幸福递减倾向的隐性因子是政治活动的影响(优势比为0.95

这些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隐性因子对人们的幸福感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因子,幸福不是来源于人们投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收入变量,而是来源于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婚姻、健康等隐性因子。这是一个与人们直觉反差很大的“悖论”结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显性因子过度追求的做法带来的只是炫耀性效用的满足,而不是幸福感的提升。所以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上,如果在经济因素上做文章的话,不是直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而是抑制通货膨胀和改善就业。这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盲目收入攀比敲响了警钟,因为这不仅无益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回归结果中家庭月收入的优势比仅为1.04,几乎对幸福感没有影响),而且由于收入攀比能够挤压人们用于隐性消费的时间,反而起到了消减幸福感的反作用。实证验证结果对命题1和命题2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也对本文的理论结论进行了充分验证。

根据表3的参数估计值,参照计量方程(3)可以写出累加概率有序logit模型:

其中,Pri代表物价上涨的影响,Ach代表理想的实现程度,Hea代表健康水平,Hom代表对同性恋的包容度,Com代表人际关系,Mec代表医疗和社会保障状况,Env代表环境治理,Gen代表性别, Occ代表不同职业,Jus代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选择,Mar代表婚姻状况。

可见,从方程(4)到方程(6)各累加概率logit模型除了常数项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外,各自变量对应的回归参数都是相同的,表明各幸福等级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规律是一致的,随着幸福等级的提高累加概率是不断增加的。

四、 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2个命题的实证检验,本文理论部分的主要结论均获得了较好的验证。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国(上海)居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同幅度的增长,家庭月收入对幸福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的双曲线规律,而在控制其他变量之后,收入对幸福几乎没有影响。“幸福悖论”现象在中国明显存在。在幸福影响因子的检验分析中,人际关系、婚姻、性别、健康、医保、环境等隐性因子对上海居民幸福感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物价、股市、利率、收入、经济发展等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存在较为普遍的边际幸福报酬递增规律,而显性因子则存在较为普遍的边际幸福报酬递减的规律。

上述研究表明,影响居民幸福的主要因素不是显性经济因素而是隐性非经济因素。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有效手段。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效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可以为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第一,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不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正确途径。

中国居民收入对幸福的边际递减规律的发现,意味着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增加幸福感上,比提高同等幅度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要显著地多,这表明经济发展中过度重视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偏差。国家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需要防止一刀切,要把收入提高的重点放在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上,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的幸福水平和改善幸福分布状况均有显著的效果。

第二,提高国人幸福感需要在隐性因子上做文章。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物价、房价、股价等显性因素并不是增进居民幸福的主要因子。相反,一些隐性因子,如婚姻、性别、职业、医保、人际关系等却是影响人们幸福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在减少离婚率,提高男性幸福感,减少农民、企业主的生存压力,改善医疗和环境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多做文章,这才是提高全民幸福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三,经济发展应坚持有利于福祉的正确方向。

幸福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不应以越来越高的收入或越来越奢侈的消费为目的,发展成果不应浪费在社会攀比性强的炫耀性效用的满足上,而应该重视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隐性保障或隐的加强,切实落实到提高居民幸福感上,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物品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印尼、菲律宾等落后国家持平,在提高国民福祉、建设福利经济社会上尚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在全球经济处于不景气的“谷底”阶段,我国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刚好比在全国上下都忙着赚钱的“峰顶”时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和加强影响幸福的隐性因素上,搞好医疗、教育、交通、环境,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自己的健康,去享受亲情,去更好地休闲和享受生活,让人们从赚钱的繁忙之中走出来,真正地体会幸福生活,这样可以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营建一个国民幸福指数最大化的和谐社会。

总之,经济发展应该是一条“幸福最大”的“中庸之道”,而不是螺旋上升的“GDP增长”之路。在这条“中庸之道”中,一边是不与金钱挂钩的工作制度,一边是要与亲情挂钩的休闲享乐。

参考文献

Argyle , 1999, “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in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Enjoyment and Suffering, Eds. by Kahneman D. E. Diener and N. Schwartz,353373.

Argyle M., 2001,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Published by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Brody L. R. and J. Hall, 1993, “Gender and Emotion,” in Handbook of Emotion, Eds. by Lewis M. and J. Haviland,447460.

Bruni L. and P. L. Porta, 2005, Economics and Happiness: Framing the Analysis,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ung C. K. and K. K. Leung, 2004, “Forming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5,2356.

Diener E. and C. Diener, 1996, “Most People are Happy,”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181185.

Diener E. and S. Oishi, 2000, “Money and Happiness: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 in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ds. by Diener E. and E. M. Suh,185218.

DienerE. E. Sandvik, L. Seidlitz and M. Diener,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8,195223.

Easterlin R. A. 2005,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Income? Caveat Empto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0,243255.

Easterlin R. A. 1974,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witz, Eds. by David P. A. and M.W. Reder,89125.

Easterlin R. A. 2002, Happiness in Economics, Published b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Easterlin R. A.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The Economic Journal, 111(473),465484.

Frank R. H. 1985a, “The Demand for Unobservable and Other Nonpositional Goo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101116.

Frank R. H. 1985b, Choosing the Right Pond,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 R. H. 2005, “Does Absolute Income Matter? ”, In Economics and Happiness: Framing the Analysis, Eds. by Bruni L. and P. L. Porta,6590.

Frank R. H. 1999, Luxury Fever: Why Money Fails to Satisfy in an Era of Excess, Published by New York: Free Press.

Frey B. S. and A. Stutzer, 2002, Happiness and Economics: How the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Affect WellBeing? 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irsch F. 1976, The Social Limits to Growth,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Inglehart R. F. and HD. Klingemann, 2000, “Genes, Culture, Democracy and Happiness,” In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ds. by Diener E. and E. M. Suh,165183.

Kahneman D. E. Diener and N. Schwartz,1999,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Published b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Knight J. L. Song and R. Gunatilaka, 2007,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Oxford,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334.

Layard R. 2005, “Rethinking Public Economics: The Implications of Rivalry and Habit,” in Economics and Happiness: Framing the Analysis, Eds. by Bruni L. and P. L. Porta, 147169.

Mayers D. G. 1996, Social Psychology, Published by New York: McGrawHill.

Ng YK. 2003, “From Preference to Happiness: Towards a More Complete Welfare Economics,”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20,307350.

Rojas M. 2005, “A conceptual referent theory of happiness: Heterogene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4,261294.

Scitovsky T. 1976, The Joyless Economy: An Inquiry into Human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blen T.1899, 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Published by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Veenhoven R. 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Published by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Veenhoven R. 1993, Happiness in Nations: Subjective Appreciation of Life in 56 Nations 19461992, Published by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Erasmus University.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134.

罗楚亮,2006,《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817―840页。

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经济研究》第11期,4―15页。

奚恺元,2006,《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刑占军,2005,《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邢占军、刘相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