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文化习俗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习俗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习俗差异

第1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西送礼 送礼行为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因此,送礼也就成了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项目负责人、著名社会评估专家柯兰君教授(Prof.Bettina Gransow)曾说:“送礼作为社会互换的一种形式,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功能,送礼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互换方式。”在西方送礼行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对送礼的看法不同,处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国人送礼与西方送礼的差异

1.对送礼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视礼品本身的价值。而西方人送的礼物一般都很轻,如向女朋友表达爱情,送上一枝玫瑰花;朋友过生日,送上一张贺卡;参加朋友的周末晚会,带上一盒巧克力。他们并不在乎礼品的贵贱,认为意思到了就行。有位男士送给他女朋友一枝已不太新鲜的花作为生日礼物,她仍然很高兴,认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中国人送礼重内容,而西方人更重包装。西方人送别人礼物,包装精美,包装的价值往往超过内涵的价值。你有时收到看来很大、很豪华的礼物,而拆开来一看,里面却是很小、很普通的物品。

2.对送礼的处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送礼讲究藏而不露,甚至行若无事,主人在客人走了以后才会发觉查看。而西方人讲究当面拆开,当面表示惊喜和感谢,以示对送礼者的尊重。英美人接受礼物时,会立即说:“It’s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类的赞美话,以不辜负送礼人的一片心意。如因某种原因,不想当面拆开,必须予以说明,并致歉意。

3.对送礼的接受方式不同

中国人收受他人礼物时,喜欢再三推辞,以示谦让和客气,并且在收到礼物后虽然满心欢喜,也会将其搁置一旁。但是西方人则不然。他认为你的礼物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所以送来了,就要毫不客气地“笑纳”,并且还要当着你的面打开看看,除了要惊叹一声外还要再盛赞一番。

三、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

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1]。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2]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

“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Face)定义为每个人都想获得的一种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 self- image)。它体现了个人的欲望或需求,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以自我为取向的形象。而汉语中的“面子”则是依赖于他人的群体取向。[3]

中国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不论是富是穷,不论身份高低,不论在城市农村,都追求脸面,将送礼、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视为基本需要,将争脸、给面子和礼尚往来列为基本行为规范,形成中国人社会中恒久而普遍的礼品消费行为。

西方社会“面子”的概念从内涵来讲要比中国的“面子”小得多,他们倾向于把人与事分开,对人不对事。双方可能公开对抗,大嚷大叫、剑拔弩张、唇枪舌剑,但因为他们是任务取向、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事后仍然是朋友。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际关系基于平行,所以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西方的面子概念与中国迥异。首先,中国的面子主要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的面子和中国的面子一样具有“社会约束力”。其次,由于西方受个人主义取向影响,集体规范或期望较低,人人试图建立“平等性”关系,一旦发生冲突,人事两分,对事不对人,因此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死要面子”。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方西有不同的送礼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只有通过表象追寻实质才能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与西方人交往。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教学实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这就要求职专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一、英语教学中的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咋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才会出现歧义和误解。

例如:

A: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B:No,my English not good.

A:Why?Don't you think so?

B:No,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的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到:Thank you.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语言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其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组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

词汇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如“龙”(dragon),在汉语中“龙”使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 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

常用词的文化差异:如“狗”(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You lucky 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任何使用,极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问候语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刺耳,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容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

禁忌语的文化差异:如: He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to the twelfth floor,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climb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 on foot.John住在第十五层,为什么他只乘坐电梯到十二层呢?原来他在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职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相差异。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职专英语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文化 医科院校 措施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69-02

随着高考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宿舍作为大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也渐渐的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即宿舍文化。本课题组在学习先前学者对宿舍文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医科院校特点,对宿舍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宿舍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透过小角度,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宿舍文化状况,强调宿舍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建设良好宿舍文化提出建议。

1、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在山西医科大学校本部进行,以宿舍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问方法进行调查。除去试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达99.2%。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采取了多段抽样法,先按照年级进行分层抽样。由于调查时正值在校大五毕业班同学到各医院实习阶段,考虑到访问难度较大,而其结果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小,故只选取了一至四年级同学进行调查。然后,在每个年级内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以宿舍为分析单位,男、女生各抽取15间,共抽取出120间宿舍,再随机抽取一名宿舍成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开始之前,我们对挑选出的10名调查员进行了培训。由于调查员都来自课题组本身的研究员,所以对调查目的、内容、意义、方法以及项目其他具体情况都较为了解。此外,在调查访问的步骤、时间安排、工作量等方面,研究人员进行了补充说明,并组织调查员按照正式调查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模拟调查。我们将调查员分为四组,分别到不同年级进行面对面问卷访问,同时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宿舍文化。最后,我们对调查结果回收统计,进一步分析宿舍文化状况。

2、结果与分析

在回收的119份有效问卷中,参与调查的男女生宿舍比例相当;参与调查院系11个,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其中临床医学系44间(37.O%),预防医学系19间(16.0%),麻醉系10间(8.4%),公共事业管理系10间(8.4%),法医系9间(7.6%),信息管理系7间(5.8%),医学影像系6间(5.0%),护理系4间(3.4%),社会工作系4间(3.4%),药学系3间(2.5%),口腔医学系2间(1.7%),英语系1间(0.8%)。其中,以8人间宿舍为最多,部分7人间宿舍,个别宿舍仅有6人或6人以下。

2.1 电脑使用情况

关于电脑对于宿舍文化的影响,我们对男女生拥有电脑的数量以及不同年级电脑使用时间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结果。

2.1.1 男1女生宿舍拥有电脑的差异

调查显示,宿舍有电脑的为89间,没有电脑的为30间,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4.8%、25.2%。有电脑的宿舍中,男女生各占比例为57.3%、42.7%;没有电脑的宿舍中,男女生各占比例为33.3%、66.7%。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宿舍拥有电脑已是普遍现象,其中男女生在拥有电脑宿舍数目上差别较小,而对于没有电脑的宿舍中,女生几乎是男生的2倍之多。此外,在调查的61间男生宿舍中,没有电脑的比例仅为16.4%的;而调查的58间女生宿舍中,这一比例达到34.5%。反映出男女生在电脑的需求上,男生较为强烈。

2.1.2 不同年级电脑使用时间差异

据统计,大一年级使用电脑时间明显较其他年级少,而高年级同学,每天使用两小时以上的宿舍均超过60%。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电脑的使用时间也逐渐延长。分析这一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一年级同学课外内容较丰富,集体活动参与多,利用电脑休闲的时间相对减少;其次,大二以后,同学渐渐适应大学生活,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增加,电脑作为可以丰富知识、娱乐休闲的一种工具,自然受到同学们的亲睐;最后,宿舍中电脑的使用,也会某种程度上减少宿舍成员的交流机会,反过来又增强宿舍成员对于电脑的依赖程度。

2.2 “床帘”现象及其影响

花花绿绿的“床帘”,已渐渐成为宿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对床帘现象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床帘对宿舍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44.5%的宿舍存在挂床帘现象,其中,男、女生差异不明显,各占总数45.3%、54.7%。在对不同年级的调查中,高年级宿舍挂床帘宿舍明显较多,占总数的75.5%。在进一步对“挂窗帘的初衷”这一项的调查中,有62.5%的人选择“遮光”,30.4%的人选择“需要私人空间”,仅有7.1%的人选择“装饰”。宿舍狭小的空间,使得追求独立自我的大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与隐私。然而,几尺床帘营造出的一个“小天地”,既起到了遮光挡人的作用,也给自己的心留出一片宁静与自由。

然而,随着床帘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对“床帘对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影响”这一调查中,有66.7%的人认为没有影响,而33.3%的人认为多少有一些影响。同学们躲在床帘里“自成一统”,虽然很自在惬意,但也同时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容易造成人际间的隔阂与误会。

2.3 “卧谈会”现象的分析

“卧谈会”已是大学宿舍里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宿舍作为大学生的“家”,作为大学生的情感小屋,必然诞生出众多的奇思异想。宿舍的封闭与独立,为大家畅所欲言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世事的冗杂和社会的变迁,更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内容。

调查显示,99.2%的宿舍都有卧谈行为,其中“经常”卧谈和“每天”卧谈的宿舍比例分别为37.0%和14.3%。在对卧谈参与度的调查中,一半以及一半以上的宿舍成员都参与的达到93.1%。其中全部参与卧谈的达到5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对于宿舍“卧谈会”持有一种认可与接受的态度,并且乐于参加。对于每次谈话的时间,“半小时以下”的为20 2%,“一小时左右”的为41.2%,“两小时以上”的占4.2%,而选择“不一定,视情况而定”的最多,达到34.5%。而在“卧谈会”上,同学们聊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天南地北,充分的体现出80、90后一代人宽广的知识面,捕捉社会变化的敏锐眼光。而聊天话题随男女生不同,体现出差异性。

男女生都谈论较多的内容为“情感问题”与“校园生活”,都分别占到各自的19%和20%以上。而对于“新闻时政”和“体育赛事”话题,男生更为欢迎;“学习及个人发展”和“娱乐八卦”,女生较为喜爱。人类复杂的感情常常需要倾诉与排解,而当人在黑暗中,彼此看不见对方的时候,精神会处于一种放

松的状态,彼此间的心理戒备会降低,一些积累在心中急于倾诉的东西更容易在卧谈会中表达出来。在这一点上,“卧谈会”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宿舍成员的亲密关系,使大家相互间更加了解信赖,有助于营造寝室融洽氛围。

2.4 学习情况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较高中都有减少。尤其对于一些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同学,学习时间更是大为缩减。面对考试,有些同学甚至仅仅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只要不挂科就算达到了标准。然而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并不认为大学学习压力相对以前轻松,反倒有一种“后高三”的感觉。分析这一特点,其与医科院校学习负担重、课时紧张、记忆知识内容繁重有很大关系。尤其高年级同学,面对考研升学的压力,更是对学业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也渐渐形成了医科院校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宿舍作为学校的一个小的“缩影”,自然而然地也具有这种特点。

在调查中44.5%的宿舍有一半人数以上的同学坚持上自习;仅有9.2%的宿舍无一人坚持上自习。同时,调查组还对“宿舍获得奖学金人数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一半宿舍成员曾经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达到21.0%。此外,我们对寝室的学习风气对室友之间的影响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60.0%的人认为宿舍成员的自习行为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其中男生占59.1%,女生占40.9%:在认为对自己“经常”产生影响的同学中,男生为21.1%,女生为78.9%。这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较不易受舍友学习行为的影响,自我独立性更强。而女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的现象比较明显,反过来也促进了宿舍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3、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优化硬件设施,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宿舍物质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情等方面。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宿舍空间不足。较为狭小的生活环境,常常给人以拥挤感,容易引发宿舍间人际关系的回避现象。此外,部分宿舍楼因年老失修,而存在安全隐患(如:门窗松动、电线老化等情况)。学校对此应加强定期检查,防止事故发生。

3.2 完善制度管理,构建适宜规则体系

良好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宿舍的管理,能够起到协调宿舍成员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不一致,建立和谐宿舍关系。调查数据表明,近100%的宿舍都有自己的“宿舍长”,并且采取“轮流”或者“民主选举”等较为公平的方式参与宿舍管理。同时,49.5%的宿舍有值日生制度,而其他宿舍则是“谁愿意谁打扫”或者“没人值日”。完善化、合理化的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冲突矛盾,进而培养大家良好生活态度。

3.3 开展文体活动,营造宿舍积极氛围

研究显示,宿舍集体活动能够有效地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和谐宿舍文化氛围。而对于医科院校,课业负担较重,相对于其他综合类大学,课外生活较为简单。对此,更要重视文体活动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组织活动时,不仅要注重“量”的控制,更要重视“质”的选择。文体活动应能充分调动起大家的兴趣,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遏制宿舍不良现象的产生,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4 减少矛盾冲突,促进宿舍和谐文化

调查中,我们发现,宿舍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79.3%的宿舍发生过冲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当事人主动化解”、“宿舍成员劝说”以及“任其发展,不采取措施”。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处理冲突上,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让矛盾蔓延扩大。在宿舍管理中,要重视“小团体”的现象,尽量避免对其他宿舍成员产生情绪上的不良影响。

3.5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宿舍文化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得知,不同年级男女生宿舍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建设良好宿舍文化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与方案,做好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好“宿舍”这一文化宣传的“根据地”,传播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使其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

[2]朱永新,管理心理学(第二版)[M],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第4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

1、引言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内向特征,探索的是人们内心心灵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养,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取向则是明显的外向特征,倾向于探索自然界规律,注重实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险,乐于冒险,在冒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文化具有一种冒险的品格;而中国文化千年传统积累下来,更倾向于珍视生命,重视后代,生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实现以及家庭和谐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差异上,首先语言结构具有差异,如在表述时间时,中国人习惯先描述整体,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语中则习惯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体。生活方式中价值取向不同,语言表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中国语言表达更注重温和,委婉的表述,对语言的修辞处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词汇的对称性,是否对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说辞,需要注意所用的语句具抑扬起伏的声调。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含蓄,优美动听而简练的语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擅长比喻,隐喻等修辞。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规律,看重逻辑上严谨性,因此,西方语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严谨逻辑的,针对对象的认识性和描述性的词汇。

3、习惯风俗上的差异

习惯风俗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难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了解习惯风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问候的习俗

建立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间的问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习俗。例如,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习俗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如果将这句问候语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下,则相当于是向谈话的对方发出约会的邀请。西方人的问候语更多的是谈论天气,如他们说 “Fine day, isn't it?”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问候对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讨论天气情况到底如何。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问候习俗。

2)拜访的习俗

身在社会,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需要互相拜访,进行事务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在西方,如果人们要拜访,首先应该打电话到主人家,与主人预约时间,充分给予主人私人空间。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是直接上门拜访,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这种预约方式显得人情世故比较冷淡,不够真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这种直接串门方式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拜访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来看你啊”,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访西方人时,如果直接说“I am coming to see you.”则会给西方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种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由于西方人提倡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访他们,一定要详细说清楚,方便他们安排时间。因此,学习语言的时候,要仔细了解这些习俗,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犯“文化错误”。

3)称赞的习俗

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都是喜欢被称赞的。因此,称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的称赞习俗也是十分不同的。在中国,中国人提倡待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因此,凡是有人对说出恭维夸奖的话,当事人应该马上推辞,表示出自己的谦虚美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而在西方,他们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做出过分谦虚的举动,因此,对于一般性的恭维的话语,他们会表示出自己的谢意,言语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种自信的态度。例如,在中国,有人夸奖说“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他们会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可见,称赞习俗的差异对语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响,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称赞习俗上的差异。

4)考虑问题的主体

在中国,谈话的主体更倾向于对方,人们认为,充分考虑对方的情感,以对方为中心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比如,在购物时,服务员应该说“您想买什么?”,这种表述是礼貌易于接受的。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个人作用,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进行交谈,因此,购物时,服务员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这种差异在平时交际中可经常体会到。

4、词汇文化的差异

语言承载这文化,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一般还表现在词汇的差异上。由于世界观、等文化上差异,即使词汇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它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是会迥然不同的。

首先,从动物类词汇上来看,有些表述,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其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文中“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赞美,甚至是权威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虽然也是指龙,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危害社会,残忍的生物[4]。这种寓意上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有对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许多的谚语,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就是称赞一个人很勤劳。

其次,植物类词汇,有一些词汇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这美好的事务,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但是,也有一些词汇,分析其文化背景,则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荷花”在中文中,从古时候传承下来,就一直是纯洁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义来源于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它代表的是忘忧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纯洁的寓意。

再者,在颜色、数字等词汇上,某些词汇的文化意蕴也具有迥异的差别。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形容词,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热烈而奔放的。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它代表这流血,因此,常被他们认为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再比如,在中国,“四”这个数字,大部分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死”,因为他们有谐音,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讳这个数字的。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避讳的是“十三”,这个忌讳来自于《圣经》。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语言词汇上的差异,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熟悉词汇,从而提高交流能力[5]。

5、总结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离开了文化谈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离开了语言,文化也是难以支撑的。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代,要减小交流沟通的障碍,人们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语言的差异深深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体现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问候、交际、赞美等社会交流方式以及词汇的联想意义等,因此,应该要从文化差异角度考虑来研究语言差异,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对中西语言差异的研究,还应该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汲取其中的营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2002(6).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2001(4).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第5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摘要:本文就习俗、思维、心态方面,对中西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以期帮助学习者在言语交流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关键词:文化内涵;语言交际;差异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的交流工具。语言能力指人们依照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交际能力的形成则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除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根据不同场合、对象、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提高语言的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民族语言总是处于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一种语言习得过程中,离不开对该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然而,“文化”一词范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民族文明之初,近至现代生活习俗。本文就习俗、思维、心态方面,对中西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做一简单分析,以期在言语交流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一、习俗方面

1. 称谓称呼差异:汉语中,有着丰富的称谓系统,对所有的亲属及社会关系都有明确的称谓来定位。而英语中称谓则少的可怜。在我国,一贯以尊敬老人为传统美德。以“老”字为尊称。见了老人称“老先生、老大爷、老大娘”等;见了德高望重的长者称之“张老、李老”;而政界资深的人则称为“元老”。而英美国家中,最怕人恭维年老,在他们意识中,old是“无用”的代名词,因此,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父子、母女之间也不例外,以此表示亲切友好。

2. 问候差异:问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准则的体现。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英语言中的礼貌准则各不相同。如汉语通过对对方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询问,以示自己的关切;而西方人对别人的私事不大关心。

3. 答谢的差异:英语中Thank you的语用范围要比汉语中的“谢谢”宽广的多。它既可用于社交场合,又可以是家常用语。这在中国人看来,难免有些“见外”。甚至在拒绝别人的帮助时,也需要Thank you。不仅如此,答谢语也比汉语多。

4. 告辞的差异:中国人临告别时,主人通常说“没招待好,请多多包涵。”客人也常说:“打扰你了,耽误了你的时间”。而英、美文化中,客人则说:“I’ve had a wonderful time. Good-bye!”主人也常说:“I am glad you’ve come.”中国主人把客人送出门时,常说:“慢走。您走好”或者“外面很冷,请添件衣服吧!”以示关怀。然而在西方国家,对这种关怀可能会被客人误解为别人怀疑他的生活能力。

二、思维方式方面

1.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从小到大的特点,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如:英语:8:30 on the morning of January 1, 2000. 汉语: 2000年元月1日早晨8:30。

2. 计数、称量的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汉语中的“万”在英语中无对应词。在表示物体的具体数量时,汉语有一对应的量词,而英语的“量”则隐含在可数名词中,或用其它名词表示之。 如:一把椅子 a chair, 一把花 a bunch of flowers.

三、心态方面

1. 恭维与受恭维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赞誉方面有较强的差异。美国人常谈家人如何出色,而中国人则很少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家人。另外,中国人对别人的容貌、衣着不当面赞扬;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再自然不过,而且是礼貌得体的行为。对赞扬的反应也不相同。中国人一般要表现出受之有愧,同时说一些自贬的话;然而,美国人对别人的褒奖欣然接受,一句“Thank you”了事。如忽略了文化因素,则交际中难免产生误会。

2. 请求的差异:中国人请求别人做事的方式直接,近乎命令口气。即使带上一个“请”字,也丝毫没有选择余地。譬如:“请把门打开”。“把灯关了”。然而,英语中提出请求时,语气则相对含蓄、委婉。

另外,英语和汉语一样,人们为了“回避”某些不便谈及的话题或使用某些词汇,常用一些委婉词语代替,即语言的禁忌现象(taboo)。例如,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忌讳谈大小便。因此排泄乃不洁之事,难登大雅之堂,从而就有了委婉说法如:Use the bathroom; go to the restroom/washroom; do one’s needs 等。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熟悉该语言的人文环境,包括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民族心理,而这些文化内涵,无一不渗透在语言之中,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的特性。在当前的人类社会中,各国人民之间交往频繁,语言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地使用语言是成功交际的保证,而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从而使对象国语言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规范、灵活并且得体地运用,则是成功交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1985,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

[2]郭安国,1996,试论文化导入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J],《暨南学报》,

第6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分娩 顺产 剖腹产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22-01

新疆哈密是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生活习俗、信仰、身体素质、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明显的区别。针对我市红星(兵团十三师)医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的少数民族、汉产妇分娩选择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80例少数民族、汉族产妇均为我院住院产妇,少数民族992例,平均年龄(27.3士5.10),汉族1688例,平均年龄(26. 73士2 89),孕期均在 38―40周内。

2 观察项目

2.1 少数民族、汉族足月顺产率;剖宫产率;阴道侧切率。

2.2 2080例产妇入院后均经产前血液分析、尿十项、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相关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按照医学统计学要求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正常分娩产妇:少数民族744例,占75.86%(992/744),汉族994例占58. 88%(994/1688),少数民族、汉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6.45,P<0.05)。

3.2 剖腹产产妇:少数民族239例,占 24.13%(239/992),汉族694例,占41.12%(694/1688),少数民族、汉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6.45,P<0.05)。

3.3 阴道侧切率,少数民族439例,占59.09%(439/744),汉族650例,占65.41%(650/994),少数民族 、汉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45,P>0.05)。

第7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启示意义

1.中美节日的起源与差异根源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然而,美国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2.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研究— 春节与圣诞节

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具体研究两国节日的风俗礼仪,进一步了解节日所体现的各国的文化。在中国,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大概在周朝时,中国人已庆祝这个节日了。它是一年之始,又在新春时候,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人们便乘节日之时互相祝贺.

在美国,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届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火鸡是圣诞大餐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所有家庭成员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

由此可见,春节和圣诞节都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强调幸福和谐的因素。但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的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与仁爱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体现。然而美国更多的是为上帝给予的礼物而祈祷,强调基督教所倡导的仁爱与平等的精神。

3.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区别

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共同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然而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而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简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是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3.1 以吃喝饮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讲究饮食,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的隐喻的符号系统。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和酒,春节的饺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节日体现了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的思想,崇尚集体主义。

3.2 以玩乐为主题的美国传统节日文化

美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以为,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和快乐。同时,美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4.中美节日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两国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因此通过从两国节日文化差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应用于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从中美两国敬拜的角度讲,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美国人更多是以平等的姿态共享节日的欢乐,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从中美两国庆祝节日的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美国人比较具体;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美国人注重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美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美两国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传统节日积淀了各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节日的盛宴和感受节日的浓烈气氛时,不妨体味一下中美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具有极大的好处;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会,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使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2] 耿卫忠.《西方传统节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45—86.

第8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47-01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国家文化的情境,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为学生日后的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范围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习俗文化和自然概况等几个方面。

1.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它寓予人的思想之中,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来说,价值观念最初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随后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逐渐树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时代等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念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1.2习俗文化。习俗文化是指由风俗

习惯积淀而成的文化,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在习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与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如节日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称赞习俗、致谢(歉)习俗、色彩习俗、饮食习俗、禁忌习俗等;与非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即体态语,主要指身体、面部、头部的动作或身体某部分的姿势等非言语交际中的礼节习惯。事实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通过具体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化教学的策略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而在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A dog has it's lucky day.(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样的习语,表明狗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拥有褒义的含义在其中。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此外,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3.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多媒体教学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我在教"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这篇文章之前从中学英语合作网上下载了几段BBC和VOA的节目音频,然后对比播放。让学生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语音差异有些感性认识,并讨论英美文化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再进行教学,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在教授世界各国奇迹时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欣赏到了中国的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的大笨钟、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新加坡的鱼尾狮,日本的富士山,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的图片,学生不仅熟悉了代表某一文化形象标志的历史、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4.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文化教学,有的教师觉得太抽象、太锁碎、不容易操作,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好文化教学。我国初中主要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合编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为主,这套教材越来越多地对文化因素予以重视,融合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文学、音乐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体现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的深化。所以,教材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实现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勤于动脑,善于发掘,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英语文化教学。

5.结语

无论是英语初级教育所使用的教材,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采用的方法,都应围绕"文化"二字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在学习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韩国语教学 文化差异 教学分析

一门外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学习,还要学习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形式演变成了差异化的行为方式,行为的差异同时也直接的反映的两国文化的差异。中韩两国的文化本是同根生,但是在长期以来的演变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想要高效的学习好韩国语就必须要对韩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韩国语的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在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中韩两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导致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化,想要提升韩国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措词的差异

在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当中,对于词汇的运用方式也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个词语的本质含义是语言交流的核心内容,对词语的错误使用会导致想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中韩两国在词语的使用方式和表现形式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想要学习好韩国语就必须要深入的了解中韩两国措辞方式的差异,对词语正确的使用才能够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

(二) 习惯的差异

在中韩两国文化多年的发展过程之中,生活习惯和习俗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比如说韩国人在吃冷面的时候一般会准备一把剪刀,必要的时候会用剪刀把面条剪开来吃,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面条有长寿的象征,面条是越长越好,不会剪开来吃。除此以外,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时,往往会盛情款待,招呼客人多吃,甚至吃完饭以后桌子上还会剩许多菜,这样才能表现出主人的诚意,而韩国人招待客人时往往会按照人数尽量少点菜,不够的话再点,这在中国是不被接受的,会显得主人很小气。

(三) 行为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在不同国家交流之中经常会干扰到正常的交流,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导致表达意思的偏差甚至是出现误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不同文化之中身体言语表达的差异。中国和韩国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在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于身体语言的表达方面来讲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到韩国的行为文化,才能够学好韩国语。

二、韩国与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对韩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有优秀的两国语言知识,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韩国语的教学,激发学生出学生对于韩国语学习的热情。

(一) 深入了解韩国社会习俗和思维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韩国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对韩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浏览韩国的书籍或者纪录片,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优秀的学习韩国语的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韩语讲座和韩语辩论赛加强学生对韩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韩国口语练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韩语的掌握程度和使用韩语交流的欲望,帮助学生营造一个交流韩语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入的了解韩国文化,提高韩语教学的质量。

(二) 拓展知识面,对比中韩文化差异

在韩国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中韩文化的对比进行教学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对比两国之间的语言框架差异才能够使学生发展两国文化之间的不同,加强学生对韩语交流的文化敏感程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仅帮助学生练习了韩语中听和说的能力,还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去细心的体会,及时的总结出学习韩语的知识点和诀窍,认真的进行对比,才能够有效的提高韩国语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