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

第1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对于会计行业领域的职业判断能力,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对其公认的权威表述。而会计职业判断这一概念则最早出现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85年),当时的概念为“会计人员所作出的基于知识、经验的客观财务报告决策过程。该过程应该具备分析性、决策性和会计人员正直的工作态度,它也能影响到他人之于会计职业判断所承担的责任,该过程就称之为职业判断。”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也开始引入并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当时财政部就颁布了“两则两制”,希望以此作为节点来深入研究会计职业判断。我国学者就认为,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就应该是会计工作人员;而它的前提应该基于会计相关知识与所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相关经验,也包括客观公正的职业心态;它的客体应该是带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与会计事项;它的限度为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国家经济制度等等;它的本质应该建立在交易处理事项上,以会计所编制的报告、所制定的方法及程序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权衡性、主观性和目标性,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受制约性;最后它的作用应该基于解决交易事项展开,其中就包括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等等关键内容。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基本导向,所以当前会计工作中职业判断空间也在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企业当前的交易行为与会计事项存在太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素,所以会计职业判断也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经常,该行为必须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1]。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技术运用分析

工业企业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较强,企业主要通过它来完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计算方法选择、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等过程,本文就将对这3项技术运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工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

工业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前,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在当前新会计制度下所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就包括了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按照新制度中的第六条规定“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产品种类以及成本管理要求来确定产品的具体成本核算内容,如果会计政策与估计确定后,则不能随意改变。”同时,工业企业也遵循成本核算中的“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基本原则,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成本核算资料来强化成本管理过程,同时全面充分考量成本管理要求。由于工业企业实际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遵循自身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要做到基本产品从细、辅助产品从简,找到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成本计算方法。在确定成本计算方法过程中,必须注意成本计算方法应该与定额方法、成本计划方法等等口径相一致。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同行业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相对平衡,所以工业企业必须展开成本考核与成本分析过程,综合全面的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做到对成本计算方法的随时调整。

(二)对成本核算账户的有效设置

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方面非常讲求适应性、效益性与针对性,所以企业要设置哪些账户、哪些为总账账户、哪些为明细账户,这些都会体现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企业成本核算账户会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环节,围绕它们展开企业各项生产产品所发生生产费用的有效核算。具体来讲,工业企业会设置二级账户,它们分别包括了“基本生产成本”与“辅助生产成本”。如果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则可以考虑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只考虑“生产成本”账户并展开成本核算,这也是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内容,特别是工业企业所要求的对企业生产损失的核算与控制过程。为此,工业企业本身还可以增设“停工损失”与“废品损失”两项总账账户,实施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制度,扩大企业之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成本核算空间[2]。

(三)对收益性及资本性支出的有效划分

工业企业应该明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它主要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长短为依据。不过利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可能很难操作,因为企业中某项支出所产生的效益时间长短难以预估。再一方面即使支出效益时间长短可以预估,其计量过程也相对困难,所以这就考验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看他们能否对成本核算内容中的开发支出、利息费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职工薪酬等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处理,能否有效区分资产成本与当期费用。再一方面,要基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企业停止资本化时点进行有机判断,主要围绕“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来对该界定划分进行有效判断,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成本核算过程的精细化。会计职业判断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全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例如它对成本信息质量、对技术人员成本核算选择空间的影响等等。为此,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认识与预估经济环境中的一切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成本核算精细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作者:黄付英 单位: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基础会计 角色扮演法 图形图表法 比较教学法 方法应用

引言

《基础会计》是工业企业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或称“三基”的训练。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工业企业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它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其进入社会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于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笔者针对工业企业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业务与管理财务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综述

1.1 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重点目标,在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后,让学生不论是亲身体验或是从旁观察,都务必将注意力专注于活动的进行过程上,让学生在课程中,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不同角色的特质有新的体会,进而培养综合素质[1]。

1.2 图形图表法

图形图表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该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通过板画教学、图表教学、影视图像教学、多媒体图表教学手段来实现。

1.3 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重点体现辨析并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比”、“对照”和“参照”。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内容或形式,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2]。

2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具体应用

2.1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会计实践技能的需要,它符合会计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需要。在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基础会计》课程在工业企业会计专业每个年级都开在第一学期,对于新生来说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然不同,从而导致入门难,因此通常在讲授本课程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有个角色的转变。 通常会从众多的业务中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现场报销差旅费、材料采购业务处理、工资发放及分配、会计循环等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会计处理的方法。

下面仅以“现场报销差旅费”为例,来说明是如何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为审核组,一组为财务组,一组为经办,通过角色的划分,让学生进行差旅费的报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会计的核算职能,掌握会计的监督职能,同时由于存在主管财务领导的审核,也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职能,因此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随堂专项实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2图形图表法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 填鸭式” 、“ 照本宣科”和“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逆返甚至弃学现象,严重影响学习质量,所以合理地运用图形图表, 可以帮助学生对不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经常运用大量的图形图表,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工业企业会计对象时会应用图1所示[3],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资金是如何运动的。

图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

在讲授会计科目的概念时会用图2所示说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图2 会计对象的构成层次

在讲授会计科目分类时,会将会计要素分类和会计科目分类结合起来,形象地用图3所示,使学生看起来清晰明了。

图3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如此等等,用大量的图形图表讲授相关的问题,善于运用形象的图形图表,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3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一来可以降低《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凌乱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律;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对会计基本理论地理解和会计基本技能地掌握。

方法一:在讲授“账簿分类”的过程中,可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套日记账账簿、总分类账簿和各种明细分类账账页,让学生比较学习不同账簿和各账页的格式与账页之间的区别。

方法二:在讲授错账更正法时,将当年错账更正方法进行对比,进行讲解,并与以前年度错账更正法进行比较,可以把知识点通过下列表格表1所示来对比记忆。

表1 错账更正法对比表

时间 更正方法 适用范围

当年错账 划线更正法 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只是账簿记录发生错误

红字更正法 记账凭证错误导致账簿错误

① 科目、方向等文字错误

②或只是借贷方金额同时多记

补充登记法 记账凭证错误导致账簿错误(金额少记)

只是借贷方金额同时少记

以前年度错账 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中有错误(指会计科目和金额)并导致账簿登记出现差错,应当用蓝字编制更正的记账凭证

方法三:在讲授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账务处理时也是通过比较总结教学法来讲解,使学生对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有个清晰的认识。

2.3.1 关于预付账款

(1)江南公司向新鑫公司订购一批甲材料,货款117 000元,按合同规定需要预付30%购货款即35 100元货款。

产生预付账款形成债权

借: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35 100

贷:银行存款 35 100

(2)江南公司所购甲材料已经入库,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载明货款100 000元,增值税额17 000元,合计117 000元,以银行存款补付余款。

①购买材料解除预付账款债权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000

贷: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117 000

②补付货款

借:预付账款―新鑫公司 81 900

贷:银行存款 81 900

注:如果多付要求退回,做相反分录。

2.3.2 关于预收账款:

(1)江南公司预收甲公司转来的货款60 000元,该款项已存入银行。

收到预收款发生债务

借:银行存款 60 000

贷:预收账款―甲公司 60 000

(2)江南公司销售给甲公司甲产品300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售价为150 000元,增值税额为25 500元。公司随后收到甲公司补付的的货款,并存入银行。

①销售产品解除预收账款债务

借:预收账款 175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 500

②补收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5 500

贷:预收账款―甲公司 115 500

注:如果多收,应该退回,做相反的分录

类似采用比较教学法讲授的业务还有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情况中的账务处理,坏账准备计提的处理中四种情况账务处理(一是坏账准备没有期初余额、二是坏账准备有期初贷方余额、三是坏账准备有期初借方余额、四是贷方余额多于本期应计提的金额)等等。

通过将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加以优化,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并且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图形图表、形象比较等方法来构建合作式地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教学方法应不断创新研究,努力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椐据课程教学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会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健.角色扮演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12,280(2) :22-23,26.

[2]唐小惠,浅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第3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工业企业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

1、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内部为了实现更加有效的会计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各种方便会计人员进行分工、组织或者为从事会计控制的工作人员所建立的一套有序性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包括会计记录、填写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活动的知识性、有效性,使得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得以顺利实现。工业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旨在保护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工业企业内部全部财产的安全并设计一连贯的控制环节和举措来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的目标得以完成。

2、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2.1、保障工业企业经营权的合法性

从上文我们了解到,会计控制是一项促使企业内部全体会计工作人员必须遵从的方法、程序、规范。通过坚决执行国家关于会计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工业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工作制度,根据会计资料的显示可以完整的反映出工业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除此之外,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在会计收集整理的信息都遵从国家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在这个意义上,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工业企业的会计方面信息的收集质量,促进了国家会计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2.2、保护企业资产免遭非法侵占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加会计控制管理机制,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各项资产的各种使用、支出、收款、资产项目明细等信息的完整真实的记录和显示,避免的企业的资产遭到非法侵占和使用。

2.3、保护企业的资源

工业企业内部完善的会计资料和记录可以真实的显示企业内部资源的所用信息,包括资源的采购、企业各种设备资源的报废等,通过严格缜密的会计控制活动,能够及时有效的分析研究企业资源使用的全部过程、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2.4、减少工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

通过分析由企业在内部建立起的健全、完整、真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所显示和记录的会计信息可以增强企业预防风险的意识,特别是增强企业在经营中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意识。严密的会计控制体制的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设置了缜密的控制“方案”,这就可以使企业的所用风险指数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益。

3、在工业企业内部设立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

3.1、完整性、系统性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制度要包括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包括:第一,本企业领导层在指挥和授权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方式、方法,第二,对本企业工作人员、企业财产和资源、企业所有方面的信息等方面的控制活动;第三。对企业出售的商品的供给、生产、销售、货运、库存等内容的控制活动;第四,对本企业所有经济运营活动制定的计划、建立各个环节的风险预测、以及对经营经济活动的决策内容和方案等设置的有关管理管理的基本要求。

3.2、经济实用性

工业企业内部设立会计控制体制最根本也只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关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利益回报。会计控制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个方面的监督,从而增加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3.3、实用性

一个企业要向实现有效的经营效率和结果要靠企业内部各个不笨的协调配合,但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管理组织的途径以及各个部门内工作人员的能力等方面各有千秋、独具特色。所以企业内部在制定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态,设计出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能够有效管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方案。

3.4、平衡性

企业要想实现高效运营必须平衡各个本门的利益关系,综合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的目标任务,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在经济活动中的的作用和能力,将企业的运营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4、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第一,保证本企业的会计冯作我完全依照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第二,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工作中的失误、杜绝一切的行为;第三,切实维护好本企业的资源和财产安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工业企业内部实施会计控制措施式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所有行为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执行管理任务的政策和条例进行,有利于企业避免一切不正当的、非法的侵占资源和财产的行为,保证企业的所有资产和财产的安全,有利于保证企业内部所有会计信息记录的真实有效性等,为实现工业企业在管理中的目标任务而设计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企业在利用其所实行的会计控制制度下的财务会计的记录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依据的调整、控制、指导、惩戒、激励等,实现企业更加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青.试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苗壮.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要求[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第4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 计科目 会计准则 重构

2006年财政部了1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年还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企业会计准则以面向市场经济为理念,充分吸收了会计学的研究理论,覆盖了我国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趋同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阐释。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我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设置沿革

(一)建国后至党的建国后,我国在会计核算制度上主要借鉴了根据地时期的会计核算经验和部分借鉴了苏联会计核算经验,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1950年7月1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了试行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1951、1952年先后两次全面修订了全国统一的各行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值、费用、收入、利润等六类,国营工业企业共设置149个一级会计科目,基本形成了中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其后广泛引进前苏联的作法,财政部于1955年正式颁发了由苏联专家参与制定的《国营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和说明草案》。这一时期的会汁核算制度在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形式方面,几乎照搬苏联模式,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划分为五类,设置一级会计科目90个。1966年财政部颁布试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将会计科目删减合并为26个。十年“”期间,企业会计制度遭到了极大破坏,会计核算制度发展缓慢。1973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首次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和资金来源类,并划分了28个会计科目。

(二)党的至200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会计准则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1980年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财政部酝酿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于1985年7月1日开始施行。该制度把资产、负债、资本、成本、损益定为会计的基本要素。1992年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同年5月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设置68个一级会计科目。根据十余年的改革经验,在广泛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基础上,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了14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既借鉴国际惯例,又体现了各行业的特点和政策要求。每个行业单独一套会计科目,不同行业之间有相互联系,其中有5%以上的共性科目。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例,设置五大类会计科目:27个资产类科目,15个负债类科目,5个所有者权益类科目,2个成本类科目,11个损益类科目。

(三)2006年新准则中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一设置与以往年代虽然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实质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要素从总体上进行了规范。新基本准则规范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基本确认、计量标准及其报告,较好地处理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基本准则明确会计的基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特征。(2)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财政部在2006年10月30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将会计科目划分为六大类162个,分别是: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其中73个资产类一级会计科目,36个负债类一级会计科目,5个共同类一级会计科目,7个所有者权益类一级会计科目、7个成本类一级会计科目,34个损益类一级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涵盖了各类行业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其中行业专用会计科目68个,形成了我国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构建了新世纪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成为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二、我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缺陷分析

(一)会计要素设置的缺陷会计要素的设置还存在着缺陷:

(1)与国际会计的设置不一致。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分类和内容上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个别国家又将某些要素进行分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影响权益要素的业主投资、业主派得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所有者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第二类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在分类上与世界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设置收益和费用两个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设置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综合收益等5个要素;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设置利得、损失和向所有者分配等3个要素;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设置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4个要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则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设置,只有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我国台湾地区只是在损益计算时涉及到收入、费用、利润,但没有将它们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而且各国对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我国和美国采用了狭义的定义,认为收入仅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赞用仅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并采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强调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采用了广义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收益”和“费用”,收益包括利得,费用包括损失,英国则采用了“利得”和“损失”,其中利得包括收入,损失包括费用。

(2)将利润作为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不符合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之中处于基础位置。在会计基本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对象进行总体概括就是会计要素。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据此,利润的计算取决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

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利润作为一个要素实有不妥,理由是利润只是收入和费用的计算结果,将其作为会计要素之一是不科学的。另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收入和费用是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当作为会计要素,而利润只是收入和费用二者相减的结果,将其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在基本准则中列示,违背了会计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

(3)在收入和费用范围的界定上不科学。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同时取消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的描述性语句,更加符合企业经济业务多元化、复杂化的现时特征。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但是在范围界定上不科学,在期末结转、计算利润时却又包括了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利得和损失。例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所有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这样一来就使得收入和费用的范围前后不一致,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缺陷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设置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要素不一致。如前所述,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因此,会计科目应当以会计要素的分类为前提设置,具体反映各类会计要素的详细情况。新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六大类会计科目,这种分类显然与会计要素的分类不一致,导致了人们对会计科目的歧义理解,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二是会计科目的分类不科学。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分类的原则,违背了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原则,将某些性质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归类在一起,给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例如设置了成本类会计科目,如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显而易见,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的发生,在形成产品之前,其实物形式是半成品或者在产品,其价值在半成品或者在产品之间的转销,最后构成库存商品的成本,其间一直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符合资产的条件,应当划归资产类;再如,将构成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划分了损益类会计科目。众所周知,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差额,而收入和费用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方法截然相反,将其共同归纳在损益类会计科目中,给会计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我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重构的建议

(一)会计要素的重构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高度概括,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部分,它提供了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基础,是会计核算及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前提,应当按照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划分和设置会计要素。

(1)坚持会计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科学划分会计要素。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坚持会计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按照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等五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其内容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致;收益和费用是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五大要素之间形成会计的基本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或者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这样五大会计要素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之所以没有设置利润会计要素,是因为从经济实质上来讲利润只是一定会计期间收益和费用相比较的结果,企业实现的利润导致了企业的权益增加,已经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依据互排性原则,同一层次会计要素的设置不能重叠,而且企业的经营成果在损益表中完全可以得以反映,如果再设置利润要素实属不当。当然,利润是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最直接的指标,建议将利润在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并将其纳入财务报告要素。这样既维护了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又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详细的信息,较好地解决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主次关系。

(2)科学界定收益和费用。在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和划分上,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划分标准,用广义的概念将收益定义为在一定会计期间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表现为资产的流入或增值,或者是负债减少。按照与经营活动的相关性,将收益划分为收入和利得。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并在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收入和利得的具体规范。将费用定义为在一定会计期间导致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折耗,或者负债的增加。按照与经营活动的相关性,将费用划分为经营支出(简称支出,下同)和损失。支出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总流出,并在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支出和损失的具体规范。按照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时应当遵守明晰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据此,本文认为会计要素的设置既要符合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内容,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又要简明扼要,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从利得和损失的经济实质内容来看,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的流入,都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损失与费用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的流出,都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收入和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利得和损失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以外的、偶发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为此,本文将利得与收入、损失与费用合并为收益类会计要素,既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又使得会计要素的划分简明易懂。

第5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而言,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概念最早提出于十九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才正式提出了中小企业的概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经过研究废止了以前的工业企业划分标准,颁布了新的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从此中小企业这一概念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中小企业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正处于创业或成长阶段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包括未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法人企业以及自然人企业。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具有市场运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等特点,凭借经营决策速度快速有效、经营制度灵活多变、产品结构调整简单、经营方向容易改变等优点,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一些中小企业还和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不仅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也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

但是中小企业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以会计核算制度为核心的企业财会制度中存在许多漏洞,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所以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不会设置专职会计职位,甚至一些企业没有全职会计,只在有需要的时候,聘请兼职会计处理一些会计事务,会计的监督职能基本失效。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混乱,做虚弄假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的核算人员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知识结构陈旧落后,并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导致会计从业人员难以适应企业和财务工作的发展需要。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的财会制度不够健全,加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从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外部监督无效的情况。

二、当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

1.中小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中会计机构的设置不符合相关的规范与要求,有的企业存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有的企业会计机构的层次不够鲜明,有的企业会计的办公条件较差,甚至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没有设置会计机构。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只聘用一个或者两个专职会计,导致专职会计人数不足,企业的出纳岗位、开票岗位、发货岗位、往来对账岗位等等,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人多岗,很难实现岗位职务的相互分离,然后在有需要的时候,聘用大量的兼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事务。

另外,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往往属于家族企业,十分看重企业财务的安全问题,企业经营者往往对外来的会计人员不够信任,所以让自己的亲属担任会计,导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素养难以达到有关部门的规范与要求。即使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愿意花费高薪,聘请优秀的会计人员,但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上升空间、发展前景等方面都比较差,所以优秀的会计人才更愿意去大型企业工作,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聘请到优秀的会计人才。除此之外,一些中小企业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尚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情况下就进行会计的相关工作,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较差,所以一些新型会计技术、先进的会计工作方法都难以有效开展,即使一些企业开展了相关工作,实际实施情况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上相对比较缓慢,加之中小企业的培训制度不健全,难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后续职业培训,导致他们难以适应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都会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主体不够明确,会计核算操作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没有将企业产权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财产划分明确,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之间的界限也往往模糊不清,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的投资者是同一个人或群体,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往往出现两者相互侵占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会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核算工作的工作难度]。一些中小企业贪图一时的工作便利,私自对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进行简单化处理,或者出于利益考虑进行违法建账,致使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连账本都没有,直接用一张张的原始票据代替账本,亦或者是有专业的账本,但是账本内容缺乏条理,账目凌乱不堪,导致建账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单从会计核算这个角度来说,有一部分企业人为地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作,运用倒轧账的方法来记账;利用收入项不用计入账目,编造虚假的营业成本等方法来逃税;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划分和分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在实际的会计核算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按照有关的制度、规定进行操作,而是以企业自身的需要作为操作依据,进行各种会计处理活动。上述这些违规操作行为都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严重的失真情况。

除此之外,原始单据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获得,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选择以较低的价格完成交易,而不愿意用足够的代价,较高的价格来获得会计记账、算账所需的合法的、正规的原始凭证,或者直接用一些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收据来记账,有些时候干脆选择不入账。这些做法不但不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也会给国家的税收带来不良影响。

3.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制度层面就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执行,所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很难发挥有效作用,虽然一些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以其现有的资源很难对这些制度进行完善。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会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资产外流、资源浪费,也会使企业外部监管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人员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监督,然而在中小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往往会直接干预会计的日常工作,会计人员只能按照经营管理者的指示做事,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另外一些中小企业的业务主管人员、会计人员以及一些管理人员,往往利用监督漏洞,大肆收受贿赂,吞没企业资产。

4.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资料的保管工作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往往不能按照会计档案保管的相关规定来保管、处理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一些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来存放会计资料,也没有配备专门的会计资料管理人员,而是把所有的会计资料都堆放到一起,往往造成会计资料的丢失,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投资主体以及所有者形式复杂多样,主要以非公有制形式为主。(2)劳动密集程度高,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3)企业自身基础薄弱。

首先我们来看盈利是企业的本质特点,而中小企业以非公有制为主,说明中小企业的利润主要流入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手中。所以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寻找各种办法来控制企业的成本,从而造成会计人员不足,会计资料的保管不能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虚构企业成本等会计核算问题。其次众所周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往往都比较微薄,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会计事务也比较繁杂,所以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最后中小型企业具有资金薄弱、管理机构不健全等缺陷,加之一些经营管理者缺乏远见,对外来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信心,所以容易出现任用自己的亲属来担任会计职务的现象。

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可谓多如牛毛。但是政府的有关监督部门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很难对所有的中小企业实行全面的监管,而且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非监管,不能也不可能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当前我国对于财务核算方面的违规处罚力度相对较低,中小企业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抱有侥幸心理。

社会监管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论我国财会制度的建立时间还是完善程度都比较落后,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财务的社会监管不力。比如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趋于成熟,已经出现了一些全球出名的会计事务所,在监督会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取得长足的发展。其监管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应对策略

1.逐步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的从业资格管理,并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在聘用会计时首先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学历,其次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企业应当加强在职会计的培训工作,使在职会计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在职会计人员学习新的法律、制度,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此外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关注前言动态,不断熟练会计技能,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会计职业道德,使自己可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

2.规范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业务水平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主体、核算对象、信息质量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新特点。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出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需求。会计工作不但对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配有影响,也会对社会第三方的利益造成影响,所以企业应当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并注重防范市场风险,使会计信息可以真实反映企业当期的资金运转情况、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中小企业应当按照有关的会计法律、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不断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还要加强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依法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和销毁。

3.不断完善内外监督

当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岗位设置的牵制性较差,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会计监督无力、核算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甚至带来财务困难。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在笔者看来会计监督应当做好以下三点工作:(1)加强基础性环节的监督,(2)考评经营业绩,(3)监督物质利益的分配过程及分配环节。

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所以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数据库,并不断完善信用公示制度,向全社会公开企业的信用情况。(2)政府还可以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推动企业依法核算。(3)税务征管人员应当加强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依法办税。税务部门应当定期对办税人员进行考核,维护税务人员的廉洁性。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检查力度,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四、总结

会计核算结果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依据,是企业纳税的标准。所以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存在不少问题,所以首先要逐步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规范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业务水平;最后完善内外监督。从而促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4,04(05):11-15

[2]李恩柱.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8(03):14-17

[3]张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3,03(06):20-22

[4]孙丽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04):14-15

[5]段玉珍.有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02):04-06

[6]张志.有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02(03):07-09

[7]王津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3,04(05):13-16

[8]曲凤敏.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4,07(04):11-14

[9]赵国江.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04):17-20

[10]吴丽纪,海荣.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1(04):20-22

[11]刘振威.河南省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13,10(03):19-22

[12]赵红英,王少山.浅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4,03(03):13-15

[13]李楚,丁云,施炜,夏雅文.关于资源型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问题及对策――以云贵地区资源型中小企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4,04(02):13-17

第6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税收法规;矛盾

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已尽可能地考虑与税收法规的协调一致,但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矛盾仍然难以避免。这些矛盾有的可以通过纳税调整加以解决;有的矛盾则无法协调,除非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或者调整税收法规才能解决(本文着重讨论后一种矛盾)。充分揭示两者的矛盾,分析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在收入确认方面的矛盾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而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在做出原则规定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税收的及时足额缴库、堵塞税收漏洞、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公平负担原则,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者对收入确认的范围、时间和标准等方面的矛盾。

(一)包装物押金处理的矛盾

从理论上讲,应退还给客户的包装物押金不属于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应当计人销售额征税。2181其他应付款科目和5101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使用说明规定:收到包装物押金时,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逾期未退还包装物而没收的押金,扣除应交增值税后的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但是税法出于“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堵塞税收漏洞”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5)192号文件规定:“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计入当期销售额征税”。由于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是否退还取决于客户,因此收取的包装物押金当属企业的“或有事项”。按税法规定,即使退还给客户的包装物押金也要交纳增值税、消费税等。那么,应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在会计上应当如何处理呢?

税法的规定有其充分的理由与合理性,为了保证税法的权威性,在此只能调整会计的处理方法,可将包装物押金应交的增值税,先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如果到期没收押金,再冲消“管理费用”;由于消费税是价内税,因此应当以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和不含增值税的包装物押金为计税依据,将计算出的应交消费税全部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若到期没收押金,也不需进行账务调整。核算举例如下:

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外销酒精取得收入100000元,另向客户收取增值税17000元,包装物押金2340元,合计款项119340元已收到,不含增值税的包装物押金为2000元[2340÷(1+17%)].

(1)取得销售收入和包装物押金时,做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19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其他应付款 2340

(2)按规定计算应交的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100(102000×5%)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5100

(3)计算包装物押金的销项税额:

借:管理费用 3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4)如果退还包装物押金,则做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 2340

贷:银行存款 2340

(5)如果没收上述押金,则应冲消已列入“管理费用”的包装物押金应交的增值税,做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 2340

贷:营业外收入 2000

管理费用 340

(二)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处理的矛盾

1603在建工程科目使用说明规定: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冲减工程成本,即将获得的试车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将能对外销售的产品转为库存商品的,借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其他支出”科目。但税法规定应将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并入收入总额征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一般情况下,当财务会计制度与现行税法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计税范围等发生矛盾时,企业会计必须服从税法的规定,以现行税收法规为准,加以调整、修正和补充。在此应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调整:获得的试运营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将能对外销售的产品转为库存商品的,借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科目,按规定计算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床来应交的所得税等,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递延税款”等科目,试运营收入减去应交税款的差额,贷记“在建工程(其他支出)”科目。

(三)对无法支付的款项处理的矛盾

2121应付账款科目使用说明规定:企业将应付账款划转出去,或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直接转入资本公积,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但税法规定“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计人收入总额计征企业所得税①。应当按税法规定调整会计处理的方法:将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借记“应付账款”科目,按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以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扣除本来应交所得税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范围、时间的矛盾

(一)非正常损失的盘亏、毁损原材料处理的矛盾

1211原材料科目使用说明只规定了“盘亏或毁损的原材料,在减去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之后,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原材料盘亏或毁损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支出。”但没有提及其中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应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而1911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使用说明规定: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库存商品等,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在此虽然提到了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但与税法规定有矛盾。税法的规定是: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和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②。这说明正常损失的盘亏和毁损原材料的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因此,在账务处理中有两点需要纠正:第一,企业在清查盘点中发现原材料盘亏,在查明是否属于正常损失等原因之前,不能将盘亏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全部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第二,在查明原因以后,企业盘亏或毁损的原材料中的非正常损失部分,除了应按其实际成本扣除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的余额列入营业外支出外,还应当按规定结转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清查盘点中发现库存材料盘亏,在查明是否属于非正常损失等原因之前,可先按原材料的账面价结转: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原材料

(2)在查明原因后,按规定进行处理,属于非正常损失的原材料价税合计数列入营业外支出:

借:管理费用(正常损失)

营业外支出(非正常损失+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现金等(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非正常损失原材料的进项税额)

(二)商业企业外购商品支付运费处理的矛盾

1201物资采购科目使用说明规定:商业企业外购商品支付的运费直接计人当期费用,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但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固定资产除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根据运费结算交易所列运费金额依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准予扣除③。所以一般纳税人的商业企业外购商品支付的运费,如果按规定取得运输发票的,应以实际支付的运费扣减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计入营业费用,会计分录是:

借:营业费用(实际支付的运费-进项税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现金等

(三)可抵扣进项税额确认时间的矛盾

1201物资采购科目使用说明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分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外购物资支付价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时,一律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增值税税额,借记“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科目。但是税法却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同时,不一定就可以核算进项税额,还必须符合“工业入库,商业付款”的条件④,否则,应当通过“待扣税金”账户予以反映。因此,按税法规定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物资采购的账务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1、款已付或者已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工业企业要区分物资是否已入库,分别进行账务处理:

(1)物资本入库时,应当根据专用发票注明的物资采购成本和增值税税额做会计分录:

借:物资采购(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核算的,则可记入“在途物资”科目)

待扣税金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现金、应付票据)

(2)物资入库后,做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待扣税金

并对仓库转来的外购收料凭证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而商业企业只要付款,不论物资是否已到,均可将支付的增值税税额直接记入“进项税额”科目,则根据专用发票注明的物资采购成本和增值税税额做会计分录: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外购物资已到并已办理结算手续,但未付款或未开出商业汇票的,商业企业应通过“待扣税金”科目核算,根据专用发票注明的物资采购成本和增值税税额做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的商品)

待扣税金

贷:应付账款

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后,再做会计分录:

(1)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票据

(2)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待扣税金

而工业企业则根据专用发票注明的物资采购成本和增值税税额,可直接记:

借:物资采购(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核算的,可记入“原材料”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三、资产纳税问题的矛盾

(一)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的矛盾

由于无形资产开发是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计价规定要体现稳健原则。因此,对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却规定:“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价”。依法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在无形资产开发费用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这一矛盾的实质是“技术开发费”全部费用化还是全部资本化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要求企业会计制度摒弃稳健原则,将开发费用全部资本化,也不能修改税法规定,按稳健原则将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因此,在实务中可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无形资产开发成功,再按评估价进行纳税调整。

(二)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处理的矛盾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1211原材料、1501固定资产和1801无形资产科目的使用说明规定:内资企业接受捐赠的原材料、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按照确定的实际成本或入账价值与现行税率计算未来应交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⑤却规定:“企业接受的捐赠有相当部分是资产,考虑到如对其征税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故企业可将接受的捐赠收入转入企业资本公积金,不予计征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所有收入,不论是货币还是实物或无形资产,都应当是资产,所以这一规定有不明确之处。如果我们把这一规定中的“资产”理解为非货币资产,即内资企业接受捐赠的各种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均不需计缴所得税。因此,会计处理方法应当按照税法的这一规定进行调整。

第7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企业税务会计;问题;施工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务会计概述

(一)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施工企业是指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企业。它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施工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由建筑产品的固定性而带来的施工生产的流动性;(2)由建筑产品的多样性而带来的施工生产的单件性;(3)由建筑施工周期长而带来的施工生产的长期性;(4)由建筑产品的露天性导致施工生产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5)施工企业生产任务的获得方式具有独特性。它不同于一般工业性企业,必须先获得定单、得到工程预付货款,才能组织施工。即施工企业完全遵守“以销定产”原则。

(二)税务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1税务会计的概念

税务会计的产生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以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来处理企业相关税务活动。税务会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专门用于处理企事业单位涉税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专业会计。

2税务会计的主要特点

税务会计由于其学科交叉性,因此具有一些与一般财务会计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法规的制约性。税务会计对企业税务活动的处理必须依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受到国家税法的制约。

(2)涉税对象的特定性。无论是哪个企业,只要依法取得税务登记执照,就成为了纳税人,在对企业涉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时就必须使用税务会计,因此其涉税对象是特定的。

(3)核算目的的明确性。税务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严格遵守国家的税收法规及其规定,同时又要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者相矛盾时,应以税法为准绳,正确计算纳税,维护国家税收。

二、建筑施工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与会计核算管理不同步

新税制实施以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原来规定的涉税核算内容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比如价内税和价外税的共存,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有复杂化的倾向。在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中,由于税务机关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使得企业必须不停改变税收会计核算方式。再加上地方上税务机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会计呈现紊乱状态。

(二)缺乏统一规范的核算文本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与税制制度改革的不同步,导致一些税种只是单独的列明了会计处理方式,而会计人员却无法完整系统的在会计制度或者税务制度中找到统一详实的说明,使得企业会计人员难免顾此失彼。如工业企业在材料购进环节,既要确定购进环节的增值税及原材料成本,又要对应征消费税的产品计算出税法规定的外购环节允许扣除的消费税。由于消费税不是对所有企业普遍征收的税种,经常造成计税失误。毕竟要求企业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对税法精通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三)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7条规定了“企业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是由于法律对实行以前的行为采取不予追究的态度,因此对已经核算混乱的企业,目前仍无法做出合适的处罚。同时,由于企业会计处理遵循的会计法规,而不是税法法规,所以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硬性监督。

三、建筑施工企业税务会计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税务会计体系

这需要我们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税务会计处理的经验,从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建立起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等一套完整的税务会计体系。从税收征收的角度和企业核算的角度来看,制定一部统一详细的税收法律文本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税务会计体系应该能够满足现行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同时有能够与一般财务会计相区分使涉税账簿组织自成体系。

(二)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规范

在税收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稳定,企业税务会计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运用得仍然是财务会计的基础方法,会计核算仍然要遵循会计准则。基于此,企业税务会计的工作应该通过财务会计凭证和账簿来完成。对于统一的税收会计规范应该汇编成册,作为会计师考试和培训的必备教材,并及时补充和完善。

(三)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

首先要做到国家税款能够及时足额上缴。企业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税务会计核算。其次要合理区分税企职责,既要减少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也要把税务人员从各种报表检查中解脱出来。三要能够有利与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要不断加强对企业涉税活动的处理,使企业涉税活动核算法制化、规范化,加速税制机构的完善。

四、结束语

最近以来,我国关于税务会计的讨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建立税务体系到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等。这些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到底是选择财税合一的模式呢还是选择财税分离的模式,或者两者混合型的。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影响不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企业税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使税务会计能够真正解决好企业的涉税活动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惠萍,陶瑗.企业税务会计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2]曹涉,汤斌.建立我国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涉外税务,2004,10.

[3]王碧秀.企业税务会计探析[J].经济师,2004,06.

[4]殷俊明.税务筹划一企业的一项财务自主权[J].财会月刊,2004,06.

第8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从1993年基本会计准则实施至今,财政部已完成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以后会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

在1992年底我国财政部陆续颁发了“企业财务准则”和与之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准则”是在199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又相继制定和修订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而行业会计制度又演变为三大体系的会计制度。那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会计准则是以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为支撑的规范的会计工作系统,是对会计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所进行的阐述,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1992年11月30日,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于1997年5月22日,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第二个《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于1998年5月12日,2001年1月18日修订,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第三个《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998年5月12日,2003年4月14日修订,自2003年7月1日起执行……

会计制度是有关会计记录环节的规定,目的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由三大体系构成,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是2000年12月29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除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外的所有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呈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

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

实际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1993年以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只有会计制度,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出台开始,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是实施“两则两制”时期。1997年后陆续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是基本会计准则指导下的具体会计准则在部分企业和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依然是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并存。2001年起逐渐将13个行业计制度规范成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三大会计制度,笔者理解为这个过程应概括为:我国首先是建立起了基本的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整套的会计准则体系,而这又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因为会计制度较准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指就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水平而言)。因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仍将持续一定时期。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就已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业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但是,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外,也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而实施“两则两制”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个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了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因此,随着具体准则陆续出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也越来越多。

而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清楚和逻辑严密,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逻辑结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它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因此,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

第9篇:工业企业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净流动资金 影响

从理论上讲,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净流动资金决策以及股利决策是财务管理学最重要的四大决策。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言。它们时时关注的“经常性事项”主要有:如何管好用好资产(资产管理)?如何控制好成本(成本费用管理)?如何确保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现金(现金流管理)?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净流动资金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核算项目和方式进行完善

1、确认资产时弃置费用的考虑

从事采掘业的企业,在确认资产时应当考虑预计环境恢复时发生的资产弃置支出,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把确认的资产弃置支出分期计入成本费用。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避免企业的超前分配,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2、放宽企业对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由原来明确的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改为企业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例如,原存货准则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可选用按生产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工时、按机器工时、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按直接成本、按产成品定量等确定。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新准则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变动规定,是因为原准则所规定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企业一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占绝大比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是规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使得企业对成本分配方法有了较大的自。这对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核算能力和良好的管理才能,增强职业判断力,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分配方法,准确提供财务信息。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将掀开崭新的一面。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经营财务指标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冲回、股份支付、企业合并和每股收益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指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投资者关心的指标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要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采用截面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掌握财务指标所反映的真实业绩,合理剔除非正常影响,保证财务决策的稳健。

对于财务报告信息而言,新企业会计准则突出财务报告的列报方式和地位。强调财务报告信息的通用性及可读性,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由此所带来的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变化,并在严格遵循财务报告列报方式的情况下,对内外部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许多新会计核算概念和理念的同时,对专业判断和估计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原有的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预计负债等传统专业判断外,还新增了利用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时相关参数选择等的会计估计领域,这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将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

近财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起着决定作用。现金流量代表着企业的活力,稳定的现金流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金不仅仅是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进行各种投资的支付手段,而且,现金流量信息是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财务弹性、企业的盈利能力、抵御风险以及决定企业未来能否发展的重要依据。

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旧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且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与此同时,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

从上市公司证券分析角度看,新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以后,净利润和净资产对于证券分析的重要性将下降,而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将会上升。总之,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现金流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须重视现金流量表。重视现金流管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龙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时会月刊簖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