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
关键词: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操作;分析
引言: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将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前,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转变,让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出现波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认为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社会的变化,使得各种违规与欺诈的事情不断涌现。所以,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操作风险的含义为:操作风险与金融投资业务紧密相连,是由于外部因素、技术体系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掌控的损失,这些损失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以及交易方的信用问题无关。所以,通过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交易指令、定价、结算以及交易能力等问题引起的损失;
2、技术风险。因为技术的局限或者硬件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正确的收集、解决、传导信息所引发的损失;
3、内部失控风险。因为超风险限额而没有被发现、越权交易或者是后台部门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
当然,想要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是具有难度的。在进行风险操作管理时,很多国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运用了对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认同的方法及管理方式,也就是针对风险进行详细划分,掌握操作风险的含义,了解哪些类型的风险应当归入到操作风险当中,哪些类型的操作风险应当归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整体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有效。
二、金融投资面对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将风险管理降到最低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里,要先针对金融投资里的风险进行辨别,这是投资者做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辨别出投资过程里的风险,才可以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在金融投资的过程里,最为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可以称作价格风险,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转变,从而引发的亏损风险。因为金融投资工具频繁出现价格的转变,因此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通过市场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市场风险分成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因为宏观原因的转变,造成投资组合净值的转变。非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投资的某一品种引发的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时所采用的房里方法也不同,而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动摇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透过投资重组进行分散。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通过投资重组将金融工具进行集中,引发投资产品短期内变现困难,并且持有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支付时产生的风险。常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正常,并且投资金额占总资金的比重不大时,流动性风险就不会非常严重。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交易量迅速降低,投资者必须要大批先进的状况下,才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通常要用较低的价格将手中投资的金融资产销售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投资过程里最关键的风险,包含了很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详细来说,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投资策略失误引起的风险。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投资研究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风险意识所引起的投资决策风险;
(2)因为投资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给金融投资造成损失。操作风险融入于金融投资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是投资者必须基于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里可能会引发的交收违约,也可能会引起债券持有发行人违约或者拒绝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逐渐变成重要的投资类型,甚至是国内短期的融资券的发行也在不断扩大,由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投资信用风险成为了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活动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度量操作风险的失败原因,大多是没有适当的方式以及可以用在量化分析的客观数据,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存在许多例如价格变动、违约率等可以利用的外部分析数据,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进行风险度量。因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原因大多是金融机构内部原因,并且风险因素和产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大小之间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人寻求到一种方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操作风险,自然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已经掌握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创建于数据之上的统计模型,此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损失分步法,也被称为LDA。此方式会先对单个损失的发生频率以及大小通过参数进行评估,之后运用连接函数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
第二种:依旧是统计模型的计算操作风险,可是主要应当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校对模型,定性方法大致包含了风险排序法、情景分析法、排查法、权衡打分法等;
第三种:创建于操作风险过程的功能模拟智商的模型,透过单一的过程相互依存的方式来模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就目前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言,有两种模型应当重点说明:第一种是用于测量操作风险的VaR技术。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操作风险可以通过VaR技术进行测量,以建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数据库为基本思想,并通过数据的操作损失分布,来确定一个置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VaR的操作风险计算出来。但也可以通过分析收益波动性来计算操作风险,也就是通过收益当中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关收益剔除掉,把剩下的收益当成和操作风险有关的收益,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争议性非常大;第二种是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也可以称之为BBN模型,贝叶斯网络逐渐被使用在度量以及模拟操作风险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BBN推断网络模型描绘了对操作风险具有影响的各类因素,所以可以提供行为改变的原因;
第二,BBN可以使用在情景分析方面,计算出度量的最大经营损失,并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
第三,BBN适合用在度量以及模拟不同种类的操作风险方面;
第四,运用决策节点以及效用来充实BBN,来提升管理决策的明朗化。
BBN的结构属于一种直接的非循环类的图形,其中节点的意思是随机变量,连线的意思是影响因素,BBN结构属于一种流转过程同各类因素的融合。BBN较为容易进行情景分析,投资经理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对即将要执行的交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出预计的结算损失有多少,BBN较容易通过情景分析让风险经理针对外来的交易风险进行掌控,并且风险经理可以透过针对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信用风险因素的情景模拟,判断出操作风险是怎样同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的。
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可以用在一系列的度量操作风险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创建出很多个BBN网络大框,并且决策人员可以透过返回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哪种是最佳的网络设计。通过理论以及实践可以发现,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非常值得金融投资机构使用操作风险度量以及模拟方式进行操作。
总之,操作风险度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损失产生的次数以及大小都给出了非常强硬的假定,之后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来获得操作风险的大小,大致上来讲属于一种定量测量的方式;
第二种,主观判定方式。在执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时,由于缺少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因此,想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操作损失的分布就变得尤为困难,至少对当前而言,用评估操作损失分布的方式来判断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当前国外的金融体系运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方式普遍以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通过独立的部门,经由事先预定的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每一个业务的缺陷进行评估,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第三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混合的方式,使得相对风险排序、主观方式的运用以及损失时间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效结合。
四、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系统的进行分析预期损失以及未预期损失的缘由,并且也要评估风险,为风险的预防、降低转移和为风险分配资本等做出努力。操作风险管理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风险管理的范畴以及目标。
高层的管理人员询问过董事会之后,应当同企业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还要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这些短期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明确定义一些关键的损失事件并进行命名,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未来的管理工作里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探讨和分析;
(2)创建一个损失事件簿,为定量分析操作风险模型积攒数据;
(3)创建统计模型分析特定损失时间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4)采取由于风险进行的资源配置和情景分析。
2、明确重要的风险。
员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后,一定要明确哪些才是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内容过于宽泛,所以在明确的同时,一定要严格依照高层规定的目标进行操作。
3、针对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用来评估一些较为重要的过程以及资源的操作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风险形成的冲击,还包含了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针对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一定要找到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估。并且,风险不同,相互间的依赖就不同,所以需要对她们之间的依赖性进行评估。
4、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后,已经初步判断出各部门潜在的操作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为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先进行风险加总,然后进行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之后要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再分析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分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最后,针对风险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
5、通过措施消除存在于经营过程以及资源当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风险回避以及风险因素管理的措施、损失预报的措施、损失预防的措施、损失掌控的措施、降低损失的措施、应急措施和风险融资的措施进行管理。
6、针对操作风险的检测报告。
一个规范的报告制度是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持续的检测对于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束语:通过世界的角度来看,针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才刚刚开始,虽然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过程里运用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是显然这些管理方式还不够健全,也缺少理论作为指导。操作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过程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效如何完全在于怎样操作风险管理。投资者应当建立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完善的风险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论,进而为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及管理的支持。(作者单位:贵州省茅台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黎仁华,马丽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测度指标的定位分析——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2]周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研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创新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
关键词:金融中介;风险管理;参与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86-03
金融中介理论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实践而发展的。在传统的以银行业为基础的经济中,没有人会想到银行为什么会有存在这一问题,因为银行与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银行的存在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银行业危机的出现,这个金融学的基础问题难以避免地被提了出来。金融中介理论就是研究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它们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的理论。
一、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述评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为核心,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作为主线,对金融中介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比金融市场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
金融中介理论的先驱是Gurley & Shaw(1960),他们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两个方面,中介机构利用借贷规模经济的好处,可节约交易成本。此后,Tobin(1963)和Fama(1980)亦以交易成本为基础探讨了金融中介的职能问题。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金融中介存在的重要性在一些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论及,最具代表性的是Leland、Pyle(1977)和Diamond(1984)的研究,前者从事前甄别的角度,强调中介可以通过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其拥有特殊信息的资产中,解决家庭和厂商所面临的信息成本问题,即将金融中介看做一种“信息共享联盟”;后者则从事后监督的角度,认为中介在监督和审计中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充当被委托的监督者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由此构成了金融中介的所谓“委托监督理论”。此外,Diamond和Dybvig(1983)还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防范因消费需求的意外流动性冲击而造成的不确定性中的作用。
以上这些理论对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一些传统职能如资产转换、流动性保险、信息生产和受托监控等曾起到了较为满意的解释作用,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金融中介的类型和业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中介的功能在于减少因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带来的摩擦这类理论的解释力正在减弱。按照既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如果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下降,那么金融中介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实际上,近年来,由于交易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等原因,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了;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在市场参与各方之间得以更便捷地流动,信息变得更便宜且更容易得到,但却没有伴随着中介的减少。银行等金融中介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同时进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与交易,金融市场的扩大并没有使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降低,也没有激励家庭的直接借贷,反而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纷纷转向各种中介,一些新型的金融中介得到迅速成长。总之,对于这些新的状况,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为核心的金融中介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针对金融中介发生的这些变化,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新观点,从而在金融中介理论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认为,目前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风险转移、处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市场的推进器,即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中介所有业务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二是能够减少个人的参与成本(即个人有效地利用市场、日复一日地参与市场的成本),加速经济主体参与金融市场活动。
(一)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对金融中介的新业务进行归纳后发现,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他们指出,近30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给投资者提供比中介利息高得多的回报,使得资金从中介流入市场,因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中介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生存,银行等金融中介不得不纷纷绕开分业经营的限制,开拓新业务,推出新产品,向“全能银行”转变。更重要的是,它们逐步开始为顾客提供风险中介或风险管理的服务。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风险管理方法:一是通过资产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比如,投资者购买共同基金发行的股份,相当于购买了由多种证券组成的一个组合,这比仅仅购买一种证券的风险低得多。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针对金融活动中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金融中介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衍生工具交易对之进行规避。
由此可见,随着传统信贷业务比例的下降,金融中介已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充当资产交易和风险管理人的角色,而各类公司或企业则成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业务的主要客户。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呢?Santomero(2001)对此方面的理论作了系统总结,得出企业从事风险管理的四点原因:一是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驱动;二是税收的非线性;三是财务危机的巨大成本;四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1.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驱动
Stulz(1984)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以持有本企业股份的形式所有的,因此,他们希望企业的利润收益能保持稳定而不要大起大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稳定性能使经营管理者的效用水平提高。Breeden和Viswanathan(1990)进一步指出,企业收入的稳定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讲,经营者当然会为保持企业收入的稳定而积极进行风险管理来减少或规避风险。
2.税收的非线性
Smith和Stulz(1985),Gennotte和Pyle(1991)认为,税收的非线性是企业力图降低自身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税收呈现一种非比例性结构,所以平稳的收入将会降低实际税率,从而也就能减轻企业的税负。企业可通过风险管理活动熨平收入的波动进而降低实际长期平均税率。Graham和Smith(1996)在对当时美国的税收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平均来说,应税收入的波动幅度每减少5%,企业实际所缴纳的税款就能相应地节约5%。
3.财务危机带来的巨大成本
企业之所以不希望未来收入波动过大还在于,收入的剧烈波动可能会引起财务危机进而导致企业破产,而企业破产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Warner(1977)的“破产成本理论”可证明这一点。对于有些企业来说,破产成本还涉及到特许权的撤回和垄断地位的消失,因而成本也就更高。为避免破产成本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企业自然要进行风险管理以使预期收入更加平稳化。
4.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4)的模型表明,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成本比内部融资的成本大得多,而企业收入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即体现在当投资机会来临时企业不得不寻求外部而非内部融资。这是因为在企业利润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当利润较低时,内部融资所得资金就不能满足新的投资项目的需要,为了不错失好的投资机会,企业只有寻求高成本的外部融资。鉴于此,企业必须致力于风险管理以控制预期收入的波动,节约融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预期价值达到最大。
基于以上原因,各类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都会积极从事风险管理活动。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指出,金融中介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中介机构是金融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具有将风险“打包”和“拆分”的特权。具体表现为:其一,对于可以直接消除或规避的风险,金融中介机构通过投资组合多样化、对一些标准和程序进行规范等措施,根据客户的要求有选择性地消除或规避;其二,对于能转移给其他参与者的风险,由于各企业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金融中介可通过互换等金融工具在他们之间充分发挥其风险转移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风险下降或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其三,对于必须要通过积极的管理来吸收的风险,比如一些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或套期保值的资产、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复杂的非流动性资产、保险公司等提供的具有较大道德风险的资产等,金融中介机构可通过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来管理,这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逐渐转向风险管理领域,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也成为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
(二)金融中介机构降低参与成本的功能
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拥有充分信息、对金融资产进行积极地动态管理的参与者;二是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仅掌握有限信息的参与者。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向第二类参与者提供服务,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代表他们进行投资或者提供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参与成本,从而帮助这类参与者更好地参与市场,实现价值增值。
参与成本这个概念的提出是Allen和Santomero对金融中介理论的一种贡献。在传统的无摩擦理论中,所有的投资者都被假定能无成本地参与交易,金融中介没有价值增值功能,即存在一个“完全参与”的市场,中介没有必要去管理风险。而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指出,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的市场,大部分家庭只持有极少数的股票,只能参与极其有限的金融市场交易。他们通过测算个人投资组合中每种股票所占的比例来确定风险分散化的程度,结果显示,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都只含有一到二种股票,极少数达到十种以上,那些流动资产高于200 000美元的家庭当中,只有47.7%持有某种或某几种股票,也就是说,美国家庭平均的风险分散度只相当于一个含有两种同比例股票的投资组合,投资多样化程度很低。
对于这种“有限参与”现象,Allen和Santomero给出的一种合理解释是,投资者因不愿支付或无力支付参与成本而不能进行市场交易,所谓参与成本即为投资者在学习如何有效地经常利用和参与市场时所付出的成本。首先,投资者学习或了解某种特定股票或其他类型的金融工具须花费固定成本,为了在市场中进行活跃的交易,投资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市场的运行、资产收益的分布状况、以及学习如何监控市场中的变化。这样,尽管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可能已经大为下降,但由于以上这些固定成本的存在,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仍然是只持有有限的资产。其次,除了市场参与的固定成本外,投资者还需支付较高的平时监控与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而这种监控与跟随对于投资者了解预期收益的分布状况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是非常必要的。
参与成本的提出对于解释金融中介近年来职能与业务发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个变化是家庭直接持有股票的减少和金融机构持有股票的增加。对于为何大部分股票都转由金融机构间接持有,传统的解释是小规模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太高。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已大大降低,所以,传统的理论对此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而从参与成本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由于近年来人们的时间价值随着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大为上升,因此个人花费时间去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更是迅速提高;相反,金融机构比如共同基金等有较低的参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由金融中介机构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第二个变化是金融中介大量使用衍生工具来实行风险管理。传统的无摩擦理论认为投资者一旦获取新的信息,就会对其持有的投资组合重新进行评估并做出调整。显然,如果把参与成本考虑在内,这种经常性的调整是极不现实的。而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创造现金流量稳定分布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服务,从而使投资者不必经常去重新评估或调整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节约了参与成本。
三、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Allen和Santomero的风险管理与参与成本学说为金融中介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金融体系发展变革的实质,从而能够选择最能发挥金融功能的形式。中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转型及发展过程之中,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加剧、存贷利差的收窄、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等,都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一直是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其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国外金融中介机构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规避系统和全程监控系统等。而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无论是在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上,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须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在全面总结国际活跃中介机构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基础平台、风险管理流程和决策模型、风险管理信息报告与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模块的构建入手,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逐步建立起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金融中介风险管理功能的实现机制。
(二)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提高资本充足率一般通过这样几种途径:一是国家注入新资金;二是利润留成和返还营业税;三是改组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制约了利润转资本金的途径,因此现有的主要渠道是财政直接拨付,或通过国债间接拨付。面对这些银行庞大的资产总量,靠财政支持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更重要的是,国家注入新资金、利润留成和返还营业税都是治标不治本,单凭重复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而不去改善银行的内控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只会增加银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因此,要从根源上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治理结构,从组织构架和管理流程上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优化资本结构。而在固定资产的扩张中,也要注意减少低盈利或不盈利的机构网点设置,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先进设备的引进,为资金有效率地流动提供硬件上的保证。
(三)切实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更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应当继续加快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步伐,由过去以资产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上来,扭转片面地追求贷款规模扩张,忽视贷款质量的偏向;一定要严把贷款的准入关,着力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严格对“优良客户”、“大企业集团”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及时把握好贷款退出的机会,以确保提高贷款的质量。另外,还应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衡量体系,把每一笔投资决策与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联系起来,以确保提高投资效益,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从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中介机构在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弥补了以往那些以交易成本和非对称信息为基础的中介理论的不足,对促进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和指导金融机构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过,到目前为止,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时间还很短,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很不成熟。可以预期,随着金融实践的深入,金融中介理论将会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其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也会日益深刻。
参考文献:
[1] 蒋俊贤.当代金融中介理论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4):29-31.
[2] 刘永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及其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2,(3):34-36.
[3] 施薇薇.金融中介理论的述评和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2):55-57.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每个投资者和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每一个经济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与金融风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一个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怎么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界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对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种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金融风险作为风险中的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对于风险存在不同的定义一样,针对金融风险的定义,实务界和理论界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些人认为,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者事件;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是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种风险模式;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是一种经济损失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等。综合上述三种观点,最后一种观念与风险的范畴似乎更为贴近,换言之,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与金融风险的本质更为接近。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指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每一个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者投资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价格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几类。
二、金融风险管理起源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其发展时间已经有30多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不断出现波动,使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需求;第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学理论也得到较大程度地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管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三,当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这样一来,风险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环境主要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对其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制约;第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崩溃,进而宣告世界范围内的固定汇率制度走向衰亡。在此之后,很多公司以及个人都会面临形式各样的金融风险,例如,汇率风险等等。尤其是在之前的10多年进程中,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例如,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损害。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取代之前传统的经济学。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看到很多针对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分析框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学已经从众多学科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全新的经典金融理论和模型逐渐创立起来,并且也得到了广大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接受和运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有效资本市场之父”的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夏普和林特纳等人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布兰科-斯科尔斯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等。综上所述,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为坚实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也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模型、仿真模拟等手段,对遇到的各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门新的学科,称为“金融工程学”。
三、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组织机构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组织机构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求其不断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也逐年发生变化,同时也获得了较大成效,银监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而使我国金融内部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然而,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相比较,我国还没有建立足够健全和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央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主要针对业务范围的控制展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是运用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已经不能与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相符合和适应;第二,金融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大量债权,同时不良贷款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从而使信用风险不断上升,致使金融资产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当前,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监管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同时其他部门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各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从而使风险管理出现更多难以解决的难题。总而言之,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多问题。
2.风险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也随之出现更多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转型,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甚至对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和根源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例如,针对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贷款规模,进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展各项理财投资业务,不断增加金融风险。针对投资者而言,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没有了解金融市场行情,盲目投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因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够完善,在金融体系中还不能完全渗透相关法规和制度,造成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针对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重要性的大力宣传,对于全面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所谓信息透明度,其实就是指信息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将全面、可靠的消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披露,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对某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以及风险投资理念等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金融产品其实就是信息咨询的集合体,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并没有实现透明化,这样就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存在很多内部交易,而且也极有可能对资金流向进行自行操纵。从宏观角度分析,会使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也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上述这些情况对于投资者进一步投资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进一步使金融投资风险加大。而资金的短缺,使金融市场资金融资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4.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单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金融机构属于混合经营,就是将传统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以及期货交易业务作为有机整体,同时开展,并实现全球化运作模式。但是,我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存贷款模式,针对中间业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作为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面对需求各异的投资者无法满足,投资渠道越来越窄,投资者不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金融企业存在较多的指令贷款,致使利润降低,呆账积累现象严重,从而使金融风险概率不断加大。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瞄准我国作为发展基础,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若是我国不能与当今国际市场流行惯例运作相匹配,那么我国金融企业,将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四、完善金融管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为了使金融机构免受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和制约,就要将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的强弱,需要与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相结合。所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应该定期组织相关金融人员学习相关法规制度,从而使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对风险管理防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金融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结构设置,进而使内部管控更具有有效性。第二,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使各相关规章制度更加规范,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强化风险和责任意识,进而使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第三,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其具备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且可以针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解决,从而使风险管理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发紧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际金融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导向。总结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可以得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任何地区或国家均无法避免,因此,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以共同面对和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联系,应对流入或者流出的国际资本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和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对过往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3.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的某种规定或者限定。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确保金融市场发展稳定。第一,应明确市场定位,对违规问题进行处罚,尝试建立信用等级制度。第二,应完善财税制度,并正确处理企业、财政、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应注重金融法制建设,以加强金融机构本身防范监控风险的能力。
4.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经济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更因为制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首先,针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需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创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其次,针对交易工具的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我国目前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都较为单一,但应及时建立针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新交易工具的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并有效规避由此诞生的风险。再次,针对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监管机构应给予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充分的成长空间,从原来的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制度应侧重于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风险模型是否合理、完善和有效,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度量、监测和控制,是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等等。
五、结语
【关键词】类金融企业;全面风险;风险管理框架
1 类金融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类金融,是和金融融资相近的一种运作方式,其概念起源于零售行业,零售商通过供应链增加预收款、延迟支付应付款,从而使公司免息持有大量流动资金,企业通过这部分资金的运作来获得利润。
本文所指的类金融企业,并非仅指此类企业,而是指实际为非金融企业,但却与金融企业盈利或运作模式类似的企业。因此类金融企业在广义上包含通过供应链的资金管理获得利益的企业,但从企业性质上讲,更多是指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资本控股集团等企业。
类金融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企业对资金的运用不纳入证券、银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体系,而是根据公司组织形式的不同,通过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制约资金使用方式,在资金运用上更为灵活;企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控制子公司风险并获得子公司利润,企业本身不产生增值,而是通过投资企业产生权益回报;企业没有生产管理部门,只有财务、人力、法律、行政等后援支持部门,另外常设行业研究、风险管理、审计、稽核等管理职能部门,在部门设置上兼有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特点。
值得说明的是,因类金融企业有明显的金融企业特点,我国拟将此类企业逐步纳入金融体系的监管,如证监会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拟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纳入证券监管体系。但这对于类金融企业的持续稳定规范经营是远远不够的,类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灰色地带依然明显。目前国际上对于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型较为成熟,但对于非金融企业甚至于类金融企业尚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类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2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在美国以学科的形式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美国一些大公司的重大损失使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约在2000年前后开始,并随着央企风险管理指引,三大金融监管体系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逐渐形成理论雏形,之所以说雏形是因为在实践中并没有广泛获得认可的适合中国企业的全国风险管理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已经提出了若干年,但一直没有广泛应用,现在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行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全面风险管理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一直没有企业重视?一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二是没有专门的人才,三是风险管理的效果尚没有办法进行衡量,我国经济和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利益增长掩盖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风险防控的需求。
3 类金融企业ERM的应用
2001 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并对这种基于系统观点的风险管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它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于股东的价值,并且强调广义风险的概念。而2004年COSO 对此下了新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之中,目的是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于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这又强调了全面风险管理对经营者的重要性。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风险管理是为股东服务还是为管理者服务?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把投资者和经营者分离,风险管理在这个问题上显然不能过于暧昧。
全面风险管理虽然是为投资者服务,但其对于管理层不应该是负面作用,也应该对管理层实现经营目标和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中,大体可将企业内部人员分为三个部分:管理层(或决策层),即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层,即副总裁、总监、部门经理等;操作层,即部门主管、主办、专员等基层员工。既然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各层级人员共同实现的过程,那么上述三个层级人员在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应该在风险管理框架中体现,这是目前ERM体系研究稍微欠缺或者说与实践结合稍显不足的地方。
笔者在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有以下几点经验:
(1)职能设置: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要向管理层或者决策层汇报,而不是向总经理或总监汇报,目前许多上市公司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但委员会成员多为执行层人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无法起到风险管理作用。
(2)管理手段:中介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不完整,更多地根据管理经验进行访谈或者记录,时间成本很高,这也是很多企业没有动力做此项工作的原因,既浪费了人力,又影响了生产。
(3)信息传递:目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没有时效性,即风险发生后并没有相应的检验程序或渠道将风险提示给相关执行岗位和最高管理者,这也是美国某著名投行倒闭牵连很多企业的重要原因。
4 类金融企业ERM的应用前景
类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可以忽略小概率事件的,因此不可以用风险的期望值来衡量风险管理的投入产出比,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何种程度的风险管理是适宜的?如何来衡量管控不足和过度管控?正是由于类金融企业的独特性,相对于非金融企业,这个问题更容易在现有风险管理模型上得以解决,即通过企业内部运营数据(包括财务数据、生产数据等)及外部风险量化模型(如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经济政策风险等)得以解决。
类金融企业因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更注重投资前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忽视了投资后的管理,随着目前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也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式管理,那么类金融企业的投后管理日益显得重要。在缺乏投后管理的当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为类金融企业的精细化经营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CAS.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03
[2]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2004
[3]张琴.陈柳钦.论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体系的构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009
[4]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当代经济管理.2009,31(7)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监管 建议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的经济参与者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操作、信用、市场等多种风险。不同领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独特的影响性,使金融风险监管备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两面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参与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伴随性。金融风险伴随着资金借贷与经营的全过程。
3.直观性。货币资本的变动是金融风险的体现形式,可直接观察货币的变动情况判断风险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国从事金融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与监管,以达到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步骤:
1.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潜在或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做出评估,以便于风险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选择与成本控制。
3.风险控制是在上述两项步骤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风险控制工具对金融风险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从198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本文对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做阐述。1994年,我国投资规模急速扩大,物价上涨与货币的大量发行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投资,降低了贷款规模,最终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此时我国已颁布相关金融法律,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经营与贷款施行责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银行管理机构,非商业机构,不可参与商业活动。此外,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输出,扩大了自身资金的供给渠道。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金融结构的债务与损失提出相应的承担与补偿的措施。另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国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由于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我国受到的经济打击相对要小很多。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群众的住房和医疗困难的解决给予支持。通过建设大型设施,如三峡工程等众多国家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群众就业压力。然后,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税率,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刺激消费,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活力。最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实的货币保障。
然而我国各阶段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却造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与新的金融风险。并且在我国不断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二是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制。
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做叙述,此外还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不做论述。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第一,对于加大风险管理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被教育对象包括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个人等全部资本活动参与者。强化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提高对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企业与个人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对其他经济参与者的监督。第二,施行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内部人员实时监督、责任到人,刺激经营者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参考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我国颁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国家通过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金融风险将一直存在。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制造收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产生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发现与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对经济打击时迅速应对,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远.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经济问题,2005(02).
关键词:企业集团 产融结合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据统计,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进行了产融结合。截至2012年底,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责任、正常运营且金融业为非主业的央企共117家,其中有近70%的企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融结合。由此可见,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产融结合是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进行包括股权、债权、信息、人事等多方面的融合,并且产生积极协同效应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国内外实践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目前的环境下,通过产融结合一可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收益;二可获取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三可形成集团金融资本控制,增强凝聚力;四可促进企业集团从重组整合到深度融合。
二、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
虽然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但产融结合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较大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金融业是靠高财务杠杆经营赚取丰厚利润的行业,高杠杆必然伴随着风险。与企业涉足其他产业不同,涉足金融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金融业在经营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文化、人才、技术、监管要求等方面都与实业有比较大的差异。同时,中国金融业正处在上升周期,总体来看“赚钱”比较容易。但对于金融业蕴含的高风险,以及对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高要求和高难度,不少企业集团明显估计不足。
(二)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企业集团内部的部门风险传播和金融体系风险的传播。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使企业集团融合更加紧密,导致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和不可控。内部风险由于子公司之间的传播而迅速蔓延、放大。更为重要的是,金融系统风险很容易波及到企业集团及集团内其他产业板块,从而导致整个集团公司陷入危机。
(三)内部交易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内部交易会严重影响市场的公正性,滋生不法交易,各国对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交易都有严格限制。在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融结合往往产生内部交易。规模庞大的内部交易和错综复杂的内部股权关系,加上对企业集团内实业和金融业的监管分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这不仅让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就连企业集团总部也可能无法全面掌控其总体效果,尤其是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产融结合企业内部交易的风险问题更加突出。
(四)金融异化风险。金融异化风险是指产融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失去其原有作为金融手段的功能,在形成独立运营产业板块的过程中出现功能异化。产融结合的目的首先在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有效的金融服务。但是在金融资本逐渐发展壮大后,往往导致产业资本虚拟化、空心化,甚至导致产业资本成为过度资本运作的工具。
(五)政策及监管风险。虽然我国的现行法律对产业投资金融并不禁止,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产业投资金融的适用范围、出资比例、监管制度等都未做出明确规定,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我探索,未来发展前景不明。在监管方面,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之间没有明晰的治理边界,两者之间没有有效设置法人防火墙和资金防火墙;另外,如果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是一个实业公司,金融监管部门都只能对控股公司旗下具体金融细分行业子公司进行监管,这些都往往形成巨大的监管真空。
三、防范对策
产融结合风险的形式复杂多样,带来的危害巨大。因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巴塞尔协议》、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引》以及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产融风险。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风险管理文化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构建产融结合风险哲学,集团高层和成员企业要积极响应和支持风险政策、流程,执行层要不断加强集团文化中风险管理的培训和贯彻,确保在意识形态上形成对产融结合风险的重视。
应从三个层面入手建立和培养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一是精神层面,要通过持续宣传、研讨、培训,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二是制度层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养成办事讲制度的习惯,通过制度的运行来发扬和发展风险管理理念;三是物质层面,就是要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有效降低人为因素。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以股东为核心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总称。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权力的有效运行和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和有效实施。因此,应严格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清晰界定董事会、高层管理者、风险管理部门等多层次人员的权责,并确保各权力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运行。
董事会不直接执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其在企业管理中负责批准、指导和监督职能。董事会通过提供总体方向、决策和统管全局的管理来积极指导和参与风险管理,其进行的公司治理本身就是风险管理在公司结构方面实施科学和有效风险控制的体现形式。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主管风险计划的审批、监控与协调,并统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直接和全面的风险管理活动来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是风险管理的权威、专业和综合协调机制。设置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企业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或领导,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协调和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
(三)制定合理产融战略。战略风险常被称为企业的“杀手风险”,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的失误,甚至可能会令一家“百年老店”瞬间置于破产境地。显然,管理企业的战略风险的重要性无可质疑。在实施产融结合之前,应对集团金融资源掌握情况、金融行业熟悉程度、人才储备、风险承受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制定适合的产融战略,采取全面进入或战略性进入部分金融行业的举措;战略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为集团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充分考虑产融结合的风险,以更好地指导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实施和风险管理的方向。
针对战略管理过程执行环节中的风险,一般用改善和控制的策略而达到减少或消除风险因素,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程度和保障既定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针对战略发展环境中出现的战略风险,企业往往难以控制,可以采用风险规避。然而有时候,战略层面的风险对企业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正面的获益机会,此时企业应选择利用风险的策略,变风险为机会。针对企业某些投资行为而实施的战略性风险管理往往采用风险分散的策略。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从保障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在战略、操作、财务与声誉风险管理四个领域实施系统性的整体风险管理。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体系。企业应参照《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体系。主要包括:沟通与协商、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治理、监控与评审。风险管理过程是有效识别、评估、控制风险的体系,应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和各类活动中,以及贯穿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在风险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与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与协商,通过沟通与协商,确保风险管理实施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能够理解决策的基础及必须采取特别行动的原因。在建立风险管理环境时,企业需明确表达的目标,设定管理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参数,确认风险管理的范围,以及确定风险准则。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的全过程。风险治理包括选择和实施一个或者多个方案来改善风险特征,并实施这些方案,一旦方案被实施,风险治理应提供或改善控制措施。监测和评审应列为风险管理过程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规律性的检查或监视工作,这些工作可以是周期性的或临时性的。
(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一是加强防火墙机制建设。依据业务特点、股权关系、运营模式等,在集团公司与金融子公司之间设置股权、业务及管理人员屏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对独立运营,规避金融风险与产业风险的联动。二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披露机制。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一方面使决策层实时、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和市场动态等有效信息,支持决策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帮助管理层经营和控制各项操作业务;另一方面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成员充分了解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信息的披露不仅是市场及监管者的要求,也能为集团提供外部的监督力量。三是建立完善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企业应从制度、流程、人才、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面对潜在的危机,企业应该事先运用风险管理的思维和策略做足防范和处置危机的方案,“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危机发生时应快速启动应急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百万刚,马浩东.超级产融结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李书华,李红欣.产融结合的风险管理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
3.陈燕玲.产融结合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5).
4.徐汉洲.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1,(11).
5.唐茂林,郭锦墉.产业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治理风险及对策探讨[J].公司治理评论,2010,(2).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 运用领域 发展策略
金融工程是一门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是现代金融学、信息科学和工程方法的有机结合,融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于一体,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金融工程采用了尖端的数理分析技术、电脑电讯技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乃至运筹学、仿真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前沿技术,为金融领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内涵定义
金融工程本身是金融学的工程化,因此,在本质上就是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现代金融学本身的方法论──无套利均衡分析──也就是金融工程基本的方法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对金融工程研究的支持,从最基本的方法论角度,应该说都是围绕无套利均衡分析展开的。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金融工程可以将分散在社会经济各个角落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集中到衍生交易市场,进行集中匹配,然后分割、包装并重新分配,使风险管理者通过一定方法规避正常经营中的大部分风险,从而不承担或只承担极少一部分风险(如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要承担基差风险等)。由于金融工程交易的杠杆比率较高,可以使风险管理者以较小的代价、较小的资金支出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领域运用
(一)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运用范围
1.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与分散。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分散化投资,可以扩大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增加投资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实施这种跨国多样化的投资。然而,一些国家的投资者因本国外汇管制及资本流动的限制,无法将资金投资到别国股票市场。利用金融工程中创设的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新的衍生金融商品,即可解决这一难题。
2.对于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金融工程提供了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同时还可将此类衍生金融商品进行组合创造出更为新颖的金融工具,以抵补利率、汇率、股票收益率、商品价格等的市场频繁波动而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利率风险,提供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封顶保底、互换等工具及其组合;对于汇率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远期、期权和远期汇率协议等工具及其组合。
3. 对于数量风险的控制与创新。数量风险主要是经济主体所面临的产量、销量、交易量等数量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既可能来自生产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市场需求方面。传统上,企业主要是通过调节生产过程来实现对数量风险的管理,亦即通过增减工人来达到对产品数量的要求,但这种过度调整生产过程的成本高昂。针对数量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两类新的产品:一类是商品期权;另一类是利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企业产量的相关性来设计宏观衍生金融产品。宏观衍生金融产品以宏观经济指数为纽带,通过买卖宏观经济指数的形式,使得与该指数相对应的收益流可以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调剂,从而便于各方引入所需的逆向收益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参与宏观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转移和分散数量风险。
4. 对于兼并风险的控制与防御。在现代企业的运作中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兼并有利于资源的更优配置。但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兼并风险加以控制与防御。金融工程可提供的方案:一是管控策略,包括相互持股、通过保障管理层利益来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例如金降落伞法)、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反收购条款等;二是股票交易策略,包括股份回购、员工持股、财产锁定等。
5. 对于风险的控制与监督。所谓风险,是指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管理者往往并不始终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公司经营目标的首位,而是常常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追求短期的会计利润和其在职的享受,通常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低估上。在此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通过金融工程提供的杠杆收购来收购本公司并进行重组。当股东是本公司的雇员时,其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收益紧密相关,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持股积极性。
(二)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明显优势
1. 方便准确。金融工程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方便地锁定风险,而对衍生交易的精确定价与匹配可以准确地抵补风险。
2. 讲求时效。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及时快捷的反应,提高控制与管理的效率。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去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3.降低成本。衍生交易具有高杠杆性,付出少量资金可以控制大额的交易,动用的资金很少,可以为企业节约套期保值的成本。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工具来说,交易的标准化和集中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4. 使用灵活。期权的购买者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因此,以金融工程为工具,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通过剥离、组合等方法创设金融产品,其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比拟。
(三)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局限分析
1. 对于系统风险考虑不充分。尽管金融工程中的不少数理模型和方法都是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而设计的,但是,当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时,不仅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等风险相当严重,而且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普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信用风险也变得非常突出,以市场基本正常运行为前提条件,建立的金融工程技术与模型,在这种市场信用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市场变量出现异常值的情况下,对于风险管理显得无能为力。
2. 对于历史数据过度地依赖。无论是风险定价模型还是风险计量模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关参数(如期望值、方差和贝塔系数等)的准确估计。然而,参数估计不仅要求有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历史数据。对于历史数据过度依赖的参数估计法会面临两个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资产或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并不多或难以获得;另一方面是,越是久远的数据越难以反映现实的情况。因此,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也制约了金融工程技术的有效性。
3.对于小概率事件容易忽略。金融领域风险分析的数理模型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却非常严重的特点,是其致命缺陷,如贷款违约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等。在许多金融工程技术和模型中,小概率事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理论中假设的小概率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并非那么小。这使得数理模型化的金融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概率事件必须在风险管理中引起充分的重视。
三、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策略选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推动力,金融工程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金融工程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事业,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
(一) 应用现代金融科技,发展金融工程技术
在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金融工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市场虚拟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金融工程可以使用高速度高程计算机来对金融商品的风险、收益及其可能组合等信息加工处理更为科学化精确化,并不断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信息交换―――商品流通―――金融的结算”三位一体的“金融网络经济”。要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我国金融决策的科学性,应当把建立规范的决策数据库和开发与应用模型技术,作为我国每一个金融机构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发展金融工程的契机,发展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工具创新,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与风险配置功能。
(二) 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培育有效市场主体
要深化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推进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价格市场化是金融工程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金融工程正是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加快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适当鼓励金融创新,要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过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兼并、破产、出售、租赁、托管、股份改造等形式,把企业转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只有这样,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市场,才真正会有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工程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三) 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风险控制管理
全面恰当地认识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技术在解决风险问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过分依赖,更不要将其神化。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既重科学,又重经验,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现阶段的国家经济体系及金融系统的改制,既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和安排上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建立和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结合起来,实施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增加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四) 加强金融工程研究,培养金融工程人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现在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对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风险进行管理,防止类似“中航油”的事件再次发生;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人才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证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猛,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也在迅速应用化,要借鉴西方先进的金融工程技术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我国既要加强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也要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培养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追踪国际金融工程的发展态势,理论联系实际,以造就一大批中国的金融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金融与保险,2001(7).
[2]阳.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1(4).
[3]束连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害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安东尼・G-科因等著.唐旭等译.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杜,1999年版.
[5]洛伦兹・格利茨著.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