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教育方针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方针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方针的含义

第1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能与时俱进地用现代教育手段传达现代教育信息,培养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这就叫做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这“三性”才算是具有现代性。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甚至是取而代之,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一共27 000多字,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要求豪华和富贵,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养成人们的习惯,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规律,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而威信,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学习),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教师要将激情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由教学机器来代替,因为教学机器不会笑,没有情感。要知道,教师的教态具有神奇的教化力量,教学是其全人格的参与过程。

第2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1、漏洞百出

“三维目标”漏洞百出,有遗珠之憾。如:(1)“三维目标”中没有“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甚符合。(2)“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丢弃了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还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

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哪来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价值观”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还有就是,这个“目标”只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对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3)“三维目标”还缺少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目标维度,亦即缺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新课程标准是“不标准”的“课程标准”,是“漏洞百出”的“课程标准”,还有扰乱人们思想,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甚符合之嫌。

2、逻辑混乱

“有学者依据布鲁姆等人提出的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三维目标’的设置不科学,主要的理由有两个:(1)目标分类学设置的目标有详细的分级指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这样会导致目标含义不确切,无法测量与评价。(2)‘过程’作为目标难以理解,因为不管是布鲁姆,还是加涅,都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逻辑上是对立的,二者无法统一。新课程改革将‘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内容违背了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作者:邓友超)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确实存在逻辑和分类不当的弊端。如“过程和方法”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包含关系——“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于“过程和方法”目标中,它的达成就是“过程和方法”的抉择和运用的结果,所以,“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过程和方法”是“过程”。另外,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其中就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训练。但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和任务,还有前面说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品德”等维度的目标和任务,亦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以“三维目标”存在逻辑和分类方面的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将“三维目标”修改为“四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品德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与心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删除。这样就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各个目标之间不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二是更加直观、具体和浅显易懂,尤其是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亦即涵盖了对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3、不便操作

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检测”的,不是“笼统”、“模糊”和“难以检测”的。可是,“三维目标”既笼统又抽象,不易操作。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它存在“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门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哪些?”“各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未明确和具体化的缺陷,模棱两可的,使新课程实施者——教师难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态度”目标就更是如此。

由于“三维目标”存在上面一些问题,引发了基础教育课堂“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摘自《深圳特区报》,2004-11-02(08),作者:程少堂)因此,那些“低效”、“无效”或“负效”的课堂就频频出现了,使新课改演变成了一场“笑话”和不小的灾难,实在令人感到痛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唯有迷途知返,方能浴火重生”。(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11.04期,作者:邢)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构筑“高效”课堂、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促使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化和正常化轨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十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反思和研讨,全面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扬长避短。

第3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实施美育,是教育方针的要求。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都离不开教育方针这个宗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德、智、体、美同步发展,不可缺少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体操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艺术性,与美育教育关系密切,被称为“健与美”的运动,这个特点决定了体操教学具有美育教育的功能,体操教育的美育功能渗透到体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本文根据体操教学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操专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思维能力、音乐感水平,姿态美和心灵美所产生的影响及原因进行分析,了解我校体操专项教学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存在着的优点和不足,以使美育能在我校体操教学中的得以更好的实施,从而使得学生审美的意识、爱美的情操、创美的能力、艺术美的修养及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体操教学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学生美育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0、2011、2012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向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0、2011、2012级体操普修的学生共发放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是95%。2.2.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操教学及美育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近20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2.3数理统计法收集数据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映。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操教学与身体训练

3.1.1体操教学中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概念和意义体操教学中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是指在体操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运用各种练习手段和方法来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操所需要的各种运动素质和基础能力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对技术、心理、智能的训练水平及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高速度、强爆发力有助于技巧和跳马高难动作的完成;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可以减少慢性操作的发生;力量的增长导致肌肉的发达,使身体形态发生适应性变化;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可见,系统的身体训练是体操训练的前提和基础。3.1.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3.1.2.1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训练水平的影响由调查表1可以看出,通过体操教学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性的训练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只有5.26%和2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耐力和速度依然没有变化。3.1.2.2体操课对学生身体训练影响原因的分析在调查表2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教学中,所有老师都会或多或少的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学生课上安排得最多是压腿、劈叉、踢腿、上肢拉伸等练习,而这些练习对于发展学生上下肢的柔韧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安排较多的是倒立和腹背肌练习,这对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腹背肌和卧推杠铃的快速练习还能促进学生速度和爆发力的发展,而所有这些动作的长时间练习都会使学生训练的耐力水平提高,同时通过跑步还能促进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的进一步提高,但在表中我们看到,在体操课上,学生进行的跑步练习并不多。因此,总的来说,在课上学生进行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提高的较大,是因为他们在课上进行的练习较多,而速度和耐力提高的较小是因为他们课上练习的较少。

3.2体操教学与思维能力

3.2.1思维的含义及体操教学中思维的特点和作用3.2.1.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大脑皮层对动作本质进行的理性认识过程。3.2.1.2体操教学思维的特点体操教学中的思维具有多层次、多水平的特点。学生在体操练习过程中是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配合为特点。体操学习中需要生动形象的运动视觉表象,所以,运动技能离不开形象思维,而且在视觉表象的清晰与运动方面要求更高,它要求动作技术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来掌握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就离不开逻辑思维。而体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体操动作的完成,所以也离不开操作思维。3.2.1.3思维能力在体操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和任务融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机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学能力,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场地、器械的感觉以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各种形象的能力,把形象思维的方法与过去的经验基础相联系,将理性认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速度、力量、灵敏、节奏、平衡、时间与空间等思维因素,使学生把动作技术原理与身体运动和肌肉感觉联系起来,对动与静、表与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加以对比、分析,反复地感知、理解动作,能减少身体练习的工作量,起到短时高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3.2.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及原因分析3.2.2.1体操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通过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训练和学习,有52.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的很大,2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较大,只有15.8%的学生认为体操课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小以及2.6%的学生认为对他们思维没有影响。3.2.2.2体操教学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原因分析我校体操的教学中,一是教师一般都会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和掌握动作要领。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语言的启发,就会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动作的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二是课上教师通过设疑、提问的手段发展思维,学生在进行体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的回答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部分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教学方法也比较新颖,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才会积极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就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能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式与习惯性框框,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教学内容。四是有以小部分的教师课上还通常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一般情况下,体操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教师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会有迫切解迷的心理,这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

3.3体操教学与姿态美

3.3.1姿态美的含义姿态是人体处于某种姿势时的形态,姿势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静止或活动时身体各部分位置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姿态就是指人体各部分配合所表现出来的静态和动态的美感,即姿态美。通常人们将立、走、坐、卧的姿势视为人的最基本姿势。姿态美要求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协调的,坐立时要优美挺拔,显得精力充沛;行走时,要抬头挺胸。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形成一个人气质风度的重要因素,从一个人的姿态可以反映他的风度和气质。古人云“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无疑就是对生活中姿态美的真实写照。我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旺盛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接受新事物快,加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学生们都渴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3.3.2体操教学中姿态美的要求体操是一项讲究形体艺术的运动项目,特别注意运动员的姿态,姿态不美就会使运动技术逊色。有的学生在体操教学中因没有重视基本姿态的训练,当其体操运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基本姿态方面的缺陷就会直接影响动作质量的完成。如:支撑动作时膝盖弯曲、缩肩、含胸,做动作过程中出现瞬间屈膝、勾脚,这都影响了动作的质量,尽而影响了最后的考试成绩,教学质量也直接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在体操教学中基本姿势不过关引起的。体操教学对站、立、走、跑、跳等姿态都有其基本要求。如:站立姿势是基本体操教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姿势,它的基本要求是正直、挺拔、抬头、挺胸、沉肩拔背、大腿内收,表现出气度轩昂、富有朝气的良好气质和形态。而在做动作时要求身体团紧而不松懈,下肢的基本动作要符合开跨、直膝、绷脚尖的基本要求。一个具有良好体操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运动员能够时时处处控制自己姿势、韵味,做到一迈步、一举腿、一抬头、一挺胸都能给人以美感。3.3.3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姿态的影响及原因分析3.3.3.1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姿态的影响通过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学生的调查发现(见表5),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身体姿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有5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姿态改善得很大,有2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姿态改善的较大,只有18.4%的认为改善的较小。3.3.3.2体操普修教学影响学生姿态改善的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学生在体操普修学习之前,只有五名学生对体操姿态要求的意识较深,由此可知学生在入学前对体操姿态的认识并不了解,而学生姿态之所以提高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在做动作时教师对他们姿态教学的要求较高,二是因为教师会课上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专门性的身体姿态练习,在表7中可以看到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老师在课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让学生进行姿态练习。除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姿态外,我校体操课上还存在着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学生姿态美的提高,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影响较小。

3.4体操教学与心灵美

3.4.1心灵美的含义及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历来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教书育人,就是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心灵方面进行教育。心灵美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美的教育,它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活动来激荡学生的情感,产生感性的共鸣。人心灵美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等道德品质的美,也包括刻苦、顽强、勇敢、果断、积极、自信心等意志品质的美。3.4.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教学对学生心灵美培养的影响由调查表8可以看出,通过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的较大,除此外,体操教学还使大部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团结互助的能力,甚至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4结论

第4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特色学校 特色文化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8-01

1 什么是特色学校

对于特色学校的定义,虽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指在现今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也有人将特色学校概括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特色就是难以模仿。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三层基本含义。

1.1 “人无我有”即办学的独特性

它是办学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办学特色的决定因素。由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1.2 “人有我优”即办学的优质性

办学特色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优质性。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是办学特色赖以生存的土壤,优于其他学校是办学特色得以发展的前提。

1.3 “人优我新”即办学的创新性

办学特色只有不断地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赢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2 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

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在教育改革破冰的初期,人们的想法更多的可能是想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僵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而使学校出现一些新气象。这种尝试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各级政府逐渐将特色学校纳入了考核,甚至在年终考核中加分等等原因,使得特色学校逐步变味了。有些学校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考核而特色,这样,特色学校实际上已经被异化了。要搞清楚特色学校的办学目的,还要回到我国的教育方针上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更加需要个性发展的人才,说到底还是一个育人的问题。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一所好的学校,还要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校和教师一起成长,让学校成为教师“建功立业”的基地,让教师精神自由、个性舒展、生活自在。总之一句话,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应该是和谐的。

3 怎么创办特色学校

特色强校,是学校办学的方向,但是怎么才能做到特色强校呢?做任何事都不能凭空臆想,特色强校也是如此。创办特色学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特色学校首先应该是独特的,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独特呢?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利用现有条件为学校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市酒钢三中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就充分利用了酒钢这个国有大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和酒钢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基地。其实只要我们开阔思路就会有办法,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城市差,但并不是没有出路。我国有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城市学校已基本失传,而在许多农村却广泛存在,比如跳绳,踢毽子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动动脑筋,做点文章,同样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来的。所以,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3.2 层级推进,逐步实现办学的特色

对于特色学校的办学标准,可以搞层级式推进,不要搞一刀切,有些学校还不完全具备在许多学科领域大面积搞特色的条件,那就在具备条件的一些项目上突破,然后逐步推开,最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分层级推进的办学方法。首先在某一个领域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有些学校搞的书法教学就很有气场,由书写技能的教学逐渐提升到要“立字”先“立人”的高度,这样就把一项单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甚至和人生观的形成联系起来,这样的特色已经逐渐摆脱了特色项目的层级,而是升华到了育人的高度。我市长城路小学的“诵经典”活动就具有这样的特色。学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简单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开始,一直到唐诗宋词,逐渐推进。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样就不仅仅是一个诵经典活动,而是通过诵读经典,不但让学生获得了中华文化的滋养,而且塑造了他们文雅的人格,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登高望远,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有人说:“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如果说,管理是筋骨,那么文化就是活生生的血肉,特色学校的创建,如果抛开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空架子。人们一提到北大,自然就想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办学思想,更是一个文化。而南京雨花台中学极力打造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环境,不只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校园文化。学校提升健康指数、自由指数、幸福指数这“三个指数”,让老师们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生活自在。校长穆耕森说,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培育”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对于教师发展,穆耕森倡导“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就是在这种具有家园文化的温馨氛围里,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健康成长。

第5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时间如流水,这一年就已经快结束了,对于2020年的工作,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作为教师,怎么写年终述职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教师年终述职报告模板最新,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年终述职报告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一年来,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认真执行,服从学校安排,坚持从小事做起,不说空话,不搞形式,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党员示范岗要求。

在教学中,本人重点从备课、上课、作业三个环节来搞好教学工作。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好,教学的组织就比较困难,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好,怎样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我这一年工作的目标。在备课中和备课组一齐努力,研究教学资料、教学方式,上好每一堂课,个性是课堂反馈环节,每个习题我都认真的选取,照顾到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针对学生解计算题潜力差的问题,每节课我都抽出一点时间,将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处理一下,让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解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对班级中的部分同学,坚持面批作业和辅导。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工作中,坚持学习,透过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开展实验研究,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物理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物理》的编写等。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透过研究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式和社会要求。

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本人首先是服从学校的安排,将学生安全放到首位,坚持和学生沟通,家长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忙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的请假制度、卫生环境的检查,学生的常规检查等多方面制度化,工作常规化。由于住宿生的工作事无大小巨细,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对学生的请假制度、卫生环境的检查,学生的常规检查等多方面制度化,工作常规化。由于住宿生的工作事无大小巨细,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做好每一天的常规工作是我的一贯要求。

大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小到每一天晚上的学生检查,,每一天都做同样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所谓大事,只有每一天学生的检查管理。没有在众人面前的表态和哗宠,只有每一天从早到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没有大会上的全面布工作,只有晚上住宿生的小会和交流。没有每周的固定会议议程,只有每晚必做的检查。没有毕业典礼的隆重与永恒,只有学生走后凌乱和祝愿。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工作有一点成绩,很多地方还是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工作中如何让教育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群众中更好的带好头,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还是有很多能够做的。继续努力吧。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

2020年_月_日

教师年终述职报告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一年以来,本人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尽力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现将本人在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自觉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由于本人坚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得到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首先注重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其次抓好学习方法的转变。三是搞好班级卫生,树良好形象。四是积极稳妥地展开班级竞选活动,将竞争纳入工作轨道。五是积极会同各学科教师积极备好学生,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同时积极同家长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共同管理教育学生。

四、教学研究方面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学校的教研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上好汇报课、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为科研课题收集数据、资料。一句话,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搞好校本教研,搞好教学科研。

一年来,我踏实地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成绩。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

2020年_月_日

教师年终述职报告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时间往往是在不经意中流逝,一年的时间就这样在我们的手指中倏忽而逝。回顾一年的工作,不禁思绪万千。在这里我作一下简单的陈述:

一个不会学习的人永远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要教给学生知识,你就必须拥有比学生多得多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你稍稍迟疑,就会被远远的落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在做还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我参加了“走进新课程”的全国性的语文观摩活动,受益匪浅。学习以后,将听到的知识整理成文,发表与_的教学文摘这一个版面上,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赞同,并由此与上海金山区的一个老师成为教学上的朋友,经常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交流自己在教学上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将与这个老师一起合作一个《自主合作式练习评析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现在正在筹备阶段。除了认真参加各种培训以外,我还积极的利用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在空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学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师生沟通艺术》、《班主任心育艺术》等教育教学的专著,对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要在书中找知识,在别人身上找知识,当然也切不可忘记网络中的知识。只有学习,才能有进步。

一个有着精深知识的人是一个不完全的人。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宁可无才也要有德。因而我认真学习各种政策,时刻领会各种方针,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所以在教学我的原则就是“让灿烂的笑容永远绽放在学生的脸上”。

在语文教学上,我不断的创新,努力追求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到乐趣。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我的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乐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在一旁对学生的学xxx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带着疑问的学习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总而言之,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我们的教学才能有出路,我们的改革才能成功。

当然,一个只会教书而不懂得育人的教师是一个极不成功的教师,因为他忘记了教师的真正含义。教师应该能够懂得育人的方式方法。或许是因为本人的能力不够,做班主任工作还有那么一点差距。但我没有忘记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好书的同时,帮助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知道,批评和表扬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所以

我们就应该多用表扬鼓励,少用甚至是不用批评。我们有很多教师知道这一个道理,但就是不能很好的运用。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因而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我总是要积极聆听学生,只有学会聆听,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班级中所存在的一切问题。同时,我想以自己的工作经验,说一句,作为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人看,要始终牢记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或其他什么。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种艺术。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教师付出的是真诚,是真心,是一颗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的心。教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解答,我相信用我的真挚肯定能换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此致

敬礼!

第6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一、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内涵

少年时期是主体意识觉醒、开始感受生命价值的初始阶段,也是追求信仰生命的萌芽时期。对少先队员来说,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通过培养诚信和信任的品质,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信仰启蒙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魂”在于立德树人,其根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落实教育方针,说到底就是要扎根信仰教育。

二、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信”即诚信、信任、信念,“一体”即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三信一体”即在诚信教育、信任教育和信念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由此奠定少先队员的信仰基础,即信仰启蒙。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约守诺,蕴含着三层内容:①它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②它是一种制度,是少先队员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的模式;③它是少先队员的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少先队员正处于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应贯穿于他们整个教育生涯。

(二)信任教育的内涵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其内容有三方面:①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心理现象;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③它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所在,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三)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信念是一种意念,信念的不断强化促使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方面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与自觉性,则为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少先队员的行动指南、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诚信是达成社会信任的根基;信任是诚信的前提,诚信也是信任的前提。当少先队员诚信品德养成,并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信念是个体对“诚信与信任”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体,引领着少先队员对未来生活探知的精神追求。因此,由对“诚信、信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所建构起来的信念系统不断强化,必然成为孩子未来的信仰灯塔,成为有爱国信仰的接班人。

三、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实施途径

在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四大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施。

(一)自下而上的中队队会活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全校间周一次的队会课就是浸润队员信仰最重要的沃土,因此少先队员的信仰启蒙教育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同时分设“低段诚信———中段信任———高段信念”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进行队会课建设,层层递进,形成螺旋环绕式的课程设计,在每一个班级和中队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二)自上而下的大队主题活动

学校大队部根据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校性大型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悠悠粽子情”,大话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如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革命烈士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开创祖国光明的今天这一坚定信念。让节日不流于形式,让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学习先辈们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活动在全校集体开展,师生人人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文化信仰深化在队员们心中。

(三)创建家教中心,形成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人们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观念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树立孩子的信仰先从家长的信仰教育开始。家校课程是由学校“家庭教育中心”结合家长的思想观念情况和学校“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目标,开发家校共育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让家长参与队员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

(四)携手社区,促进教育合力

社区联动课程是我校与社区共构的进行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的课程。社区教育充满着巨大的能量,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感受着社区的影响。因此,我校紧密联系社区教育工作站,与他们联手共建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在社区进行“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环境文化宣传,组织孩子和社区成员每月至少一次以上的“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活动,使信仰教育能够无缝隙地链接、延伸。这种多元途径建构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信仰启蒙教育活动,让生活课程化,让课程生活化,打造了一个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卫军.当代青少年信仰状况的哲学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熊成,帅伟伟,王庆华.从信仰教育入手解道德教育难题[J].科技信息,2011.

[3]朱灿.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金融经济,2014,(05).

[4]朱卫嘉.信念的特征、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新探———兼论当代大学生信念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3-87.

[5]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05):22-26.

第7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下学上达;性命合一;天人合一

一、缘起

2008年年初,在“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讨会上,湖南大学的李兵老师介绍岳麓书院时,有人提出问题:“能否将湖南大学的文化史从岳麓书院算起?”我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大学的文化是百年还是千年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单单从现代大学的定义看,中国的大学确实只有百年的历史。而如果从大学的文化意义上看,中国大学的历史就远不止百年,而是千年,甚至几千年了。但是如何认识几千年的中国大学文化呢?我当时提出,是否可以从研究岳麓书院讲堂上方横匾的“学达性天”四字入手?会后,李兵老师告诉我,这个横匾是康熙皇帝送给岳麓书院的。当年康熙共给全国送了9个同样的匾,其中给书院的有两块(另一块给了白鹿洞书院)。由此我更加认识到了这四个字的分量,甚至想到,这四个字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方针?所以我决定,对这四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二、“学达性天”的解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学达性天”四字是康熙题写的,但其思想却是出于先秦的儒家,在《论语》、《中庸》、《孟子》及郭店竹简的“性自命出”篇中均可发现其渊源。

首先,其直接的来源是《论语》的“宪问”篇第35章: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知,“学达性天”中前两个字“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即程颢、程颐兄弟)的解释:“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其次,要理解“性天”,则须理解《中庸》一文中的开首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有“郭店竹简”中的“性自命出”章:“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相对而言,“天”较容易理解,无非指“自然之天”或“义理之天”(可相应理解为“先天之天”和“后天之天”,因为“义理之天”是人为后天赋予的)。而“性”则较难辨析。我认为,要全面理解“学达性天”的含义,需要将《中庸》和“性自命出”章的思想融会贯通,并借鉴郭沂提出的“天道下贯”思路,用“天-命-性-情-道”五位一体的观念来解读。由此,要理解“性”,就需对“命”有所认识。相对于“天”的“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双重含义,“命”也具有“生命之命”和“命运之命”的双重含义,而“命运之命”又有“宿命之命”和“使命之命”的双重含义。同时,“命”可作为动词使用,作为动词的“命”同样具有“命定”和“使命”的双重含义。由此,“性”也相应具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双重含义。“性”者,“质”也,“性质”也,“本质”也,兼气质而言者也。一个人,既有先天的气质,也有后天的气质;人的本质,是先天气质和后天气质的统一体。记得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我认为,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人只有先存在,才能具有本质,但还应加上一句:存在创造本质。存在与本质是一个统一体。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命”的存在;本质是指人的本质,即人的“性”,所以,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用中国古代的话语讲,就是“性”与“命”的统一。“性”与“命”的统一,即“性命合一”,就是“性”与“天”的统一,也是“人”与“天”的统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或者,至少可以说,“性命合一”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条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与“天”齐,达到“性”和“天”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文化人几千年不变的追求,也是中国教育几千年不变的目标。我认为,这就是“学达性天”的内涵之所在。无怪乎钱穆先生在他的《人生三步骤》一文中将“性命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层次。如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语表达,“性命合一”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也是马斯洛所推崇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分析到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了“学达性天”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认识“情”和“道”的作用。

如上所述,“性”,准确讲是“养性”,在“学达性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大学“八条目”中的“诚意、正心、修身”都体现了“养性”。所以,《中庸》讲“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行事就符合道,就是“道”。但是,是不是直接从“性”就可以抵达“道”呢?实际上,这中间还有一个环节。正如庞朴先生所说,“郭店竹简”的发现,为《中庸》命题的出场,做了充分的思想铺垫,补足了孔孟之间所失落的理论之环。这就是“情”的环节:“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世的儒家对“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性善情恶”,认为“情”就是“欲”,进而提出要“兴天理,灭人欲”,从而完全对“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将“情”逐出了教育的视野。这样的错误做法,一方面使得“道”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某种程度上成了假道学;另一方面,使得人的培养发展中压抑了情,偏离了正常的途径,出现了不少伪君子。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深刻地记取。事实上,人的情感也具有两个方面:作为动物性的和作为真正的人的情操。不仅对情操要肯定、要培养,就是对正常的、为生存必需的也要肯定。只有当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并损害了他人利益时,才需要给予限定和制裁。而且,情感的正常发展对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形成,进而对才华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部分天才都是性情中人,是和常人不一样的人。所以,应该注重情感的辨析、培养和熏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其合情合理、近义成道。正是因为对“情”的不同把握,就成就了不同的人,如明代吕坤在《语》中所说:“小人纵情,君子制情,圣人调情。”可见,只有通过“情”,才能使得“天-命-性-情-道”的下贯和上达流畅无碍。还需指出的是,“道”同样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天道和人道。“天-命-性-情-道”的下贯就是“天道”的下贯,也就是中国古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其体现了“道”的先天性、自然性及人对其的研究。经过长期的观察,中国的古人得出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观点。因此,我认为,可将“天道”概括为“阴阳和(谐)”更为合适。同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推天道以明人事”,得出了“人事”即“人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参照上述的天道“阴阳和”,我认为可将“人道”概况为“仁礼义”(礼者,理也;义者,宜也)。而教育的途径是“修道之谓教”,“学人事以明天道”,就是程子所说的“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也就是“人道”(人事)的上达,其体现了“道”的后天性、人为性。具体讲,即沿着“道-情-性-命-天”的路径,以道调情,以情化性,以性符命,以命合天,从而上达天道,完成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过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是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不也同样具有合理性吗?不也同样可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并且进一步思索吗?由此可以看出,“学达性天”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理想和途径。所以,我认为,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几点启示

从上述的分析思考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1.要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十分系统、十分深刻的,特别是对人性论、心性论、“天人合一”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珍惜。“学达性天”只是其中的一例。在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台湾学者贾馥茗的《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该书在内容提要中指出:“本书抛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芜杂表象,深入传统文化中探寻‘为什么要教’的本质问题,梳理如何教育、如何成人的历代智慧,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2.要倡导和引导学生“乐天知命,穷理尽性”

所谓“乐天”指的是乐其自然,尊重自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所谓“知命”指的是既知天命,也知使命,肩负一种责任,不失时机地加以履行,如陶行知所说:“生为一事来,死做一事去”,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谓“穷理”指的是努力学习科学和人文,格物致知,极力穷尽天下的道理。所谓“尽性”指的是在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事本性的基础上,竭尽自己的才能,也发挥其他人和物的作用。这正如孟子在《中庸》篇所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按中国的文化传统,人当与天地并立为三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至诚”和“尽性”为起点,以“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为条件才能达到化育天地,共享和谐。我认为,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人以“诚”和“明”达到自身身心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3.要倡导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又避免盲目攀比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做到“尽性”。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正如杨振宁先生在2007年世界杰出华人颁奖会上谈到对年轻人的希望时所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作为年轻人,要珍惜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但首先要认识自己,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在这一方面,包括上面谈到的对人性和情感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慎初.岳麓书院史略[J].长沙:岳麓书社,1986.

[2]杨伯峻.论语译注[J].北京:中华书局,1958.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第8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第9篇:教育方针的含义范文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