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办学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

第1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1.学校“阳光教育”特色价值观的确立

在对现代学校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历史、老百姓对学校的期盼,经过全校师生充分讨论,我们形成了“阳光教育”核心理念。“阳光”除基本意义“日光”外,现代汉语词典里还有“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和“公开透明”两种含义。在人们心目中,阳光代表着向上、温暖、活力、多彩等。学校“阳光教育”凸显现代基础教育的特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其核心价值包括公正与尊重、赏识与激励、责任与能力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同时,“阳光教育”理念继承了以尊重、责任和爱为文化内涵的办学传统,也直观地反映了农村学校面积大、花草品种多、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等地理环境特征。

2.“阳光教育”的实践探索

形成共同愿景。在专家指导下,学校领导进行系统STWO分析,在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大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创设生动活泼、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打造阳光校园,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师实施阳光教育举措、学生争做阳光少年、家长乐行阳光家教三个层面,力行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美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培养具有真善美气质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阳光向上、勤学自律、博识善思、勇于创新、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向着事业、学业乃至整个人生都在追求至真至善的境界努力。

全力营造阳光育人环境。阳光育人环境体现为:绿色人文、优美和谐的阳光校园,团结互助、激励进取的班级文化,温馨典雅、活力亲和的办公室文化,平等互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能发挥寓教于景、于事,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整体布局、文化主题设计、教室布置、办公室布置等都彰显“阳光教育”办学理念。

构建阳光活力课堂。阳光活力课堂要求教师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校通过“三备、二课、二评”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课反思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改革教研组的组织与活动方式、改革教案与导学案的形成与呈现方式,形成了以“自学、研讨、指导、检测”为核心的“四步教学法”。同时,每学期近20个学生社团蓬勃开展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积极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到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

实施阳光德育实践。阳光德育体系的构建是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三类主体阳光心态形成、乐行阳光行动的过程。学校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阳光德育课程,围绕阳光心态、阳光目标、阳光行动等主体形成了初一至初三校本德育教材,并通过班主任组织实施;二是针对农村初中生普遍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开展阳光德育主题活动,如“阳光少年我自律”“阳光少年我好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学校特色建设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特色建设实践,学校的环境与师生精神面貌在逐渐发生变化,学校的知名度、满意度逐年提升,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全体师生更加努力,在实践中践行“阳光教育”理念,不断以创新精神充实“阳光教育”的内涵,打造出农村初中校“阳光教育”特色。

第2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农村边远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亮点;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的理念愈来愈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尤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倡导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这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就要特别重视自身的发展定位。近年来,我学区大力加强各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寓教于乐,环境育人”的目的。通过努力,各校的硬件实施和条件不断有了新的改善,再加上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人员分配趋于合理,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各校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尤其在育人方面,各校种植了花草树木,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各校校园干净整洁,通过悬挂横幅,刊出黑板报、专栏,布置校园文化长廊等形式,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一、农村边远中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比城区和郊区学校有更多的制约与艰难。

1.学校办学条件有欠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设施永远也及不了周边郊区学校。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老百姓评判中小学好不好的标准中办学条件肯定是个大因素。

2.地理位置不理想。学校处于边远地区,因此眼前是不会进行较好建设,包括道路、环境等。

3.办学经费不够用。办学经费更是农村学校的难题,因为班额规模小,公用经费少,对于实施新课程的设施添置,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公经费的开支已经捉襟见拙,教师进修培训等的费用更是难以支付。

4.生源质量差,家长配合少。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为数不少的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与之相连的是家长素质,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

5.教育思想――名利第一。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加大奖罚力度,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也是扎扎实实,个别教师为了考试名次、升学率、晋职而干事业。

6.师资队伍亟需加强。在农村边远中小学不但优秀教师几乎不可能调来,而且自己培养的优秀骨干走失严重。由于经费、课务、时间等因素,许多教师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业务上的进修和提高,因此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低。

二、农村边远中小学发展的主要策略及办学特色

1.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各校立足校本培训,做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培训文章,即着力培养几个年轻骨干教师与普遍培训相结合,学科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普遍提高相结合。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实践、勤反思的培训形式引领每个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更加专业化。

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近年来,我学区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观摩名师教学风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让这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的“领头羊”,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发挥本学区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有了专家的引领和名师的指点,教师走出了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2.建设学校办学特色

(1)、完善艺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现在各校都备有专门的电教室、微机室等。2012年以来,学区通过积极争取,为二沟小学、后兴小学、营儿小学、宏寺小学、上六小学、碑岭小学等七所小学各配备了55台高标准配置的电脑,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

(2)、各校开展好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我学区上六小学、双庄小学、花亭小学等8所小学先后开通宽带网,另有多所学校购置了图书资料、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和体艺器材。西营中学和红星中学安装了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

(3)、优化学校环境,以美育人。优雅、美丽的学校环境潜移默化陶冶着学生,也展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与精神风貌。去年,我学区西营中学、红星九年制学校、后兴小学、上六小学制做了不锈钢宣传橱窗“才艺展示”栏等,全部的学校制做了校园文化长廊,既为学校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展示艺术习作提供了园地。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了学生美的熏陶、爱的启迪,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4)、积极争取学校建设项目。我学区西营中学、红星九年制学校积极争取国家校舍安全工程项目,西营中学学生住宿楼和食堂建设工程现已投入使用,红星九年制学校教师办公室也已建成投入使用。

(5)、我学区两所中学、上六小学、营儿小学、前兴小学、后兴小学、宏寺小学等大部分学校的房屋室内外墙壁粉刷一新,学校布局合理且整齐美观,窗明几净,各室窗帘整齐一致,室外环境整洁卫生,各室标志牌醒目大方,室外体育场地规划合理,红星九年制学校体育场地硬化。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各校发扬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合格学校的建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6)、学区着力进行校园“菜篮子”工程,各校因地制宜,不论规模大小,都有一个蔬菜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生活问题,此举从教师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深得教师的好评,拉进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心。

每年开春后,各校师生平整菜地,把菜地当做自家的“三分田”,在菜地里开小沟、种菜苗,浇水、施肥。各校下课时间、课间活动……总能看到有师生在菜地里除虫、松土、拔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学校里开辟出一片菜地真的很幸运,育人的思绪,教书的艰辛,种菜的劳苦都散尽在三分菜地里面了。

第3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也就没有比较优势。而作为农村学校特色建设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每个校长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农村特色学校建设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特色学校建设现状分析

1.办学理念模糊,办学目标迷失。很多学校都有校风、校训,但提到这些校风、校训的核心价值理念时,师生们难以说清楚,究其原因就是办学理念的空白。也有一些学校将现行的一些教育路线、方针加以简单的提炼,就形成了本校的办学理念。这反映出学校对办学理念认知模糊,更反映出对学校发展、比较优势、前进方向和个性特色的认识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不到学校的团队的个性特征和核心价值,也就不可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那么,这样的学校也就必然会被社会忘却、淘汰。

2.师资队伍匮乏,结构不尽合理。学校的新鲜血液补充不多,特别是农村学校,大部分老师都已过五十岁,无论是精力、学识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等都不及年轻老师。其次,农村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本地人,所学专业都大众化,有特长的老师非常缺乏,专职教师更少,能够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是少之甚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教师”的聘用也不乏才华之人,但因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物质价格的不断上涨,能否留得住他们也是一个问号。所以,师资结构是制约农村特色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

3.创新意识缺乏,特色内容狭隘。近年来,教育部门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各地也加强针对性学习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一些学校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不能结合实际创新,刻意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特色教育的内容狭隘为只能是活动课程的某个方面。更有些学校,疲于应付检查,“立马”形成所谓的“特色”,校园中到处是标语,到处是字画,就这样形成了所谓的“特色文化”。

二、新形势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

1.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精准定位。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办学的理念体系,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髓,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发展的定性、定位及职能和特色的认识,也就是要把这所学校办成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这样的学校。它是学校的灵魂,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信奉的准则。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不应该是松散的、零乱的,应该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累,是由朦胧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由零乱到系统、由繁杂到简练的有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明确的责任感,有发展的眼光。

有人用“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来形容苹果的引领者角色,并将其主要归功于乔布斯的创新精神与商业思维,其实他的管理理念和产品的定位,同样值得人们思考。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明白,是什么让无数精英愿意跟在他身边做事?是什么让苹果公司打败众多对手,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未来,而一所学校没有核心价值理念无疑是失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色定位,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2.以专业的师资保障特色学校建设。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没有特色的校长就没有特色的学校,没有特色的教师就不可能有特色的动力。所以,学校校长必须有现代意识、有开拓创新精神,必须对特色办学有充分、高度的理论认识,还要能把这种理论转化成全体教师的认识,使全体教师形成特色教育思想,带领全体师生坚定不移地投入到特色学校的建设。同时要培训一支具备特长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有特长的教师才能打造有特色的学校。

近几年来,为了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班主任队伍,我们努力做好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培训。积极争取让班主任走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每月召开班主任特别会议,加强班级之间管理经验的交流,针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二是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了班级管理相关制度,加强班级工作方面的评比和评级,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超越。三是人员年青化。年青班主任,他们更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3.以独特的优势挖掘学校特色资源。学校特色发展首先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分析、诊断与评价学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学校特色的本质是创优,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学生就不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学校特色方面不能盲从,丰富的本土文化和教育资源给予了极大的选择空间,要结合学校实情培育并凝练出自己的特色。

第4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特色学校 特色文化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8-01

1 什么是特色学校

对于特色学校的定义,虽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指在现今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也有人将特色学校概括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特色就是难以模仿。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三层基本含义。

1.1 “人无我有”即办学的独特性

它是办学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办学特色的决定因素。由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1.2 “人有我优”即办学的优质性

办学特色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优质性。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是办学特色赖以生存的土壤,优于其他学校是办学特色得以发展的前提。

1.3 “人优我新”即办学的创新性

办学特色只有不断地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赢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2 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

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在教育改革破冰的初期,人们的想法更多的可能是想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僵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而使学校出现一些新气象。这种尝试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各级政府逐渐将特色学校纳入了考核,甚至在年终考核中加分等等原因,使得特色学校逐步变味了。有些学校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考核而特色,这样,特色学校实际上已经被异化了。要搞清楚特色学校的办学目的,还要回到我国的教育方针上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更加需要个性发展的人才,说到底还是一个育人的问题。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一所好的学校,还要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校和教师一起成长,让学校成为教师“建功立业”的基地,让教师精神自由、个性舒展、生活自在。总之一句话,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应该是和谐的。

3 怎么创办特色学校

特色强校,是学校办学的方向,但是怎么才能做到特色强校呢?做任何事都不能凭空臆想,特色强校也是如此。创办特色学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特色学校首先应该是独特的,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独特呢?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利用现有条件为学校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市酒钢三中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就充分利用了酒钢这个国有大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和酒钢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基地。其实只要我们开阔思路就会有办法,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城市差,但并不是没有出路。我国有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城市学校已基本失传,而在许多农村却广泛存在,比如跳绳,踢毽子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动动脑筋,做点文章,同样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来的。所以,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3.2 层级推进,逐步实现办学的特色

对于特色学校的办学标准,可以搞层级式推进,不要搞一刀切,有些学校还不完全具备在许多学科领域大面积搞特色的条件,那就在具备条件的一些项目上突破,然后逐步推开,最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分层级推进的办学方法。首先在某一个领域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有些学校搞的书法教学就很有气场,由书写技能的教学逐渐提升到要“立字”先“立人”的高度,这样就把一项单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甚至和人生观的形成联系起来,这样的特色已经逐渐摆脱了特色项目的层级,而是升华到了育人的高度。我市长城路小学的“诵经典”活动就具有这样的特色。学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简单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开始,一直到唐诗宋词,逐渐推进。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样就不仅仅是一个诵经典活动,而是通过诵读经典,不但让学生获得了中华文化的滋养,而且塑造了他们文雅的人格,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登高望远,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有人说:“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如果说,管理是筋骨,那么文化就是活生生的血肉,特色学校的创建,如果抛开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空架子。人们一提到北大,自然就想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办学思想,更是一个文化。而南京雨花台中学极力打造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环境,不只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校园文化。学校提升健康指数、自由指数、幸福指数这“三个指数”,让老师们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生活自在。校长穆耕森说,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培育”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对于教师发展,穆耕森倡导“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就是在这种具有家园文化的温馨氛围里,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健康成长。

第5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6月20日中午,李学梅和李放在婆婆家吃完饭,戴上红领巾,往学校走去。

李家堂兄妹同在南岸区天台岗小学读书,但由于住家位置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校区上学。天台岗小学按照“就近入学,避免择校”的原则,整合另外两所学校的资源,设置了“南湖校区”、“花园校区”和“上海城校区”三个校区。这种“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是南岸区为实现和谐教育和均衡化发展战略的结果。

“名校拉民校”,“大马拉小车”,城里的学校里来了农村娃

“‘均衡教育’,就是让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天台岗小学陈晓红书记说。

她说的农民工的孩子,是指距离天台岗小学不足一公里的西计小学所招收的一批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

过去,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的差距大,区域教育的二元结构明显,孩子求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择校泥潭。好学校资源有限,而想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只能用高昂的择校费挡住“计划外招生”。农民工想也不敢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所好学校。

同样一个地区,一些学校学生爆满,一些学校却没有生源。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利用有限的资源抹平区域教育明显的二元化鸿沟?2003年,南岸区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并决定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及边远地区,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为全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募集资金。

2003年至2005年,南岸区通过开发配套建校、利用土地级差置换、存量引增量、资源引品牌等多种融资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7.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用房24万余平方米。

同时,南岸区教委让“名校”伸手拉“民校”(指厂办校,下同),用“大马拉小车”的方法,使有限的优质资源辐射面更广,缩短了校与校的差距。

南岸区的“民校”有9所,都是厂办校。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教学科研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较为陈旧。和天台岗小学咫尺相隔,条件却“相差万里”的西计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区教委接手管理后,着手整合资源,让天台岗小学当“火车头”,带动西计小学。天台岗小学把学校本部更名为“南湖校区”,西计小学更名为“花园校区”。

“一校两区”的格局顺势形成。两校区的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调整,过去在“花园校区”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成为天台岗小学的学生。“学校里来了农村娃,农民工的孩子也与城市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听优秀教师讲课。”南岸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举措。”

按照这个思路,9所民校被就近的城镇优质学校整合,实现了优质教育共享,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校三区”,教师双向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

“均衡化发展教育,关键在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南岸区的教委主任汪平这样阐释“均衡教育”。

天台岗小学整合“南湖校区”和“花园校区”资源后,两校区都建起了多媒体演播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学生微机室、多功能室等专用教室,实现“班班通”。

两个校区的教师双向流动,提升地区教育战斗力。“南湖校区”的教师走进了“花园校区”上课,举办“天台杯”教师备课大赛,搞一系列教学活动。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给的“花园校区”师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中青年教师的精彩赛课激起了“花园校区”教师探讨教学方法的热情。

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创新杯”教师电子成长册制作及展示,读书快乐、快乐读书演讲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英语模块教学设计比赛,英语教师演讲、说课比赛,分年级开展的“上课――研讨――再上课”比赛等方式,两个校区的教师充分实现了思想交流、技巧互动,提高了教学水平。

“6个月时间,两校共726人次教师参加了赛课和研讨,其中参加论文赛就有372人次,极大地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天台岗小学陈书记对用这种方式来缩短两个校区教学水平差距充满信心。

然而,一开始家长们仍然对两个校区“厚此薄彼”。2004年7月,昌龙城市花园的房地产商与天台岗小学实行校企“联姻”,按照协议规定,昌龙城市花园的业主子女就近读“花园校区”。结果,16名业主有14名业主不惜舍近求远,选择读本部“南湖校区”,只有2名家长让孩子就读“花园校区”。

“这样的情况是暂时的,我们把6年级的学生全部迁往‘花园校区’,为他们腾出位置。”分管教育教学的陈校长充满自信地说,“一段时间后,家长的担心就会变为放心。”

果然,半年后,这些家长发现,两个校区的教学方法并非两样,几次考试成绩公布出来,学生成绩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这种办学思路下,天台岗小学又整合“上海城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如今,共占地3万平方米的天台岗小学能够接纳4000多名学生,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南岸区委书记张季说,“通过改革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择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经过全方位的大力扶持,南岸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7%,比2003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找准切入点、突破口,让孩子在“特色平台”上成长

2004年与2005年,南岸区中小学生连续两年代表我国参加青少年电脑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分别夺得搜救项目小学组冠军和中学组亚军。

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多位教育专家对南岸区长生三小选送的根雕作品赞不绝口:“山野中废弃的树根能变成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这些农村学生太不简单了!”

长生三小是南岸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的一所农村小学,建校之初,学校便把当地传统的根雕艺术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办学特色鲜明,近年来,长生三小吸引了市内外众多城市学生到此就读。

“2002年以前,我区在学校建设方面都用‘一张标准化图纸’来打造城乡学校,希望使农村学校变成城市学校,但没过多久便感觉千人一面,毫无特色。”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长生三小今天的成功是转变思路的结果。

教育均衡化,必须追求特色化办学,这是南岸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真正符合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健康成长的办学方式。

第6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首先,校长的智慧与教育思想相融,表现为主动回应教育的时代命题,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一定有对教育理想的领悟和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既能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传统优势,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又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立足校本,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和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

爱东工作了20多年的马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创新求变,打造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特别是在德育工作、教育科研、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管理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镇小学一举成为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校。

9年前,30出头的小曹受命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而当时学校正面临高位发展的瓶颈,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我和许多敬佩他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可小曹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智慧教育”思想。他认为,智慧教育更多地意味着素质教育,而且是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的素质教育。他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理念,发挥管理的智慧,实施智慧的管理。他说,智慧型管理是通过“智慧型校长―智慧型教师―智慧型学生”这条管理链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智慧型校长才能培养智慧型教师,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为此,他对学校传统办学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梳理,与时俱进,重建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体系。首次提出将“智慧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确立“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构建和谐校园,造就科研型教师,培育智慧型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目标;积极追求“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温馨且具有感染力的校训:“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重新梳理了校风: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风:用智慧点燃智慧;学风:博学・敏思・综艺。他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理解办学理念和追求,而且要深刻领悟其精髓,人人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教师,用反思的眼光看自己”,努力实现智慧管理。新的办学理念是他教育智慧的充分体现,也是他由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爱东校长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马塘小学又一次傲然屹立在教育改革的浪尖潮头。

其次,校长的智慧既植根于学校文化,又在学校内涵提升、文化创生和特色生成中不断彰显。

积极打造“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成为促进马塘小学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办学品位的不竭动力,成就了马塘小学昔日的辉煌。因为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且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从全省上千所农村集镇小学中脱颖而出,教师人人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笔耕,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人人有论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这一成就被中央教科所的领导赞誉为“马小现象”“全国之最”。学校之所以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教育科研在马塘小学不仅是一种特色,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科研文化。

“润物细无声”是文化特有的优势。文化的传递过程就是对人的影响过程,其影响力在于耳濡目染,在于潜移默化。作为师范一毕业就成了马小人的曹爱东,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是在马塘小学这块教育科研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学校是我们所有马小人的文化乐园、精神家园,我为在这片热土上耕耘而由衷感到幸福与自豪。”当他走上校长岗位后,不仅积极传承“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他以身作则投身教育实践研究,先后主持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依托科研课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提升科研文化的活力和创生力。

在实践探索中,他针对马塘小学地处农村集镇的特点,通过开展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引导教师感受成长的乐趣,体悟科研的魅力,逐步将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成长力量发展为有序的、自觉的群体成长力量,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努力使“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全体教师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成为马小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他以“马小现象”为题,从“立足农村、自力更生、集团作战”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马塘小学的科研文化现象,《人民教育》进行了专题介绍。科研文化的感悟与提炼,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而且切实提升了科研的品位,使教育科研成为马塘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第三,校长的智慧在于率先垂范,用真知、真情引领教师成长,打造进取、高效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爱东校长常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学科素养、研究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于是,他深入教学第一线,身先士卒,努力化理念为行动,让行动说话,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赢得校长引领课改的话语权,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数学本科毕业,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优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均获得一等奖。2001年12月,在江苏省首届教育学会系统课题研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他执教的《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被评为一等奖。在江苏省第四届“金帆杯”优课评比中,他执教的《角》一课荣获一等奖,并在本届教育科研活动中进行了现场展示。2004年12月,南通市教研室将他执教的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数学课《数字与编码》拍成录像,向全国发行。他且行且思,并以科研型、智慧型、学者型校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业务素养、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得到极大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校长,受到中央教科所的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率先垂范的举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教师,也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人人争当智慧型教师,成为每一位马小人的自觉追求。

爱东校长曾经说过:校长要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为了促进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锻造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研究群体,他组织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引领青年教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教学感悟”“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分享,“教育困惑”“教学疑难”、解析,博客推荐、名著推介、专题报告等等,每周三晚上均如约而至,青年教师人人有备而来,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他们将“相约周三”视为自己追梦的驿站。经过几年的坚守,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从这里走出,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相约周三”青研组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品牌,正引领着马塘小学不断走向卓越。

爱东校长以继承前人的谦逊和超越前人的气魄,以“智慧教育”思想引领学校的尝试与努力,为马塘小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充分展现了一个现代校长与时俱进的领导智慧。

第7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论文摘要: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转型,对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将有新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已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办学格局转为教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共存发展。教师教育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培养目标的下移,由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转为培养小学教师;其次,小学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要,必须以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再次,教师要由熟悉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方式转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新的挑战也为师专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专的教师教育,应该大有作为。

一、发挥优势,树立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自信心

师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近十几年来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中师资源几乎丧失殆尽,相当多的师专或独立升格,或与有关院校合并后升格。目前,仅存的师专不足50所,其中80%以上分布在地(市)一级,是地(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顺应师范教育的转型,师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培养重点转向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小学教师)。

一是源于转型的培养目标要求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转变,取消原来的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专承担。

二是源于师专大多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小学师资兴趣不大。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从此,我国开始了高师院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小学教师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师本科院校有96所,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而目前全国仅有97所高等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培养小学教师兴趣不大。“本来期望其他大学都来培养师资,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中小学师资根本没有兴趣”。这为师专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四是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去农村化”非常严重,师专仍是农村师资的培养主体。多数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他们普遍缺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经验,相关师资也缺乏农村教育体验,对农村教育教学规律,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不够,培养的学生也极少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村小”任教。而师专所具有的处于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经验,使其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在培养农村师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见,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要树立信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与反映,是办学成败的关键。师专的教师教育要走好转型发展这步棋,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考虑地方性和市场性。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办学方向定位。师专大多分布在各地级市,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这是师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教育应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为农村地区“两基”成果巩固和发展需要,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二是培养目标定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优质师资奇缺,部分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仍需要师专培养。因此,师专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教育理念先进、师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体魄健全、学生欢迎、人民满意的优质基础教育师资”比较切合实际;三是服务面向定位。师专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在服务面向上理应发挥地方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品质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四是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对高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只有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其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师范性”和“地方性”两个基本前提。因此,师专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优秀的小学师资,占领农村小学师资市场等方面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

三、产学结合,实现校校合作双赢

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师专教师教育产学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与生产冲小学校)、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在“依托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依托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应紧紧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对人才的素质需要、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场地等进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农村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师资来源;让中小学及其优秀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共同培养未来教师。通过选派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师专的兼职教师、为师范生开设专题讲座,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层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依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场地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桥梁,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便利,为师专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平台。

服务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一项基本职能。因此,师专教师教育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引导教师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要主动走出去,进入地方,深入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全面支持。首先,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并满足中小学的需要。其次,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不仅进行理论培训,还要参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再次,主动与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使研究做到即时现用,有效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领基础教育。实质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创新性(提供有效的帮助);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实践性(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高师院校积聚了一批教育研究人员,其学科构成与中小学相对应,并有一定的沟通渠道,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引领的基础是研究和参与。师专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展开合作对话,在合作对话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一线教师并开展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应避免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之间产生“生产——消费”“传授一接受”的单向关系。

在产学有机结合中,中小学校可以获得师专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支撑和研究成果支持得以实现改善。教师可以获得师专的专业人员支援得以发展,师专在人才共育和实践基地共建中达成人才培养日标,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在一线的研究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从而实现产学结合、校校联动、合作共赢的格局。

四、加强建设,以品牌求发展

师专的教师教育要做强做优,关键在于加强建设,把教师教育打造成品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师范大学拼学术研究、全国知名度不是师专的长处,坚持打造“精品师范”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特色、创品牌,在地方形成一枝独秀不是不可能。因此,要加强建设,完善机制,重视规划,保证投入,确保形成地方品牌。须抓住几个最关键环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国以来,师专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工作的适应期长。在新的形势下,师专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迫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下移的现实,可采用“l+l+l”的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因此,在第一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文理渗透,重视培养艺术修养,学生集中修完公共专业课、专业通修课。第二年学生集中一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自主研习和实践活动训练。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综合型、多能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二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简单照搬原来培养初中教师的课程来培养小学教师。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和农村学校的实际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要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重点教材、教改项目等建设。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了解,树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第8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在为期十天的基地学校影子培训中,本人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夯实的工作责任心积极地投入到基地学校安排的各项培训活动里。本次基地学校的培训活动,主要通过观、听、学、交流等方式来进行。

首先,毓秀路小学何校长为我们介绍了本期学习的研修方案及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各个角落,观摩了学校的日常管理,使我们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陈校长还亲授了自己多年的办学思想及管理经验,基地学校的各组织负责人也深入细致地讲谈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都使我们耳目一新,感慨良深,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城市教育的先进性与突破性是在实践中创造的。在基地学校,我们还观摩了多名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课堂上,老师们生动的讲解、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活跃的交流互动,实实在在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也让我时时反思农村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

通过培训,让我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想认识,并对今后的学校管理有了更明晰、更合理、更实际、更先进的研修方案。本次的基地学校培训,更使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要敢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总结,并结合学校实际,借鉴各学校在管理上的优秀经验,力求办出本校的特色,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

第9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01-02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左右,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近年来,经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随着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于是农村的孩子向县城挤,“择校风”愈演愈烈,导致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均衡发展的重点。

一、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和产生原因

1.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县城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学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等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县城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而农村学校却没有这些条件,除了能上课的简陋教室外,其他的功能室少得可怜,甚至只能用“简陋”二字加以概括。

2.生源质量上的不均衡。农村的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流动,而且由于家长、学生的取舍在学校发展上形成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3.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一是表现在人员配置上。县城、集镇周边学校教师有富余,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而农村学校,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师资严重不足。此外,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二是表现在结构上。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富足,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小学大部分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甚至包班。

4.改善办学水平的能力上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几乎没有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小学一些学校学生不断减少,按照人头下拨经费,不足100人的学校越来越多,可以使用的经费越来越少,根本没有可用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这也是制约农村教育促其发展的又一突出矛盾。

5.教师流动机制上的不均衡。只有农村教师向县城、集镇流动,没有城镇教师向农村支援的。即使是支教的也是形式主义,蜻蜓点水,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现在的选拔机制,使一些年轻的教师经过几年的锻炼,刚成为学校的骨干就考进城或者调走,农村优秀年轻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而城镇教师从来没有向农村流动的。这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队伍不稳定,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要克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认为,最迫切的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

1.要依法治教,确保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要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首先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其次要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足额拨付到位,要合理制定学校生源数量的起算数,适当地向生源少的学校倾斜。再次,一些政府部门应支付的费用,不能转嫁到学校,由学校代行买单。比如“校安工程”费用的前期图纸设计、办理手续等费用应全部政府买单,不应由学校承担。又如,在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本来学校经费不足,还要添置一些配套的设施,需要一大笔资金,学校实在无力承担。最后,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

2.要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保障机制。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村小教职工编制,村小可以按照班级核定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招聘的教师要侧重于音、体、美和英语、信息技术专业,定岗、安排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改进教师进城选调模式;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建设周转房,适应教师流动需要,解决教师临时住房。要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让农村中小学办出“农”味,让农村教师、农家子弟立志在农村安营扎寨,为农村教育服务于“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一份力量。

3.要加强教育科研,强镇兴校。农村中小学想谋生存,图发展,必须转变育人理念,明确农村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内部管理的核心是“人”,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自力更生,才能使教师积极性主动性高,业务水平强,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师资队伍结构配备合理,教研课改就能明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4.要加大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社会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