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西湖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往往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很大的痛苦,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对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十分敏感。因此,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即仪表、语言、举止。现代心理学认为: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而患者良好的心理因素和最佳的心理状态对疾病也有很大的治疗和康复作用。而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受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和技术的影响。
1 仪表
护士的仪表朴素大方、端庄文雅,代表它的风度。衣帽整洁、规范穿戴,反映它的职业要求。工作服象征它所担当的职务,是责任的标志。它不仅起到保护患者的作用,还对患者的康复起良性的、积极的作用。
2 语言
2.1 礼貌性语言 增加患者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加之环境陌生,心情烦躁,焦虑恐惧,期待之情十分明显。护士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并应用礼貌性语言如“欢迎、请”等。如为患者操作不成功时,应向患者说“对不起”、“请原谅”等,从而赢得患者的谅解,使之合作。
2.2 鼓励性语言 能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临床工作中,鼓励性语言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如在给患儿作治疗时,你若说:“听话、不要哭、不痛”等,这样说没有错,但话中却暗示患儿打针会痛,从而引起患儿的恐惧心理。假如应用鼓励性语言说:“小朋友、坚强些、是个勇敢的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表现出坚强勇敢的样子。由于巧妙地应用了鼓励性语言,坚定了患儿接受治疗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安慰性语言 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护士在平日工作中多用些安慰性语言,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患者术前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失败,护士应安慰患者说:“某医生的技术非常好,这类手术经常作”, 或让同类已愈的患者介绍手术,同时对患者说:“目前你有什么需要尽管对我们说,我们一定尽力帮你解决”等。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
2.4 解释性语言 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由于长期病痛,患者性格变得粗暴、固执,加上文化修养等因素,常易把某些不满迁怒于医护人员,护士绝不能冷眼相待,更不能针锋相对,要对患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如患者张某某,阑尾炎术后2 d,体温38.2℃,切口疼痛,她怀疑是伤口感染,药物不对症,情绪非常烦躁,此时,我们应耐心等待患者平静后,再心平气和地解释,使其明白这是术后3 d内常见现象,3 d后体温会正常、疼痛会减轻。从而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并积极配合治疗。
2.5 针对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语言技巧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性格急躁的患者应采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办法;对慢性子的患者说话应慢条斯理、详尽周到;对急性痛苦患者谈话应少而精、并带同情;对慢性患者和老年患者要语调轻松、不要唠叨。总之,要因人而异,耐心解释,能使患者心情舒畅,鼓足勇气,安心治疗,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毅力。
3 举止
关键词:产业空间集聚 城市化 互动关系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呈现出复杂的形式。产业空间集聚是指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聚合。通常认为,产业集聚出现于产业革命之后,是工业化时期的典型现象。而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旦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发展可以走上稳定的发展轨道。
一、产业空间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化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受到特别的重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亦即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从长远来说,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空间城市化。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是一种构成城市这一特有经济空间的第二、三产业的区位的形成、聚集和发展,而城市就是第二、三产业的集合体。因此,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看,第二及第三产业区位的形成和集聚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性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当经济社会尚处于仅以农业为中心的阶段时,产生城市聚集的条件尚不具备。当社会出现非农产业时,即第二、第三产业时,就意味着社会上出现了产业专门化。当非农产业聚集在一定的空间,形成聚集效应,将会对城市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
从中观层面上看,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表现为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专业化。集聚是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的客观结果,相关产业的集聚必然导致地区和城市生产的专业化。企业集聚的过程就是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没有企业的集聚就没有城市化。不仅如此,企业集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过程的集聚,还带来大量人口的集聚,生活服务需求的集聚,第三产业市场的集聚。因此,企业集聚意味着城市生产专业化,而城市生产专业化必然要求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充分发育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及服务业市场,这样就可以开辟大量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又提高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城市化的过程是与城市工业区位形成的同时开始的。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非农区位的点状聚集,因此,城市化是产业空间集聚必不可少的要素,将不断促进和推动产业空间集聚。
首先,城市化通过拉动市场促进产业的空间集聚。在城市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聚集,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此外,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市,扩张工业品市场,城市化成为拉动工业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使各项基础设施集中建设,为产业的空间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信息交换便利,技术扩散迅速等,各种行为的关联度与依赖性增强,外部性特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市场效率往往比较高,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以及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从基础设施的产业属性看,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一部分属于第二产业,因此,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也是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总之,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是产业空间集聚的推动力,并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测度
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存在互动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必然产生良性互动,要决定两者的关系是否属于良性互动,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测度。本文将采用两个指标,即区位商与城市化水平。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判断,可以细化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某个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该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对于城市化的测度,则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其计算公式是: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2
对区位商与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可以分析两者的关系。若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则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处于良性互动关系;若两者是负相关关系,则两者的关系处于非良性状态。目前,多数地方在发展产业和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了两者的关系,忽视了产业空间集聚对城市化推进方式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产业空间集聚的推进和带动作用,由此走了一些本不该走的弯路。
四、浙江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关系
产业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础。从浙江的实践看,产业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以及劳动力随之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直接推动了全省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4.5%,与1949年相比仅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和产业的不断聚集,浙江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特别是1998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户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调整了行政区划和城镇基层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1978-1998年,浙江的城市化率上升了22.2个百分点;1998-2004年,全省的城市化率又由36.7%进一步提高到了54%。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区,嘉兴、绍兴、金华、台州和湖州五个大城市以及一批中小城市。城市建城区面积迅速扩大,1998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为997.9平方公里,2001年达到1499.1平方公里,2004年末,浙江省城市(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区域面积为5.08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5%,财政收入和利税额的比重分别超过了85%和90%。
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与由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产业群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各“块状经济”迅速发展并提升到拥有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的产业群。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诸暨的袜业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乡的羊毛衫产业群、慈溪的小家电产业群等为代表的产业群崛起,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浙江百强县的不断崛起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的产业集聚是以轴线分布为基础的,以块状经济为特色、以各类园区为依托的,因而它们对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区位指向并不明确,这就使得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主要不是通过近域推进,而是通过广域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的。尽管浙江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包括由单个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近域推进,但主要却是由区域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非农人口总体比重的上升而导致的广域推进。因而与浙江城市化率逐步提高相对应的,是全省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城市布局的分散和大中城市发育的缓慢。
浙江的案例充分表明,在低成本扩张的阶段上,产业集聚具有强烈的廉价劳动力指向。因而,在空间上呈现沿交通轴线、向块状经济或各类园区的“星罗棋布”式的集聚。但这种产业空间集聚往往忽视了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未能充分利用城市或中心城区的辐射,未能充分考虑与城市协调发展。有的县市工业园区大小通吃,到处都是,虽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削弱了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有的县市的选址远离中心城区或城市,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工业的“孤岛”。此外,产业空间集聚上的纵向专业化,也导致了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向其它非农产业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无所作为。有的地方较少引导企业从工业领域退出,向第三产业转移。事实上,对城市化而言,与之关联最大的不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而是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可以直接带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而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将不断增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扩张既是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工业化的动力。城市化不仅要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更要注重规模效应。前者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就业岗位的变更使更多的农民转化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市民;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产业与人口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不在于有多少农民转化为市民,而在于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并且能够通过产业与人口的聚集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实践来看,城市化的一个关键内容是必须具有规模效应。根据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总结,城市只有达到不少于15万人口的增加,其聚集效应逐渐递增。
从浙江的城市化实践来看,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促进产业与人口集聚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并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是可行的成功的。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产业集聚在全省的兴起。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有效实现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特别是利用新一轮的产业集聚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此期间,产业的横向延伸,特别是向各类服务业的拓展,对城市化的进程而言,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均表明,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带动力最强,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它前向推动消费,促进消费集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后向则拉动制造业和公用事业等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化经济的形成。只有产业的多样化,才有实实在在的城市化。因而,在新一轮的产业集聚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的横向联系,促进关联产业的拓展,特别是向各类服务业的延伸,形成纵横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从发展趋势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就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以及中国目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看,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对城市化的推动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强劲的。
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对浙江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据测算,浙江每45万农民转变为非农人口,就意味着全省的城市化率可提高约1个百分点。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的发生和演进,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原材料、运输费用等要素支持的话,那么新一轮的发展,则要求进一步实现由注重要素支撑到注重制度创新的转变。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这是产业向城市集聚的制度。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既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也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应当建立城乡一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并使户籍制度逐步与社会福利脱钩,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56-62.
[3]傅允生.专业化产业区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J].学术研究,2004(1):85-89.
1 当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保障房数据采集缺乏安全性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结构复杂,分布范围也很广,且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一旦被破坏或泄露,将面临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都会存放在电脑系统当中,而电脑系统并非绝对的安全环境,很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此外,采集到的保证性住房管理数据还要实施资源共享,而在信息共享期间也极易发生数据泄露或数据破坏等问题。
1.2 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因此,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也无法进行共享。在采集工程中难免会采到重复性的数据信息,如果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就能从其他部门手中及时掌握部分有用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而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就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增加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量。
1.3 数据的动态监管不严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监管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数据信息实施动态的监管。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监管仍旧存在问题,由于数据监管不严,部分已经不符合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对象仍旧占据保障名额,致使有限的保障房资源不能及时轮换,使得真正具备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居民无法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这样的情况就降低了保障房系统的轮换效率,同时也使得保障房系统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性。其次,对于原有的受保对象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尤其是隐形的收入或福利监督,这样就使得保障房数据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应受保人群的正常进入。
1.4 采集人员对管理系统了解不深入
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是由数据采集人员决定的。因此,数据采集人员的总额和素质,以及他们对于数据管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将直接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数据管理的安全性。近年来,随着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信息系统的持续更新,对于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住房信息管理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因此,相关人员也必须了解这两方面的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系统和管理方面缺乏了解,极易产生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这样,日益增长的数据管理需求就和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形成了矛盾,致使数据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2 完善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建设
为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安全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保存。首先,可以对所采集到的数据实施数据备份,数据备份就是将数据信息进行另外的复制存储,以确保信息能够在多个地点分开保存,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目前所使用的数据备份方式主要是周期性数据备份。周期性的数据备份可以通过预先的设定使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采集到的系统数据实施备份,按照实际的目的要求不同,主要的备份技术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以及按需备份。其次,还可以对数据内容建立访问限制,以防其他外来用户对数据随意浏览而造成数据泄露,给用户造成损失。在数据管理的相关部门内部也可以建立数据的分级访问机制。例如,不同的级别对数据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上级部门可以为下级部门提供权限来浏览相关数据信息,这样,数据内容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越权访问而造成的重要数据的外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整体数据的安全性。
2.2 建立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
通过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可以对涉及的数据实施多地区和多部门的分享,从而提高采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数据的管理难度。但是,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大多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因此,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无法在各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共享和传递。例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以及实际收入核查系统,这样,信息采集人员就必须深入社区或民政部门等地方,对调查对象的居住情况、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这样的工作方式显然耗时又费力,将极大地削弱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相关的征信体系和数据管理系统,对申请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与此同时,还要与银行等其他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网络,由这些部门协助对申请对象进行动态的监管,这样得到的相互信息才更加真实可靠,具备实效性。
2.3 完善保障房数据的动态监管
对保障房申请对象实施动态监管可以有效提高保障房体系运作的公平性。建立保障房监管体系首先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申报对象的自主申报机制。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保障房的居住者必须对其家庭成员、工作情况,以及总体收入进行如实上报。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核验,如果上报的信息表明该住户仍符合居住条件的话,那么该住户可以继续享受保障房福利。但是,如果上报信息显示住户已不符合居住条件,或者经调查,住户有瞒报信息的情况,那么保障房管理部门将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对住户实施惩罚,该住户也不再享有保障房的居住权利。此外,保障房还应当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监督机制,针对保障房住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
2.4 加强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其相关的业务流程也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因此,必须对信息采集人员进行及时的野外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对政策变化和相关管理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好保障房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数据采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信息技术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的相关使用办法、常用的软件和系统操作方法等。培训之后,管理人员还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对数据采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3 结 论
保障性住房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实现低收入人群能够正常居住的社会保障福利。其中,数据采集作为衡量保障房申请者是否具备居住权利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针对目前数据采集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采用以诗学诗之法,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界,加强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作者抓景物特征描写的妙处,深化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①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②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③能背诵全诗。
2 过程和方法:①用先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 对比法: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 分散拓展法:在教学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谁?谁来说说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关于白居易的名字有个有趣的典故。师讲:白居易应举,初到京城,以诗拜谒顾况,顾况视其姓名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这首诗,随即改口说,米价虽贵,居之易矣。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利用典故,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开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二、读诗
1 齐读全诗。解决字词读音:啄zhuó没mó白沙堤dī
2 指名读全诗。
三、解题
1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 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利用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诱人的美:并进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西湖秀丽风光组图,加深学生对西湖的直观感受,并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四、析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习。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交流。
3 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衬,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③“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并突出重点,利用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的方法,领悟、探究作者用词之妙。]
五、悟情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设计意图: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采用以字词悟情的方法,并引用作者自己的诗来说明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
六、背诵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七、作业:(选做其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山就是一座灵山。相传有一年,清朝皇帝康熙来到吉林乌拉,听风水先生说,这吉林乌拉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护卫,有灵气显现,有帝王之气。皇上大惊,便命人使劲劈开北山,欲破坏其风水。这就是北山上为何有一处处小山丘、小碎石并且山形奇特的原因了。
北山北面是荷花池,中间是山寺山庙,和山融为一体,水清秀平静,山高耸挺拔,真是“北山百里尽是画”呀!
荷花池是个方形的水池。盛夏时节,里面长满了粉嫩娇柔的荷花,用唐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它的名气虽没有西湖的名气大,但是它的美和西湖的美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于是想到,爱茶至深的苏轼有句绝妙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甚是贴切,不禁为它找来一句上联,凑成一副歪对:“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的家乡不产茶叶,可舅爷爷家的后院里有一棵很大很粗的茶树,专产绿茶(呵呵,只是大片大片绿色的茶叶);在儿时懵懂的记忆里,谷雨前后,舅爷爷的院子里尽是茶香——想必舅爷爷一家又忙着采茶吧——老爸老妈在一旁淡然而笑。
我乃一介书生(中学生),自然不能饮酒,却从小喜欢喝茶,常常私下自我解嘲道:酒是英雄血,茶为美人舌;喝不惯英雄血,能尝尝美人舌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吧?有趣的是李渔在《闲情偶记?饮馔部》中写道:“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这似乎为我不善饮酒找到了绝佳的解释——因为我最喜欢的就是水果和茶。
酒需众人相聚而乐,茶则适宜独饮;酒需以陈为佳,茶则以新为好;酒能助人名教,茶则脱俗致远。
饮酒与品茶,有着微妙而有趣的差异,却同样令世人痴迷沉醉。
“5?12”之后,舅舅邀约我去羊城放松,遂乘飞机前往。
在广州一月有余,在享受令人食指大动的广东美食的同时,我也不忘留意一些有关茶的有趣细节和习惯。
饮茶,仿佛是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约三两好友,点几道美妙点心,泡上一壶热茶,任海阔天空,谈笑风生,好不惬意自在。
有人告诉我,这五羊城里曾有一茶楼的对联颇为得意:“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正是对端坐茶楼之内的广州人的绝妙形容。
喝茶时,经常有人过来倒茶,客人都以食指和中指扣击桌面,一开始我很是奇怪,不知道这个动作从何而来,有何用意。
直到有人向我讲了个小故事: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扮作主子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惶恐不安,本该下跪叩谢,但又怕暴露了皇帝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二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一直传袭至今。
很有趣吧?现在有人帮我倒茶水,我都不忘伸出二指轻扣桌面。
有时茶壶沒水,同行的舅舅和他的同事都很自然地打开壶盖,无须多久便有人来给空茶壶续上水。
这看似普通的一个动作,愣是又藏着一个好玩的小故事:相传旧时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倌加水,堂倌刚开壶盖,富商便大叫并诬赖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被堂倌放飞了,并要茶楼赔以重金。老板无奈之下规定,凡客人要加水者,须自己打开茶壶,以防有诈。
到了今天,一旦茶壶沒水,我也习惯打开茶壶盖子,很快就有人过来加水,屡试不爽,百试不厌。
至于广东凉茶虽然试过两次,但还是觉得很难适应,但有个头疼咳嗽、感冒气闷的,倒是一喝就神清气爽了。
至于潮汕功夫茶,却很少有机会试试,但是其中有两个步骤分别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光听名字就让人心旷神怡了。
相对于随处可见的普洱,我更喜欢绿茶。也许是因为每年我都会喝舅爷爷家里自产的新茶的缘故,或者是习惯了绿茶沁人心脾的清香和温润吧?
夜深人静时,随便打开饮水机,寻一平常玻璃杯,倒入一杯沸水,扔一撮谷雨前采摘的新茶进去,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起来。
在“茶圣”陆羽看来,饮茶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他在《茶经》中突出了饮茶的九难:“选、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而在我看来,饮茶只是一种偷闲瞬间的陶醉,无需巴山夜雨、无需红泥小炉、无需清泉、无需紫砂壶,更无需促膝长谈的佳友或者一卷旧书,只需要一份淡然的心情。
沸水中如针的茶叶上下沉浮,浸润着久辞枝头的渴意,生命的绿色丝毫沒有因为岁月的间隔变得黯淡枯黄,反而在这滚烫的水里绽放了似曾相识的色彩。
原本在水中笔直竖立的如针的茶叶,逐渐舒展开了她原来的丰姿,如同刚刚长出的芽头,甚至带着鹅黄的娇嫩,果真如婀娜多姿的佳人,令人目不暇接。
不用多久,等茶叶都由针状还原成她们原来的样子,茶叶就不再笔直悬浮在水中,而是陆续沉入杯底,此时杯中的水绿得可爱,茶香四溢,常常牵引我的思绪,缥缈而远,竟忘却人间何世,我为何物。
水上浮着一些白色的茸毛,那是新茶的特点。
随意举杯而饮,茶未入喉,人已先醉:这令人神迷的美人舌,上至贤人雅士,下至凡夫俗子,又有谁不为之倾服?
其实,我也不懂得饮茶,只想从中寻找一份祥和、苦寂和充满禅意的晕眩。
写到这里,杯中的茶刚好已冲到第二道。
一时愁肠百结,再也沒有心思继续敲打键盘,草草收尾,附上唐朝诗人元稹的一首甚为罕见却十分有趣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以飨读者: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此诗曰回文诗,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
另外苏轼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句,是关于西湖的,有人说是在西湖上与友人喝酒而作,也有人说是诗人和朋友游西湖,在船上与友人煮茗论景而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谣传“三笑点秋香”的才子唐寅,也有关于茶的题《品茶图》送茶僧诗:
买得青山只种茶,
峰前峰后摘新芽。
江南风致说僧家,
石上清香竹里茶。
烹煎已得前人法,
蟹眼松风朕自嘉。
法藏名僧知更好,
香烟茶晕满袈裟。
饮茶、会友、吟诗、作画,古代文化人的生活比现代人惬意多了。
人在青山绿水中,夏日掬一壶山间清泉水,冬天捧一锅地上雪,煮上清香的茶水,似乎,自然就装进了心田里。
现在,还能找到沒有污染的山泉吗?而地上受过工业化污染的江水、井水和雪水,谁敢放胆尝试?
一直都说自己有山水情怀,却不忍去看,怕坏了山水在心中的美丽。
茶,对我来说,有的时候是奢侈的,很少去街上买茶,装修漂亮雅致的茶叶店,随便就可以给茶以各种富丽堂皇的出身,价格更是离谱,而茶叶生产过程中为了免受病虫害,施洒的农药,也让我望茶兴叹,只有文友从茶叶产区带来的农家茶,还敢一试。
什么时候,山真的青了水真正的秀了,茶也回归大众化了,脱离人为的炒作,才是茶叶真正地成为我的饮品最爱吧?
说起茶来,我还是茶盲,本文又把茶的话题扯得太大了。
如今,不仅茶叶品种纷繁,喝法更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而现在的茶艺或者茶道,更是把文化和商业撮合在一起,还愣是说成传统文化,不敢苟同。
据说在浙江,还有人把茶做成菜肴,听说生意火爆。查看资料,便知道茶入饮食,却古已有之。
写着茶的文字,茶水已经凉了,天也亮了。
以“离别”类的诗词为例,初看全词同学们很容易从题材的特点上分辨出“离别类”诗词。大概根据别前、别中、别后的时间脉络之“象”,我们可以初步在脑海里设想出,别前:离情别绪、深厚友谊的回顾;别中:坦陈心志的告白、依依难舍的画面或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想象对方漂泊的羁旅行愁,对其路途遥远的担忧和祝愿,抑或是旷达超脱的告慰等“意”。我们在此基础上去回推“法”可能更加容易些。“离别”类的诗词在表达技巧的考察上多针对《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七种修辞、几种抒情手法以及场景描写中常见的“想象”(联想)“虚实”“动静”“视听结合”等基本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 词中记述了词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简要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解析“交游活动”意味着考查诗歌的“象”: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此处针对后者来考查。答案应该是动词性短语,“概括”指不能用描述的语言回答。根据此词上片写观钱塘江潮,下片写赏西湖春景,可得出答案。
答案观钱塘江潮水,赏游西湖春景。
(2) 下片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解析“记取西湖西畔”句是词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留恋。“算诗人相得”句表现与参寥相知之深。“约它年”句借谢安、羊昙之典表明自己归隐之志始终不渝,因缺少注释,要求同学们理解未免奢谈,但是再聚的期待,不舍的浓情确在字里行间中流淌出来。当然也可看出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这是通过“象”的分析:“别前回顾”“别中劝慰”和“别后期望”,继而去探索“意”的种种的。
答案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或: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就诗论诗,就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成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为此,必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诗歌的“象”,还要深入挖掘,不能遗漏要点。还有,虽说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可简单写几句就了事。
(3)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解析根据“有情”“无情”可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根据句意及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表达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拟人(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之快,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除了“离别”类的诗词常见之外,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之类的题材也出现较多。但较此种种,以“即事、即景抒怀”为题材的诗词在表达情感的把握上难度更大。“象”把握得准确才能对“意”定位得准确。因为诗歌的感情是“因景而起”或是“因事而起”,所以我们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景物的场景变化梳理透彻。总体来说,以“即事、即景抒怀”为题材的诗词在表达情感上多半关于:寄情山水的悠闲、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而表达技巧考查上多针对《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七种修辞。根据“即事”或是“即景”的差别,在技巧上又有所侧重。“即景”类多考查几种抒情手法以及场景描写中常见的“想象”(联想)“虚实”“动静”“视听结合”等基本技巧;而“即事”类侧重人物的行为、事件的表现,多用“细节”“动作”描写等。当然,诗词之中“事”和“景”多半融为一体。
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挚
【双调】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特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
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①。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①凉州:即凉州曲。本为唐天宝年间乐曲。
(1) “按锦瑟”句与曲中上阕哪句相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解析由于已经确定了“曲中上阕哪句”,所以答案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清楚的。由此也可看出曲的上下阕都是由音乐领起,由现场歌舞领起,转而引起对眼前、朋友、人生的种种感喟。
答案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
(2) 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解析题干“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这句尤为关键。并非在问你,“本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所以重点不在于盲目梳理。“写景”所要表达的情有何不同?这才是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前者是为相逢之情作渲染,后者是因离别之势而惆怅。
答案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句则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
(3) “月满西楼”中的“满”字极为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解析撇开了一般常见的技巧,直接就一个字的效果去联系诗句内容和情感本身。这也是“炼”字常见的考查方式。
答案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渲染了宁静之境,表现作者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欹(qī):倾斜。②谙:熟悉。
(1) 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析下阕的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2) 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春花之美,美在她用色彩和芬芳告诉我们:春天回来了,大地初暖了,山河苏醒了,人间又有融融春意了。
而秋月之美,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月亮本身,成为我们追思文化和想念亲人的一个诗意符号。如果将无数关于秋月的诗文和传说统统剥去,我们再抬头望月,除了看见一团惨白外,再也看不见什么。所以,秋月之美,是美在形而上的,不是美在形而下的。
春花和秋月之美,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一个普遍的审美需求,但是,对于这样两种景物,却有一个人至死都不大了然,这个人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他叫李煜。
李煜不喜欢春花秋月,是因为江山易主,大地改性,往日的九五之尊已烟消云散。于是,伴着凄凄惨惨的心境,他写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在词中有这样的愁怨,完全可以理解。只是,一个被俘的君王,那种亡国之痛,易主之恨,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实在是太过于文弱,太不匹配他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席卷天地的祖先了。
就是这样一首在文弱中写出的愁愁怨怨的词,却成了李煜的绝唱,更成了朝廷结束他生命的理由。对于这首词,新主子以怨恨太深为由,将他毒死在异国他乡的营帐内。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一个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终止在了人生的中年。好多年了,想起来都还在为他深深惋惜。
我作为一介布衣,与成为俘虏的李煜皇帝相比,当然要洒脱得多,闲适得多。也许正是这样,我就没有他那样的愁绪,更没有他那样的亡国之悲。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写不出像《虞美人》那样绝唱千古的词来。
不过不要紧,作为一个阅读者和欣赏者,在千年之后为李煜的《虞美人》发几声或长或短的叹息,也该算是他的一个异代知音了吧?然后,在清幽的月下,独自望望月,梳理梳理往昔在一些地方赏月时的心情。
这么些年来,因各种事由走过一些地方,如今梳理起来才发现,它们好多都与月亮有关,而且它们都美得无可比拟,而且千姿百态。比如有西湖十景之称的平湖秋月和三潭映月,比如庐山牯牛岭上的月照松林,比如金沙江、岷江、长江汇合处的三江揽月,比如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比如峨眉山上的峨嵋秋月等等。这些地方,都与月亮有过太密的关联,太美的牵扯。至今我都不太清楚,到底是月亮成全了这些绝世美景,还是这些美景加重了月亮的诗意?或者,它们在互相衬托,彼此辉映?
从构图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有月亮的存在,就大大强化了上述景观的诗意美。如果没有那一轮月亮来点缀,在画面的构成上,在留白处,不仅不完美,还是一个巨大的审美遗憾。而对于月亮来说,如果没有那些绝世美景来呼应,比如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举头看到的月亮立即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凄凉无比,死寂得没有一点活力可言。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月亮与景观,是互美着的,是交织着的,它们在天地间共同创作出了一幅幅醉美千年的天然“月景图”。
看这些“月景图”的时候,其心情是随着景观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出处看月景,岸边的芦苇,起起伏伏,在秋风的吹拂下凄凄楚楚地摇曳,而月亮又恰恰在摇曳的芦苇间若隐若现,这样的时候,面对芦苇摇曳着的剪影,面对三江的苍茫与迷离,虽没有李煜那样的亡国之叹,也有着李清照那样的心绪和私语了。这是一种凄绝之美,由三江的壮阔、芦苇的凄迷、明月的清冷,共同组成一幅在唐诗宋词里才能看到的那种画面。最要命的是,自己恰好就在这样的画面里,成为一个犹如独钓寒江雪似的生命点缀和心灵感应。在如此的境况里,除了长久地沉默,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当然,这种沉默与命运的苦难无关,纯粹是被景观中释放出那种天然的愁绪所感染,而这样的感染,最为地道,最为纯真,也最为本能。
比如在峨眉山上望秋月,其心境又迥然不同了。那是因为金顶的浩荡,云海的壮阔,明月的灿烂,在这样的时候,想必每一个来这里赏月的人,其心情都该如当年的李白了。不同的是,李白把赏月的心情写出来了,而我们只是珍藏在一种感觉里。在李白的眼里,峨眉山月是可以照耀秦川的,是可以灿然长安的。于是,我们的诗人这样唱道:“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我的几个朋友,几乎每年中秋都要到峨眉山顶赏月,不为别的,只为峨眉山月的光明与磊落。他们虽然没有写诗来赞美,却是真真切切如李白所吟:“归时还弄峨嵋月”了。弄峨嵋月什么呢?弄它的坦荡与高洁、明晰与清丽。在峨眉山看月,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塑造人格,提升审美。
又比如,在扬州的瘦西湖望月,由于有杜牧的著名诗句存放在那里,二十四桥的明月夜,就显得格外凄美。面对这样的桥,这样的月,这样的夜晚,诗人不问别的什么,只声调微弱地如此问道:“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问的玉人是谁?是朋友还是歌女?是红颜还是小妾?诗人没有说明白,注解里也没有讲清楚。因此,二十四桥就成了一座挂满了问号的桥,桥上的明月,也成了疑问最多的明月。在这样铺满问号的地方赏月,其心境,大抵是:半醉半醒瘦西湖,如梦似幻明月夜了。
再比如,在四川的剑门关看月,那种感觉,是很悲壮的。因为,这个地方最容易勾起人对于蜀国的怀想。在这座关口前,姜维死在了这里,庞统死在了这里,邓艾死在这里了,当然,死在这里的还有许多无名将士。在这样一个曾经发生过殊死恶战的古战场望月,一声长长的浩叹是必然的。浩叹之后是悲壮,悲壮之后是落寞,落寞之后是凄凉,凄凉之后是久久地沉默……于是,举头望月,不禁潸然泪下--英雄不再,风云不再,空留下我,在剑门关下守月,但月很寂寞,山很寂寞,一道雄关把大门敞开了那么多年,也没有盼回远征的英雄。在如此的时刻,就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默诵起这样的诗句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总的来说,月与景呈现出的审美氛围,大多比较凄清,比较凄楚,很少让人有热血沸腾的心灵呼应。就算是在天下最美的平湖秋月处赏月,情景交融出的也不过是一种小家碧玉似的帷帐柔情、深闺闲愁。而在最具王者气象的泰山上赏月,按理说该产生出一种气吞山河的襟怀来的,可给我的感觉是,月下的泰山,原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王者,而它的寂寞,没有人知道,更无人能理解。我还在长城的烽火台上赏过月,在这个曾经无数次升腾过狼烟的所在地,放眼望去,大地无言,山河失语,天地苍茫,往昔那些激越的马蹄,已被一次次落日带走,淹没在岁月的地平线下,剩下一轮孤月,寒冷地照着逶迤在群峦上的漫漫历史。而在孤月与长城之间,弥漫着的是尘埃落定后的生命反思。因此,在长城上赏月,其实是在解读历史深处那些最叫人伤感的点点滴滴。
由于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来渲染,中国的月亮,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富于凄绝之美,无论是阴晴还是圆缺,所呈现出的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样一种愁绪。这种愁绪,其实大多又不是仅仅为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为那些远逝的生命、苍茫的岁月。而这样的愁绪,似乎就大大提升了中国人赏月时的审美高度,把本来万分形而下的事情,变得格外地形而上了。
秋月无边,既是一种空间物质形态,更是一种人文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样的形态里怀古、乡愁、思亲、幽怨,就完全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