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影视人物造型 角色设计 教学改革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 Image Design Professional "Film Character Modeling" Courses
HE Juan
(The Arts of Animation & Desig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 image design professional "film character modeling" teach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a "project-driven" teaching-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program. Respectively, from the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film character modeling; character design; teaching reform; project-driven
1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影视人物造型课程是根据影视剧本来分析剧情、分析人物(身份、年龄、性格、民族、职业)及人物性格和剧中的规定情景(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时代背景、风俗)来研究剧中角色的外观造型,以对角色外部形象的造型进行设计。它综合了化妆、发型、服装的造型、质地、色彩以及风格等因素的表现效果,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包含服装造型、发型设计、化妆设计、体态造型等具体内容,还包括了精神、文化等人文因素,使衣、形、神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构思与计划,也是把这种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设计完成的过程。影视人物造型课程是为了满足三年高职高专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于2006年开设于我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
2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教学没有深入课程本质
影视人物造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师首先要分析剧本,然后从剧本出发根据演员的外形和气质来设计符合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都以T台秀或影楼造型的方式来设计模特的服装和化妆,再者是给出某个年代妆、日本艺妓妆、影视伤痕妆等这样笼统的实例操作来手把手教学,却并没有强调和突出影视人物角色设计的特点,没有赋予作品太多的个性和内涵。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几乎是匮乏的,做的设计也都停留在时尚、漂亮的浅层次理解上,没有深入挖掘影视角色内心世界与外在造型的关系,对人物的理解也不深刻,很难产生好作品。
2.2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培养目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导入影视角色分析的理论基础。老师教什么他们就跟着学什么,学得比较零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被动,对课程内容没有一个整体的主动的把握。学习起来目标不明确,而只是学到些简单的技能,却没有把握好影视角色的内在与外在造型的关系以及如何表现出每个角色的唯一性。
2.3 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过程
以前的实训室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全,这么方便,所以很多服装设计的缝制都是学生拿着设计图到外面找缝纫店去做,基本忽略了制作服装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对服装款式的裁剪没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甚至对服装布料、材质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样反过来对服装造型的设计思路也会有影响。
3 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市场接轨。该专业的课程是根据现阶段国内企业、公司所运用的制作流程来设计的。而影视人物造型课程的每一项环节都是针对影视剧组、电视台个别栏目的制作环节来设计的。坚持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培养目标确定就业能力与素质分析分解能力要素点概括知识要素点对应要素点设置课程内容整合为课程形成课程结构形成培养方案的流程设置课程与教学方案,围绕就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具体说是基于工作过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从影视人物造型行业遵从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从发掘项目、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角色分析、创作,到最后的制作,坚持从认知到实践再到应用,教学采取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方式 ,力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
这次课程改革中,将之前的影视赏析课(40课时)和角色分析课(40课时)结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剧本剧情,剧中的规定情景,人物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来分析剧中的人物角色。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服装和化装贴切表现在角色的整体造型上。以培养学生将文学剧本视觉化,对影视角色进行整体形象设计的能力。该课程总课时80个学时,教学内容共分为4个模块,教学模块一:影视人物角色的性格与造型分析。参考学时:16学时;教学模块二:影视人物角色的服装设计。参考学时:20学时;教学模块三:影视人物角色的化装设计。参考学时:20学时;教学模块四:影视人物角色整体造型的运用(含实训)。参考学时:24学时。各个模块分别从理论与实训两方面组织教学。其中,理论教学满足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分配32学时,实践教学满足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分配48学时(比例为2:3)。
3.2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影视人物造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项目驱动学习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根据一段文学作品,通过绘画造型来表现影视角色形象,掌握设计的方法和技能。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高职专业教育的特色。在课程改革中还大力营造模拟工作环境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转换为设计人员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本课程将实训项目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以剧本为项目下达给各个小组同学,小组按照影视拍摄剧组的运作机制进行运作、仿真实训。在影视角色设计创作中体现自己对于影视人物形象的构思。整个教学活动以小剧组的形式来组织,根据剧本中提供的人物进行创作,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又加强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和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
将课程教学完全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创意与设计为一体的形式来组织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了工作即是课堂,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授”向“导”转变,从而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采用“项目内容一体化”的方法:分解课程项目实例相关知识,把影视人物角色的整体造型分解在每个章节里,再从服装、化妆、发型等方面结合项目实例分别举例讲解和练习,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有能力完成整体的项目实例。
3.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分析剧情、环境和人物性格等。(2)分析法。运用分析法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历史背景、规定情景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剧中人物的不同个性和特质,为后面设计制作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有一个整体把握和调度。(3)案例法。运用对目前中外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掌握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思路。(4)实训法。运用在剧组制中来仿真模拟,完成影视人物的整体造型。
3.4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影视人物造型是集绘画设计、服装设计制作、化装设计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们的教学场所即是影视人物造型制作的流程环节,这里设备齐全,有画室、化妆实训室、服装实训室、摄影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等。按照工作流程分区,是一个完备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工作场所。学生在这样真实工作场所的学习情景里,专业素养得到培养。同时还有多媒体教学和世界大学城的网络教学手段的共同使用,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效果更明显。
3.5 实训环境
3.5.1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自本专业设立以来,实训设备上,先后拥有4个功能齐备的形象实训室,其中1个美发造型、专业化妆实训室;1个人物摄影实训室;1个服装实训室;影视人物造型实训室1个。另配置有梳妆台32个,专业电吹风32个,旋转椅32把,锁边机2台、缝纫机40台、多功能机4台、化妆材料、头模、头模架、各类舞台表演、戏剧服装、民族服装、仿真首饰、模特模型、裁剪刀、基础耗材等。保障了学生的制作成品从前期到完成整个流水线与社会、公司的统一衔接。
3.5.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4个:湖南金鹰频道、艾特婚纱、“星.维纳斯”美容美发连锁店、杨柳形象设计工作室。计划到2015年底前再增建3个校外实训基地来作为补充。
本专业虽建立了基本对应于影视剧组、电视栏目流水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与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实训室数量、实训设备的质量都需要增加和提升;已有的工作室需要进一步管理和引导,该课程的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有待进一步建设,方能满足在校学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3.6 课程考核方法
该课程的考核以最终的作品为标准。在作品中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我院影视艺术系表演专业的影视戏剧片段排演课程进行联合式、互动式教学。作品必须是学生的原创,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创作不同风格,好的学生作品,剧组或栏目肯定会给予采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并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改革;岗位需求;分析
各大高校开办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以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经济一般性发展规律为基础,使该专业学生能够具备人物形象设计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把握人物形象设计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在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当中,体现一定的创造性能力。与此同时,结合现阶段整个市场发展对于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岗位的需求来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择业所面向的主要行业包括发型设计、化妆设计、造型设计、美容设计等,或者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校在开展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体现实训课程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联性。本文试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对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从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角度上来说,需要针对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现阶段所采取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在教学计划当中突出实训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配合对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材的全面建设,为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需要体现模块化
专业性的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计划需要在严格分析企业对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评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知识基础以及实践技能,从而实现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在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作用之下,将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即(1)化妆模块;(2)美容模块;(3)发型模块。具体的实训活动需要在上述模块基础之上所开展。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相应的实践性活动,缩短学生所具备技能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突出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实训部分的重要性
按照上一阶段所划分的化妆模块、美容模块以及发型模块来看,在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还需要对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进行进一步划分,加重实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具体的实施方式为:学生需要在学校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所提供的实训教室当中完成对基础技能以及综合实践技能的训练任务,还要在学校方面所提供的实训基地,或者是校外实习单位中完成对强化技能的训练任务。
(三)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需要重视对实训教材的建设工作
从实践教学经验的角度上来说,要求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师能够以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的相关要求为基本原则撰写实训教材,同时还需要配备与之相对应的实训手册,使其发挥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以实训教材的建设,为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对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不但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同时也属于艺术性课程的研究范畴。在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辅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有可能使整个教学的氛围过于呆板。特别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实训课程而言,如何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达到调动课程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这一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项目体验式教学引入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当中
项目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采取一种相对真实的项目来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导入。结合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真实性特征的项目是非常多的。各种整体性的人物造型方案、妆发方案以及美容方案均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引入。并且,通过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方式,使学生对整个实训课程以及实训任务的认知更加具有真实感,在真实性的实训环境中实现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将顶岗实习式教学引入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当中
校外顶岗实习可以说是提高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顶岗实习式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充分体现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应用能力,是一种递进式、逐步式的目标培养过程。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实现能力的层次性提升与发展。
三、结束语
高校进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最核心目标在于:培养能够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岗位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人才。除关注学生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地掌握程度以外,对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直接与有效的方式就是针对学生进行大量且反复的实践训练。因此,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合理地改革与创新,优化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这一点是尤为关键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以期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虹、张明月、黄笑等《.化妆品与形象设计专业多元化实训考核方法[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35-36.
2.俞明、卢跃生,《基于项目导入的"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2):16-19.
3.朱琴.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4):98-100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形象设计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只有明星们才享受得起的待遇,已从原来的影视、文艺等专业机构走进大众生活。形象设计分类有:人物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行政机关、企业形象设计等。本文仅对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提出粗浅建议以共同行参考。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据网络数据表明:目前,除许多美容、化妆品公司、造型工作室招聘形象设计师外,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大规模招聘形象设计教师。由于形象设计师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在招聘中,根据个人水平不同,薪酬弹性空间较大。目前,形象设计师服务对象主要是30岁以上的老板、中高层管理人员、模特、影视明星等高收入人群,其收费也较高。一些成熟的形象设计师,除了在本单位有几千块钱的固定月收入外,一些业余时间的兼职甚至比固定收入还多。在香港,名气一般的形象设计师的价格是一天几千到一万五千港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象设计每次收费一般从1000元起价,常年的形象顾问年收费在1万元至3万元左右,一些大牌形象设计师月收入上万元。
对于有如此发展前景的职业,目前已经有很多高职业院校看准机会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并且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已经先行一步,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经验。我下面就仅从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形象课程建设,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希望能为该专业从教人员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二、专业课程建设
1.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教学观摩与教学实践相穿插。实行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制度;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行学生参赛奖励制度。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设置上倡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设一定数量的自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确定以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自编教材;根据本专业属于流行专业,因此确定和选用图片类参考教材要为最新版本。
2.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强化动手能力。
(1)健全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中的物质保障
(2)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对引进的人才要特别注意考察其实践技能。
(3)优化实训课程,增加学生实习、见习、社会考察活动的安排,注重实效。
(4)聘请专家到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3.深化教学改革,建立 “岗位导向”的教学模式
(1)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为导向。依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调整化妆设计、盘发造型、舞台影视化妆和服饰搭配等核心课程的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内容同岗位要求相对应,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2)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相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设计任务直接引入课堂,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让学生真题真做,不但可以尽早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3)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实现毕业后的岗位对接。学生经过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训,在大三下学期可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以试用人员的身份在企业中完成毕业任务,而企业则在毕业生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经过双向选择实现毕业后的岗位对接。
(4)利用网站平台,建立共享型资源库。
最大化地利用网络,由学院建立网站,把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师生优秀作业、考证试题、最新资讯、赛事情况等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上传至网络。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4.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造型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引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精英进入学校,参与实践教学。
(2)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分批选派现有专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和研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使教师逐步成长为造型实操能手。
(3)积极引导与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证书,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
三、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涉及面较广,无奈篇幅有限,本文仅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场所的建设、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总结性陈述,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点参考素材。虽然我国的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但目前来看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形象设计这个专业,未来50年在各大城市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同行们能够共同努力提出更好的课程建设意见,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物形象 服装设计 技术 艺术 项目教学
人物形象设计相关课程中的《服装设计》是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服装设计》课程相对来说更偏重传统设计理论与纯粹的技术层面进行教学,如主要针对服装设计的三大元素:款式、色彩、面料展开,教学内容系统、完整,能使学生对服装设计有更全面和系统的学习,但是,不足的是,整个教学体系是封闭的,而且传统手绘技术也较为落后。在人物形象设计教研室承担的北投集团教研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前期研究的成果中,确立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教改理念,作为科研课题的后期深化,本研究将前期确立的教改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深化验证前期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完善,以期能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
一、“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教改理念的深化
“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教改理念的确立,即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平衡“技术”与“艺术”两方面内容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具体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技术”指的是学生应掌握现代的、先进的、实用的、高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熟练地进行设计的表达,“艺术”是指具有现代的、符合时代流行趋势的、引导消费者需求的,甚至是前瞻性的眼光和品味。两者互为依托,没有好的艺术眼观和品味,再熟练的技术掌握也不过是技工层面,没有好的技术手段,再高的时尚品味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综上,《服装设计》课程的培养即是要围绕实现上面两个核心要素展开,缺一不可。
二、做中学,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较大的改变,以项目式的教学形式取代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整个课程分为3部分内容:首先对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学习;其次,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的项目模块,通过子项目一方面完成专业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专业软件的掌握;最后,再综合前面所有的知识点完成最后的总项目――品牌服装系列设计,通过引入市场化的品牌服装设计方法,让教学更符合时尚趋势,更加贴近行业。具体模块内容如下:
1.服装设计概述(6课时):AI软件基本操作掌握;服装设计要素构成(款式、色彩、面料、细节)
2.服装设计子项目(26课时):AI服装款式设计;AI服装色彩设计;AI服装面料设计;服装细节设计
3.总项目(8课时):品牌服装系列设计――品牌服装市场调研;设计理念确立;AI设计效果图提交
通过以上项目式的教学形式改革,基本上大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都是通过子项目的完成,在实践中去进行学习与掌握,改变了原来教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学生能掌握更为实用的技术,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为直观和牢固,教师的职责更多的由灌输改变为引导和启发,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三、利用各种渠道拓宽学生设计视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艺术眼光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单纯将课堂的内容学好,并不见得其专业能力就一定会出类拔萃,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设计师自身的眼光、眼界、品味,其重要性可以说直接决定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之路上能走多远。鉴于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艺术修养、设计视野的提高。结合《服装设计》课程特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资料搜集
在资讯泛滥的信息时代,专业资料极其丰富,如果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资料搜集时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在课题前期研究中,针对专业的资料搜集进行了说明。具体细化到《服装设计》课程的资料搜集,可以在专业资料搜集基础上,侧重国内外时装品牌资料的搜集。包括两个方面:1、巴黎、米兰、伦敦、纽约时装周近三年主要时装品牌资料。2、北京、上海时装周近3年国内主要时装品牌资料。
即使是搜集近三年的资料,相关资料数量也极为庞大,在短时间内,光靠学生一己之力很难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所以资料的搜集需要利用班级分工完成,并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建立一面向全体学生的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并不断完善,成为我专业重要的电子资料图书馆,能为后面的学生以及相关课程继续服务。
2.市场调研
服装市场调研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对一系列有关服装设计和营销的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来了解现有市场的动向,预测潜在市场,并由此做出设计、生产与营销决策,从而实现预期的商业目的。服装市场调研的意义在于1、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促进新产品开发与开拓市场;3、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结合《服装设计》课程,将市场调研引入到课程最后的总项目“品牌服装系列设计”中,让学生选择国内或国外某一知名品牌进行模拟下一季服装设计开发,该项目主要包括三方面:1、某品牌服装市场调研;2、设计理念确立;3、AI设计效果图提交。通过此项目的展开,使得学生以更为市场化、实用化的手段展开设计,拓展了设计思路,同时,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对前面的项目进行了整合,对AI软件的应用也得到巩固。
总的来说,结合最后的总项目,培养了学生更贴近市场的专业能力和更广阔的设计视野。大部分学生很好地完成了项目,比按传统教学方式的上届学生取得了更优秀的教学成果,证明了做中学的项目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四、项目式教学成果推广
通过以上《服装设计》课程教改的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完成的最终作业的水平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上一届作业要好。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上贯彻“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改理念,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要将教学改革继续推广到其他课程,需要专业在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风建设上围绕教改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保障教改的实施,巩固最终的教改成果。
1.教师管理: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讨论不同课程如何针对课程的特点,围绕“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与项目式教学方法展开改革。
2.学生管理:由于教学改革的特殊性,其成果的体现光靠课堂时间无法完成,需要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管理,从管理上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
3.教学方法:利用讨论式、参与式、IPAD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风建设: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特色文化的建设,需要利用各种渠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如增加微信平台展示专业建设成果,要求老师都要将课程建设成果利用艺术展厅和微信平台进行展示,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一方面也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结语:
以《服装设计》课程为案例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当然也存在不足,比如在40课时里去展开五个项目的学习,内容多,学生作业量巨大,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课时的限制,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这些都是在以后教学改革深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总的来说,通过实践证明,以“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作为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正确的,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实用的指导作用,将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继续深化与完善,以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1、构建原则。构建中高职衔接服装专业“岗位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职业终身发展原则。既考虑面向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又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拓展岗位,明确中高职服装专业各自面向的就业岗位(群),突出就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2)能力递进提升原则。以服装专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根据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根据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素质、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要求,按照能力递进和提升的原则,围绕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以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方式开发“岗位导向”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能力递进”的课程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3)课程模块化设计原则。课程模块化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基本形式,教学做合一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按照这两个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基于能力层级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基于作品设计实训项目,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以样衣工为例,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中职以培养初、中级工为目标,高职以培养高级工为目标,其各自要求的职业能力通过企业专家、中高职教师共同研讨,明确加以定位。
2、构建模式(1)基本模块的设置。在中高职阶段均设有二个必修的模块:公共课、专业能力课。但每个阶段的设置的内容不一样,如,专业能力课模块在中职阶段为基本能力课程和岗位核心能力两个课程模块,基本能力课程包括素描、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材料等;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裤装设计、制版与工艺,衬衫设计、制版与工艺,外套设计、制版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在高职阶段只有岗位核心能力模块,并分为设计岗位模块和营销岗位两个模块方向,设计岗位模块包括服装产品设计、服装产品制版与制作、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等;营销岗位模块包括服装陈列设计、服装电子商务等。(2)拓展模块的设置。由于教育层次的不同,就业方向的不同,高职面向的就业面更为广泛,所以高职层次增加了拓展模块,以便于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针对专业面向的服装设计助理、服装企划助理和服装陈列助理、服装电子商务员职业岗位,设置了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其为选修课,分为人文素质拓展模块和专业能力拓展模块。人文素质拓展模块:商务礼仪、人际关系与沟通、形体与舞蹈、情绪管理、电影鉴赏、音乐鉴赏、语言的艺术等7门。专业能力拓展模块:服装CAD,服装买手,中外服装简史,服装专业英语,人物形象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专卖店管理。(3)递进模块的设置。整体课程呈纵向递进式分布,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含毕业设计)。单个课程呈横向递进式分布,如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包括裙装设计手绘裙装款式图电脑绘制裙装款式图裙装制版与推版裙装工艺单编制裙装工艺制作等6个专项能力;如服装专卖店管理,包括导购技巧货品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等4个专项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近几年来,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华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为个案,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践应用研究,边实践边完善。
(1)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和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相结合,是本课程体系的重点攻关目标,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本课程体系中,我们采用了全面布局、分散渗透的方法,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注入在公共课程(人文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等几大模块中,特别是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如职业精神与道德的培养,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知识层面加以引入;开设“专业实践(如毕业实习)”等课程,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一起在实践层面加以强化实行。
【关键词】安徽省 表演专业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044―J0800900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0-0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截止到2014年止,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设立了表演专业,并有了第一毕业生,本文将以这4所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四所高校表演专业均能按照教育部表演专业课程指导纲要制定培养目标,但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安庆师范大学和阜阳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培养从事“体育表演编导、教学”等相关工作的人才,突显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以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培养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和“人物形象设计”工作人才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二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安庆师范大学与阜阳师范学院强调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将编导、形象塑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二)招生规格比较研究
四所高校基于自身情况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招生归口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阜阳师范学院都属于艺术类招生,而安徽师范大学属于体育类招生。这也间接导致了各高校在招生考试内容,虽然都采取了形体素质(20分)+身体素质(30分)+专项素质(50分)现今全国通用,基本上能够直观的反映考生在本专业上综合素质,也能通过考试观察到考生在表演专业上的发展潜力的方法,但在这三项考试内容中,安徽师范大学分成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体育舞蹈专项身体素质两种考核方式,不但考核了柔韧性,也考察了考生节奏感,动作模仿能力等;在专项素质上,阜阳师范学校的任选项目比其它三所院校多了民族舞蹈,体现了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侧重。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根据统计数据得知:1.安徽省高校在体育表演人才的培养上比较注重课堂教学;2.师范类院校选修课开设较多,充分考虑人才的兴趣爱好培养,而工科类院校还是一如既往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打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时数及学分比较。安徽省高校在体育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设置上,有的学校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而有的学校则偏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多一点,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这势必影响到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
艺术类课程的比较。安徽省各高校设置的体育表演方向艺术类课时以及在总课时的比例差异性较大,如安庆师范大学只有356学时,与安徽工程大学的464学时相差100多学时,但明显都低于612学时的武汉体育学院等第一批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势必对该专业人才艺术类知识的S富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四)师资配备的比较研究
由于安徽省开设表演专业的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教师人数较少,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偏小。从职称和学历结构看,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博士以上高学历的教师较少,直接导致在表演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少,对该专业今后整体规划发展的理论研究不利。
(五)课程考核方法的比较研究
通过访问调查,安徽省开设表演专业的四所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平时打分+考试打分的综合考核方式。在公共课考核环节,采取了与全院同一考核方法、考核标准与考核时间,再结合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表现状况进行综合打分。在专业课考核环节,专业基础课采取实践考试+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进行综合打分;在专业选修课环节,主要打分参照标准是教师平时打分与最后考核。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据实践单位进行打分。
三、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招生考试标准,实行全省统考,把好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人才的“进口”关。(二)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办艺术类专业的现实性和方向性需明确,要确定好到底是走体育化的艺术道路,还是走艺术化的体育道路,还或是两者并举分步走,从而适应社会对体育艺术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趋势。(三)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形式、手段、方法和过程的特殊性,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根本、为主体、为先行,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应。(四)安徽省要加大在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法规政策、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硬软件条件建设,才能保证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
[2]翟廷立,李芳,罗元翔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中高职衔接 实践经验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教育厅批准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单位”,是宁波市获此资格的两所院校之一。近三a年,学院共招收(3+2)学生总数1851人,涉及7个专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品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城轨机电自动化))。招生录取率为100%。中职挂钩学校由原来的17所增加至24所。自2012年起,五年一贯制招生人数216人,其中,服装表演专业2012年招生40名、2013年招生20名;服装设计专业2012年招生80名;2013年招生76名。
近三年,该院已累计完成了“科技论文与技师论文写作”“创业、创新培训”“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探讨”“7S管理”“服装制作工”“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能力培训、“色彩搭配”教学新技术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与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等25个项目的培训,累计完成师资培训3709人次。且通过成立中职技能大赛筹备委员会,连续8年承办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模特”、“形象设计与美容美发”等项目的浙江省中职技能大赛,参赛学生数累积达到1400多人次。
在工作过程中,学院以“六衔接”为工作抓手,全方位、多元化、持续性地推进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贯通教育。
1 以观念衔接为先导,明确目标,全方位推进中高职 贯通
我国社会普遍重视普教,轻视职教,原因之一就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分离断层,使得专业与人才层次建设无法满足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1],因此,作为一所面向宁波市和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行业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该院近年来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以观念衔接为先导,积极调研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使中高职教育“各有侧重、各求所长、有效衔接、梯次过渡”,实现“知识阶梯式增长、能力螺旋式提升”的可就业、可升学、能发展、能持续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体见下表:
2 以资源衔接为平台,合作创新,加速推进中高职贯通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难题是深化校企合作[2],破解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以专业衔接为纽带,成立行业性、多元化参与的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实现企业、中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因此,自2012年6月起,该院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通过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与雅戈尔、博洋、洁丽雅等省内大型集团建立起了亲密合作关系,并与27所中职学校建立了中高职 “3+2”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中职分布全省11个行政区中的9个区市。2009年以来,中职升高职的计划数、招录数、学生报到数均得到大幅提升,与2009年相比,2012年计划招生数增加了37%,实际招录数增加了35%;而2013年计划招生数相比2009年则增加了69%,实际招录数增加了67%;且近三年的“3+2”学生的报到率均保持在97%以上。2012年,该院被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五年一贯制大专班试点院校,服装表演和服装设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正式试点教学。2013年,学院不断探索实践中高职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使得服装表演和服装设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突破了招生生源的瓶颈,从原先“招生难,招不到好苗子”变成了目前“可以挑,可以选”的生源现状,不仅生源数量得到保障,同时,生源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
3 以学制衔接为基础,无缝对接,高质量推进中高职贯通
“3+2”是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基本学制形式,但由于中职第六学期实习导致学习中断、高职生源流失。为此该院构建了三种模式以实现学制无缝对接:
3.1 学分过渡式:在中职第六学期开设学分制课程,由高职院校拟定课程计划交中职学校实施。学生按规定修完第六学期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方可升入高职。“3+2”衔接学分带入高职可作奖励学分,由学生自行选择替代培养计划中规定允许替代课程的学分或选修课学分。
3.2 高职教育前移式:针对服装表演专业“3+2”学生第六学期实习期间流失严重问题,与中职学校签定协议,招收符合条件的优秀中职学生在第三年提前注册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学习期间在校参加高职入学考试,学制由原来中高职的“3+2”改为“2+3”学制。
3.3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培养方案合一、实施完全的一体化培养,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实施,后两年到高职院校完成。这种学制形式延伸了人才培养的起点,更利于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完整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
4 以专业衔接为纽带,课证融合,多元化推进中高职贯通
学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的“订、议、审”工作规程:每年4月底之前,由中职学校提供 “3+2”专业前三年培养计划和后两年的教学建议,交由高职相关专业拟定 “3+2”人才培养方案初稿。6月之前组织中职和高职共同研讨修订,经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集团专家审核通过后实施。且根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要求,在中高职同步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承办省教育厅每年一度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中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职阶段以课程考核的“评、展、鉴、赛”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5 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协同开发,递进性推进中高职贯通
学院在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中,统一开发课程模式,并在课程建设专家指导下,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合作,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及在中高职阶段分别应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内容,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交叉、断层、缺漏和技能训练重复问题,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按照“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的原则,完成课程设置及安排。
6 以师资衔接为关键,培训交流,持续性推进中高职贯通
为保障中高职教学质量,做好中高职师资衔接工作,该院下属的培训学院每年邀请国内相关专业专家、学者及学院专业教师等,利用假期,组织中职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开设“注册国际职业模特培训师”、“服装制作工”、“色彩搭配”等教学研修培训26班次。并建立中高职专业教师定期研讨交流机制,规定高职专业带头人每学年到中职学校进行培养工作调研两次以上,为中高职教师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对接提供广泛帮助。
今后,学院还将继续全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政府主管部门主动沟通协商、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和谐发展,为高职教育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2(02):14.
[2]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4):117.
[3]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