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档案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诚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诚信缺失的现象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造成学校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在小学、中学,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升学率,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的优劣,智育第一,德育排后。在大学,学校则关心学生的四、六级过关率、就业率、研究生的考取率、比赛获奖的多少等,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轻视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素质修养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勇于思索,敢想敢做,但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不稳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辨别其真伪。常常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同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越使他们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着想,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各种价值观念发生冲撞时,他们就很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所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的大学生之中,但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均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向社会证明其诚信度的凭证,是评定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的读者管理工作,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读者的种种不良行为,会严重破坏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会在校园内形成恶劣影响。图书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破损丢失现象却十分普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毕业论文,档案。图书馆每年都要开支一部分经费用于破损图书资料的修补,并对一些无法修补的图书资料进行剔旧处理,给图书馆和读者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
大学生在图书馆内的诚信缺失现象表现在:
1、破坏性的不良行为
阅读过程中的批注。特别是一些习题类的图书,被一些同学写上了答案,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的“裁剪”。这种现象是图书借阅中较常见的图书损坏现象,给图书杂志“开天窗”,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老师不注意时还回图书,使图书无法继续流通,并且在读者中造成恶劣影响。
阅读过程中的“肢解”。即将书籍拆分之后取下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将书“还原”。毕业论文,档案。 使后续读者阅读中发现“断页”现象。借出时崭新的图书等读者阅毕归还时已面目全非,完全散了架,这样不得不重新装订。
故意破坏图书借阅标识造成重复浪费。在开架书库里,每本图书都贴有条形码,这是借还图书的标识,然而某些读者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在条形码乱划,使扫描器失去检验,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更换条形码,以及相应数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违规性不良行为
长期占有图书。有些学生对一些副本少的图书,采取朋友之间交替借阅的办法,致使图书长期在少数几个人之间流通,其他同学借不到;或者在阅览室内将自己看的书“藏”到偏僻的书架上,只图自己阅览方便,使图书不在正常架位,别人无法找到,变成死书。
在图书馆内有种种不文明行为。毕业论文,档案。如大声交谈、接打手机、乱扔杂物等;在图书馆内的自习室占座,在自习室内长期堆放个人用品,因为占座问题自习室内吵架事件时有发生;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等等。
所以,加强对读者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素质,加强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在图书馆建立读者诚信档案,约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外图书馆进行读者信用管理的探索已经逐步展开,一些信用体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将个人利用图书馆的信用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如果读者在图书馆内有不诚信的行为,则不单单是金钱的损失,,还会使个人信用受损。[2]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也为图书馆建立大学生读者诚信档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高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图书馆可与学生处等部门直接联网,互通信息,完善的网络系统是建立诚信档案的前提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具备完整的学生读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班级、学号,还有读者全部借阅历史,能查阅读者的违章行为,如借阅图书超期、损坏图书罚款、丢失图书的赔偿等等不良记录,这就为图书馆建立读者诚信档案奠定了良好基础。再者,高校图书馆都有一套完整的读者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处理学生违纪违规时有理可凭、有法可依,这就为图书馆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违规行为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高校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时就要重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与新生签订诚信协议书,读者在签订协议书时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协议书的细则,明白如何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今后四年大学学习生活所作所为有所依据,可以使新生掌握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方法技巧,抑制减少违规行为的产生,维护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让读者感觉到做诚实守信的人是神圣崇高的。毕业论文,档案。[3] 图书馆还要与学校学生处、团委联合举办活动,提倡做诚信大学生,做文明读者,在图书馆内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氛围。毕业论文,档案。在馆内学生读者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几项内容,分别记载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如破损图书情况,超期还书次数,阅览室内违规行为记录,图书馆自习室内占座行为统计,在图书馆内有无其他不文明行为等等。毕业论文,档案。学生如果有违纪行为,都要记录在案。组成学生读者代表委员会,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诚信度的评定,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统计,对全学期没有违纪行为的读者在图书馆网页上公示表扬,并给予增加借阅权限等奖励;对违纪次数多,性质严重的学生公开批评,并给予减少其借阅册数等相应处罚。
大学生读者诚信档案的建立,可以强化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校园,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福文.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破损的人文因素与对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132-134.
[2]张培峰.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的思考.河北科技图苑,2008(7):76-78.
[3]赵洪利,宫庆艳.论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诚信教育管理.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2):71-72.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科;档案管理学科;分化;整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阅读的场地和书籍了。目前,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我国图书馆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图书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促使图书馆向情报以及档案管理方向发展。
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
(一)图书情报学
在我国,图书情报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专业性的学科,并且成为我国科研组的重点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理论、应用文写作、计算机C程序设计、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计算机网络、文献编目学、文献分类学、科技信息检索、图书自动化、信息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学科领域的范畴。情报学又称为图书馆业务学,主要是负责文献信息的组织、储存、检索、分析、咨询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知识学科的管理工作,一般图书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法。
(二)档案管理学
档案管理学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档案收集,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档案学概论、计算机网络等,并使用专业知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储存。其中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学科研究地位,在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好档案收集工作,才能提高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它贯穿在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阶段,影响着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程。档案收集要求内容丰富多样,注重馆外调查和指导,促使入档信息的标准化,保持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对机要文件的保密性。由此可见,我国档案管理学与图书情报学都是复杂的、综合的学科。
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
(一)图书情报发展走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信息含量也比较大,这促使图书情报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发展。并且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很多信息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图片以及其他形式进行传递,这也使图书情报向高新网络技术方面延伸。如今,利用互联网力量,收集更多图书情报,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图书情报还在不断追求信息质量,确保收集的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程序软件,对情报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化和条理性,并且将情报工作与档案管理管理工作区分开来,逐步实现两者之间的分化管理。
在新形势下,图书情报工作发生着重大改变,开始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在新时期要做好改革创新的准备,我国图书情报管理必须引进现代网络技术,丰富图书情报内容,全面提高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质量。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已经普及,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引进计算机技术来优化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人工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图书情报工作中的漏洞,提高图书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引进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实现图书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相互传递和资源共享,建立内外交流平台,更好的处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面对面信息传递,打破空间的制约,快速实现信息检索和信息使用功能。最后,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它是全国联网的系统,图书情报实现计算机管理,能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但是要实现图书情报全球化推广,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现代技术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快的实现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二)档案管理发展走向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现阶段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要不断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标准。新时期,档案管理要由直线模式向立体化形式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档案的种类增多,使档案管理工作中多出了一种中介,即计算机。这样三者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实现立体化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储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网络系统下,档案管理通过光盘、电脑硬盘储存,这些储存方式都不容易因腐蚀而受到损坏,确保档案信息的长期完好储存。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学科框架,形成一些分支学科,但是学科课程在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不符,档案管理学习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档案管理学科在今后要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学科研究,使档案管理学的学生在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同发展趋势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时代,我国图书馆引起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对新科技成果的使用要求,两种学科在发展中就必须不断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管理模式,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储存管理系统,将纸质图书文献进行电子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广泛的传播。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在日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中,学科知识就必须设立计算机网络课程,并且在实践中对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多开设技术操作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术软件运用能力。由此观之,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学科领域的交流和相互借鉴,也有学科个性化的发展,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延伸和分化发展,但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是不会完全独立,两者之间必须,相互促进发展,不能完全摒弃其中一种学科,这是受到两种学科最终服务对象决定。由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都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范畴,都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整理保存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情报工作需要档案管理的信息支持,档案管理又需要参考情报信息,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不能完全独立,这必然使得两种学科在研究上的互相牵连和渗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网络时代下必然朝着情报与档案管理方向发展,这是现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向现代化、先进化迈进的表现,是我国图书馆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发展道路上都是以图书馆管理的发展为基础,所以两者在发展起源上存在很大联系,但是随着两者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也出现学科的分化与一定领域的整合,总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最终会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医院;档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How to Make the Hospital File Management Meet Computer Network
Wang Bingyu,Song Wei
(Daqing Longnan Hospital,Daqing163453,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mputer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he hospital management of archival work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manual ope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this network of hospital record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ntent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how to strengthen its records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Hospital;File management;Measures
医院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功能单一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医院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的需要。
一、医院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应用现状
(一)医院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思想意识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消耗资源,又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过程中检索困难、查准率不足,同时缺项、漏项现象严重,导致计算机录入时导致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归档。
(三)当前医院档案网络化管理从软件、硬件到管理方式上都存在诸多不足,造成部分珍贵资料遗失。同时档案数据录入工作量大,人手不够,造成大量文件及数据不能及时保存。
(四)部分医院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虽然配备计算机、多媒体并形成网络,但对计算机的应用也只是在手工档案管理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目录录入,并未真正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五)医院内既懂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二、医院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内容
(一)文件处理和归档实现网络化管理。把每天收到的各种文件用计算机录入,按照批办程序在医院局域网内传阅,并设定传阅时间和催办时间,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
(二)病历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各种创伤性手术的开展包括腹腔镜、胸腔镜下各种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综合查询分析功能,将各类手术及疗效情况一一列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使医务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能及时查阅,同时,通过计算机对病案信息处理加工后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以便他们能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
(三)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准确、迅速地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尤为重要,根据人事档案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网络管理转变,实现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实现查阅统计、档案变更、报表处理、系统维护等多种功能的管理。
(四)医院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业务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对在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在各个环节中自然形成和产生的知识、数据、资料等信息成品或半成品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通过网络传递来进行知识交流,成为共享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隐性知识的价值。通过对图书业务档案的再整合,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档案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议和方式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档案综合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尽管只是医院主体医疗业务管理的辅助部分,但却是医院领导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体系。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领导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调整档案管理模式,使管理模式从单纯的纸质收集、整理、利用的管理,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式中来,充分发挥档案在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和领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只要领导重视和支持,通过档案人员的学习和努力,医院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化完全可以实现。
(二)网络设备先行是基础。网络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考虑到医院档案管理以数据保存、处理和应用为主,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医院普遍建立了微机局域网络,但微机局域网的建立要立足高起点,富于规划,不但方便内部信息的交流,还应配备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设备来方便信息的输出利用。建立医院局域网。因为局域网适用范围小,网络独立性强,故其安全性最高。医院档案部门在规范室藏的基础上建立局域网,将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纳入其中,扩建成为医院信息中心,并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编制一套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软件,主要功能有档案管理、文书处理、电子论坛、网上公布、档案查阅等内容,即医院信息中心档案管理网络。这样,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方便利用者,实现档案资料的在线利用。同时要与各科室签订协议,互相遵循规则,共享档案网络信息。
(三)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必备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要求档案人员在网上进行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借阅、统计工作。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人员除了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及运用操作能力。而目前医院现有的档案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知识面较窄。因此,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日益显得重要了。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这也是当今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转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院 档案管理 网络化
医院档案信息资料作为医院信息载体,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做为医院最为宝贵的一大资源,能否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一般医院为了更好地利用医学信息资源,都会对医院分散、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其能更方便地为全院医护人员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医院档案包括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和病案等管理部门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迫切需要现代化。因此,医院档案信息资料管理应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才能真实体现出医院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为医院的医、护、教、研和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其他需要医院档案的领域服务。
医院信息网络化建设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为其基本构成要素,以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为目的。将图书、档案、病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和搜索引擎,使医护人员能够在自己办公室,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得信息资源。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档案工作的影响
(1)档案载体多样化:档案在网络化管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随着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不仅以文字的方式出现,而且更多的是以人们在办理公务和一般事物或交流信息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形式出现,如文本、图像、声音或影像等,档案管理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2)档案收集的丰富化: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开端,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有许多不同于纸质档案的特点"它可以施行前端控制,因而逻辑收集归档是实时进行的;在档案正式形成和收到的同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为档案收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利用网络技术,广泛采集有关站点的数据信息,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丰富了档案的内容。
(3)档案服务多样化:由于档案内容及载体的变化、档案信息量的骤增、档案信息服务对象的扩大等,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资源一部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露出来。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计算机管理服务、光盘存贮服务、现代通信网络服务、公共信息网服务及视听传播服务,服务对象可多途径地获取档案信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利用效率。
(4)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方式的变革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更新。计算机网络环境要求档案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同时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学理论和一定的管理经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的拥有者,掌握着珍贵的信息资源,并且承担着信息资源开发、加工和提供利用的任务。其日常的业务工作已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的档案系统,档案工作不再是滞后、被动的,而成为关系全局的重要部分之一。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全新的计算机网络下的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开发能力。
二 医院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内容
(一)文书处理过程和归档实现网络化管理
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文书处理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内在质量。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我们把每天收到的文件用计算机登记,按照批办的次序在局域网内传阅,并设定传阅时间和催办时间。若传阅文件未及时返回,催办程序会发出信息,提醒承办人及时阅文,并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随时预立卷整理,以避免以往档案人员年终整理全年档案工作量大的压力。发文处理过程也可通过网络进行,由拟稿人将稿件输入计算机—办公室审核—签发人签发—办公室修改、缮印、盖章、分发—信息中心归档这样原来需要几小时、几天、几十天办完的事情,现在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就可以实现,大大减少了文书处理部门的工作量,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
(二)病历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各种创伤性手术的开展包括腹腔镜、胸腔镜下各种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综合查询分析功能,将各类手术及疗效情况一一列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使医务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能及时查阅,同时,通过计算机对病案信息处理加工后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以便他们能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
(三)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准确、迅速地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尤为重要,根据人事档案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网络管理转变,实现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实现查阅统计、档案变更、报表处理、系统维护等多种功能的管理。
(四)医院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管理
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业务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对在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在各个环节中自然形成和产生的知识、数据、资料等信息成品或半成品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通过网络传递来进行知识交流,成为共享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隐性知识的价值。通过对图书业务档案的再整合,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 档案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议和方式
1、领导重视是关键。
档案综合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尽管只是医院主体医疗业务管理的辅助部分,但却是医院领导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体系。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领导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调整档案管理模式,使管理模式从单纯的纸质收集、整理、利用的管理,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式中来,充分发挥档案在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和领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只要领导重视和支持,通过档案人员的学习和努力,医院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化完全可以实现。
2、网络设备先行是基础
网络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考虑到医院档案管理以数据保存、处理和应用为主,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医院普遍建立了微机局域网络,但微机局域网的建立要立足高起点,富于规划,不但方便内部信息的交流,还应配备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设备来方便信息的输出利用。
建立医院局域网。因为局域网适用范围小,网络独立性强,故其安全性最高。医院档案部门在规范室藏的基础上建立局域网,将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纳入其中,扩建成为医院信息中心,并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编制一套文书、病案、人事和图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软件,主要功能有档案管理、文书处理、电子论坛、网上公布、档案查阅等内容,即医院信息中心档案管理网络。这样,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方便利用者,实现档案资料的在线利用。同时要与各科室签订协议,互相遵循规则,共享档案网络信息。
1前言
档案资讯的透明公开,奠基于档案管理制度规划之妥善,以及执行之落实;而档案管理之良善,则根基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育与训练健全与否。目前,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之培训,可从学校教育、在职训练等方面,建立其专业知识、能力与技术,因此,本文简述档案管理高等教育及专业机构培训之概况,再针对“《档案法》”公布施行,“档案管理局”成立后,对于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力培训相关法规订定,培训课程规划、设计、执行推动等相关策略和方法,以及推动之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探讨。
2档案专业人力的配置
2.1法规标准。有鉴于政府机关对于档案管理长期忽略,“档案管理局”(以下简称“本局”)于草拟“《档案法》”时,即明订各机关档案管理,应设置或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并编列年度计划及预算。并于“档案管理局”筹备期间,就积极订颁“《机关档案管理单位及人员配置基准》”(以下简称“《人员配置基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显示本局对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应有之配置及其专业素养培育之重视。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各机关依其机关层级及员额规模,设置档案处、室、科、组、课或股,未设档案管理专责单位者,则与相关业务单位合并设置,并指定专责人员办理档案管理业务。
各机关于设置档案管理专责单位或指定必要之档案管理人员时,应衡酌该机关档案之数量及成长量、档案管理作业之工作量,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和应用之必要工作量,并预估未来3至5年档案管理业务量之变化与需求。为利于机关进行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分析与员额配置需求估算,本局于编制《机关档案管理作业手册》时,特别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章,明列计算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员额配置时,须考虑的变项因素。各机关得据此审慎加以估算后,依人员调整或请增程序,循序办理相关作业,并应至少每3年检讨一次。兹说明各变项因素及计算方式如下:
2.1.1年归档档案件数:以全年归档量5000件为基本员额数,配置1人,逾5000件者,采分段累加方式计算。分段累加计算方式为:归档量大于5000件、小于6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1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4人;归档量超过60000件、小于10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225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2人;归档量超过100000件、小于45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4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8人。
2.1.2保管档案件数:机关保管档案之总数量每1700000件,增加员额1人。
2.1.3档案调阅频率:机关内或机关间档案检调,以及提供外界阅览、抄录或复制实体档案,每月600件,增加员额数1人,唯影像调阅不列入计算。
2.1.4档案清理频率:机关每半年或每年办理1次档案清理者,增加员额数1人。档案清理,系指依档案目录逐案核对,将逾保存期限之档案办理销毁作业,或已届移转年限之永久保存档案办理移转作业。
2.1.5电子或微缩处理档案情形:机关委外办理档案电子储存或微缩处理者,增加员额1人;未委外办理者,不予增加员额。其中,电子储存,系指档案原始文件以计算机或自动化机具等电子设备处理,并予数字化储存之程序;微缩处理,系指使用摄影方法,将档案缩摄于卤化银底片或其他适于长久保存底片之程序。
2.1.6管理所属机关档案之机关数:每增加管理4个所属机关档案,增加员额1人。所谓“管理所属机关档案”,系指所属机关档案由该机关负责归档与保管。。。
2.2专业进用。至有关提升档案管理人力专业素养部分,本局甫成立之时,就争取于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设置档案管理专业类科,并于公务机关设立档案管理职系,且鼓励各机关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于进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优先遴选:
2.2.1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者。
2.2.2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非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或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2.2.3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学系、所毕业者。
2.2.4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者。
2.2.5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其中,(三)至(五)项之遴选条件,仅适用于未经取得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之现职人员或约聘(雇)人员之进用,无论考试进用或约聘雇人员聘任,都希望机关能借由提升进用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确保档案管理之质量。多面向之考虑,据以订定相关规定,足见本局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之重视。
3档案管理高等教育现况
专业人才之培育首重教育,我国档案管理高等教育至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部分,仅部分校院因就业市场之需,开设《档案管理》与《秘书实务》等相关课程;而大学部则有图书资讯学系、历史学系等相关学系,有开设《档案管理》、《文献学》或《数位内容》等相关课程或学程,但仍无档案专门之科系,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至于研究所部分,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之初,分设图书资讯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三个分组,是台湾首次于研究所设置档案学专业学门;2003年,该所更名为“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政大图档所”),并取消博物馆学组,是第一个以《档案学》为名的研究所,成为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并历经多次向“教育部”争取,于2011年增设博士班开始招生,为培育档案学师资开启新页。其设计的课程包括:《档案编排与描述》、《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读者服务》、《档案工作实务》、《档案选择与鉴定研究》、《文书学研究》、《档案维护学》以及《档案馆管理》、《档案数字化》、《资讯服务管理》与《行销》等专题。
另,为培育中小学教师具备图书资讯服务与数位学习之科技知能及经营管理能力,政大图档所运用数位学习方式,落实在职教育理念,自2009年起,开办“图书资讯学数位硕士在职专班”,以在线网络教学为主,学生可同步、非同步上网学习,节省到校上课的时间与交通往返费用,另,利用周六、周日及暑假期间安排实体面授课程。该项在职专班,虽以《图书资讯学》为课程设计主轴,但亦开设《档案学研究》、《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专题》等档案相关课程,且前者为3学分之必修课程。
其他大学部分,尚有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开设《档案管理》3学分课程;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硕士、博士班,开设《档案学研究》、《文献学研究》、《数位典藏技术专题》等选修课程;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所则开设《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学研究》、《档案鉴定》、《档案编排描述》等各2、3学分的档案专业课程;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所,则开设有《数位典藏规划》、《数位典藏专题》等课程。
4大学与学会档案管理培训资源
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政大公企中心”)设有“档案管理基础班(80小时)”、“档案管理进阶班(80小时)”及“中区档案管理研习班(40小时)”等三种班别,由政大图档所档案学门专任教授、“档案管理局”、“国史馆”、“故宫博物院”等档案典藏机构之实务工作专家授课。课程之设计理论与实务兼具,包括:《档案学概论》、《文书学》、《档案维护学》、《档案法规与行政》、《档案编排与描述》、《档案选择与鉴定》、《档案应用服务》、《档案分类与国际档案馆》、《图书档案修裱》、《历史档案与档案展览》、《档案数位典藏专题》、《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权威控制与检索》、《档案馆建筑》、《档案馆管理》、《口述历史》、《档案经验分享与参访实作》等。
另,“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以下简称“中华档案学会”)是台湾唯一的档案学会,成立于1978年,该学会开办之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现代档案管理讲习班”、“档案管理高级研究班”、 “档案管理专业班”、“档案修裱基础班”、“档案修裱进阶班”及“档案修裱高级班”等6种班别。档案修裱3种班别皆为5日的课程,其余档案专业班别则为2至15日不等。训练时数从10余小时至120小时,课程内容有《档案学理论》、《档案鉴定理念与制度》、《档案资讯服务与营销》、《档案应用与使用者分析》、《知识管理》、《档案开放应用与法律问题》、《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管理专题研讨》、《档案菌虫防治》、《档案立案编目》、《档案数字化储存管理》、《档案加值服务》等。培训对象为政府机关、工商企业等档案管理人员,自2005年起,亦推广至台中、高雄等地区开班。
无论是“政大公企中心”或“中华档案学会”,课程之设计,较偏重档案管理概念建立及档案管理实务运作,历史相关领域的课程仅口述历史或政治制度史等,课程科目与时数相对偏少。
5 型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能
兹简介“档案管理局”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配置相关法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之规划、执行之策略,以及多元之培训管道与方式。
除了订定相关法规及作业准则,让各机关进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有所依循之外,面对5000余个“档案法”适用机关,以及上万名机关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之专业知能需求,本局亦规划推出各种档案管理基础、进阶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知识及技能。
5.1基础训练课程。本局于甫成立之初,即深刻了解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在职教育之重要性。并为倡导“《档案法》”及其子法等所规范之相关档案管理作为,于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办理大型之档案管理研习营,调集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教授档案管理综合性课程,包括基本概念、法规及整体管理流程之各项作业规范等。而每期基础课程之规划,约2至3日,18小时。2005年起,缩小规模,对于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办理例行性基础训练,另,针对高阶主管或资深档案管理人员,适时开办进阶课程。唯囿于本局预算所限,于2006年起,协商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办理,以及与县市研习中心协同办理档案管理基础训练课程,以节省经费支用。
每年,委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及县市研习中心开办的基础训练课程,会针对实际需要进行小幅调整。例如,2011年,规划的课程涵盖《档案管理计划概论》、《档案分类与保存年限区分表编订》、《档案立案编目》、《档案征集、鉴定与清理》、《档案入库保管及设施建置》、《机密档案管理》、《档案应用推广与在线检索》等。另,因应组织改造,针对中央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增开一门《档案移交作业》课程,以符实际需求。
5.2专业培训课程。除综合性基础训练课程外,本局各业务组亦针对各组主管之各项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开办相关专业培训课程。例如:《档案保存维护》、《机关档案复制储存》、《库房建置》、《各项档案资讯系统》、《立案编目》、《档案保存价值鉴定》等,各项课程之授课时数则视情形规划,截至2010年,受训人次已逾36350人次。
鉴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资讯能力相对较缺乏之情形,而资讯技术又是档案管理亟须运用之科技技术,因此,在专业培训课程特别着重资讯系统操作、机关档案复制储存等课程之安排,且曾针对档案主管、资讯人员开办资讯技术专班,以促进主管之支持及推动资讯人员之协助。另,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本局人力之匮乏,为善用各机关人力资源协助培训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故建立档案管理荣誉讲座制度,每年,敦聘各机关档案管理现职或退休人员担任荣誉讲座,以协助支持各项课程之讲授,因此,针对这些荣誉讲座亦办理相关训练,以说明本局近期推动策略、相关法规异动及加强授课技巧之训练等。
5.3数位课程培训。各机关有数万档案管理人员,然本局每年仅有数千人次之培训能量,其中,基础训练课程仅250人次~300人次,远远无法满足各机关之需求。而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异动频繁,实体基础训练课程无法随时满足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受训之需;且较基层之机关(仅1位档案管理人员或兼办)、地处较偏远之机关,受限于人力调配及经费不足,往往无法参加多日之面授基础训练课程。因此,本局于2008年争取专案项划预算,建置“档案教育学习馆”(e-archivist.archives. gov.tw/,首页请参见图1),制作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运用网络不受时间地点之限制,让各地档案管理人员随时可利用此学习平台,学习专业所需之知能。
“档案教育学习馆”中,数位课程之规划分为“通识入门”、“基础实务”及“专业进阶”等3大类,“通识入门”主要为概念性课程,如:《档案管理入门初探》、《公务人员应有的档案管理素养》、《电子档案介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概论》等,选课对象不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亦扩及一般公务人员或对档案管理有兴趣人员,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认识。“基础实务”是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日常处理档案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设计的,课程包含《档案归档与点收》、《档案入库保管》、《档案清理》等,期增益其工作实务知能与技巧。而“专业进阶”则适用资深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人员,内容涵盖各项档案管理事项进阶处理之相关课程,包括《纸质类档案修护》、《录像音带类档案保存修护》、《档案加值与行销》、《档案展览实务》等,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学理知识与专业技能。数位学习课程可兼顾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自2009年1月15日启用迄今,已陆续完成38门、47小时档案管理专业课程,每年,约增加10余小时课程,并依据法规修订、增补说明或实际需求等因素,适时修正已上线课程,使课程内容得以保持新颖、正确。目前,已上线提供网络选读之课程及时数表,详见附录。
为了推广本局“档案教育学习馆”之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自启用以来,陆续推出“我是档案e达人”、“档案管理无极限”、“挑战档案领航员”等多样性之推广活动,以加入会员、征文、号召同伴、使用经验分享、闯关游戏等活动设计,吸引广大档案管理人员加入学习平台。另,规划推出《混成学习》之课程,也就是结合数位学习课程及实体学习之优点,要求上课学员必须先至“档案教育学习馆”修习指定课程后,再开办面授学习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实务分享或案例探讨等进阶课程,例如:混成学习中的《档案应用与加值》课程,就必须先上网完成2小时的《机关档案应用服务》及1.5小时《档案加值与行销》数位课程之后,再上1.5小时的《档案加值与行销作业原则及实例分享》面授课程才算完成该项课程。混成课程,一方面,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增加课程深度,节省离开工作岗位的时数;另一方面,又可改善数位课程不如面授课程可与讲师立即互动的缺点。数位课程通过网络提供学习机会,不受时间与地域之限制,并可逐步扩展修习对象至一般公务员或对档案管理有需求、兴趣的人,因此,该馆启用后,广受好评,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计学员数为9762人,累计通过学习认证时数者为17133人次(请参见图2),每年,以倍数稳定成长。
图1档案教育学习馆首页
图2数位课程成长图
5.4支援培训。本局以有限之人力、经费,实难满足所有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基于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业务督导之责,因此,本局亦鼓励各机关对于所属机关办理相关人员培训课程,各机关可借由派员参与本局训练,培育机关之种子师资。对所属机关施以相关训练外,如有需要,也可来函请本局支持讲师,办理培训授课事宜。依据历年统计,本局支持各机关所办理之培训,每年,训练1000人次~2700人次不等。
5.5观摩及辅导。档案专业培训,除规划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以增加学习诱因与成果外,观摩学习、实例分析亦能提供印象深刻之标杆学习效果。因此,本局于2003年即规划办理绩优机关档案管理及人员之评奖活动,评选绩优机关颁予“金档”奖,遴选绩优档案管理人员颁予“金质”奖,借由机关相互标杆学习及人员相互交流,达到最佳实务典范的建立,相互观摩学习之加乘效果。
另, 2006年~2009年,本局规划组成机关档案管理服务团,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择选部分县市政府实地辅导,以其档案管理现况为例,个案辅导并提供改善建议,甚至邀集该县市政府所属机关或邻近之其他机关一起参与,借由实际个案观摩、分析、诊断及辅导,从实务经验分享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相关知能,已完成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台南市政府、高雄县政府、桃园县政府、彰化县政府、台东县政府、云林县政府等9场次服务团工作。
5.6公务人员基础训练。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得好,不仅需要有专业尽责的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各机关公务人员档案管理基本概念的落实。进而于办理各项公务时,重视各种公务记录之归档,并配合相关档案管理之要求,方能真正达到档案管理之功效,留存有价值之档案。因此,本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取“考试院”同意,自2010年起,于公务人员基础训练中,开设《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扩大档案管理概念之推广层面,并能落实推动扎根工作。
6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脚步,民众要求知的权利,政府机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必与日俱增,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本局未来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仍会秉持一贯理念赓续办理,充实课程内容之多样性,拓展其广度及深度,使新任或资深之档案管理人员,皆有合适课程可学习。一方面,可让档案管理新手得以顺利、迅速学会基本档案管理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期望能让资深的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得以持续学习更深的学理及管理知能;并且,规划与其他公务员学习平台合作,使档案管理专业数位课程能借由不同数位学习平台,让更多人可以选读,希望将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实到各机关每个承办人员,能于承办各项业务时,重视所产生之各种公务记录,并妥善保存、管理及提供各界运用,以发挥档案最大之效益。
对档案学科的认识问题
谈到档案专业高等教育,首要问题是对档案学科的认识。教学双方对档案学科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具体行为。目前,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现设有档案专业本科的院校已达到29所,档案学科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对档案学科的认识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反应差距仍较大。
1 教师对档案学科在总体上持乐观向上态度
目前,从总体来讲,档案专业教师敬业精神可嘉:一是努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档案专业课程近年来经常处于微调之中,使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尤其是吸纳了不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注重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积极努力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对学生实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本目的在于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是提高本院校教育层次。原为本科教育的院系力争设立硕士点,原有硕士点的正力争设立博士点。至2006年,设有档案专业硕士点的已经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专业、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档案专业、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等17所;设有档案专业博士点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档案系等2所。
2 学生对档案学持迷茫之观
一是认为自己不喜欢档案专业,由于学校调剂才阴差阳错地就读档案专业。一方面随着档案专业教育的发展,招生数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高中生中对于档案专业的了解太少,所以在考生选择志愿时往往数量不够,于是有些高校就在录取后对考生的专业进行调剂,这样无意间使学生产生先天抵触。如某大一学生发在网上的“浅谈对学习档案学的认识”一文中讲道:我们有很多同学不自信,当人家问起你学啥专业,我们支支吾吾半天才回答上:学档案学的。
二是认为档案专业没有多大前景。一部分学生凭着对档案专业的有限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产生误解:“似乎一般人经过几个月培训都可以胜任档案工作,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四年?”从而对档案学科产生怀疑。再加上档案学理论中绝大部分原本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所以使得学生对档案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表示出担忧。
三是认为档案专业教师缺乏实践。因不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从事档案专业教学的,这方面问题已在学生中产生影响。还是那位大一学生讲:“现在档案学专业教师有很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接触过实际工作,如何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知识呢?”。确实,档案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档案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践体会,很难把课讲生动、讲明白,难免会从理论来到理论去,使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面对工作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不能应对自如。
3 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形成上述现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从主体看主要是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教师由于已经将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有的已经在档案专业教育岗位上取得颇丰成果,甚至将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感情使然,让他们对档案专业教育、对档案学科情有独钟,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便会以积极进取姿态从容应对。而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档案专业,之前档案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白纸一张,所以情况不尽相同。一部分随遇而安、认同感强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进去。而对于一部分不安于现状、或是确实另有理想的学生而言,就会逐渐产生抵触甚至排斥心理,他们在面对档案学科的不足时,可能会随意扩大,使自己与档案学渐行渐远。也有人对档案学科期望过高,认为这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档案学科应当在社会科学(有学者认为是管理科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当给予更高的学科地位。笔者认为,档案学作为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部分就是那么几个专业课目和知识结构,它不会因为是本科教育就立即会比专科教育高出一等,也不会因为是研究生教育而比本科教育高出一等。
档案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1 档案专业课设置中自身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偏重实践。认为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正是档案管理实践促成了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所以现在各校有将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实际应用型人才的趋向,对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应用学科上大做文章。这样自然会出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多年来没有多大发展,甚至连一些基本理论到现在还存在中专、大专、本科换汤不换药的状态。这样老师教来无味,学生听来更是终觉不深。另一方面在应用性课程的设置上显得比较散乱,在一定程度上淹埋了档案专业的特色。
二是档案学理论脱离实际。笔者以为这事实上是不可能只从学科设置上得以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速度太快,一方面是来自于从业主体对档案事业认识的深入,如三个体系的提出;另一方面是档案业务的深入发展,如各种新类型档案载体和形式的产生。这些发展了的实际永远是跑在理论之前的,所以仅仅从学科知识来讲,即使教师在讲课时通过对教材进行补充讲授来弥补教材建设在周期上的问题,解决了一时之需要,但等到学生四年抑或更长时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于是从档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又会埋怨档案专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依笔者之见,这一问题只能有待于档案专业毕业生通过继续学习来求得真正解决。
2 档案专业课中缺乏职业思想教育内容
笔者与学生接触感到,目前急需加以灌输的就是档案职业思想。学校要从档案职业道德教育人手,逐步为学生树立档案专业思想。要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关心自己的专业;了解其发展概况、就业方向、研究领域等,树立专业意识,维护专业尊严。只有了解进而热爱档案专业,学生才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档案专业知识学习。
档案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后的优势
1 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回顾20世纪80年代,图书档案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工作,用人单位排队要人。如今却今非昔比,一些学生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产生很大思想落差,后悔选错专业。
几位档案专业学生向笔者咨询“档
案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笔者回答,“应当说还是相当乐观的。首先从实际看,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档案专业毕业生历年来就业率是高的。其次是档案专业有其兼容性,一部分档案专业毕业生实际走上了文秘岗位。”然而,目前随着各级档案馆参公的实施,进档案馆工作需要经过考试,难度增加,这使得档案专业毕业生又几乎失去一个主要的也是比较向往的就业途径。
2 档案专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的优势
这是一个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共同体问题。有的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工作后感到,具有高等学历的自己与那些没有多高学历的大叔大妈们相比,也没什么优势可言。这确实有一个如何面对心理期望与残酷现实的落差问题。因为实际工作中,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关键看重的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所以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首先要树立实干为先的基本观念,不能认为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是技术工人做的,高学历的主要就是从事管理和研究的。在网上曾看到有些在一线档案部门工作的大学生,急于想找到自己与没有高学历的老同志的区别,甚至还有些怀才不遇的感觉。笔者认为,只有立足本职,埋头实干,真正经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优势也才能真正体现。
关于档案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问题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档案作为公司一项宝贵的财富,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与保管,它已经成为公司前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公司档案综合管理如何与时俱进,怎样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进而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前瞻性,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文书和技术资料等是档案的主要形式。文书档案包括文件材料、手稿、电报、书信、会议记录等一切书面材料,以及录音、录像、影片、唱片、照片、画片等形象化记录材料。技术档案主要是技术设计的图纸、数据、工艺流程、技术原理、设计方案和报告、技术说明书以及操作方法等。它们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工作并未被部份公司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概念模糊,造成不必要浪费
在档案及档案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上趋于数量化、片面化,单纯地认为档案装订和归档应该多多益善,缺少对档案综合管理、利用的现实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高效能考虑,尤其是在档案价值的鉴定上表现为概念模糊,操作混乱。比如个别单位为了应付归档任务,将大量的申报表进行装订、归档,造成了人财力的大量浪费。
(二)档案管理手段滞后,难达档案最佳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缩微技术的新型模式档案的大量出现,给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考验。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模式与信息社会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等技术革新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如电子公文和电子信息如何高效、规范地收集、归档,尚需进一步探讨。为此就有个别公司更新了管理设备,但档案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还是采用过去的工作方法,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管理方式,不思创新,做表面文章,结果把管理现代化搞成了表面化、庸俗化,严重影响了真正实现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二、新时代档案管理方面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现代化的设备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及相关的社会环境等。要实现对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主观能动意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技术信息飞速进步,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成为日程工作非常重要和必须的。首先,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层层抓落实,防止工作流于形式。增强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主观能动意识。组织人员到各征收单位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档案管理保证专人、专库、专款专用。其次,规范档案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档案管理措施、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对各单位进行严格考评,把工作任务、责任量化、细化,分别交予相关单位领导、直接责任人。
(二)提升档案质量,增强价值意识
所有档案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保存所有档案。对有参考选用价值的档案文件进行收集、登记、归档,充分实现档案资源的保值增值。根据国家档案局信息化建设精神和自治区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部门关于档案室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档案网络建设的标准也应加大工作力度,电子公文如何实现保值增值方面,应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现象发生。
(三)实现档案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档案管理单位和执行人员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档案综合分析职能。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宣教力度、奖惩力度是体现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建好、维护好档案室是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做好档案库房的温湿度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保证档案保存的质量。在抓好人员服务上,应着重强调对档案工作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目标管理意识和奖勤罚懒原则,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性、紧迫性和时代性,使档案人员最大范围地为档案工作站好岗、执好责,继而使档案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中心工作铺好路、服好务。
二是要按照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程序,指导、协调好各文书部门、业务部门的各种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工作。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注重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必须抓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统计、移交和利用等七个环节,尤其是要抓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抓好利用档案的环节,使其他环节又服从和服务于利用这一环节。
(四)档案团队建设,增强信息意识
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是实现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公司对档案工作的投入较小,尤其是偏远地区过档案管理和计算机知识人员又极为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档案人才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档案管理系统要建立一支有较高政治品质、良好职业道德、渊博学科知识、具有高科技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任务还十分艰巨。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是推进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以现代化的技术要求为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档案工作者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档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工作岗位和个人基础条件出发,突出重点,尽快解决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档案人员对相关学科如经济、管理、科技等知识的扩展能力。还要要求档案员不仅掌握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还要熟悉档案室情况,及时跟踪、了解档案业务最新领域及其发展情况,使档案人员视野开阔、技术全面,整体素质显著提高,逐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需要。
其次,作为档案工作者本身,要不断进行自我加压和充电。要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即具有能够敏锐地发现信息、确定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信息与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及修养,增强信息意识,使自己不但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重点充实信息学、传播学、图书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最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其职能,只有察往才能知来,才有可能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决策,从这一意义上说,管好档案、用好档案,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整套管理模式和理念。因此,让档案工作尽力为公司正常发展,做好系统信息化建设服务,是各公司必须坚决贯彻的档案工作方针,也是所有公司以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
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是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必须,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有些可以由档案部门自己解决,有的则需要积极争取,多方协调,甚至需要变动有关法规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还有一些问题则并非近期所能解决。我们应正视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顺利进行。忽视这些问题,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导致改革事业的搁浅。
参考文献
[1]田晨毕小青—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文档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1(01)
[2]特里•库克—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J]—山西档案—1997(02)
关键词: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管理模式
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内部档案机构的设置、档案保管场所的集中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档案管理内部机制和运作机制①。一般来说,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主要根据本企业的规模、需求而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导与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档案工作的高效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集中管理。是指企业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本企业的所有档案进行集中收集与管理。常见的是设置一个档案中心(如档案室、档案处或档案部),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所产生的一切档案全部由此档案中心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指企业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不同职能部门的文书档案等信息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利用。但是,这种模式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信息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档案管理有一定的基础②。
(二)分散管理。分散式是相对于集中而言的,指企业不设置统一的档案管理部门,而是将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个形成部门,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进行收集保管。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管理方式一般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比如按照统一的归档制度、保管期限鉴定制度、查询利用制度等。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指企业成立中心档案管理机构,在各职能部门、下属单位设立档案分机构③。企业档案中心通过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及标准,对各部门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而各职能部门及分属机构在档案中心机构的领导下,对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进行科学管理与利用。
(四)社会化管理。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档案的实体管理、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或是档案库房的建设等。目前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
二、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
(一)所选管理模式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由于部分企业刚刚起步,对整个企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更不要提其他文化方面的建设,但有些企业却不顾其实际情况,或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或是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标准的档案建设,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某些已经成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开始的档案建设中便投入较多的人、物、财力,结果却发现操作困难,或生成的档案数量过少,不需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效益。
(二)自主管理中存在问题
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对档案的认识有偏差等,部分企业在自主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管理理念落后。在大多数企业中,档案的管理理念仍是“重保存轻服务,重本位轻协作,重历史轻现实”;二是管理体制不符合需要。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组织还是隶属于行政办公职能,没有从档案资源的独特性、综合服务特性、跨部门横向特性等方面去考虑、建设组织,至使档案资源不能够从组织上解决关于档案直接服务于生产科研第一线的问题④。此外,企业档案的管理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档案资源的管理基本模式仍然实行的是文档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分级管理,数据与信息分散、资料分散,而且各自受到了分级单位的限制与控制管理,导致档案资源很难横向跨部门发展,难以支持生产、科研、工程等的高效协作,更是难以支持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三是档案专职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满足需要,具体表现在学历普遍偏低、非专业人士占多数、技术性人才缺乏等。
(三)社会化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达标、档案数量少等原因,将本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存放在档案中介机构,虽节省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这些中介机构毕竟都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托管机构,受其自身利益的限制,在对委托企业的档案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档案保密程度、档案实体安全、档案利用等问题。和在本单位保管相比,档案利用的程序会更多更繁杂,无论是在距离还是时间,尤其体现在急需档案的利用上。
(四)其他问题
部分处在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各个方面不够稳定,具体表现在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强,尤其体现在档案部门,档案人员短期内的频繁变化,引起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失控,从而导致档案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此外,还由于某些企业产品更新过快、淘汰快,但是档案部门却更新速度慢,赶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从而造成企业发展与档案建设的不对称,造成大量有价值信息的遗漏或部分没有价值信息的保留。
三、坚持因企制宜,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规模与需求,根据其自身的经济能力与水平,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保障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与利用的关键,也是企业制胜的砝码。盲目的选择或是忽视档案工作,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坚持因企制宜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迫切和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国家档案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的监督与指导
可以通过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队,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方案或模式,内容可以具体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各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或方案只能是对中小企业起到一定的引导或指导作用,而不是全权控制。
(二)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学习
1.改革创新管理思想与理念。要树立重视档案的意识,档案部门应坚持以价值为导向,重视“收集和利用”;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档案管理工作除了应该保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之外,还要认识到档案的综合价值,即服务于企业现实需要的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信息资源价值;树立起信息共享意识,每一个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本部门形成的对企业发展具有价值的档案上报或交由档案部门集中管理,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利申请使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档案材料,各职能部门应该打破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局面。
2.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目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为垂直线条式,各部门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下,很难实现文件档案等信息资源的共享⑤。在文档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大趋势下,借助于数字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使纵向传递逐步转化为横向传递。如果中小企业能力不足,可以在专业的咨询公司协助和支持下,建立一套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模式。
3.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除了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了解法律、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其次,企业还应实行“三纳入原则”,即将档案工作纳入到立档单位领导的议事日程;纳入到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纳入到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或是岗位职责制,比如可以针对档案人员设立专门绩效激励机制,激发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
4.学习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案例。和我国企业相比较,国外的企业档案管理自主性强、个体特色突出、随意性大,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立、变更档案管理部门、制定企业文件的归档范围、制定保管期限表等。比如,在美国,企业除了自己保存档案之外,还会选择将本企业的档案交由具有公共性质的保存机构代为保存,如高等院校或是历史协会。早在1916年,哈佛大学就首创了系统保存企业文件的先例,并得到了诸如华盛顿大学、科内尔大学、加州大学的竞相效仿。
此外,在国外还出现了通过建立“档案协会”来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交流,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也在慢慢地学习探索之中。这种档案协会是作为企业自愿联合组织、自愿协作、进行档案业务交流的重要的民间组织,它更是侧重于档案实际操作能力、技术能力方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建立档案协会,可以将各行各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档案工作者(团体或个人)组织起来,加强交流与沟通,实现不同层次、背景、行业的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对话,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向理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节省企业的资本与时间⑥。
由于国情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直接复制国外的某种特定的档案管理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从一些成功案例中得到启发,在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并不断地寻求改革、创新与突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档案价值,实现档案事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注释:
①陈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J].兰台世界,2008(6):36-37.
②③刘金霞,刘莺莺,黄存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四川档案,2006(1):16-17.
④叶亚莉.新建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泸天化科技,2010(2):129-131.
为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控制力,深入探讨我国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定位、框架和实施途径,准确把握国际前沿及经验教训,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2008年6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框架体系研究”项目组共同举办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特邀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他们领导并直接参与了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在该领域有卓越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名。会议通知一经发出,迅即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响应。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李和平副局长亲临会场,许多省市档案局的领导率业务骨干参会研讨,相关高校及科研单位、主管部门的专家、师生等近200名与会者济济一堂,热切关注、热烈探讨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
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构建设想
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概念的首创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框架体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冯惠玲教授作题为“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特点与框架”的主报告。冯校长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思路与战略框架。所谓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体现为出台国家政策、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启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等表达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国家行为。冯校长着重指出电子文件管理事业需要在自上而下的规划、指导、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而不仅仅是自下而上的各自摸索前行。因而制定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应该秉承“统揽全国、政策引导、融合发展、综合治理”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充分考虑三个基本要素,即遵循电子文件管理原理和规律、立足本国电子文件管理特点、借鉴他国有益经验;采取多种手段合力解决观念、体制、法规、标准、制度、技术、方法、流程、人才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刘越男副教授代表课题组作“融合之路:中国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机制”专题发言,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特色与问题的梳理及利弊分析,着重阐释了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设思路:优化行政组织体系、优化档案馆网布局、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整职责链、审计机制的实践基础、推进合作联盟,共同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融合之路。
钱毅副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中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战略”,指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实施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基本措施,也是电子文件管理进一步走向深入的瓶颈之一。标准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协调性等特点,在电子文件国家战略框架之下自顶向下开展标准体系的规划设计,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配套指导文件的制定,基于有限的制标资源分阶段逐步展开,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管理机制。
作为国家档案局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典范,安徽省档案局黄玉明副局长在“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设计思路”的发言中,着重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策略、业务与技术路线以及现阶段成果与社会反响。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坚持开拓创新,吸收和借鉴国际标准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之路。黄玉明副局长特别强调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过程中,深入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加强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RA)的现状、挑战与教训
美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署(NARA)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作为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NARA)系统工程部主管、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技术负责人和ERAX2程评估委员会负责人Dyung Le先生在19日应邀作“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框架与软件架构”专题讲座,20日在大会上作题为“美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署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挑战与教训”发言。他系统介绍了NARA历史和任务、电子文件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建设电子文件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馆(ERA)是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的一项战略动议,旨在保管美国政府生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子文件,提供长期利用,把政府范围内所有文件的生命期管理纳入到电子政府框架之中。Dyung Le先生重点介绍了ERA项目的开发要素、系统开发时间表及最新进展与经验教训。ERA项目不仅是基于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高度集成的自动化系统,更是一个跨国界、跨部门的国际研究项目。Dyung Le先生还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详细介绍了ERA项目系统设计的方法;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方法中所用到的先进技术以及ERA参考架构的突出优点。Dyung Le先生还特别提到两点:第一,电子档案馆的长期需求是制定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框架,必须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包括那些现在无法预测的情况;第二,即使全球瞩目的ERA项目业已启动,但美国各州尚未启动相关项目,因为此前需要坚实的基础研究,各州在等待借鉴ERA成果,少走弯路,节约成本。上述经验教训对我国国家与地方的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具有珍贵的借鉴价值。
欧盟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与区域合作范例
荷兰国家档案馆馆长、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高级专家Hans Hofman先生在“荷兰与英国的电子政府与文件管理”发言中,以荷兰和英国为例,首先指出电子文件管理面临重重挑战,荷兰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注重电子政务标准建设,荷兰国家档案馆为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电子政务技术环境,不断改进文件管理,明确各政府部门电子文件管理的职责分工,构建文件集成管理模式,加强互操作能力,注重元数据管理方案的研究,加强立法建设,启动“数字信息的长期可读”项目(Digital longevity),建立数字仓储。将文件管理融入荷兰电子政务信息架构、积极参与欧洲数字保
存项目的诸多区域合作,这些都是颇有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英国国家档案馆为适应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开展了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比较著名的项目包括:1 “无缝流程项目”(Seamless Flow)研究旨在改进文件的利用方式,保护重要文件的安全,使移交提前成为可能,处理不断增加的数字文件的能力,实施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文件质量和过程管理连贯性以确保文件的利用,减少成本和工作量。2 “数字连续体项目”(Digital Con-tinuity project)则侧重于保证核心政府信息的长期可用,在组织、运行和技术领域进行风险评估,由国家档案馆提供共享服务,在风险分析、评估以及如何降低风险方面提供指导。该项目始于2007年,可望在2011年全面实施。3 “网络连续体项目”(Web Conti-nuity project)着眼于网络归档和网络链接管理,以期保证对政府信息的可持续利用,当网址不再存在时可为用户提供导航工具使其可以利用已经储存在档案馆的文件;同时还可以为设计站点提供指南,帮助建立网络归档规划,利用因特网建立网络联盟和欧洲档案馆的互联互通,共享信息。
澳大拉西亚数字文件长期保存合作机制运作模式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也是“近邻”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范例,由此诞生了一个合成词――澳大拉西亚,即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联盟。澳大利亚档案馆馆长助理Adrian Cunningham先生在题为“澳大拉西亚数字文件长期保存合作机制”的发言中指出,数字文件保存合作项目(ADRI)涉及十个档案馆,其历史使命是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提供统一的电子文件制作、保管和利用途径,确保数字文件等文化遗产的可靠性和长期利用。Cunningham先生还介绍了该项目的具体目标、指导原则、工作机制以及近期的发展。澳大利亚在电子文件领域制定了很多高水平的标准,其中不少标准还上升为国际标准,澳大利亚在标准制定、实施、监督方面的思路与举措具有很好的启发示范意义。Cunningham先生还特别强调:标准不能依靠政府强制力实施,而是需要帮助实施人员意识到实施标准给工作带来的便利,增强宣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标准的实施成效。
加拿大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长期保存规划
加拿大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二为一,共同打造系统;第二,将电子文件管理纳入政府信息发展规划。
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政府文件管理高级主管Johanna Smith女士在“建立公信力:加拿大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专题演讲中,介绍了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的成立背景、资源采集、保存模型、提供利用等各个方面,从政策、系统、资源的角度阐述了建立电子文件的公信力的政策与举措。她指出,树立公信力意味着政府机构需要致力于消除数字存储过程中存在的不信任因素。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网站向公众。这些政策以机构的文件管理指南为基础,支持恰当的安全级别的保护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她特别指出仅有政策是不够的。建设一个真正为信息形成人员及其用户所信赖的数字资源存储库(TDR)的过程中,机构必须建立能够充分满足数字资源长久保存需求的电子系统。该系统必须能够保存任何数字对象及其真实性、完整性,具有足够的安全措施防止载体退化、自然灾害和人工错误;能够以原始格式显示保存的数字对象,能在确保原始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情况下以新的格式予以呈现;能够维护充分的元数据以证明数字对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记录所有载体与格式迁移信息,必须采取恰当的保存和利用措施。
加拿大安大略湖档案馆高级管理员于丽娟作题为“加拿大电子文件管理与保护战略”的报告中,首先对电子文件管理(ERM)与数字长期保存(Long-term Digital Preservation)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档案馆的角色和职责。她指出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可信任数字仓库,必须依托于“专业、机构、市场”三大支柱,基于中国的现状建立以电子文件管理为核心的战略行动、以数字长期保存为核心的战略行动,推动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其中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各机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的规划与建议尤其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