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 引言
为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全国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2大支柱、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和I+X的课程设置方案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逐渐从而向产品的思路中转变出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以重视,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众多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别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8年的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16次组织NCRE考试和3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结合教学、NCRE考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笔者对民族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仍较为薄弱,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民族高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和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应用到就业技能培训中,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研究基点。
NCRE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吻合,主要测试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故笔者抽样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一级科目的考试情况作为现状分析的研究基点。NCRE一级科目分为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B,考试形式为机试,考核内容为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各科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相同,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2)对象方法。
以抽样某民族高校在NCRE第26—35考次中参加一级科目考试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报考数、报考率、合格数、合格率”为指标进行结果统计,并与该民族高校所在省份的学生在NCRE第26—29考次中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基点和对象方法,统计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第26—35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1;统计该民族高校学生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NCRE第26—29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2。从图1分析得知,在NCRE第26—35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报考率及合格率偏低,总报考率仅为2.67%(总报考率+(一级科目报考总数/所有科目报考总数)×100%),总合格率仅为39.94%(总合格率=(一级科目合格总数/一级科目报考总数)×100%)。从图2对比分析得知,在NCRE第26—29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为2.72%,总合格率为44.71%,均低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28.54%、总合格率61.19%。
2 现存问题
经过深入分析,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计算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相对偏低,但也有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势必造成入学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
2)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更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学术前沿性和时代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和进展,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
在不同学科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教学特色,未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做到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学习的有机统一。采用统一笔试、机试或“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导致“高分=高能”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
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融入到教学中,教改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执行率低,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上机实验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
采用网上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网上评教可以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手段,但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高分=教学效果好”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本领的提高。因此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改进教学现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6)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
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使得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学配套设施滞后,现有的硬件设施陈旧,不能适应软件环境的需要。公共机房严重不足,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导致学生进入“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操作技能,想强化应用能力但无实践条件”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当发挥高校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建设,相互交叉渗透,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其具体对策为: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不同学科专业间开设课程不同,不同水平级别间授课内容不同(限于篇幅,具体课程设置略);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适应专业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与原理相结合,用实例论证理论,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突破计算机课程所存在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重构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大力开展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应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优选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避免出现“显形缺位”和“隐形缺位”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容编排,以实际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直接服务于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采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加大应用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采用竞赛式教学法,以竞赛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学训结合、重在应用”的教学思想,营造“竞争向上、尊重个性、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强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以游戏化实训情景为中心,以教学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协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便捷的互联网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改进传统“黑板+白粉”的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群;全面推进多媒体授课,实时演示教学的操作过程,注重学生同步练习,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全力开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增设课外实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应用技能;开设在线网络答疑系统,设置名师解惑信箱,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无缝互助平台,做到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在线交流平台,供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建立QQ群、开设微博、BBS等);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完成课后实训后,通过此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在线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开设实训作品评优平台,学生自荐优秀作品,教师评选经典实训,建立实训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建立计算机应用技能社团,举办作品展览、科技文化节、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承接计算机应用岗位勤工助学,引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打破考核方式,健全机制体制。
抛弃传统的“期末笔试+平时成绩”的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比重。把“笔试+机试+综合实训+作品设计+网络活动+应用技能”等作为学生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其评分计算公式为:(其中:
摒弃传统的“网上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比重,采用“网上评教+专家考核+同行评价+辅导考评”等作为教
6)完善教学设施,创建优良环境。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软件,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建设多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开放性实验室,无偿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训,并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数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来提高实训效果。
4 成果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省级高校就业生工作部门和高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4位,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36.11%。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关于下发全省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1]125号)中指出:“要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应地制定了《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大力实施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经过教改实践,将本方案应用于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中(限于篇幅,具体应用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就业率的新突破。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问题;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10-01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高技术的人员,计算机教育是其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致使社会上的企业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存在偏见,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从中找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改革教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使中职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内容缺少创新,太过笼统,跟不上时代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升级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对教学的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性的要求更高。然而现在的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自己往往是照本宣读,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缺乏具体安排,不能够与社会接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只是强调课本上的内容,对社会的需求更加是知之甚少,外加上有些校领导对计算机专业的不理解和盲目跟风,教师们没有机会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充分接触和市场调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市场缺乏及时的了解。因此,应当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修,自主的学习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对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敏锐的嗅觉。
2、学校轻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
由于现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以老师说教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学生受课堂教学的限制不能够深入的对计算机进行实际维修组装的操作。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不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演练是无法真正了解掌握的,创新的能力更是无稽之谈。及时学校有安排实践,也是作为考核内容应付了事。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低下,不能全面了解专业知识。
3、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多而杂,没有针对性与研究性
中职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在生产方面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提高全民的技能水平而建立的一项教育。它必须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能人才,又必须熟知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上有所偏颇,为了招生以及体现本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各个领域,从原理到操作系统,从平面到三维等等,但是这却偏离了学生们的就业初衷,忽略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基础知识的承载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毫无意义,更别说是精益求精了。再有就是,学习这么多课程,样样只是蜻蜓点水,真正去做设计根本无法胜任。
二、加强实践能力,开展技能培训的措施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需求与目的,培养应用操作性人才
首先中职教育学校必须明确到自己的办学目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中职教育学校应该认真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和方向,认真分析学生在就业大军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有目的的定位培养,走出自己的一条新型的办学道路。中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理论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加差了。比较直观的实际动手的操作就相对的有趣多了。社会上既需要理论研究项目的人才,也需要适应一线的操作人才,这就帮中职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员、网络的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等。这些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最底层,因此对计算机的专业要求不算高,只需要熟练地操作应用即可,完全可以满足工作要求。
2、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开启实践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授、上机操作、期末考核、毕业实习的模式,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时间为辅,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职教育机构必须大胆的改革教学培养的模式,根据社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少开设或者尽量不设理论化课程。放弃课程的学期模式的安排,例如,以时间为基准安排教学,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一个模块或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在课程安排上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文化课作为学生学习的调剂,比如上午可以是计算机教学,下午是文化课。保证在机房或者实验室学习,教师随讲随示范,学生随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丰富师资队伍,与用人单位建立定向人才培养的模式
计算机教师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灵魂,他们的专业能力就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当好学生的向导,当好学生的教练员。学校可以采取分类、分层培训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还可以把教师分为几个等次,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4、实训课程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学生是实训课程中的主体,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训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实训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教师既要让实训课程的课堂活跃,又要避免学生们放任自流,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帮助引导学生;在实训课程给出任务前,教师如果能重视课堂引入,用巧妙的方法就能勾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实训课程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恰当的设置实训任务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丕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8):45-46.
一、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也应达到相同的目的,然而,在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知识基础不平衡。
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差异越来越大,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一是生源地域的差异。面向全国或面向全省招生的院校,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区,发达地区的学校设备好,师资力量强,学生自备电脑的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当然较高;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受到设备、师资力量的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二是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差异。职业高中学生多受到较好的计算机基础训练,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普通高中的学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无实际效果,基本是“零起点”。三是兴趣的差异。当今计算机已逐渐普及到家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只要学生想学、想用、想玩,其电脑可以配置得很好,并且可能拥有不止一台(家里一台,学校宿舍一台),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具备了很好的自学条件,可以在某一应用细节钻研很深;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学生,尽管家里或学校有很好的条件,但自己不学,还是一无所知。生源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严重不平衡,给高职高专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实施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大统一的计算机考级课程、计算机教育课程完全无法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改革。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
当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仍存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教学的内容多而杂,側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教学内容多而杂,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的门类繁多,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吸收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与形势任务要求不适应。
一方面,部分院校及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这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亟待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一些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理论讲得过多,学生实践较少,学生不能对理论进行较好地理解从而掌握它;经调查显示,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软硬条件不配套。
一方面,课程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已属于必开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尚不够,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往往受到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排挤,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边区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安排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通常是优先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其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最后才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这样安排的结果,往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上机实践受到机房硬件设施、上机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采取两个班一起上合班课,教室又宽又长,尽管采用了大屏幕教学,但又没有配音响,即使老师扯着嗓子讲,后边几排的学生仍然是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且在讲理论课期间,老师又无法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所以有些学生上课就经常打游戏、听歌、看电影等。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综上可见,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及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着重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更新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那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以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我们有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把“会”理解为技能,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往往注重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从而仅仅把学生教“会”,而不是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能”。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三)调整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要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更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才能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了解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要逐步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代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学生通过频繁的使用加深对计算机应用的把握。在信息时代,帮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3、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推行网络化、无纸化、形成性考核。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期末考试是事后检查,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教师也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为适合应用的需要,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形成性考核,即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提高平时作业、讨论、提问等成绩的比例,在课程(或项目)的不断进展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使学生更注重每一堂课所学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有比较全面的定性定量认识,找出教与学的成功部分与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形成性考核注重教师对课程的跟踪,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给实际操作带来难度,因此必须采取技术手段适当减少教师工作量。第一种解决方法是很好地利用网络环境,将形成性考核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考试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同时有以下好处:第一,通过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试题库,可使教师得到实际的开发经验;第二,电脑随机从题库中取题组卷,可以克服教师命题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保证命题组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使一次考试涵盖更多的知识点;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是系统随机组卷,系统自动阅卷,节省了印卷成本,减少了教师阅卷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泄漏试题的可能性,可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第四,可保障考试结果的公正性与真实性,缩小人工评卷掌握标准的差异。第二种解决方法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寻找考核的题目(项目),互相进行考核。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出题目的学生还是被考核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四)加强师资,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素质的现状提出了挑战,因此改革现存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师资队伍的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学人才,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的长期的努力。目前,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这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往往处理不好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处理不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是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或普通本科的内容压缩或简化后讲授给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一方面迫切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改变老一套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尽快地将经验总结运用到教学项目中,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应用的需要。另一方面,院校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系和教研室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并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专业建设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五)创设条件,完善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硬件。
1课程体系更新――知识所需
随着未来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已不能再寄希望于主频的提高,因为那将会使功耗、成本上升,但是性能提升幅度却较有限。因此处理器从提升主频改向到向着多内核发展,双核及多核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很多研究和产品都已经逐渐转向了多核处理器。在研究方面,各大芯片厂商尤其是IBM早已就多核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IBM推出了CELL异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并且已经在PS 3中得到了应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异构多核系统,一个主核加上8个辅核,能提供高速的运算能力。SUN公司推出的OpenSPARC T1开源多核多线程平台,是一个8核,每核提供4线程的处理器。通用PC处理器方面,Intel率先推出了Pentium D同构双核处理器,随后,AMD的双核处理器、Intel的酷睿2、Intel的四核也相继推出。以X86为基础的多核桌面处理器以多个完全一致的处理器核集成在CPU内,区别在于L2 Cache是否共享。
由于多核已经推进到桌面与服务器,单核处理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基于多核处理器平台上的软件体系研究也正在进行。但是至今没有合适的多核程序设计语言与设计方法,主要是沿用SMP上的软件设计方法进行程序设计,这也使得以往不被重视的并行程序设计与多线程程序设计成为重要的软件设计手段。
多核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计算机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在多核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编程模型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计算机的教学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变化。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设置多核课程,通过新增课程或修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多核计算技术带来的变化。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开展多核教学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变化。此前教育部联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了一系列与多核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动了我国高校引入多核内容进行课程建设。另外,教育部还开设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计划,能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多核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国内多核教学的发展,推动国内多核技术的进步。
2教育培训补充――社会所需
由于计算机科学属于更新快速的一门学科,并且仍在不断在快速发展中,因此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覆盖面更广、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的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再培训。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培训主要面向认证考试和技能培训。认证与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了由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与各大型的IT企业推广的认证考试。技能培训则是由培训机构主办的为了提高受训者计算机技能、增加就业能力的培训。目前,主要的计算机培训有:
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
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用来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
② 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负责,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
IT企业的认证考试
① 微软认证专家考试。这是微软公司推出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认证考试,内容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微软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产品。
② IBM认证。IBM全球专业认证项目自1996年正式引入中国高校至今已有11年之久。11年来,IBM已资助了86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IBM全球专业认证,60000多人次的学生获得了IBM DB2, WebSphere, Lotus Domino, E-business及IBM eServer系列的全球专业认证证书。
③ 思科认证。由思科公司推出的网络相关的认证,主要针对的是思科公司生产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认证。
④ Adobe认证。由Adobe公司授权,面向Adobe系列软件进行培训、考试和认证。
⑤ Intel培训认证。由Intel公司授权,主要是基于Intel处理器的软件等的培训认证。同时,Intel还提供了相关培训教师的培训服务。
⑥ 其他的IT企业认证还包括了Autodesk, Oracle和中兴等公司的培训认证。
技能培训
① 此类的培训机构很多,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在岗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一是准备从事计算机行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从前述的各种培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现有培训都是以技能培训、认证考试为中心,面向的是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这些培训为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来说,作用却非常有限。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与研究性的兼顾。对于本科教育,以应用为主兼顾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了解,而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则是立足研究,有所创新。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因此,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3高层人才计划――教育所需
计算机学科也是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大学与教师之外,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交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目的就是对大学教师继续培训。其培训形式有以下八种:1、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3、骨干教师进修班;4、国内访问学者;5、岗前培训;6、高级研讨班;7、短期研讨班、讲习班;8、单科(课程)进修。
这些培训进修其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基础上岗培训,一般由学校组织进行;第二类是教学类培训,包括1、3、8,针对教师对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第三类是科研讨论,包括2、4、6、7,主要是教师进修,面向科研进行讨论。
在第二类培训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学培训中面向骨干教师的培训,由教育部主办,能够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把高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唯一教学类颁发证书的培训进修。培训进修中,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进修能发放证书,即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了推动大学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培训进修,该培训有资格发证书,且证书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人事司颁发,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每期研修班均要求至少招收100位骨干教师学员,周期至少为7天,有很大的影响,能很深入地介绍技术发展,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因此,教育部开设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高校在师资培训上的导向。
4 “骨干”“多核”联袂――教学所需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多核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浙江大学根据多核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多核课程,并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同时组织了多次多核师资相关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江大学组织编写了国内中文多核教材《多核程序设计》,此书结合了国内五所高校在多核技术与多核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目前多核程序设计方面的发展状况。全书配备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能够为参与此次研究班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原有的一些相关实验室进行了整合,专门成立了多核实验室。并且通过英特尔捐赠和自己购买这两种渠道,建立了两个多核机房,分别有80台与50台多核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实验平台,为培训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多核计算课程教学离不开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课程小组的任课教师都在多核计算科研第一线从事科研活动,掌握多核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并位于研究前沿。同时,浙江大学多核课程教学组还十分注重同业界同行的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相关课程教师的研讨和与英特尔资深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浙江大学具备了为此次培训提供高素质多核培训讲师的能力。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非常注重网站建设,目前开通了与.cn两个网站,并利用课程小组所依托的强大教学与科研力量,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新,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专业性强。网站也正在专门为课程开发在线考试系统和题库,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网站的在线考试系统,实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这将为此次培训提供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同时也将更便于在培训结束后各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此后多核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浙江大学于2007年提交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申请书,认识到目前在理工类课程中开设多核课程的紧迫性。不仅仅需要在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专业开设多核课程,还需要面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培训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能使用多核计算机,还能够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多核技术的骨干教师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教学为主的骨干教师培训,一个是以产学研结合的骨干教师培训。以上两个项目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的评审,编号为2007-25与2007-65。
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由教育部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目标在于推动国内多核技术教育的发展,传布多核知识。第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7年11月19日到26日开设,产学研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8年初举办。
目前,教育部理工处支持的两个创新性实验、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试、一个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应用、一个信息安全、一个SAP供应链、一个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一个网络测试技术、一个高分子化学、一个普适计算理论、一个多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以及浙江大学的两个多核技术,无一不是当前理工方向的热点领域。教育部理工处通过设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能带动这些技术领域的师资培训。
浙江大学举办的多核研修班,将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邀请设计多核硬件的工程师授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实际的多核x86处理器的硬件与软件知识。研修班为了推动教师们回校能继续学习多核知识,还将为每个教师提供完整的多核软件开发环境。为推动各大学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培训期间英特尔公司将与各培训教师们讨论在各个高校建设联合多核实验室的事宜。英特尔公司若能与各高校成立多核联合实验室,将会挂牌,捐赠多核硬件、多核编程软件、调优软件、教材资料等,并在未来几年进行多核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
5团结携手共进――时代所需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大学将结合自身在多核教学上的优势,举办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希望为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在多核技术上的变化提供经验。多核计算技术方兴未艾,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教师更应在多核技术方面不断地加强交流,才能使未来的多核课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希望大家能踊跃地加入此计划,为中国的多核教学、多核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团结携手共进,必然会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多核时代!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to Solve the Computer Skills Training Issues
Ren Jian
(Shandong Drug and Food Vocational College,Weihai264210,China)
Abstract:Computer skills training as one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has been showing.However,a variety of vocational high impact factor in computer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co-exist,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omputer effects.
Keywords:Multimedia;Computer;Skills training
一、职高计算机技能课训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知识。目前,在市场化经济主导的浪潮中,以“就业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导向,直接决定了职高院校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与技能训练的培养。职高院校在计算机授课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往往忽略对技能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讲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辅相成,有实践知识支撑,对理论知识才可以掌握的更为透彻;反过来,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才可以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然而,在职高计算机技能课训练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异常突出。例如,在学习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注重制作过程,强化模仿训练,但是对于一些理念性的知识却疏于讲解,例如“帧”的概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能训练与操作遵循一定的理论轨迹,在理论知识讲解透彻的同时,才能对具体的操作和技能训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训练场地缺乏,影响授课效果。近10年来,职高计算机课程内容已发生显著变化。九十年代,计算机授课仅需要学生学会打字及排版等操作技能;Dos命令也仅通过板书书写与讲解,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不需要在机器上完成;同样,网络课程的教育也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看来,初期的职高计算机培训属于理论知识优于实际应用训练,学员动手能力较弱。
近年来,职高计算机应用培训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越发被重视,相应的训练课程内容也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首先,增加了photoshop、powpoint、flash等具有显著时代需求特征的课程;其次,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网络构建与硬件维护等课程。然而,随着职高计算机培训内容的更新,原有培训的硬件设置却并未随之变化。因为授课经费、授课场地及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影响,职高院校的教学配置并未能够及时跟进培训课程所需。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让学生更为直观感受使用计算机在真实环境下的技能操作,从而达到应有的技能训练这一实质性问题。
(三)训练视角单一,缺乏分层训练。职高计算机培训中涉及到较多的技能操作,比如装机操作和上机操作等。但是,当培训课程结束时,随堂布置的操作作业单调、统一,缺乏新意。首先,在现有职高教育体系中,小班额的教育几乎不可能实现;其次,虽然学生在领悟计算机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存在个体化差异,但是授课教师仍采取齐头并进的授课模式,忽略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需求;再次追求层面统一的授课形式,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可能在操作训练中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可考虑应用多媒体授课软件予以解决。多媒体授课软件能够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将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等信息高效率传递,从而实现交互性的教学。特瑞其尔在表述人类感官与记忆关系时说过,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单一的情况事件,通过亲历、亲睹能够达到的记忆效果要远远高于仅通过文字阅读所产生的记忆效果。当然,在记忆过程中如果能够看、听等交互环节同步进行,记忆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一)多媒体的集成性决定理解效果的优化。在固定目标的引导下,技能能够通过反复的训练而得到逐步提高,这对于计算机训练也同样适用。在职高计算机培训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能够拓宽学生应用视觉模式接受信息的具体途径,通过大量使用二维动画、静态图片等,能够加强训练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多媒体的交互性决定技能训练的优化。传统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重点把握中等层次学生的学习理解进度,而忽略了高、低两个层次学生的切身理解与感受。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可以规避这一问题,能够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能够创造相对隔离、封闭的独立学习环境,从而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技能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三)多媒体的智能型决定知识传递的优化。多媒体教学能够化难为易,化艰涩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在应用多媒体时,能够使多媒体承载的信息,与人的多种感官同步发生相互作用。和视听媒体比较而言,它在信息的传递中能够实现人与媒体的双向智能交互。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缓解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及解决硬件设施与实验要求不配套等问题。
三、应用多媒体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表明,和静态事物相比较,动态事物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从而能够更为有效的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在multimedia principle(多媒体认知原则)中曾提到,学生学习词语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词语的呈现效果要好很多。当仅呈现词语时,受教学员建立的是单一的语言心理模型,无法形成图像的心理模型。并且,因为多媒体课件同时具有处理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综合能力,兼具电视、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媒体教学优势,从而更具有人机交互的特征,使学习过程中各种认知加工过程协调工作,为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忠伟,邓剑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7,328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高职计算机专业可借鉴企业创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而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人的能力可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而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的集中表现,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在创新能力的构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取有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的原始数据,笔者对所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系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智力和创造力的问卷调查,将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分为冒险性、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挑战性四项。抽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且没有明显差异;但创造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不高,只有中等偏上水平,而且水平参差不齐。
对调查结果分析,这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片面追求专业学科教育,无法跳出知识型教育模式,学生的创新性被抑制了。一位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而十个外国学生也许会说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但他们敢于创新。”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思路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以创新为己任的思想观念,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专家权威的条条框框;(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打好创新能力的基础;(3)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具备广阔的视野,掌握再学习的必要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个知识领域。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结合市场需要,确定创新方向,修订课程计划
企业是使用人才与革新技术的前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根据相关软件硬件企业的急需确定创新方向,定向地设立专业和开设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更应考虑市场的需求与职业的需要。课程计划应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调整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的比例,处理好理论、实践、创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形成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创新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式教学模式改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1) 在理论学习阶段,整合课程内容,做到“必需、够用”;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模式为“学生中心、市场中心”的开放模式;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参与式;变单一式、被动式的学习方法为多元式、探究式。其目的点是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2) 在技能培训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的技能要求,用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该专业的每个技能岗位。通过各个环节的培训,使每个学生熟练掌握该专业的职业技能,把知识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在项目实践阶段,结合学生在技能培训阶段的实践锻炼岗位,让每个学生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小组项目题目,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技能水平量身定制考核标准,使按流程系统地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从观察者转变为实践者,真真实实地锻炼、检验一下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在实习单位中的具体项目制定毕业设计课题,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搜集信息、技术资料及相关数据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真正的“做”中学创新。
课程计划的设计应该围绕培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在培养这三个方面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2.活跃课堂教学,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对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即知识的获得是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讲述的结果,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包括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灵感)。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有:获取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首先,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例如,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权威、书本和传统挑战,只要思路清晰、算法正确,就给予积极的肯定,以启发学生研究、思考与创造的精神,激发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
其次,教学内容要以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市场紧密联系,一方面不断地把市场中新的观念和实践引入课堂,一方面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市场,激发学生关心、思考、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最后,教师要创造提问机会,并及时从学生中收集问题,以营造一个有探索氛围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通过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和人性化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3.改革命题方式,创新考评体制,激发主观能动性
考核同样要围绕创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型考试就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其个性发展的环境,因此命题方式既要考查知识状况与能力水平,又要提供广阔的解题空间,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的考评体制也应具备多种形式,使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等在不同的考核中得以充分体现,将考试产生的“两极分化”变为“多极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来创新命题方式和考评体制:
1) 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方案,即一份试卷包含高、中、低若干层次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不同层次的试题。这样不但可以检验本阶段的学习结果,还可以测试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的程度,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2) 将实践考核列入考试范围,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增加实践模块的考试,其中包括操作测试、故障排除或相关技术问题的口试等。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即将应具备的技能分成主要技能和辅助技能。对于主要技能,参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使证书考核与期末考试接轨,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或技能证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完成辅助技能的学习,并取得相关证书,达到一专多能。
4) 综合评价学习行为,将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参与活动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习提高的幅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评价范畴,使考试由原来的只考核学习效果扩展到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
4. 抓住实习实训环节,力求创新
高职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其动手能力不能只是“手艺”或“绝活”,而应该是通过创新性技能培训所获取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就一定不能放过“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
1) 制定灵活的内容,即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置必做和选做的项目,给学生创造和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
2) 改革训练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要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还要拓宽实习实训空间。
3) 改进考评办法,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要素: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按教师或指导书的要求完成规定任务,对有独到见解、独特方法或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予以加分、奖励。
当代,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职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必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激发职校生的学生热情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我校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让学生了解今后职业生涯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述他们自身在工作中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的经历。其次,我校对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同的专业,实行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制度,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必要条件。
我校综合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性来重新改革课程设置,体现技能培训目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课题的形式结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以达到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技能的目的。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提高职校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最核心的环节,所以我校每年都请签约企业的高管到学校来参加教学内容的研讨工作,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基础,以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校计算机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在使用上同步,教学内容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实施中我们把相关联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整合起来,删减掉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增加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从而成为适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内容。
譬如说,把《电子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合成一门网络管理与操作能力课程等等。从而使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以课题的形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并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专业的标准要求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三、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培训职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所谓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例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课时按照2:1划分,其中每上一节理论课接着就是二节课实践,同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一体化教室(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着力构建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程应用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四、应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工具,造就职校生的扎实工作基础
一体化教学工具是指把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合二为一的教学或工作场所、设备等。如学校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设备、企业工作场地和企业新技术平台等等。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6-018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标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计算机的参与教学推动了各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将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体系,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为高校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创造条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来进行的教学活动。计算机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数字等字符教学信息,而且还能输出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能非常容易实现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表现力和真实感。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各方面的优势,但在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应用并不是得心应手。
1 高校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尴尬现状
1.1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形式化
通过目前高校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来看,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没有和课堂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在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压力之下,很多老师将根本不适合使用多媒体的知识搬上银幕,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比例以及提高设备使用率,使得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变得形式化。
1.2 课件开发存在难度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软件,但是适用于高校教学的软件并不多,而且市场上的教学软件和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不能很好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进行课件的开发,但是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大部分教师由于对课件制作技术了解不深,使得课件的开发非常困难,这大大降低了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顺利开展。
1.3 计算机辅助教学偏离主体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计算机辅助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但是现在的大部分课件都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片面地追求直观和生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课件展开,大大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发挥出来。教师完全按照课件设计的思路来讲课,缺少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即兴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真正含义。
2 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误区
2.1 要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首先,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作为传授信息知识的主体,应当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依靠计算机辅助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能动作用,现代教育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因为这种教育理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动、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的问题,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 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
通过调查显示,现在高校大部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还不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更不用说通过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加强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刻不容缓。各高校应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本校教师需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培训体系,动员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培训,努力掌握和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目前阻碍计算机辅助教学顺利开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而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在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公开课、评比课上出现的现象。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课程设置范围比较宽泛,课件的制作量较大,单单依靠教师个人的能力很难从技术和时间上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抽出一部分相对年轻、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成一支由课件编辑、美工设计、程序设计等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课件,使计算机辅助教学顺利地开展。
2.3 运用积件思想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积件是将课件的部分内容做成“积木”式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实验的演示,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等,但教师的作用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所需的“积件”配合教学,积件犹如一种动态的教具。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空间、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又克服了教师上课受软件走向支配的缺点。有利于调动教育、教学者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所有的软件都向资源库、平台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高校教育中的教学软件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方法,是解决当前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地质出版社,2000.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1) 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2) 认为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一堂好课。(3) 过分追求快节奏。(4) 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1) 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的实践过程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动,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首先,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其次,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
(3) 适时、适量、适当。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可以由教师讲清楚,由其他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在中学数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合于进行多媒体教学:函数图像问题、定值问题、轨迹问题、空间图形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或较难画出的图形。并非一堂课全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其它教学手段又无法实现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体现其价值,防止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