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教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建立新的语文观。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语文,也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的熏陶,在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还停留在过去的“重视工具性、基础性,忽视人文性、实践性”的观念上,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要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要引导他们从教材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学习必修一第一专题我让学生做了这样几件事:自己设想自己的未来、请父母以书信的形式谈谈对子女的未来的安排(为何如此安排)、读了父母的信后自己有何感想,最后请学生再谈自己对未来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把第一专题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体悟人生、设计未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种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想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沟通,是互动,是交往,是合作,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平等的,应该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求得新的发展;意味着教学的过程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因此,教学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学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动指南。
(三)建立新的学生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则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发展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学生,要尊重和保护孩子单纯美好的心灵,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的规律,不要挫伤学生的心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教育的可能,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宽容学生的所谓“调皮”,不要求全责备,处处看不顺眼。
二、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新课程中,教育的主体―学生同样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本
(下转第69页)
(上接第68页)
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的学习”。探究学习又叫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具体说来,学生该怎样去做呢?
(一)自主学习,即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1)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安排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2)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放手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找出李密的请求得到晋武帝同意的理由,学生不但找出了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上所说的几点理由,更有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说明李密打动晋武帝的原因是晋武帝被李密的奉承话击倒,要不然为何不能看出李密说的“而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与后文“为官蜀国”之矛盾呢。虽然学生的问题有点稚嫩,但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进而有所获。
(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需要组员的密切配合,需要组员有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组员能建立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和谐关系,并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并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地说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①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②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71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历来受到学校与语文教师的重视。考虑到学生们从小接触和学习语文知识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信息,创新教学方法,对课文中的古现诗词进行精炼讲解。而为了促进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语文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身的古现诗词文学素养,完善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注重密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古现诗词的掌握情况,进而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出详细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在对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谈谈。
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高中生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基本的古现诗词已经有了大致的学习体验。通常情况下,学生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诗文内容进行背诵,而忽视了寻找或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短的时间理解和掌握古现诗词内容。而对这些古现诗词内容的学习,高中生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课本教材的学习,最好是要结合作者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验,进而进行联系学习。
首先,语文教师要在本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与多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古现诗词教学阶段往往趋向于私塾教学,侧重学生们对诗文内容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们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的持久程度。所以,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立足自身,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从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完善课堂古现诗词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最佳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结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反应,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语文教师除了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在与其他语文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与交流,实现古现诗词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化。所以,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具备开阔的教学视野与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意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意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内容可教,学生们在充实丰富的古现诗词的教学内容中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二、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促进高中语文学科的诗词教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充实知识材料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并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学习和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继而调动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
首先,针对古代或者现代诗词的文本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高中生在课前复习的基础上,要依据老师的课堂教学安排,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加深对诗词意义的理解。语文老师在对类似古代诗词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师生互助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要在课前积极准备诗词中所涉及的诗人创作经历、创作背景,并预习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问答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所准备的相关知识点,实现课堂教与学的互动,继而加深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授现代诗词时,语文教师通常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和视频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试听觉的冲击下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
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创新教学方法,调动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需要时刻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活动气氛,尽量争取兼顾到每位同学的利益。所以,在教学古现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进而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要求。而对于诗词水平比较高的高中生,老师可以让他们起到带领学习氛围的作用,并在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探寻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而对于诗词水平比较薄弱的高中生,老师可以注重加强对他们课本内容的详细解析,并检查他们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诗词应用能力。
三、师生之间强化训练,增强对诗词的记忆
高中生对语文诗词的学习,除了要依靠老师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也需要依靠对这些古现诗词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和复习巩固。由于现代白话文应用的普遍,诗词主要出现在文本当中,而较少应用在人们的口语中。所以,高中生往往需要借助课堂时间以及课外时间,加强对它们的训练,继而增强对诗词的记忆。
首先,在课堂时间内,当语文教师讲解完整篇诗词的意义,以及文本涉及的重难点,即大致要结束该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及时地对所学的诗词进行记忆背诵,考虑到人的大脑对瞬间记忆的时效性,刚刚被讲解完的并能够清楚被理解的诗词,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记忆与背诵的难度相对是比较小的。所以,在课堂诗词教学之后,语文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随堂背诵,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背诵抽查。
一、教学有共性目标:注重基础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
“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
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要充分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方式还能得以落实。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选修作为高中语文史无前例的新内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期望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者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并与同仁共勉,以期大语文教与学的环境日趋清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536.2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76-01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正能将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鉴赏、应用等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中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如果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大大的提高。
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1、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知识灌输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模式中,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太过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作用会最终会造成教与学的完全脱节,教学质量差,以至于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学能力都不高的后果。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太过依赖于教师的作用,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这一学科具有特有的艺术形象思维功能,这也正是在教学模式上发挥创新思维的优越条件。
2、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学界在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以后,也做出了许多寻求改革的方式方法。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大致表现为几种:①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已较成熟,自律能力较强,完全有了学习的自觉性,有这样的群体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学院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许多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②有的放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目标生成型教育教学由此诞生。这样的模式使得在高中语文教学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确立一定的目标,之后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序进行。③结合高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也得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
网络作为认知工具。比如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像文言文学习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二、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创新思维
创新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要求创造者要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都要有一个重新构思,重新组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开展:
1、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提纲,教学提纲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入思维水平以及系统归纳能力。在学习问题面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先进生和后进生一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加强合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学会紧扣学习的中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简要的说,教师在全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点拨引导,提高探究教学成效。当学生或小组在探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 对于小组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先进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予以推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渐渐淡化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此,就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心灵的体会,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知识的探究者,自身发展的创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得学生具有充足的信心去主动克服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困难。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大胆的推敲问题,启发思维,懂得借题发挥,大胆质疑。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大了阅读面,在课堂内外都能和别人交流学习。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不是仅仅能依靠教师传授课程来达到的,最基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这个主体来实践获得。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走出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系统。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在各方面成为了制约我们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要障碍。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生动而形象的母语背景。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点,那就是教学的重点要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转移到通过语言形式,知识的训练,最终到人生的发展上来。
以创新学习为方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文理结合。同时还有课本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才能创造出更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人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才能完成这次华丽的转身。
【参考文献】
1、王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3)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关系;融洽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在高中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对高中生来说,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阶段,这时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学科,更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方法进
行指导。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很多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仍
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师仍带着神圣的光环处在高高在
上的位置,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1.师生关系疏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不再仅仅通过课堂上的
学习模式进行学习,更加利用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广泛地学
习,例如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使用都为师生关系疏散化提供了条
件。另外,在学校组织方面,每位语文教师同时需要教几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都是六十至七十人之间,教师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下,就很难与每个学生都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疏散化。
2.师生关系单一化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单一,往往只重视
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学科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作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全方位教学。因此,就促使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只确立教与学的关系,而没有全方位构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发挥教师课下的朋友关系。因此,使师生关系单一化,讲授的课程也就枯燥,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
吸收。
二、如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的师范学校里都会有这样的名言标语,即“学高为师,身
正为范”,由此可见,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在课下培养与学生的感情,全面地关心和了解学
生,正确对待和宽容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有被尊重的愉悦感,在语文学习中也有了更强的动力支持。最后,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和精神上的沟通,尤其对于高中生,思维和想法已经相对成熟,有了自己的主见,教师应该更多地理解和引导学生,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自从新课标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成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兰菊.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4).
【关 键 词】 问题设计;关键法;套环法;批判法
【作者简介】 张蓓,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师。
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杜威在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和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思考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但当前的语文课更多是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和探究;二是过分地关注形式,看似存在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热闹有余而学科味、研究味不足。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缺少问题设计,随便提问、无效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也拘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教学不能相长。笔者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采用关键问题法提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师生”问答法是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语文学科领域来看,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专题进行教学时,文章题旨的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展开思维,用什么样的方法整合部分与全体的融合,让学生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进而展开个性化的解读,这就要求把问题设计摆在第一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指素质养成。素,白色,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最终熏染学习情操。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方法是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要有问题的产生。问题是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习信息认知沟通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对于研究性课堂教学起着勾连引发、点拨启迪的关键作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问什么?何时问?何处问?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尤为深思的地方。优化问题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性教学的呼唤。在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的前提下,问题设计要突出关键点,贪恋求大图全的课堂,很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一节课,真正扎实解决了一到两个问题就是有效的课堂。关键,即核心、主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时,设计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战争对一个人的摧残”,通过关键核心问题辐射文章全篇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挖掘文本细腻语言的内涵,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关照。采用关键问题法,轻松完成文本的学习,因而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最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采用套环问题法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承载了学生的主体培育和人文关怀,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采取“问题讨论法”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再补充说明,―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这种训练经历时间长了,学生势必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丢失基层设计,是高中语文课堂容易误入的歧途。重新找回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经过思考、归纳、能动地认识问题和改造问题并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觉悟,从而找到课堂中的存在感、现场感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套环问题法,要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一击而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同时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地坛与母亲,接着思考“地坛与母亲”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母亲去世多年了作者还经常到地坛去,怎样理解母亲的形象。套环问题法,将分裂的两个文章部分自然流畅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有整体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三、采用批判问题法渗透高中语文课堂学术研究思想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探讨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大胆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此,仅就个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几点探讨,并引起思考。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教,乐于去学,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气氛,都有特定思想要表达,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尽量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特定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出文章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产生角色效应。这就要求教师用语言将其带入特定氛围中。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语言平淡,词汇不丰富,没有优雅的谈吐,就不易将学生的“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不轻松。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何弹奏,就得益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能够将自已理解用风趣的语言导入、讲解,学生们像听音乐一样慢慢入戏,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慢慢地学生就爱上了语文的学习。
三、“文学味”的课堂,让课堂更多的精彩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文学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提高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而再提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演讲、赏析等活动;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合作式查找资料活动,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搞课本剧活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无论多么麻烦,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老师要敢于从台前退出,转入幕后,把学生推到灯光之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各项语文活动,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不定期举办欣赏优美的汉字、成语知识竞赛、书法比赛、高中语文课本读・讲・演大赛、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解读语文的内涵,扩大语文的外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大语文真正进入教师、学生教与学思想的深处,稳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
五、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语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高尚的语文老师,必是知识素养丰富的人。语文教学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式 有效结合 教学实效
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其相匹配。高中生能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分享,学会倾听、学会质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使课堂学习成为高中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过程,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运用新型教学方式,积极改善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对每一节课合理安排。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结合实践体会,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情知互补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既要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又要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情知互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在于既能达到“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宗旨,又能使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和谐。如果只把课堂教学过程看做简单的认知过程,而忽视高中生情感培养,那么学习效果显然不佳。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力争情知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二、模式建构
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统一的实质就是使课堂教学与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谐统一。因此,教学时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新理念,着眼于师生情感建立与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一种“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样高中生的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就能得以有效统一。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高中生空间。每个高中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的一面,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某个高中生性格孤僻而孤立他,让高中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高中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回答,他们不能回答的要多指导,但绝不能包办代替。
2.给高中生多种选择机会。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要让高中生有充分的选择权,把学习材料重新组合,进而获得新的体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让高中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
总之,每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都有个性特点,我们要注重高中生的个性培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优化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高中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如何构建的不得而知,因而导致教师教学中机械灌输,使高中生头脑中的知识孤立单一地堆砌,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和培养。这种传统教学做法不仅很难使教与学有效统一,还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扼杀高中生的学习创新性。因此,优化教法是改变原先教学资源单一,讲解方法和方式单一局面的最好措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变教师单一讲解、高中生机械学习的局面。通过优化教学,能很好地组织练习和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素质提高
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多向活动,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新课程教学理论学习,只有有效把握新课标理念,才能使教育教学更符合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才能很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基本功、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
广大高中教师积极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生天性活泼,具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带领高中生体验探究是符合高中生身心特征的,这一过程中能很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才会变得真正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语文教学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仍以高考为指向,以提高成绩为目标,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的舞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完成演出的关键。只有教师和学生互相理解和尊重,密切配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有了感情倾向和寄托,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受教,愉快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起来。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师应该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一碗水平端,不带任何偏见。平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杜绝随意批评和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教师还要注重自身思想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懂得换位思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追求进步的,都是充满学习激情的,都是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任何错误的。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其一言一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对话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的舞台,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学习的信心将会大增,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将告别原有的沉闷和枯燥,教师和学生彼此都能够感到轻松愉快,教学和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自主阅读若离开教师的引导,势必抓不到重点,不得其法。在学生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缺乏正确理解和深刻的感知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仍不失为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点到即止,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通过渗透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方法、阅读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切合实际的增加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 不能局限于对课文讲练,减少或者取消作业,使学生有更加富裕的时间进行卓有成效的阅读,并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从而使语文课逐渐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扩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能力。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提倡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写作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学生有了材料积累,包括谚语、成语、名言警句、优美的词汇和语句等,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没有平时的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教师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收集和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