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

第1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国际国内各大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和变化,很多基础工业及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步入了求生存阶段。在这种国际化大形势下,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大型集团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而我国社会各界都对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倾注了无限的期望,大家都一致认为推动企业的科技信息化将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科技信息化管理被视为信息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帮助公司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能耗等指标,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信息化建设首先在国家的“十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当时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希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企业管理实际上是指运用各类策略对企业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又衍生出很多管理分支,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科技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智能化工具,培养和发展以此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因素,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发挥价值。这种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我们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和商业贸易电子化等。

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与影响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科技信息系统的支持和支撑,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企业管理框架下进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经营战略往往决定了企业科技化与信息化的基本对策。笔者将科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及影响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管理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很多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组织架构和市场形势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一般而言,这种制度和流程上的改变,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内部会自上而下逐级传达和承接,这种自上而下的庞大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套完整完善的科技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否则难免会出现重复、冲突或者盲区等混乱后果。比如说,对于信息系统中的某项业务来说,全集团各公司必须统一执行唯一的流程,这样就会有效避免个别公司的流程变相执行情况,降低风险。

(二)企业科技信息化能够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科技信息化主张利用计算机工具来快速准确处理信息。引进科技信息化平台后,同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均使用同一个信息化系统后,企业内部的各项基础数据实现了共享,这样就会推动各项业务流程的快速流动,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进一步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能够加强对客户服务部门的内部支持,使各种资源能够顺利为客服所用,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经营状况的数据分析,有利于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引入科技信息化管理平台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采集经营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支撑管理决策,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又一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处理,以及对各项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够对数据仓库中的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维度地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准确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动态,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对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各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国内各大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构成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当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特点:其一,大型企业逐渐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改革;其二,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其三,大型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分布的跨区域性;其四,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多维度化;其五,企业内部岗位任职的交叉性凸显等。这些特征给国内很多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规划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诸多问题,对应地要逐项解决和改善上述几点问题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基于上述分析,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点概括如下:第一,以服务于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或部门的每一名员工为目标和宗旨,旨在解决每一位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二,以企业内部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线,具备存储和承载海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分类管理各项基础信息资源;第三,确保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均有权限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合理并实用的管理与应用流程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均能够共享使用信息资源;第四,实现企业内部的跨组织、跨单位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的内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第五,设置灵活而强健的用户及权限管理体系,解决复合型岗位人才的培养与信息支持问题;第六,规划和设置与传统培训模式的信息与应用的结合点。加强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的途径科技信息化建设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变革,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下面对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要转变观念,循序渐进推进科技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公司领导班子及各级中层干部、员工均应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信息知识培训,为科技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内功。第二,以企业经营的具体项目为试点或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内容,也都会有具体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经营项目的试点改革,制定和实施科技信息化管理创新,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为全公司的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指导。第三,加强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后,运行期间往往会遇到维护使用不当、系统故障、报警等各项问题,这都会给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企业管理的正常有序造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束语

第2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信息产业的指示精神,以及*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全面部署我省*年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我们已经对信息产业的部分工作做了初步的部署,这次还将结合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一些新的指示要求,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调整。

刚才游宁丰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游省长对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对信息化工作深思熟虑,每每在一些关键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可以说信息产业厅每一步的成长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全省信息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游宁丰副省长的讲话,推动我省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这次会议的材料比较多,*年的工作总结,*年的工作要点都已发给了大家,我们的具体工作思路、工作措施都在上面,大家可以认真研究讨论,在这里,我主要是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作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下面,我先传达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并就全省信息化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1月12日,信息产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很有新意,有两点新的提法引人注目。一是突出强调大信息化的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信息产业的观念,各部门不论职能分工,都要围绕信息化大局开展工作,明确信息化是大局,信息化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要围绕各领域信息化需求,积极主动提供技术装备、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实现对信息产业的拉动和提升,形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强调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电子强国的基础。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举全国之力,从投资、研发、人才等方面组织和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集中投入、重点扶持,在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软件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会议还明确了电子强国的内涵,那就是要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稳固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应用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发挥重要影响。会议还对加强规划、政策和法规工作;促进电信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大信息产业自身结构调整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产品出口;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务实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王旭东部长的报告已经印发给了大家,大家回去认真学习,我就不再重复,只是想强调,这次会议提出的大信息化观念以及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重点问题,对于我省信息化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年底省政府机构改革整合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管理资源后,游宁丰副省长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相互支撑作用,我们也在以信息技术应用拉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同时,省政府提出的“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作我们也已经开展了两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继续坚持,继续深入。王旭东部长在会议讨论时还强调,广东的信息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发挥好广东的优势,继续为全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创造好的经验。这是对我们全省信息系统干部职工的鼓励和鞭策,我们要振奋精神,更好地做好工作。

二、*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年我省的信息化工作,有很多大的举措,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简单列举一下,大概是九个方面:

一是在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和广东省信息化调研两大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20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和《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谋划下一步我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方略。二是组织推动了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珠三角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省在全国9个基地中占据两席。三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珠海、深圳、广州等地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取得积极进展,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去年还组织了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应用三个关键项目的招标。四是招商引资和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大突破,TCL集团兼并重组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一跃而成为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导者,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的3G产品WCDMA在亚欧非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商用;跨国公司来粤设立研发中心取得重要进展,英特尔公司在广东省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的linux实验室,爱立信公司的3G增值业务研发部门、意法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均落户广州。五是在突破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方面有了良好开端,制定了《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在推动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开展了电子政务效果评估,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实效的提高;以跨部门跨地区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为特点的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正式开通,为突破信息化建设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草案)》也已完成并报省政府审议;制定了《广东省“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从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入手,把面向社会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一站式”电子化服务,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六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信息化为重点,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全面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的措施,同时对我省20多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和20多家商贸流通企业进行电子标签(RFID)等新技术应用的培训。七是山区信息化持续深入,省、市、县、镇、村多级联合共建的山区信息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届“山洽会”信息分团取得了良好成效。八是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开通了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交流网,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商务合作发展行动纲要思路框架》、《泛珠三角区域CA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泛珠三角区域无线电管理合作框架》等协议,逐步建立区域内信息化合作机制。九是无线电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年初民航无线电干扰事件的查处,净化了新白云机场的电磁环境,频率资源的优化和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

回顾*年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感受很深。

一是省委省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是空前的,我省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为了解决当前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一些关键的瓶颈问题、体制问题,省委省政府专门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开展了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和广东省信息化调研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为广东信息化发展把脉问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信息化的发展问题做出指示,并亲自参与到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工作中。张德江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敢为人先,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加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改变我省信息化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效率不高的现状;黄华华省长专门主持召开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重点研究突破当前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体制,加强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等问题,做出了率先突破体制,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部署;游宁丰副省长也专门就如何突破瓶颈、体制问题,加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多次作出明确指示。省领导的倾心关注和亲切指导,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年我省信息化工作力度空前。

第3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游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

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而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讲,旅游业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和供需类别差异导致信息沟通在旅游业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旅游业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行业的运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建设旅游营销系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将作为继续研究的题目另文论述。[i]转引自DimitriosBuhali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Vol.19,No.5,1998

[ii]引自张亚明:“信息技术与战略关系的演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0期

[iii]参见倪义芳、何鸿生、吴晓波:“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iv]出处同2

[v]转引自: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vi]引自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

[vii]引自谢晓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viii]出处同3

参考文献:

1.郑彬、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2.董荣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黄苹:“信息技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调研》,1998年第5期

4.钱益春:“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1期

6.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彭滋霖、曹军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9.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11.赵黎明、王刚、王迈:“电子商务下的我国旅游市场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张俊霞:“建设高效优质网站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14.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15.D.Buhalis,Informationand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asastrategictoolforsmallandmediumtourismenterprisesinthecontemporarybusinessenvironment,Tourism:theStateoftheArt,editedbyA.V.Seaton,JohnWiley&SonsLtd,1994

16.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achallengingrelationship,SpringerWienNewYork,1999

17.PaulineJ.Sheldon,TourismInformationTechnology,CABInternational,1997

18.ChristineSmith,PaulJenner,Tourismandtheinternet,Travel&TourismAnalystNo.11998

第4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会计;发展;中小企业;应用

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继续生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当前中小企业关心的重点,想要对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加以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会计的管理进行强化,会计可以说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经营的成败。会计信息化是对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加以提升的主要方式,所以说在企业中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一、当前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重视

尽管中小企业在会计的信息化上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可是还是缺少深层的使用。因为领导层受到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对于会计信息化缺乏准确的理解,同时也缺乏重视,对于会计的管理出现不信任的情况,很多关键数据的核算还是沿用着作为老旧的会计管理方式。而且在投资的力度上也不是很充分,同时会计硬件设备也缺少明细的性能,这些问题都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专业知识不熟悉

目前中小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比较明显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把会计信息化的职能给予充分的发挥,简单的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是适应算机文档去进行会计信息存储和核算,并未真正的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加以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的实现,可以说不能够脱离优秀的和专业的以及信息化的人才,中小企业如果想对会计信息化加以实现就一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

(三)缺乏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中小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安全防范策略,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是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因为互联网有着很强的开放性,网络上有着非常多的病毒,因此经常会出现会计信息出现泄露的问题,很多会计信息里都包含了商业的机密。这些信息的泄露可以说给企业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甚至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所运用的会计软件相对落后,并且有着非常多的漏洞,经常会被入侵。中小企业想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就一定要适应相关的安全防范的措施。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会计建设策略以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

如果相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加以保障,令其自身的职能获得最大的发挥,领导层本身一定要积极的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升对会计信息化适应的重视程度,极大的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给予支持,积极给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塑造更好的条件。领导观念对于企业的运行以及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领导的准确引导可以说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领导一定要对会计的信息化有一个直观并且深刻的理解。

(二)强化培训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速度降低的关键因素就是缺少人才。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以及形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应该拥有会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熟练的对计算机操作知识以及技能加以掌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说不能脱离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会计的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任务就是吸引高新的人才,强化对当前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拥有专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可以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加以适应。

(三)建设安全的预防措施

信息安全的关键性非常的重要,会计信息化主要的前提可以说就是信息的安全。为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建设上,一定要建设合理的安全防护的措施。并且在系统里设置安全的防护软件,强化对防火墙技术的适应。同时,还应该定期的对计算机给予维护,清楚计算机的故障与安全问题,对于一些无用的垃圾文件给予清理,以此对计算机的适应性能加以保障。同时,在进行软件选择的时候,应该要适应一些有着很高技术水平和很好口碑的软件,尽量的减少因为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财务上的风险,使得会计的数据信息出现泄露与丢失。此外,还有对关键的数据应该进行加密设置和相关的保护,同时建立系统的访问密码,以此对信息的安全加以保障。(四)制定有关的制度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如果想要实现规范化,就应该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适应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全部会计人员严格参照操作的流程进行,防止重复的操作。因为会计的信息化模式和传统的会计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去进行。

三、结束语

当前可以说属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积极的进行自身的发展深化,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在当前会计信息量众多的情况下,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不能够完全对现代的会计工作需求加以适应了。可以说会计的信息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不但提升了会计的核算效率,同时还对会计信息质量加以保障,同时还非常有效的强化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刘洪兰 单位:柳河县自来水公司

参考文献:

[1]赵耀,石冬梅,佟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探析,2013

[2]李新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J].中国商界,2012,8

[3]孙淑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第5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2.编码规则设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如会计科目编码、人员编码、部门编码、往来单位编码等等,既体现规范性又能提高数据输入速度。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以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为例,实施人员通常将会计科目编码规则设置为:4-2-2-2-2 结构,其中第一个“4”表示总账科目,第二个“2”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个“2”表示三级明细科目。会计科目体系原则上设置确认后其代码结构就无法再改变,若要修改科目结构只能通过再次建账,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完成的大量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

会计科目编码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 )系统性原则。财政部已统一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定义了总账科目及部分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其中总账科目编码长度默认为“4”,因此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唯一性原则。每一个科目代码对应于一个唯一会计科目,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与会计科目。(3)可扩展性原则。二级明细科目选择2位共包含了01-99编码范围,因为明细科目的代码范围通常以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例如,“银行存款”科目通常以开户银行及账号为明细科目,从几个至二、三十个;再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总账科目下二级明细科目通常不会超过九十九个,所以“2”位代码能满足以后增添同级科目的需求,具有扩展性与灵活性。3.人员岗位及权限设置问题。《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指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原则和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必要的会计电算化岗位。通常大中型企业和应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一般可设立电算化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基本岗位;中小企业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化主管和审核记账岗位,由会计人员任操作岗和电算维护岗,单独设立出纳员岗位。

会计信息系统中添加操作人员很简单,但对人员进行授权是件系统化的事情。系统中将用户权限分为模块级、功能级、数据级、金额级等多种层级。例如账套主管具有所有操作权限(模块级);会计核算岗授权时根据职务相分离与内控制度,授以总账模块(模块级)下凭证填制、修改、查询等(功能级)权限,将与出纳相关的“银行对账”、凭证中的“出纳签字”、主管相关的“凭证复核”等权限取消;而薪资管理模块尽管在用户权限中授与模块级与功能级权限,但考虑薪资数据的保密性,还可以继续细化授与部门、工资项目等数据级控制权限;对于普通业务人员可以细化致数据级、金额级的控制权限。考虑财务数据私密性原则,所以权限设置必须精细不能简单粗暴的授与模块级权限。4.会计科目设置问题。会计科目设置内容包括科目编码、科目名称、科目类型、账页格式、外币核算、余额方向、辅助核算性质等。(1)科目辅助账设置问题。科目辅助核算选项主要用于设置该会计科目是否有辅助核算,目的是实现对会计数据进行多元分类核算,相当于手工账中企业除了总账、明细账之外另设的辅助账簿,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统计信息。辅助核算选项包括部门核算、个人往来核算、客户往来核算、供应商往来核算、项目核算等等。例如,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往来科目,企业手工建账时通常以客户或往来单位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导致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随着时间推移往来单位可多达成百上千个,前述的“2”位科目编码长度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则要将明细科目编码长度增至3 位或4 位,则其他科目编码长度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凭证输入速度,影响科目的简洁性。为了解决编码矛盾,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编制分录时要求必须录入往来单位关键信息,否则凭证不允许保存。(2)科目参数选择问题。会计科目其它参数如外币、账页格式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例如,单位的经济业务涉及外币则建立科目体系时应将外币考虑进去,系统提供了外币核算的功能,包含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信息;例如,企业存货类科目在账页格式中应选择数量金额式格式。(3)会计科目对凭证填制完整性的影响。凭证填制是日常业务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凭证通过审核、记账操作后,数据自动汇总并登记入相关账簿,报表也可以进行取数,所以凭证填制是重点控制点。填制凭证强调凭证的正确性、平衡性、完整性,由于凭证由会计分录组成,所以均与会计科目设置有关。凭证的正确性是指将经济业务正确分解到相应的会计账户中,要求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凭证的完整性是指填制每一笔分录时,除了将摘要、会计科目、发生额三要素填写以外,还需要填写完整的辅助信息。不同的会计科目对应不同的辅助信息。比如“银行存款—工行存款”科目,如果设置了“银行账、日记账”选项,则填制该分录时必须填列所涉及的银行结算方式与票号等辅助信息;如“应收账款”科目设置了“客户往来”辅助信息,则编制分录时必须填列客户名称、日期、业务员等信息;如果会计科目设置选择了数量金额式账页格式,编制分录时自动转换为数量金额式格式。

(4)会计科目设置对账簿查询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中提供了总账、明细账、余额表等按科目查询功能,也提供供应商往来、客户往来、个人往来等辅助查询功能。账户查询与会计科目设置有关。如果会计科目没有设置辅助信息,则只能查询标准的总账明细账、相应的辅助账簿不可以查询。如银行存款设置“银行账、日记账”,则可以查询银行日记账、支票使用情况;如应收账款设置“客户往来”选项,那么不仅可以查询总账、明细账,还可以按客户分类查询明细数据;如管理费用下的二级科目设置了部门核算,不仅可以科目查询费用明细账、可以设置查询多栏明细账,也可以按部门分类查询明细数据。三、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初始化主要问题模块级初级化是设置特定模块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参数、数据和基础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设置控制参数、设置基础信息、录入初始数据。其中基础信息与录入初始数据工作量大但比较简单,下面重点分析模块级初级化控制参数主要问题。1.总账模块初始化控制参数问题。账务处理模块控制参数与企业内控制度相关,如凭证编号是否自动连续、是否允许操作人员修改他人凭证、出纳凭证是否必须经过出纳签字、是否对往来科目实行赤字提示等等。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灵活设置。

第6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电算化;问题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财务管理中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标准化和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帐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

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帐、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帐、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2.理论落后于技术

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电算化人员不少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许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依然很慢,而且在上机时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出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4.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会计软件的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操作简便的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2.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首先应抓好基层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单位要分期分批地使会计人员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还要掌握软件的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使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反馈及时、通畅、正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4.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在许多国家法律上不认为是偷窃行为i因此就无法对拷贝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2)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单位,均应建立和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一般控制包括软件系统控制。是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的控制,以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所进行的控制。包括系统软件的购买、开发授权、批准、测试、实施以及文件编制和文件存取的控制。

应用控制包括数据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主要内容有:由专门录入人员,录人人员除录人数据外,不允许将数据进行修改、复制、或其他操作;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对更正错误的控制。

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应该一视同仁,严密防范,领导重视并督促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以及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