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草地上的野花朝气蓬勃,那野花张开自己五彩缤纷的笑脸,张开一片片花瓣,在微风的吹拂下,身子摇摇晃晃。到处的花朵也欣欣向荣,花朵真是红的鲜艳,黄的灿烂,白的无暇,这情景这是令人心旷神怡!
2、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小鸟成群在天空中欢快地飞翔,它们高高兴兴地唱着动听的歌。天上还有静静的白云妹妹,它在和小鸟们捉迷藏。白云躲着不出来,真是“万里无云”啊!春天的花园里长着色彩斑斓的花。有的花含苞欲放,害羞得脸都红彤彤的;有的开了一半又没有开,它的另一边脸红得不敢出来见到我们;有的花开得正旺,它毫不保留地显示着自己的美丽身姿,多么美丽的花啊。
3、远处的一座座山峰,被人们砍伐过的树木,有茁壮的伸出小脑袋,抽出嫩芽,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种种野花,一阵阵潮润的微风吹来浓郁的花粉,春草的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都会感到兴致勃勃,感到陶醉。清爽。
(来源:文章屋网 )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图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图、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图】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想方设法地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语言构成材料,追求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基础。“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涵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的和谐美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品词析句 ”就是培育学生用智慧穿越时空去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和绝妙,用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去印证、诠释中华语言文字的丰韵、博大和深远。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逐词逐句分析,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如在教学《》一文时,文中出现了一段场面描写,从侧面来反映销烟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但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到了销烟这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请你读读课文,画一画描写虎门滩销烟壮观场面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写一写批注。”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从“礼炮轰鸣、彩旗林立”可以看出当时的场面特别热闹,人们心情高兴。
生:我知道了当时来的人特别多。我是从“水泄不通”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什么样的情景是“水泄不通”呢?
生:人流应该是像河水一样多。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确实让老师不得不佩服。对啊,当时来的人特别多,他们的心情很兴奋,假如当时你也在虎门滩,你能不能把当时的那种场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品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的重要意义,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美。
二、品词赏句,体会语言的色彩美
人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品词析句就是触摸作者内心,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课上简单,就应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含英咀华,还原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与文本对话。如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燕子》,文章虽不长,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写出了烂漫的春天,写活了活泼的小燕。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的美丽,我让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并说出为什么。经过认真地阅读、品味,同学们纷纷把独特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读出了春风的轻柔,从“吹拂”一词可以体会到。
生:我从“蒙蒙”体会到春雨又细又密。
生:“赶集”这个词写得很精彩。我趁机问:“你们赶过集吗?感觉怎样?”学生说:“人很多,很热闹。”“花草会赶集吗?”学生说:“赶集在文中是指花儿赶在春天开放,草儿赶在春天生长,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咬文嚼字,领略语言的精当美
“品析”要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于漪语),要有别于逐词逐句的分析。要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如果说关键词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句中的好词就是散落在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要能发现这些关键词,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就得抓住那个“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字词,细细品味,即引导学生品“乐”字,让学生读懂了“乐”的灵魂,看见了“乐”字背后的风景,真可谓是耐人寻味。
师:你能说说“乐”在这里的意思吗?
生:快乐,高兴。
师:诗人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谁能来说说?
生:这诗人平日里很忙,没有时间游玩,今天在这样晴朗的天气下,他看到了春天的美丽风景,心情也就放松了,怎么能不乐呢!这个“乐”是表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感受形象,服务写作
记叙文是初中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多种描法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要具有写记叙文的能力,而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恰恰为写作记人类的记叙文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在阅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的形象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之法。
例如在《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文中在刻画杨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便采用了多种描法,比如说“立时惊住”“惶惑”“不安”等心理描写的手法,再现了杨光在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时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真切地体现出了战士对于周副主席的一种爱戴之情。除此之外,课文中对于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也运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更加深切地体现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革命情怀,比如说“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等。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并且在学习完后,安排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采用这些描写方法去刻画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比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等等。
写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体会文本中对于人物描写的方法,以第一人称的描写角度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二、品味词句,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优美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对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品味的同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指导自己的写作,将是对于提升语用意识的一种完美解读,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凸显出语言的实效和魅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活动应在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进行仿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所帮助的。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朱自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初中生在写作实践中去学习的写法。比如在描写春雨时,作者这样写到:“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采用了三个“像……”的排比句式,将春雨的可爱写得淋漓尽致。还有在课文结尾处,同样也采用这样的排比句式,对春天的特点进行的生动的总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教师在让学生品味这些语言的妙处时,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练习。比如说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排比或者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秋天、冬天、夏天进行描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教育者,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要在立足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深刻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尤其是文本中一些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语句,将其作为自己写作方法的一个指导,无疑会为学生的写作增色良多。
三、立足教材,提升写作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这些课文本身就是优秀的习作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经过自己的转换或者是思想的延伸来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更加透彻的感知,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中,去重新解读文本,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对于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的内容组织下,体现了皇帝大臣的虚伪本性,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在皇帝游行回来后,会怎么对待大臣,对待织匠呢?以后会对漂亮衣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转变呢?这些悬念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付诸笔端……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习作课文《游行之后……》,以此来唤起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形成文字,流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方面的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沉浸于课文带来的想象中,而写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这于写作而言,是一项有效的填充。
四、超越文本,拓展写作
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了更独到的见解,他们会有一种改变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现象的冲动。本质而言,他们的内心是充满着真善美的。而在阅读文本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们的作品中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和对现有世界的正确态度,超越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进行合理的创编。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使自己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超越本文,形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例如在《蝉》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性的朗读,体会蝉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歌咏蝉,主要是在歌咏蝉的基础上借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情怀,意在告诉世人,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而这种居高致远,并不是依凭见风使舵,或者阿谀权势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它源自于人格美的力量,咏蝉中深切地饱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教师要在阅读中向学生渗透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自己深藏的情感,通过事物来表达出来。实际的写作题目中,有很多这样的材料是可以借鉴的。例如说小草,当我们想描写生命中顽强意志力的时候,便可以借它来完成,亦或是仙人掌的坚韧品性,也可以作为我们优秀人格的一个标签来表达。不仅仅是他们,那在一瞬间绽放最美好时刻的昙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都是同学们可以借物言志的代表意象。教师在学习此类诗歌或者是课文时,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上独具一格,形成思想内容上的有效提升。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在思想内涵上也要有所拓展,阅读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写作,才是实践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方可实现写作中真实自我思想的展现。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谈到阅读教学时,就曾讲到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这句话响亮地告诉我们词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词句要求也很明确。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界定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任何降低和超越学生年龄特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理解好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辨清文中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相对一般词句而言的,它是对文章的内容表达至关重要,以及对文章价值观有着重要支撑的词句。没有了关键词句,尤其是一词值千金的“灵魂”词句,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内容就缺乏表现力,表达就不形象、不生动。
在听课中,常常发现好多含金量高的词句,有的老师抓不住,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撑点,缺乏语感。每篇课文都要抓住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揣摩其蕴含的意义。做不到这些,学生捞不到“干货”,理解力得不到培养,文章的精神也就得不到领会,自然,学习也就肤浅了。而且,这些关键词句都与文章的旨意紧密相关,不拎出它们,教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抓手,语文学科基础的“工具性”就得不到体现,语文味道也会寡淡,“教文育人”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此,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教师传递价值观念都十分重要。
比如,二年级《美丽的武夷山》中“溪水环绕”“弯曲回转”“奇特”“入诗入画”等词语,以及“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等句子;六年级《金色的鱼钩》中 “威胁”“哽咽”“严厉”等词语和“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都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需要结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帮助学生推测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些关键词句散落在课文各处,教师只有细心品读、将心比心地“做文中人”,才能发现。
二、理解词句要潜心深入底里
阅读教学中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贵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这些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与文章整个思想表达的关系。在教学中,对这些词句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地大体了解,而要细细品味、潜入底里。
首先要借助工具书,使理解做到准确。语文学习是和工具书相伴相生的。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帮助其理解,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有的教师每节语文课都会引导孩子翻查工具书,也有一部分教师,除了按要求教会二、三年级学生查字词典外,很少对学生进行查工具书的指导,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是不负责任的。教学中,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师还要明确,停留在工具书上的理解虽然准确,但是它是缺少具体语境的比较生硬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要“激活”语词。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凭借生活经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关键词句,是培养学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时,在听课过程中看到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某个字或词在工具书上的意义用大屏幕呈现,让学生判断。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其中,“抽”的解释是:①长出。②吸。③浓缩,收缩。④从事物中抽出一部分。⑤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学生很快选出了“长出”。这个环节就有些死板、教条,这样的理解也缺乏深度,有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句话中的“抽”是整个句子的眼睛,也是理解整个段落的“灵魂”,可谓“一字千金”,一定要激活“抽”字!实际上,“抽”极为传神地表现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哪儿能一个“长出”了得?在理解本文的“抽”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抽刀”“抽打”等动作,帮助学生体会在本文中,“抽”除了“长出”之意,同时还伴着“快而有力”,这恰恰表现了春天新的生命在孕育!
三、重视环境描写的词句教学
小学课文多是文质兼优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师们多关注的是对人物思想的剖析和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对于那些看起来次要的,诸如环境描写的语句置若罔闻,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教学。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很看重自然风景在作品中的地位。他在《失去风景的时代》中写道,“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了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曹文轩老师关注作品风景描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力时,也要善于抓住文中那些风景描写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力和美感欣赏力。如《小英雄雨来》中写芦花村美景的句子;《夜莺之歌》第一自然段写战争造成的凄惨场面的句子以及第二十一自然段描写森林中弯曲小道的句子;又如《荷塘旧事》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美丽荷塘描写的内容,等等。哪怕只有一两句,教师也要花精力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并引导学生理解风景美和文章主旨的关联。从小对学生渗透审视美的深刻思想,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另外,对特定环境描写的句子,教师也不可掉以轻心。比如,五年级的《一个苹果》一课,有一句背景描写:“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教师在教授这一句时,就要引导学生建立联象:在这样一个三米长,两米宽的防炮洞里,六七个志愿军战士挤在那里。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由于缺水身体很差。有的战士身上有伤口,还有一个在躺着。这样一想象,同学们就被带到了战争的情境中。小朋友们脑中有了形象,才可能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和文中志愿军战士对话。又比如,“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要抓住“闪进”这些含金量高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什么是“闪”?为什么“闪”?躲炮弹,躲敌人啊。“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要让孩子连贯读下来。“要知道这个火线运输员也是防炮洞里的一员。他捡了个苹果,自己并没有吃。”这点可不要忽略,这就是苹果来的原因,也是故事的起因。透过外貌描写的语言,抓住满身、撕、划破、血迹斑斑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处境,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火线运输员的品格就被品味出来了,也为下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阅读能力考查就是测试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如读画横线句子,请你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火线运输员?或者说,读文中外貌描写的句子,这位火线运输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们说一说,品一品,悟一悟,文本语言就落地生根了。又如,最后一段的“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为什么说泪珠是“晶莹”的?“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来自战友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其中“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指什么?战士们丝毫不考虑自己,自己牺牲了不要紧,死掉了没关系,几个战士的情谊最重要,这就是一种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危难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小小的防空洞中几个战士比天高、比海深的战友情谊!类比推理,幸福就是别人的心中装着你!作者是为幸福骄傲,为团队骄傲!正因为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金钱换不来的,因此,文中的这个泪珠才是“晶莹”的泪珠。这样的理解就深刻了,走进课文中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与教育。这样的课才会深刻,学生读起来自然会充满深情,教学也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欣赏并仿写句子是词句运用的着力点
学习语文,语言的习得很重要。积累好词句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阅读课堂就是积累语句的最好场所。积累不要一味堆在课下进行。有的老师提倡课下让学生自觉积累,这只有少数自觉的人才能做到。小学生年龄小,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句子,他们一般认为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或者有四字词语就是好句子,其实这是个误区。这样理解的好句子是狭隘的。自然,形式上有特点的句子是表达的好句子,但是能承载思想的句子更是好句子。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许没有那么多好词语,但是寄托着大思想,抒发大情感,展示着大画面。凡是带有真挚情感,既朴素平实,又生动形象,尤其是他人不太会表达的那些句子就是好句子。一些写景的句子、通俗而富含哲理的句子等,都应该视为好句子。如一年级《丁丁和牵牛花》中,“牵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吹着快活的小喇叭。”三年级《失踪的森林王国》中的“小猴子在林间悠来荡去,梅花鹿在泉边饮水,兔子在草丛间出没,鸟儿的叫声婉转动听”等等,都是好句子,这样的句子在书本里比比皆是。
可以说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篇篇都有精彩的句子,教师不要只顾阅读理解,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积累优美语言。但做到自觉积累,前提也是要理解,不理解的积累是没有多大益处的。我们的教学中要有欣赏语句的环节,最好还要多些创造迁移的设计。比如《落花生》一课,“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样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它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时空间隔大。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好句子,再引导他们分析好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发现,句子是动词的重复,读起来富有节奏,语言也很欢快。进而,我引导学生想象劳动的画面,体验劳动的欢愉。接着,我引导学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比如学校的值日劳动、课间活动等,你会用“……的,的,的……”这样的句式表达吗?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仿照例句来表达。学生组织语言后,一组组句子就出来了:“轮到我们组做值日了,我们几个相互配合,洒水的洒水,扫地的扫地,擦黑板的擦黑板,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下课了,大家跑到操场上,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踢球的踢球,好不热闹。”……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开去,生活中还有一些场面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于是“今天家里来客人,妈妈说了要吃饺子。我们几个都忙开了,和面的和面,拌馅儿的拌馅儿,擀皮儿的擀皮儿,包饺子的包饺子,大家都沉浸在包饺子的家务劳动气氛中了。”“植树劳动开始了。我们几个一组,栽树的栽树,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不一会儿,一棵棵小树就栽好了。”这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教学!
当然,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研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欣赏文章表达特点等,这里不一一展开。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应该是作者、编者、教者、学习者、媒介采择、环境设计等多元思想的碰撞。课堂应该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习惯、产生智慧、达成内心愉悦的场所。教师只有端正教学思想,避“炫”求“实”,步步踩稳,学生才会有积淀,才会捞到“饺子”,这才算做到了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和“接地气”。
一、欣赏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着不少描写自然之美的篇章,或华丽,或朴实,或清新,或炽烈,无论是哪一种描写方式,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看到的、所联想景色的欣赏与赞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与向往。此时,教师就需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体会,去感知那些美景,使自己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感受以及字眼的分析,来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春天。作者描写了春天的青草、花朵、春风、春雨以及活动着的人们,这些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无一不是在表达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画面。此时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用心感受,当读过几遍文章之后,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明白这篇文章是在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写了大自然的魅力。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对文章中的自然美作进一步的感受。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一句把春天拟人化,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生动起来,当教师对这些词句进行解读与分析时,学生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从而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能够对文章有较好的把握,进而使得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二、发现对比美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使得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中,既可以感受美,也可以认识丑,作者的笔下既有鲜花,也有荆棘。此时,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事物的对比中发现美,能够从表面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那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对两种人性品格的鲜明对比,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出来,使得诗歌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使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对象的,帮助学生不断发现对比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感悟人性美
①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2005年高考,原文题目:《土地》)
②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2004年高考,原文题目:《怀表,很老很老了》)
③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008年高考,原文题目:《雾》)
④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2006年高考,原文题目:《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
以上设题要么要求概括文章标题内涵,要么要求概括形象特点(人物/事物/景物),要么要求概括文章结构思路,要么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及作品主题。
实际上,散文概括类阅读题的设问,不外乎这4个区域、这4种设问法。下面以徐志摩的散文《罗曼・罗兰》(有删节)为例进行解析。
题目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要认识罗曼・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因此罗曼・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但罗曼・罗兰那时离成名的日子还远,……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分析 题目中“结合原文”明确地告诉我们答题范围,“简要概括”说明答题的方式,“究竟代表些什么”是答题的方向。题目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那么怎样具体操作呢?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进行预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同时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把握思路的时候要从下文的各个段落中找出主旨句,加以提炼概括。这些主旨句如:“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要认识罗曼・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其次,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罗曼・罗兰》围绕着“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展开,重点展现了罗曼・罗兰以其生命热爱音乐的一生,以及在其音乐生涯中受到几位艺术大师影响而施恩于后辈的高尚品德。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题干是否考查形象特点,阅读时都要将文章描写某一形象的语句画出来。
此外,还应注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和议论性的句子,他们往往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示例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暂短,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呈现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
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崂山雪地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1.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2.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1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①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②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3.2 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
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3 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4.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集句联 艺术感染力 陶冶情操 杭州西湖花神庙 颂春之歌
集句联就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中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时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不同时代作者的诗文。
杭州西湖花神庙的一副对联就是典型的集句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这副对联用了8个典故,有:
1.宋朝王诜《忆故人》:“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2.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曲名《皂罗袍》:“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3.《宋书·陶潜传》:“我醉欲眠,卿可去。”
4.蒋捷《解佩令》:“楝花风,尔且慢到。”
5.梁栋《念奴娇》:“碧海倾春,黄金买夜。”
6.黄机《临江仙》:“寒食清明都过了,客中无计留春。”
7.潘文虎《为被虏妇作》:“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浙江东畔住。”
8.辛弃疾《霜天曉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
上联大意:春分是春天的顶峰,海棠花开,燕子飞来,良辰美景怎安排?醉眠芳草怡情怀。棟花风,请你慢慢吹来。
下联大意:寒食一过,花开不再,春宵一刻金难买!杜鹃说归去来,黄莺说分分秒秒君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