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施工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工程勘察 地基处理 发展趋势
abstract: engineering is a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dopt various labor form. its main duty is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planning, feasibility study,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onitoring, acceptance and completion of safety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whole process provides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survey and geotechnical data. engineering is the first program is indispensable in basic construction, it is the main basis of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art. its main task is to find out the construction site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logical geology, seismic geology condition,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sign parameters and foundation scheme,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treat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 usually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urvey, through on-site drilling, field test, laboratory test (including dynamic and static test)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parameters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work after [1].
keywords: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foundation treatment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工程勘察行业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参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各种工程勘察单位。其主要业务是为配套设计工作提供设计所需要的勘察资料。进人本世纪以来,我国的工程勘察行业不论是从技术发展上还是改革原有体制弊端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工程勘察主专业的工程地质勘察向岩土工程方向的转化,从原来单一的一般的勘察业务扩展到包括岩土工程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检测、岩土工程监理等多个方面,其业务范围的巨大拓展,对建筑工程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程勘察行业也因此得到了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建筑行业的认同。随着工程勘察行业体制的逐步形成,勘察行业也逐步成为在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一个独立行业,并与设计、施工、监理一起构成了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保障[2]。
二.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工程勘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加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以及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工程勘察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也将面临新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工程勘察单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这一变化,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当今行业的发展趋势[3]。
2.1服务内容将细分
工程勘察行业是以服务建筑工程设计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第一阶段工程勘察体现的主要是认知作用,主要是通过一般的必要的勘察手段,掌握地基土层的基本结构性质为以后的设计实施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在第二阶段工程勘察的主要作用是咨询,在提倡岩土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勘察的咨询工作,提倡岩土工程特色在地质勘查报告上的体现。这个项目的增加对勘察单位对外扩展业务范围、括宽操作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像基坑支护、降水、桩基施工和地基处理这类原本独立且应由建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监管的项目也逐步由工程勘察单
来进行,这不仅是勘察行业业务水平的扩展也是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随着岩土工程的深入开展,现在的勘察单位是及勘察、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完整统一体,其在当今建筑行业中的比例占据了主导行业的地位。
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倡导行业性质的转化,包括由地质勘查向岩土工程的逐步转化,其要表现的是通过勘察我们所获得具体操作数据和资料优势,并以此制定更为科学和详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为了体现我们的勘察结果和整体实力,我们往往在勘察报告中详细陈述。现在勘察行业已经发展到了至关重要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勘察单位不断地扩展其业务范围,这就使得在勘察报告中不可能如第一阶段那样表现的如此详细。在这一阶段业务将被细分成多种形式,从勘察报告上看不仅仅表现勘察结果,其相应的功能、责任、施工资质、知识产权等都有了更为突出的体现,这一趋势将是岩土工程深化到第二阶段的特点[4]。
某企业接到美国客户的订单后,在东南亚的零件厂第二天便将生产好的零件,进行分装整理,第三天即以空运送至墨西哥,与其他工厂生产的零件进行组装,产品组装完成后,随即运往美国。据此完成1~3题。
1. 该企业在东南亚设立的工厂,最可能制造的产品是( )
A. 汽车发动机 B. 空调压缩机
C. 平板电脑外壳 D. 中央处理器(CPU)
2. 该企业将零件送往墨西哥组装,主要考虑的是( )
A. 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同时当地拥有广大的销售市场
B. 与美国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可减少进出口关税的成本
C. 临近美国西南部的石油产区,组装厂所需动力充足
D. 工厂劳工福利制度相对完善,劳动力素质高
3. 根据资料判断,影响该企业的生产工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 交通状况 B. 技术水平
C. 市场需求 D. 生产成本
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各省汽车产业与市场的空间耦合度。耦合度是指产业系统与消费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若产业与市场发展同步,则耦合度较高;反之,则耦合度较低。读图,回答4~5题。
4. 依据图示信息,汽车工业布局类型倾向于( )
A. 技术指向型 B. 动力指向型
C. 市场指向型 D. 原料指向型
5. 下列哪项符合题干中对2009年汽车市场的描述( )
A. 我国汽车产业与汽车市场同步发展的都在西部经济地带
B. 浙江耦合度低是因为浙江汽车消费市场广大,但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C.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经济和交通落后,汽车使用少,导致耦合度低
D. 从整体看,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很快,各省区的耦合度日趋升高
读某区域图,回答6~7题。
6. 甲城市优势工业是( )
A. 纺织工业 B. 冶金工业
C. 食品工业 D. 电力工业
7. 图中乙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是( )
A. 灌溉不便 B. 地形起伏大
C. 土地盐碱化 D. 常年低温
我国西部地区某造纸企业为获取最大利润,对其不同选点的平均成本费用(a)和产品价格(b)进行调查,形成如下图所示曲线。据此完成8~9题。
8. 该企业选址的最差位置和最佳位置分别是( )
A. m、o B. n、q C. r、o D. m、p
9. 政府为了降低造纸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要求该企业增加治污设备,加大治污投入,基于此( )
A. 产品的价格将上升
B. 该企业利润可能下降,但分布范围将扩大
C. 图中n点与q点之间的距离将会减小
D. 图中m点的成本将增加,r点的利润将上升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集中了多数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下图示意1979~2008年全球500强公司在华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结构演化。读图回答第10题。
10. 我国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市场潜力 B. 劳动力数量
C. 交通运输条件 D. 内部交易成本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服装产业中两类典型集聚区域。
(1)简述甲、乙两类地区服装产业的分工特点。
(2)分析甲类型集聚区域服装产业的区位优势。
(3)目前我国服装加工企业不断向中西部转移,对东部沿海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
12.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金砖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材料二 E国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开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简述与A国相比,C国的人口特征。
(2)写出B国从C、D两国及A国进口的主要自然资源。
(3)分析E国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4)试分析B国工业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13.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以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能源、生物制药、轻工食品、海洋经济为主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读北部湾经济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
位置优势: 。
交通优势: 。
我国建设领域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监理工程的实行,文章主要分析监理工程对建设工程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监理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法制;规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日渐增加的工程建设中,常常会有不足之处,给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监理的研究力度,规范监理行为,促使监理水平得到提升。
1工程监理的发展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合理实施工程监理制度,能够使建设单位更加社会化与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监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监理作用通常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1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
监理通常出现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期,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决策时期的工作不但可以使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降低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使项目的投资与国家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1]。
1.2使工程建设多方建设行为得到规范
工程监理企业应是社会化与规范化的,在工程实施的阶段就参与进工程建设中,并约束多方建设行为,工程监理企业的任务是根据委托合同监督管理参与到工程建设多方的建设行为。结合控制事前、事中和事后,能够对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规范且有效地管理,尽可能防止不适合的建设行为出现。
1.3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得到保障
作为特殊的一种产品,建设工程不但拥有常规产品所包含的质量特性,它还有一些额外内涵,其中包括有可靠、安全、耐久以及经济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点[2]:评价方式特殊性、波动幅度较大的质量、终检局限性以及质量隐蔽性等,这就使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能仅立足于政府的宏观监督以及承建单位的内部管理。监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就能够被不但懂经济而且还懂技术的监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监督质量责任人立即实施合理措施保证使用与质量安全,防止遗留工程质量隐患。
1.4提升建设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建设单位期望质量标准与建设工程预期功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建设投资金额尽可能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及国家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将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将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有效实施。建设单位不但能协同监理企业将工程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5工程的使用价值与质量得到保障
在工程设计时期,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专业且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对建设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质量以及功能提出更准确的要求,制定选取与建设单位需求的更合适的设计方案,从而使建设单位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以及功能方面得以实现。
2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分为监理试点、推进稳定、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已经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如下[3]:(1)在我国建设工程基础制度中,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已经形成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渐渐转变成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建设工程监理制度逐渐向法律化以及制度化的道路上前进。(2)目前,随着不断壮大的建设工程监理队伍,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进一步的提升。快速上升的注册执业人员数目,表现了建设工程监理团队正在逐步扩大以及拥有更高的素质。(3)随着监理工作范围的逐步延伸,其包括的内容有电力工程监理以及房屋建设工程监理,另外还包含有通信工程监理以及铁路工程监理等,从投资决策监理以及施工监理逐渐转变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
3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3.1法制化与规范化
即便目前我国对于工程监理出台的法律规定不多,《建设工程管理规范》在一定范围里对施工时期的监理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在我国这个方面的法律不够先进,比较陈旧,特别是市场规则以及市场机制问题上。另外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其合同管理意识大部分都较薄弱,对于监理行为的管理十分不到位,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满足效果。
3.2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通常来说,建设工程监理的职责是对建设单位所带来的项目进行管理,作为工程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所有时期都需要完成建设单位所委托的管理需求。实际上,大多都是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监理上,并且着重对工期的把控以及质量的监理方面,关于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局限的。所以,施工监理应该顺应趋势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道路前进。
3.3国际化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迅速加大开放的过程中,国外企业逐渐参与到我国的建设工程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参与的企业竞争给予了良好条件。但因国际管理与我国的监理企业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理还欠缺完善。这就要求国内监理企业接轨国际,朝着国际化发展前进。监理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从而使经验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3.4提升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就目前我国从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程师而言,绝大部分都经过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监理理论的培训,并且需要在进度、投资、质量以及合同管理上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从业。但是在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中,依然有许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没能达到需求。并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监理工作道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条件。因此要着重对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整体上将监理工程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更新知识技术,从而使业务水平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程监理的意义不容小觑。如果想要使建筑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加强工程监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借鉴优秀的国外知识与技术,逐步调整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方法,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涛.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0-141.
[2]陈武.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7+15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工业;环境;脱钩;金昌
中图分类号:1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3-0162-04
DOI:10.13483/ki.kfyj.2015.03.03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有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失衡,比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巨大等。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则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很好的模式。要低碳与发展共同前行,打破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恶化之间的连接势在必行。这个打破连接的过程就是脱钩(Decoupling),也叫解耦,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以及资源产业过分依赖,重工业比重大,劳动就业结构单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单位产品耗能大,空气与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另外由于建市时往往只考虑了资源优势,较少考虑自然条件与地理区位,多数城市位于偏远地区甚至沙漠里,又制约了城市进一步发展。这类城市若不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将会随着资源开采殆尽、环境严重污染而走向消亡。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社会面临的困难是所有城市里面最多、最复杂的,若能成功转型,无疑将在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甘肃省金昌市是典型的以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能源的高消耗紧密相连。2012年金昌市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为75.8%,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3.61%,工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7%,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市总能耗的88.23%。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物排放,有色冶金业作为金昌的支柱产业,向来是污染大户。同时金昌地处戈壁,生态承载力低,自然净化力差,高污染产出与低污染处理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金昌实现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工业发展对资源利用、环境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应用Tapio弹性脱钩模型定性定量地研究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污物排放的关系,以探索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发展之路。
(一)方法和数据
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脱钩”则是断开这种关联,即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与造成的污染。本文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统称为环境成本,代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脱钩”又被细分为“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前者指环境成本与经济同时增长,但环境成本的增速小于经济增速,后者指经济增长而环境成本下降。自从“脱钩”被引入到资源环境领域,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评估各地区的环境政策、发展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已有研究对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为主,判断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出现脱钩等现象以及脱钩的程度等。
在诸多脱钩研究方法中,以OECD的脱钩指数法与Tapio的弹性因子法应用最为广泛。弹性因子法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能够清晰界定和说明各种环境成本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数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政策方案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采用Tapio的弹性因子法,公式如下:
其中e为弹性脱钩指数,EC为环境成本,DF为驱动力,代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根据e与1的大小关系以及EC与ADF的正负情况,可以将脱钩状态分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6个类型。由于传统上以e=1来界定脱钩还是负脱钩容易过分高估一些较弱的变化,于是Tapio法将该分界点向两边各扩充了0.2,定义0.8
本文全面分析了金昌市工业发展与环境成本的动态变化,利用弹性因子法计算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废水排放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脱钩关系。
本文从2002―2013年《中国环境年鉴》、《金昌市统计年鉴》与《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具体包括金昌市历年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耗水量等。由于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较之工业总产值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所以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驱动力。
工业发展产生的环境成本有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资源索取,表现为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完成生产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后一种是污染物排放,表现为向自然环境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前一种用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用水量来分析。由于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缺失,故只能分析至2006―2012年。对于后一种,由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中废水以及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粉尘对环境有较直接、严重的影响,故选其历年排放量计算相对工业增加值脱钩指数。
二、结果
2002―2012年间,金昌市的工业高速发展,除却2008年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使得该年工业增长率仅有5.4%,剩余年份工业增加值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即%ΔDF一直为正,所以脱钩指数总是位于第一、四象限,只会出现强脱钩、弱脱钩、扩张性耦合与扩张负脱钩四种情况。但由于金昌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能耗,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举措,提高了行业加工转换效率,使能耗增长速度慢于工业增长速度,从图2中可见,2006―2012年间工业能耗总量一直在增加,同时脱钩指数小于0.8,为弱脱钩,能耗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业增长率只有5%,能耗总量几乎没有增长,可见这一年脱钩状态虽好,却是由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
金昌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毗邻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社会节水意识较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高。2002―2004年,工业用水增长量为正,同时脱钩指数小于0.8,因此为弱脱钩。2005―2006年实现了强脱钩。2007―2012年用水增加量都为正,2007年脱钩指数开始反弹,2008年达到了4.45的高值。2008年金融危机时工业增长率只有5%,而工业用水却大幅增加了24%,为扩张负脱钩。2009年为扩张耦合,2010年又小幅反弹,扩张负脱钩,随后两年脱钩情况逐渐变好,变为相对脱钩。
金昌市的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于硫化镍铜矿的冶炼过程,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核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破坏力。由于早期污染较大,近年来金昌比较注重污染物的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与工业增加值的脱钩水平持续改善,2002、2004―2009年间二氧化硫排放量都实现了负增长,因此为强脱钩。但2011年出现较大的反弹,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9%,使得指数一度达到1.72,污染物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
烟(粉)尘主要是工业燃烧、冶炼、金属焊接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环境恶化的另一元凶,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金昌地处戈壁,沙尘天气较多,自然状态下维持空气中颗粒物的正常水平已经不易,控制工业产生的烟(粉)尘则更艰难。从图中看出,脱钩指数波动较大,但除了2004、2006年为扩张负脱钩,2009年为弱脱钩,剩下年份都实现了强脱钩。总体来说烟(粉)尘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昌作为工业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排放得不到控制将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2002―2006年、2010―2012年废水排放脱钩指数与二氧化硫趋势相近,2006―2010年间,工业废水脱钩指数经历了一次反弹。另外,在研究年份中,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3~4年为周期波动。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全面分析了金昌市工业发展与环境成本的动态关系,利用弹性因子法分析了金昌市2002―2012年间工业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废水排放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脱钩关系。
研究发现:金昌市工业产值增长与环境成本之间基本呈现出弱脱钩状态,有少数年份呈现出扩张性耦合与扩张负脱钩状态。2002―2012年间,金昌市的工业产值高速增长,造成能源消耗不断增多。但由于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因此能耗一直都呈现弱脱钩。但在2011年工业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废水排放脱钩指数出现了反弹,可能是由于:(1)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有色金属价格迅速下跌,金昌市工业产值受到影响,同时工业产品产量没有减少,对金昌市工业增长形成了一定压力;(2)2011年同时也是金昌火力发电、电石、炼铁等高耗能生产快速增长的一年,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逐步实施,减排空间正逐步压缩。总体来看,金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已经开始减缓,但各个分压力的减缓幅度并不相同,有的已经实现强脱钩,有的还是弱脱钩。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就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看待脱钩过程中的波动
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向外输出资源,极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影响,一旦外部需求减少,就会极大影响当地的生产活动,造成滞销以致减产。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对有色金属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各个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量不一样,对金昌市不同的环境成本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减排容易受到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如新颁布的环境政策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新近投入使用的污染处理设备等。因此脱钩过程并不会是一路平坦,而是有波动的,甚至有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对此,政府和监督机构应该理性看待城市脱钩过程中的波动,坚持贯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因为暂时的波动而失去信心。
(二)灵活探索转型道路
资源型城市的职能是不断地开发资源和输出资源及其加工产品,其分工定位是造成现阶段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产业转型恰恰是我国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式,故而资源型城市目前只能靠技术改造与淘汰高耗能来节能降耗。由于这种方式节能空间有限,能耗不可能大幅降低,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结合其特殊性,不应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指标,实行综合治理,维持污染排放在较低的水平。虽然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但城市仍可以进行多元化有益尝试,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引言
自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全国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专业的成立象征着高校石油专业教育迈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后几年来,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该专业的硕博点。随后的几年里,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海洋油气工程系毕业生,该届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彰显了海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然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来,石油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海洋油气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严峻性较石油工程类老专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冰点。因此,低油价下的海洋油气工程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如何在低油价新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系进行常态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问题。
二、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从总体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海油和海工两个方向,其综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气藏开发、钻、采、集输四个环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但就其专业教师队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系专职教师仍存在不均衡状态,专职教师仅8人。无独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图1)。从师资上,目前硕博比例相当,博士比例占55%,硕士比例占45%。从平均年龄来看,整体年龄偏小,平均年龄不足35岁。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国内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师资上面临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是普遍的现象,教学梯队健全难;二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石油工程等院系调配过来的,而海工方向教师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师资专业结构偏差较大,导致海油与海工互为独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严重脱节,难融成一体。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油田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深化与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业交流与合作,听取油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低油价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引进相应的人才;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对优选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强硕博研究生访学模式,借鉴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其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国际高校的先进经验,填补海洋油气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对于偏远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对发表高级别的文章等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安家费等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式”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顺应海油油气开发形势下的产物,但亦不可仅拘泥于海油企业,还需胜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建立以海上石油为主、陆上石油为辅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让学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海油油气专业特色领域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把握好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强与油田现场交流和合作。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增开与油田现场研讨式课程(如16学时),任聘现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传授和交流现场的先进生产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感情培养。最后,强化与油田现场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业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提前签署“订单”,建立长效机制,等等。
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于课堂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教学,也要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因此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鼓励高校教师承担各类纵向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炼专业技术新观点和新认识,在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推进专业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教学知识点,同时也能了解油田企业科研领域,使本科生就业后社会适应性较强,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源的质量。
(二)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材规划上,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近几年来,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联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系,在教材编写上结合各自优势,联合编写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概论》、《海洋钻井平台设计》、《海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多部教材,教材内容贴近海洋油田及平台设计,符合油田发展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工程类教材,更加强调内容“海味”的特色,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的学科特色和知识点。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课程公开网络课堂,利用特色专业和建设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开放,本校及外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外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堂。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石油工程类的大赛,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此类比赛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师督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如我校近两年自发连续举办2届东北石油大学海洋平台设计大赛,形成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校级比赛,赢得了学生一致好评,参与该类大赛除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外,还积极鼓励油气储运专业、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知名度。
五、结语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全国石油院校几乎同步开设的新专业,几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当今低油价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授课阶段、毕业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环节抓起,需结合现场实际经验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发扬其专业结构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真正成为海洋石油的接班人。
【关键词】“两化”良性互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化”同步
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资源和环境难以承受;另一个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启动困难,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而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关键是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新型工业化是拉动力,创造供给;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推动力,创造需求,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一、“两化”非良性互动难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两化”良性互动,就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创造需求、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供给,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两化”非良性互动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另一种是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或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均会带来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只有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四化”同步推进的难点在于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只有52.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留在农村,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农业生产效率极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必须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转移农业人口,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而这两个要求都可以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新型工业化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新型城镇化则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由此可见,“两化”良性互动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关键载体和动力,故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三、实现“两化”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后期阶段,而城镇化进程也到了加速发展阶段。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标准,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业结构演进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出现了明显的非良性互动。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在制度体制的障碍和发展战略导向问题,因此,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在现有的发展战略。
从制度创新方面来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无论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还是城镇的经济繁荣,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而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农民能够自愿、有偿地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出让,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能够转移到城镇,参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是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使其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待遇和同等的社会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竞争,实现起点公平;其二,要切实消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保证同工同酬,实现过程公平;其三,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实现结果公平。
四、推动“两化”良性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期间的互动关系也要符合阶段的特点。一般来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工业化是核心和基础,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第二阶段是成长期,工业化开始落后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加强;第三个阶段则是成熟阶段,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一、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从2012年开始,重点实施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一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62万元,改善了基层乡镇农技推广办公环境和工作手段,增强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二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总投资130万元,筛选推广了大豆、玉米、水稻主导品种共计18个和主推技术26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1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处,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80人次,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农业科技转化载体建设工程
近两年来,为了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同江市着力推进了两大载体建设。一是加强专家指导。借助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与有关科研院所、农垦的国家和省级农业专家协调对接,分产业实施农业专家指导,在新品种引进、重大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进行把关。二是培育示范户带动。为鼓励示范户使用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投入资金达130多万元,以物化补贴的方式,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发放化肥80多吨、良种800多公斤、各类农药7300公斤、叶面肥11吨、大豆根瘤菌100多件等。示范户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建设玉米高产创建田2.07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田7.81万亩、大豆高产创建田2.06万亩。
三、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为切实解决好长期困扰农技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同江市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一是明确工程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市、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50名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每人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要求每个示范户幅射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累计联系培育500多个示范户,幅射带动5000多个农户。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得少于100天,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单产、总产两项指标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单位产量节本10%以上。二是注重实效。组建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制定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方案,在关键季节、关键技术环节,技术指导员及时入户到田,向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随时接受示范户的技术咨询,按时发放技术明白纸,做好对示范户的科技培训。三是加强督查。成立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督查组,通过电话、入户调查等方式,与示范户联系,查农技人员入户情况及为示范户服务情况,并不定期通报督查结果,真正使农技人员沉入农村,深入农户,为农民开展“零距离,面对面”服务。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速了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2年全市粮豆薯总产在大灾之年实现22.1亿斤,农民人均收入实现9458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38.1%和13.3%。
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工程
为把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入户到田,规模覆盖,突出示范引带,建设先进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一是高起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结合开展场市合作共建,学习借鉴农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按照农时、标准、管理与农场“三同步”的要求,完善“三带、十区、百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即沿3条国省公路建设3条标准化种植示范带、在10个乡镇建设10个面积不小于1500亩的科技示范园区、在100个村建设100个面积不小于150亩的科技示范田。二是高标准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在省投项目的基础上,同江市自筹资金2300余万元,在向阳镇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了800吨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中心、高标准钢骨架水稻育秧大棚140栋建设任务,2012年3月投入使用。全市投入生产的水稻种子催芽基地17个,水稻芽种生产总量可达2800吨,建设标准化育秧大棚1.5万多栋。三是高水平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依托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产业布局,分别在青河乡、三村镇、乐业镇建设了玉米、大豆、水稻等3个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高素质农民、先进适用技术、配套基础设施、增产增收效果“四位一体”集中展示。
一、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它作为社会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产物,是衡量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近年来,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涉及到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了我国国家政策和重点扶植的行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是为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总值,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机电系统的逐步成熟和稳定,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更加的多元化,发展方面更加明确,在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出口机电产品正在逐年的增加,出口总额不断的提升,使我国成为机电出口产品的大国之一,为我国机电行业的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二、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行业的关联度减低。我国的机电业发展市场集中,产品结构单一,使机电产品在发展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容易受到影响和波动,特别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而言,市场和结构的单一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的降低。第二,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我国机电行业以大中型企业为研发主体,但这些企业对于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重视度不够,对于资金的投入不够,使行业发展确定资金保障和创新基础。第三,人才的缺乏。受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时间限制,在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将会直接导致行业发展局限性。人才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是主导者也是实施者,是技术的研发者和创新意识的构造者,对于产业的发展起着觉得性的作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才的参与,人才是保障其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于提高产业发展技术,促进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发展中重视专业深度的培养,摆脱发展的局限性和单一性,积极的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以适合未来对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的变化,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工业
一、 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控制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指在保证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长期持续的工业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特定区域的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能力。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工业经济系统内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工业经济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经济系统内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经济再生产能力,是人类协调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力量的总和。它由资源支持能力和经济发展现有基础及趋势组成,前者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后者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
二、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内容的选择
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应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资源持续能力、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
(一) 资源持续能力指标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的采掘业及初级加工业,往往具有经济结构单一,对以资源为主的主导产业严重依赖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存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其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因此,在设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把 “矿产资源总量及分布” ,“人均可采储量” 两个指标列入首要指标群。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是保证资源型城市工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资源禀赋的约束条件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资源持续能力的决定性指标。“生态工业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是一个导向性指标,资源型城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其工业乃至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指标
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是描述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及发展动态变化的指标。
工业经济结构主要从“工业生产总值/GDP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资源型产业产值/工业生产总值”三个指标进行描述。工业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应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所以在这里经济发展态势的动态指标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量的增长速度(经济速度):包括工业产值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等指标。(2)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主要包括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等指标。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是评价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
典型模式为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我国,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我国有关部门将太原市列为“清洁生产”示范市。中国第一个地方性清洁生产法规《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于1999年颁布。作为企业层的循环经济法规,太原市走在了前列,经过几年的清洁生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的清洁生产实施细则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仍没有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社会环境支持能力指标
资源型城市在科技教育、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的全面进步,可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科学的城市治理机制、优秀的历史文化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诸因素是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及社会文明,因此,这个指标群中,设置了科教支持度、城市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市民生活质量等指标。
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损失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启动该指标将使资源型城市政府更加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府治理层面的政策保障。
(四)生态环境支持能力指标
这个指标对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资源型区域的工业污染,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植被率、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上,大家已有共识,不再赘述。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型发展道路的开辟。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要求代际公平,而且要求国际公平。从代际公平及城市价值的角度出发,资源型城市应逐步退出资源型行业领域。我们不能做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牺牲品,更不能以高昂的代价换取眼前微波的利益,杀鸡取卵的做法不能再继续,希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解荣华.关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有色矿冶 2006,4.
[2]沈建国,宁登.城市指标与城市管理——联合国人居署“城市指标项目”回顾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 第3期.
[3]王保彦.《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 6期.
[4]刘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可持续发展》 《山西焦煤科技》 2004年 第4期.
[5]Roberts B H.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EcologyPrinciplesand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Parks:AnAustralianCase Stud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