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第1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对于机械装置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来,我们发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剖析下面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

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比较单一,传统题目仅考虑机械部件的设计,忽略了机械方案设计,缺少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环节,学生对机械方案设计不熟悉,创新设计思维和能力缺少锻炼。

2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现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是:本科机制专业学生安排3周,机电专业安排2周,车辆工程专业安排2周;专科学生安排2周。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般是在设计开始的前1周发给学生,2周或3周后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

3设计过程指导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缺乏灵活性。学院现在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定教室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学生完成基本设计计算进入用计算机设计和绘图阶段后,学校的计算机机房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指导教师只好让学生带U盘到教师办公室,用办公室电脑对学生进行指导,效率不高。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走过场、抄袭现象严重,到了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学生连机械设计的过程都不熟悉。

4课程设计审核和答辩

目前指导教师要负责所有学生设计资料的审核和答辩工作,所有答辩需在1天内完成,课程设计常常安排在学期末,而此时,学生要忙于期末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此外,指导教师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或工作,2位指导教师要对40余位学生的设计资料进行审核并负责答辩工作,工作量很大,指导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十分辛苦。

5设计参考资料选用

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每人会有一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书编者将课程设计中要用到的资料都汇编在这本书中,这样虽然减少了学生的负担,但不利于对学生查阅和运用各种设计图册、手册的能力培养。例如,笔者今年指导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中要选用离合器,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内容直接选用,致使学生过于依赖指导书,而不会使用工具书———“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程手册”等专业机械设计资料。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为了使学生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改革与调整。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设计题目,可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相结合,或与大学生第2课堂相结合。选题不仅可以是二级展开式减速器设计,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减速器,或其他典型的简单机械装置。学生可以采用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的题目,也可以另外选题。争取做到1人1题。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对于具有创新设计的选题,要专门指定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教学院审核并确定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于既满足课程设计要求又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在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中可加分。

2强化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

加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过程指导和阶段控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上3~4次引导课,及时指出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外,还必须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并要有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要害怕返工,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要求学生及时修改,要让学生把虚拟课题当做实际工程来做,让学生认识到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任何马虎和敷衍了事的态度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学生通过改正错误,可修正和补充掌握不够全面的知识,将问题弄懂、弄透。指导教师要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应及时指正发现的问题,尽量避免以后的设计由于前面的差错而需大量返工。

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不是将学生和指导教师简单地安排在教室里,而是要切实做好阶段性检查。例如,在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学期初,指导教师要提出课程设计选题的具体要求,介绍备选题目,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意的选题。到学期中,指导教师进行选题和自选题目的审核,明确每一位学生的选题,学生开始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的前2周,学生进行设计计算,到集中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时指导教师审查设计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学生在集中时间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零件图及装配图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准备答辩。

3课程设计成果审查与成绩评定

加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资料审查和答辩。成立答辩小组,由教研室或课程负责人组织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4~5名教师成立课程设计设计资料审查和答辩小组;在答辩前严格审核学生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资料,审核通过后才允许答辩;答辩中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严格按照答辩程序,从自述、提问到答辩,使学生感受到课程设计的严肃性;对于未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或确实较差的少数学生,要进行重新答辩,个别课程设计极差的学生判定其成绩不及格。对于课程设计设计资料审查和答辩小组的教师要核定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我们对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设计方法和手段、时间的安排进行了改进,课程设计期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应用PRO/E、UG、CAXA等通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零部件三维设计、虚拟装配、有限元分析和动态运动仿真等,大大提高了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及工程素质。通过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有了直观的认识,验证了各零部件之间的位置和运动关系是否正确,是否会发生运动干涉等,并能及早发现和解决在设计中未能全面考虑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陷,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机械创新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结束语

第2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后进行的一项实践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工艺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先修课程的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联系工程生产实际和零件的具体工作条件,设计合理的工艺工装,同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机械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要求学生能独立编制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其中一道工序的工艺装备(夹具),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在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运用设计资料、进行经验估算、考虑技术决策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机械CAD技术[1]。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2-3]。

1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及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

我校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学生,课时安排为两周(28学时),具体内容是编制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器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其中一道具体工序的工艺装备(夹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确定生产类型,分析零件工艺性。(2)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零件毛坯图。(3)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计算各工序切削用量;计算时间定额;绘制工序简图等。(4)填写工艺文件。(5)设计某一道工序所使用的专用机床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6)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1.2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根据我校机械相关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采用传统设计模式,即主要体现在绘制二维工程图环节里采用手工绘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创新点更为欠缺,因此学生的设计结果质量不高,具体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主要体现在:

(1)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我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内容来看,与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一致,设计题目较成熟,与之配套的指导书、参考资料等也较完整,形成设计过程规范化的一种模式,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上的步骤进行设计计算,并撰写设计说明书,也正是因为这种教科书式的模式下导致学生的设计理念单一,设计的产品缺乏创新性。

(2)从设计手段分析

设计手段主要是人工计算和手工绘图,人工计算不仅浪费了大部分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发现错误返回修改等工作比较繁琐复杂,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同样,手工绘图效率较低而且返回修改也很累赘,这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违背,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要求。手工绘图导致学生出现局限于二维设计、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拓展的情况,仅从二维空间去了解设计过程,无法提升到三维空间层面,对夹具体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等认识不充分,由此对夹具体的整体设计与装配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

在这种设计手段模式下,学生与专业软件(如CAD、UG、Pro/E等)的应用脱节,同时对整个设计方案和结构创新设计的考虑较少,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软件知识的掌握及将专业软件应用于工程设计的能力培养,更加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去解决工艺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实际问题,并需要查阅大量的机械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而部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却不够扎实,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薄弱,导致最后完成的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2课程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相关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个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设计内容

在保证工作任务要求、设计难易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扩大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增加学生自主选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结合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竞赛主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以参赛作品的某些零部件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对象;第二,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以广州圆大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部件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对象。由于设计内容对象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工程项目,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更能挖掘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创新能力。

(2)改变设计手段

充分利用专业软件工具,在绘制二维工程图环节要求学生利用CAD或UG,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CAD、UG两门课程,学生已经掌握CAD和UG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了能使二维工程图与三维实体的关联性,推荐使用UG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和制作二维工程图。

UG是Unigraphics的缩写,是一个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于一身[5]。UG具有强大的工程制图功模块,依据三维实体模型可制作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工程图,此外通过UG的装配模块能实现对产品进行模拟装配和干涉检查,以检验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将三维设计软件UG应用于课程设计,使三维建模与二维工程图紧密结合,大大提高学生使用三维软件进行自主设计的能力,并改善设计质量,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因此,在开展各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从理论教学和践教学上严格要求,同时多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案例,以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进行课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UG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以CA6140车床后托架为例,其三维模型,该零件安装于CA6140车床床身的尾部,起到支撑的作用,以防止丝杆和光杆下垂,保证在工作循环中,保持水平,托架的结构形式同活动钻模版相似,但其作用仅在于支撑丝杆和光杆,托架不起直接保证加工精度的作用,但它却直接影响机床能否正常的工作。在完成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参数计算以及设计两道工序的夹具(镗φ40+0.02050孔、钻φ6和M6孔)之后,运用三维软件UG对两副夹具体进行三维设计。

第3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Abstract: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 system, and it is the first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ystematic, highly engineering design integrated training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basd on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urriculum design training, conducted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focus and the showing form of design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methods, of practice, train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who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needs.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ourse design;comprehensive design;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01-02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通过该环节的实践训炼,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加深扩展己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初探,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设计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验证所迈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改变,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我校培养人才方案的重点以成为必然,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应的教学体系也在进行适应性调整。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将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其在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及设备的故障分析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占的教学比重在逐年增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最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越加显现出了其重要性。我们围绕着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成果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讨,指导学生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创新设计思维,应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考虑相关的工程技术要求,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设计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的经典设计题目,这是由于减速器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减速器的零部件覆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不同类型的减速器和参数的设计参数要求,所设计出的减速器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 选择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可行的。然而, 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 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 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外, 我校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 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使学生缺乏新奇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影响设计成果。因此,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和学生对本门课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势在必行。

鉴于我校的机械设计、材料成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材料科学、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其专业跨度大、学生人数多以及减速器涉及的设计问题的经典性,故减速器齿轮减速器设计题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设计题目,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 给出电动机的动力参数, 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箱的运动。在这样的传动设计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机床,这样既进行相关的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设计,也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 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不再进行传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而是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汽车用变速器,这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同时也符合专业培养的特色。实践证明, 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 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进行创造性设计,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机械专业等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提交一份装配图、一到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外,还要提交箱座和箱盖的零件图。这样更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现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程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观念,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来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让同学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大家对减速器的常见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和装配关系, 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有零部件设计一个合理的轴系,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参数要求设计出合理的轴系结构和尺寸。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过于集中的指导方式,变“集中式指导”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设计前通过集中式的讲解交待清楚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已有的设计经验,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初期的入手难得问题,对于设计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应交待清楚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走弯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到教室中去,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集中讲解,对个别底子薄的同学应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障碍性问题,便于设计的如期完成,在设计的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在不改变学生原有总体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完善此设计,让学生能真正地进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体,在完成此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完成一次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收获自己的设计成果的成就感。总而言之,课程涉及的改革方向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3设计成果的展现形式

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绘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为手绘的设计草图,手写版的设计说明书,以及电子版的设计总体装配图和典型的轴类、齿轮类和箱体类零件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设计、生产、试验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在我院的机械设计专业率先试点要求总体装配图利用CAD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应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维绘图软件完成齿轮、轴、箱体、端盖等所有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完成整机的装配,然后进行机构的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

设计成果的评定方式,改变原有的只看图纸的评定方式,采用答辩与平时的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准备情况、出勤率、进度、协作、总结等表现。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地看待问题和总结能力,能够强有力地督促学生及时地解决设计过程所存在的细节问题,防止懒散和懈怠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全体机械设计基础教师的努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和实践,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在设计手段上应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在成果的展现形式上突出了实时动态的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再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我们全体机械教师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第4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械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衔接方案;教学实施

分类号:G622,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50-02

一、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阶段侧重人文素质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掌握。中、高职阶段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图2所示。

2.课程衔接方案。根据中、高职各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以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同时实现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无痕衔接,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见表1。

3.中、高职衔接课程核心课程。根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及中、高职衔接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现确定6门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核心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数铣、加工中心,综合实训)、《特种加工》(含电火花、慢走丝)、《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含课程设计)、《塑料模设计》(含课程设计)、《冷冲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这6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均在高职阶段完成。(1)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数铣、加工中心,综合实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零件普通铣削加工》、《数控编程与仿真》、《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数车)等课程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2)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特种加工》(含电火花,慢走丝)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零件线切割加工》(快走丝)课程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3)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制造工艺》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4)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塑料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部件设计》(含课程设计)、《AutoCAD》、《模具拆装与测绘》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5)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冷冲模设计》(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部件设计》(含课程设计)、《AutoCAD》、《模具拆装与测绘》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6)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钳工工艺与实训》、《机械零件手工制作》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二、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设置

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根据图1、图2所示课程体系,分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安排中、高职衔接课程。中、高职公共课程依据湖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结构标准的要求设置。中、高职阶段按一体化设计和开设专业课程。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将中职阶段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和高职阶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该中、高职阶段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中、高职阶段课程不重复开设、重点突出、难易适当的要求。目前,已经在合作的中职学校中实施了四个学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吴甚其,等.湖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S].2015.

[2]熊建武.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特色试点班(模具S2013-2班)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Z].2013.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Project of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UN Zhong-gang,XIONG Jian-wu,GONG Yan-li,YI Jie,JIAN Zhong-wu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第5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在对“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采用“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设计作用,能够使课程设计质量上一个台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及考评标准,切实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与作用。

关键词:

综合课程体系;改革;机械设计基础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了以下问题

1.1课程设计以齿轮减速器为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三、四周之后单独进行,有的专业甚至在下个学期才安排课程设计。这就造成了一个体系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对理论分单元的理解缺乏系统的概念,忽视各个部分间的联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时间共2周,除去教师开始布置任务、专题辅导(结构工艺设计计算和CAD绘图)和学生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外,学生要在1周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结构设计计算和绘图工作非常困难,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消化和思考。

1.3学生对课程设计(齿轮以减速器设计为例)的内容缺乏系统理解。设计时很难和理论内容建立直接联系,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对相关技术标准、手册、设计准则不熟悉,依葫芦画瓢的不在少数,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强化工程概念的目的;课程设计内容难以强化学生在制图和综合应用基本原理、标准及设计准则进行设计的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目前企业界真正需求的。

1.4设计内容陈旧,设计方法呆板,设计手段落后。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思考,而且将错就错,掩盖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使通过了课程设计,也收效甚微,达不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

1.5上述问题也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生产实践,甚至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上现状就要求我们通过机械设计基础及其课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改革,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提出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

2具体改革内容

根据社会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融合和相互渗透,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新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1改革教学目标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面向职业岗位,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构建动态教学目标。

2.2改革教学内容

①时间整合: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同时增加设计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②内容整合: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在设计过程中引入相应课程基本知识点,使理论与实践设计工作真正对接。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与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并在各个设计环节以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在设计过程中以任务引领使学生主动掌握相应基础理论,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在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理论课程内容。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合在一起的教材和指导书还很少见。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综合设计的教材和指导书也是课程体系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设计手段改革

传统的人工手动设计计算及绘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科技。现代化综合设计手段的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在设计过程中加强CAD、UG以及虚拟样机技术的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著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观察设计对载荷分布和强度的影响。改革设计手段,与现代化设计技术接轨,同时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2.4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翻转课堂”组织授课,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微课。微课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再通过“翻转课堂”课后在线讨论和课堂师生面对面讨论答疑,内容层层递进,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安排任务,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每个小组长将讨论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及时纠正同学们的理解错误。

2.5改革考评方式

第6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创新教学 实验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Experiments and Design Training and Promot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Machinery Basic Courses

HAN Shangyun

(Guangzhou Public Utility Technicia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00)

Abstract Machinery foundation course a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achinery professional,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 the successor of students study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necessar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urses,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s 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mportant effect.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basis for curriculum reform experiment with design, develop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design and practical ability, so as to promote innovative teaching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s.

Key words machinery basic course; innovative teaching; experiment; design

1 在教学中增加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我国的机械工程技工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就可以发现,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实验注重于课程基本原理的演示、理论验证以及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创新能力等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关于工程实践环节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各种试验进行配合。实验不仅仅只是对教材知识的验证和演示,而应该更加关注实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此,就可以在以往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3DMC机构组合与创新实验、JPCC平面机构组装实验、轴线结构创意设计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组装、调试、设计、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3DMC试验台的开发和研制中,就是按照机构组成原理和创造性思维原理进行设计的,它是具有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化实验测试设备。这个试验台可以对学生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学习中所萌发的各种创新性思维进行实现。试验台不仅包括了组成机构的高、低副杆组,组成这些杆组的各种构件、机架以及其它的辅助连接件等,也包括了关于机械转动方面的内容,有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带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通过对实验台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通关试验台还可以对执行构件和中间任意构件的速度、位移、加速度进行测试通过进行实验,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自身的思维、动手能力相结合,对实验题目进行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构思和优化,对试验设备进行拆装等,从而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延伸和创新。

2 对课程设计模式进行改革,使设计内容更具创新性

机械基础设计训练一般有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创新活动。在机械课程体系中,课程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与设计内容已经不符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课程设计。如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将原来使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在做机构的运动分析改成了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可以在完成理论教学后进行课程设计任务,也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一定程度就与其同步进行。提前将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查阅资料。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可以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解决,或者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本着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辅导的思想进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可以让教师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而学生自定题目就要求他们要进行更多的调研工作,这样就可以了解更多的设计内容。在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同时学生个人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如在机械设计中改变课程设计模式时,利用CAD编程代替原来的减速器传统设计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现代设计理论,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在课程设计环节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辅助学生制作虚拟样机操作等。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3页)

3 开展创新设计活动与创新型实验开发

在课程设计与创新设计中将实验装置作为相关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验室中进行课程设计或创新设计,如通过对3DMC试验台的开发和研制中,完成一些学生的课程设计,通过试验台将学生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学习中所萌发的各种创新性思维进行实现。对于各个基本结构,它们的性能是非常有限的,只是针对基本结构进行创新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将多个基本结构进行联合使其成为一个组合机构再进行利用,这样就能够满足人们对机械性能、运动规律和形式的需要。通过利用试验台提供的组合机构供拼装置,对组合机构进行创造和研究,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组合结构的各种性能,为以后的机械创新和工程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利用“黑箱”的形式来体现出课程设计内容中对机构的功能要求,在给出的机构创新设计题目中,要求学生对机构的功能要求进行仔细具体的研究,用多个子功能来表现总体功能,并对各个子功能的功能元解进行有效选择和确定实现对机构的功能设计。运用的方案需要具有灵活性,符合对题目的要求,对各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交流,不断促进学习的提高。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给出题目,但关于构件方面做好要求控制在试验台配置范围内。在进行题目的设计时,要不断地研究,从中找到问题,并从中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实现设计与试验的有效结合。

同时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机械创新设计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一些好的作品设计拿到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中进行评比,有利于验证设计的成果,同时可以加强技术的交流 。创新设计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在实验室中也可以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将一些实验对学生开放,让他们对试验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并安排好设计步骤,通过老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设计。通过这种实验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总结

通过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各种机械工程的实践训练,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建生,吕亚清,张志.基于项目制的《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46-48.

[2] 王世刚,林景凡,李西兵.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创新教学平台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0.

第7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法

中图分类号:TH16-4;G712

前言:中职学校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机构,提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增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法探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教法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施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二者之间的实际关联进行课程设计针对性的提升,造成很多的课程难以在机械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关联性机制的构建,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置情况无法适应课程的针对性要求。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细节设计的过程中,虽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却无法保证全部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最终导致很多的问题仅仅能够适应系统化知识的处理要求,难以保证同多种多样的业务岗位形成一致。还有一些课程的设计在系统化方面仅仅能够保证教学的学科具备完整性,难以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教学目的进行实际工作细节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同中职学校的学科完整性取得高度适应,无法从根本上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内容缺乏连贯性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仅仅能够将课程的细节设计作为基础性内容,难以保证将机械制图或金属材料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连贯性处理,使得很多的课程设计活动无法在众多基础知识的有效联系之下实现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学人员仅仅根据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完整的设计,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计方案无法适应机械制造基础的实际要求。还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设计存在学科跨度过大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只能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针对性的增强,无法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能在连贯性模式的带动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机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并没有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教师同学生的有效交流之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依然由教师进行诸多教学内容的承担,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影响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进行了沟通机制的建设,却难以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能够在教学内容的有效影响下进行沟通机制的完善,导致很多沟通机制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正规化处理,无法适应基础理论的应用要求。

二、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首先,在进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课程都能在具备针对性的情况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此外,要使用图纸教学等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加以设计,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应图纸阅读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环境中课程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全部的机械零部件造型设计活动加以处理,使后续的图纸阅读教学能够使中职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阅读并理解图纸的能力,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问题。可以将机械制图的教学同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教学进行结合,使教学活动可以将二维制图和三维制图进行综合处理,保证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将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升中职学校每一项教学工作的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进行完整的设计,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设计方案基础,使学生可以在造型技术的有效应用之下进行测绘技术的科学处理,使学生可以在产品资源的具体优势影响下进行教学活动针对性的提高,使用图纸这一具备较强直观性特点的物品进行造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测绘技术的实施可以适应课程设计活动的技术性要求。

(二)提高课程设计的连贯性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机械基础知识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全部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开展之前对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升课程的连贯性等级。此外,要根据机械综合分析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对全部的应用性机制处理特点加以处理,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综合分析机制的处理要求。可以结合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原理特点,对所有的机械设备互换性基础资源实施质量控制,使机械基础知识教学能够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备分析等不同累别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处置,保证所有的课程设计活动可以适应教学程序规范化处理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机械分析技术的实际特点,对课程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维护管理意见进行处理,保证所有的维护技术都能适应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要求,以便机械类基础知识的处理活动可以在维护机制的有效帮助之下进行故障性因素排除机制的构建,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水平。

(三)完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沟通机制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都要加强对沟通机制的关注,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领导和协调之下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处置,并使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零部件加工机制的要求。

结论: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的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完整的分析,并对相关课程的教法进行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第8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一、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强化学生基础性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验教学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课程都要开出一个以上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系列课程,并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能力。专业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实验的同时,使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开放专业实验室,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学校实现课程资源和实验资源共享的同时,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并、重组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创新综合训练平台。改变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状况,根据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建设多个具有专业特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开发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设计类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容易滋生抄袭的不良风气。教师在选题上应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尽可能做到每人设计的内容不同,增加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第9篇: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课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UG软件

[作者简介] 梁永江,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和设计,广西 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79-00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设置的一项实训环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初步掌握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可以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熟悉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学会查找和运用有关技术信息及资料,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增强独立、全面、科学的工程设计能力。

一、高职高专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采用减速器为设计对象,设计题目一般为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内容包括电动机选型、传动方案选择、v带传动设计、传动零件设计、强度校核、减速器箱体设计、螺栓连接选型、键连接选型、方式设计、附件设计等。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以往的教学方式也一直沿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计算、查资料、图板或Autocad绘图。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思路清晰,基础知识尤其是二维制图读图基本功扎实,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相对较薄弱,设计计算、分析、绘图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学生在绘图的过程当中对基本的三视图关系解读困难,在工程制图时对设计中零部件内容,装配关系不了解,导致信心不足及后面的胡编乱造、抄袭、敷衍了事,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在课程设计中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随着CAD/CAM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已日益发展和成熟,高职高专近机类的专业,在开设机械设计课程及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同时,也开设了三维软件如Pro/E、UG、Catia等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机械设计基础及三维设计软件教学,从多年的教学反馈来看,由于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相对直观,解决了令很大一部分学生读图识图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用三维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学时编排困难等原因造成机械设计与三维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始终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普遍感觉抽象,很多学生感觉困难甚至放弃,从而出现设计抄袭现象严重,教学效果甚微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学完三维软件后也没有有效地加以实践。因此,应将三维软件应用于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甚至是后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实现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也能将三维设计软件有效应用于机械设计,培养出能适应CAD/CAM 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企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三、UG软件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提供的功能

(一)三维实体建模与修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强调边计算、边修改、边画图的三边设计过程,画图与计算修改是互相补充,交叉进行的,一些零件的尺寸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获得,但有一些零件的尺寸则需要通过画图、即装配后根据结构才能确定。如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中,因为箱体中大部分尺寸的确定都是和其他零件尤其是轴系零件安装定位的整体设计要求相关联的,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设计错误却难以发现的情况,发现后修改也相当困难,有时甚至需要重新画图。

UG软件的装配建模是用于产品的模拟装配,支持“由底向上”和“由顶向下”的装配方法。即在装配过程中可以直接建立和编缉组件,一边装配一边建立组件,可以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所有修改直接反映到组件部件文件;也可以独立创建单个组件部件,然后添加到装配体中,一旦对组件部件进行了修改,所有引用该组件的装配体自动更新。这就为机械设计的边画图边修改的交叉进行提供了技术便利。

(二)装配与拆装动画

UG软件的装配爆炸图能将装配体中的组件沿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偏离原来的实际装配位置,用来表达装配体中各组件的装配关系。此外,UG软件提供的装配序列可以使用户控制一个装配体的装配和拆卸顺序,并可以创建动画模拟组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教师可以在指导设计过程当中应用装配爆炸图对减速器箱体中的零件装配关系进行很轻松的讲解,学生做完设计后也可以对成果进行装配演示,极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二维设计中学生不理解,教师不知如何教的现状。

(三)出具装配及零件的二维工程图

课程设计的难点是在装配图的绘制上,学生由于空间与平面的思维转换能力不足,不管是手工绘图还是Autocad绘图,常出现读图制图困难的情况。而UG软件的二维工程图纸可以由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且图纸严格地与三维模型相关,设计的三维模型有修改会及时反映到二维工程图中,辅助学生进行三维与二维之间的转换,从而也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二维平面图的读图制图能力。

四、运用UG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和建议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教会学生查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协同合作的能力。减速器的零件设计中,很多零件是标准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设计软件的外挂建立如螺栓螺母齿轮的三维模型,以减轻学生建立零件的负担,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设计结果表现出来,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上交的设计结果材料包括设计说明书、一张减速器装配图和若干张零件图,设计成绩的评定多数是以只看图纸的方式,而运用UG软件辅助进行的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与多数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一样,很容易发生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所以,在设计时应适当进行分组,每组学生给定不同的数据。此外,设计成绩的评定方式,采用成果汇报及答辩、平时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五、结 语

在CAD/CAM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一步开阔学生工程设计思路,提高学生工程设计水平与设计创新能力,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的兴趣,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成燕,刘喜平,等.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