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税收风险管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收风险管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税收风险管控

第1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据统计可知,我国较多的施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曾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较多的企业在境外市场不断拼搏,很多建筑企业的业务已经扩大到上百个发展中或者是欠发达的国家中,不断参与国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对企业实施支持“走出去”的战略,并在此过程中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走出去战略中给予企业有效的引导,帮助企业积极拓展境外市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的发展实力在竞争中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施工企业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实力去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由于国内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我国施工企业境外承包业务的利润率大幅度下降。曾经的低成本劳务输出方式已经不能再为企业创造足够的收益和利润,再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世界各国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经济低迷,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境外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再者,由于国内国外的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是不同的,财政法规和社会环境等差异因素对境外施工企业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境外施工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稳定发展,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就要加强对境外工程所在国家进行税收政策研究,分析当地国家的税收筹划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税收筹划管理体制,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要积极研究外汇资金的流动方式,降低外汇变动给境外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二、税收筹划的定义和内容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要提高自身的利润率并降低税收风险,就要做好相应的税收筹划工作。而做好税收筹划工作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税收筹划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规定,在不违反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纳税方案来筹划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以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税收筹划工作首先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遵守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指导,不能一味的按照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同时,税收筹划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施工企业要在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开展前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税后利润,以便施工企业能够真正实现税收利润最大化。

(二)税收筹划的主要内容

税收筹划的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和实现涉税零风险。税收筹划工作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从而有效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目标。避税筹划是指企业可以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避税手段,利用税收法律法规条文中的漏洞或者是空白来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以便实现合理合法避税。避税筹划工作不是违法行为,避税筹划行为与偷税漏税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家只能采取相应的反避税措施,例如国家只能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来限制避税行为,而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制止或惩罚避税行为。节税筹划是指纳税企业在不违法国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法规定的条例或者是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税负。企业在进行节税筹划工作时,可以利用税法规定的起征点的不同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和筹资投资活动,巧妙安排,合理节税,这样就可以在符合国家税收法律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节税。转嫁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不违法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相应有效的措施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以便转嫁企业的税收负担。境外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或者是降低价格等手段将利润或者收益转移到税负较低的国家,或者是通过价格调整将税负转嫁给上游的企业以及下游的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施工企业税负的转移。实现涉税零风险是指施工企业要全面了解自身的账务,及时核算并交纳税款,及时向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这样就可以减少施工企业遭受税收处罚的可能性,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这种税收筹划方式不是直接降低企业的税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使得施工企业可以间接获得税收收益,也可以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进而可以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基础。

三、境外施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内容

境外施工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税收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环境差异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平稳健康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汇率风险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币值被迫升值,且升值一直有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境外施工企业的境外收益、资产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人民币增值,因施工企业的外币债权总是大于债务,使得产生汇兑损失,直接增加财务费用金额降低企业利润,增加了企业的外汇风险。

1、使得企业的营业收入降低。我国境外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合同大多数是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由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所有项目都应当按照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作为记账本位币,即要将利润表中的项目收益换算成人民币。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使得同量的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数量减少,导致境外企业的营业收入降低。

2、企业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外汇缩水。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会使得债务人受益,债权人亏损,而汇率下降也具有类似的效应。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使得以美元表示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价值下降,境外施工企业的债权权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境外施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使得企业以美元表示的资产价值降低。同时,由于境外项目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外汇管理程序,境外项目所在国通常会限制项目建设资金大量回流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导致境外施工企业未结余资金数量较多,这一方面使得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使得外汇价值下降,直接影响项目的收益和价值。

3、生产和营业成本增加。境外施工企业在开展境外项目时要外派本国工作人员到项目所在国家进行项目指导和监督,而外派人员的薪酬是按照美元计价,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相应调整外派人员薪酬,保证外派人员工资换成人民币后不缩水,这样就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其次,由于境外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数是从本国的银行中借贷获取,企业要获取美元计价的收益时要将其转换成人民币归还给银行,这样就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税收风险

由于国内外的税收法规和税收政策的不一致,企业进行纳税申报时面临的程序和税收负担也不一致,使得境外施工企业在开展境外施工项目时获取经济效益面临的税收风险增大。税收政策和国内差别主要有所得税、增值税、财产税和利润税等税率的不同,而且这些税收种类的征收范围也与国内税种征收范围不一致,加大了境外施工企业计算应缴税收的工作量,提高了税收计算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间接的加大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增加纳税风险。同时,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设置了相对较高的关税以限制境外施工企业进入,这样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加大了境外施工企业的税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境外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境外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风险、审计风险和核算风险等内容。资金风险是指境外施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和资金拨付手段复杂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资金拨付会有一定的时滞性,工程承包项目资金的拨付和资金预付款资金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就会给境外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周转压力,不利于保障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审计风险是境外施工企业在开展境外施工项目时,由于地域差别和审计制度的差别的存在使得未来项目的决算财务审计工作要受到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多方审计,只要未来项目没有通过其中一方的审计,项目工程就难以通过,境外企业面临的审计风险压力巨大。核算风险是由于中外财务核算工作难以同步进行而带来的风险。境外施工项目在国内或者国外发生的费用,在国外或者国内不被认可,因此不能被纳入财务核算范围之内,使得中外财务核算的结果不同,从而影响境外施工企业的纳税额不同,这样就使得境外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不一致,项目效益难以准确计算,财务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加大,不利于境外施工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境外施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和风险控制工作的措施

境外施工企业要想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从税收筹划和风险控制入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一)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具体措施

1、要熟悉了解境外工程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展相关的税收筹划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境外工作所在地的税收法律法规。施工企业开展境外工程建设的前期,其财务人员就应该对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制定相应的税收筹划操作方法。境外企业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翻译机构或者团队,对工程项目所在地或者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准确无误的翻译和解析,以便帮助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制定有效的对策,为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成立税收筹划领导小组。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协作性,税收筹划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境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相互配合。因此境外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时,可以成立税收筹划领导小组,以便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而统筹税收筹划工作,为税收筹划工作提供人员支持和组织保障。成立税收筹划小组,应该要注意税收筹划小组的组织构成,要注重提高税收筹划小组的工作效率,避免设置重复的岗位造成小组机构臃肿。再者,要注意防止税收筹划小组的权利过分扩大化,境外施工企业在机构设置中要注意权责分配,明确权利和责任,领导小组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应付首要责任。

3、确定境外项目实施的法律形式。境外工程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应该要理解工程所在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从而确定适合施工企业的项目法律形式。比如,境外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税收法律特点,可以将项目设置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这样就可以将项目所需的生产性材料或者物资进行转移定价,从而将利润和收益转移或者留在税率较低的国家,以便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再者,施工企业可以预测工程的利润率,从而为制定项目的税收筹划目标提供理论基础。4、制定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案。税收领导小组要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熟悉项目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将项目的利润率水平和税收筹划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分析项目实施环境的利弊,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税收筹划方案可以指导税收筹划工作的具体实施,可以给税收筹划工作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施工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

1、从企业所得税入手控制税收筹划过程中的风险。境外施工企业可以结合项目施工的成本构成来降低企业应缴纳所得额,从而实现企业所得税筹划。境外施工企业可以将境外发放的工资计入项目外帐成本,同时,在项目所在国购买生产性物资或者是生活性物资时,应该索要当地税务机关认可的发票并妥善保管。再者,对进口的施工物资和生活物资,境外施工企业要向当地的国税机关提供相关的清单和价目表,以便这些类似的开支和费用可以归为税前法定扣除项目,从而获得当地税务机关的认可。对于为开展境外施工项目而采购的施工设备,采购人员要妥善保管设备采购发票,要注意发票的合法性和可被认可性,要确保发票的抬头和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名称的一致性,无论是境内购买的设备还是境外购买的设备,都要保证发票可以被税务机关认可,以便为后期的设备折旧抵扣相关费用成本提供依据,进一步为降低企业的所得税风险提供保证。

第2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 企业 税收筹划风险 影响因素 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税收筹划风险也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都会对其税收筹划风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必须要科学、合理、正确的管理和控制税收筹划风险,以减少和防止企业因税收筹划风险带来的各方面损失。本文通过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成因的分析,就如何强化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便促进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1. 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前,影响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1企业风险意识不足

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的一种,因此,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即只要企业发生财务活动,就必然会存在税收筹划风险。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税收筹划风险的意识不足,认为只要掌管好资金的使用情况,就不会出现税收筹划风险,这是错误的观点。对税收筹划风险的认识不足是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

1.2流动资产不足

充足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在到期偿还借贷债务时的重要保障和物资基础。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变现能力不强、流动速度过慢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则会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损,在造成企业过重债务负担的同时还会对将来的资金借贷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引发企业的财政危机。

1.3缺乏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根据其资产负债表分为三类。即:固定资产由大部分长期负债和长期自有资金筹集;流动资产购置由流动负债筹集;亏损造成全部自有资本以及部分负债的消失。这三种情况若在实际操作中处理不好,就极容易引发财务危机,继而威胁到企业的发展。

1.4缺乏科学的财务决策

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务决策的失误。而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正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基本原因。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普遍存在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的现象,使得决策常常发生失误,从而引发税收筹划风险危机。

1.5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目前,有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过多,导致企业无法顺利的进行债务的偿还,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加强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上述文章中提到的关于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影响因素,要想加强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

2.1要增强风险意识,注意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

企业要在进行业务共享协作时,要注意供应链给企业内部带来的外部威胁,增强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和控制意识,注意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造成的影响和威胁,从而避免外部风险对企业内部造成的冲击,提高企业的内部税收筹划风险控制。

2.2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加大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的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账目进行审计和检查,以避免由于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资金挪用、资金体外循环以及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同时,要强化业务应收账款的核算工作,对于企业应收账款科目,要设置相应的辅助措施及时地反映应收账款所含内容的变化与更改。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业务发生单位的付款办法、资金归还方法、资金归还期限及违约后的责任划分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增强企业上下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

2.3加大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力度

目前,很多企业由于流动周转资金的不足,造成很多大型业务和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严重影响着企业在行业内的声誉和信誉。因此,企业要加大融资渠道的扩展力度,及时的、保量的为企业进行融资,以缓解企业周转资金的紧张。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企业可以利用所开展的业务项目,选择加速折旧的方式,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发行企业债券,针对一些周转资金不足的情况,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解决。此外,企业也可以与业务当事人或投资者进行BOT形式的合作,实现多方面的资金筹措。

2.4加强资金全面预算机制的建设

企业要大力加强资金全面预算机制的建设,积极制定企业内部的资金全面预算制度,以防范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风险。例如,在财务业务发生之前,控制好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和金额,预算机制的编制要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为指导,并对业务开展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以便减少资金的盲目投入和增加,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

2.5加强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机构的建设

企业要加强对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健全,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资金结构,达到控制和管理税收筹划风险的目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完善资金结算管理机构的建设。

2.5.1要在资金结算机构的内部,建立统一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划拨审批制度以及资金管理风险预警制度等等。

2.5.2企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业务管理者的设置以及财务业务的分布状况等方面来构建资金结算机构。

2.5.3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以便于管理人员对结算机构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的监督和考查,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2.6加强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应从上到下的认识税收筹划风险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经营发展的影响,明确财务信息化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要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如ERP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统一企业各项管理政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加强全体员工对财务信息系统的认识学习和与理解掌握。同时,要注重风险数据的准备收集工作,规划和统一各项税收筹划风险数据倒入和核算等工作,以避免出现税收筹划风险数据收集的失真性、错误性和延时性。

结语:

总之,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预见习和可控性。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加强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从而确保企业平稳、快速、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焕玲,孙志亮,郑少锋.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邵明媛.基于企业筹资行为的税务筹划风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3).

[3] 杜东华. 浅议企业如何控制“特别纳税调整”引发的涉税风险[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4).

[4] 杨立铭,张建华,王艳文,周玉梅. 税务筹划的风险与规避[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第3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 税收征管;税收风险;管理完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75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33- 03

0 引 言

从2002年开始提出税收风险概念以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识别、风险指标等方面展开实践。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各种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 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 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 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 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 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 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 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 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 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 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审计;高效税务;风险控制

高校税收管理经常被高校管理部门忽视,内部审计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因税收政策解读不全面、税收筹划不合理等引起的审计关注事项。总体而言,高校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因税收行为未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风险,即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刑事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的风险;二是隐性风险,即对税法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度不够,形成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对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利益造成隐性损害。因此,高校税务风险控制应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点来抓。

1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纳税业务。个人所得税方面,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年所得12万元及两处和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以各种名目发放给本校教师的补贴、奖金是否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发放给外聘教师劳务费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向职工发放的各项福利,以及赠送给外单位人员礼品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于高校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执行。在涉税风险方面,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不合理、避税不合规、少缴、未及时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涉及科研经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项目减免等方面。例如: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免征高校的技术转让税、技术咨询税等一些增值税。增值税的税收管理重点在控制隐性风险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本将成为高校增值税管控的重点。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有所涉及,但业务量少、金额相对较低,风险控制相对较容易。今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拓展,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高校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2.1提升税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税务风险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教职工及时宣传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增强全体人员的纳税意识;二是聘请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财务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单位、各部门面对面进行税法政策宣讲活动,详细研读、剖析各项税法政策。三是对重点部门、重要课题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一线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税收法规政策。通过宣传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改善高校的税务风险管理环境,树立诚信纳税、合理合法避税的理念,有效实现对高校税务风险的管控。

2.2加强税收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税收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日常业务环节,从票据管理入手,加强对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两个方面控制。(1)加强高校票据管理。票据管理是税务管理的基础,也是税务控制的主要风险点,票据管控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高校纳税工作的最终结果。各个高校应对涉票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分工、流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注意不相容职务控制。另外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高校票据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跟踪开票、收票、存根的具体情况,不断提高了票据管理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差错、舞弊的发生,从而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2)加强控制税款申报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是涉税工作的核心环节,而税款的申报与会计的核算的正确性是密不可分的,财务信息的完整是高校税收业务内部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将各类收入按照应税、免税项目予以区分,例如,对现有的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设立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两个大类,然后对应税业务根据税种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单独明细核算,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实现合理减税的目的。(3)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高校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税收筹划工作也同等重要。高校税收优惠众多,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应定位为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工作之后,应配备专业人员开展该项业务。税收工作专业性强,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应围绕一些税收政策,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要注重纳税筹划成本与节约效益之间的合理性。三是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必须有紧迫感,要注意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则不仅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甚至合法也可能会变成违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税收风险控制工作越来越严峻。高校应稳步的、有序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梅娟 单位:武汉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仰巍巍.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校涉税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14).

第5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1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我国税务稽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七成以上企业存在重大的税务风险,近九成企业存在一般性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甩不掉的影子”和“定时炸弹”,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如此高比例的税务风险,下面将从企业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外部因素

1.1.1  宏观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风险

宏观环境受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人口、自然等因素影响,多变而难以预测,是引发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宏观环境的变化可为企业发展带来机会,但从税务风险管控的角度,宏观环境的多变,会大大增加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难度。全面的税务风险防范是建立在可预见未来的基础上的,未来可预见性越强,风险就越可控。然而宏观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对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和税收筹划产生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会降低风险防范的效力,另一方面还会增加风险控制的成本,使得税务风险防范的成本效益下降甚至是不可取。

1.1.2  税收法律法规变动带来的风险

税收法律法规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随着经济发展,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出现,对税法不断提出挑战,所以对待税收法律法规要从一个动态的角度而不能静止地看待。比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一件商品的完成可能要经过多个企业多个流程,营业税重复纳税的缺点就会不断被放大,直到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才终结容易重复纳税的营业税。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对不达标准电池的控制迫在眉睫,所以自去年2月开始起对部分电池开征消费税,有方向性的引导消费者消费,同年取消了对轮胎征收消费税等。如此伴随经济的发展,许多税法旧制度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由于企业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很难做到与税法同步,税法的这种推陈出新,不断调整给企业纳税和风险防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1.3  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税收筹划是利用税法合理地降低税负,它与避税最大的区别在于合法性,虽然税收筹划是依法而筹划,但它的合法性往往需要经得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而在税务机关确认过程中,客观存在由于执法人员素质不够或执法不当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税务管理体系复杂,税务执法主体多元化,涵盖海关和财政,国家税务税和地方税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在税务行政执法上往往存在权力重叠,且税务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定和处罚权,只要是税法没有规定或规定模糊的地方,税务执法机关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和判断来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增加企业的纳税难度和税收风险;企业在办理税收优惠或减免过程中,提交的手续和资料需要主管税务机关的审批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存在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故意不作为、慢作为,导致该退的税迟迟不退,该优惠的迟迟得不到优惠,增加了企业的税收成本。这些税收执法不规范行为,给企业的纳税带来诸多不便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1.2 内部因素

1.2.1  优惠政策的了解或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

税收优惠政策顾名思义是可以带来合法的节税,帮助企业发展和降低企业税负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在给企业带来优惠的同时,一般对企业也会提出诸多条件。如果企业对这些优惠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但无法满足优惠政策要求的条件,将会错失优惠。如残疾人员占总员工的比例达不到要求而享受不了福利优惠;软件开发公司未及时报税务机关进行资格认定,导致无法享受增值税税负不超过3%的政策。另外在相关优惠条件符合的情况下,企业还需充分准备资料和及时报备,否则面临主管税务机关不受理,而不得优惠的风险。

1.2.2  业务部门缺乏税收常识带来的风险

税法基本常识是涉税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不了解,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但现在很多企业职员往往不具备基本税法常识,不知晓税产生于哪些环节,认为税是财务的事,业务部门就负责业务,采购部门只负责采购,税上的事全部推给财务来做。殊不知产生税的真正环节是业务而非财务环节。业务部门不按税法要求开展业务,拿回来的发票不能抵扣,三流不一致导致虚开发票等,增加财务工作难度和企业涉税风险。正是由于涉税人员缺乏基本常识导致企业多纳许多冤枉税,增加企业的税负。

1.2.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税收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包括授权审批控制、内部监督控制、组织结构控制、会计记录控制、资产保护控制、职工素质控制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是否科学,从制度层面管控着企业的税务风险。比如授权审批控制中如果约定企业业务部门在谈业务和签合同时需要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审核和签字,就能够有效地防止业务人员只顾做业务,而忽视税务风险的弊端;采购部门开展业务时,对于新涉及的条款及发票的形式和内容需经相关财务人员签字把关,就可以大避免税负转嫁和虚开发票。如果企业缺乏这些必要的税务管理制度,就难以从源头上降低税务风险。

2  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税务风险,不像商务风险那样风险与机遇并存,而更多体现为负面的影响,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转化为利益损失,如此这样不仅会损伤企业利润,妨碍其商业目标的达成,还会给企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增强税务风险管控和防范,减少税务风险引发的成本和负面影响,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1 加大宣传,强化税务风险意识

加大宣传,通过宣传栏、会议及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途径来增强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向员工和管理人员捋清税的产生过程,让员工从根本上理解税的产生环节,而不能把责任推给财务部门,突出强调企业在销售、采购、报销等环节各自责任,及易发生风险的地方,以及遇到问题时咨询及解决的途径,来强化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

2.2 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素质水平

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涉税人员采用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措施,帮助他们对各自领域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帮助其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法律法规,并对其存在的税法上面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解答和模拟应对,来提高涉税人员的税法知识储备,帮助员工运用税法知识进行商务谈判,为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提高管理人员税务风险意识

管理人员的行为和意识是企业文化的风向标,反映到税务风险意识也是一样。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不但要在制度上加以落实,更要体现在管理者的日常行为和意识中。如果企业的管理人员不重视税务风险防范,在开展业务或做决策过程中不考虑税收风险,这种行为会很快传递到企业的基层人员,导致整个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在组织层面自下而上难,自上而下易,企业要想树立良好的税务风险意识,就必须从管理层做起,上面有要求,下面才会具体落实,这样自上而下的形成的税务风险意识,才能在企业的日常工作开展和跨部门合作过程中得到体现。

2.4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作为税务风险防范重要举措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一直被多数企业所忽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对税收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测算来管理税收风险,使其成本效益最大化。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往往难以开展,导致财务部门对领导的不合理涉税行为不敢言,对业务部门的工作又难以渗透,无法有效控制不合理涉税行为的发生,而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合理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能够突破组织结构的束缚,直接针对涉税行为人为进行管理,不管理是领导的涉税行为还是跨部门的涉税行为都受其约束,方便税务风险的把控。

2.5 定期开展税务风险内部审计

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监督。定期不定时地开展税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制度的效力,通过税务风险内部审计来发现和反馈企业税务工作的不足,监督税务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人员的行为规范,使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6 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为了鼓励特定地区,行业的发展,国家在税收方面会推出新的鼓励政策:如国务院为了鼓励西部开发,规定在特定区域和行业方面符合鼓励的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来缴纳企业所得税;为了降低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国家税务总局及财政部推出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购置税政策,在纯电动里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还可以享受补贴政策等。税收优惠政策大都需要企业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享受,企业要想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好处,就有必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和积极落实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2.7 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

税收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起到调控经济的作用,不同时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一样,税收政策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而在对税收政策的把握上,企业永远要比税务部门慢一拍,企业要想合理地规避税务风险就有必要及时与主管税务机关联系,保持步调一致。同时我国的税法在征管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地方具体的税收征收管理办式还不一致,税务执法机关在特定领域拥有较大的自由裁定权,企业在做纳税筹划时,其合法性需得到主管税务部门的确认。类似情况下,企业需要主动地了解主管税务机关的工作流程和公事风格,做到积极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在税法的理解和纳税节奏上与税务机关保持一致,尤其在一些税法规定模糊和新情况的处理上要得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从而避免税务风险。

第6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 基层 国税部门 税收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一、滨湖税务所在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9年以来,我局形成了以东风税务所为汽车行业专业化管理所,滨湖所实行“行业+事务”专业化管理,军山所实行管理员制度的基层税收管理格局。滨湖税务所在实行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前进,积累一定的试点管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明确一个思路。

滨湖税务所的试点改革思路是:“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共享为支撑,管事与管片相结合,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二)实行“两大行业”和“五大分类”。

将税源户管进行分类。依照两条标准,将纳税人大体分为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两类:一是税源规模标准,将缴纳国税500万元以上各类纳税人作为重点税源企业,其他作为一般税源企业。二是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选取重点行业作为重点税源。将部分机电、家电、食品、现代制造业按行业管理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纳税人作为一般税源。再者是将税收管理员管理事项进行分类。

(三)坚持二项原则。

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滨湖税务所将其管辖范围划分为八个片区,结合重点税源企业在各片区分布特点对各行业实行分类集中专业化管理,从而形成纵向从管理事项划分业务流程、横向从属地划分管辖范围的纵横结合的分类管理格局,实现“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高效管理模式。管理标准与流程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分工是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标准化则是分工专业化的必然保证。

(四)取得的成效。

初步实现了经验型评估向制度型评估转变。滨湖税务所通过专业化改革,建立了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从全员评估向专业评估转变,从随机评估向制度化评估转变,从“普遍撒网”向“精确定位”转变。截止2012年,共开展评估54户次,通过评估补缴税款1800万多元。初步实现了由个别分散服务向专岗集中服务的转变。滨湖税务所将纳税人发起的工作事项集中到专设的税源管理岗受理,通过内部流转整合办事程序、通过团队协作保障服务效能,减少了办税环节,融洽了征纳关系。据统计,集中服务以来,平均办税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一次办结率达到了95%以上。

二、基层国税部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基层国税机关以往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税源管理。一是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弊端凸显。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之前,原先实行的是属地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税管员“一人进户、各事统管”,在工作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随着经济的增长,税管员人均管理企业越来越多,而且还要承担税收宣传辅导、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40余项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工作任务,税管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用于催报催缴、资料整理等案头工作,不仅使纳税服务作为核心征管业务的地位不突出,而且容易滋生“税权寻租”的腐败行为。这种保姆式的税收管理模式,使人少事多的矛盾愈显突出,税管员常常感到疲于应付。二是监控手段落后引发税收执法风险加大。从之前税源监控管理的状况分析,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与评价,普遍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全部信息的掌握和对事前、事中动态监督分析。三是随着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税收专业化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也随之不断加大。总之,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在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前提条件下,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但是,基层税务部门税收专业化管理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专业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从我局机构设置和人员现状来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必须做好基层机构设置,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如何在特定的有限机构职数内设立专业化机构,并进行职能分解需要深入研究。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我局职工108人,税收管理员33人,占到全局人数的30%,其中:滨湖税务所19人(管户最多);东风税务所11人;军山税务所局3人,一线税源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如何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包括业务如何重组,岗位如何设置,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如何实现是一大难题。干部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年龄上看,我局干部平均年龄已达44岁;从知识和能力上看,大专以上学历占全局比例100%,中级职称以上占全局比例12%,其中税收管理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占到全部税收管理员的60.4%,税收管理员年龄偏大,距专业化要求的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尚有一定差距。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

武经区国税局征管纳税人在2012年4月突破5000户,总体平均户管量不大,但作为户管量最大的滨湖税务所,人均户管却超过150户。2011年,我局实现税收收入163.3亿元,2012年实现税收183.42亿元。对滨湖税务所而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是增强税收管理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也是减少税收执法风险,保护税务干部的需要。

(三)信息管税问题。

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但面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形势、新内涵和新要求,信息管税任务仍然很重。具体来说:一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渠道还是办理登记和纳税申报;信息采集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涉税第三方信息、集团化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发票相关信息采集不到位,机打发票开具监控不到位,大型商场税控装置推广应用进展滞缓。

(四)专业化纳税服务问题。

机构改革前,税务局只管收税,没有服务一税,税务局干部是官老爷,手中大权在握,企业和纳税人都得听我的。机构改革后,自上而上都重视和强化了纳税服务工作,武汉市国税局设立了纳税服务处,我局设立办税服务厅。但税务干部头脑中的官老爷思想是根深叶茂,要低下官老爷高贵的头为老百姓服务,为纳税人服务,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三、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税源分类管理。

在具体方法上,市、区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户的分布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状况,灵活选择采取“行业+规模+事务”为主要模式的税源分类方法。既可以在以行业分类为主,在行业分类之下,再按规模科学分类;也可以规模分类为主,在规模分类之下,再按行业和事务分类管理。或者选择采取行业分类、规模、事务分类并存的模式进行税源分类。即在区局先将重点行业分类之后,其他税源再按规模分类的方式。

(二)加强机构、职能和人员重组工作。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原则:按照科学化和有利于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在保持现有机构的职数、名称不变情形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完善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和职能,搞好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重组。对武经区国税局机关: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上收部分高风险税源管理职能和事项,直接参与税源管理,进入实体化运作。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对基层税务所:对税源职能分解,各所可根据税收征管实际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采取“统分”或“内分”方式因地制宜地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职能合理地分解到相应的征管机构之中,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相对集中的重点税源,如重点企业税源、重点行业税源,以及涉外税源,实行“统分”,由区局指定税务所专类分组管理;其他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实行“内分”,可继续坚持税务所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税务所实行分类分组管理;个体税源可实行属地原则下“统内结合”的方式。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第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导向。第二,要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任务,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建设。第三,强化纳税评估工作。要抓住纳税评估这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对纳税评估,区局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为基层税务所提供一个实用、有效的纳税评估支撑平台。

(四)加强税源信息管理。

第7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工程四期建设,不仅仅是税务方面,还将非税业务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多维化、全方位的全流程监控,我国正向“以数治税”时期迈进。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以及逐步提升的税收违法成本,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涉税事项存在于每个环节,这也意味着税务风险无处不在。企业根据战略经营目标和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产销活动,有效控制可控因素,以降低企业税务风险为导向,制定和执行风险应对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企业税负最小化,这就是税务风险管理。公司的税收风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部分公司因涉嫌违反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时充分足额向地方政府合规缴纳企业税款,而受到地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直接遭受企业财务和商誉双重损失的情形;二是由于部分公司税收管理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既不能准确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有关政策,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税务计划,从而造成多缴税收,增加了企业财务的负担。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税收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成本支出和管理事项,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税收。企业税收管理通过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税费,节约经营成本,降低财务负担,从而提高利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二)有利于规避企业涉税风险。随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快速发展,众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规模的企业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司内部的资金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活跃。为在这个新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公司都通过多样化的经营发展策略来壮大企业规模,这也扩大了公司的涉税风险种类,从而增加了公司涉税业务的复杂程度。重视税收风险管理可以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规避涉税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费用。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合理进行纳税筹划,科学安排税款缴纳时点,在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延期缓缴税款,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之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已经根深蒂固,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税收支付是一种必要的财务支出。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指导下,管理层通过更新换代机器降低制作成本,通过减少雇佣工人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批量采购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但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费,进而减少经营成本。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管理层只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重视税务的风险防控,没有对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只有在税务风险爆发时才进行处理,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税务风险管理相脱节的表现。同时,大部分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解所处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按照出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得到的应缴税额,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受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高低的影响。一名合格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会主动请教专业人员,学习税务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合理地管理企业的税务事项,最优化企业纳税方式,力求降低税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忽视了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模糊了这两个部门的职责,为减少管理成本,甚至让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即使是在大企业,很多税务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必要的经验交流,无法实时了解税收政策和涉税事项的处理流程,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局限于管理发票、核对账目、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在财务部门,这也间接导致了多种问题和风险的产生。(三)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很少有企业将税务风险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企业税收内控机制是监控税收风险的“防火墙”,企业想要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建设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控机制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税收内控制度不规范,税务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定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与评估,税收风险分析评估控制措施的设定、监督和改进举措欠缺规范,缺乏高水平的绩效考评制度等,这些问题会使公司的税务事项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处理,进而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四)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税务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均无法避免,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还需将企业内部的各业务部门和外部的税务机关联结起来,共享税务信息,让企业各相关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监控各项税务风险。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过分注重“商业保密”,不允许员工随意讨论和泄露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致使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专家之间存在信息不能顺利沟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职能不同,对同一事项的认知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容易使事情处理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税务风险。(五)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稳定。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稳定性稍显不足,变化较大,这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约束性标准也会存在适应性变化问题。税务机关执法系统规范性不足,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出现。面临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国家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宏观调控,在相关税收政策上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频繁变化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税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不能为获得更大利益而铤而走险做出偷税、漏税、虚假账目或拒不缴税的行为,还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并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政策做出综合分析,甚至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解读与应用也会有所区别,这些条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一)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优化。对于企业来说,不稳定的环境意味着税务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应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先把管理层和财税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向其灌输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让企业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税收风险理念的重视程度。之后再自上而下弘扬企业纳税文化,安排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必要的税务风险防控培训,争取让“税务思维”深入人心,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降低税务风险,以风险管理理念的常态化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二)建立税务人员培训机制。企业一旦违反税法,不仅需要补足税款和缴纳滞纳金,还会影响纳税信用评级,甚至可能会面临刑罚,后果非常严重。这就对税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税务人员对我国税法不够了解,就可能因处理不恰当或不及时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公司要为税务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到公司进行税务知识系统培训、对最新税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等。同时,企业应建立合适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利用奖惩机制让税务人员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三)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在过去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考虑到管理成本而使会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职责不清晰,专业程度也不够高,难免会有疏漏之处。由于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繁多且不断变化,公司合作项目范围愈广,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团队,能够及时调整分析企业的涉税问题,开展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还应执行税务风险监督检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排查税务风险的盲点及死角,把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四)完善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企业要想有效地实现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就应该以行业特点和最新税收政策为准绳,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通过《企业发票管理办法》《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等条例对日常的基础性税务事项提出具体的标准和流程,规范企业的涉税行为,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开始,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制度渗透到点点滴滴之中,科学构建高效运行预防机制,加强日常税务风险防控。此外,合理利用财务指标构建税务风险分析模型,识别企业风险隐患,适时提供涉税风险警示,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五)健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该重视建设内部各机构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效的沟通质量是有效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保证。税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涉税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经办人员对税务知识了解有限时,就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税务风险也就产生了。此时,只有具备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及时地将信息汇总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会对该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同时,我国的税务征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区域之间具体的税务征收管理方式对政策的解读不太一致,所以应加强与外部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一些税法规定模糊和不确定的事项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提高涉税信息传递效率,尽可能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六)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税收管理的核心就是科学合理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务风险,使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在夯实税收日常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主动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税收检查工作。企业可以将风险评估时确认的风险进行登记分类,根据风险程度实施对应的风险自查,有月度检查、年度检查、不定期检查和部门抽检等,以自查、检查工作为契机,认真分析税收管理薄弱环节,深入查找改进突破点,有效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税收管理机制,提升税收风险管控意识,切实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专业人才,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改进,以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总地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强化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规范各种税务行为,将税务风险防控思维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思想意识、内控体制、业务人员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小青.浅析企业税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1(27).

[2]李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J].纳税,2021.15(28).

[3]袁艳.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税收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纳税,2021.15(29).

第8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一、地方税源管理模式的演变

以南昌市地税局为例,自1994年施行分税制以来,税源管理模式的进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分散到集中、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9月成立后至2003年),加速实现“两个转移”,着重实施了申报单项改革,在市本级和4县5区及2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设立办税服务厅,城区实行一级稽查。第二个阶段(2004年至2012年),以征管核心业务软件上线为标志,同时在夯实征管基础、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管税、优化纳税服务等方面实施了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一户统管模式,在纳税申报、税务稽查、日常管理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征、管、查三分离。第三个阶段(2013年至今),探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抓手的税源管理模式。

由于真正的风险监控体系尚在探索中,加之2013年起“营改增”工作的突然提速,为了防止地方税收收入的大起大落,在地税基层仍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核心开展各项税源管理工作(如图1所示:南昌地税现行税源征管模式)。

图1 南昌地税现行税源征管模式

二、当前地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治税水平不高。

现行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的管理方式导致各自掌握的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致使实际工作中税收执法标准、同一行业、同一事项税负等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制衡机制,因此越权、滥用权力与随意处置的现象也时有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干预执法、以权代法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带来冲击。

(二)征收管理力度薄弱。

在当前的税源征管模式下,税源管理普遍存在着管理深度不够、手段乏力等问题,导致征、管、查脱节,征管质效不高,突出表现在:一是管理不够深入。只注重绩效考核指标,而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疏于审核,导致企业纳税申报的随意性很大。征管力量分配不够均衡,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产生了重管事、轻管户、户籍不明、底数不清、管理乏力等现象;税源管理存在只注重“管”不重视“理”现象,忽视了户籍和税基管理,只侧重于重点税源,忽视了未达起征点户、零散户和国、地税共管户的管理。这些现象和问题造成了近年来征管质量与收入快速增长相背离的趋势。二是管理手段乏力。一方面纳税评估的作用没有效发挥。纳税评估变成“为完成任务而开展评估”,每年通过纳税评估移送稽查的案源“微乎其微”,评估出的税款也“微不足道”。另一方面稽查职能有待强化。目前稽查部门的选案工作还不够科学,一般只根据举报和上级布置的行业范围来选择稽查对象,稽查面较窄,造成有限稽查资源的一定浪费。三是征、管、查脱节。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征、管、查之间信息共享不通畅、职能脱节、各自为政。

(三)信息化支撑不强。

虽然近年来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客观地评价,当前信息化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突出表现在:一是业务与技术融合不够。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联系不紧密,软件开发不能充分反映业务需求。目前使用的核心征管业务软件多年未实质性升级,软件开发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多系统并存,每套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二是人机结合程度较低。征管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征管业务软件沦为“开票机”。三是复合型人才稀缺。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干部十分缺乏,往往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技术,与信息管税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相称。

(四)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征管的人海战术、以票管税等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是税收管理员无法集中精力于税源管理。传统的“划片管户”的管理方式导致所有与纳税人有联系的工作均由税收管理员落实。税收管理员的主要精力是忙于繁重的日常事务,疲于应付,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心有余,力不足”。二是重点税源管理力量不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纳税户急剧增长,与税务人员数量增长近乎零的状况形成鲜明反差,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税收管理的“无差别化”,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造成“大的管不好,小的管不了”的局面。例如,截至2014年年末,南昌市纳税人共计12.95万户,其中个体户4.44万户,企业事业等8.51万户;个体户户数占总户数34.3%(见表1:2014年南昌地税实现税收收入户数状况表)。12.95万户中,除去非正常户、无需申报户、未申报户后,实现收入户数为52 442户,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极少数重点税源户,但主要征管力量并非安排在重点税源户上。而且,税源管理工作长期以来被认为仅仅是征管一线的事情,各业务处、科(股)室对税源管理工作参与不够,了解不多,而且系统内业务各单位之间由于人员、职责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导致税源管理工作缺乏协调性,许多可以集中的力量被分散,可以整合的资源被浪费。

三是征管一线力量薄弱。从全市情况看,在征管一线普遍存在着“一多一少”和“一高一低”的现象。“一多一少”即纳税户多和税收管理员少。2004年,南昌市地税收入和纳税总户数分别为31.42亿元和4.4万户,而2014年,南昌市地税收入和纳税总户数分别为276.3亿元和12.95万户,分别增长779%和194%。在此期间,该市地税总人数仅从1 150人增加至1 270人,税收管理员仅从450人增加至486人,增长比例远低于税源增长速度(见表2:南昌地税2004与2014年度税收收入、纳税户数、地税总人数对比图)。据统计,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66户,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 000户以上。“户多人少”状况进一步加剧。“一高一低”即税收管理要求高和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偏低。从整体看,当前南昌市地税干部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达44岁;全市地税取得“三师”的人数只有71人(占比仅有5.6%),缺乏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等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尤其缺乏对税收的系统分析、预测、税源监控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

表2 南昌地税2004与2012年度税收收入、纳税户数、地税总人数对比图

南昌市地税干部中“三师”人数统计表

三、当前地方税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税源管理观念落后。重收入、轻税源的思想在部分税务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对税源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较为注重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等浅层管理指标,单纯地满足于完成税收任务,对纳税人申报的准确率、生产经营情况等相关数据指标关注不够,关联分析、对比分析不够。这种思想误区造成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无法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导致税源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税源不清,组织收入工作也难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虽然地税部门在信息管税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开发运行了许多征管软件,但是这些征管软件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忽视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进行税源的预测、预警和分析。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足。一是税源管理人员数量和管户数量不对称。随着纳税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现有的税源管理人员力量明显不足,人少户多的矛盾十分突出,要实现税源的精细化管理难度很大。二是税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缺乏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等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资质的人员屈指可数,严重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三是税源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低。目前在征管一线的税收管理员年龄普遍偏大,而且税收管理员岗位的流动性低,有些人甚至几十年都一直呆在税收管理员的岗位上,针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和轮岗规定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失。

(四)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社会综合治税的群众氛围不浓,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不高,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淡薄,缺乏索取发票、揭发涉税违法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大部分非财税职能部门不重视协税护税工作,认为税收工作只是税务部门的事情,缺乏协税护税的主动性,消极应付甚至暗地阻挠与税务部门的配合。三是涉税信息共享平台进展缓慢。目前,税务机关主要与工商、国税两部门建立了信息比对机制,与国土、房管、银行等单位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还没有实现,使税务机关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税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源管理的对策

(一)落实“征、管、评、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完善税源监控体系。

1.加强税源基础管理。一是建立与健全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二是积极督促和引导纳税人建账立制,从纳税人账簿中提取信息,掌握纳税人的经营变化状况。三是完善纳税人基础档案信息,至少应包括申报资料、基本情况、检查反馈情况、“不良记录”等内容,并随着纳税人的情况变动而变动,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税源户籍管理的“电子地图”。四是建立定期的税务登记验换证制度,加大对辖区管户的巡管巡查,使税户信息更趋真实。五是加强税控器具的推广,强化税源控管力度。

2.完善纳税评估制度。一是按规模分层级评估。由省级地税机关负责对全省重点税源纳税人企业、外资企业、跨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纳税评估;市级地税机关负责对部分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纳税人实施评估;县级局负责对部分中小税源纳税人实施评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来负责评估工作。二是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开展团队式评估,通过探索主辅评竞争机制等方式,确定主评人员和辅评人员。运用行业评估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风险识别和排序,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和疑点。三是注重结果应用。收集丰富评估指引建议,完善行业风险模型的各项指标、参数、预警值,科学评估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政策制度不明确和管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3.强化税收风险管控能力建设。要建立科学的税收风险识别、排序、应对、反馈机制,完善“税收分析-查找风险-任务推送-风控落实-结果反馈-加强管理”的工作流程,构建以省级局为中心、市级局为辅的中高级别风险推送和风险应对机制以及市级局为主、县级局为辅的中低级风险推送和风险应对框架。

4.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一是突出稽查工作重点。税务稽查部门要着重做好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推送的高风险纳税人,以及纳税评估部门移交涉嫌逃骗税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反馈查处结果,并注意发现涉税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积极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二是深化稽查管理方式改革。科学划分各层级的检查职责,实施分类分级稽查。调整省、市、县三级稽查机构职能,上收稽查层级,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逐步推行省、市一级稽查模式,适当提高省、市稽查人员比例,有效配置稽查资源。

(二)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分类分级管理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不仅是简单的按照税源规模来分类,更要从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层级分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管理。

一是按管理对象分类。根据纳税人的规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零散税源,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给予相应配套,着力做到“四管”(重点企业专人专管,实行跟踪服务;一般企业集中统管,突出纳税评估;个体税源巡查巡管,推行参数定税;流动税源委托代管,实行源头控制),实现“重点税源管严,一般税源管好,零散税源管到”。

二是按管理职责分类。从地税机关本身的职责出发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事务性工作是指日常管理与服务,包括户籍管理、受理申报、税款征收、行政审批、发票管理、任务执行等;监控性工作是指基于风险管理的税源分析与税源监控;查处性工作是指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

三是按管理层级分类。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合理界定省、市、县三级地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适时推行机关实体化。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层级分类中要形成以省局、市局为主导作用的格局,直接承担税源管理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层层把控风险。

(三)充分发挥社会化管理的优势。

第9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税务风险 风险管控

党的十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7.1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5.6万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6%。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把握好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新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稳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规避税务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1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税收风险

1.1 “走出去”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形式潜在的税务风险 许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了国内经济环境、政府关系、税收法律环境,往往喜欢用国内的管理经验来处理国外税收事项,不注重“走出去”事前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评估,等发现决策错误时造成的税务风险已为时晚矣。加之,民营企业中一般较为缺乏跨国经验人才,尤其缺少国际税务专业人才,许多第一次“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派驻海外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税务筹划经验,也很难熟悉和掌握投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使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违反了投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造成多交税、不交税或少交税的税务风险,使企业遭受到不必要的反避税调查或惩罚。同时,民营企业“走出去”时,还要认真考虑在海外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在目标国是设立分公司,还是设立子公司,不同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如果没有根据目标国的税务环境考虑好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将增大企业税务成本和税务风险,有可能造成“走出去”企业的投资失败。

1.2 各国税法制度差异及税收协定的税务风险 各国由于税收基本征管制度明显不同所带来的税法遵从风险,在对外投资税收活动中因税收协定理解不同或其它征管因素的干扰,难以避免各种税收争议引发的税收风险等。比如美国现行税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法体系之一。美国税收管辖权分属联邦政府、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及各县市。所有美国公民、在美国从事经营和投资业务的外国个人和企业都受美国税法的约束。美国现行税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构成。美国联邦政府主要征收联邦所得税、财产税与赠与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征收州所得税、消费税、使用税及财产税等。美国的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根据权责划分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联邦与州分别立法,地方税收由州决定。三级分开,各自征收。因此,美国所得税率各州千差万别,各地征收税种并不统一,各地税负均衡不一。在美国投资的“走出去”中国民营企业如果不了解当地税制的话,不可避免带来税务风险。还有比如欧盟税收政策由《欧洲共同体条约》确立欧盟委员会在贸易中财税中立原则。各成员国仍保留除关税外其他税收政策的制定权和行使权。1992年为防止税收差异影响欧洲内部成员国贸易流动,避免内部贸易投资壁垒,欧盟委员会统一制定了欧盟增值税最低基本税率标准为15%,其中社会文化性质产品或服务最低基本税率为5%。这个税率是目标性质的,具体执行以成员国制定为主,且各成员国规定各异。比如卢森堡税率最低为15%,德国、西班牙为16%,而瑞典、丹麦高达25%。正因为各国税种、税率和税制与中国税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了解和掌握投资国的税收制度,就会给“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和税务风险。

1.3 “走出去”民营企业投资规划的税务风险 在投资模式上,企业“走出去”方式的不一样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产品销售或劳务输出,这时需要考虑关税、增值税退税、对劳务分摊的所得税可能发生的反倾销税等税收风险;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资本并购,这时需要考虑资本利得税、股权投资增值产生的所得税等相关风险。在投资布局上,很多的公司都会选择一些避税地设立中转公司,因为这些避税地不仅税率很低,还有着很宽松的外汇管制措施,然而也有弊端,由于这些避税地很多都不具备商业实质,各国的税务当局都其的利润存有疑虑。在投资方式上,为了限制本国企业向国外关联公司转移利润,很多国家都会规定债务与股本比例,所以必须掌握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适当比例及相关国家的具体规定。

2 “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民营企业“走出去”必定面临着一些风险,要想降低这些风险,必须合理降低经营的税收成本,形成一系列的措施体系,形成完整的税务管理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从战略设定到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荣辱与共。

2.1 民营企业“走出去”前要做好涉税风险战略控制规划 民营企业在实行“走出去”计划之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税务筹划,把相关的税收战略制定出来,从公司层面控制好税务风险。这说明企业在选择投资国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税务方面的因素,对各个国家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税收成本尽量最低,同时也应该注意规避各国越来越严格的反避税措施。比如,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国家并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上市,二是短期套现,企业首先把目的定下来,然后才能为此制定相关的战略,考虑将来上市或脱手阶段能降低税费来进行现在的架构设置。此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国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对投资资本回收、资金汇回等方面。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通过国际并购进行,需要聘请可靠的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对被并购的企业展开全面彻底的调查,对该企业的各相关实际情况组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有利于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采用合适的并购方式来降低企业的风险。

2.2 民营企业“走出去”合理选定组织机构和投资目标国 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投资架构和交易安排。应该考虑:一是通过设立一定的海外投资架构,让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可以降低整体税负;二是通过供应链安排、交易安排等合理进行功能分配,运用包括贸易、服务、融资等方式在内的转让定价安排降低整体税负等。这些安排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是要在投资地设立子公司还是分公司?假如是子公司,那是直接投资设立还是通过中间持股间接投资设立?这些问题需要考虑投资目标国(地)税收法律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与东道国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等等,从税务角度衡量得失。因此,“走出去”企业要善于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税负水平选择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2.3 “走出去”民营企业要搞好企业内部控制和税务管理体系 企业要做好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对于“走出去”民营企业做好以下工作尤为重要:一是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相关制度规定,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和税务管理机构,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从而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投资目的国(地)的税务法律法规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害;二是设立专门国际税务管理岗位。由专业人才根据投资所在国及国际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从集团整体层面设计、构建税收框架体系,对经营过程中各个项目进行税收统筹和规划,并确定相关业务流程和业绩考评,降低“走出去”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供应、生产、销售及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环节所涉及的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铮.“走出去”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及防范[J].中国财政,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