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

第1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入世;职业前景

一、入世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需求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

(一)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外国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外国在华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其实早已看到了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加入WTO后,他们会大举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把国际化置于本土化之中,雇用大量高素质中方员工,尤其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专业人才,这从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和外国保险公司主要雇用中方人员便可看出。外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他们能够在高素质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方位需求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失去关税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必须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因为企业将不但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会要求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也就是说,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他们也渴望得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所以,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内容上都将有巨大的需求。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入世后的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去经营和运作,也必须遵守WTO规则,因此,到时众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为之提供全方位和高层次的服务。

(三)外国投资者对注册会师服务的需求

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迫切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如进行独立和公正的审计、提供规范和真实的信息及管理咨询服务等,以便进行科学决策。因此,入世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新的更大需求。要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我国政府应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育的投资,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目前大约有22所大学已实施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计划,设立了CPA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和管理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税法、经济法、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等。应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后续人才,并培养造就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十一五”期间,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将迎来大发展。

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主要是面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财经后备人才。通过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经济法以及证券投资、信息管理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之能够胜任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业务,以及专业性会计和管理咨询工作。其毕业生也适合政府与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金融证券机构等领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

二、加强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的举措

后备人才的培养已经纳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战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支持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上,将采取行业人才战略,着力推进行业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并采取五大举措支持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1)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以专项资金资助和对相关院校师资力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为杠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2)建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优秀学生到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的选派机制。(3)积极推动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优秀学生提供资助的助学机制。(4)建立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机制,畅通学生到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渠道。(5)建立开放、系统、递进的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实现深度、持续和系统培养。

三、对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看好的理由和判断

(一)注册会计师是一个热门职业(下转第26页)

(上接第51页)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3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在我国,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每年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巨大

早在10年前,我国就提出要发展30万注册会计师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对注册会计师队伍发展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行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第2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地质行业;内部审计;外包

一,地质行业外包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必然性

首先,国内的地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及分布也很不合理。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我国地矿行业直接从事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只有1.5万人,平均起来全国各省的地质局不足600人,而每个市级的地质技术人员将更少,仅有30人左右。

其次,国内地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缺乏熟练的技术。很是省份的市级地质从业人员不全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中的许多是一些低文化水平的退休人员及富余人员,然后进过简单的地质技能培训然后上岗。其别严重的是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技术人员,甚至雇佣毫无地质技术的农民工作为技术人员,从事地质勘察工作。

最后,国内的地质从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好的地质技术人员都集中在较发达的城市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的单位。大量的技术人才流失,技术骨干调离或者退休,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地质人才的“大断层”现象。还有就是我国的地质人才队伍出现了明显的老化现象,一些地方甚至没有36岁以下的地质技术员。

上述内容,概括的介绍了目前我国地质行业的现状和其存在的种种问题,明显看出有些地区或者单位,没有能力去做好或者完成地质行业内的计划,这样地质行业外包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正好有效的缓解了这种国内地质行业的紧张气氛,也成为了必然。

二、地质行业外包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探讨

1.内部审计领导模式的优越性

(1)有助于提高行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选择与构建合适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是保持内部审计组织独立的重要途径。组织上独立是内部审核独立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这是在对总经理受托责任履行的审计业务外包之后,由包括外部注册会计师在内的专业人士根据其与企业签订的合同进行内部的审计,这与总经理以及企业没有直接的利益管理。所以,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总经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提供了客观、独立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是在总经理的授权下对下属的单位及员工进行的一次审计,审计者直接向总经理一人汇报并提交给管理当局,这样就尽可能的避免了审计对象对内审人员的干涉和贿赂。

(2)有利于企业获得高质量的内部审核服务。内部审计是地质行业和其他等企业管理的智囊系统,除了要对财务进行审计外,还要进行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所以内部审计师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多面专家。会计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遍布各行各业,他们一般都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并经过考试,所以在专业能力上多强于内部审计师,同时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们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去获取最优的服务。

(3)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甘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地质行业外包内部审计领导模式的构建

(1)将部分内审业务外包。这是构建地质行业外包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其具体的设置有如下几步:

①将企业的所有内审业务按照委托的层次关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总经理所受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另一部分是对总经理下属的各级管理者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

②对总经理、总公司进行审计的承接单位一般是譬如会计事务所等专业的机构,有专业人士负责。并且这些人的酬金直接由审计委员会进行支付,由审计会具体安排每次审计的具体时间、内容、标准程序和频率。

③外聘的内审人员直接对总经理一个人负责,对总经理的下属机构、人员进行内部的审计、检查。内审人员大都是精通业务、熟悉操作流程的技术人才,由总经理聘任,但是他们的任命及撤换必须经过审委会的同意和签字。

(2)外聘和专职内审人员协同工作。一方面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两者必须各自负责好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为了提供更准确周全的审计结构,外聘审计和专职内审人员要协同工作,前者发挥其过硬的审计技术,后者发挥其极其熟悉行业内部运营的优势。

外聘人员要多向专职内审人员咨询企业的整体情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有关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以便更熟练的工作,专职内审人员可以向外聘人员学习一些例如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审计流程等知识,提高本身的执业水平。

第3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需求升温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业内急需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擅长市场开拓的外向型注册会计师人才,拥有一张国际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才更是需求旺盛。

据澳洲会计师公会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意见调查》表明,中国高校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行业的前景信心十足。调查显示,经济增长强劲及中国向海外投资者开放了更广阔的金融市场,被学生们认为是会计行业前景乐观的最主要驱动力。鉴于上述因素,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有86.8%的受访者都表示在毕业后会选择在会计及其相关行业就职。此外,89.2%的受访者表示会考取国际会计专业资格。

专家点评:据前程无忧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金融领域(包括保险、银行、会计审计等)网上职位的数量一直维持在稳定水平, 11月还有冲高之势,达到9.83万个。根据以往走势,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金融领域网上职位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

建筑行业人才招聘

“冷热不均”

日前,福州举办了一场福建省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毕业生(人才)的专场招聘会,共提供岗位6,800个,参会企业数量为历届之最。据了解,此次招聘会提供的需求岗位以土木工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和机械设备等专业居多,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

从招聘会现场可以了解到,多数国有企业摊位前,赶来应聘的学生排起长队,而民营中小型企业相对遇冷,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据一位现场应聘的毕业生表示,现阶段会倾向选择国有大企业,既对个人的发展有利,也是对目前楼市走势不明朗的一种避险。

专家点评:受房企利润普降影响,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减小。热门专业(如土木工程、道路、桥梁等)的毕业生依然供不应求。

房地产人才招聘遇冷

近日,各行业的招聘需求明显增加,但往年抢手的房地产人才的需求却减少了很多,企业招聘意愿降低。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和房地产市场还在“过冬”有关。

一家房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企业并没有打算在今年上半年招聘房地产人才,下半年也要根据形势而定。”据悉,2011年一些房地产企业由于销售形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部分管理人员年终奖都难以兑现。因此,2012年,房地产行业中的不少管理人员纷纷跳槽。

第4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机遇;挑战;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企业和投资者都纷纷把目光放在了我国的经济“大蛋糕”上,外资投入大幅增长,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众多企业发展迅速。而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为企业提供鉴证、管理咨询、内部控制、投资决策等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经济大发展,势必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业务需求。

(二)政治关注增加

前几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起国家的重视,行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的,基本与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趋同,这为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减少了因会计准则的差异而产生的“壁垒”。但会计师事务国际化人才和国际业务的实践经验欠缺,拓展国际业务,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进步,为能够“走出去”提供综合服务而积累实力。

(四)市场需求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许多政府原有的服务职能被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公共事业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服务。新增的服务对象群体庞大,这无疑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是,很多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以提供审计相关业务为主,没有及时实现业务拓展和升级从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多元化是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面临的一大机遇与挑战。

(五)经营机制逐渐完善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机构不断调整经营机制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强调自律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定时组织人员培训、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等,增强了会计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全和发展自身的机遇。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审计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关规范并不完善,筹资的企业良莠不齐,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当他们把资金投入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转化为了现实风险,就会寻求经济利益补偿以求转嫁风险。许多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托管等手段来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扭亏为盈。更为严峻的是许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很难掌握真实、可靠、完整的企业内部情况和会计信息,审计风险增加。

2. 组织形式不合理

按照《公司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会计事务所只有少部分是合伙制,大多数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一般为30万元。根据经济法的定义,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最高赔偿限额以事务所的净资产为限,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违法违纪行为很少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现行组织结构使很多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股东不顾行业协会的执业检查和法律的制裁,以业务最大化、个人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将利润分给每一股东,事务所净资产盈余很少甚至为负,忽视质量管理,这极大的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3. 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发展阶段,注册资本低、无需购置生产线、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运营成本低、收益高、国家法律监管体系又不尽完善,许多会计事务所以业务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执业风险意识不强,合伙人对事务所的日常管理更多考虑收益问题,缺乏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识,从根本上忽视审计风险。

4. 质量控制不到位

审计业务委托人与被审单位的同一性决定了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会计师的意见与委托人的意见向左,意味着将得不到审计业务或是得不到续聘,事务所出于生存需要,在执业时可能妥协,审计独立性受影响,报告质量难以保证;以项目经理、审计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的三级复核制度在审计旺季,因审计底稿较多,为了赶进度而落不到实处;质量控制制度虽有,但不深入,而且不被重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也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深入细致的处理质量问题;缺乏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业人员流动快,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普遍缺乏,优秀人才留不住。以上因素造成不少会计事务所缺乏从审计客户评估到审计工作完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流于形式。

5. 职业素养不高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受到审计对象的利益诱惑顺应公司意图出具报告,或者由于自身执业能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没能发现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这对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都是潜在风险,若东窗事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难辞其咎。

6. 社会认知差异

目前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能够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这一认识也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构成了无形而巨大的压力,但事实上由于审计方法、审计成本限制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等,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仅能帮助报表使用者合理确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不能对其经营能力及未来盈利能力做出保证。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面对挑战的对策

(一)事务所自身应对策略

1. 健全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

会计师事务所应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时时对运营情况进行监控,保证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1)建立健全统一的执业标准,执行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明确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责任,加强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外派人员复核制度,重大项目的质量复核实行条例管理;制定重大项目的评判标准,对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适用不同的复核机制;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检查制度;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2)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建立诚信档案和诚信考核机制,追究责任。

(3)建立技术支持委员会,提高业务能力。

(4)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5)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将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凝聚成合力;通过与执业质量挂钩的分配制度,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建设队伍,提高审计质量。

2. 对内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不仅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服务于市场在资源中基础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事务所应跟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4)》,拓展如下的业务范围:

(1)研究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商会(协会)等出台的新业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开展与财政预算资金相关的鉴证业务。

(2)研究出台的行业鼓励扶持性政策。如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业务拓展目标、领域、途径等,推动事务所的服务转型。

(3)研究制定的新业务指引,拓展业务范围。如《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权益确认表审核指导意见》、《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指导意见》等,将审计业务拓展的企业鉴证、管理咨询、会计、税务和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管理咨询业务。

(4)研究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签订的“行业服务政府(部门)经济社会管理合作协议”,开发承接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特殊领域、高端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业务。

3. 对外加强国际合作

(1),研究当地政策,熟悉掌握国际商业惯例、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则以及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等,寻求突破目标国家政策壁垒和地方政策壁垒的方法,开拓国际市场。

(2)建立品牌策略,打造行业品牌。事务所应打造品牌理念,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服务,保护投资者利益,赢得客户信赖,逐渐树立自己的良好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3)加强行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及战略部署,重点把握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路线、时间、规模、市场需求等,审时度势的把握好国际化合作的时机。

4.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

为领先于竞争对手,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事务所需要拥有与业务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即精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注册会计师),建立学习型会计事务所。

(1)对新进员工进行包括职业道德、职场礼仪、审计程序等相关培训,并组织考评。

(2)对老员工进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审计行业新知识培训,分析审计失败案例,通过边工作边学习,从工作中总结、反思、重新运用,加强职业道德诚信建设,提高职业关注度和判断能力。

(3)积累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加强人才储备。

(4)在事务所内部培养学习与交流的氛围,使每位员工树立努力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二)相关监管部门的对策

1. 设立严格的进出机制

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其严格审核,合理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避免恶性竞争;事务所设立后,建立对考核评价系统,对违反法律法规、发生舞弊或过失行为并给有关方面造成经济损害的,有关政府部门对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本人追究责任,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

2. 实行责任连带承担机制,加快有限合伙制推广

引进国际大型跨国会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通过限制或取消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健全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引进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改革审计委托权等手段,积极推进有限责任制向有限合伙制的转变,使有限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其负责的审计项目所导致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对其他合伙人负责的审计项目所导致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为审计的独立性提供环境保障。

3. 拓宽政府监督渠道

财政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及事务所的监督管理能够让其时刻保持警醒,对其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并且能够提供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事务所的未来盈利。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加关于因过失提供重大遗漏审计报告或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对有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个人,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实行终生禁入的处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加大作假惩罚力度,对审计独立性进行约束。

(2)加强监管力度。政府或相关监管机构应对审计过程进行复核和监督,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随机抽样核查。

(3)规范政府法定业务需求,终止企业自行聘任事务所的做法,改由政府监管部门委托方式进行审计,保证客观公正性。

4. 正确引导社会认知

公众及法律界人士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与实际有的差距,需要加强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法律界人士的有效沟通,使其了解审计目标、手段及其局限性,正确树立行业形象,纠正有偏差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朱廷辉,许家林.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史研究初步论纲[J].中国注册会计,2011(11).

[2]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11~2012)[J].会计研究,2013(02).

[3]樊翠云,刘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

[4]张伙容,朱佳.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发展战略研究[J].财政金融,2015(04).

第5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审计市场结构 审计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言

审计市场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的方法,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为SCP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产业组织是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部分和政府公共政策组成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在决定某一产业市场绩效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获得好的市场绩效,关键是运用政府公共政策来调节市场结构,促使其达到合理的状态。在哈佛学派之后,产业组织理论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许多学者针对哈佛学派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没有放弃SCP的基本框架。基于产业组织角度的审计市场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已有对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研究综述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市场结构方面,这与当时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进行合并扩张,审计市场集中度加强的现实状况有关。哈佛学派的贝恩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集中度、进入条件与利润假说”,即在集中度高到使有效串谋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少数大企业之间的串谋会提高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新企业的进入也比较困难,那么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就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假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一项基本依据。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大规模的合并导致美国政府等对由此可能带来审计市场效率降低忧心忡忡。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就此展开。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综述

( 一 )审计市场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行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从而实现收益递增的现象。在某一特定市场上,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从规模经济的含义可以看出,对其进行衡量需要对成本进行计量、产出进行度量等。但是对于审计行业而言,审计成本往往无从获得,同时对于审计产品其质量不能直观衡量,因此研究审计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时,必须突破限定的范围,采用替代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徐正刚(2006)指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事务所盈利能力、审计质量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规模效益递增是事务所之间不断进行兼并、联合以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致使西方审计市场上呈现出“四大”寡头垄断的格局,历史上形成的竞争优势则使得其他会计师事务很难对其展开有力的挑战,市场竞争态势相对稳定。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处于混沌分化阶段,尚未出现重量级的大型本土事务所。这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屡屡出现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所以优化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需要使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刘明辉、徐正刚(2005)指出由于审计行业资产专用性低、审计产品的异质性和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提生的合约范围经济等原因,审计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运用“生存竞争法”分析发现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且其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即使在该市场内部,其客户也大多为规模更大的公司。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则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规模越小其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越明显,原因在于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当局不信任、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及缺乏国际经验等。

( 二 )审计市场集中度 Mark L.DeFond, T.J.Wong and Shuhua Li(1999)的研究以新审计准则的这一事件为契机,以1993年至1996年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独立审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但却出现证券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和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规避。吴溪(2001)延续DeFond,Wong和Shuhua Li(1999)的研究,考察了1997年至1999年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按照客户股本总额的市场份额排名,无论是前10位还是前20位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1999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两部分的研究可以发现1993年至1999年期间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和监管约束的加强,可能导致某些高级差的会计师事务所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伴随了审计市场集中度的降低。余玉苗(2001)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1999年报审计进行统计,分析客户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倾向于完全竞争的结构,但与此同时本地客户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占有较高比例使得审计市场结构带有强地域性色彩。这种市场结构暴露出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缺陷,阻碍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的发展和独立性。根据发达国家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应该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这样有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发展。夏冬林、林震昃(2003)从市场集中度、审计收费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了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以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的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为依据,计算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发现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很低。同时选用2000年和2001年的样本测算审计收费水平,发现随着上市公司资产的增大,审计收费占公司资产的比例明显递减;从总体情况上看,审计收费接近于各地法规规定的水平,多数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集中于最低审计收费标准范围;对于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的争夺越为激烈,价格相对更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国审计市场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周红(2002)曾经通过对法英美审计市场和集中度的比较得出结论,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中存在两个问题,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小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少,而在针对前一点问题上政府采取的合并做大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易琮(2002)以1997年至2000年之间国内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各年业务收入资料为基础,将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上市公司审计之外的整个审计市场,按业务收入为参变量,分别统计了“所”和“二十大所”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总额,计算得出不论是“所”还是“二十大所”,其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除此之外,在1998年至2000年的证券审计市场中,我国的“二十大所”的市场集中度也在逐年升高。这个结果表明,在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逐年提高,换言之,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张立民、管劲松(2004)利用2002年A股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别计算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和离散度,发现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CR10,CR20和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数值都比较低,未形成垄断竞争关系。同时因为行政力量的干预,在我国审计市场中的地域分割现象严重。刘桂良、牟谦(2008)在分析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时将审计市场集中度、行业专长、进入退出壁垒和审计市场地域性作为自变量,通过对2004和2005年A股证券市场的分析发现,审计行业集中度提高,在多数行业中都有行业领导者,并且地方保护主义有所下降。笔者在(表1)中将上述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衡量结果进行了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5年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对于同一年度集中度的考察,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笔者在(表2)中还给出了不同的研究者在计算市场集中度CRn所使用的指标,从表中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由于早期事务所收入不可获得,或者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支付给事务所的费用不完全等原因,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衡量指标,这也使得计算的集中度产生不小的差异。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衡量指标的选取是个关键的问题。CRn衡量市场集中度本身存在缺陷,即其不能反映全部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只反映了最大的n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分布状况。同样的,在对审计行业的衡量中,CRn也不能有效的反映出所有事务所的分布状况。而国内的研究却局限于CRn指标的应用,缺少从其它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综观主流观点可以发现,无论发达国家成熟审计市场的范式还是已有国外文献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审计市场集中利于审计市场绩效的提高,如在美国,审计行业被认为具备典型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特征(Bandyopadhyay and Kao, 2001)。因此在我国进行的多次审计市场结构调整中都将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作为目的之一,众多学者也认为我国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应该是寡占型的。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审计市场的寡占型结构有利于审计市场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认为这种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实际上是扭曲的,通过分析发现审计市场开始出现集中度下降的趋势。如周红(2005)通过对世界最大40家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审计100强的数据分析,证明了近年来国际审计市场的趋势是集中度在降低和“四大”的寡占市场地位开始减弱。这是由于“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其规模成正比”的观念开始动摇,并且“四大”规模过大垄断市场的观点也开始形成,致使陆续开始出现限制“四大”的政策等。周红还认为审计市场结构的优化程度应该与所服务的股票市场的集中度相适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反而好于美国审计市场。因此在我国审计市场发展过程中应该扶植和鼓励国内事务所的发展,避免给“四大”的超国民待遇。

( 三 )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大部分企业都从事一定程度的专业化生产,即使是在从事多元化生产的企业中,也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此。并且审计产品的差异在于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很难辨别的,但是这种矛盾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纵向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得以缓解,包括培育高质量的声誉以及行业专长。 因此,在审计行业中专门化程度的研究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英姿(2001)首次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为样本,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情况,并借用了Zeff和Fossum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方法,立足于特定行业,用某一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其判断标准是:如果在某一行业中,按客户总资产或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超过4%,就认为该会计师事务所在此行业审计中具有行业专门化水平。统计结果表明,按行业性质和上市公司数量划分,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而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则较少。夏立军(2004)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的衡量、行业专长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研究的现状,认为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师行为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业专长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和审计效率等审计绩效变量的机理。关于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他指出不应直接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而应着重考察审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成本构成;并认为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客户财务报告质量、盈余的股价反应、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舞弊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验证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李慧、余玉苗(2005)对行业专门化与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优势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行业专门化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扩大行业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取得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增长和更多的审计收费溢价以及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等方面,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具有核心竞争力。文章还指出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应首先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规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从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前景等角度考虑,慎重选择将聚焦发展的行业,另外还要充分关注行业专门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洪灵、陈汉文(2007)以2002年至200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研究对象,以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及Casterella(2004)等人的模型为基准,并参照国内已有的关于我国审计定价之一般性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果建立模型,对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以目标集聚为基本战略,基于其差异化的能力在大客户市场上实施差异化的具体战略,而基于其规模经济优势在小客户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的具体战略;相对于非行业专家,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在大小客户市场上均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经验结果支持行业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之有效的一种竞争战略。陈玉菡(2008)搜集整理了2004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数据,分别采用市场份额法、投资组合份额法和对审计对象专营的加权市场份额综合分析法,对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三年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做了简要说明。研究显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专门化程度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认为,我国缺乏对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有效需求,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门化最根本的现实障碍。叶丰滢(2007)以产业组织的 SCP 范式(“结构 行为 绩效”)为行文路径,研究了2002年至2005 年间我国 A 股行业细分审计市场的结构、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对审计市场最重要的绩效表现――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家特质的国际“四大”主要活跃于大、中型客户市场,并在其所涉猎的市场领域表现出了较为系统的高定价行为,这应被理解为它们提供了以卓越品牌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品质差异化审计产品;另外,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三大”在整个审计市场活跃,并在大客户市场较明显地提供了低价,而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其他国内所则主要在大客户市场和最小型的客户市场上活跃并提供低价,但总体来看,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国内所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上存在普遍的规模不经济。

( 四 )审计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关于审计市场进入壁垒的研究大多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同时进行,我国单独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李眺(2004)从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进入壁垒和注册会计师更换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她认为进入退出的动态分析比静态分析更能反映市场的竞争状况,我国审计市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说明我国审计市场还是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管制带来的进入壁垒、结构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在更换注册会计师时由于新进入者的学习成本和客户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在位注册会计师取得了成本优势。在注册会计师更换频繁的情况下,为保持住这种优势,在位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通过专业化、声誉投资等方式来构筑壁垒,从这方面看,审计市场是存在激烈竞争的。在余玉苗(2001)的研究中发现,A股审计市场中,“十大”所的本地客户占到了74.2%,前20家事务所本地客户更是占到75.8%。说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刘桂良、牟谦(200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审计质量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即市场进入退出壁垒越高,审计质量越高,但显著性水平并不是特别明显。在规范我国审计市场时,应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一)市场绩效与审计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型,一个行业市场绩效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市场结构。那么现实中是否与上述理论相符合呢?许多学者进行了衡量和研究。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市场绩效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于进行计量之外,还在于绩效本身就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因素的概念。如果从最抽象的角度考虑,并且假定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那么经济效率就可以作为市场绩效衡量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对市场绩效的讨论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中还要考虑效率、创新、分配公平等因素。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最初是出于对审计市场绩效的忧虑,最终目的也是为改善审计市场绩效。所以审计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审计市场的特殊性,在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中,审计质量成为众多学者衡量审计市场绩效所广泛采用的指标。

( 二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 王跃堂、陈世敏(2001)以1997和1998年A股市场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显著增强,与此相反的是脱钩改制后的审计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下降。但脱钩改制却使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呈相反方向的发展。刘桂良、牟谦(2008)采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运用调整K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选取2004到2005两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审计市场集中度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反之越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就是一种非有效的市场结构,按照SCP分析范式,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市场绩效的低下。因此,优化审计市场结构、规范事务所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以形成若干大型事务所来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刘明辉、李黎、张羽(2003)以审计质量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客户资产规模为解释变量,选取了1998年至2000年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A股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和审计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并且平均来讲当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按客户数)达到7.4%时,其审计质量达到最高。按照这个比例他们发现:1998到2000年平均审计市场的最佳事务所数约为14家,而现实的情况是2000年我国共有77家参与了年报审计。由此可见,我国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的竞争,这种远远未达到最佳的市场集中度造成了审计质量低下。

( 三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 余玉苗(2004)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状况的初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行业专门化格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作为审计质量和独立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行业审计专长,以努力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降低出现审计失败的风险。陈涛、张雁翎(2006)以2004年聘用了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检验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相对于聘用不具有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而言,聘用具有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范围会更小。而盈余管理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也就是说,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提高盈利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审计质量。蔡春、鲜文铎(2007)以2001年至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的4332个非金融行业公司为样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这与国外大量研究证实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的结论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相对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负相关性的主要原因。胡南薇、曹强(2008)从审计服务供求两方进行经验分析,以验证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专门化经营。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收费溢价,同时也能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在我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具有“非常快”(very fast)的学习效应,能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认为应当大力、广泛推广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经营。董秀琴(2009)使用分行业横截面Jones模型(1991)估计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分别从投资者和财务报告的视角研究了行业专长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感知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客户的盈余质量更高,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比非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胡南薇(2009)用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以2003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分别检验了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内在绩效和外在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程度与审计生产效率正相关,异地所较之本地所具有更高的审计生产效率;行业专门化能改善审计质量,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要求,行业专门化也能够提高审计收费,事务所从而能从中实现较高的回报。研究还发现,行业专门化具有“非常快”的学习效应,审计质量会随着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的提高。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1)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是大多数文献关注的重点。我国学者采纳了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研究的经验和方式,研究多数集中在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观点,从实证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审计市场集中度。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应该采取措施建立起寡占型的市场。但从前面笔者对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总结可以看到,我们无法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找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一是由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集中于某几年的时间,二是由于在研究指标的选取、样本数据的选取中存在差别无法形成系统比较。(2)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行业专门化、规模经济以及进入退出壁垒都是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已有文献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外的其它方面缺乏研究。(3)审计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变化前后的审计质量、独立性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市场集中度低使得市场绩效大幅度降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质量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相关的关系等。但是笔者发现在研究中缺乏对审计市场绩效的系统衡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范围也很分散。许多研究局限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审计质量方面。虽然在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忽视作为一个产业的审计市场的利润水平的考察。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利润水平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当前我国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所欠缺。第四,缺乏对具体的审计市场行为的分析。大部分学者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大部分学者都是直接研究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缺乏对审计市场行为对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审计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H07ZD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

[2]王跃堂、陈世敏:《脱钩改制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1年第3期。

[3]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年第9期。

[4]易琮:《有关审计市场集中度问题的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第5期。

[5]周红:《法、英、美会计审计市场结构和集中度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6]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8]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

[9]夏立军:《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研究综述及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7期。

[10]张立民、管劲松:《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结构研究――来自2002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数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11]李眺:《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退出与审计市场的竞争》,《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1期。

[12]余玉苗:《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13]周红:《“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4]刘明辉、徐正刚:《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15]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6]徐正刚:《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经济概念的拓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1期。

[17]刘明辉、徐正刚:《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18]杨永淼、吴金波:《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研究综述》,《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9]陈涛、张雁翎:《审计师的行业专业水平对盈利信息质量的约束作用研究》,《管理现代化》2006年第5期。

[20]徐正刚:《中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叶丰滢:《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与审计价格竞争》,《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韩洪灵、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23]刘桂良、牟谦:《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24]陈玉菡:《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问题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5]胡南薇、曹强:《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行业专门化――新审计准则颁布后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26]董秀琴:《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第6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绝对数或比率与相关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会计报表重大差异的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遵循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外部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在信息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处于明显的弱势。注册会计师若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账簿,通过具体的实质性测试来发现重大的错弊,往往是事倍功半。但若注册会计师多作一些比较、分析,对会计报表的整体与各会计要素的合理性总体上进行把握,往往能很快发现重大错弊的端倪,从而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经常会出现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但一些重大的问题未发现的情况,即用常理性的知识就可判断出报表的错假,而注册会计师却未发现的重大错报,其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对分析性复核方法的正确运用,如琼民源事件等。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方式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直接通过对有关项目的对比来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的一种分析技术。它通常包括绝对数比较与相对数比较。所谓绝对数比较是指直接用相关项目的总额进行对比的方法;相对数比较是指以百分比、比率或比重进行比较来发现被审单位报表异常项目的方法。比较分析法通常可用于实际与预算计划比较;本期与上期比较;同行业之间比较。用实际数和预算计划数对比,可以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再分析其原因。通过本期与上期的比较,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判断本期指标的异常;通过同行业的比较,分析被审单位的实际数与行业平均的偏差来判断被审单位数据指标的正常性。

(二)平衡比较法 平衡比较法是指根据内在制约关系对有关项目进行计算或测定,以判断有无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它是依据复式记账原理、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数据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来判断被审单位报表数据的异常。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销售收入上升,相应的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会上升,相关的销售税金也会上升;制造业的产品单位成本通常会随产量的下降而上升;利息支出应与借款金额成正相关关系;期间费用前后各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管理费用与收入的增长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营业外收支和收入的增长没有正比例增长的关系。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各个经济变量之间互动关系的合理性,找出异常变动的项目,层层深入直至找到症结所在。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确定被审计单位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并据此判断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总体上是否合理。对于某些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来说,应按产品生产线和部门进行分析性复核。

(三)科目分析法 科目分析法是指根据科目对应关系的原理,分析有关科目对应是否正确的一种分析技术。通过选择借方或贷方科目编制棋盘式对照表来登记对应科目,查明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并分析造成对应错误的原因。该方法可应用于每个会计科目的检查,主要应用于易发生错误和弊端的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对应的科目是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等,但若与应付账款,费用类科目对应就应重点关注。

(四)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一般可通过增长速度分析和发展速度分析来发现问题。主要应用于财务审计中的问题揭示和管理审计中的前景预测。使用这一方法通常是选取重要的项目编制趋势分析表,进行多期间的比较,并结合与同行业的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趋势的合理性。尽管报表造假形式多样,但通常都是围绕着收入和利润这条主线展开。而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又分别代表着市场占有量和效益,其他的重要指标无不与此相关。因此,对收入和利润指标进行分析性复核非常重要。

三、分析性复核方法在审计程序中的运用

(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 通过绝对数或财务比率横向与纵向对比,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领域所在,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和效果。重点审计领域通常包括管理当局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目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账项目(如逾期应收账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

A注册会计师对X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该公司属于均衡生产企业类别,2005年产销形式与上年相当,且未发生资产重组行为。A注册会计师已对2005年会计报表进行了审计。在审计计划阶段,A注册会计师准备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确定重点审计项目。

通过对表1分析,该注册会计师可初步将下列项目做为审计重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被审单位在前后两年产销形式相当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有明显的上升,毛利率却有明显的下降,通过这两项的分析,可判断被审单位存在着虚构收入,或低估成本的可能。另一方面,营业费用的高低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关系,被审单位在主营业务收入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其营业费用却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营业费用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着低估费用,高估利润的可能。最后,补贴收入属于一些政策性补贴,被审单位在这一项目上金额较大,分析前后两年会计处理不一致的原因。营业外收支指的是和营业收入没有多大关联的收支,是偶然的所得或损失,前后会计期间这两项的金额也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而且被审单位营业外收支金额偏大,所以也应重点关注。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复核方法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 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其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利用该程序,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提高审计的效率。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项目,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即可实现对该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非常符合经济原则。如审计年度的存货周转率与预先确定的存货周转率基本相符,可据此判断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从总体上讲是合理的。如果运用细节测试,取得相同结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例如,A企业2005年实则现利润总额1000万元。2006年在对该企业上年度财务核算和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2005年毛利率有反常现象,10月份毛利率15%,11月份毛利

14%,12月份毛利4%。三个月的销售收入变动不大,12月份却突然亏损,因此决定重点检查其主营业务成本。检查2005年12月份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发现除正常转入销售成本外,又在12月31日转入5000000元,所以造成亏损,审阅凭证,得知是由“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转入的,属于火灾损失。其中有3000000元应由保险公司赔偿的损失也包括在转入的主营业务成本中。按规定,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将扣除残料价值和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会计分录如下:借记“营业外支出2000000,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3000000”;贷记“主营业务成本5000000”。同时,应调增本年利润、所得税、公积金。

(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复核方法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时,我国审计准则规定,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三级复核制度。要求项目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运用分析性复核作最后的综合分析。如果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则要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如被审单位的资产负债比率高于同业相同规模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而盈利能力却低于平均水平,则说明该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要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做出谨慎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性复核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但在审计测试阶段则可以选择使用。

四、分析性复核方法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根据审计目的确定比较内容,记录比较结果并分析其原因。如果涉及项目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而应结合其他实质性测试程序做出结论。

第二,分析前应进行复核、验证,找出项目间的依存关系及与其他审计程序结论的一致性。如果执行分析性复核的结论与执行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过多地依赖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线索,但要真正查出舞弊还需要进一步的审计证据。

第三,各时期指标的可比性认可。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审计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确定被审单位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但要考虑行业资料与被审单位具体情况的切合程度,当该单位存货计价方法与所在行业使用的典型方法不同时,行业资料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将会受到限制,分析性复核的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此外,还有当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时,各时期的指标在进行参考时还需要修正。

第7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 内控认识 会计控制

受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商业竞争的影响,纸媒作为我国传统的媒体传播行业,其落后性日益明显,这要求纸媒行业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纸媒行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行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以及人员素质偏低等,需要探索良好的策略进行改善和加强。

一、强化纸媒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众所周知,良好的制度利于内控工作得以顺利的发展,不断地强化纸媒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促进内控工作真正地为纸媒行业的进步而服务。具体来说,首先,要实行责权利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要将每一个部门和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义务和职责都以制度性的说明体现出来,强化行业内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其次,要强化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由纸媒行业的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借助于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对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评价,涵盖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经营方针的执行情况等内容,及时掌握内部控制的发展变化,为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活力。再者,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由于科学的内控体系与员工的素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就要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进程中,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纳入到制度创新和补充进程中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工作技能的提高做好强有力的铺垫,同时也为内控制度的完善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尽管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为内控工作提供扎实的保障,实现纸媒行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但毕竟制度是框架式的,制度的执行还需要靠人去实施,因此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必须采取各种宣传措施,诸如会议宣传、内控专题讲座、内控知识有奖小竞赛以及行业交换培训等方式,从多个方面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深化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按照内控制度的相关标准进行工作。另外,作为纸媒行业的领导者,要不断地深化对最新的市场行情以及行业自身发展前景的认识,将最新的市场信息纳入到对员工培训的进程中去,以便促使培训工作真正获得应得的实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在提升对内部认识的过程中,要派遣专业人士建立属于行业内部的网站,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将最新的市场信息、行业发展前景、工作发展情况、工作守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曝晒于网站上,供工作人员即时地进行浏览和访问,拓展内控认识的宣传阵地和空间,同时也要鼓励员工在网站上积极地说出自己有关内控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从而能够为内部控制集思广益,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

三、借鉴其他行业,建立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规范体系

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进程中,纸媒行业要在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前提下,尝试借鉴其他行业,建立以会计为基础与核心的内控规范体系。其一在于,在实际操作的进程中,要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针对会计核算混乱、管理工作薄弱的现状,从内部牵连制度以及定岗定员等方面入手,根据现实的情况建立健全合法的会计控制制度,做到会计信息真实、财产管理制度健全,在此基础上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其二在于,要在遵循现有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行业要将政府所颁布的规范标准纳入到内部的控制制度的内容中去,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的进程中,依据最新形势改革和创新内控制度的内容和手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内控的途径和策略等,切忌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催化剂成效。其三在于,要注重加强会计部门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力度,毕竟会计部门在整个纸媒行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使得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对于内控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工作细节的完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有效性,尽可能为纸媒行业的发展节省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逐渐将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控制转化为综合竞争力,做到在管理制度上更胜一筹。

四、进一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甚至国家而言都产生着直接影响,纸媒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对于企业的经营与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待自身面临的市场大环境以及风险管控问题,找出应对策略。第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从意识方面做好风险防范。第二,合理运用资金,由于项目投资存在不确定性,具有一定风险,所以不可将资金集中投放到一个项目当中,做好财务风险的分散,项目投资前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与研究,做好可行性论证,探讨风险分散策略,降低企业风险。第三,健全企业的财务运行秩序,完善资金运行,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企业的“刀刃”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五、结束语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纸媒行业所面临的发展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促进纸媒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行业负责人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内控工作得以完善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促进内部控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这表明了审计报告的重要性。

信息含量是指公开披露的信息是否是预期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能否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所出具的鉴证意见,能够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外部信息使用者根据意见类型做出投资决策,引起股票价格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审计意见是投资市场需要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有用信息,具有信息含量。

对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学者早期对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发现,审计意见并没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可能是由于我国早期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审计制度不健全。随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同时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这就为我们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以2012―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 判断在审计意见披露的较短时间内,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会产生市场反应,股票价格下跌;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审计意见产生的股票价格变化是否显著不同;以此来探究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报告是否会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是否具有信息含量问题。

2 研究假设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保护和证明的作用。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投资者可以信赖财务报告的内容,并依据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带强调事项段或者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表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可能存在虚假的或影响持续经营的情况,投资者在做决策时要注意分辨 。

理论上来说,如果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向市场传递的是利好的消息,说明该公司的管理层是值得信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增强了决策有用性,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评价较好。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保持平稳或略微上涨。而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对公司来说是利空的消息,信息使用者会降低对财务信息的信赖度,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怀疑,减少或退出对股票的投资,从而使股票价格下跌。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引起股票价格的负向变动。

H2: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显著不同,产生的市场评价不同。

3 研究设计

以传统的市场反应模型为基础,根据假设H1和假设H2设定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CARi:被解释变量,第i家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

OPi:第i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设为虚拟变量,用0和1表示,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为0;

EPS:每股收益变化率作为控制变量,每股收益反映会计的盈利水平,具有信息含量,会对累计超额收益产生显著影响;

DIVi:股利分配政策,设为虚拟变量,分配股利取1,不分配股利取0。企业分配股利会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引起股价上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InVi: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它反映着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但是,资产规模越大,也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

OPi×EPS:反映的是审计意见与每股收益变化率联合作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市场反应采用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一段时间窗口下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来表示。本文在选择审计报告日的时间窗口时,选择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3个交易日、前后4个交易日和前后5个交易日。没有选择更短的时窗是由于,在审计报告较短时窗内投资者可能还来不及反应。

在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时,普遍采用的有两种模型: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国外学者在运用对比这两种模型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时发现,市场调整模型得到的结果更准确,所以本文采取市场模型来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以下是以市场调整模型为基础计算超额收益率。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个股的实际(日)收益率:

Ri,t=(Pt,-Pt-1)/Pt

Ri,t:上市公司i在第t日的实际报酬率;

Pt,Pt-1:分别是上市公司i在第t和t-1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格。

②计算个股期望正常收益率,用市场综合指数收益率代替:

Rm,t=(Pm,t-Pm,t-1)/Pm,t-1

Rm,t:第t日个股期望收益率,通过上市公司i所在的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业指数计算得到;

Pm,t,Pm,t-1:市场行业指数在t,t-1交易日的收盘价。

③计算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额收益:

ARit=Rit-Rmt

ARit:第i家上市公司在第t日的超额收益。

④样本组平均超额收益率:

AAR=AR

⑤事件期样本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CAR(t1,t2)=AAR

研究以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公布日为第0日。

4 样本选取

我们以2012年和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对象,剔除了ST、*ST公司以及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将研究样本分为两组上市,一组是在2012年和2013年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即研究样本组;另一组是在这两年披露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即控制样本组。本文研究所用财务数据、非财务信息以及审计意见类型和市场收益等数据,都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2012年和2013年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A股上市公司,包括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4.2 控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组的样本公司,同时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与研究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年度相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完善的阶段,每一年的政策环境可能会有差异,这样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很难保证相同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会产生类似的市场反应。

②与研究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相同。不同的行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可能不同,选取同一行业可以消除不同行业盈利波动的不一致性,有效控制行业效应对累计超额收益的影响。

③与研究样本资产规模类似。主要是为了防止公司规模影响累计超额收益。

按照证监会公布的最新行业标准,寻找满足上述条件且与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变化率类似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然后剔除在审计报告公布日前后5天有重大事件发生,以及数据不全或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控制样本公司共112家,其中2012年53家,2013年59家。控制样本公司是通过手工搜集和整理选取的。最终的样本选取结果见下表:

5 结果及分析

根据“3研究设计”中的研究模型,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法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行检验。在文中选取较短的时间窗口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原因是较短的时间窗口可以排除因其他重大事项对股价波动产生的影响。拟将事件窗口确定为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日披露前后3天,4天和5天,即[-3,3],[-4, 4],[-5,5],来重点研究非标准审计意见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未选取[-2,2]和[-1,1]时窗是因为太短的时间可能使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来不及做出决策,不能准确反映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最终得到以下的分析结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在[-5,5],[-4,4],[-3,3]三个研究窗口中,审计意见(OP)的系数都为负值。与我们的预期一致,表明审计报告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对他们的评价较差,引起了股价的负向波动,假设H1得以验证。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为0。所以OP的系数是证券市场和投资者对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应的差异,三个研究窗口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结果表明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假设H2得以验证。

6 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相关研究,发现信息使用者在投资决策时,不仅重视挖掘的财务报告的内含信息,对财务报告的鉴证报告――审计意见报告也开始逐步关注并重视。因此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来实证考察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通过选取2012年和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共260个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证明,不同的审计意见会产生不同的市场评价,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从而验证假设;为了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1 加强证券监管

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公司上市更加趋于市场化;另一方面,敦促监督上市公司通过合法经营和合法途径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坚决制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提高对市场行为的奖励和惩罚力度,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

6.2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因此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严惩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继续教育等手段增强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增强审计报告的可理解性。

建立健全审计的法律责任制度和体系,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检验审计意见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奖励和惩罚的力度。

第9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范文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56-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2 会计专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

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 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 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