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

第1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

②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

③感受智能信息处理的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几种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分析问题、呈现观点和交流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践活动中领略智能信息处理的神奇魅力,形成对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探索愿望。

②在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体验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③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学科,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需要更多人为之投入与付出,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二、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自然会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这一前沿技术,它是人工智能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现在的高中生有必要也有兴趣追求和学习这一前沿技术。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借助软件来模拟相关的工具)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智能信息处理的过程,并对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沿着技术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自然会涉及到信息智能处理,这是前沿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高中学生有必要也有兴趣追求和学习前沿技术。本节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信息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进行初步体验,并形成感性认识。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交流和呈现观点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生,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本课来说是很好的前提。同时通过前面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他们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具备根据任务需求,操作工具软件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节教学主题是用部分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目标是体验其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学生对生活中智能信息处理的工具和环境接触很少,所以教学内容不易过深,过多,重在体验,感悟、兴趣激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中关于机器人的视频报道和科讯嘉联的机器人客服服务,给学生以未来人工智能的引领。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通过询问学生该视频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今天最新的信息智能处理的成果,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引入本课课题:

二、自学教材(P72-73)

(1)给3—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关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你用过(或了解)哪些智能信息处理?

(2)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和“机器思维”,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

2、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智能机器人、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自动定理证明、智能等。

3、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

模式识别:

语音输入、OCR光学字符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脸部识别等;

机器翻译:金山快译、翻译网站等。

三、探究交流

(1)教师播放视频

(2)学生以“我看人机大战”为主题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和观点,阐述“能不能让计算机完全代替人来处理信息?”。通过讨论,了解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价值,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让学生在智能处理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感受其趣味性和喜悦。学生讨论后发言并总结。

播放无人驾驶相关视频,感受汽车技术中的人工智能。

四、拓展体验

(1)利用“金山快译”软件和手机端的“谷歌翻译”,翻译文章和通过“谷歌翻译”实现即时翻译的效果;

(2)学生获取有关“虚拟现实”的概念及应用,教师通过播放有关“虚拟现实”的视频,让学生更近距离的了解“虚拟现实”在“现实”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2、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军事航天(模拟驾驶、训练)、室内设计(演示)、影视、生物工程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

五、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和“机器思维”,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智能机器人、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自动定理证明、智能等。

第2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也称为快速原型法、分层制造或自由形态固体制造,是一门新技术,包括三维可累加的逐层制造技术,结合添加剂材料的选择,可制造出具有生物特性的结构,这种技术充分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诞生于20世纪后期,由几个研究组独立研究发展而来,包括三维系统公司、Stratsys公司、MIT和德州大学Austin分校。在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表面被转化为一系列的多边形逼近(称为镶嵌技术)并且切分成一系列的横截面。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直接型方法包括固态、液态和粉末状的辅助添加材料;间接型方法包括用计算机处理可用于计算机生物制造的模型或模具,例如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创建用于熔模铸造、砂型铸造或注塑成型的结构。间接型方法与直接型方法相比,优势在于在结构最终成型之前可以节省具有某些化学的、腐蚀性的、生物的和机械的特性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并不需要在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中出现。本书旨在阐述最近由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技术所制造的大量医疗设备所投入的技术,包括病人特制义肢,微型结构医疗设备,人造组织等。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在未来10年将在医疗护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将主导着生物和医疗设备的结构设计制造。

本书内容共有14章:1.计算机辅助生物制造:导论;2.多尺度骨头诊断的计算机系统:二维微观尺度的有限元分析系统;3.基于淀粉的分层纤维支架结构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4.快速原型法制作三维支架的细菌和应用白念珠菌粘附技术制造骨头更替材料;5.生物黏合剂的喷墨式打印技术;6.羟基磷灰石造骨细胞复合的激光细微加工;7.双光子聚会物与陶瓷混合材料在皮肤渗透型药物研制中的应用;8.生物陶瓷药物释放体在三维粉末印刷期间的生物活性的同时稳定性;9.选择性激光熔化工艺制造钛椎间融合器的拓扑结构优化和机械进化过程;10.CT摄像机监控电流刺激切除神经的退化肌肉的生长情况和由电流刺激诱导的组织结构改变及其立体平版的三维建模;11.烧蚀鼻子肿瘤手术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构造临时假鼻体:一个试验案例的报道;12.个人预制的重构上颚骨假体;13.快速原型法教学模型在胎儿畸形研究中的应用;14.骨架材料通过CT扫描的非入侵性考古和三维结构重建。

本书适合计算机生物辅助设计、生物医疗设备设计、医疗护理等领域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陈涛,

博士生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第3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9-0029-03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目的是使课程教育适应研究生选题、科研和思维能力提高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生教学,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深入阶段,也是难点阶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授课内容上更深入、讲授难度更大,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二是讲授对象是经过了本科教育后的优秀生,各方面较为成熟,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工作习惯,有更高的要求,也更为挑剔。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授课者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思路方法和技巧,探索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

1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与需求

作者近年来先后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网格与集群计算”,“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教学。在探索研究适合当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研究生当前的需求保持经常性的了解和分析。由于每届选课同学的动态性,教师甚至需要对当前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性授课。因此,上课前,我都会有一个问题和学生交流:“May I help you?”。这既是对学生的,更是对我自己的提问,心里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动态调整内容,兢兢业业讲好每次课。

对于我院工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而言,课程学习时,目前面临的一般性需求和问题主要有:

(1) 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型

一般能考入我院的研究生均是本科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本科的基础知识,但从本科到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从学习型到研究型的角色转换,许多同学对此没有充分的准备,对研究生阶段要面临的学习、工作方法一时比较茫然,不少同学进入角色较慢,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如何 开始研究和怎样做研究。如果一个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像本科时一样只去学习知识而不去思考,则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浪费之虞。同样,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引导研究生从研究的角度去学习课程,也会使课程失去吸引力,因为仅从学习知识而言,学生从书本或网上学习的知识可能比课堂上来的新、来的快,效率也更高。因此,课程教学时要从学习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专业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方法和角度是不同的。

(2) 发现合适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

上述的角色转换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在导师、实验室环境和师兄们的帮助示范下,大多数研究生是会渐渐习惯的,但紧跟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合适的研究点,这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近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还关联着研究生未来找到合适职业的长期目标。上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这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急迫需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点是学生们马上要面临的开题需要,而此时,学生们还缺乏资料阅读的积累,甚至还没有阅读外文资料的习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寻找研究点是一个困难而又令研究生焦急的问题。课堂教学也应该急学生所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来重视,不围绕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导师的问题。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度在于研究生研究方向众多,课程与个体的直接关联度程度常常不是很高,要从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上对研究生进行启发。

(3) 项目与独立科研能力

计算机是应用的科学,知识变化快,社会需求高,且研究生还面临需要完成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压力,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关注的重要目标。因此,课堂教育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技术人才或科研领军人物,仅把编程作为开发能力的标准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教育应结合该课程领域的背景,从科研项目开发要注意的思路、流程、总体、组织、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综合熏陶,即便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领域有距离,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启迪作用。

(4) 重实用、轻基础理论

尽管许多同学明白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但目前工科研究生较普遍具有注重实用技术,轻视或畏惧基础理论的倾向,对此类课程不重视,甚至缺课、混课现象严重。上课时,不少同学会拿本VC编程或英语之类的书在下面看,根本无法保证课程效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后劲不足,研究水平受影响。课程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研究兴趣单一,急功近利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当前的专业和项目,只对非常窄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功利性强,殊不知没有广就没有窄,没有面就没有点。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表现明显,也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当然,造成上面问题的责任也不仅仅在学生方面,教师的能力、方法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上述问题和需求,我们制定了下面的课程教学目标:

① 掌握课程领域的基础和一般技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

② 跟踪和了解前沿技术。对课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新思想、新方法进行重点介绍,对学生启迪思路、掌握前沿技术有很大帮助。

③ 动手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工作实践,通过实例和简单构建系统可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④ 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前期知识如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软件算法等许多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⑤ 培养学生的多点思维和前沿意识。利用领域新思想和应用范例,可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2研究点式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和问题,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在课程实践时,有意总结探索一种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授课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其主要的教学思想方法可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选择

概括地说,研究点式教学要以课程领域的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当前最新的研究材料为背景,凝练出当前业界比较有代表意义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公认研究点作为讲解的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研究点意义、状态、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一些研究方法、成果和应用系统。教学内容大约40%为教科书上经典内容,属于权威的、成熟的;30%来自一些论文,且主要是英文的,这些内容是公开发表的,基本是成熟的,但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属于半权威的;剩余的30%内容来自于教师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这部分内容是属于可争议的,但现身说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在这种教学内容配置下,教科书和论文教学使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而研究点和科研项目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却能从方法和不同研究角度给学生启迪,重点是从方法和思想上引导创新思维,当然,也要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可能不属于权威,具有不成熟性,相信研究生层次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2) 教师教学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最高宗旨。笔者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授业者,传授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是相对容易的;解惑者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对研究型教学就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教师自己对研究问题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践,没有好的科研就没有好的教学,二者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传道,道者,悟也,高层的悟道,要求教师自己就是创新型的前沿研究者,教学双方应是相互启发式的。教师教学方法还要坚持下面的几个要点:

① 每一讲保持一个较大容量内容,是许多文章和书本(多数是外文)内容的高度浓缩,给学生营造研究型气氛和知识广度,适应多方向思考。

② 关注重要知识点,从硕士论文选题角度进行启发式讲解或讨论。

③ 结合本人的相关研究体会和科研项目,把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讲解。

④ 介绍一些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水平和项目成果,开阔学生思路,增强信心。

⑤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讨论和思考。

⑥ 从课堂提问、课题讨论、课外作业实践和课堂考试内容方面导向学生对研究点的思考。

(3) 学生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辨证的、互相启发促进的关系,如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则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因此,学生的兴趣参与是研究型教学取得好效果的重要方面。这一方面与选课学生的组成有关,希望选课学生是与课程领域相关的,甚至是一致的,这样效果最好;其次,要学生课堂上能够保持积极的思考,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方面目前还有待于提高。研究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要点是:

① 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可把知识点进行分类,一类是知道就行的知识点,一类是需要较深入的知识点,还有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越深入越好。既照顾了面,也突出了研究点。广度和深度具有辨证关系。

② 要求学生采用思索式学习方式,从研究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联系思考,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注意掌握研究的平衡点问题,这常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 提倡教学相长的讨论式教学,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和所研究进行讨论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应用、剖析一些相关应用系统,加强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综上,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是针对研究生需求和面临问题提出的教学方法探索,主要特点一是把领域的一些前沿和关键技术以研究点的方式讲解,起到启迪思路、引导创新作用;二是大胆把一些前沿论文观点和教师自己研究的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和学生讨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示范作用。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和一些研究生交流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凯,宋京民,阚志刚,等. 网络计算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夏玉成.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8.

第4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7岁(1989年9月23日)&nbsp

居住地:安徽&nbsp

电 话:130******(手机)&nbsp

E-mail:&nbsp

最近工作[1年5个月]&nbsp

公 司:XX有限公司&nbsp

行 业:计算机软件&nbsp

职 位:系统架构设计员&nbsp

最高学历&nbsp

学 历:本科&nbsp

专 业:计算机信息管理&nbsp

学 校:安徽理工大学&nbsp

自我评价

有丰富的电信产品,企业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系统架构设计和开发经验,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X年以上的C/C++开发调试和优化经验,针对Linux/Unix/Solaris平台.擅长高性能可扩展的服务程序设计,比如Web server, IM server, SIP server,MediaServer, Email Server, SQL server.熟悉网络架构, layer2交换协议,layer3路由协议,以及多种应用层协议.有丰富的面向电信系统的高端路由器交换机研发经验. 有丰富的基于Linux/VxWorks/Nucleus 的嵌入式设备研发经验. 有美国硅谷的海外工作经历,热衷各种前沿技术的研究。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

目标地点:安徽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系统架构设计员

工作经验

2013/11 — 2015/4:XX有限公司[1年5个月]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技术部

系统架构设计员

1.XX采购中心现场评标管理项目,此项目规模不大,本人负责从需求调研分析,系统设计和核心模块开发,直到项目上线

2.XX移动业支中心知识管理项目,负责需求调研与分析,系统设计,项目计划与管理。与省公司领导下各地市进行调研,收集各类用户对知识管理的需求,

2012/5 — 2013/10:XX有限公司[1年5个月]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技术部

系统架构设计员

1.明确知识管理领域对移动业支中心的独特意义和建设思路。已完成一期项目。本项目需求类似百度文库,并融合了业支中心自身的企业需求。

2.XX移动业支中心AMS系统。本人在此项目中主要负责工作流开发与设计,不涉及需求与管理。

教育经历

2008/9— 2012/6 安徽理工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 本科

证书

2009/12 大学英语四级

第5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亲爱的读者,当您打开2006年的第一期报纸,一定会惊喜地发现:《计算机世界》改版了!是的,自1980年创刊以来,《计算机世界》在风起云涌的IT时代中之所以能一直勇立潮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和产业变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求变。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当今这个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为读者提供更权威、更实用的信息内容;在当今这个信息总量过剩、“速食文化”流行的时代,如何为读者创造更具价值、更精彩的阅读体验。

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谨慎把握。为此,我们首先认真听取并研究了读者的需求。2005年,《计算机世界》读者俱乐部的相关活动一直在积极展开,我们的众多热心读者将仔细阅读每期报纸后的感想、建议及时反馈给报社,成为编辑记者们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们专门组织了有数千位读者参加的系统性的读者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读者非常关注报道内容的实用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建议加强评论和深度报道。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报刊市场的发展变化。根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2005年中国商务人士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报纸在商务人士中的日到达率为91.7% ,接近电视(92.2%),远高于互联网(45.5%)。这充分说明,虽然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手段逐步转向网络和手机等其他媒介形式,但报纸仍然是商务人士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此外,我们及时跟踪借鉴国外相关同类主流媒体的创新做法。通过对国外相关主流IT媒体的比较与研究发现,国外报纸杂志化趋势明显、观点和评论性文章分量较重、软件产品及应用相关内容比重很大、典型案例分析深入到位。

一直以来,《计算机世界》谨记自己的使命和定位:推动信息科技,改变工作生活,做信息科技的知识之源。作为信息技术领域权威综合媒体,《计算机世界》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一直是读者获取信息技术相关信息的首选媒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

正是基于这些调研分析的结果和思考,我们感到:读者的需求在变化,市场的潮流在变化,《计算机世界》要顺势而变、引领潮流。2006年,《计算机世界》秉承26年一贯的创新精神,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在提高读者阅读享受(保持全彩色印刷)、方便读者携带(保持国际流行开本)的基础上,遵循“以应用为主导、以技术为主线、以产业为基础”的报道原则,将报纸改版成《新闻与评论》、《技术与应用》、《产品与市场》三大版块,每本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更加强化深度、可读性和实用性。

其中,《新闻与评论》版旨在帮助读者洞察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闻信息及产业大势,设立了重点栏目“政策法规/标准”、“每周评论”、“热点”、“独家报道”、“论坛”等,并为读者奉上精心策划的独家观点评论和深度报道,力求让读者全面、深入地把握IT产业发展的深刻背景与未来趋势。《技术与应用》版旨在帮助读者把握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趋势,以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设立了重点栏目“应用调查”、“CIO方法”、“技术专题”、“方案评析”、“应用构建”、“实用技术”等,将为读者提供丰富实用的前沿技术和有借鉴价值的方案案例。《产品与市场》版旨在帮助读者及时了解产品市场最新动态,把握产业链变化和产品市场特性,以利于合理地选购适用的产品,设立了重点栏目“市场焦点”、“新品体验”、“产品主题”、“横向评测”、“价格研究”、“渠道营销”、“通信市场”、“CSO与信息安全”等。三大版块各有侧重,又有机结合,以满足读者对IT领域产业、技术、产品、市场等相关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使读者和用户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及竞争能力。

第6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1偏远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发展问题分析

1.1教学环境过程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由于所处环境和师资水平等条件限制,在课程建设前,没有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开设适应行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如涉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兴领域新兴专业.计算机教学环境上,实训室建设单一,结构模式传统,所用实验设备过于陈旧老化,设备数量有限.一些实验机房的操作系统还停留在XP,Windowsserver2003等现象,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2].

1.2优秀信息资源闭塞缺少计算机企业支持合作

由于地理位置和行业发展等限制,一方面在偏远地区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有限,导致计算机同行院校交流机会较少,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企业规模和涉及的领域较为单一,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上较为落后,迫于各种生存压力,企业过于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较少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局面.对于跨省校企合作的模式,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合作企业不能较好地参与到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实践管理上,因此,合作过于形式化.

1.3计算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偏远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不足等问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提高方面有所懈怠,满足当前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理解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应用,课堂教学停留在淘汰的书本和落后的应用技术上,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时的需要.课堂教学过于重理论、轻实践,部分教师对于实践内容的掌握不深入、不透彻,学生对于实践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和应用,不能较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需要[3].

2偏远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发展改革措施

2.1合理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和机房实训室建设

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全面深入企业,根据企业的岗位设置、社会化人才需求程度,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重视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兴专业建设,采用阶梯方式搭建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实际模拟演练.在机房建设方面,加强各种综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室建设,寻求以项目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的机房结构布局,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做到人手一套实验设备,在硬件上保证学生专业水平的锻炼和提高.

2.2结合产业园区发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要充分利用偏远地区创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采取校企合作共赢的模式,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到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中,用科技带动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园区的发展.从另一层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在与跨省市企业联合办学过程中,建立好完善的合作制度,在校本部建立指定的教学部门负责与合作企业的日常联络,使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受益,真正做到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齐头并进,共享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2.3加强教师和学生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第7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14-01

当前,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也从单一化领域逐步发展到多元化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以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要追溯到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机器当时是为军方研制的,后通过多次的技术改造,这台计算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应用的领域拓宽。但该台计算机的程序设备还是外加式的,运行速度较快,但存储容量较小,与现代计算机还存在较大差距。直到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重大突破,在1946年完成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这一设计成果引发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制造,英国率先完成了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美国相继完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也有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到集硬件、软件和固件等为一体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此系统的性能大大提升。同时这一时期,计算机类型开始分化,如通用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计算机如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决定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其设备如音响系统、操作系统等技术性很强,涉及到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又要受到电子加工工艺水平、精密机械工艺水平的影响。

2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硅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为了解决物理性对硅芯片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制新技术,计算机领域将会出现一些新技术,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虽然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还在发展中,但不久这些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2.1 量子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是根据量子效应设计出来的,借助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实现开关状态,分子状态变化借助于激光脉冲改变,使相关的信息跟着聚合物转变,然后实现运算。量子计算机是立足于力学规律之上进行运算及存储信息的,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是非常大的,不仅能高速地处理数据,还有着安全的保密体系。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科学界一直追逐的梦想,现在还只是利用了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方面,此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必会给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2.2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也就是全光数字计算机,就是用光子代替电子,用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联,光硬件代替电子硬件,从而实现光运算代替电子运算。光与电子相比,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它的能力超过了现有电话电缆的很多倍,同时光子计算机在一般室温下就可以使用,不易出现错误,和人脑具有类似的容错性。这些优势必会提高计算机的效能,使光子计算机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2.3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也即是分子计算机,其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计算机的转换开关是由酶来担当的,要更好地显现出酶,就需要酶和蛋白质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技术制作的生物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存储量大,还能运行在生化环境或者有机体中,比较适合应用于医疗诊治及生物工程等。

2.4 纳米计算机

纳米属于计量单位,大概是氢原子直径的十倍。纳米技术从开始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也是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科学家们一直深入研究。现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还局限于微电子机械系统,还没有真正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应用纳米技术知识,是在一个芯片上同时放传感器和各种处理器,这样所占的空间较小。纳米技术如果能应用到计算机上,必会大大节省资源,提高计算机性能。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无线化趋势

计算机实现无线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这与当前笔记本实现的无线是不同的,未来计算机无线化是指网络与设备间的无线连接,如果无线化得到了实现,未来在家中使用台式电脑比用笔记本还方便,因为显示器与主机不用再连线。也就是说实现无线显示器,这种技术被称为UWB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为无线局域网和个人局域网提供方便,带来低功耗、高带宽的优势。

3.2 网络化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有可能实现家电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调控家电的运作,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从而提高家电的性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就能让家中的电器工作,为生活提供便利。

3.3 人性化趋势

计算机的普及必会要求计算机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需要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这样人们才会真正使用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走向多样化,可以通过书写控制,也可以通过语言控制、眼镜控制等。随着智能化的提升,计算机可以自动选择操作流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有可能达到与家用电器操作一样简单,使用者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操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一些领域,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目标 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

编辑整理本文。

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范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随着生命科学和化学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线性结构来判定微生物的种类,是一种较为高端前沿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有着分析结果准确、敏感度高、特异性好、精度高等优点,缺点就是对实验设备及操作要求较高,方法较为复杂。在微生物检验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核酸杂交法、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等等,本文仅选择核酸杂交法作为研究对象,力求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核酸杂交法是在基因探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探针技术原理是基于基因的最小分子DNA或RNA结构中碱基的特异性配对,采用相应细菌的已知DNA序列进行同位素标记,加入到经过解旋的待测定DNA样品中,根据最终得到的双链DNA数量确定菌种数量及种类。对于具有DNA的细菌而言,其遗传物质为DNA,对于只存在RNA的细菌,其遗传物质为RNA,因此微生物检测的基因探针又分为DNA或者RNA探针。核酸杂交法很好的解决了微生物检测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问题,但是探针的制备复杂,影响其实际应用。

2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

可以根据这些酶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将其放置于培养基中培养,观察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出细菌的总数以及细菌的种类,可用于微生物细菌计数以及微生物种属的快速确定。

3仪器分析监测法

仪器分析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Vietk-AMS法等,其中mini-VIDAS法与Vietk-AMS法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以较为常用的气相色谱分析法为研究对象。在微生物检验中,气象色谱法是利用微生物在气象色谱仪上得到的色谱图来分析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由于是先分离后检测的特定方法,因此比较适用于多组分样品的检验,如微生物种类较多的场合。其工作原理是是将微生物细胞经过水解、甲醇分解、提取以及硅烷化、甲基化等衍生化处理后,使之分离尽可能多的化学组分供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得到色谱图,该色谱图中的大部分峰均是各种微生物的共性峰,因此这部分峰不在研究范围内,而每种微生物除了产生共性峰外,还会出现少量的特征峰,并且所有微生物的特征峰均出现在一张色谱图上,这些特征峰可用来坚定微生物的种类,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的特点,常用作细菌、霉菌以及酵母菌等的检验。

4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作为食品安全与疾病防治基础工作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预计在未来的工作中,微生物检验技术将与各领域的前沿技术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化学技术、原子物理技术等,并形成多学科为支撑体系的新的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第一,高检验效率;第二,检验快速;第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第四,高度自动化等。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