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高中的语文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的语文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的语文课

第1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个中三味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的教学境界,是给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具有趣味、情味和韵味。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其中愉悦的体验过程是根本,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是目的。我想,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寻觅那份正在失落的“语文味”。

一、在情景的预设中去创造语文味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那么语文的预设就可以注重语文味的体现。从导语的设置到文本的解读,从字词的赏析到课外的拓展,无一不可设计成“语文味”的精彩篇章。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此可以预设个性解读,尤其是可以预设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促使学生情感的迸发,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我在上《再别康桥》时,预设了“母校情结”的写作,其中有个同学写道:“九月的秋风徐徐地吹来/桂花如往常一样悄然地打出了花苞/我,嗅着桂花的香味回到了母校……跨出校门的那一瞬/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从教室里涌出的人潮/跑向四处/我回首傻傻地笑着/发黄的记忆正翻开了崭新的一章。”刚刚踏入高中的学子,对母校的那份儿想念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一份诗意的母校情结书写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在课堂的生成中去寻找语文味

高中语文的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其见解往往具有创新之处。因此,在上课时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倾听,运用知识的联动生成问题,问题的驱动点亮智慧,方法的指点适可而止,从而抓住那些“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深挖细掘,演绎出“语文味”来。依然是在上《再别康桥》时,学生质疑提出作者为何将“那河畔的金柳”写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时,我就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第三组的刘彩同学用了一段抒情性的语句作了回答:“波光摇曳的康桥,随风飘拂的弱柳轻摇,一如新娘的万缕青丝,娇美的人儿呀,我美丽的新娘,我们刚刚新婚燕尔,却立即仿佛刚刚新婚就要跟新娘离别一样,而夕阳西下又给这样的离别平添了一份忧伤。”正是在课堂的随机生成中,我抓住了这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景物进行解读,给学生一个机会,演绎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在生活的交流中去激起语文味

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培育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具有高度的敏感度,随时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因为生活中的语文更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大语文观”。为此,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QQ群,将班级中爱上网的同学吸收进来,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向张芳同学打听去后山的路径。她开始给了我一个路径,说得比较清楚,但我有心再让她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就说道: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告诉我吗?她又采用了说明文加图解的方式给我发了过来;我继续逼问,她居然告诉了我一个有趣的方法:“直接坐个车子告诉他去香山丽景后山,包带到还不会迷路。”第二天,她找我说:“老师,昨天我才明白怎么学语文,那就是在生活中去学习,而且是那么的有趣!”这就是“语文味”,语文的趣味,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四、在文本的赏析中去唤起语文味

赏析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多元赏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能力。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语文味”。我曾听了江北区黄老师的《荆轲刺秦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黄老师用换字法解读题目,从而纲举目张,以“刺”、“白”、“歌”等几个字就将易水诀别的悲壮场面读解出来,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将这几个字作了读解,最后老师给予了解读。整个过程既显示出了教者的深厚功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情味与韵味得以彰显,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在作业的批改中去践行语文味

最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时都要谨记用“语文味”去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文采飞扬、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就会钦佩甚至仿效;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用“语文”对话,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并进而将“语文味”进行到底。记得有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刚刚踏入高中校园一个月,我就感受到了那非人般的高中生活,炼狱般的军训,如山般的作业,更可怕的是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我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气,潜意识里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我在篇末批注到:“同学,只要在心中种植起一片信念,翻过去,就会是一片晴空。相信你站在实验中学的起跑线上,只要策马扬鞭,就一定会为自己赢得美好的未来!”第二周,这位同学就以一首小诗作了回答,其中他引用了汪国真的那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份浓浓的诗意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充分交流,让学生不断揣摩体味文本语言的妙处,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进而内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文本深层把握,个性解读,加上丰厚的生命体验,雄浑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驾驭自如,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第2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新教改;高效课堂;问题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虽已进行了新教改,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未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这门课程。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一、强化文本意识,以学定教,优化教学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对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教材选编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依据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选编课文,而不是依据具体学情选编课文。这样对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删繁就简,确定每册教材的教学篇目。根据学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确定好每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教学就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效率自然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杜绝无效课堂教学环节。

二、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

要想提高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烂熟于心,还应该在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即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和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更应该是师生互动、放飞思想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性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因为“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把能力训练的枯燥性和人文思想的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学生怎么能不爱我们的语文课呢?

三、作业的布置

语文科目作为主科,作业不能太少,当然也不能太多。我选择根据学生的态度、能力确定作业布置密度。在作业时间设计上,从作业数量和难度两个方面考虑,而非单纯地选择前一种或者后一种。对于一些能力不佳的学生,可以选择数量;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偏重难度――中等难度即可。 分层布置作业不必天天如此,但有时候很有必要。 并且这些思路必须落实到每周的章节计划当中。 然后是常规思路 。第一个常规思路是:作业尽可能尽快批改完,及时发还给学生。当课代表每次领取作业的时候,可以在一摞作业上附上三五个学生的名字。目的就是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第二个常规思路是:假设某次作业中的个别题错误太多、而且比较集中。教师尽量不抱怨、不自卑,并且不把这些行为方式和情绪施加给学生。从上面的操作中,我们会逐渐赢得学生的心。

四、在语文课堂中致力于“课型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语文教学材料分为不同种类,散文、小说、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文言文等,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有阅读课、书评课、作文课等不同的课型由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潜心研究它们的规律、特点,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跟学生一起总结技巧,归纳特点,切实提高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各种卷面题型的能力。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作为素质教育子系统的语文教育,也必须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出路。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这个环境中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既有应试技巧的传授,又要兼顾语文的魅力开发,让学生有能力的提高,有审美的提升,有情感的共鸣。在应试能力与素质教育中找到平衡点,打造最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成了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对高中语文动态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促使高中语文实现教学目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根据新课标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策略和评价方式进行规划,通过构建教学系统,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老师作为新课标实施与改革的执行者,对新课程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调试者和执行者的作用,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大力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老师教的学习方式,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高中语文高校课堂构建思路看,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组建学习团队

在组建学习团队时,除了男女生要有比例外,还必须根据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选出带头人,然后任命班长。通过学习团队章程,组建团队活动,强化团队文化建设。文化作为无形的力量,在每个章程创建时,都应该以人为中心,并且统一取向与愿景。通过完善、推进学习团队,在选好主持人的同时,探究实践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客观规律和课堂问题。

(二)老师引领

在素质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效能,除了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外,还必须主动淡出课堂,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老师不能主宰老师,但是必须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境界和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基础教学效率,可以采用阅读引领的方式,从源头上培养学生情感。例如:《项链》中主人公知道是假项链的反应?在诗歌学习中,通过品会语言魅力,具体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衔与引两字字进行细细的品读,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或者其他方式的教学,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作为语文教学质量的保障,思维是不断提问、解答、追问、明朗的过程,所以精心设问,引领学生克服困难,才能发展才智。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学习时,针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设问:出现不宁静的原因及摆脱的方法。这样就能以硬实力引领学生探讨课堂教学,而人格魅力则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方面。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

(一)对联训练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是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有散文、诗歌的优点,还可以帮助人增长学识。具体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上联:“含辛茹苦,春蝉到死丝方尽,夕阳黄昏,一波秋水升起千波血汗,联谊澎湃。”下联:“不知疲倦,化作春泥更护花,朝日清晨,十山李桃绽放万顷芬芳,势不可挡。”横批:“师恩海深。”虽然最后一个在严格押韵上不太成功,但是从学习角度说,具有很强的魄力,毕竟是学习创作。

(二)诗歌训练

中国作为传统诗歌的国度,青年正是诗歌创作的季节,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能,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例如:在《荷塘月色》后有学生进行的创作《月下独行》:“无意起徘徊,寂寞荷塘边。月照青青立,风拂丝丝斜。忽忆采莲曲,望尽风流人。不知何时归,蓦然已规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押韵不够,但是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三)填词训练

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在文学历史上居于很高的地位,试想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填词,创造词牌,那么对提高学习效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荷塘月色》后,有学生这样写《踏莎行・荷塘月色》:“池塘水绿风微暖。夜寂静,桂影自婵娟。曲径通荷塘,荷出绿波天接水,思悠悠。瑶草薄雾十里香。山黛运,天短人梦长。风姿扶倩影,袅娜娉娉下九州,人寂寂。”这首词填的不仅正统,还很讲究,情景交融得非常好。

三、结语

高中语文是重要的学习科目,对终身学习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应用教学方法,从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通过强化教学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和敏.构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6):16-17.

第4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素质教育的推行向高中课堂提出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激活语文课堂。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问题情境创设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换位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要使学生领会和理解,还要符合学生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既要具有一定挑战性,又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此外,所设问题要对学生一般学习目标起促进作用,并拥有丰富的意义,可以通过类比、概括表示情境。具体来说,可以将语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表演,合理利用周边教学资源,选取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作为素材,创设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如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时,可以在课前播放老人与海的视频,让学生走进文章的情景,此时再让学生描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通过分析推理,学生对事物认识更全面准确,开放式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二、采取任务教学法,丰富课堂活动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面广、范围大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要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并讲究方式方法,以任务形式丰富学生课堂活动,以游戏法活跃课堂气氛。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语文又是比较偏难的科目,所以高中教师要适时调节课堂气氛。可以请学生上台朗诵,时间大约为五分钟左右,文章通过教师设定、学生编号抽签的方式选取,这样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利用“文言文”的分离组织学生进行识词练习、自主组词游戏,可以将文言文词组分离,分别写到不同纸片上,再写一些干扰字,然后选出几位同时完成词汇的组合任务。利用类似游戏任务让学生体会不同上课方式,这也是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的一部分,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组织小组合作,打造探究课堂

合理的小组学习是探究课堂的保证,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小组学习作为课堂重要学习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合理分组,分组要求教师根据班集体内各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平时表现情况和性格特征科学分组。教师分组要求不仅根据学生不同特长特点作为基本分组要求,而且要保证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小组组成方式在自由探究学习课堂中增加自信心,实现语文成绩进步。探究课堂的性质要求小组成员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实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向小组实行“布置问题教学”,让小组通过任务方式更具体、高效地学习。

四、完成课堂评价,促进语文学习

课评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课堂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做好相关课堂记录,从而得出学习建议,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步。对课堂评价的形式,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课堂的建议评价和听课教师的评价组成。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学难点进行自我弥补和自我进步,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完善。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具有灵活、生动、多样、丰富的手段,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手段,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就能使高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评价制度,实施有效的评价对提高语文学科品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课堂教学技巧,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注意评价多维性。同时,教师要注意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相结合,运用合适的评价语,采用激励评价法。此外,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一定要给学生空间发挥,倡导学生自主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将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快速提高英语能力,更好地完善自己。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全力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正有效,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响应时代要求,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小香.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1(04).

[2]胡丰产.让思维绽放如花――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第5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人们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学生当做休闲课、放松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要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地去告知学生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语文那张卷子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过多地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课后学生不会花过多时间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这四十分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现状,打造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的课堂?这成为一线语文老师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1.教师要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来得艰难,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是,读书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奢侈。成天是作业、试卷、琐碎的班务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压得佝偻苍白,读书这个必修之课成了奢侈的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2.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味;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3.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时下最火的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北大钱志亮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于艺术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究,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课堂因而变得高效。

5.“闲言碎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碎语。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高效。

总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只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堂就能真正实现高效。

第6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文性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残酷与美好。他们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激发起了青春的激情。可以说,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

然而,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是一个“舶来品”,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现代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内涵是相对于“物”的因素的“人”的精神性因素和相对于“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性”需求。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过于注重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分数制度的制约,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被教师肢解开来,按照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音乐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剥离,语文教学出现了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沦为考试机器。

(二)人文教育泛化倾向

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然而在某些语文课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现了矫枉过正、人文教育泛化的倾向。语文的工具性被弱化,文本自身的意象美、情感体验、韵律节奏被忽略,人文主题被过度放大,语文课上成了人文课。

(三)人文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甚至传声筒,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

(四)人文教育脱离文本实际

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而忽略了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学生的个人体验。脱离了语言和文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如对诗歌回环往复美的音韵美的忽略、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忽略等。

四、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鼓励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能力,必须经由他们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才能获得从认知到领悟的进步。从人类本身来讲,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从认知到模仿到领悟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必须依靠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实现。比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学生可能对其中引用的古诗文不太了解,诸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或是“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之类的,其实只需取一荔枝进行比对便可。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指导,多作鼓励,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益处,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三)重视对作品的赏析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如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体现了社会的良知。好书美文能启迪智慧,更能滋补精神。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精神遨游的绝妙空间,它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精神灵魂的洗涤,它能使学生纯洁的品质和墨韵书香融而为一。

参考文献

[1] 彭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思考[J].岱宗学刊,2011,(1).

第7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学的基础。随着2003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许多地区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九年,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观,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语文教育也似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可是,冷静思考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如火如荼的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仍然存在着许多有悖课改初衷的现象,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笔者将对此进行系统阐述。

一、课改理念比较片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关于语文的讨论从来都是轰轰烈烈。理性主义者主张“作文先做人” ,而批判者认为,语文中的理性泛滥,则抑制了生命体“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主义者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贯穿理科的教育方法,推崇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但批判者认为,在这种语文教育理科化的倾向下,榨干和冰释了语言浓烈的人情、人性意向,而成为一堆堆僵死、冰冷的语言代码;人文主义者主张语文教育应确立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批判者则认为,人文主义的语文目标专注于人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从而使语文走向虚无,陷入了另一种封闭与狭隘。在轰轰烈烈的争论面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形式主义也开始泛滥。一些“专家”“名师”脱离教育实际,标新立异,纷纷构建起“整套”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各种研讨会、观摩课纷至沓来,一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三、课改容易陷入功利化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语文在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对于利益的追逐和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才是语文异化的根源。高考是一把双刃剑,是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创造品牌,获得在教育市场上的生源吸引力,需要它;老师拿奖金,获得在家教市场上的高额收入,也要它;家长少花钱,又能让子女进入名牌重点大学,同样需要它;学生要在未来生存竞争之中抢得先机,也必须靠它。正是多方利益的趋同,以及社会功利心态的日益膨胀,使得语文不由自主地进行着关联交易,它成了学校“打榜”的武器、老师高薪的依据;它既承载了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与未来,又负荷着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四、课程内容不全面

课改带来了课程内容上顾此失彼,主要表现在:1 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因对地区差异的注意不够,在课程内容中还存在着以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发达地区为中心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都一直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然很大,农村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而我国在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总是优先考虑发展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农村的教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 还是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机会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也多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关 ,们对课本内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农村学校所要求的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严重缺乏,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这个偌大的群体,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恐怕是比较困难的。2、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无序性。为什么数理化等学科学生学得很起劲呢?其中那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总是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下而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一环地向高深纵向发展。为何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为什么至今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材的改革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多年来,语文学科都没有解决好选文及知识的无序性问题。上篇课文与下篇课文之间,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无多大联系,学生一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影响,难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了。就目前的高中新教材来说,在编排上虽然尽可能地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但还是不太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的规律,语文知识仍缺乏明显的阶梯性和纵向性的特点。

对于课改,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许多条件还没有具备,所以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认真研究问题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才是正确的方向。只要解决了相相关的问题,相信语文课改会取得让人欣喜的成果,也会有助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民主化;语文教育;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85-01

在语文新课改标准要求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当下语文教学应大胆抛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培养,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语文教育教学的民主化,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制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学生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一、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平等,语文教师应树立民主、开放、接纳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师生平等的身份引导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同学们的心声。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教学上,教师要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出发,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让科学合理的课型走进语文课堂,如讲读课题、研讨课、欣赏课、训练课和各种活动课等,可以灵活机动,或者一节课可以运用多种方式,使讲解、欣赏或者研讨训练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多方利用语文资源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从文明传统、个人修养、生命价值等方面多汲取有益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能够从历史文化、现代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深入思考人生,从而真正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与学的新改进

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首先从自身语文素养出发,要知识广而全面,要了解古今中外文学概况,掌握古今汉语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文坛动态和发展趋势。要具有学识高度,使自己在教学上驾驭自如;要深入钻研,使自己在讲解时高屋建瓴;要全面丰富,使自己在表达时任意挥洒,淋漓尽致。切记,无论何时,语文课堂之中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才思敏捷、声情并茂,而广博精深的学识则是使课堂生动活泼富于生气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对语文教师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尤为突出。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教师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三、实践教学的新体验

新课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语文实践教学是最佳途径,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认真引导,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语文模型,情景教学,多媒体辅导等,让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对接,在体验过程或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总言而之,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同时新课改下的课堂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转变,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从而提高课堂实施水平,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的语文课范文

一、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特点

1.较强的资源性

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以及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因此,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具有较强的资源性,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英雄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来开展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浓烈的才华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析能力,一般都会喜欢才华横溢的教师。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上应当向学生展现教师应有的谈吐风雅、才华横溢的良好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尊重,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思路敏捷,言语谈吐大方得体。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文学语言、诗词歌赋、哲理名言以及轶闻典故,旁征博引,让学生遨游在浩瀚的语文知识海洋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语文第一堂课的预期教学目的。

二、“教师权威”形式

由于学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与周围同学和老师还不熟悉,急于了解新学期的任务、新课标的知识以及新老师的要求,语文第一堂课很多时候便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大多数都是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解决学生比较关心的语文学习问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未能使教师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教师为了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常常在语文第一课堂上使用一些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结论性的观点,显得过于权威。这种语文第一课的教学方式其实是错误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探究过程,教师完全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的语文第一堂课形式,对那些习惯于跟着教师思路思考的学生来说会觉得不错,然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根源。

三、“教师跟着学生走”形式

很多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除了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和措施以外,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谈谈对语文的看法、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内容,让他们在发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然后教师再进行语文课堂内涵、语文用途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具体归纳总结。学生在逐个描述自己对语文的看法时,重复模仿的情况比较多,慢慢地会使学生的发言偏离原来的对语文看法的话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师跟着学生走”的语文第一堂课教学形式,其实并没突出语文第一课堂的指导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仍然是以形式为中心的课堂,只是把教师要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由学生表达出来而已。

四、“师生平等对话”形式

在语文第一堂课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了“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具体流程如下:

对学生进行典型引导。教师列举一些身边或者本校毕业生学习语文的成功事例,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其实并不难,形象生动地感染学生。

感言熏陶。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语文的用途、学习方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差异等内容中的一点,并要求学生描述的内容应当和其他人不同,且内容中应当出现“语文”字样,并要求有一定语文功底的学生在发言时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此外,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声音洪亮且充满自信。对于性格内向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其成功完成发言,增加其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文学习信心。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口头表扬,对学生发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纳精要。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发言精要进行归纳总结,起到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归纳总结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指导重点来确定。

最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本学期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方法、作业设置等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阐述和讲解,要求学生将展示内容作为课堂笔记进行整理,整理完毕便可以下课休息。

在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语文用途、内涵、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