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封山禁牧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北防护;建设成效;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51-3
1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决策情况调查
1.1 工程区生态地位
宜君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面积153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52.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6%,总人口9.59万人。年平均气温8.9℃,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降水量709.3mm,是渭河以北黄土高原地区地带性植被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生态地位十分突出,是一个宝贵的天然基因库。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川、梁、峁并存,小气候特点明显,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天保、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工程的相继实施,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部门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工程造林与一般造林相结合,“造、封、飞”相结合,以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和政策调动为方针,积极探索林业建设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大户造林,社会团体和干部参与林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多主体投资林业建设的新格局,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1.2 生态环境状况
宜君地质构造处于华北陆台次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分地南部边围地带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地质发育上为相对稳定的地区。地貌是以梁为主体,山、梁、峁、沟谷并存。海拔最高1734.2米,最低622.6米,表现出西山、东塬、东北低、西南高、半阴半阳的地形特征。境内地形破碎,地势高差悬殊,山地小气候明显,大风、干热风、春旱、伏旱、暴雨、霜冻、春季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28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85.4%,属于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到2010年底,全县总土地面积226.0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52.89万亩,有林地面积79.73万亩,非林地面积73.12万亩,四旁树602万株,森林覆盖率35.3%,林木绿化率53.6%。
1.3 工程建设方针和思路
建设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植被的基础上,以提高林业生产力为核心,大力造林、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展林业经济,逐步建成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建设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治理塬、沟、川、山和绿化村、镇、路、田为突破口,大力保护、培育和利用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不断推动建设渭北绿色经济强县进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过程调查
2.1 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组织领导。三北工程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重要工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国有林场成立了相应机构,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计划管理。为保证作业质量和工程效果,宜君县对三北四期工程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的原则,以210国道、208省道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以三大流域为框架,以乡镇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侧柏、刺槐、杨树、核桃、苹果等树种,将建设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作业设计率达到100%,确保了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程序管理。为使工程步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结合本县实际,宜君县先后制定了《宜君县“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2001-2010年实施方案》、《宜君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宜君县重点工程种苗生产供应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工程管理办法,并与各建设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健全了工作制度,完善了项目管理,实现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质量管理。宜君县始终把质量作为工程的生命线,坚持投资、任务、质量、责任四到位,一是遵循工程建设程序,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管理环节,严把设计关、种苗关、栽植关和检查验收关,严格工序质量控制;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开工前对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造林专业队,进行各项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等培训,统一技术标准;三是聘请监理人员,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理,严把苗木、整地、栽植等工序作业质量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加大科技投入,针对近年来春季干旱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应用大穴壮苗、保水剂、生根粉、截干、伤口愈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五是严格检查验收,坚持“谁检查、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把关,强化监督。
管护措施。按照“谁造、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对部分人为活动多的地块聘任专兼职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做到种苗上山,管护上马,达到造一片,成一片的目的。从2002年开始县政府了封山禁牧令,印发《宜君县封山禁牧实施意见》,明确了封禁范围及对象,率先实施封山禁牧,造林保存率明显提高。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有关规定,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资金拨付实行会签制,做到账务公开,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档案管理。坚持专人专柜的档案管理要求,认真整理工程计划、实施方案、目标责任书、自查报告、小班验收卡等全部资料,并进行整理归档,目前已累计装订纸质档案11盒20册,同时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的电子档案管理也进行了完善,为指导今后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工程建设成效调查
2.2.1 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1)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累计造林计划任务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
按年度分:2001-2005年4.3万亩,全部为人工林造林;2006年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0.7万亩;2007年人工造林0.5万亩;2008年人工造林2.7万亩;2009年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2010年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2)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区累计完成重点工程造林94.89万亩。其中2001-2005年59.39万亩(三北四期工程4.3万亩,天保34.75万亩,退耕还林20.34万亩);2006-2010年35.5万亩(三北四期8.9万亩,天保19.7万亩,退耕还林6.9万亩)。
(3)三北四期工程累计上报面积13.2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占任务13.2万亩的100%。其中防护林12.08万亩,经济林1.12万亩。累计用苗量1943万株。
(4)工程区内新建核桃采穗圃0.28万亩,建设油松、侧柏、刺槐采种基地8.5万亩,育苗面积0.89万亩,标准化苗圃5个0.09万亩。
2.2.2 各项投资完成情况 (1)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96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97万元,地方配套472万元。按项目分:人工造林投资1804万元,封山育林投资165万元。
(2)三北四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2010年工程项目,总投资58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7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18万元。按项目分:人工造林投资500万元,封山育林投资88万元。
(3)到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经济林59.5万亩,其中苹果21.98万亩,产量140000吨,产值25545万元;花椒0.08万亩,产量12吨,产值36万元;核桃36.8万亩,产量2820吨,产值5640万元;文冠果0.5万亩,产量480万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845元。
2.2.3 建设政策调查 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宜君县的造林步伐不断加快,三北四期工程管理也逐步得到规范。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于2001年制定了《宜君县三北四期工程2001至2010年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及省上计划指标,宜君县每年都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或铜川市林业勘察设计队搞好年度作业设计,并及时上报设计文件待批,并实行法人负责制、质量责任追究制、资金审计制、工程监理制,做到了批复、设计到位、施工责任明确,基本建设程序达到要求。县政府于2001年7月11日了封山禁牧令和《宜君县封山禁牧实施意见》,明确了封禁范围及对象,在全市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的年终工作考核,封山禁牧工作全面展开,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得到了全面封禁管护,造林保存率明显提高。
2.2.4 工程技术应用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宜君县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2001年-2005年新技术应用面积5.65万亩,其中容器育苗150亩,节水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4.3万亩,速生丰产林技术0.08万亩,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面积1.25万亩。2006年-2010年推广面积8.39万亩,其中核桃优良品种推广1.12万亩,容器育苗0.07万亩,节水抗旱综合配套技术5.53万亩,速生丰产林营造8公顷,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1.65万亩。通过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节约了再造林的各项成本,全县森林面积得以快速增长。
3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调查
按照建设规划,宜君县先后完成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3.2万亩,完成投资1969万元,任务完成率达到100%;造林质量及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工程标准;有林地面积新增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建设初期的31.75%提高到35.3%;县境内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野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生态渐趋平衡;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也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关于三北四期工程的效益情况调查
4.1 生态效益
全县三北四期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0.16万亩、水源涵养林1.32万亩,平均年森林覆盖率增加0.019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平方公里,全县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沙尘暴、旱劳、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大为减少, 1月份平均温度提高0.05℃,夏季最高温度降低1℃-2℃,7月份空气相对温度平均提高10-20%,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森林面积由98年的57.1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3%。
4.2 社会效益
4.2.1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人们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了人们投身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4.2.2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建设过程中,宜君县充分将项目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工程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大项目带动大工程,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做文章,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2.3 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 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外出务工人员也显著增多,使多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消除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每年造林需各类苗木1500万株以上,种子约8万斤,从事专业队伍造林约1500余人,年需生产护林员160余人,极大带动了种苗生产和富余劳动力安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非公有制造林占到全县造林的42%。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也为全县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动了宜君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带动,目前全县已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36.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建成核桃专业村9个,2009年全县核桃产量达7000吨,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1080元,比1997年增加1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喜人局面,核桃产业已成为宜君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现有草木本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70多种,活立木蓄积由1998年的115.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92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5 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和措施
5.1 政府重视是保障
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年都要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并与各乡镇、国有林场层层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行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工程档案,强化工程管理。同时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对造林苗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并将工程建设、封山禁牧等纳入乡镇经济工作年度考核,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建设格局,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3.2万亩,有林地面积新增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75%提高到35.3%,为宜君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宜君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陕西省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称号。因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宜君县又荣获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单位”称号。
5.2 机制创新增活力
宜君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是采取“政府促动、工程推动、大户带动”的运行机制,以国有林场造林为主体、大力推行专业工队和大户造林相结合的方式,推行目标管理,坚持跟班施工,严把苗木、整地、栽植各环节质量关,确保投资、任务、质量、责任四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在此带动下,2007年11月,宜君县有8个造林大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绿色小康户”;二是在原工程管理的基础上,2010年又实施了招投标制,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程序,规范了管理行为;三是成立了天益监理中心,实现了由原来的聘请监理人员到公司化全程监理的转变,监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5.3 打造特色添亮点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宜君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将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工程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济林面积,积极为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积极性。2004年以来,按照“品种良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产品有机化、经营多元化”的要求,县上先后做出了《关于做大做强全县核桃产业的决定》,《关于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制定了《宜君县核桃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促动,市场拉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科技助动的工作措施,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先后建设县、乡、村示范园600余个,并涌现出了一批核桃生产大户。棋盘镇吴范林发展优质核桃示范园300亩,许春仁发展300亩,惠民公司发展1000亩,棋盘林场发展500亩,木梨庄发展500亩,2009年亩均收入达到7000元。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了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36.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2009年全县核桃产量达7000吨,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80元。三北工程的带动,为宜君县核桃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4 技术引领是关键
围绕三北四期工程,宜君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打造高效生态产业。一是以宣传培训为抓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00多期,培训群众1.5万余人次,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活力;二是在营造林中,抓好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先后推广ABT生根粉和生长调节剂、截杆、覆膜等适用抗旱造林技术8.8余万亩,推广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4万亩;在产业发展中,先后推广“大坑、大水、大肥、大苗和覆膜”的四大一膜技术,提高了24余万亩核桃建园的营造林质量;总结推广的“换良种、套秋粮、巧施肥、精修剪、有机化”核桃综合管理技术在生产中普遍应用;三是在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以管促发展、以管强生态”的发展理念,严格苗木标准,强化质量监督。工程用苗 “一签两证”率达到93%,苗木合格率98%,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6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程计划下达时间较晚,造林投资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工作经费、病虫害防治费等投资内容,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防控防灾能力差;三是工程建设区有大面积的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分急需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四是造林地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加大;五是现有的造林技术标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7 三北四期工程的成效评估及建议
7.1 成效评估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十年来,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4.3万亩,平均年森林覆盖率增加0.019个百分点,10年增加了0.19个百分点,重点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显著改善;安置了全县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出了全县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为宜君县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促进宜君社会经济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7.2 今后建议
2018年,天保中心在局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实施局职代会精神,认真做好天保二期工程各项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现将2018年上半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2018年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天保办工作完成情况
为了做好今年的天保工程工作,确保今年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单位领导班子积极统筹谋划,协调完成省厅和国家林业局的各项检查验收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考核管理办法,层层签订包保责任状,落实包保责任。通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
1、对全局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134249公顷,7个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处等实施单位,15个管护站和相关责任人员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书,确保了责任落实到位。
2、由天保办牵头,局各部门、科室积极协助、配合,认真做好了天保二期工程各项数据统计、核查工作;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等上级部门的考核验收工作,经验收,合格率达到了100%;做好了2018年上半年全局管护工资审核工作;组织天保办公室工作人员完成了局天保工程3047名人员详细信息录入工作;完成2017-2018年度森林改造培育项目改造培育作业设计呈报工作;完成了森林管护站管护用房的验收工作。
3、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相关通知精神,单位组织各科室骨干人员,在局各部门的配合下,先后完成了《白石山林业局天保工程二十年工作总结》、《白石山林业局2017年度自查及调研报告》、《白石山林业局2017年度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情况的自检报告》等。
二、安全工作
为加强上半年我处安全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安委会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其他领导积极配合开展,对安全工作进行认真组织,使安全工作开展得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
由于我们准备充分、布置周详,使我处上半年工作一开始就步入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正常轨道,并积极响应我局安全部门的号召,较好地完成了安全包保指标工作。
三、林政执法工作
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森林保护处管护大队、林政科和木材检查站严格按照吉林省林业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在处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宗旨,以打击和遏制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为重点,结合实际,严格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发挥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各项职能,不断提高执法能力、管理水平、尽心尽职做好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管护大队在2018年4月1日前积极查办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监督各林场、森林旅游管理处的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指导查办各类林业行政案件。
2、4月1日起,省林业厅不再委托我局林政处罚权,管护大队和各管护中队的工作重心由林政执法向全面管护转变,管护大队积极做好与森林公安分局的林政执法交接工作。
在完成交接工作后,管护大队建立健全了各项报案制度,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报案登记表,要求各管护中队制定各项管护职责,做到管护人员按时对辖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辖区派出所进行报案,填写报案登记表,并及时向管护大队进行汇报及备案。4月中旬,完成了对省林业厅的林业行政案件统计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此项工作已向森林公安分局进行了交接。(推荐访问WWw.HaOWOrD.CoM)
【关键词】运行管理;服务质量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Haiyuan County
Ma De-cheng
(Haiyuan County Water Affairs BureauHaiyuanNingxia755200)
【Abstract】Haiyuan County, a total of 71,800 rural households, 35.94 million people, mostly living in the remote and backward mountain deep ditch place, so the draft is very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rural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is very difficult. But also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engineer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has not yet fully in place, project maintenance and repair funding shortage, shortage of management, low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to further strengthen management, straighten out the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ir own team building,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Operation;management
海原县共有农村住户7.18万户35.94万人,大多居住在偏僻落后山大沟深的地方,因此吃水非常困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难度也很大。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解决饮水安全列为我县十项民生工程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南部""八斗""七营-李旺""固扩十一干以后人畜饮水"、"高崖农村饮水"5处"千吨万人"工程为骨架,以红羊、四营、吴湾、后塘、黎庄等50处供水工程为支撑,覆盖全县17个乡镇的农村供水网络体系。全县自来水入户6.17万户,饮水安全人口为30.77万人,加上集雨工程(包括集雨水窖、砼集水场、屋檐接水)解决的3.27万人,目前共解决了34.0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剩余1.9在2016-2018年逐步解决。
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管理责任的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 。 2015年5月份,将相关乡镇水利工作站及人员移交给所在乡镇管理(工资由乡镇核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管护主体随之变为相关乡镇,部分乡镇对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不够重视,管护主体没有落实到位,甚至抱有等、靠、观望的管理态度,导致部分用水户无法正常用水。
(2)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短缺 。 目前我县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覆盖到全县的17个乡镇,由于工程点多、面广、管线长,且地形复杂,起伏落差大,过沟、过山现象普遍,给工程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造成工程运行过程中维修量大,费用高;再加上部分用水户用水交费意识淡薄,水费收缴难度大,工程正常支出费用(机井电费、水厂水费、管道维修费、雇佣人员工资、维修车辆燃油费等)、维修养护基金等费用没有保障,导致部分人饮工程不能正常运行。
(3)管理人员紧缺,专业化水平低。我局自2000年以来,人员编制一直处于冻结状态,近年来由于退休等原因,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减少,年龄趋于老化。而我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论从服务对象的数量,还是覆盖范围上相比以前都是成数倍地增加。这一减一增,使得各乡镇水利工作站管理人员显得十分紧缺。2015年5月移交乡镇后,相关乡镇也没有补充管理人员,并辞退了原有雇佣管理人员,同时还要抽调人饮管理人员去干封山禁牧等工作,导致人饮管理人员严重紧缺,出现管护不力,有管无水的现象。
2.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
(1)进一步加强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按照自治区人饮工程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制定的管理细则,由县政府搭台,层层签定责任书,建立县、乡、村、农户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即:对跨乡镇的较大工程,建立以水务局专业化管理队伍管理主支管道、水源及蓄水池等主体工程,由乡镇牵头,落实村或村级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入村、入巷管道、农户管理联户水表井到水龙头段,管理费用在所收水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对跨行政村且供水范围为一个乡镇的较小工程采取竞价的承包方式由个人或村民用水协会承包管理,承包人(协会)自负盈亏,其中因因自然灾害(如山洪)造成工程较大损害的维修费用由水务局给于一定补偿;对供水范围为一个自然村或一个行政村的小型工程,由乡镇牵头直接移交行政村或自然村管理,自负盈亏,水费实行限价收费(低于或等于物价局核准水价)。
关键词:退耕还林 问题 对策 建议
1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问题
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扩大范围,利益均沾,争夺退耕还林指标。
1.2政策解读不准
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1.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1.4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1.5地方财政面临的挑战
退耕还林(草)农民的利益就算得到了保障,但由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减少而使财政状况本来不好的西部地区各级地方财政受到了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退耕决心,从而影响这项政策有力地贯彻实施。
2对策与建议
2.1关于生态林补助到期后的问题
一是把退耕还林全部纳入国家公益林,享受国家公益林补助。但按目前公益林补助标准与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相比显然是太低了,不足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生计问题,要提高国家公益林补助标准,地方财政也配套一部分资金等;二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各地方政府号召、扶持退耕还林农户在不影响退耕地林木生长的情况下发展种植业,如种植药材、茶叶、花椒、种牧草养畜和其他适合当地条件的经济林木等,以提高退耕还林农户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退耕农户人均留有0.5亩以上基本口粮地,保证退耕还林后农户用粮需求;四是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薪炭林、小水电、小光电等,解决好工程区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五是积极探索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和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实行异地安置,实施生态移民;六是在实行封山禁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发展林草牧模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壮大畜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七是切实抓好退耕农户劳动力转移工作,搞好就业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农户从事多种经营和实现非农就业,逐步减少对退耕地和政策补助的依赖;八是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退耕还林地的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合理流转;九是鼓励和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业主和专业大户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后续产业开发,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地的集约经营和精细管理,大力提高退耕林地的生产力;十是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工作中,将退耕还林户优先纳入低保范畴,使他们享受到低保,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当然,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
2.2扎实做好政策兑现工作
在每轮政策兑现之前,各乡镇都要组织人力,对所有退耕还林地块认真进行核查验收,县上抽派技术干部深入地块进行逐块复核,为政策兑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各林业站对检查验收确认的退耕还林面积、栽植树种、钱粮补助、是否套种和管护等内容张榜公示,公开办理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严防村组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现象发生,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退耕还林村组,暂停政策兑现,并组织人力实地调查处理无误后再予兑现。为切实搞好政策兑现,确保应兑现的粮钱及时足额兑现到退耕户手中,严禁搭车扣款,对群众拖欠款应采取收、付两条线,该收的加大催收力度,该兑现给群众的政策兑现款分文不少地兑现到群众手中,决不允许抵扣银行贷款、拖欠款、车船使用税等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
2.3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退耕还林成效
退耕还林已接近尾声,2000年的经济林兑现已经结束,下一步的管理难度会更大,今后的工作重心应从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向依法管理转变,加大退耕还林稽查执法力度,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间作套种、平均分配、虚报冒领、毁林复垦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查处,决不姑息迁就,确保调查到位,处理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退耕还林成果。
2.4加强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原则。一是切实搞好补植补造工作。因此,各乡镇务必在秋冬季造林季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筹集种苗,组织群众,抢墒造林,抢墒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以上,实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活一片;二是狠抓幼林抚育。在秋冬季节要组织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割草扩盘管护,确保幼苗健壮生长;三是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地块有人管,林木有人护;四是加大对工程区的封禁管护力度,防止人畜破坏,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2.5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模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管好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设施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工程运行管护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2.6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各级筹集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资金,由财政部门设立专户,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财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管理办法,制订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国家、省、地补助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严格进行管理。加强项目审计监督力度,项目完工后由县(市、区)审计部门及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严禁挤占、截留、挪用、转移项目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姜雪城.生态经济应在西部率先突破[J].半月谈,2003,(4).
关键词:陕北沙区;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92-1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陕北沙区作为重度沙漠化地区,已成为我国遏制沙漠化东进南下的重要地理防线。因此,探讨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沙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陕北沙区林业资源保护现状
陕北沙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形成一个槽形地带,其中大部分以湖盆滩地与沙地为主,旱年降水量不足100mm,风沙、干旱、水土流失已成为困扰陕北沙区的三大自然灾害。陕北沙区的天然气储量及煤油资源极为丰富,已建成世界级的天然气净化厂和输气站,为沙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若不及时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势必会影响沙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并落实对沙区林业资源的保护。
近年来,陕北沙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已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两者必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通过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如今沙区林木植被覆盖率已由建国时的1.8%发展到30%以上,治理面积占沙区总面积的70%左右。以榆林市为例,其沙丘高度降低了40%左右,沙丘移动速度降为每年0-1.7m,实现了区域性荒漠化逆转,在防护林的保护作用下,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平均空气湿度增加了10%以上,年平均风速相比空旷地减少30%以上,对当地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沙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 加强陕北沙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保护沙区林业资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求改善林业资源现状,改进林业资源质量,提升林业资源效益。首先,加大育林、护林力度,使森林充分发挥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地遏制沙区荒漠化。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陕北沙区特有的森林历史文化与景致,开发林业资源的正面效益。其次,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防火布控、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珍稀沙生植物等工作,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森林防护技术,以实现科学护林。
2.2 开展育林造林
育林造林是一项长期的林业发展战略,也是实现森林效益多元化的有效措施之一。育林造林应充分考虑陕北沙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各项育林造林计划、措施,并结合考虑林种配备、森林类型及林龄等多种因素,确保树种培育多样化,合理布置林分结构,选用优质种源和树种,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基于陕北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水资源分布,应大力发展节水育林造林,对地下水超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积极推广滴灌、渗灌、喷灌技术。与此同时,重视研究或引进一套高产、高效的育苗技术,以增强苗木自身抗病害能力,从而确保造林质量。
2.3 深化林权改革
深化林业产权改革是实现陕北沙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落实完善的资源保护管理机制与林业管理机制以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当前陕北沙区面临着林业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所以要做好林业产权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科学、规范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林业执政执法体系、林业合作经营体系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明确林业产权,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维护林业经营者与生产者的权益。其次,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遵循自愿、自主、合法、平等的原则开展森林资源流转工作,并且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流转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再次,加大林权改革的宣传力度,以利于提高全民对林权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全民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禁牧的各项工作中。
2.4 依法治林,加大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森林法》,加大执法力度,使得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步入法制化管理阶段。第一,以森林法为核心,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积极制定与落实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重点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管理办法、林地管理办法等。第二,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与监督,对森林采伐限制、控制林地总量、征占林地、林地用途管制等方面应进行严格审核,对乱砍乱伐林木的行为,应严厉打击,加大惩治力度。第三,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培养一支执法严明、业务熟练、作风廉洁的林业资源保护执法队伍,才能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结语
总之,陕北沙区应在保护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育林造林,深化林权改革,积极探寻出一条科学护林、依法治林的途径,以促进沙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安忠.浅议贵州省凯里市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J].现代园艺.2009,(12):55-56.
关键词:辽宁省;青山工程;生态效果;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23-1
1 研究区基本情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介于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南北宽约530公里,东西长约574公里,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势、距海洋远近的影响,省内各地的气候差异较为明显,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寒冷期长,春秋季短,冬湿西干,平原风大,年平均气温5℃~11℃;七月份最高,平均达22℃~25℃,极端最高气温40℃;土壤共有11个土类、31个亚类、155个土属、602个土种;辽宁省现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余种;木本植物68科167属550余种,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类(8000余种)的6.9%。
2 青山工程
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和墓地、坟地整治工程八项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3 青山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辽宁省针对青山保护相继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防沙治沙、速生丰产林、大规模造林绿化、平原绿化、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出台了《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规,辽宁省的青山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1 以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省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退耕还林等多项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近年来辽宁省又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沿海经济带绿化和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省级重点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大片青山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几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呈现了持续双增长的趋势,有林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1975年)的342.3万公顷,提高到563.6万公顷,增加了221.3万公顷,净增64.7%;森林覆盖率由26.4%提高到38.2%,净增11.8%;活立木蓄积由8712.7万立方米提高到28499.2万立方米,净增19786.5万立方米。
3.2 重要生态区位的山体及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3.2.1 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辽宁省从1980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到目前为止,共建立102处保护区,面积达24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1.1%。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使辽宁省关键区位的山体、珍稀物种繁衍地和珍贵野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3.2.2 实施公益林、天然林补偿工程使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自2001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同时,在辽宁省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由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开始了自费天然林保护工程。仅“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投入累计达12.5亿元,补偿面积达386.1万公顷。据每年辽宁省公益林监测数据显示,通过实施公益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积300多万立方米。据统计,公益林及天然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占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3.2.3 “林业三防”工作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林业综合执法工作为保护青山及森林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到“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每年成灾率已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显著提高,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0.42‰,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林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辽宁省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6885起,打击处理各种违法犯罪人员18694人次,有效震慑了针对青山的违法犯罪行为,使辽宁省的山体和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4 青山保护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青山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着矿山及其他建设项目破坏山体、毁林开荒、超坡地水土流失、无序放牧毁林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4.1 矿山及其他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植被恢复较差
据矿山及其他工程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拥有8493座矿山,占用土地5.0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30130.0公顷,这些工程大多数没有按照要求恢复植被,导致水土流失。
4.2 毁林开荒现象屡禁不止
随着粮价持续上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强,“毁林复耕”势头不断上升。虽然经过多次整治,毁林开荒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辽宁省还有小开荒面积10.7万公顷。
4.3 超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辽宁省还有15.6万公顷坡耕地。这些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亟需退耕还林还草。
5 小结
垃圾污染加剧近年来,随着温泉镇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外来人口逐年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造成资源消耗量激增,每年都会产生数目巨大的生活垃圾。现在温泉镇垃圾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填埋法,把所有垃圾倾倒入村庄周边沟道中,压实后铺上一层土,然后逐次铺垃圾和土,如此形成夹层结构。这种处理方式最常见并且简单,但是危害也很大,没有经过垃圾分类处理,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混杂在垃圾中一起被埋入地下,并不能自然转化、分解,从而破坏了土壤,妨碍农作物生长,并且有毒有害物质还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此外,有一些物质经过填埋后,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被分解,例如塑料袋,其埋入地下后在自然界中的降解周期是200~400年,这也给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
鉴于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温泉镇在海淀区水务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大胆创新,从多种渠道出发,对温泉镇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逐步实施下列5项措施,实现温泉镇整体环境的提升,为建设宜居型城镇奠定了基础。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温泉镇先后建成了第一污水处理站、第二污水处理站、秀山污水处理站和太舟坞污水处理厂等“三站一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总处理能力达到12000t/d,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每年可产生约300万m3中水,基本满足本地区农业灌溉、景观和绿化等用水需要。另外,温泉镇还新建了第一座小型污泥综合处理设施,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厂污泥二次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产生新的清洁能源———沼气,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综合处理利用。温泉镇大部分农村没有统一的排水,生活污水没有去处,只能靠渗井自然入渗或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排洪沟,“雨污合流”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造成水体污染,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着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为了彻底解决农村地区污水横流的状况,从2008年开始,温泉镇对辖区内7个自然村进行了污水管网改造,重新统一铺设污水管网24.2km,将各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集中排放于市政污水管网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提高居民用水安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环境下降,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水安全频频告急,水安全危机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温泉镇实施了安全饮水改造工程,辖区内铺设各类供水管线共计123.5km,新打水源井8眼,加装消毒设施15套,新建联村供水厂1座,从源头上为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同时,建立了农村自备井供水安全制度。由水务管理站负责全镇供水安全,并负责各村自备井供水安全的监管,定期对水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每月对农村自备井水源进行水质检测,为各村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从供水安全体系上确保了水质安全。推广农村垃圾封闭式管理为了彻底消除垃圾污染,温泉镇推广实施了从垃圾收集到清运、再到集中消纳的封闭式垃圾管理办法,形成了镇、村、农户一条龙的垃圾消纳管理制度。镇成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全镇范围内的垃圾管理,包括小区、河道、街道、其他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消纳;各村成立清运保洁队,负责本村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各保洁员以门牌号为准,本片包户管理,每日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各户按规定时间,将分好类的垃圾放到指定地点,并保证其余时间垃圾不出户。这样就避免了居民乱倒垃圾造成村里街道杂乱差的现象,维护了周边生活环境,同时避免了有毒垃圾对居民的伤害。近几年,温泉镇积极推动地区旱厕改水厕工程,管道直接并入村污水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改厕的完成不仅为各村居民减少了清掏厕所的麻烦,更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对本地区环境卫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加强雨洪利用温泉镇南部为山区,汛期山上雨水汇集形成山洪,可能会冲下山对周边村庄形成损害,同时这些山洪又是数量可观的水资源,所以修建水利设施变害为用是个一举两得的选择。南部山区分布着许多自然形成的冲沟,利用这些自然冲沟修建塘坝,拦蓄汛期洪水,不仅可以保护山下村庄,而且还可以用于山区果树灌溉。2006和2007年温泉镇分别修建了徐家园和高里掌两座塘坝,总蓄水量可达72000m3,周围分布着几百亩樱桃、冬枣、桃等果树,拦蓄后的水资源完全可以供给周围果树灌溉所用,减少了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开采,促进了温泉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城市雨水利用也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城市化发展中,大面积的土地被楼房、马路、广场、停车场等硬质不透水面积所取代,使降雨不能够通过土地下渗,在短时间内降雨强度大于城市污水管道排水能力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造成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大面积的硬质路面,雨水无法下渗,从而形成径流,排入雨水管道流走,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无法通过雨水得到有效的补充。这对已经超采的地下水资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温泉镇总结了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屋顶雨水利用、庭院雨水回灌等多种雨洪利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温泉镇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水土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搞好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温泉镇南部山区整体植被良好,树木相对密集,水土流失不很严重。但部分沟、坡及山顶位置存在荒坡,可以修建一些鱼鳞坑或水平梯田等水保工程,从而减少径流量,增加雨水下渗。近年来,温泉镇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33hm2,修建水平梯田60hm2,封育自然修复333hm2,使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0%,把山区径流深度从140mm减少到130mm。针对近年来水土流失多发生于建筑工地的状况,相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要求工程建设单位汛期必须将本单位沙石料用防水塑料布盖上,以免沙石料及其他建筑材料等被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经过几年的治理,工地料场水土流失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工作成效,正视存在问题
2013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综合施策,全县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是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完成生产总值9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100元和13225元。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移5位,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1位,稳居西北第一。
二是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止跌企稳,除金属镁外,其余工业品产量稳步增加,其中,原煤产量达2.04亿吨,增长0.5%;兰炭1522万吨,增长15.9%;发电量256亿度,增长0.5%。现代农牧业有效推进,粮食产量和养殖业规模稳定增长,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新发现,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9.5%、6.5%,三产增加值达242.8亿元。
三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县城区市政设施更加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96%,绿化覆盖率达36%。新村水、暖、电、气、通信等设施基本完备,累计完成投资6.79 亿元。锦界、店塔、大柳塔等重点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家堡被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大保当被确定为市级重点示范镇。訾家河、水井湾、丁家渠建成省级生态村,古今滩建成省级生态环保村,铧山社区建成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道路交通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神佳高速开工建设,店红一级加快推进;完成绿化造林35.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红碱淖国家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
四是民生建设持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县财政投入民生工程的资金达40.53亿元。“教育两优”战略深入实施,通过省级“双高双普”验收。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县转外就医率仅为6.2%,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9.7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保对象分散供养标准由4200元/年提高到4700元/年。劳动就业成效明显,多渠道安置高校毕业生450人,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新建保障性住房22.6万平方米,住房保障面扩大到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群体。加强民间借贷风险防控,打击、调处、防范多措并举,妥善化解了一批民间借贷案件。、维稳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平安____建设取得新成效。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四个方面深刻体会:一是综合施策稳增长。针对煤炭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问题,我们精准发力,及时采取了规费减免、用电奖励等促销增产稳市场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工业经济下行势头,主要工业品产量稳步增加。二是统筹协调促转型。从以煤为主到煤化工、煤电一体,从传统种植业到现代特色农业,从富裕的城矿区到幸福的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协调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三是勇于担当保稳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间借贷矛盾纠纷凸显的严峻形势,全县各级干部明辨是非、勇于担当、主动应对,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四是实事求是转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扎实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全县干部作风不断好转,机关效能明显提高。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推进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仍然不足,资源 环境约束不断加大;民间融资信用体系不健全,民营资本缺位,民企融资困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艰巨。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明确发展思路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分析面临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我县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宏观形势整体趋好。全球经济复苏迹象逐渐显现,国内经济趋于稳定,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为我县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支持政策多层叠加。我县同时进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7 个国家级规划,省上将对我县进行直管,赋予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将日渐显现。三是优质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将增强。中央要求调结构、削减过剩产能,禁止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和进口,____煤低硫、低磷、低灰、中高发热量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四是自身发展基础厚实。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县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大、底子厚,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另一方面,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增长基础尚不稳固。二是从周边市县发展来看,毗邻县区都在抢抓机遇,化危为机,赶超的意识很强,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三是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形势下,我县主动转型面临观念、项目、技术等突出问题。综合判断,我县正处于过坎爬坡、转型攻坚的负重发展期和充满希望、化危为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赢得主动。
按照县委总体部署,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县域经济领头羊、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城镇化发展示范、重化工低碳循环发展样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____经济升级版。
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7%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确定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是,省市增长目标确定为11%左右,而我县经济体量大,在当前形势下提速难度大,因此在省市预期增长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下调,这样既有利于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优化结构上来,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积极性,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
基本思路是:抓投资增实力,抓转型增活力,抓统筹增魅力,抓民生构和谐,抓作风促落实。抓投资增实力,就是抓项目建设。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民生项目建设;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抓好引资项目建设。抓转型增活力,就是要通过转观念、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工业经济升级转型、第三产业持续转型、农业经济深入转型,巩固基础、彰显优势、创造特色,实现更好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抓统筹增魅力,就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目标,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突出重点、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优化形象,增强城镇“吸引人、凝聚人、亲近人”的独特魅力。抓民生构和谐,就是要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通过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规范管理,突出民生工作的公平性、实效性、普惠性,切实促进和谐、巩固和谐、保障和谐。抓作风促落实,就是要坚决整治“”、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抓投资增实力是前提,抓转型增活力是措施,抓统筹增魅力是基础,抓民生构和谐是根本,抓作风促落实是保障,五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
(一)突出抓好支撑发展关键环节,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继续抓好工业促销增产稳市场工作,全力抓好新增产能项目的服务协调,帮助重点行业和企业释放产能,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一要全力释放煤炭产能。煤炭是我县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加快小保当、香水河等矿井建设,推进神东、陕煤边角煤开采利用;加快地方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建设进度,切实做好环境保障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干扰破坏煤矿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确保年内建成生产矿井47 处,新增产量2500 万吨,生产原煤2.25 亿吨。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____煤品牌效应,加强与重点用煤企业和煤炭消费地区的沟通和对接,不断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强化质量标准管理,积极鼓励对煤炭洗选加工,确保____煤在市场上以质取胜。要加强煤炭产运销管理工作,建立“产量日报、购煤合同与票据双轨、储量管理、技术核查、煤炭计量”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煤炭产业发展情况,为科学调控提供依据。
二要做深做细能化产业。要充分利用____特有的煤炭优势,构建以煤炭中低温热解为基础,推动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煤盐化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兰炭产业,要加速粉煤干馏技术研发,推动兰炭气化工作,不断拓展兰炭在钢铁冶炼、城市供热和民用清洁燃料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兰炭产能释放率达60%以上。要规范“____兰炭”商标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质量,提高品质。化工产业,要以延长链条、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龙华30 万吨尿素、天元600 万吨粉煤干馏等重大转化项目建设,加快延长安源100 万吨煤焦油加氢、鑫义化工15 万吨石脑油重整等精细化工项目建设。 电力产业,要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国华锦界煤电一体化三期、神华国华____热电等煤电项目建设。载能产业,要积极促进载能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力争全年生产兰炭1650 万吨、电石155 万吨、聚氯乙烯88 万吨,发电量达到271 亿度。
三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要围绕“育才、聚才、用才、留才”,完善创业资助、科研扶持等政策,打造人才富集新优势。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依托榆林职业技术学院____分校,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快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步伐。
四要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建设。要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促进朱盖塔集装站和石窑店快速装车系统开工建设,协调推进神瓦、神靖、朱大铁路前期工作;完成神佳高速、店红一级路基桥涵工程建设,建成红柳林至柠条塔运煤通道。要把保运力作为重大工作来抓,下大力气争取铁路运力,积极争取包西铁路在西站开通客货运业务,不断提高大宗工业产品外运量。要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启动黄河马镇引水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中远期供水网络,实质性开展采兔沟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和瑶镇水库水源地保护。要提升电网保障能力,优化电网结构,启动环网供电工程。要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逐步理顺体制,加大锦界、柠条塔、燕家塔、二村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二)突出抓好转型升级,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上取得新突破。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县经济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
一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我们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要紧紧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PVC加工、金属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抓紧策划、包装、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更多企业来____“安家落户”,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 亿元。要开展“投资环境建设年”活动,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环境保障工作;修订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年度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顺利完成、列入盘子的生产性项目按计划推进。要加强项目调度,确保按时间节点推进;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将圈地占地、长时间不开工的项目列入“黑名单”,坚决予以清理。
二要大力培育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产业集聚的主体,是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但目前仍是我县工业发展的一个短板。下一步,要全力扶持壮大民营经济,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和引导现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围绕转型抓技改、换装备、上规模;支持兰炭、电石、镁业、恒源、龙华等有条件的优势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合资合作等途径壮大实力、提档升级,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三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积极发展建筑陶瓷、镁合金及镁合金压铸件等下游产业,加快推进银丰陶瓷、荣诚镁业和弘力隆煤电化两户镁及镁合金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北元PVC项目,开展塑料制品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国华墩梁风电场三期、四期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并网发电。扶持发展生物医药业,加快推动泓海荣通药业建成投产,积极发展长柄扁桃等生物质提取产业。要围绕煤矿、油气田和化工设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四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效、节水、近郊农业为方向,有效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用于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发展家庭农场,推进“一区十园二十村百社”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企业+基地+标准化+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特色园区。引进和推广红枣新品种、新技术,扶持红枣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壮大红枣经济。培植壮大小杂粮、畜牧、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农牧业产出水平、经营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整合小杂粮等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大包装推介和营销力度,着力提升____特色农牧产品知名度。
五要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启动红碱淖5A级景区、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3A级景区创建;精心开发和保护好石峁遗址、高家堡古城、杨家城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黄河沿岸风情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推进西站综合物流园建设,做大做强物流平台。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争取国家金融改革试点,运行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支持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三)突出抓好城乡统筹,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承包地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努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产城一体。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70.2%。
一要完善县城区功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城市的理念,不断提升县城区建设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修编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严格执法,维护规划权威,确保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县城、西沙、铧山组团间的融合对接,重点在提升供热、排洪、供水等各类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打通一批断头路,实质性启动旧城改造。新村建设要按照完善设施、提升功能、聚集人气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绿化、亮化、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与县城区融合发展,打造宜居、魅力、活力的新村。以“四城联创”为抓手,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小城镇,提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就业空间的能力。大柳塔、店塔、锦界要在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的基础上,强化镇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镇容镇貌;高家堡、大保当要明确功能定位,做好发展规划,严格建设管理。支持中南部镇办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
三要科学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统筹实施矿区居民搬迁、生态移民和危房改造,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就地市民化。要重点解决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统筹解决好就医、供热、购物等日常生活要素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要推进沙母河、訾家河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村企共建新农村社区典范。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要适应低碳发展的要求,着力破解环保约束,多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生态建设的活力和后劲,持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一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要深入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加大道路干线、门户地带、县城区等重要区域和节点的绿化力度,提升绿化档次水平,全年造林20 万亩;加强天然林保护,从严落实封山禁牧、退耕 还林有关规定,巩固自然植被恢复成果,提高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能力。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推进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一期拦沙等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2 平方公里;加强对红碱淖国家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管理,启动窟野河、秃尾河治理前期工作。
二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大矿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力度,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中省市煤炭生产企业生态治理责任。创新机制,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积极性,积极稳妥推进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人与自然相和谐,现代化矿井建设与园林式企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推进地方煤矿井田绿化、三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美化、通矿公路硬化、筒仓和防风抑尘网建设,有效防治煤炭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扬尘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集中整治国省干道沿线、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使农村环境面貌“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建设美丽乡村。
三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日常预警调控,全面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合同能源管理制度。继续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工作。要重点整治“三高两低”和“五小”企业,加快劣势产能退出步伐,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完善重点企业减排在线网络监测体系,持续推进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重点治理煤化工、水泥等行业的污染。切实抓好工业园区、重点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投运锦界南区、大柳塔、店塔污水处理厂,力争年内所有规模以上兰炭企业通过省级环保专项验收。
(五)突出抓好民生改善,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做好与省市民生政策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守住底线公平,做到帮助穷人而不养懒汉,建设可持续民生。
一要围绕“解民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障成果,稳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要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坚持公平原则,严格制度落实,努力建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要更加重视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提高入住率,推进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
二要围绕“惠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镇村中心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推进民营医院规范化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协调中省企业使用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招聘一批,扶持创业消化一批,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城落户农民的就业。进一步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创业平台载体建设,支持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积极创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新型农民转业创业。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在传承、保护、创新中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要围绕“保民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的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____”建设,民间借贷纠纷调处要按照“区别情况、分类处置、一案一策”的总体思路,坚持“打调结合、调解优先、以打促调”的原则,整合办案资源,提升案件审结率和执行率,最大程度挽回群众损失。同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加大对集资诈骗、恶意逃债、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和“老赖”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部门行业监管、镇办属地管理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要整顿规范秩序,依法打击个别无理缠访、闹访行为。全面抓好社会治安、食品药品监管、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四、强化能力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当前,____经济正处在过坎爬坡的关键时期,“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艰巨任务,对政府抓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练好本领,奋发有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推动经济工作提质升级。
一要提高研判形势的能力。要深入学习经济学知识,从更宽视角研究和认识经济现象,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打牢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要大兴调研之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既要听介绍又要查实情,既要看成绩又要看问题,既要听顺耳的话也要听逆耳的话,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了解经济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深入解剖经济现象、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看清经济发展的趋势,切实把准经济运行的脉搏。要敢讲真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都必须明确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易操作、可检查。要坚持领导干部下访、约访、联系等制度,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营造和谐的政群干群关系。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削减业务经费预算,压缩公务经费开支。要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数量,精简各类文件。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核心价值观,推行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日常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三要提高推动落实的能力。要勇于负责,当好“工兵”善于排雷,当好“ 消防员”及时救火,克服等靠要等消极依赖思想,困难面前不畏缩,挑战面前不逃避,不拈轻怕重,不推诿扯皮。要真抓实干,少讲条件和理由,多讲奉献和责任。要立说立行,看准的事情马上就干,议定的事项立即照办。要实行“一线工作法”,做到了解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决策在一线、落实在一线、检查在一线、总结在一线。要一块钱一块钱抓增收,一个产品一个产品抓产值,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投入,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