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行业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护生 职业风险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SUN Yuelian
(School of Health Care,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04)
Abstract Health care occupational risks are major issues to develop nursing student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s training needs to create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s; financi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courses teaching;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raise legal 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ill help to ensure medical care safety, maintenance patients and their legal righ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随着护理模式转变,全民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备受关注。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造成各种损伤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①而在校中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尚存不足,导致护生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职业风险无正确的心理评估和应对措施,引发医患纠纷。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从产生护理职业风险的几个因素着手,加强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切实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利益。
1 概念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指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风险。②在护理执业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医疗纠纷、护理意外等医疗风险,同时还面临着针刺、病原体感染等职业损伤。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原则认识程度。③
2 护理职业风险的潜在因素
(1)护理职业风险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对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开设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护理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或与临床接触甚少,对职业风险教育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专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
(2)护生缺乏职业素养。目前在校的中职护生均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对护理职业的理解就是简单地执行医嘱、给病人打针、发药,不能充分认识护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护生的这种观念影响其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给未来的实践和护理工作埋下了职业风险的隐患。
(3)护生法律意识和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校的90后护生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遇事不冷静、说话欠思考、沟通能力差,冲动好斗,易激化矛盾。在学校生活中不能够遵守课堂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操作实训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不尊重、不爱护示教模特、不注意职业防护。护生的法律知识缺乏、常会出现不能自律自控,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随意行为,必将引发今后医疗纠纷,护理差错、职业损伤等风险。
3 培养在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措施
3.1 开设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增加师生职业风险意识
中职护理学校将护理风险意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足够的课时来落实该课程的实施;有计划安排护理教师参加职业风险意识的培训;护理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到临床顶岗实践至少2~3个月,在学习临床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织风险教育和医疗安全文化教育宣传,请医学会和三甲医院的医学护理专家定期授课,从临床典型、真实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入手,分析纠纷的原因、过失、处理方法、吸收经验教训,促进师生注重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2 融风险意识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1)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很强,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护士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或操作规程不明确会对患者和自身都构成威胁。④使在校护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职业素养。
(2)专业课程中增加风险意识内容。在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强调执行医嘱时查对制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护理失误可能引起的护理风险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进行护理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和操作规程,及时、客观、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为防范护理风险提供法律依据。
(3)提高沟通技能,改善护患关系。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⑤开展护士职业礼仪培训、利用多媒体展示护理过程和沟通技巧,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患病时,让学生与患病学生进行真实的护患沟通,要求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语言、行为、着装符合职业规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耐心、细心、温馨地护理患者,并对学生沟通中的优缺点加以点评,提出改进措施。
3.3 加强岗前培训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在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护士条例的教学中,重点讲授护理行为与道德法律的关系,明确护理行为中病人的权利与义务、护士的权利与义务。在实习前和实习期间,组织护生学习《侵权责任法》、《疗事故处理条列》、护理核心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慎独精神和职业防护意识,合法地安全执业,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护理职业风险意是护理职业教育者、护理职业从业者、护理职业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目标。⑥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注释
①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认知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87-588.
② 恽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3(2):81-82.
③ 陶岩.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16-118.
④ 张岫秀.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J].全科护理,2008.6(11):3079.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风险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70-01
财务部门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是医院经济活动的中枢,是资金收入和支出、产生收益的中转站。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重视财务工作,预防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医院财务风险的特征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经营活动在内外部发展条件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的财务收益影响与损益可能性。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医院预期的收入没能够达到,让医院的财务有所损失。
医院财务风险有几个特征:1.广泛性。只要存在财务工作的地方,都会有财务风险,要正确认识在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风险有哪些。2.隐蔽性。平时财务工作中不容易发现所存在的风险,一般在带来损失或不良后果后才能意识到当前工作中的风险所在。3.持续性。财务工作持续发展,不断变化当中会持续的存在风险,只要工作在继续,风险会继续。4.可控制性。财务风险只要正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改善措施,可把风险带来的损失可降至无穷小。
2 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产生医院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医院本身财务部门存在的隐形风险,如电算化系统风险、财务人员风险、核算风险等可以以内部调节加强措施可改善的风险。外部因素是社会经济环境导致的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等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经营方针使其风险成为无穷小。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2.1 电算化系统风险。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杜绝了业务流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它是一种先进的数据处理工具。医院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原始数据收集、整理、审核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只需要做些辅操作。而许多医院不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变化,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系统操作、会计档案管理和数据保密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制度和措施,这为犯罪分子盗窃经济情报,通过修改程序,篡改、破坏磁盘数据而使会计数据丢失,从而达到侵吞医院钱财的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会计人员风险。当前不少医院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时候,只重视医疗业务管理,忽视了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这样容易造成经费的浪费,使医院的运行成本过高。医院会计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也大,需要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如果不重视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培养,就会使部分医院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以至于不能发现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竞争水平的提高。强化医院的会计管理意识,重视会计管理,医院的会计管理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2.3 核算风险。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费用外,还包括医疗、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最终将影响到收支结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进行分摊,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医疗成本和材料成本。
2.4 行业风险。医院的行业特征及要求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医院存在的行业风险分布广泛,从资金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从社会角度看,由于人道主义,各种灾难救援和义诊,无名氏救助款等绿色通道的开辟,医院死账、坏账情况始终得不到解决。这些现象与问题的出现,都是医院财务存在行业性质风险的具体表现。
3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成本控制,审计医院的成本。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禁乱摊费用、扩大成本。实行成本控制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加强医院审计制度。
3.2 建立健全合理的预算控制体系。系统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国家医院都非常重视预算控制作用,对经过批准的预算,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可以涵盖医院整个经营活动。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采取改进的措施。
3.3 收入控制。要做好收入的内部控制,保障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每一项收费物价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用统一的收费票据,保证收费的安全性。医疗收费大多以现金为主,一般医院的收入在几十万,甚至百万元以上不等,保证收费的安全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管理规定,加强收费票据领用、保管、注销工作,成立收费稽查组,由专人每天对门诊、住院的收入、退费、结算等情况进行核查,确保收费资金安全。
3.4 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成立财务风险防范小组,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纠纷;抵御;医疗风险;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覃红,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戴燕玲,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副主任,讲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30―04
医疗活动是以保障人身健康、维护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消除疾病对人身健康的危害、挽救生命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职业行为。医疗行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机体,因而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而现代医学对人的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并且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每一项医疗活动客观上都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诊疗活动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风险,都有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医疗损害后果。无论是医疗事故、医疗差错,还是医疗意外、并发症造成的医疗损害后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都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它还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造成医疗争议事件增加、医患矛盾加剧。近年来,医疗纠纷数量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执业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2002年、2004年、2006年1~10月,全国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事件分别为5093件、8093件、9831件,打伤医务人员分别为2604人、3735人、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分别为6709万元、12412万元、20467万元。2005年对全国270家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三甲医院年平均发生医疗纠纷在30起左右,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为10.81万元,最高赔付金额达300余万元;61.48%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去世,病人家属在医院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73.33%的医院出现过打伤、辱骂医务人员现象;59.63%的院长曾经受到威胁或围攻;72%的医务人员因自己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而想改行;78%的医务人员子女不愿从医。有些基层医院甚至由于被判巨额赔偿而近乎破产,正常的医疗工作也几乎无法进行。这些情况表明,医疗纠纷已经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医疗机构及个人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普遍都很弱。我国相当多人口特别是城市中的非公有制单位城镇居民及广大农村人口的生老病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等待政府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医患双方提供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障是不现实的。为此,在现阶段,应当积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
一、建立医疗风险保险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前,由医疗损害引发的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因医疗损害给医患双方、给社会带来的各种难题已经给社会稳定和谐及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建立一个保护医患双方、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医疗风险保险机制是医疗活动的特性决定的
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病人诊治疾病,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达到使病人尽快康复或者延长寿命为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但是,限于当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医疗行为在实施救作用的过程中,医疗后果有时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甚至出现与预期相悖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灾难性后果。这是因为:从疾病的种类上看,人类所患疾病成千上万,有许多疾病人们至今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非典型性肺炎;有的虽然知其所以然,但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如艾滋病。从疾病的诊断上分析,所有的诊断都是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理化检验、病程观察、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过程的集合体。其中造成医疗损害后果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生理病理的原因、也有心理和环境的原因;既有患者的个体差异、又有疾病的复杂症状和千差万别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医生临床经验,又有医院的设备条件;既有现代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局限性、又有个体对现有的疾病治疗方法的不同反应。凡此种种,使得现代医学不可能包医百病,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避免医疗意外,只能把医疗意外降到最低程度。从疾病的治疗上看,疾病的治疗过程都是一个消除疾病与损害正常人体机能共同进行的过程,任何治疗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药物对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化疗药物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同时会出现与原来疾病无关的医源性疾病,手术治疗无一例外会给人体带来损伤,严重的还会带来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医者的责任是尽可能地避免医疗过程的致害因素,使患者健康无损地离开医院。然而,愿望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距离,医者即使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愿望也不可能保证完全左右疾病的发展变化,任何医者都无法保证他所实施的医疗行为只会向好的、患者和家属期望的方向发展。虽然医疗损害后果的风险并非一定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都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终生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会给原本对医疗寄予高度期望的患者及家属一个沉重打击。同时,在经济上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医疗损害后果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过错造成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将因此要承担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经济压力。正因为医疗损害后果不能完全避免,而医疗损害后果产生后危害严重,因而只有建立科学的保险机制,才能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二)实施医疗风险保险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长足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建立,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种形式、多种保险方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一个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初具规模。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还很不完善,与时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有福利性的社会保险,还要有适合于各种人群、各个阶段、各种需求的不同类型的商业保险。而我国目前保险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险种不多、保险的幅度、范围和方式等都很不成熟。其中,与人们生命健康攸关的医疗保险更是很不完善。医疗风险保险是适合医务人员需要、适合社会人群需要的商业险种。医疗风险保险既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医务人员在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服务中,其医疗行为不受干扰、人身权利不受侵害,能够在没有心理
负担、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中轻松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也能保障就医患者的权利,使之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便能够得到及时、公正、合理的补偿。但是,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地方建立了医疗风险保险,大多数地方仍是空白,即使是已经建立了医疗风险保险的地方,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可以说,没有完善的医疗风险保险的社会保险体系是不成熟的保险体系。因此,建立医疗风险保险机制,有利于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国外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为我国建立医疗风险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西方国家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很成熟,医务人员都很自觉地参加保险,以便在发生纠纷或出现医疗事故时通过保险制度来抵御风险,解决高昂的赔偿费用。西方国家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的多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于保护医患双方的权利、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有限,更需要医疗风险保险提供保障。西方国家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风险保险体制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因而,现阶段建立医疗风险保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为了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医疗风险,自发地实施了一些医疗风险的分担办法,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医疗风险保险业务。但是我国医疗风险保险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第一,医疗风险的险种种类很少,保险的范围不大,抗风险的能力很弱。目前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已开展了麻醉意外保险、妊娠分娩意外保险、单病种手术风险保险、医疗事故保险等险种,一些地区还开始尝试建立医疗风险基金。这些险种的开设,填补了我国保险业在医疗风险保险方面的空白。但这与建立一个完善的、能使每一个从业医务人员都有职业风险保障、每一个就医患者都享有医疗风险保险的保险制度仍有很大距离。而在险种设计上也存在许多缺陷。如一些保险公司从赢利出发,只保风险较小的病人和病种,而对年老体弱的、病情危重凶险的这类恰恰最需要保险的患者则不予保险。第二,医疗风险保险费用设计和收取不科学、不合理。由于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经验,同时也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保险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医疗技术不甚了解,对于医疗风险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因而,在订立费用标准时,投保的费用偏高、得到的保障偏少,影响了医患双方参保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第三,医疗风险保险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的发展。由于医疗风险保险是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其管理人员应当是既懂得保险业务,又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对临床医学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两栖人才,这样才能科学地制定类别繁多的与疾病相关的医疗意外保险,以及由医务人员过错、过失造成的医疗事故损害等医疗风险的保险理赔方案,才能对每一宗理赔业务适当的、合理地给付。目前我国保险业缺乏同时具备保险和医学专门知识的双料人才的现状,对于保障保险公司的利益和保障投保人的利益都十分不利,对于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十分不利。第四,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患者普遍缺乏医疗风险保险的意识,是我国医疗风险保险业发展缓慢的又一重要因素。据调查,多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医疗风险保险的认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不愿参加医疗风险保险。医疗机构往往因存在侥幸心理或因保险公司收费太高不愿投保;医务人员多数认为投保是医院的事,出了医疗事故也是由医院赔偿损失,与己无关,因而不愿为自己的职业风险保险;患者则普遍认为医疗意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有意外发生,那也是医院医务人员的过错造成的,应当由医院承担责任,不需要医疗风险保险。由此导致各方参加医疗风险保险的积极性都不高。第五,目前我国缺乏有利于医疗风险保险发展的保障机制。从我国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看,既缺乏对促进医疗风险保险的规定,也缺乏保障医疗风险保险发展的规定。医疗风险保险的发展处于自发和原始的状态,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医疗风险保险难以健康发展。
我国医疗风险保险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发展、人民的健康发展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应当及早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帮助医患双方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发展,构建更加和谐安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三、建立科学的医疗风险保险机制
我国目前人均卫生费用仅为200多元,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只占到美国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的3%。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值为4.6%,而美国这个比例为16.2%,同期古巴的比值为11.8%,越南为7.2%,我国不仅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甚至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世界卫生组织)。
按照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与GDP占比不低于10%的经验数据,我国医疗健康行业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健康行业不同于其他产业,这个行业跟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属于民生行业,同时这个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占多数,整个行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离不开资本尤其是风险资本的支持。
一、2006~2015风险资本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情况
2006年~2015年这10年时间,中国在医疗健康行业披露的风险投资案例总共828个,投资总额802.46亿元人民币,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为9691万元人民币。
2006年医疗健康行业风险投资的投资额仅为20.39亿元,到2015年增加到183.46亿元,增长了近8倍,投资增长非常迅速。这期间投资增幅最大的三年分别为2014年增幅242%、2007年增幅226%、2010年增幅91%;投资跌幅最大的三年分别为2013年跌幅40%、2012年跌幅28%、2008年跌幅20%。
2006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案例数为35个,2015年为116个,2010年投资案例数量最多,达到133个。这期间投资数量增幅最大的三年分别为2007年增幅114%、2010年增幅93%、2014年增幅42%;投资数量跌幅最大的三年分别为2011年跌幅34%、2012年跌幅14%、2013年跌幅12%。
2006年医疗健康行业平均单笔投资额为5826万元,2015年这个数值达到峰值,为15816万元。单笔投资额增幅最大的三年分别是2014年、2007年和2011年,增幅分别为141%、52%和34%。
二、2006~2015风险资本在医疗健康行业的退出情况
2006年~2015年,风险资本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通过IPO、并购以及其他形式退出的资金总额为509亿元,退出案例数为335个,平均退出金额为151943万元。
这10年退出金额最高的三个年份及金额分别为:2015年退出金额166.9亿元、2014年116.48亿元、2010年113.63亿元。退出案例数量最多的三个年份及数量分别为:2014年退出108个、2015年退出93个、2011年退出34个。
这10年单笔退出金额最高的三个年份及金额分别为:2010年单笔退出金额为40582万元、2009年单笔退出金额22160万元、2015年单笔退出金额17946万元。由于缺乏2009年之前的完整的投资退出数据,所以单笔投资金额增幅的数据以2009年为基础进行对比,增幅最高的三年分别为:2010年增幅83%、2015年增幅66%、2014年增幅26%。跌幅最高的三年分别为:2011年跌幅68%、2013年跌幅28%、2012年跌幅8%。
三、2015年风险资本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和退出情况
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披露的投资金额为183.44亿元,投资案例合计116个,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5816万元。行业投资金额同比增长39%,投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2%,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2015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上半年,1~6月份投资金额为116.77亿元,占比为63.65%;投资案例合计65个,占比56.03%。1月、4月和6月是全年投资的三个高峰月,投资金额分别为51.32亿元、28.68亿元和27.29亿元;投资数量分别为15、11和11。
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VC/PE退出金额166.9亿元,退出案例合计93个,单笔平均退出额为17946万元,同比增长66%。2015年Q2和Q4两个季度是全年退出的阶段,两个季度合计退出金额为123.18亿元,占比73.8%;合计退出案例为54个,占比58.06%。
四、总结
中国股票市场在2006年~2015年这10年间经历过两次牛市和熊市的变换,以上证综指为例,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创下6124.04点的历史巅峰,而到了2008年10月28日跌破了1700点,最后到达1664.93点的谷底;2015年6月12日再次达到5178点的高点,但是之后一路下挫,2016年2月已经跌破2700点。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1-0216-01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医疗意外、医疗事件不可避免,医患纠纷不断发生。医疗责任保险是降低医疗职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减轻医院或医生的赔偿风险,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维护患者利益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
医疗责任保险,又称医生责任险,由于医疗行业存在风险性,医生或者医院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费,一旦在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过失,由保险公司按照事先签订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医生或者医院)进行赔偿。根据保险合同的不同,被保险人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医院,也可以医生医院共同承保。在历史范围内,二十世纪初出现了这种类型的保险,它的迅速发展则是在五十到六十年代的美欧等发达国家,到了七十年代就已初步形成规模和较健全的体系。目前医疗责任保险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但在我国发展十分缓慢。发达国家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很广,但我国目前并没有一套实施有效的医疗保险方案,实行范围也没有达到全国性。只是在局部地区或者部分医疗项目上进行了试点和探索。目前我国只有几个大的保险公司推出了医疗保险条款,其中包括太平洋、平安、人保等,但是每家保险公司的条款不尽相同,保费普遍很高,基本都是以盈利性为目的。
2医生责任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缺少多领域的复合类型人才
目前,法学、保险、医学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保险公司最渴望得到的人才。医疗责任保险与其他险种有很大区别,只有对各行业精通才能使得保险费的制定得到规范、合理的进行,使医疗事故的鉴定科学。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保险机构有这样的人才,这就使得很多医疗机构一旦投保赔偿问题受到影响。
2.2医疗机构认识存在偏差,投保率低
在现有的保险项目下医院认为保费偏高,并且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医疗保险的作用不大,医院多数处于与患者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鉴定不明确理赔很困难,医院的经济负担相对较大。此外,医生对于保险赔付不明确,只是简单的理解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赔付患者的损失。发生意外需要理赔时,被保险人申请理赔时需要提供很多的证明材料,这就不可避免的加重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负担。
2.3法律制度不健全
至今为止,我国对于处理医疗纠纷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务院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医疗事故的范围、等级、鉴定、补偿等方面的规定已与现在的国情不符,依据《办法》的行政处理与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司法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过医疗事故通过医患双方协商的赔偿额低于法院判决赔偿额的畸形现象。”[1]
2.4责任划分不明确
医疗责任保险条款是保险公司自行拟定的保险合同,国家并没有对这类保险合同进行干预,这就导致了这类保险合同缺乏科学性和法律性。其中不免存在一些权力义务不对等的现象,投保人的权力没有办法被有效的保障。例如:人保的保险合同第十七条规定,“发生保险事故时,未经保险人书面同意,被保险人或其代表不得作出任何承诺、拒绝、出价、付款或赔偿。必要时保险人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对诉讼进行抗辩或处理有关索赔。”从这项条款可以看出,只是强调医生或医院作为被保险对象所以履行的责任,并没有体现出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对等的义务。由此可见,医院和医生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与保险公司的条款和工作流程有重大关系。
2.5保险费的厘定不明确
迄今为止,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都是单独的保险公司承保,而且各家公司制定的保费不一致是很普遍现象“如人保保单的保险范围仅为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且责任限额是医疗事故10万元/每人,医疗差错0.5万元/每人,另有年度最高累计限额。如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保险公司理赔额远低于患者提出的几十万上百万的诉讼标的和法院所裁决的赔偿额。”[2]这充分体现了保险费的厘定不科学,这样的保险合同必然给医院和医生造成数额巨大的经济负担。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更会让医疗机构投保率降低,有碍于医生责任险的发展。
3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
3.1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医疗保险步伐缓慢,保险购买率低。这与保险公司业务管理水平差,宣传力度低,专业性人才缺乏有很大关系。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推广、医院宣讲等方式宣传医生责任险的功能,扩大医生责任险的影响力。此外,医生责任险是融合医学、法学、以及保险学的一项险种,必须培养从业人员精通这三项基本知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保险条款,合理地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增强保险公司的专业性,提高医生医院的投保热情,促进医生责任险的发展。
3.2健全法律法规,采取强制保险
目前针对医疗责任险我国只是出台鼓励其发展的指导性和原则性意见,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医疗责任险的实施。建议有关部门参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经验,通过推动方式进行试点。并且建立独立权威的医疗责任损害鉴定机构,为医疗责任险的医疗损害认定,医疗责任划分,以及医疗赔偿制定合理的鉴定标准。
3.3厘定科学合理的保险费
我国医护人员的保险费也不能仅仅依据当前的模式,例如往往通过医院规模,病床数量,以及就诊人数来厘定。按照以往的经验厘定的保险费一般都由保险公司单独规定,这就导致了保险公司为了提高收入而提高保费,这严重影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利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合作来制定多样且合理的费率,并且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不同的费率制定出不同的保险种类,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责任险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01
如何避免一拥而上的魔咒
从全国老龄委网站政策法规窗口看,自2007年至2015年1月,全国各地共各类事关养老行业的政策法规总数共329个,仅2014年一年就了67项。此数高于历年的数量。
此外,根据北大老龄问题研究中心郑志刚博士的调查研究,2014年全国从事养老行业的组织机构工商登记数也是历年最多的。因此,将2014年定义为中国的养老元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定义了养老元年,自然就出现了诞生于元年前的养老机构。随着社会对养老问题的空前关注,中国政府对养老行业空前开放,在各地政策的鼓励下、在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在各个产业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的直接支持下,一波养老行业的投资大潮已经形成。笔者认为,中国养老行业的历史欠账太多,是时候归还了!
但是,纵观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根据中国的特别国情条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重大行业的发展过程基本都会遵循这么个规律:“民间投资探路――大企业介入-――政府鼓励政策――各路资金一拥而入――野蛮生长――一哄而散――一地鸡毛――政府介入或者市场自发开始调整规范。”仔细看教育产业化、住房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光伏产业化,大抵都是如此。
作为新生的养老行业,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经营的行业,怎样才能避免落入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魔咒?如何保证中国的养老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行业大潮形成前,政府就从立法的高度,提醒所有投资者关注行业风险,提前构建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看看各地政府的329个相关政策法规,没有一个谈到养老行业风险管理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02
养老行业内控体系建议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者,根据这些年来对养老行业的观察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老机构应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说明:
1.政府要求。财政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两个指导性文件。中国的养老机构中许多敬老院都属于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这些机构首先应该贯彻落实财政部的两个内控规范。其他经济性质的养老机构为了规避运营风险,则更应该参考其他工业企业,建立内控体系。鉴于养老行业的特殊性,养老机构的任何失控行为,都有可能酝酿演变成社会群体性问题,危及政府信誉。为维护老人的利益,防范出现群死群伤事件,保证社会稳定,政府必然会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检查。
2 .政策变化风险。在中国做生意,需要特别注意防范政策法规变化的风险。各个地方的政策法规都有不同,且经常变化。例如,养老补贴方面的政策变化、养老税收方面的政策变化、养老用地方面的政策变化。来自房地产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汲取。目前政策是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但未来则有可能做出调整。作为盈利性的养老机构,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预先提出防范措施。
3.投资规模大,机构复杂。在产业化政策鼓励下,中外各路资金迅速涌入,巨大的养老机构,包括区域化大型养老机构和连锁养老机构迅速成立,运营管理风险马上出现,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挑战。随着投资门槛提高,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为保证股东投资安全并获得预定的投资收益,新的投资者对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4.资金链断裂。养老行业是一项长期事业。当某个以出租住房方式的养老机构在一次性获得大笔来自顾客的保证金后,如何保证该资金长期有效地用于本项目的运营服务?这是对运营商和政府监管机构提出的一项重大挑战。如果转型而来的房地产运营商将预收的客户保证金用于其它投资领域并出现亏损时,如何保证承诺的养老机构继续稳定运营?这个必须有严格的风险控制规定。否则极易引起。
5.运营管理和管理系统风险增加。在高科技支持下,各类智能设备投入运用。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新的事故风险也在增加。机构的智能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怎么办?如何建立应急预案?一个短信、一段视频毁掉一个企业的事件已经非常普遍了。
6.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养老机构的护工和一线管理者从事的是和老人打交道的护理工作。这些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工作。从心理上和疾病传染健康方面和人生安全方面极易受到伤害。如何保护护工的操作安全?如何保护上门服务人员的安全?随着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养老机构必将面对来自员工安全健康方面的保护压力。此外,使用新型合伙制的合作关系也将在机构中不断出现。如何规避合伙制运营养老机构中的人员合作问题,需要提前有所防范。
7.新的服务标准。新的行业标准,特别是来自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入中国,必然产生新的风险事件。在传统服务标准下不算事的事情,在新标准下就是事件。
8.来自慈善组织的检查要求。养老行业往往具有慈善公益的特点。接受慈善组织的捐款是养老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样,各种公益服务包括社会义工的加入,都会对机构的专业管理水平提出要求。这些慈善机构通常会要求对各类捐款的使用去向提出使用核查要求。
9.顾客要求提高。新一代老人,也就是行业的客户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远较以往的老年客户更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深度都和以往的老人有很大不同。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及时提高,未来和客户及其家属的纠纷诉讼无法避免。大量的法律诉讼和私了情况已经在养老机构中普遍出现。日后对养老机构的法律诉讼不排除提出“举证倒置”的规定。
[关键词]广义保险;努力函数;契约刚性;企业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越来越健全,政策以及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承担的必须保险以及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相关的管理支出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必需的资金项目。围绕着被雇佣者的风险管理投入已经逐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必要支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也就要求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支出。在财务中,因为其数额比较小,所以一般是将上述的支出作为费用或者作为成本融合进其他项目进行管理和分析,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到占用巨大资金的地步,例如在美国已经占了公司成本平均的40%,甚至有的公司达到60%,而这些费用总计占用了代表性公司大约26%的现金流。这导致很多美国企业,将如何把这些风险管理项目产生的经营成本进行转移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来研究。我国目前正在寻求的发展模式逐渐人性化,这也说明各类必须保险将进入公司,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有关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渐得到重视,公司必须把这些开支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关系到公司的安全以至价值的变动。
在这里,笔者定义了一个名词:广义保险,即企业在生产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购买的保险,以及与被雇佣者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所支出的资金。笔者的观点就是要寻求广义保险的变动会影响公司的风险值,从而使保险支出成为一项专门的投资项目进行管理,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变动。
二、研究现状及观点综述
(一)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广义保险的研究是从保险和职工保障分别进行讨论的。对一般定义的保险基本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思考的;对职工保障基本是从人性化角度考虑的。一般定义的保险主要是从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保险公司本身的作用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这种研究往往未考虑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企业的利益。对职工的人性化研究也未考虑企业的利益产生机制.这只是因为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于风险的研究已经基本得到共识,即广义上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和可推测风险。纯风险是损失和不损失的机会,可推测风险被认为具有损失或者收益的机会的特征。纯风险的例子是灾祸风险,例如地震、洪水以及飓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面临的不只是可推测风险,还有纯风险,比如丰田公司就因为一家提供原材料的钢铁公司爆炸造成停产,损失巨大。
对于不同类的风险按照理论界的观点,可以分别采用保险和金融方式进行规避。但其实要把这两类完全分辨开来,已经被认识到是不可能的。保险和金融在实际中已经逐渐交融,很多实际业务已经把保险和金融包含在一起,典型的例子有巨灾风险证券化。无论如何,企业必须通过保险来转移自己的风险,而不管是纯风险还是可推测风险。通过保险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本质上就是带来了收益,这是目前学者们已经研究得出的结论。
上述的保险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和笔者所定义的广义保险有所区别。
(二)我国相关理论的观点综述
该观点(广义保险与企业投资的关系)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过,但相似的观点在个别文章出现过,例如张庆洪就提出了职工保险以及其他保险对企业风险有影响,没有具体分析,只用数百文字说明了一下。但这是笔者在中文签料中看到的唯一提到企业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有关的观点。
另外目前国内对保险的陈述大都局限于保险公司和银行业的资金保险,主要的观点着重于保险资金的投资使用上,例如保险基金的使用、保险资金的风险分散等.但是从企业角度来说明保险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从而保险占用和使用资金,进一步影响企业本身的价值方面,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只有在国外的文献中,例如MULONGWANG博士在其毕业论文中提出保险和金融合二为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的广泛的风险管理概念,并阐述了企业内部的与职工和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管理的资金占用和使用的重要性。
结合目前国内的空白和国外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的广义保险对企业的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进而影响到企业资金的使用,改变了投资结构,可能影响到了企业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
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渐明确地制定相关的保险条例,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是1998年12月16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明确对所有的保险内容进行行政性的统筹管理.这也就意味着从1999年开始,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逐渐完善自己必须的保险项目(例如职工养老保险、所从事行业的责任保险等)。所以采用的数据也是从1999年开始.
(一)企业风险与广义保险相关性理论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观点和笔者的思考,本文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如下;
1.应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要考虑企业风险受到广义保险的影响问题,也就自然采用企业的β值作为应变量。各公司每一年的β值是根据证券特征线,采用“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日个股回报率”与“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综合日市场回报率(总市值加权平均法)”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所得,这样计算的瞄既包括了企业的系统风险,又包括了其特有风险。
2.主要自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主要自变量采用的是(保险费+福利费)/净资产。保险费用是企业具体的作为保险项目进行的投资,它的目的非常明确。例如财产保险,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的财产在受到可保风险的损害时得到财产恢复,职工生产中的责任保险就是为了职工在受到所在职位工作损害时候得到补偿。福利费是为了激励职工和保证职工安心甚至全心工作所占用的资金,比如职工的医疗补助等。这些都是属于本文所称谓的广义保险的内容。因为企业的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所以以净资产作为分母更能表现出广义保险对股东的作用。
3.控制(自)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一般而言,企业的风险有两类: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上一般都采用资产负债比作为财务风险的指标。经营风险反映的是企业本身经营运作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即企业本身运作的获利能力.
采用的资产销售额比,反映了每单位销售额需要多少资产来做保证。这两类指标是企业风险重要的表征。
4.模型说明
β1=a0+a1X1i+a2X2i+a3X3X3i+ei
其中:β1是某企业的风险量度:X1i=(保险费+福利费)/净资产;X2i=总负债/总资产;X3i=总资产/销售额
(二)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1.广义保险费用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
2.资产负债比、资产销售比都与企业的风险正相关。
四、综合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深、沪两市的制造业公司,从700多家公司进行全面数据分析后选择了115家公司作为样本,时间为1999年到2003年。(数据来自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系统、新浪网财务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库)
综合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所收集的样本公司的广义保险费用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尽管有的年份略有下降)。
每年的统计数据如下:
1999年:
β=1.096945-2.281752X1+O.02663X2-O.026479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0年:
β=1.366805-6.229701X1-0.215727X2-O.043648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1年:
β=0.846829+12.42256X1-0.057552X2+0.037278X3(由于样本量太少,仅供参考)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2年:
β=1.25773-7.03651Xl+O.009564X2+O.024168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3年:
β=1.204171-2.414082X1-0.247257X2+O.00737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999年广义保险费用与企业风险p显著负相关;X2与X3对p影响都不显著,且X3还与β负相关。2000年,X1基本与p都有显著的负相关;但X2与X3与β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2001年因为数据资料过少,仅供参考。2002年,Xl与β显著负相关,X2与X3与联系不显著但呈现负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趋势。2003年与2002年雷同。
1‘通过对数据(因为篇幅的原因,更详细的数据不另外列出)的观察,我们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Xl(广义保险/净资产)与β(企业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且有显著效应,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
(2)X2(负债/资产)、X3(资产/销售额)与β呈现的关系有时为正相关有时为负相关,基本不显著,但2003年出现X2对p10%水平下的负相关,与假设2不一致。
2.对各变量所呈现结果的具体分析
(1)广义保险/净资产是本文设计出来反映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的因素。通过连续几年的横截面统计分析,模型验证了广义保险确实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广义保险的数据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保险政策和人性化管理确实逐渐在起作用。在企业或者职工、政府看来这是政策因素或者是道德因素在起作用,但其实在契约经济学中,舍韫·罗森(SHERWINROSEN)就已经提出了风险中性的委托人为风险规避的人提供全额保险,人将会付出最优的努力,然后通过生产努力函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保证被雇佣者一定的待遇,那将会带来被雇佣者吏大的努力,自然也就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企业的风险也就自然可以降低。
(2)负债/资产对企业风险理论上本应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但数据结果显示的却是:基本不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且在2003年还出现了10%水平下的负相关。与假设2明显不符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笔者分析这种结果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而且该结果也恰恰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理性,至少是弱式有效的。原因就在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根本;对信息的反映程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制度对债权人保护力度不够,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破产制度未能真正建立,欠债、贷款不偿还的现象比比皆是,三角债现象严重,加之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害怕由于破产引起失业等),企业破产的概率极小,企业所谓的债务并不一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而且按照税负利益一破产成本假说,在没有形成财务风险时,债务越高,企业价值越大。所以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识别我国这些所特有的制度性因素与环境。
(3)从理论上讲,资产/销售额对企业风险也应该具有正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却也是: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且不显著.笔者分析,这个结果也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因为作为上市公司,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壳资源,这种壳资源的价值对于经营风险是一种有力的缓冲。另外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公司,他们对市场占有的重视要大于对纯粹的反映经营风险的指标的兴趣,所以很多公司都采用低价来占有市场,这样自然就很容易降低销售额而实际扩大了销售量。例如很多制造企业就只有不到5%的利润率,而在以前他们的利润率可以达到15%到25%。所以该指标在上述的原因下自然也就不能显示出显著性的相关。
五、结论及研究局限
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即资本市场能够达到识别制度性特征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这一程度.上面的实证结果基本证明了这一前提,由此证明本文首先提出的观点,即广义保险能够独立降低企业的风险。笔者大胆地认为,广义保险本身就应单独列为一项投资,应该成为企业投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应该只作为其他投资的一种补充。它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它的收益笔者认为是企业风险降低所带来的折现增加额。既然是投资,那就可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变动。
综合起来本文主要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个:广义保险的定义。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广义保险可以独立视为一项投资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展开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证明了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理性,但有其不合理性,这与我国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但笔者所提出的广义保险确实对企业的资金占用和使用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关联,这对我国的企业融资投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由于数据的严重缺失,在统计分析上未能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来探讨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的长期均衡关系:(2)只证明了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没能进一步证明广义保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这也将是笔者后续研究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MulongWang,B.S.FinancialDerivativesinCorporateRiskManagement.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August2001.
[2]Pe]lizzai.P.Statichedgingofmultivariatederivativesbysimulation.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Oc—tober2005Vol.166.
医疗卫生安全的平稳运行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对卫生工作的质量要求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医疗技术水平在各地发展不均衡,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疾病和健康等的需求,因而医患沟通难度较大,关系显得较为紧张,加上法律的不健全,医疗安全保障机制的缺失,在市场及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不断诞生医闹,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要求与时俱进,改善和完善医疗运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健全医疗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抵抗医疗风险的能力,保障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环境的改善,维护卫生事业有序开展和发展。现就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医疗保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影响谈如下观点:
一、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医疗卫生行业也逐步推向市场,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格局,群众看病贵的现象日益显现,医患矛盾不断滋生扩大,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随之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医院的工作秩序受到影响,医生的天使形象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医务工作者再不是前人们崇拜的偶像,医疗卫生行业从此步入了高风险职业的行业。
二、医疗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医疗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对医疗质量带来了影响,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了高考招生制度,废除了张铁生的自卷老茧上大学“人才”制度,随之一大批优秀大、中专毕业新生补充到了医疗卫生岗位,充实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大中专学校的自主招生,致使学生质量标准降低,教育质量随之下滑,医疗卫生人才大打折扣,多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无基本从业资格,加上优秀人才的双向选择,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困难,导致卫生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单位设备闲置,加大了群众对疾病和健康要求的距离,群众对医院的形象和对医生的信任度随之缺失,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药养医,药价虚高,日益加重了医患矛盾。
三、法制的不健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必然忽略对患者的理解,医德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了对患者的良知和责任,而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也十分苛刻,稍有闪失也就有了生财之道,医闹也孕育而生,医院的院长负责制,监管缺失,个人说了算,如遇医患纠纷闹事,给钱了事,形成了医闹对医院的事好闹,钱好要的印象,更有甚者,内外勾结,不乏其例……法制缺失,弱者优先,不论缘由情节,都得赔偿。
综合上述,反映的医疗活动中具有典型和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现就上述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一)抓人才: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医疗质量的好坏,主要靠人才队伍,只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医疗团队,就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需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环境的改善,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业务综合能力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素质精、政治品德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强素质、重责任,给老百姓一个入院放心、医疗贴心、住院安心的医疗环境。
(三)重管理:加强医院内部运行体制及机制的监督和管理,做到奖罚分明、分工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岗、机制灵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四)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及体制,对纠纷及事故做到及时评估,科学鉴定,保障患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护理风险 管理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99-02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卫生学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同时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险。为了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安全,就必须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加强评估,制订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将我院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护理风险评估
1.1 识别护理风险的方法 对每月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出现差错进行分析;护士长环节质量督查情况的反馈;及时收集患者不满意的信息;询问患者、家属;与医师、护士沟通等。通过以上方法分析确定护理风险事件易发部位、环节和过程。
1.2 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1.2.1 护理人员因素 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护理人员自身临床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判断病情变化,导致病情延误,对新的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练、不全面,容易致使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
1.2.2法制观念薄弱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薄弱,忽视患者的权益,忽视患者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2.3不重视人性化服务 护理人员疏于与患者及家属主动进行交流,护患交流的信息缺失,对护理工作解释不到位,容易导致患者对治疗护理产生误解或不满,甚至发生护患纠纷。
1.2.4护理记录中的隐患 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如主客观资料记录不清,不能正确评估病情,抢救患者后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不相符等。一旦发生纠纷,护理记录单不能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
1.2.5管理因素 管理不严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对存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无有效的管理预案,缺乏识别、分析风险因素的能力,发生不安全事件后,不查找问题的根源或到出了问题后才引起重视;护理人员编制紧张或科室不合理排班等。各种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操作常规的落实监控不严。对护理工作中各个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对隐患发生缺乏预案,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未定期考核,不能针对性加强训练。
2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严格落实:
严格执行规范规章制度,本身就能有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乃至杜绝工作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并组织认真学习,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严格执行各种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和标准流程,同时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及时进行教育、指正、惩罚,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吸取教训。
2.2 强化护士的教育与培训,防范责任及技术风险
加强对护士的素质教育,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护士长对高危人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
2.3 加强沟通,认真履行护理告知义务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要化解职业风险,光靠护理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在护理服务活动中,要尊重患者的权利,时刻换位思考,密切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在进行特殊治疗、护理时要征求患者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才执行;当患者拒绝治疗、护理时要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字,并报告护士长和医生,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2.4 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 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院科二级护理质控组织明确职责,加强对基础护理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质控。抓好医嘱、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文件书写,特殊、检查诊疗工作。同时注意薄弱环节,努力把护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2.5 加强“三基”培训 科室内每季度组织理论考试和每月进行操作训练考核和护理查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总结,随着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之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护士虽然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保障护理安全,但有时仍不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必须全面抓好护理业务质量管理,保证医疗护理的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同时,还要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还要依靠政府的重视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医疗护理风险才会减少,医疗行业的正常运转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