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 成本核算 电算化
一、前言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落实有关会计核算工作的学科,是在有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提高滑稽核算工作的质量,数据库的更高效利用将更有利于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优化企业电算化核算方法,提高核算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积极的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前提下,市场上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逐年的增加。所以企业的向上发展对在市场中能够存活下来有着重要意义。企业核算作为企业运营的基础,电算化成本核算方式利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进行企业有关的成本核算工作,计算结果精确,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有关的人力物力,更加有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利用电算化的方式是正确的选择。会计电算化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对日常工作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电算化准确,高速的优点,将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推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形势,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关的成本核算软件
在企业有关的成本核算过程中,缺乏有关的成本核算软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实力也较弱,相关的软件开发能力较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这类软件的研发工作中,从而阻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关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企业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漏洞,有关电算化的操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那么在工作中就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很多企业在这项工作中聘请一些非专业的兼职人员完成,这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完成质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个人因素引起的问题也在随之增加,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算数据的连续性强
电算化的核算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对成本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这些数据在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存在的大整体,因此各个系统之间就有一定的连接,各个数据之间也就产生了某种关系。因此,在电算化的核算过程中,就会出现数据之间的连续性错误,这是现代化企业中电算化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四、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方法的前景分析
(一)加强企业成本核算软件的开发
加强企业成本核算软件的开发,是为了填补在软件核算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影响发展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电算化核算软件,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但这些企业在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制约因素,运用人工进行成本核算工作量又过大,要想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电算化软件的研究也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二)提高核算的严谨性
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将有大量的信息输入,所以提高信息的严谨性,端正员工的工作B度,对数据有着敢赌的敏感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在进行报表绘制的过程中,应当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以防出现有串行或者串列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录入的数据出现错误,影响最终的结果。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一旦有一个数据发生错误,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结果出现错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增强成本科目设置的合理性
对于企业设定的有关核算的成本科目,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产品制订有关的成本科目,对各个产品设置有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科目。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水电费,维修费计入有关的二级明细账中,正确的计入相应的账户中,能够更加这个正确的进行核算。设置一个正确的科目划分,将有力与企业对各个分类进行一个准确的把握,对成本核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
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准确运行时一项重要的工作,运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有关成本计算也将发展成为一个主流趋势。但是,在有关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乱码,数据残缺的现象。针对这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尽快的进行完善。虽然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要不断的对这些漏洞进行恢复和完善。完善会计软件核算系统,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证核算工作能够高效的完成。
五、结束语
企业的成本核算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有关的核算工作,这是发展大前提下的要求,但是,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问题,将这些问题尽快的加以改善和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振丽.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
[2]史良.浅析现代企业成本核算[J].现代商业,2012年18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造成本
1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1费用与成本
遵循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一般原则划分,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对象化的费用,也称之为产品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制造成本。成本的经济学本质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C是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经济内容相同,称生产费用侧重配比一定时期,称产品成本侧重配比产品对象。一个企业的生产费用总额与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不一定相等。期间费用则是指一定期间耗费的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间接联系的无须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概念的经济学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作用巨大。一是补偿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重要指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职能扩展为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控制、核算;事后的分析、考核、检查具体职能。也决定了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狭义的成本会计只指成本核算;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八个环节的管理活动与技术。
1.3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遵行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除正常生产经营支出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只有生产经营性支出(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才称为生产经营费用。二是正确划分各期费用成本界限: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须计入本期费用成本账户。三是正确划分费用与成本界线:在正确划分各种支出和各期费用成本基础上还应当正确划分产品期间费用界限。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生产费用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中的期间费用列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四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界限:凡是能分清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同应按受益原则合理分配标准在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五是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期末计算产品成本时,除了本期完工产品成本外,还可能有未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核实期末在产品数量和完工程度,采用合理分配分法划分出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才能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要求决定了各个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都归纳三个步骤:一是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二是生产费用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与归集;三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1.4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是指国际通行的按照以上五个划分界限和一般流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方法就称之为制造成本法。会计信息化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本核算方法从手工成本核算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下成本核算方法。但是无论手工成本核算还是信息化下成本核算,不变的是核算基本要求与一般流程。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与具体流程。特别是ERP环境下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技术一直是成本会计人员的操作难点与薄弱环节。国内大多有关成本会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也多见于手工成本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经验对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应用作一浅探。
2会计信息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1总账系统中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电算化初期,建账单位只是财务部门开始信息化,所有会计核算都是依靠ERP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又称总账系统)来完成。根据总账系统中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时尽量利用科目明细分类核算与项目辅助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体系,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到如下几种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方法。方案1: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设多级明细分类科目来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其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下:方案2:成本项目辅助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2-2;(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生产成本;(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101-基本生产成本;10101-直接材料;10102-直接人工;10103-其他费用;2-B产品;201-基本生产成本;20101-直接材料;20102-直接人工;20103-其他费用;(7)项目目录:1-直接材料(分类编码10101);2-直接人工(分类编码10102);3-其他费用(分类编码10103);4-直接材料(分类编码20101);5-直接人工(分类编码20102);6-其他费用(分类编码20103)。方案3:成本明细分类与项目辅助核算混合设置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2-B产品;比较上述三种案例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设置,显然案例一与传统手工会计成本科目设置相同,比较符合手工成本会计人员认识习惯,由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建账时容易上手。缺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科目辅助核算功能代替明细账设置,从而精减科目分类层次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度。案例2则正好相好,总账科目只有一级分类,生产成本所有明细账改为项目辅助分类设置。总账简单明了,项目档案设置复杂,分设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产品,有利于成本对象无限扩展。案例3则综合案例1与2,总账科目分类设置到成本核算项目三级分类明细账,成本对象分类设置改为项目档案中分类目录,项目档案设置简单明了,也有利于无限扩展。现实中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2财务、业务一体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是指成本核算单位集成使用了ERP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供应链子业务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环境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环境复杂,信息化高度集成共享,应用专门管理会计系统中成本管理模块形成制造成本数据。方案4:财务业务一体化+成本管理系统核算方法(1)总账系统成本科目设置:可以采用上述方案任一形式。其他各系统完成相应的初始设置。(2)供应链存货核算系统负责核算提供材料采购、领用出库成本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3)总账或薪资管理系统负责核算提供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4)总账系统负责核算提供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5)成本管理系统完成以上成本项目数据采集录入、检查、核对后,按照参数选项预订的成品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完全或部分分批法、分类法进行成本凭证处理论、账表生成。最后形成成本汇总表、成本明细表、成本自定义报表。显然,这种方法下,制造成本各项目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子系统,数据分属多个部门多人多岗管理,需要成本会计联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初始化。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成本核算不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核算单位选择什么模式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本单位管理需要以及信息化现状水平,一般先采用方案1~2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后,ERP集成应用了财务链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等部件后就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高效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熊绪进.会计信息化下辅助核算应用浅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关键词】成本控制及方法作业成本法生产费用
现代企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使得企业只有将管理时刻保持在战略水平上,才能获取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成本控制作为一项应用会计资料和会计技术对各项成本实行系统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日益扩大到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有效的成本控制,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完善经营责任制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构成成本的各种要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加以严格监督,发现差异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拟定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1、制订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是由于成本计划中有一些指标比较综合,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需要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具体的标准大致有三种方法。
(1)计划指标分解法。即将较为综合的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单位、部门分解,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工艺阶段或零部件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序进行分解。
(2)预算法。就是用预算的办法来制订控制标准。有的企业是根据一个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来制订短期内(如月份)的费用开支预算,并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采用这种方法要一定注意从实际出发。
(3)定额法。就是制定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在企业里,尽可能地把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建立起定额,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使得成本控制更为具体可行。
在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如果有必要,还应设计多种方案然后择优选用。
2、监督成本的形成
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形成成本的各个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还要检查和监督能够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因此,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以下方面。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严格监督是否是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人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的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的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规格、种类、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的执行情况。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它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如果企业是一级核算,车间没有设置核算员的,财务材料核算人员应经常去车间收集材料消耗等相关资料。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相关指标进行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并找出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项目繁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如采用费用开支手册、企业内费用券(又叫本票、企业内流通券)等形式来实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都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项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还要让费用发生的执行者进行自我控制。并且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责任,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并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如下程序。
(1)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出标准的原因中提出需要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成本降低潜力大、可行性强并受各方关注的项目。提出的课题应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讨论和决策。课题选定以后,召集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可能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在各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
(4)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加以监督。方案实施以后,还要及时检查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是企业成本中发生最为频繁,项目繁多,金额相对巨大的部分,也是工业企业中构成费用要素的重要部分,因而控制生产费用对控制与核算企业成本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资金流的角度看主要是从各项支出开始的,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经历了一个具体的确认与核算过程直到归集为当期的费用要素,这实际上是一系列的数据加工过程,所以整个成本费用数据流转过程在会计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采用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生产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加强生产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种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生产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在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当密切联系实际。
(1)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
(2)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的核算可以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具体做法主要有:在组织机构上,应更进一步划细责任中心,即在设置车间责任中心的同时,再按作业中各个环节设置下一级责任中心。在会计科目上,应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户之下,按车间设置一级明细账,并进而按作业中心设置二级明细账,将会计科目设置与作业成本法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核算程序上,所有间接生产费用支出除计入制造费用总分类科目外,必须同时在其一级明细账和二级明细账中平行登记。一级明细账归集数据作为车间责任核算备查资料。二级明细账归集的数据作为各作业中心责任核算资料,用于各作业中心的责任考核,并为按作业量分配间接费用做好准备;所有间接生产费用在作业中心归集到制造费用的二级明细账上后,再按各种作业量分配到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上。原始记录可以打破以前按车间设置电表、气表等的原始记录模式,针对作业中心设置各种原始记录,配备计量衡器具,以便配合根据作业环节进行的责任核算。在计划管理上,应当按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车间生产预算,并分解落实为作业中心的责任预算。通过这样的具体运作使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式得到创新。
建立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系统,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各项直接费用实行以业务核算为基础的责任核算,并对各生产车间实施车间责任核算。这样,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责任考核,各项直接费用使用业务核算进行责任考核,整个车间的各种生产费用进行统一的车间责任核算,可以形成一个全车间的分层考核、针对性核算与控制的体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还应设置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组成的三级成本账户体系,并拟定生产成本总分类账户与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户在平行登记、定期稽核方面的配套措施。
2、对经营费用实行全面的责任核算
对物资供应环节实行责任核算时,针对材料采购费用与仓储保管费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按事权统一加强控制的原则。可以统一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供应工作和责任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按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作业安排针对性更强、更加细化的责任核算。其主要措施是:
(1)物资供应部门设置为一级责任中心,在此基础上设置下一级的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
(2)专门设置“采购保管费”总分类账户,在该账户之下再按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设置明细账,将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明细账汇集的数据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并在考核后分别结转材料采购、管理费用等账户,将按作业成本的责任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3)增加一段核算程序。除购买价直接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外,所有采购间接费用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材料采购账户,所有库房存货中的材料保管费用支出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管理费用账户核算。
(4)还应当根据企业物资供应工作的新的责任核算方式进行适当的配套改革。即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落实物资供应预算,再分解为采购预算、储备预算。特别要注意材料物资与产成品物资等的分库、分点管理,落实相应的责任预算,并与管理费用的责任核算结合起来。
三、结论
总而言之,以全面控制企业成本为宗旨,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按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责任中心建设,会计账户设置、核算程序创新等,可使责任核算得到细化和升级,使得费用要素的确定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提高企业成本的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福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9).
[2] 杨公遂、崔伟:新商业环境下的成本控制[J].齐鲁珠坛,2006(1).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借贷记账法;多维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的核心内容是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记账原理,会计分录(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这些内容对初学者来说是全新的,而且先期已开课程丝毫不涉及相关内容,加之会计理论抽象,核算方法独特,初学者学习吃力,对概念理解困难,对核算方法的运用也难以熟练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或者方法不够合理,总会出现教学“盲区”,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应对和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也使理论与实践没有完全兼容,最终无法做到理论应用于实际,脱离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鉴于此,本文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和特点,探讨多维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多维教学法介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像案例、项目驱动、Tutorial(讨论)、模拟实训等方法,都是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对一门课程而言,由于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即所谓的多为教学法。概括地讲,多维教学法就是讲多种教学方法共同用于一门课程之中。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特点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基本各占50%。具体有以下特点。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领域的入门课,主要介绍会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其理论知识抽象,核算方法独特,初学者难以理解掌握。2、《基础会计学》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占比高。本科课程除会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更重要的是会计核算方法,即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专门的方法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最终编制会计报表。这就是实际应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3、《基础会计学》课程各章节关联性、递进性较强。《基础会计学》课程第一至三章是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讲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四章是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具体运用,目的是强化对借贷记账法记账原理的理解。前四章的学习是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的,理解掌握与否,直接影响会计凭证的填制,进而影响登记账簿,进而影响报表生成。第五至八章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是递进的。
三、多维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一方面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即企业会计处理全流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就需结合各章节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总论及会计科目与账户部分
总论部分阐述的是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含义和作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计量和会计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部分阐述了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以及账户及其基本结构。显然,这两部分内容是知识性、概念性的,既碎片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应同时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Tutorial教学法。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启发互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案例导入与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助力学生理解,通过分组讨论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如,在讲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可用“冀中能源借降低坏账计提比例虚增利润2.1亿元”案例来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二)复式记账法及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运用部分
这部分重点讲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理以及制造企业各运营环节基本经济业务及其核算,既涉及基本知识,又涉及基本方法。因此,除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及Tutorial教学法来助力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外,还要运用实训方法,以提升学生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判断、确认和计量的能力,最终能准确无误地编制出会计分录(即填制记账凭证)。这是会计核算能力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能力。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部分
这几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特定表格的填制,因此应遵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这里就要用“填空法”。具体做法:简要讲解核心知识点,选取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经济业务所对应的原始凭证,让学生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计分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各类账簿中账户余额或当期发生额,编制会计报表。
(四)综合实训
课程各章节任务完成后,还应安排一次大作业,也就是综合实训。老师提供全套实训资料,一般选取制造企业全部业务流程,包括资金筹集、采购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资金退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资料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明晰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个可以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计入学生考核成绩。综合实训可以调充分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对所学核算方法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教师不断探讨,刻意创新的课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金静,刘博.项目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2]金辉.提高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效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在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由于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还是在探索中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因此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也没有形成体系。商业银行会计作为金融、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如何贯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照国外的分类和结合我国的实际,许多研究者将高等学校、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学院、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院校。在一般情况下,全国重点高校,即所谓的“一本”为研究型大学,部分省属重点大学。即部分“二本”为教学研究大学,其余的包括“三本”为教学型大学或学院,应用型本科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
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的理论性、学术性人才。换句话说,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拿得出,打得响,但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教学型大学即本科,培养的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要求实践技能强,工作上手快,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一)学科性
就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总体上必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具备本科层次的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并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专业口径较宽。
(二)应用性
必须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上手快的特点,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践者,而非为科学发现或创造新知的人才。
(三)区域性
区域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特色。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生产力水平是不同的,它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所不同。
二、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教材不仅要及时反映新准则、新制度,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上手能力,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开出版的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完全按照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会计教材进行修改
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比较,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分类、资产负债计量属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准则颁布之前,商业银行会计教材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写的。新准则颁布之后,虽然有些教材按照新准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修改的情况并不理想。如在资产、负债分类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照流动性对企业资产、负债进行分类,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按照新会计准则。则是先按照金融性质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负债分为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然后再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持有意图进行分类,但是新近出版的大多数教材并没有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在分类上的重大变化。再有在计量属性和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新近出版的教材有的完全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写,虽然有的按照新准则进行了一定修改,但并未完全反映新准则的精神。
(二)未考虑电子化对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影响
目前。计算机、通讯技术已在银行柜面业务、清算业务、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基础平台,全面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自动化。在电算化条件下,柜员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提示的画面和有关规定在计算机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能按要求生成账簿、报表。账务处理工作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柜员只是在上班、下班、中途交接班时打印柜员重要凭证日结表、柜员现金收付日结表,营业结束时打印交易流水和汇总传票(类似科目汇总表而非科目日结单)。电算化没有手工会计下的会计凭证、科目日结单、现金收付日记簿、分户账、余额表,而且电脑程序没有设定为先出科目日结单,然后出总账。最后才出日计表这一综合核算系统的固定模式。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完全可以取消手工会计下的会计凭证、分户账(甲种账、乙种账、丙种账、丁种账)、现金收付日记簿、余额表,科目日结单等账表形式。但是,目前公开出版的所有金融企业会计教材都是按传统手工会计方法论述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未考虑电子化对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影响,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浪费教学资源。
(三)联行往来核算理论与实务脱节
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对传统联行往来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挑战,它推动了电子联行往来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人们对电子联行往来认识的角度不同。同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认为在联行往来核算这部分内容的编写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关于手工联行往来,有的教材讲述,有的教材删除
手工联行往来的处理相当复杂,实际工作中早已不用,在教材中再按传统手工联行往来的方法编写完全没必要。
2.电子联行往来的介绍过于简单
绝大多数教材将电子联行往来在电子汇划清算业务核算中合并介绍,实际上电子联行往来的渠道并非一种。
3.主要介绍人民银行电子联行往来
商业银行系统内电子联行往来介绍不系统,不详细,这不符合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要求,因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如果进银行的话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就业。
4.概念混乱
如电子联行往来有的教材称为电子汇划清算业务或电子汇兑系统,有的教材称为现代支付系统i有的教材电子联行往来仅指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往来等。
(四)未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
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会计类教材与其他类型高校使用的教材差别不大,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教材的理论性过强、过深,未突出在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原则。以广东为例,高校使用公开出版的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大都是由内地的高校教师根椐银行业统一会计科目编写的。由于广东省金融业比内地发达,金融产品比内地丰富。使用上述的教材不利于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广东省商业银行会计实践构建商业银行会计教材的内容。
三、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对应用型本科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即“宽口径”,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本科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和分类管理的必要。200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新升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但是,从我国高等院校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差异,导致应用型本科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建立健全上,与其他类型高校没有公认的界定标准,这也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内容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中无明确的界线,专为应用型本科编写的教材较少。
(二)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我国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实施两年了,但新准则在实务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如下:一是缺乏实施新准则的市场环境。如公允价值需要有近乎完美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交易价格与公平价格保持一致,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有些金融产品甚至还没有公开市场,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运用。二是新会计准则与监管口径及税务政策存在差异,例如贷款损失准备,银监会要求按五级分类乘以相应比例计提,而新会计准则要求按未来现金流折现计提,造成各银行执行规则不统一;在税务政策方面,如财政部财金[2005]5号《关于缩短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通知》中对利息收入“双90天”的政策规定与新准则规定有矛盾,按新准则利息收入确认应由原按合同利率法改为实际利率法,但执行新准则的商业银行为了便于计算缴纳营业税仍按照合同利息核算营业税。三是对相关准则的研究还处在理解、消化阶段,深入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较少,如金融资产四分类中。最难理解、最难以准确操作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无论是国际准则还是国内准则,都没有对该类资产进行明确定义,增加了金融资产四分类的操作难度和混乱度。理论来源于实践,以上问题使教材编写者无所适从。
(三)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高校教师等研究人员不容易介入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基本上还是实行分业会计制度,各商业银行的日常会计核算是根据自设的会计科目进行的,在核算上自成体系,同类金融产品和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在不同的金融企业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根据每家商业银行的做法一一讲解。因而大都是以银行业统一会计科目为依据编写,再加上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高校教师等研究人员不容易介入,因而造成我国银行会计教材的编写理论脱离实际。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内容的设想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商业银行会计教材内容应处理好的关系
1.学科性与应用性的关系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应解决受教育者“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高职教材内容的取舍应该遵循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而本科教育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其中研究型大学以“认识世界”为己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应用型本科也是本科教育的范畴,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大体相同,基础理论应该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基础理论的深度方面可略比研究型大学的浅些,公式的推导也可少些,只要能为以后的知识扩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就可以了,强调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贷款业务核算一章中,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目前有两种,一种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的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的方法,另一种是新会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的方法,高职高专主要讲新会计准则下的方法,并尽量做到线条清楚,主要告诉学生如何做,理论讲解围绕职业技能选取讲课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而应用型本科以上两种方法都应讲解,并且还要预测业务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但理论分析的深度上比研究型大学浅些;再如在介绍联行往来时,应用型本科应重点讲述某一有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做法,同时简单介绍国内、国际其他银行的做法,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2.教学方法与教材结构的关系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采用的教材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虽然也有配套的习题或实验内容,但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仍然有些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缺少兴趣,却对实际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比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院校低,比较起来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因此,在商业银行会计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应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的特点,打破传统教材先讲后练的做法,在内容编排上教师讲完基本方法或例题后,再结合例题编写习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重要的内容布置课堂作业,为了督促学生参与,可以指定学生上台演示,课后布置作业,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举一反三,这样的教材结构会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3.区域性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它必须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本土化战略。因此,商业银行会计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当地银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内容,例如,广东外汇业务无处不有,金融衍生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非常发达,在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编写商业银行会计教材时,上述内容应重点论述,在内地省份。如果无外汇业务或金融衍生业务,可略讲。
(二)关注经济、金融动态,积极参与当地银行会计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并不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需要科研。但是,与研究型大学强调科研在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主要是为教学服务,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关注科研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科研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着重于将科学认识和科学规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商业银行会计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关注实施会计准则对银行日常业务核算、经营业绩的影响及银行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关注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商业银行会计研究必须紧跟金融改革步伐,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理念、理论的理解与消化,积极参与当地银行会计改革,在教材中及时反映银行会计改革的成果。
1、品种法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 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 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2、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3、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4、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如:鞋厂、轧钢厂等。
5、ABC成本法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滞后,理论与实际没有更好结合
由各院校选定的教材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职教育教材基本上是属于本科压缩型,就是内容上比本科院校少了一些而已。财务会计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对外报告会计信息为主线,主要介绍六大会计要素的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方法。课程安排上都是“会计要素+报告”,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只掌握每个要素的核算,不清楚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每个环节上涉及哪些会计处理,也对各会计岗位的职责不清楚。
2、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顺序
目前,高职教育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都继承着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顺序。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训。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相分离。当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实务操作不可能覆盖全部的教学内容,这样,有些理论知识就得不到练习。另外,教材里的条条框框太多,理论性太强,实践内容太少,造成在学习理论时,一些同学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到理论后的实训时,因为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缺乏而感觉很吃力。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发展的瓶颈。
3、会计实训效率有待提高
基本所有高职院校学校都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由于实训时间较短,而财务会计课程所学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对重点的知识要点进行会计处理及讲解,而没有时间对实训中的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的实训,其效果也是有限的,达不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4教师的特点是“从学校到学校”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多半是从财经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如何传授知识的专业学习,也没有从事过会计专业的工作。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技能较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招聘模式,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改革目标及思路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培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职业素养,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和政策,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熟练会计工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改革的思路是实现“以手动带动大脑运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要我学”真正做到“我要学”。
三、改革方法
1、编写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教材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不应该用本科院校的“浓缩版”教材,而应开发适用于高职学生的重理论更重实务的教材。首先,不按现在的从库存现金开始,到会计报告的顺序来安排教材内容,而应按经济业务流程从企业设立之初筹集资金开始,到编制会计报告的顺序来安排,按岗位职责来介绍各部分内容。其次,增加原始凭证将财务会计内容与电算化会计知识融合在一起。
2、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上,按岗位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每个岗位都以案例作为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岗位不同,执行相应的任务。例如,岗位为出纳,任务是银行结算;收付凭证的编制与审核;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银行对账单的处理,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等。
3、打破常规教学顺序,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无缝式对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还在进行单一的,单纯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或形式上开展一体化教学,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应该是:首先,在教学开始时先进行岗位认知,到企业去亲身感受一下职业气氛,然后回到学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岗位都设置小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进行相关准则的讲解。在期中左右,学习税务岗后,进行一段时间的综合实训。最后,实训后讲授财务成果和财务报告。这样的顺序好处是:开学时,学生感到新鲜,学期中刚刚感觉到有点厌倦时,就进行周实习,这样又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后续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学习的兴趣更高。而且,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实习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做出完美的会计报告,学生也会更有成就感。特色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主角”转变为“导演+旁白”。由传统的“要你学”为主体向学生的“我要学”转变。特色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二者完美结合。
4、财务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课程合并,强调动手能力
财务会计课程主要讲述会计岗位所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基本核算理论、具体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会计是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两门课程内容相同,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随着现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学生再也不需要用一个学期来掌握一门软件了。每次课堂实训时让学生先自己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内容。让学生边学边做,一些同学,也许不愿意记笔记,但是喜欢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进行报表编制等内容,增加了动手的内容,实现“以手动带动大脑运动”来加强记忆。
四、招聘制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实践性,所以我们的老师就应该有丰富的动手能力。而“从学校到学校”的招聘制度不能满足我们对老师的要求,这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职教事业发展经验。比如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要求是要有工作的年限规定以及必须通过师范专业培训。我们的高职院校也应该修改一下招聘标准,把是否有从业经验及年限规定作为我们标准。另外,对现有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或进行短期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实践技能。
五、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33-02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这是学校值得深思熟虑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作为该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会计》概念抽象,课程内容技术性、操作性和系统性较强。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采用灌输式教学法,重理论和应试,轻实践和考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而忽略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不知实践,能考试而不会应用,这样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学历上还是能力上在就业市场上都处于劣势。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进行实践操作,那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按照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1 中职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1)面临的教学对象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先修课程在第一学期必然开设,所面临的对象是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方式的落榜中学生,理论接受能力不够,社会实践经验能力更是没有。对刚从初中毕业的他们而言,会计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全新的课程,没有参加经济业务活动的经历,对经济业务缺乏感性认识的他们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深入学习会计的一个起点。后续所开设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无论是从基本理论还是操作技能上来看都是在掌握《基础会计》的基础之上得以延伸和深化的。如果该课程没有掌握好,那么后续专业课程将无法进行教学,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系统掌握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因此该课程存在教学改革的必要。
(3)课程本身枯燥难学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基础会计》本身的特点来看,该课程涉及专业术语多,理论抽象,内容的系统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初学者而言很难理解。为了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对基础会计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深入学习会计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的窘境。如若对其展开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互动性,那么想学好该课程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4)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从事的业务主要包括商品零售、服务性行业、制造业及街道、乡镇和村级单位会计。一个专业,由于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同,形成一个专业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定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技术型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在培养过程中为了缩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会计岗位的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鉴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重视高文凭,轻视低学历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同专业的高职、本科、研究生而言,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毕业就业时所处的强弱地位。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该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依据、以模拟企业为依托。创造工作任务仿真教学,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工作要求无缝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彻底颠覆按照学科理论体系的课程设计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拆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三大板块,对这三部分内容分别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以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具备会计从业技能、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3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教学思路改革
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以教材为依据,从进校以后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笔者对某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刚入校的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学以前90%的学生对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物流转及与之伴随的资金运动更是从不清楚,在学生对此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理论知识的讲述,结果无疑是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添设感性认识强化环节。简而言之就是老师在系统讲述理论知识以前,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操作流程有个直观的认识。但是由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想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观察业务操作流程的可行性不高,因此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学生分组创建模拟生产型企业,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实物资产流转以及与之伴随的价值流转,领悟到会计核算的实质。在演示过程中要展示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在随后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接触相关概念时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教学模式的改革
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重点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学生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够,无法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要想做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无缝结合,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将“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主场”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目的、以实践为途径”转换。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理论讲述后,组织学生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依次进行填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及时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让课堂所学内容得以消化。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依旧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按照学科的理论体系按部就班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背道而驰。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线转换为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依据。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到组织教学,一切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安排教学顺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3.1 理论教学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部分主要讲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核算内容、会计的基本前提等;基本核算方法包括: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及复式记账等。理论教学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讲述会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时候,可以结合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通过图片及图表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就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3.2 实践教学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管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四阶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分散实训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分散式实践在讲述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等内容时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分别展示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物题材,详细讲授各自的填制方法和要求,要求学生对各项内容分别进行单项实训。传统实践教学所给学生的实践资料一般都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阐述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这样会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工作时看不懂原始资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达到实训目的,在单项实训的过程中应按照工作情况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
(2)第二阶段综合实训,在学生掌握各单项基本操作后根据账务处理的程序给学生一家一般规模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作为依据,让学生根据以下步骤逐步完成。第一,在经济业务发上或完成是取得、填制、汇总和审核原始凭证;第二,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汇总和审核记账凭证;第三,根据记账凭证或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第四,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类明细账;第五、对账、证、物等往来账项进行核对,并对核对结果在批准后进行长相调整;第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整套的会计处理程序的手工操作,让前期所学分散、零乱的理论知识有机的集合起来,使学生明确企业核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基础会计》课程而言,很难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因此考试方式有待创新,在考试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总分的50%。这种将实践操作纳入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系统的检测出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根据理论与实践各自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1)理论部分:依然采用卷面形式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践部分:考试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给定的经济业务基本涵盖了所学教材讲述到的基本业务,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考试业务量不可能太多,以20笔业务为限,由学生自由抽题。这一来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另一番面还能有效的避免学生考试作弊。
总之,为了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中职财会专业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2).
[2]刘继伟.会计专业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 会计 审计 区别 联系
一、前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会计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它可以提供上市公司在月度、季度或年度内净利润或亏损的形成情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情况的报表。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意见,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信赖的程度。会计和审计有着不同的定义,笔者从几方面来探讨其区别与联系。
二、会计和审计的区别
(一)主要内容不同
会计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具,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计算、记录和分析,并加以考核、控制和指导的一种管理活动。其作用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1]会计学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2]审计学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二)范围不同
从工作范围来讲,会计只对特定的经济单位(一个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事后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计会对多个会计主体进行监督,不仅检查会计资料,而且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督。因此,审计的范围要远远广于会计。
(三)方法程序不同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有7种基本核算方法,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会计检查方法包括核对法、分析法、查询法、复核法、观察法、盘点法、顺查法和逆查法。而审计方法,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由此可见,会计和审计的方法程序差异很大。
三、会计和审计的联系
(一)相同的客观基础
会计和审计的客观基础都是特定的经济业务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一系列会计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的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活动。而审计则依据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会计资料对会计进行再监督。所以,会计与审计具有相同的客观基础。
(二)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和审计具有相似的工作目标,会计通过对其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履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审计则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以增强除管理层以外的预期使用者的信赖程度,增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无论如何,会计和审计都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监督发挥重要作用。
(三)都需要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
不光会计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也需要运用会计方法和知识,在这一点上,会计和审计具有一定联系。比如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常用到的会计知识和方法有收入的确认、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区分、职工薪酬的计提和发放、金融资产和预计负债等。
四、正确处理会计和审计的关系
会计和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以上几点重点阐述了会计和审计的区别与联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和审计的关系也会悄然地发生改变,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会计和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并洞察其变化。并且,我们需要了解会计和审计的基本内容和职能,明确其目标,客观全面地看待会计和审计,让会计和审计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