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全球化;符号
正文:景观“Landscape”一词创始于西方,其含义广泛,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辞海》里对景观的解释是:一、风光景色。如地表自然景色。二、地理学名词。如景观学中指特定的区域概念,兼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设计是将视觉事物或事件置于一个特定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从而使景观的形式、意象和意义均能得以有效的呈现。有意义的景观能与人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地域文化也称为“区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加以积淀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它反映自然环境本身,涉及当地的经济水平、、艺术修养、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们改造自然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在全球文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开放,既对地域文化带来冲击,也给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面对无处不在的全球文化共生与交融的趋势,各地区在发展进程中不约而同的遇到文化趋同、地域文化丧失这个难题,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地域文化消失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在保持自己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两者融合共生,在冲击中地域文化重新整合。本文以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引起公众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关键所在。
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主要有:一、空间要素。包括: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二、环境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资源、水文条件、山石、构筑物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空间和环境要素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人文要素,人文环境对景观意义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历史是时间累积的结果,与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在设计中应当遵循历史文脉的延续,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以风土人情、传统民间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例如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东非人的恩戈玛,贝宁的杰拉德舞蹈、玻利维亚的奥鲁罗狂欢节等等,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怎样保护和挖掘文化和历史,将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设计,展示地域文化精髓是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尊重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合理的利用场地原有条件,充分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在植物配置中采用乡土植物,既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体现地域特色。其次要尊重历史。只有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景观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景观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文化上的归属感能给人精神层面上的慰藉。氛围的营造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关,参与者所处地域背景的不同,使其对于景观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收集信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可以挖掘的地域文化素材有很多,例如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考古发现等,找出能够代表该地地域特征的信息加以利用。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社会时代,伴随着高科技技术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设计师在研究本地文脉的同时,也要熟悉外来的历史文化,注重将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性结合起来,博采所长、融会贯通。其次,在对该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相当透彻的理解后,才有可能对历史素材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形成设计元素。设计符号是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载体,任何优秀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对情感、符号、形式空间、色彩进行统合的结果,地域文化符号不仅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特征,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将所提炼的地域文化符号以合适的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借代”是创造符号时最常用的方法,不是把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模仿、抄袭、生搬硬套进来,而是在透彻的了解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用一种新的观念对材质、空间、色彩等元素进行创造,古为今用,意在创新。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将造型别致的宫灯作为母型,在造型上简单化,将灯笼挂在入口的牌坊、入口的地灯、墙面、楼梯间的柱头上。还有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景观设计,设计师借用了传统园林的漏窗和门洞的符号,打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居住区景观。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可以以点、线、面或体的任意一种要素形式出现,或者以几种要素结合的形式同时出现。它们的应用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将其用为一个景观雕塑的形式,也可以应用在地面铺装的样式上,或者将其用在平面规划的形式上。在景观设计中,对于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我们在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元素,而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似乎很难发现符号的存在。并非所有设计中符号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的设计会以一种含蓄的方式传递信息。例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保留一口完好的老井,深圳世界之窗前人行道上采用匆匆的行人、拍照的游客等具有现代感的雕塑小品,正是设计师将符号语言融入作品中的典范。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景观才有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我们或许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景观扎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成某种风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特色的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毅.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3](意)乌蒙伯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宋启林,蔡立力.中国文化与中国城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7]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
[8]俞孔坚.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J].建筑学报,2003.9
[9]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
关键词:美学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审美
1引言
园林景观若要实现真正的美学突破,首先应该与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体现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体现听觉上的享受。所以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感官,只有真正将其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突破。
2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美学原理的融入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首先美学原理中提到了许多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如如何进行规划可以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衬托出园林想要营造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园林的打造,实现整体意境的美感等,都是需要通过美学原理的融入来展现的。所以美学原理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美学原理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规划的高水准。
3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3.1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最先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就是对比和衬托。在园林景观当中提到的对比和衬托不仅仅体现在植物安排的颜色上,还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形态的对比,通过这种既统一又有所差别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园林主要想突出的特点,主次关系可以更为一目了然。
3.2组合美的呈现
组合美即是要求在一个园林景观当中,需要多种植物共同组成一幅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只是单一的植物会显得单薄,若是有太多的植物也会显得繁杂而纷乱。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排列,以一种相对规则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组合的效果,这就是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3.3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美是园林景观规划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打造。园林景观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供人进行欣赏的,所以需要相对的美感让人感觉到园林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利用景物营造美感,利用氛围来烘托美感,需要园林设计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景物以及园林的全身心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在设计的园林景观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4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4.1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对比衬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学手段。通过对比和衬托,可以有效实现对园林景观当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物的色彩对比安排、园林空间当中整体的弯曲与笔直乃至景物的大小和明暗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看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和次要点,体现出主次关系。主要是体现景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一种情感。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对于景物、路面以及相关设计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要求的:广场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为1%,丘陵和山区为3%。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6%之间,每隔50~80m设收水口,实际上,园林景观局部区域内密度要更多些。按照这些严格的要求来进行对比设计,往往更能够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视线中的景观疏密程度最为合适,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4.2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就体现在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有机的排列,组成的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等手段来实现美感的体现,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园林本身进行分割,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园林景观当中应实现借景,还可以借山水之景,将这些景观都借用到园林当中。甚至连一些声音都可以进行借用,如拙政园中,在进行园林景观打造的时候就巧妙地借用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景观自身的情感体现就增添了一丝意蕴。
4.3意境美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在园林意境美的体现中,主要是通过对园林中整体美感的把握,实现了对园林整体环境的烘托。意境美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欣赏者,所以需要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进行一些意境景观的打造。比如在一些座椅的建设上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规定的:座凳高度一般38~40cm,座面宽40~45cm,单人座椅长60cm,双人长120cm。所以意境美的体现,首先也应该以欣赏者欣赏场所的打造做为基础。其次意境美的打造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一景物之上,要明确意境美不同于景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是需要欣赏者用心来感受的。就是一处园林景观设计图,在图中对于基础景观的营造基本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静态的道路植物和动态的水等等,同时在构图和设计上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直构图方式,选择了半圆的规划,符合了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供儿童玩耍的滑梯,也有供成人休息的座椅,所以该景观可以说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大多数要求,也能够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美和享受,意境美的营造就相对成功。园林设计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以观赏者的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对于这种无形的、无限的而可以让观赏者尽情想象的内容,做为园林的设计者,都是要充分考虑到的。所以意境美的营造,首先就要考虑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只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景观设计,才能够体现出意境美在其中的展现。
5结语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律。美学原理的融入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享受,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所以利用美学原理做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可以推进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园林景观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宇轩.园林环境中光景观的应用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47~53.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审美需要与美学追求[J].中国集体经济,2013(6):94~95.
[4]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6):163~164.
关键词:乡镇、河道景观
1、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后,以往我国城市河道设计方向由传统的功能型河道逐步转变为生态景观河道。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景观、活动空间需求在不断加大。对河道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凸显的越发重要,作为整体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河道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相互结合,通过最大程度地还原河道的自然形态,才能保持人性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河道景观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 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不同乡镇之间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笔者通过对我国多处乡镇河道景观的调查实践,为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
2.1设计过程中必须尊重河流
在设计人员对乡镇河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环境原先的生态法则,将保持自然河道作为设计的核心,只有树立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才能够建立起人文自然相互结合的乡镇河道景观系统。在设计人员进行乡镇河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五个要点:①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的排洪、泄洪能力,只有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的前提下,才能为乡镇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②河道的交汇地段往往是乡镇发展的中心地段,设计人员可以将代表乡镇人文特色的地标建筑建立在河道的交汇地段,将乡镇的文化底蕴充分的展现给乡镇居民。③河流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地区的整体生态平衡,通过对河道地区的深入调查研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乡镇河道规划设计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保证河道地区生态系统的统一协调。④在设计人员对乡镇河道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先进科学的景观绿化与水土保持方法,通过先进科学的方法加快乡镇水系生态系统的建设进程。⑤设计人员在设计乡镇河道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景观,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原有的河道景观建设,将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河道景观建设成本与施工时间。
2.2利用河道景观体现水文化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品质的不断提升与满足,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对各地文化的探索将进一步提升,在河流景观设计中,如何将与水有关的文化写在河流边,写在大地上,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何为水文化?何为河流文化?属于这条河流独特的文化有哪些?景观的设计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展示水文化。笔者提炼了一些河流文化的分类:①水工程文化。一些古水利工程的故事,如古桥、古堰、古码头。②治水文化。即该段河流中历史上治水的故事,及与治水相关的人和发生的事。③河流的所属乡镇文化。如河流所在乡镇的文化特色,两岸的人物、风俗和故事等等。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挖掘属于当地河流自身的文化,可以通过雕刻、立碑、场景还原及图文等等多种河道景观形式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出来,从而正真提升河道的内涵,展示景观的生态活力。
2.3乡镇河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宜人性
让乡镇居民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是乡镇河道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景观的艺术性,具体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出发:①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注重保持河道的自然线型,巧妙地运用自然植物作为河道景观的点缀,营造良好地自然环境。在对河道景观进行装饰时,应当抵制铺张浪费,提倡自然环保,最大程度地节省河道景观建设成本,减少景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②在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对乡镇文化进行详细地调查,对乡镇文化底蕴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体现在乡镇河道景观中。这样可以让乡镇居民在河道景观中体会到乡镇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乡镇居民提供更贴切生活的精神享受。③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河道景观的后期保养问题,加强对河道环境的整治。
2.4河道景观应该重视岸域空间的布置
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了解河流自身具有的开放、连续的性质,对河道岸域空间的构建和布置进行合理规划,使河流更好地发挥作为乡镇开放空间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如果乡镇河道景观设计中的河道岸域部分得到良好的设计与规划,将能够为乡镇的水文循环体系及河流水系生态的平衡稳定提供基础,为乡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提供连接场所。为了能够对河道岸域部分进行良好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将河道景观系统与乡镇中存在的公园、绿地、河流进行联结,共同构建乡镇的绿带与蓝带体系,通过各个景观之间的相互联结,建设乡镇的景观轴线。②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了解乡镇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景观差异,并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地区的景观特色,通过多样化的景观特色,打造乡镇景观的别样风格。③应该将河道景观中的静与乡镇生活的快节奏进行有效结合,到达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为乡镇居民提供合适的休憩场所。
3、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
3.1河道设计技术体系
在传统的河道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为了提升河道的泄洪能力,往往会以牺牲河道美观性作为代价。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汛期集中在每年的夏季,而传统的河道设计只有在夏季雨水多发季节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春秋冬等非雨季则会因为河道景观美观性不足的问题影响乡镇蓝带的整体形象。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应该在保障河道泄洪能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施工。同时还可以在河道两侧的滩区与湿地处设置蓄水池,通过蓄水池提升河道泄洪能力和河道整体的美观性。
在河道横断面地区应该设置一个能够应付不同水量与水位的河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立复式河道,确保在非雨季河道能够维持持续不断的蓝带体系,为河道地区的鱼类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为了防止河流长期冲刷导致的河床损毁,设计人员还应该在河床中堆放卵石。设计人员还应该在滩区建立生态区,设立观水平台,为乡镇居民提供观赏水景的平台。
3.2河道岸线设计技术体系
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岸线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硬式河岸,而优先选择传统河工技法的软式河岸。通过软式河岸最大程度地模仿自然的河岸,减少河岸施工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最大程度地维护河道的美学价值与生态环境。
4、结束语
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是水利工程学、文化历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运用。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对乡镇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进行充分的调查,运用乡镇河道景观展示乡镇的文化底蕴,为乡镇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促进乡镇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一、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它不像传统园林面向少数贵族王族。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二、艺术与科学
科学以抽象的语言概括并表现广袤宇宙的客观规律,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情感体悟。二者虽同以揭示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为目的,但又存在不同的特质,科学揭示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艺术则揭示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
(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艺术与科学的和谐
艺术与科学自古以来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而且有着互动的独特功能。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李政道看来,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根本对立的,但它们都是人类研究活动的成果,都要深入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追求对人类生活的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创新性的描述,它们在本质上又存在统一的可能。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与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大量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科学与艺术具有同源性,在人类出现以后并且在相当的一段时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与科学都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在描述的语言上经常使用类似的词汇,诸如体积、空间、力、光、色、张力、关系等。譬如乔托的绘画之于牛顿的古典力学,库尔贝、马奈的绘画之于德国数学家黎曼的非欧几里得几何,莫奈、塞尚的绘画之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难看出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形与寓意,与科学家们的研究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很难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先知先觉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跨越了时空和学科领域的界限,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倾向。
(二)景观规划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关中地区 滨河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基于渭河流域整体生境安全约束下的关中地区跨河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模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东至零河与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地;南以北秦岭主脊为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等相邻。自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遂成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还将建设西咸新区以扩大西安城市范围,到那时渭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关中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尤其是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关乎着渭河流域整体生态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河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经城市包括: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都属于关中地区,并处在渭河中下游;渭河从整个流域来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质浑浊并产生大量淤积;城市化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区域环境迅速恶化,应该属于城市滨水区域的优美景观被两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在渭河关中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设对滨河区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顶路、将河道改弯为直等措施对河流的岸线进行人工硬化,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河流的自身的净化与修复能力。
(2)水质恶化。由于河岸周围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许多化工产业沿河修建导致了水质恶化,与上游修建水坝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都成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岸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排进渭河也导致相同的问题。
(3)沿岸景观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周围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体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态景观无序化,破坏了原本的景观连续性,丧失河流特色及风貌。
(4)水体系统生境受损。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滨河区域的生境恶化,河流水质污染,河道萎缩,河滩,湿地骤减,动植物物种减少、多样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涝灾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态系统,更波及到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针对性的滨水区景观规划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结合河流的生态化景观规划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属于我国北方内陆型滨河城市2,在水资源缺乏、生态格局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对于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都需要在以生态为优先的基础上进行,渭河水系既保证着两岸居民的衣食,同时更重要是维护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连渭河整体,总之渭河滨水区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开发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3
西安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更应以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格局为出发点,在借鉴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同时,针对渭河西安段的特点做出应对措施。
3.1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对比
纵观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宝鸡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滨河景观建设现今已相对成熟,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滨河路—缓坡—公园(绿地)—步行小道—绿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许多滨河公园串联起各个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观形成完整的系统;咸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进行渭河两岸的城市建设,滨河区域的景观设计属于大开大合模式以刚性堤岸为主,“滨河路—陡坡—公园(绿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阳湖及其周围的广场、公园为主体周围有相应的绿地环绕(图1);渭南市与杨凌由于城市发展缓慢,不急于扩张至滨河区域暂时没有相应的景观规划。
宝鸡与咸阳的滨河景观设计是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亲水性来带动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综合性的堤外景观和多样性的堤内景观设计。
3.2 西安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借鉴宝鸡与咸阳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西安(西咸新区规划后)城市本身现有的景观生态格局、渭河现有的自然景观要素,对现有的渭河西安段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两岸:
(1)根据渭河两岸不同的景观基质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将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态湿地(涝河湿地)+城市游憩(咸阳段)+历史文化、生态田园(草滩及秦宫遗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态湿地(浐灞湿地及泾河湿地)。
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型湿地公园对不同的城市片区进行链接,再由小型湿地对较大的片区进行链接,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片区一个共有的特点,同时各个片区仍具有自己相应的景观特色。
(2)根据各片区不同功能,打造具有亲水性的公园群落。河流的城市化应充分融入城市的主体—居民,使其具有亲水性并带动区域发展。
河堤内:
(1)对河道主槽湿地的改造。主槽湿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恢复作用,并且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在此进行栖息,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
(2)堤岸防护绿带+生质农场。根据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针对河道周边生态绿道的完整性修建防护绿带,并对周围的水体污染加入生质农场部分,作用是过滤两岸注入的污染水体,将进行处理的水通过生质农场的再次过滤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坝的净化系统。
(3)添加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统同时也丰富了河堤内的景观,例如运用风车发电,以及一些太阳能装置,其装置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4)结合相应的活动。河堤两岸要加入亲水性的设计,河堤内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动带动河堤内部的可参与性,除了观赏性景观还可以添加的活动比如沙滩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娱乐场所、堤内露营等。
4 结语
对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首先要保持生境稳定,其次在滨水景观的打造上还要修复已经被损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就会得到多样化的景观;西安城市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大都市,但不应造成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景观结合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层面,增加景观的人文价值。我们还在通过对滨河区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的研究,不断对该区的设计进行摸索,期待着为大西安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胡欣,周若祁.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发展与河流水系相互关系研究[J].建筑历史,2008:10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关系;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27-01
引言: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城市化建设水平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城市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对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以及景观建设的效用,满足人们的生活发展需求。
一、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基本概述
1、城市道路规划基本概述
城市道路规划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进程,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在满足城市整体用地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交通运输网。同时要综合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地规划城市道路的具体走向,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地减少工程量,提高道路规划的整体效益,而且还需要结合城市整体面貌,在系统地规划城市道路的时候,注意城市环境的美化,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
2、城市景观设计基本概述
城市景观设计具体是由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和创意景观设计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自然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山丘、花草树木以及河流、湖泊等,人文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商贸集市以及园林绿化等,而创意景观设计主要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组合,形成和谐而又完善有序的景观体系,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然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结合起来,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实现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规划的相互协调,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城市道路规划贯穿城市交通、道路设计和建设实施、投入使用及反馈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城市景观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城市景观设计更多地偏向于对城市公园、绿化带、沿水系绿化等相关的绿化景观设计,正是城市建设与绿化需求的相互结合使得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联系到一起。而且,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充分地考虑城市整体的绿化覆盖,以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而城市景观设计又需要关注道路规划的有关细节,通过对绿化带与休憩道路的细节问题进行系统的改善,确保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和创新性。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规划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相匹配,如此,才能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
1、做好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前期考察工作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考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外部环境,把握好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了解具体的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各项成本开支,形成对具体的道路施工以及景观建设的整体认知,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地考察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概况,明确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定位,便于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详细地了解相关的规划情况以及建设条件,为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设计奠定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城市的人文环境,便于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突出城市特色。
2、坚持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的实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响应低碳环保的号召,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全面地考察当地城市的自然地理风貌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尽量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在满足当地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创新性,结合城市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同时,要突出城市的发展活力,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自然地理风情充分地融合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去,创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性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强化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性,首先,要充分考察其设计与周围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保证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良好比例关系,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组合的协调性和创新型,道路规划在完善通行效果的同时,在视觉效果上需要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道路景观廊道;其次,需要结合生态建设风格,将城市道路和景观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依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色,确定相应的道路景观绿化形式,以实现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展现充满新意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整体规划。
四、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首先,道路两旁景观的花木有效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实现了多品种植物和多种栽植方式的相互协调,同时也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一条道路的景观的好坏,建筑是否与道路协调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建筑与道路宽度的协调则是关键。不同交通性质道路的建筑高度H与道路宽度D的比例关系不同,一般认为1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相关的景观设计因素,不仅能提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创新性,还能帮助改善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进而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则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充分融合到一起,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创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 徐赞琴. 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浅析[J]. 江西建材,2015,03:22.
[2] 肖亮,黄林芳. 浅析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为例[J]. 价值工程,2015,08:159-162.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关键词:景观规划;方案构思;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47-0086-03
1工程概况与项目分析
1.1区位分析
“云秀康园”项目位于春城昆明的官渡区,距离城市中心区约6km,规划总占地面积约66万m2,规划净用地面积约为43.8万m2,东北侧临城市干道广福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块所在东南片区将成为昆明综合型经济三角洲,并成为连接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城的枢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1.2自然景观资源
基地西南面有规划中的大型湿地公园———“西亮潭”公园,将成为整个片区的主体公园;从基地南面远眺可见有“睡美人”之称的西山;基地内部有进入滇池的广普大河蜿蜒而过,通过整治将有望成为本项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基地内规划中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及教育用地内绿地。保证了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
1.3人文资源
基地所属官渡区位于高原明珠滇池北岸,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渡区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km2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基地北侧的云秀书院属于新昆明建设核心工程之一的云秀片区工程(包含中小学、党校教育楼、学生教师宿舍、图书馆及国投大厦等设施),由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云南官房企业集团联手开发建设,致力营造中国“儒家”文化的氛围空间。此书院的诞生赋予了整个片区更高的文化空间品质。
1.4基地现状分析
整个基地场地平整,内有广普大沟河道河水由北向南穿梭而过,流向滇池,河道现有驳岸以自然驳岸为主,河水污染应考虑主要用生态的湿地处理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场地树种主要由五种植物———垂柳、桉树、无花果、蓖麻、杨树组成,以柳树数量最多,桉树次之,其余不均匀分布在场地中,大部分树种沿河分布,已经有一定的生长年限,不宜作大规模移栽,故在沿河树种设计的时候应尽量使用现有树种,设计有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
2方案构思和设计理念
“云秀康园”项目主题:“临湖·眺山·闻书香”———“临湖·眺山”体现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闻书香”则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方案构思和设计理念由此主题展开,思索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致力营造一个两者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2.1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自古人以地成,地以人传。在时间的运演中,山水催生人文,人文见证山水,山水将自己的特征深深烙进人的灵魂,而人又以自己的个性及其所创作造的文化反射山水的特征,人与自然因此互相构设,互为主客,形成彼此依存而又各自独立的自然史和人的历史。18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发展以来,推行人统治自然的哲学,人的主体性和优越感不断的过分张扬,自然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人与自然领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的问题。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新审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与本次项目相关的广普大沟以及滇池的污染问题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因此希望通过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能为减轻污染尽一份微薄之力。
2.2中国传统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大自然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的对象,这些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指导思想体现在“师法自然”、“中得新源”等园林创作手法中,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处理手法: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追求诗情于画意相融铸的情境,理水讲求曲折有致营造深远意境,园林花木配置保持自然原生态不露人工修饰痕迹等等,这些都极好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关系,切合这次项目的主题。
2.3基于对本次项目主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地现状的分析
基于自然与人文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造园方式的回顾,我们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作为此次项目的景观风格,以中式传统的造园理念为指导,用现代景观建造方式进行创作,紧扣“临湖。跳山。闻书香”的主题,利用项目周边及内部景观绿化资源的优势,融入丰富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大型生态社区。主题定位:我们精心挑选七种影响中国文化的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植物元素:桃花、杨柳、玉兰、竹、莲、桂花、山茶,并使他们分别与:桃园、春景、龙、书香、瑶池、月色、私家“后花园”七种元素相关联,营造七种不同特色而又相互渗透的景观空间。
2.4七个主题景区主体解读
2.4.1芳林春晓(梦桃园)
设计目标:我们把此区作为整个景观的开始考虑,重点要展现整个片区的景观风格定位,创建标志性景观,把我们的设计理念展现出来。主体解读:芳林春晓(梦桃园)———“春”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对昆明四级气候宜人的美誉);“晓”是一日的开始;“桃花源”是国人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2.4.2鸟鸣春涧(杨柳岸)
位置:此区为基地内广普大沟河道以及沿河退让绿化带。广普大沟河道河水由北向南穿梭而过,流向滇池,该河道及沿岸景观是本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景观资源,其对于整个片区绿化生态空间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设计目标:因河水污染不可做景观水,我们对河道的处理主要考虑使用生态湿地的处理方式,湿地潜在的自然生态过程也是水源净化的过程,利用湿地的净化原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河道水质净化的问题,种植大量本土水生湿地植物营造一个幽深静谧的浅水湿地景观。河岸的处理主要在设计两种标高的河岸步道,使个重活动空间分布其上。河堤标高比常水位高约2m结合现状的条件设计自然过度的大缓坡草坪和植物群落,与河道的湿地生态群落交织融合。另外,此主题区因广普大沟河道的穿梭与其它4个主题区发生联系,故设计的时候并非孤立考虑,而是把它和各个主体联系,致力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河岸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人们游赏、休息、聚会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主题解读:鸟鸣春涧(杨柳岸)———“春”是主题的延续,“杨柳”是河道现状的主要树种,以杨柳做主题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因地制宜”的体现,“鸟鸣春涧”来自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利用缓坡、木栈道、小瀑布生态植物群落的搭配,以及鸟类,小动物、昆虫类的引入,营造蕴含生机的幽静景致。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作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在这里我们也把“杨柳岸”与“春”结合,再根据“杨柳岸”的位置按春天的来去先后分为“迎春”、“赞春”、“留春”三个主题。
2.4.3朝露夕菊(藏龙地)
玉兰树是昆明的市树,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人格。此主题“朝露夕菊”就取自此诗。“女龙花”,又叫大理木兰,花色洁白而馨香。此主题以玉兰树做主题树,配以中国元素“龙”作为主题元素,设计龙头喷水小品,龙形围墙游廊等,打造此中心景观区成为一块“藏龙地”。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区特意设计“采菊”为主题景观小空间,与其主题“眺山”相呼应。
2.4.4清风竹林(闻书香)
此区以竹作为主题植物,中国是竹的故乡,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自古文人偏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孟浩然有诗云:“逸气假豪瀚,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此区主题“清风竹林”取自于此。“闻书香”在此点题。
2.4.5瑶池碧莲(观云起)
采用中国传统的挖池筑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设计有三个绿岛的湿地池塘景观,种植“莲”为主题植物,搭配喷雾的水景效果,营造瑶池仙境效果。云南:彩云之南,此区特意设置供人们观赏晚霞彩云的“观云榭”、“观云亭”等主题休闲空间。
2.4.6月移花影(听桂落)
此主题主要是针对靠北面的10m宽狭长绿地空间定义的,这里设计安静舒适的散步道,主题植物使用以桂花为主的香花植物,自古桂花总是与月色相关联,我们取自欧阳修“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月移花影”成其主题。
2.4.7四时灿漫(后花园)
在这里,我们用《园冶》在“园说”中写道:“收四时之灿漫”为主题致力营造有四季变化的,丰富多彩景观特点的“私家”后花园。主题园林植物山茶花。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