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

第1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方言;民俗;旅游;文化

一、方言的产生与民俗的形成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以方言的形式出现并使用的。最初语言的出现是同一集团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为统一行动发出的声音。其通行区域只在一个集团的内部,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交际或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与效果,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对国家或民族而言是一种方言,所以说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说:“经传之文,圣贤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可见,在我国,汉语方言及地域文化差异,自古有之。因此,方言自身的魅力在于它是某个地域所专有的,只反映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习俗、文化内涵。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又具有另一种特殊的功能,某个地域的方言可以反映某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该地区的许多民俗现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俗语中,这也就是说,方言词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俗现象。例如,男性称呼妻子姐妹的丈夫,青岛地区称为“连襟”,而天津人叫“一担儿挑”。可见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能反映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创造、传承、相沿而成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差异很大,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惯例规矩,从而形了风格迥异又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一般而言,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社会各领域中不断传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作为语言变体的方言有着密切联系。可见民俗周圈与方言使用区域在地域上虽然不是完全重合,但两者是有相交部分的。所以,说同一种方言话语的人,在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一致之处。我国自古就对民俗和方言的关系有所阐述,如《吕氏春秋·贵直论三·知化》中伍子胥说:“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语”正揭示了方言与民俗的关系,说明民风民俗是否相同与方言话语是否相通是可以互为条件的。因此研究方言对于了解民俗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二、方言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和特定的方言词汇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也就是地域与居民。由于人们总是用日常生活中最自然习惯的方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无论哪一种民俗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不同地域的民俗事象必然是通过该地区特有的方言词汇表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民俗显露出来并且与方言一样,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这一方面来说,方言可以称之为民俗的化石。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生礼仪、岁时年节、饮食服饰、等民俗的传承与演绎,始终离不开语言,离不开特定的方言。方言在许多方面,都体现着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它与民俗有着意义上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方言对民俗的发生、流布产生了影响,反映并制约该地区各种民俗的形成和传承过程。语言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决定了语言与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建设的相互依赖性。方言土语正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民俗作为地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以方言为载体,以民风民俗为内容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成为都市的品格与象征并一起构成都市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一个地区方言的形成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变革等众多因素,一个地区的方言特色也就是当地民俗的演变、发展形式之一,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方言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旅游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方言作为载体与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各地民俗旅游文化的研究,要从最基础的方言入手。方言研究对于了解地方民俗旅游,对于真正把握各地区的旅游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层结构,都有很大的帮助。方言文化和民俗旅游是互相渗透的。如果一种方言普及于某一地域范围内,它也必然活跃于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内。可以说,通过对方言文化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民俗旅游的内涵与特色。

三、天津方言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

天津有着丰富的方言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天津人操一口特殊韵味和语调的天津话,天津方言中有许多外地人很难理解也很难学会的词汇和语调。天津方言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独具魅力和特色,在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词汇方面,天津话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它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人情味,成为构筑天津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天津自古是军事重地,又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天津众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军人和来自各地的移民拼凑而成的。军人粗犷的性格和移民火爆的习性对后来天津民风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明代“燕王扫北”之时,安徽一带有大批军人携带家眷来到天津守城戍边屯垦。这些军事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社区”,于是,江淮方言便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著名语言学者李世瑜先生经过调查考证,认为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就是来自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到了清代,天津仍然是淮军的大本营,从而淮军将领占据了上层社会地位,其使用的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得以推广流通。天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凭借航运码头和皇城脚下的优越位置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由于历史悠久,加之人杂五方,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呈现出以老城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军旅文化和以海河为中心的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风采的民俗风貌,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使天津的卫派文化独树一帜,得领风气之先。因为方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及历史变迁。天津方言中有三个字使用频率最高,最能反映卫派文化的性格,一个是“哏儿”,一个是“嘛”,一个是“了”(liǎo)。“哏儿”是天津人的语言优势,卫嘴子能说善讲,表达幽默,天津人的乐观是全国出了名的;一个是“嘛”,天津人好奇,参与意识强,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好打抱不平和见义勇为;再一个是“了”,天津人很务实,只要认准了就去“了”,了就是办,天津人很重情义二字,宁可自己吃亏,也要脸要面。方言话语与地域文化可以突出一个地区的个性化形象,从而使该地区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天津方言彰显着天津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天津方言及地域文化互为载体对中外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天津民俗以方言的形式世代相传,蕴含着这个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天津方言与丰富的天津地域文化在各个层面互相融合,构成了天津地域的特色旅游文化。例如,天津话中的“莲年有鱼”所突出的年俗文化;“枣栗子”所突出的婚俗文化;“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所突出的宗教文化。每到旧历新年天津的年味最浓,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极受人们欢迎。画面上的娃娃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因“莲”与“连”同音,“鱼”与“余”同音,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反映了津门的时事风俗。津门民间婚礼习俗,在新婚夫妇进洞房前向寝账内撒红枣、粟子和花生,这是利用“枣”谐“早”之意,“栗子”谐“立子”之意,而取‘早立子”的吉祥含意;用花生,谐“花着生孩子”的意思,表示子孙满堂,既生儿又生女。天津自古以“河海通津”而著称,当时人们为寻求神灵的保护,航海女神妈祖便应运而生。天津的天后宫在北方的沿海城市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又由于天津自设卫以来,作为河海要冲的交通地位始终没变,所以几百年来妈祖文化在天津传承不断,这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是绝无仅有的。自元代在海河三岔口西岸建起了天津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天妃灵慈宫(后称天后宫)之后,三岔河口地区便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点。至明永乐二年,在天后宫建成七十八年之后,天津才开始设卫筑城,由于天后宫建立的时间早于天津建城,从而留下了“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此后,海河沿岸天后宫一带,船只聚集,商业兴起,人民繁衍。不久以天后宫为中心,形成了天津城市最早的一条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堪称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天津民间视天后为万能之神,这种信仰对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形成了许多颇具天津特色的地方民俗,如拴娃娃的求子习俗、献船挂船的还愿习俗、出皇会的祭祀习俗等。天津方言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与文化互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亮点。天津的方言和民俗文化引起了外国以及外地游客的极大兴趣,但目前没有作为品牌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但是让天津的地域方言文化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构建突出天津文化旅游特色的方言旅游区既有利于保护天津的传统民俗文化又可以提升天津的旅游资源价值。而使用天津方言进行民俗文化的导游讲解则可以充分展示天津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语言文化特色,形成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天津的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对天津旅游业做出重大贡献。天津民俗文化和天津方言的独特韵味构成了特殊的旅游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津味儿民俗文化旅游的独特性,与其他地区旅游文化错位发展,是促进天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整体提升天津的旅游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燕明先.旅游文化研究——天津方言话语与民俗[J].四川戏剧,2011(2).

2.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刍议[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第2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民俗旅游;产品创新;顾客价值需求;湘西自治州[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12-0064-07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12?007

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理论基础

早在1984年,沃德(Wood)在对东南亚国家进行实证研究时,指出地域民俗文化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之后,洛德利格(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民俗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2]。其中,奥克斯(Oakes)以中国作为研究样本,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旅游的发展模式,指出中国民族旅游发展应淡化政治目的,更多考虑社会因素的作用[3];杨(Yang)于2008~2011年期间发表了一组研究论文,从政府、项目开发商、员工和游客视角,实证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民俗旅游,通过再现我国云南省民俗旅游村多民族文化旅游现象,指出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进程中,民族元素运用和民俗风情展现的形态类别,并深入探讨了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景区实际规划及相关管理问题之间的差距[4-6]。根据伍德拉夫(Woodruff)、塞丝(Sheth)等人的观点,只有面向顾客价值的产品开发,才是产品竞争优势的来源[7-8]。启德(Chadee)与马特森(Mattsson)从顾客层面来探讨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需对游客背景及其旅游经历的质量进行衡量,指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不同的质量指标与顾客感受之间存在差异[9];皮尔斯(Pearce)基于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旅游历程阶梯”,指出游客的需要由低到高遵循着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以及实现等5个层次逐步攀升[10];吴(Wu)继而研究了顾客交流、游客同质性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协议和交际事件”等游客相互感知六因素[11];帕特里克(Petrick)、威廉姆斯(Williams)等则进一步将顾客价值概念转化为多维构造,其中,帕特里克结合感知价值量表[12]和PERVAL量表[13]构建了SERV?PERVAL量表,对休闲和旅游服务的顾客价值进行了精细的划分[14];威廉姆斯则通过一系列对游客满意度有着强烈的、积极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质量价格关系、情感价值与独特的价值观3个基于顾客面向的产品开发价值维度[15]等。

近年,我国学者保继刚、张捷、陈海波等从顾客价值层面,对丽江古城、九寨沟、凤凰古城等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梳理和经验总结[16-18]。另外,不少学者在对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相对于某一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感知,最值得重视的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价值的感知”[19-21]。民俗旅游者有两大追求:一是寻找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寻找现代都市已经或正在丧失的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希望通过旅游释放自己平日的疲惫和压力;二是希求满足文化预期[22]。而对于顾客价值构成维度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整理(表1)。

但是,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与顾客价值如何进行有效对接尚属新鲜课题,且尚未出现丰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2 研究方法与样本本文通过探析顾客价值需求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质,研究在我国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中,应着重考虑民俗旅游者的价值需求。本文采用顾客价值曲线评价法的思路,即通过评价一个公司相对于该行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关键性要素的业绩表现,来评价顾客总体感知服务质量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要求顾客作出评价,还要求内部员工和管理人员作出评价,最终目标是发现使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29]。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定性分析,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质;同时,结合对湘西自治州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观察和对游客的访问,获得湘西州大众旅游市场游客价值感知的关键要素;然后,依据“资源特质”和“需求要素”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得游客对“资源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绘出湘西州顾客价值需求曲线,筛选后得到民俗旅游顾客价值因子矩阵的两大维度;最后,将民俗旅游顾客的主要价值需求点与民俗旅游资源特质进行对接,获得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因子,构建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顾客价值矩阵。

3 民俗旅游资源特质分析及重要性排序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独特的人文资源,体现着某一特定地域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传统、信仰、喜好和禁忌,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等特点。本文结合湘西自治州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及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将民俗旅游资源特质进行归纳(表2)。

明晰民俗旅游资源特质之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要求游客对每个民俗旅游资源特质的重要性程度予以评判,得到最受游客关注的资源特质依次是文化性、民族性、生活化、原生态、神秘性、参与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4 湘西州大众旅游市场顾客价值曲线分析

在前期文献综述基础上,以游客的功能性价值(质量和感知利失)、社交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性价值指导,笔者通过进一步市场观察和访谈,归纳提炼湘西州大众旅游市场的游客价值需求面向,得到实惠、健康、安全、舒适、便捷、现代、美景、购物、美食、生态、放松、新鲜、刺激、高品位、活力、娱乐、学习、浪漫和交际19个影响游客感知的价值要素(表3)。

根据顾客价值需求评价法的基本思路,以这19个价值需求点为基础展开问卷调查,让每位调研样本选出10个其认为最重要的价值点,然后统计整理出主要的顾客价值点。本研究组在湘西州5个主要景区(凤凰古城、猛洞河、坐龙峡、德夯苗寨、乾州古城)投放了380份问卷,回收问卷354份,回收率93?2%。剔除无效问卷10份,问卷有效率90?5%,达到问卷调查的要求。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作出顾客价值曲线图(图1)。

5 民俗旅游顾客价值因子矩阵模型构建

5?1 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的顾客价值因子矩阵模型

本研究以湘西大众旅游市场为样本,在图1中进一步截取了市场需求强度最大的12个价值需求点,然后与民俗旅游资源特质进行对接分析,构建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的顾客价值因子矩阵(图2)。

5?2 结论与建议: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因子矩阵分析

民俗旅游中,游客的价值需求层次丰富并存在着梯度性的强度差异,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应面向不同的顾客价值需求,才能适应并满足市场的需要。

研究所得出的因子矩阵,依据横纵坐标的强度差异,分为Ⅰ、Ⅱ、Ⅲ、Ⅳ4个象限,分别代表顾客价值因子的4个等级。由于游客需求和对资源特质的看重程度不同,这4个等级的重要性也存在差异:Ⅰ象限中的因子为一级因子,包括感民俗趣味、随性生活、猎奇、观民族风情,这些因子代表游客最突出、最普遍的价值需求,是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应首要考虑的因素;Ⅱ象限中的因子为二级因子,包括互动体验、城市疏离感、原始本真、赏原生美景、品地方美食,这些因子由较强顾客需求与重要性相对较弱的资源特质对接而成,是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容易被忽视却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顾客价值点;Ⅲ象限中的因子为三级因子,包括冒险、浪漫艳遇和艺术创作,这些因子在特定游客群体中表现突出,是景区面向特定人群构建差异化特色的突破领域,其配套的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可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Ⅳ象限中的因子为四级因子,包括探古寻根、购买特色商品和民族特产,这些因子是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补充性需求,在部分差异化小众游客中表现突出,亦不可忽视。

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应首先关注第Ⅰ象限,不仅其资源价值的重要程度高,而且顾客的价值需求强度大。如:以“随性生活”价值因子为例,当前团体旅游“上车睡觉,下车逛庙,中间停车拍个照,回家啥也不知道”的匆忙旅游模式,已经严重与该价值因子相背离,未来民俗旅游产品、旅游模式及旅游流程的创新,则可围绕该价值因子,进行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其次,对于第Ⅱ和第Ⅲ象限,则可各有侧重地进行创新开发,如:对于顾客价值需求高、而对资源本身要求不高的第Ⅱ象限,可别出心裁的贴合顾客的价值需求进行产品设计。譬如以“互动体验”为例,顾客只要求能够参与互动体验,并不苛求民俗资源本身是什么内容,可以在各种民俗资源的开发中,有意识地注入游客参与环节等;而对于第Ⅲ象限,即顾客认为其资源重要性程度高的价值要素,则可多围绕资源本身进行创新开发,如建设艺术创作基地、开发实景山水演艺项目、开辟浪漫的旅游线路等。最后,对于第Ⅳ象限,作为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补充性需求,在产品创新开发中,也应给与充分的考虑与重视,并不断进行创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在矩阵构建中由于选用资源特质作为纵坐标,与游客需求中便捷、实惠对接不明显,故最后的因子表述中游客的功能性价值体现较少。矩阵中横纵坐标共可形成96个对接点,对于矩阵中其余的对接点,不同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最后得出的14个价值因子是本研究所得出的对接性相对较强的点,仅代表本研究的成果和观点,并不代表其已囊括所有民族地区的所有民俗旅游者的价值需求。本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和适用范围,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oodRE.Ethnictourism,thestate,andculturalchangein SoutheastA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3):353-373.

[2] GrünewaldRA.Tourismandculturalrevival[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2,29(4):1004-1021.

[3] OakesTS.Culturalgeographyandchineseethnictourism[J]. JournalofCulturalGeography,1992,12(2):3-16.

[4] YangL,WallG,SmithSL.Ethnictourismdevelopment:Chinese governmentperspectiv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8,35(3):751-771.

[5] YangL.WallG.Ethnictourism:Aframeworkandanapplic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9,30(4):559-570.

[6] YangL.Ethnictourismandculturalrepresentation[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11,38(2):561-585.

[7] WoodruffRB.Customervalue:Thenextsourcefor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25(2):139-153.

[8] ShethJN,NewmanBI,GrossBL.Whywebuywhatwebuy:A theoryofconsumptionvalu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1,22(2):159-170.

[9] ChadeeDD,MattssonJ.Anempiricalassessmentofcustomer satisfactionintourism[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6,16(3):305-319.

[10] PercePL.TheSocialPsychologyofTouristBehavior[M].New York:Pergamon,1982?67-72.

[11] WuHJC.Theimpactofcustomer?to?customerinteractionand customerhomogeneityoncustomersatisfactionintourismservice:Theserviceencounterprospective[J].TourismManagement,2007,28(6):1518-1528.

[12] GrewalD,MonroeK,parisonadvertisingonbuyers’perceptionsofacquisition value,transactionvalue,andbehavioralintentions[J].Journalof Marketing,1998,62(2):46-59.

[13] SweeneyJ,SoutarG.ConsumerPerceivedValue:The Developmentofamultipleitemscale[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203-220.

[14] PetrickFJ.Developmentofamulti?dimensionalscalefor measuringtheperceivedvalueofaservice[J].JournalofLeisure Research,2002,34(2):119-134.

[15] WilliamsP,SoutarNG.Value,satisfactionandbehavioral intentionsinanadventuretourismcontext[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9,36(3):413-438.

[16] BaoJigang,SuXiaobo.Studiesontourismcommercializationin historictowns[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4,59(3):427-436.[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17] ZhangJie.Ageographicalapproachtoadescriptiveevaluationof touristvaluesandresourcesofregionalfolklore:Acasestudywith comparisionoffolkloresofTibetannationalityinJiuzhaigou district&WucultureinJiangsuprovince(partⅠ)[J].Human Geography,1997,12(3):20-24.[张捷.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18] ChenHaibo.StudyonTourists’IntensiontoRevisitSomewherein thePerspectiveofCustomerPerceivedValue:TakethePhoenix TownasanExample[D].Changsha:HunanNormalUniversity,2010?54-56.[陈海波.顾客感知价值视角的旅游者重游意愿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54-56.]

[19] YuQing,WuBihu.Eco?museum:Amodelforsustainabletourism developmentofethnicalculture[J].HumanGeography,2001,16(6):40-43.[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20] ChenXiaochun.TheExperienceMarketingEmpiricalResearchof TravelAgency’sProductsBasedonCustomerPerceivedValue[D].Changsha:HunanUniversity,2009?7.[陈小春.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旅行社产品体验营销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7.]

[21] WangDegang,ShiYun.Inheritanceandvariation:Theresponse oftraditionalcultureto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 Science,2006,20(4):1-6.[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2006,20(4):1-6.]

[22] XuGanli.Lifeandstage:Observationofperformancelikesinging anddancinginfolkloretourism[J].FolkloreStudies,2004,(4):134-148.[徐赣丽.生活与舞台———关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J].民俗研究,2004,(4):134-148.]

[23] WoodallT.Conceptualising“valueforthecustomer”:An attributional,structuralanddispositionalanalysis[J].Academyof MarketingScienceReview,2003,(12):1-42.

[24] LexhagenM.Theimportanceofvalue?addedservicestosupport thecustomersearchandpurchaseprocessontravelwebsites[J]. 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2005,7(2):119-135.

[25] PechlanerH.Enhancingtourismdestinationsthroughpromoting thevarietyanduniquenessofattractionsofferedbyminority populations:Anexploratorystudytowardsanewresearchfield[J].TourismReview,2011,66(4):54-64.

[26] HuangYinghua,HuangFucai.Touristsperceivedvaluemodeland itsmeasurement:Anempiricalstudy[J].TourismTribune,2007,22(8):42-47.[黄颖华,黄福才.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8):42-47.]

[27] LiuQian.Astudyonrelationshipbetweenconsumptionvalueand customers’senseofbelonging:Taketourismservice?type businessesasanexample[J].JournalofJinan(philosophyand socialscienceedition),2008,(5):65-71.[刘倩.消费价值与顾客归属感关系研究———以旅游服务性企业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5-71.]

[28] ZhangXueting.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ouristexperience qualitysystemaboutfolkloretourismproductinethnicminority areas:AcaseofFengHuang[J].TourismForum,2009,2(4):497-503.[张雪婷.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游客体验质量要素体系构建研究———以凤凰为例[J].旅游论坛,2009,2(4):497-503.]

[29] CuiLixin.Valuecurve:Theassessmentmethodforconsumer 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NankaiBusinessReview,2001,(6):21-25.[崔立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价值曲线评价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1,(6):21-25.]

[30] MagnoniA,CableM.Whosecultureisitanywa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onidentityandrepresentationinthecontextofethnic andheritagetourism[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08,3(4):227-230.

[31] TaoSiyan.Onthefolklorecustomstourism[J]TourismTribune,

1997,(2):37-39.[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37-39.]

[32] HuangLiang.LuLin.Analysisonthefunctionoffolkcustom

tourism[J].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2007,19(1):127-130.[黄亮,陆林,丁雨莲.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1):127-130.]

[33] DengFeng,ZengTianxiong.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Ethnictourismdevelopmentbasedonthetouristsatisfactionofin westernHunanAutonomousPrefecture[J].JournalofCentral 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2011,5(4):92-95.[邓峰,曾天雄.以游客满意度为基础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92-95.]

[34] XuGanli.Acasestudyonquasi?folkloreizationandculture authenticitywithfolkloretourismofLongjiareainGuilin,Guangxi[J].TourismForum,2009,2(6):932-935.[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6):932-935.]

[35] WangZewei.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FolkloreCustom TourisminFujianProvince[D].Fuzhou:FujianNormal University,2007?13-14.[王泽巍.福建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13-14.]

[36] MengZhigang.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theMiao NationalityFolkloreCustominLeishanCountyofGuizhou Province[D].Guiyang:GuizhouNormalUniversity,2009?11-12.[孟志刚.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11-12.]

[37] YangLihui.Context,process,performersandthefolklorewhichis towardthepresent:Contemporarytransformationofperformance theoryandChinesefolklore[J].FolkloreStudies,2011,(1):7-32.[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1):7-32.]

第3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3、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一)开发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区的区情决定的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广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满足。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1995年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这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广西在国际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旅游。

3、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俗语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十几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的6500万。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二)广西民俗发展的现状

1、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各民族服饰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颇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的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西已逐步发展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这些线路都充分体现了少数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地区、民族之间和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和民族,必然对其它地区和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伴随着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日益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社会。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冲击下,稍有不慎便会使原有的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资源的枯竭。我们必须处理好开发和发展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广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四)调整思路,提出设想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2、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的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广西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以每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3、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以不仅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广西的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纵观我区的情况,桂林在这方面的开发得比较成熟,每年的销售情况也展现出良好的势头,值得全区其它地区的学习和借鉴。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在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力争与时俱进,百花齐放,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使其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为广西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同时让广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2].周作明.《永远的朝阳-民族旅游研究》.广东旅游出版社.

第4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旅游;空间形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3-0070-08

1 引言

文化旅游在近一个时期的方兴未艾,源于制度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双重影响。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11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产业相提并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旅游创设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关于旅游学的研究体系和学科建设一直是近些年旅游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经过多个视角的解构和重构之后,旅游学的研究体系渐趋复杂,但其主流仍然是“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旅游经济学一直处在核心的位置。旅游的社会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处于一种游散状态,旅游文化本体论一直没有得到确立,其影响是文化旅游研究未能与外部的发展氛围保持协同。

空间研究一直是探讨目的地社会关系和人文活动的重要领域,空间形态可以较好地反映文化旅游的要素构成和结构关系。由于“空间”常被视作单一的地理学概念,很容易对文化旅游空间的属性和内涵形成误导,而文化空间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借助于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在对文化旅游研究概况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建构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体系,将有助于厘清文化旅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本文就此作管窥性探索。

2 文化空间的研究概述

2.1 文化空间的非物质形态

“文化空间”本义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了政府、社会团体、民族精英、普通社区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等多元主体的主导,表现出明显的非物质特性。文化空间的非物质特性源于“空间”内涵的复杂性。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人员列斐伏尔等(Lefebvre,et al.)在“空间理论”阐述中,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赋予了“空间”以丰富的哲学意义。显然,空间观念源自人的实践,是事物的关联性、结构性、有序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方式。文化空间表现的是人类世界的空间维度,本身与时间相对称,即文化空间必须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和发展。这一时空结构对于“文化”的表现,既是聚集、积淀、传承以前各个阶段城市精神与文化发展的成果,又是在当代特有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化模式。因此,文化空间是人和文化存在的重要场所,一定文化空间的形成既依赖于当下的文化创造,更需要从时间的演进中获得支持和培育。文化空间与时间的耦合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已发展成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的专属概念。1998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文化空间”被界定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些视角多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空间是对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进行有规律性表达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备十分鲜明的“生活文化”性质,表现的是特定活动方式和共同文化的形式及氛围,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2.2 文化空间的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视角的文化空间是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交叉领域,文化区是其主要表现形态。文化区的概念是20世纪初欧美人类学者在地理学者有关文化地理区(cultural geography)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巅峰。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Boas)提出了文化区的内涵,认为过去遗存下来的文化特质会展示在当代的空间分布中,透过当代空间所见到的文化特质可以重建一个族群文化的过去历史。吴文藻认为,巴斯堂(Bastian)提出的“地理省区”开了近代“文化区”概念的先河,区别是“地理省区”可由直觉悟到,而“文化区”主要凭着器物标准的分类切身体验得来。其后,学术界将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相结合,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文化现象,这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人文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指的是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的是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同时也是文化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是最能集中体现文化研究的地理特征的内容。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索尔(sauer)创立了现代文化地理学,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凡和司徒尚纪认为,城市文化景观是传统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化地理学解读的对象;文化地理学在做出文化空间格局判断时,理论基础多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赫德尔(Herder)提倡的文化相对论,进而发展为多元文化论,而多元文化论现已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成熟的理论。文化地理学视域的文化区,也可界定为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以居住在同一地理区域中不同人群之间相关联的文化特质为基础和前提,是文化时间与空间所共同建构的产物,通过空间分布的文化特质重建文化历史的顺序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

2.3 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影响研究

关于文化空间特征,周尚意等在研究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时,发现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明显、文化产业内各行业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文化企业更多地分布在城区北部等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解释。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架构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的体现。陈宇光提出,城市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现实文化的多元化实时空间和未来文 化的伸展空间等三维向度构成。张敏等通过对南京文化战略及空间效应的系统研究,指出南京文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城市空间重构,不仅加快城市空间外向拓展,而且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转化。王承旭从文化需求的角度,将城市文化空间统一划分为基础型、提升型和标志型三类文化空间,并针对人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及场所感的强化,从文化空间的营造角度揭示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见图。

3 文化旅游空间研究进展

3.1 文化旅游空间的形成基础

文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文化旅游的价值认知是建构空间关系的前提。贾祥春认为,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当地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以合作的态度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文化”概念比较宽泛,所指各不相同,专家眼中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而大众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们能直接感知与观看的文化。将大众旅游中的文化感知与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糅合在一起,将历史文化价值等同于旅游吸引价值,显然偏离文化旅游的主旨。

从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动向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旅游兴趣已转向于“发现过去”。文化旅游的核心,不仅是独特文化的展示与体验,而且是将某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品牌符号附着于已经存在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其他旅游产品上,提高其附加值。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尤其是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存在本质的区分,但基本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文化旅游有两个重要的构成要件,一是强调产品属性,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体验、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二是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因此,对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可以从时间维度、形式表现、旅游动机和需求市场四个方面来认识(表1)。文化旅游与区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传播过程密切联系,具有民族性、多样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区内进行各种不同的经历,在感受多元化与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多元刺激与图景将成为个人或其他人旅游动机以及旅游文化传播的动因,这是文化旅游空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文化旅游的空间关系研究

目前学术界针对文化旅游空间研究的文献甚少,国外学者多侧重于目的地意境空间与游客总体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且多数都与宾馆食宿、风景和景观特色有关。国内少数学者对此方面有所涉猎。李蕾蕾在比较了旅游地理学和文化研究两个不同视角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海滨旅游空间模式后,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海滨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曹丹和李小波将斯图尔特和沃格特(Stewart&Vogt)的经典旅游空间模式应用到四川省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开发中,总结出双核市场模式和依托型模式两种新的模式,以及四川旅游在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途径。滕春惠等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解构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进而由时空组合而成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因子等四个层次。黄泰等研究认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核,空间是旅游存在的载体形式,文化、空间与旅游的互动关联系统则是旅游开发与组织调控的基本对象(图3)。翟文燕等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揭示了西安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的特点,即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等三个方面。

文化遗产和民俗旅游空间是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帕克(Baker)运用“刺激――组织――回应”(SOR)量表建立了一个概念模型,以此来描述诸多元素如何在一个空间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马克等(Mark,et a1.)在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时提出了意境空间的概念,其可以影响游客评价或重游的感受和意象,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实际方法来传递意象、表达态度或帮助唤回现存的积极态度,使其成为营销和促销的工具。王德刚和田芸有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舞台化生存景区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生存――社区旅游模式”两种空间模式。谢明礼分析了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差异及开发问题,指出“大分散,小集中”,“中心扩散式分布”是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库瑞和陈锋仪研究指出,民俗文化旅游空间构成的“三要素”是指民俗魅力、民俗环境和民俗气氛,只有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景三者紧密相连,方可使民俗气氛达到最佳程度。

4 相关研究述评

4.1 文化旅游研究的不足制约了空间关系的探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对丰富旅游地理与文化地理的理论内涵,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而是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和重要方向。但目前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对不足,基本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属性和类别探讨上,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非常缺乏,经常将文化旅游混同于“旅游文化”。无论是把文化旅游当成一种设计产品的思路的观点,还是将其主张类似于“民俗旅游”的观点都缺乏理论性的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旅游的空间关系研究。

4.2 文化空间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视野

文化空间是旅游空间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已有研究集中于文化空间的“非物质形态”和“地理空间状态”两个层面。“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空间已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和界定,而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文化空间则更多关注空间结构要素,将族群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空间关系作为研究主线。这一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视野,但由于两者尚缺乏有机衔接的渠道和机制,旅游事项所体现出的文化空间现象尚未得到科学的诠释。旅游地一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多元化文化体系,能够承载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与艺术文化等,这是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 载体,融“非物质”与“物质”文化于一体。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与地域背景进行审慎的选择,应探讨如何通过“深化”、“扩展”、“移植”等多样化手法形成渐趋完整的文化旅游空间结构。

4.3 研究文化旅游空间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尚未得到重视

针对文化旅游空间的专门性研究很少,将旅游空间结构与地方文化元素进行嫁接,或者将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进行文化解构是两类常见的研究手法。研究视角和内涵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少量模式化、同质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旅游空间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文化要素作为地区竞争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背景存在很大偏差。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等问题。产品开发和市场形象更能凸显空间的概念,以旅游文化圈为载体的资源体系是文化旅游空间架构和关系优化的基础。旅游地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旅游资源,资源价值的开发既需要科学的转化机制来挖掘和表现文化的精华,以经营旅游业的手段来经营文化,并能全方位地展示和弘扬文化精品,同时,更需要将文化的空间概念和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竞争力。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旅游产业和空间关系,容易使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丰满,这也是旅游地理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5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及研究启示

从表现形式上看,空间本身是多样的、多元的,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种,物理空间指实体所限定的空间存在,具有明确的空间表象或空间载体;而心理空间指人与物之间的心理联系和感性参与。按照此种分类方法,文化旅游表现出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

其一,文化旅游空间的物质维度。物质层是构成文化旅游空间“点”和“线”的单元,既包括业已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依靠历史积淀和人文传承的有待于组合旅游空间的“材料”,并赋予目的地文化旅游提供方以情感和体验的组合,这是创设文化旅游空间的基础素材,是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主要节点,同时还包括公共文化事业的旅游资源群,以及立足于物质形态的区域文化景观。侧重于传播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延续传统还是人为造设,其特点都是已经固化的、可以明确感知的、具有很强旅游功能的文化资源,将节点资源有机串联,以“点”成“线”,联动发展。物质维度是文化旅游空间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最容易被识别和感知的文化旅游形态,其中尤以物质形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资源的价值等级、开发条件和营销能力等往往关系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成效。

其二,文化旅游空间的时间维度。时间向度主要从纵向剖面的角度密切文化资源的原始组合与欣赏者的联系,尽管在形态表现上与物质维度有一定的交叉,但时间维度本身是动态的发展阶段。从欣赏的角度考量目的地文化旅游遗产赋存及开发状况,需要从尊重历史、观照现实、惠泽未来的角度,审视文化遗存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目前学界和社会关注较多的是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国务院自1961年起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正在筛选中。自2006年起,文化部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得到公认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表现时间断面的文化旅游空间,需要给市场一个认知和熟稔的过程,除了兼具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少数资源,众多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在效益诉求与文化保护两者间处理好关系。当然,资源综合效益的放大需要科学的渠道和机制,将现代展示手段和表现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例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富有地域特色的优势文化元,建设符合现代社会旅游需求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和主题公园等,借以呈现或维护时间维度的文化旅游空间。文化旅游的欣赏者对目的地文化遗存的体验与感受往往超越知名景点景区的范围,需要从时间剖面的角度全景展现目的地的文化沿革和独特的文化生态。

其三,文化旅游空间的区域维度。其主要体现在基于地脉、文脉形成的目的地文化意象方面。对意象空间的感知,尤其是应和了心理空间和经验空间的独特文化意象,往往是旅游者出行的重要驱动力。无论是区域性的江南意象、三峡意象等概念,还是古都意象、皇城意象、古村落意象等城市或地区的形象概念,尽管促成意象概念的动因和因素复杂,但文化传承与演化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旅游地意象的文化区划与文脉整合,旨在搏取和强化区域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类特色文化元的相互关系,确立特色文化元的最佳组合体系。因而,目的地的文化意象多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排他性,超越了传统的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一些无景点式的旅游方式体现的是旅游者个体情感的倾情融入,这种情感交融的旅游体验既促进了主客体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旅游地的文化空间。此种对文化旅游体验的深层次挖掘,在一种渐变的状态中形成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立体架构。

围绕文化旅游的三层空间要素,笔者建构了从文化旅游要素系统到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演化路径及结构关系,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到区域维度是一个逐步递进的从属关系,而在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上同样也表现出了递进结构,最终的效用体现在文化旅游空间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从感知性和可达性到功能性和创造性,进而发展至指向性和排他性的演化和提升的过程。

结合上述框架,当前有下述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如何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来开展专门研究?文化旅游是旅游市场结构优化的产物,还是一直伴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文化旅游的价值进行测度?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等级如何划分和评价?在各地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整合各类资源,去更好地体现文化旅游对旅游业和地方文化的双重反哺作用?如何实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空间是否也存在“同构”问题,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如何进行区域旅游的协同开发?等等。此类问题具体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旅游的地域特征及旅游文化的价值测度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文化旅游空间的管治与协同发展研究等。

6 结语

第5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1005

1 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 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

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 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 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 m,最低438 m。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 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m,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 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 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 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 民俗文化梳理

4.1 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 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 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 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 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 西府古镇

占地10 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幻牛。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 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 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 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 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 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 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 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

(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

(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 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

(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

(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

(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

(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 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

(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

(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

(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 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参考文献:

[1]李 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 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 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 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 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 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 洋,徐 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 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区景观建构中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4):287~291.

[14]张晓晨.从扶风县城镇建设的实践看西部城镇化发展之价值取向:兼论扶风县小城镇建设[J].新西部,2008(16):10~12,4.

[15]刘 宇,樊丽华.基于民俗文化的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以宿迁西楚庄园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3(1):11~14.

第6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导游证考试中作为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朴淳厚、瑰丽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进一步认识到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开阔知识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中国民族概况,掌握中国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出民俗旅游产品。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以下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课程改革情况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征求听取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意见,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上体现出来;二是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行社学习,跟踪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和工作岗位的对接。三是通过对毕业实习生座谈会调查得知,了解学生实际工作状况。

通过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学内容上更多考虑到职业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重新选取符合旅游专业实际新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思路上基于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采用将该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对内容重新整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调整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授课时将注重 “理论+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在总结积累之前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从内容设计到组织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课程教学目标,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采用了“四环节”模式

1.课堂讲授:校内教室中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内容,穿插组织提问、答疑、讨论、辩论、学生讲解和演示等互动式教学活动。

2.现场操作:就某个民俗现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操作。

3.分组调查:布置课题,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找出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并将课外调查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

4.民俗景区模拟导游

实地考察一个旅游民俗文化景区,对整个旅游民俗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以带团导游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的特点,以导游模拟实训室和当地的旅游景区为教学现场,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1.现场教学法

导游模拟实训室是主要教学现场。现场教学法是知识的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分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的目的是加深巩固学过的知识。实际操作分单个操作和分小组操作。操作之后小组展开互查互评,写出操作报告或体会。

跟团实习是的第二个教学现场。争取与当地的一些旅行社签订协议,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旅游团,让学生跟团实习导游,进行真枪实弹的实习演练。进入角色前,老师布置作业;实习结束后,旅行社和老师共同对他们进行评价。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导入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导入法就是以案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识。案例分析法是针对知识点列举案例,由学生讨论、评议,教师归纳。可以先由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学生认真地研读相关的材料,再与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由各组提交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就某一个民族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等,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3.项目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有代表性。项目设计选取当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为载体,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并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点及面,从小到大,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最后通过一个综合项目对全部的文化知识强化。通过项目安排让学生参与,从感到知识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资料,再至认证,最后掌握知识,最终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讨论式教学法

在讲解各类民俗事象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基本程序是:学生看书,老师给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阐述观点――学生辩论(持不同观点)――教师归纳总结。讨论式教学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灌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导游创作讲解某一民族导游词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中,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见。

5.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选择民俗事象――找出疑点――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释疑。在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迷信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明确了什么是该继承和发扬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采用“驾证式”考核,在成绩表中反映两个成绩即理论总评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主要考核项目有

1.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考核学生是否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并向其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导游服务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设计一条从家乡出发去该少数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核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本学科的学习重点,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分析归纳与总结该民族的民族饮食文化结构及特点。

三.课程改革成果

(一)实用性强

民俗文化是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证和省景点导游员必考的理论内容之一,通过课堂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考证内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赛发光发热。

在参加省乃至全国导游技能大赛,除了考试的理论内容与民俗相挂钩外,在学生的才艺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完全实现在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主讲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开展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惠芳.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第7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民宿旅游在欧洲由来已久,在台湾地区更是作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在我国发展较早的成都、苏州等地区也有一定的规模,而刚刚起步的中原民宿旅游业,势必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才能健康长久发展。

一、民宿由来及概念

1.历史由来。学者们通常认为民宿旅游起源于二战后乡村旅游爆发式增长的英国,英语中叫“B&B” (Breakfast and Bed),顾名思义它只提供给乡村游客住宿和早餐服务。而汉语中民宿一词直接来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以整个日本旅游业的兴盛为支撑,其民宿业逐渐发展并流行。80年代,民宿由日本传入台湾,在台湾迅速发展、成熟,中国大陆民宿旅游的概念和模式也是多仿照台湾地区而来。

2.当代地位。大的民宿业是由家庭旅馆和农家乐逐渐发展而来,且又不完全同于后者。近几年共享经济如潮水般涌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民宿也有了新的身份,如同网约车于出租车一样,是对旅馆和农家乐的补充和发展。民宿与家庭旅馆和农家乐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要求利用现有住房,并有经营面积的限制,后者没有;前者往往在风景秀丽的偏远地区,而后者往往在中心城市的周边,交通要塞之处;前者往往是为了发展农村、节约资源为目的,而后者往往只是纯粹的商业目的。

3.民宿旅游。笔者认为新时代下,民宿旅游的概念是:以共享经济为大背景,为避免过多的商业旅馆建设的浪费,利用现有的民房给旅客提供住宿和其他的旅游服务,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带动旅游和提高农民收入三重目标。

二、中原民宿旅游业现状

2015年河南省旅游收入5035亿元,旅游人数5.18亿人次,均位于我国第六位,说明河南省旅游业有一定基础,但距离旅游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在中原地区整体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地的乡村旅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其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附近,开发模式主要有采摘园为主的休闲农庄、果园鱼塘为主的农家乐和观光为主的特色乡村,其经营市场初具规模且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中原地区的民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该地区没有相关的正式法律法规出台,一些民宿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的民宿经营者数量很少。从上可知,中原地区民宿业已具有较好的硬件基础,只要再具备一些必要的软件基础就会在未来几年内快速成长起来,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三、中原民宿旅游业的前景探析

中原民宿发展潜力巨大,但须在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基础上探讨其前景。

1.硬性条件方面。好的一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原地区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五,人口众多,仅中原地区就为当地民宿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客源市场;本地区的传统旅游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在节假日期间已经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分流契机;当地农业种植面积大,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相较于其他地区有着更深厚的农业基础和更强的农村气息。不好的一面是,从旅游客源地来说,中原地区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旅游业呈现就近出行、人均旅游次数少、单次旅游时间短、消费低特点,所以对民宿的硬性需求小;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说,中原地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较多,而具有直观感受的特色的旅游资源很少,这样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吸引到文化素养较高的小众群体,虽然其吸引力更具有持久性,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兴趣;从民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来看,若是直接引入外部资金,或是采取托管给外来公司的方式,虽然解决了暂时的资金问题,但最终民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流向当地农民。

2.软性条件方面。好的一面是,中原地区农民有着憨厚、好客的优点,他们乐于关心他人,常常给予客人细心的关怀,使民宿更有家的温馨感;他们吃苦耐劳,在民宿经营中可以发挥他们务实的精神使民宿更充满乡土气息;不好的一面是,中原地区的农民在千百年来的农事活动中承袭下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会影响他们建设民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旅游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些是制约当地民宿旅游向高层次开发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当地旅游和相关部门没有足够重视民宿,还没有制定民宿相关的具体的法律法规条例,没有相关的经济补助和鼓励的政策,造成了无法依法对民宿进行管理,符合条件的准民宿经营者也无法依法申请。

四、中原民宿旅游业的突围

搞清了中原民宿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后,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利用有利条件、客服不利条件去发展它。要想提高中原地区民宿旅游业的竞争力、释放其经济活力,就要根据以上分析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分阶段去实施必要措施。

(一)初级发展阶段

在硬性条件方面。(1)在合理、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融合当地乡村旅游和民宿为一体,打造乡村旅游和民宿为整体品牌,使二者建设、营销一体化,充分发挥民宿对乡村旅游互补作用和提高其吸引力,提高整体营销能力;(2)经营民宿条件的农民在改造、装修房屋为民宿时给予经济补助,降低他们银行贷款的门槛,这样在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软性条件方面。(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去明确民宿经营所需要的具体条件和其经营的具体方式,用法律去规范和保护民宿旅游业。(2)通过村委组织宣传工作者的讲解,给予农民思想上的启发,充分发挥他们建设民宿的主动性;通过和旅游企业的合作,使当地农民接受旅游企业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3)城市各社区宣传中多融入乡村旅游和民宿旅游的概念,以政府形象为乡村旅游及民宿树立安全、美好形象,去支持农村建设。

(二)高级发展阶段

如果说以上举措是民宿业发展初级阶段要做的――这个阶段民宿仅仅作为乡村旅游高峰期时对旅馆的一个补充,那么民宿的高级阶段――民宿本身以其独特的魅力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进入乡村去旅游,从而带动农村旅游市场繁荣,就需要更进一步的结合本地特点走符合中原文化的特色之路,才能实现永续、良性发展,实现是世界旅游市场的突围。

1.世界其他地区的借鉴。日本民宿继承了日本服务业一贯的贴心服务的特点,再配以精湛的茶道,泡汤解乏的清泉,以供小酌的清酒,菜品丰富的料理,和式民宿常用的榻榻米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台湾民宿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其民宿向精致化、个性化和高端化演变,追求建筑风格的个性化、品质服务专业化、风景导览人性化等诸多方面,如各种主题民宿、休养民宿等。

日本民宿靠服务和当地自然资源、美食、当地特色生活习惯取胜;而资源并不丰富的台湾靠对房屋的精致改造、对服务和主题的个性设计而吸引游客。而中原地区在自然风光资源相对较少,民宿经营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势必要走一条符合当地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特点的特色之路。

2.选择特色发展之路。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原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中原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特色遗产,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它们历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沉淀,是人类智慧结晶,因此对人们具有最稳定的、最持久的吸引力,也是一类具有教育、科学研究价值的旅游资源。本文在此简要总结了发展文化民宿旅游的几点建议:1、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从外观去改造民房,改造成不同年代风格、不同文化特点的房屋。2、融合当地自然生态和历史民俗文化为一体,突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当代文化和古文化为一体,打造既有古文化神秘感又有现代文化科学感的民俗文化,从生活的各方面去吸引游客。3、与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开发出突出本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历史文化的特色旅游产品。

五、结语

第8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人文环境概念

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1]人文环境是由千百年来,人类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2]人文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体系,它全面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要。正是主、支流文化相容互补,圆融通达,才聚合成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人文之瑰宝。现阶段急需的就是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大领导力量的投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任用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精心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抓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2]

(二)齐齐哈尔人文环境现状

齐齐哈尔市历史悠久,有35个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文物古迹、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代园林、宗教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事件发生地。它们生动地记载着齐齐哈尔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金代蒲峪路故城、塔子城遗址等古遗址,大乘寺、卜奎清真寺、圣弥勒尔教堂等宗教人文景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达族风情园、富裕县三家子民族风情园等民俗旅游,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苏联烈士陵园、马识途烈士殉难地等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人文旅游资源有231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数的80.7%。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形成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的格局。

(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文化现状

齐齐哈尔冰雪游览会是融文化艺术、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招商引资、集市购物为一体的节庆活动。自1963年创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了30届,每年12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2月中旬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冰雪盛会,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冰雕艺术是由古老的“灯会”“冰灯”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它充分利用北方冬季的气候,采用人工浇注和雕、砌、堆、筑等工艺,使其成为人造的冰雪景观。齐市传统的龙沙公园冰灯游园会,已经举办了几十年,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投资3亿多元的劳动湖水系改造已基本完成,冬季已经有很多人在湖面上健身,齐齐哈尔大学近几年每年都在湖面上建造2~3块冰场,为教学和大众健身服务;应运而生的冰刀出租和磨刀服务,为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湖面上还有多处出租冰爬犁、雪地摩托等服务。冬季的劳动湖面和嫩江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必将对齐市全民健身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市体育局所属的多个室内滑冰馆的对外有偿开放和承办全国、省、市冬季项目的比赛,都将拉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上几点,将成为齐市发展冬季冰雪旅游的基础条件。齐市今年成功举办的第2届关东文化旅游节,接待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齐市举行,冰雪体育场地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齐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以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

二、人文环境开发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的开发促进群众的冰雪旅游经济开发的创新意识

任何一种行业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每一个群众,我们的群众具有埋头苦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具有不惧艰辛的吃苦精神,具有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精神对于我们的冰雪旅游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我们的冰雪旅游产业将得到不可估量的发展。然而如何培养群众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人文环境的开发,因为创新意识关键是要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出来,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开发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将促使创新意识的发挥,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且人才将对这一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本行业的未来。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认真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才能使本行业有人可用。而人才的培养,人文环境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社区、家庭、学校的冰雪旅游环境得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发展,从而促进冰雪旅游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

(三)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人才的培养以外,还需要文化、卫生、市场营销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人文环境的开发恰恰是起到把这些部门协调到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直接受制于人文环境开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既要把现代技术引入到人文环境的开发中,又不能盲目地引进,要有选择地、科学地引进,使人文环境的开发得到健康地发展,使冰雪旅游产业得到科学地发展。而国际化是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要使冰雪旅游人文环境的开发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使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冰雪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我们这里,参与到冰雪旅游产业中去,体会其中的独特人文文化,促进冰雪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冰雪旅游产业经济

人文环境开发促进群众基础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政府的政策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任何好的想法和课题都不会执行得太好,所以要想把人文环境开发落到实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指导和扶持。只有政府支持和扶持了,人文环境的开发才能又快又健康地发展起来。另外,也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的投入,使开发更有动力。

(二)促进社会各种资金的投资

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社会各界各种资金的投资是人文环境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只有争取这一部分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使人文开发连续不断,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地区特有的特色风俗文化提高人文环境

齐齐哈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鹤文化、流民文化、达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冰雪旅游文化的人文环境开发的基础和外延,使人文环境的开发更具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的独特内涵,让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游客流连忘返。

(四)提高旅游区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提高人文素质

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旅游活动中,则主要是指旅游地居民素质及民族群体行为,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行为、文艺及体育活动行为等。[4]

四、发展冰雪旅游群众基础

促进齐齐哈尔的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比起冰雪旅游大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群众基础还是显得太少。

(一)专业冰雪运动人员

专业冰雪运动人员是冰雪运动的先驱和引领者,冰雪运动的发展将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发展。这就像NBA的发展带动美国游,李娜网球的大满贯带动网球运动的发展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使大量的冰雪旅游群众参与到冰雪旅游中。

(二)冰雪旅游地居住和从业人员

在冰雪旅游地附近居住的民众和从业人员是宣传和服务冰雪旅游的先锋军,冰雪旅游者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些人群,这些人员对冰雪旅游的宣传和服务将使冰雪旅游者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将促进旅游者更加广泛地带动更多的旅游者来到冰雪旅游地,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的发展。

(三)青少年儿童学生等后备人员

青少年儿童学生是参与冰雪运动的后备军,这将使冰雪运动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持续发展,这将是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第9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观光农园开始在台湾地区出现。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建设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所在县政府及台湾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制年度计划,再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拨给补助经费。1989年4月,“行政院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思路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提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即,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生产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当局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6年修订并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9年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又进一步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提出设立休闲农业区及其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事活动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行政院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获得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台湾农政单位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到目前为止,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1家,几乎遍及全岛。

二、借鉴启示

(一)对行业管理者的启示

1.无论是协会还是政府部门,要树立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信心

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休闲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同时,台湾地理环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面对“入世”挑战,台湾农业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为此,当局加强了农渔村的各种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渔村生产、生活及景观环境,扩大推动农渔村园区计划,构建连贯岛内各地的休闲农业旅游网络,营造便利、舒适的休闲观光环境。

2.政府规范十分必要,而且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进行的规范非常重要,否则产业发展的路子会走偏。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厘米,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3.鼓励休闲农业多元化

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要多元化。例如,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

4.积极培育民间组织的发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在资源普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础性、促进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间组织自己完成。

5.休闲农业宜区域化发展,走成片开发的道路

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选择一些经营单位较为集中、经营类型较为齐全、产业聚集效应较为突出、市场认知形象较为明确的区域(以乡镇为单位或者跨乡镇的区域)进行综合规划、协调发展、整体宣传,建设特色鲜明、产品丰富、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主题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区域内部,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光碟、休闲农业旅游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打造品牌。

(二)对经营者的启示

1.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经营者要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和乡土原生文化,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以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考察团在台湾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台东县农会看到,农产品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开发,其品味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

一些手工艺,如剪纸、布贴画、扎风筝、草编和泥塑等,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又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3.开发体验型产品

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低技术和无竞争的特点,主要活动包括散步与漫游、野营、钓鱼、观光、划船、节庆旅游、骑马和农游。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为干农家活、参与休闲活动、体验型餐饮、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

(1)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生产性知识讲解。使游客在参与干农家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经营中,要高度重视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

(2)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的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的种类。

(3)开发度假型产品(例如分时度假),为游客提供古朴、舒适的氛围。

(4)在体验型产品中注重文化含量。体验性产品和文化性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体验型产品。它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从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4.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台湾休闲农业的业者,在经营理念上,对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奉为上帝”为“广交朋友”;变单纯推销旅游产品为倡导新的消费理念——拥有不如享有。

(三)对研究人员的启示

1.休闲农业的服务行业彩色甚浓,人的因素第一位

科研院所的研究和人才培训要加强。教育、科技部门应把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为此建议在市属大学尽早设置专业课程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

2.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