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课程设计亮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亮点

第1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网络教学视频题虚拟仿真实验电子测量仪器一、《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1.电类课程的特点

从电子技术的发展来看,电类课程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电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甚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被新的知识替代。这种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在行业中的电子产品上会首先得到体现。实际中,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其次,电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

结合电类课程专业知识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进行《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时,宜引入行业中最新的电子测量仪器介绍及其技术讲座,添加相关网络链接、视频和反映技术前沿的文献。结合电类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并考虑到网络与电类课程之间的共同点:计算机化,在网络资源应用中,适当地引入虚拟仿真实验。特别是《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中基于计算机的虚拟仪器技术作为先进的测量技术,使得应用虚拟仪器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成为可能,电子设计仿真软件NI Multisim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与其它电类课程相比较而言,这是《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中独有的一个特点。这样,通过最新电子测量仪器、前沿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内容的资源建设和应用,以充分发挥网络作为课堂延伸的作用。

二、《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本文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基本模块包括课程资源、作业、讨论区、学习活动等。课程资源中包括课程内容、实验内容、常用仪器简介、以及设计常见仪器的芯片资料等,扩展的模块有虚拟仪器、毕业设计等,主要课程资源组织图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答疑安排在讨论区进行。课程资源呈现的方式有文字、图片、PPT、视频等。根据前述《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还引入了最新的电子测量仪器类产品介绍与讲座类的视频,提供了虚拟仪器前沿技术的参考文献,并设计了选择、应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即给定测量任务,让学生在NI Multisim软件中加载虚拟仪器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为了使学生在课外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还专门设计了视频题和思考题。

三、仪器产品讲座类视频的合理应用与引导

网络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应尽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能对课内的教学内容有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学到与课内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扩展。结合电类课程专业知识的实验性和探索性,《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引入了仪器产品讲座类视频,其视频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其中包括最新的数字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等视频。

下面以数字示波器视频的引入为例。受课内学时数的限制,“数字示波器”的课内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数字示波器的原理和测量方法,包括探头的基本应用。而更详细的探头应用及注意事项,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引入探头视频专题来学习。这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因为是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仍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就视频设计了视频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以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

“数字示波器”视频有关问题的设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探头的基本应用和示波器的原理,理解探头使用的注意事项和示波器的功能,并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学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将一Flash作为引子。它通过展示一个电子工程师在使用示波器检验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来引出数字示波器产品中使用的新技术。其次,在其视频下方显示相应的提问,学生可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最后,提示回答某个问题后续所需要学习的视频。如设计的问题有:探头的作用有哪些,如何选择、使用探头(详见后续视频:探头专题)。并在作业模块下给出视频题和答案。

四、虚拟仿真实验学习活动

目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教学安排大多采用课内实验或课程设计来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目的。《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内容在强调技术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应用也很重视。基于能应用虚拟仪器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的课程特点,在《电子测量与仪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NI Multisim软件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迁移。NI Multisim软件中加载虚拟仪器的方式有三种:自带的虚拟仪器、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和NI ELVISmx虚拟仪器。

在学生学习了多种电子测量仪器之后,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活动模块设计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案和仪器,达到完成给定测量任务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虚拟仿真实验的学习活动内容为:给学生一个测量任务,让学生在NI Multisim软件中加载虚拟仪器完成仿真实验。具体的任务包括观察滤波前后的时域波形、分析滤波后的信号频率分量和测量滤波器的带宽。考虑到滤波器带宽测量的方法有多种,所以设计了投票环节,给出其中三种测量方案,让学生从中推选出最佳的测量方案。这三种方案有用正弦信号源和示波器的观察法测量、用波特图仪(或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自动扫描法测量、用正弦信号源和电压表的点频法测量。附件作业中提供了NI Multisim设计的语音滤波器电路原理图,以方便学生课外进行仿真实验。共享资源环节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提供相关资源与同学共享,同时它也是支撑测量结果的依据。

五、结语

根据《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知识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设计计算机化等特点,且能使用虚拟仪器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的独有特点,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进行了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通过设计仪器产品讲座类视频题和NI Multisim仿真实验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学习迁移的目的。实践表明,网络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从宏寿,李绍铭.电子设计自动化――Multisim在电子电路与单片机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6-64.

[2]杨吉祥,高礼忠,詹宏英.电子测量技术基础(2004年第1版修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小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剖析――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7):39.22.

第2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物流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将会进入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即利用一周时间运用SLP法,去解决工厂建厂时的设施布局问题。通常设立课程设计小组(3至5名学生组成),不同小组会给出不同的初始条件,如产品的年产量(一般是变速箱),地块的形状、面积,工人数量,作业单位,产品工艺过程等,要求各小组设计该条件下的最优工厂布置方案。各小组根据SLP法的固定步骤(如图1所示),逐步执行,最后评估得出的几种布置方案哪种最优。通过该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对工厂的布置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掌握规范化的设计程序和产品物流分析的方法。随后,将会安排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计划课程设计、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设立这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的初衷本是想让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本应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设计体系,各课程设计分别附属于不同的课程,相互不连贯,设计对象不统一,加之题目较少、模式僵化等原因,很难达到课程设计设置的初衷[5]。因此,本文提出以《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为基础,采用该课程设计中所有的初始化条件,根据各门专业主干课课程设计要求,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课程设计群。该课程设计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如变速箱总厂)设立各课程设计群的初始条件,逐步完成每一个设计模块的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变速箱总厂生产运行情形。如图1所示,在建厂前要先进行设施选址研究;对变速箱产品进行物流分析后,要进一步制定产品的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控制产品质量;完成了变速箱厂的总体布置后,还要对装配车间和仓库进行设计等。这样,从变速箱总厂的选址、建厂到生产、制造、销售整个流程都走了一遍,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整体性认识,简化了对不同课程设计要熟悉不同产品的认知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革内容

综合课程设计群是在《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在适当环节加入设施选址模块、产品物流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产品质量控制模块、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和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2.1设施选址模块SLP法给出了工厂建厂地址的初始条件,可把该已知条件作为未知条件求解。引导学生该地块是怎么来的,怎样进行设施选址。在《物流工程》授课过程中,已学习了设施选址的几种方法,如重心法、保本分析法、因素评分法、运输模型法、p-中值选址法等。可进一步划定一些初始条件,如原材料产地、运输成本、距离等,直接以具体地名为目标,这样可借助电子地图来确定距离和原材料产地等选址的基本因素,使设计的内容更接近实际情况,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产品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后续的专业课,该课程中的物料需求计划是重要的知识点,可添加进变速箱总厂的生产运行中开展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效果。学生对变速箱的结构已非常清楚,根据原SLP法的课程设计设定的年产量,给定变速箱厂的销售数据,可制定相应的物料清单(BOM表)、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和细能力计划等,进一步分析该厂的生产运行情况。

2.3产品质量控制模块《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可加强学生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认识,让学生在该模块的实践中,学习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可根据变速箱的生产过程,运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虚拟顾客需求,并转化为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性需求、关键工序控制需求、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需求等。针对变速箱某一工序作产品质量分析,制定该工序产品质量抽检措施和合格率,同时利用鱼骨图、直方图、控制图等方法,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并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综合实践。

2.4装配车间设计模块装配车间是生产企业里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物流工程》课程里已介绍了生产节拍和装配线平衡等知识点,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在SLP法的课程设计里,已经确定了变速箱总厂装配车间的位置和面积,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装配车间的设计。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包括根据物流量设计搬运方案、装配线组织设计等。搬运方案的设计可参照物料搬运系统设计(SHA)方法,而装配线组织设计则是重点内容,包括确定生产节拍、工作站数、装配线平衡、传送带速度、运输工具、人员及工作班制等。

2.5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根据《人因工程学》的课程设计要求,可选择变速箱总厂某一工作地进行人因工程学的设计与改善。例如选择装配车间的装配线,在装配车间设计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虚拟条件和要求,完成工作地桌椅设计、灯光系统设计、作业环境改善设计、人机系统评价等。工作地桌椅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套基于人因工程学的适用于变速箱装配的桌椅,灯光系统设计包括照度的计算、灯具的选择及布置、等照度曲线图的制作等,作业环境改善则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噪声改善、通风改善、颜色警示标识改善等。而人机系统评价与优化则从作业空间、作业方法、环境影响、作业组织、机能的负担、信息的转入与输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优化。

2.6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库存是生产物流优化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进出口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年产量和销售需求确定库容量,开展库房设计,包括仓库货架设计、通道设计、搬运设备配置、库存控制模型选择、存储策略选择、拣选策略选择、库存成本分析、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等内容。

3课程设计管理与考核

构建基于SLP法的综合课程设计体系,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自行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特别是对课程设计初始化数据要合理制定。建议设立半开放式的初始化条件,即一方面对各设计小组给定不同的基础参数,另一方面保留一些参数让各小组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和自身理解自行虚拟,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能引导学生在初始化数据基础上向各门专业课知识点方向扩展,把各门专业主干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宽广的知识面。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在过程监控中采用“任务为驱动”的模式,指导教师把课程设计内容分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列出所有任务的进度表,在某一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各课程设计小组根据任务表来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检查进度和掌控项目总体进度。②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课程设计小组以3人一组为佳,这样两个班有近30个课程设计小组,一般安排两位指导老师。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学生在宿舍完成,因此,怎样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就成了课程设计管理的关键问题。我校采取每天随机抽查的制度,利用Excel表的随机数功能,产生四分之一的组进行进度检查和引导,并记录抽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之一。抽查当天公布随机产生的第二天抽查小组,如需要答疑的小组可安排在抽查结束后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因每天花大量时间检查浪费了学生自主做课程设计的时间,又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和未知的新鲜感,促使学生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③通过答辩来确定课程设计小组的成绩。答辩是评价各小组及小成成员对课程设计完成效果的最佳方法。由于课程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为避免组内分工不平衡,在开题时就应该强调,课程设计的内容要分工明确,结合上述的任务进度表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同学,但又要兼顾课程设计的整体性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熟悉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答辩时所提问题不限于某位同学负责内容。答辩时,先由组长介绍整个课程设计的分工、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设计的具体方案、该方案的主要亮点等。然后由指导老师对设计小组的每一位同学提几个问题,视回答问题的情况评定该组员的答辩成绩。总成绩由抽查成绩、答辩成绩组成。

4结论

第3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挑战,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011年,国家对实施10年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版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基于以上背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自主开发了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的“地球主题探索”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力求将综合实践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环境,形成初步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

我们在课程设立之初,进行了多次教研,对课程的定位和实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两点共识。

课程设计,要“去技术化”

随着微课程、翻转课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确实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以往单纯繁复的机械性工作,但有时也会导致教师在技术层面的思考比重大于对于教学本身的考虑。认识到这点,我们引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考虑我们现有的软硬件设备,而是从真实的教学场景、环节出发进行备课,然后再去寻找技术能够辅助教学的点。在不断的教研交流和集体备课中,这个观点被所有的教师所认同,逐渐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去技术化”。

课程实施,让技术融入教学

地球主题探索课程在不断的实施过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逐渐地梳理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即“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这个教学法的生成,不仅依托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实施精神,更是来自学校8个校区的地球主题探索课程教师在一线反复的实践与反思。其最大的亮点是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探究式学习平台的完美结合。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发现了符合地球主题探索课程的能够支持探究式学习法的“同在”云平台,并利用其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流程清晰化

每位地球主题探索的执教教师在学期开始,都会建立自己的课程圈。在这个圈中,有芳草地国际学校信息资源部为大家推送的内置在课程圈中的“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学期课程进行的每一步流程具体是什么。我们从不强制教师必须按照这个流程进行教学,允许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每一步的流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推送一些资源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看到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并积极地参与。我们要求教师为学生推送的活动完成时间应该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一是保护学生视力,二是活动本身要精炼,留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去实践和操作。

2.教师自主设计即时评价系统

“同在”探究式学习平台的另一个具有特色并受教师喜欢的方面,就是它可以根据地球主题探索课程的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评价维度,学生提交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之后,进行即时的师生、生生互评,以雷达图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反馈给学生,并配上相应的评语,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目前,芳草地国际学校根据这种评价方式申请了北京市级的课题,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具有芳草地国际学校特色的评价体系。

第4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主题词] 高职大学生 素质拓展 课程设计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5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给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的紧迫性需要设计师在短时间快速为城市发展编制出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现使城乡规划工作趋向复杂化,倒逼设计师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1]。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正是针对城市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在短短6至8小时内快速完成规划设计的能力。该课程是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训练环节,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2]。

2原有课程教学模式的误区

2.1教学目标模糊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究竟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尚需仔细考量。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侧重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因为手绘功底薄弱,尽管方案设计比较精彩却难以用图示语言表达。其二是过分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沦为善于画图却疏于设计的“画图匠”。

2.2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方式,先将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表现技巧、图纸深度与规范、不同类型题目设计方法等进行讲授,学生利用两周集中周完成3-4个快速设计训练。在此期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训练分离,不利于学生随时找到设计中的缺点及时加以改进。

2.3教学评价主观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方式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学生成绩受老师工程经验、设计水平、审美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另外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教学每个环节的过程评价。

3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教学目标从表现设计分离到并重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的手绘表现和规划设计是既独立又联系的两个部分。富有创意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快速设计成功的基础,娴熟的手绘表现能够将设计方案的亮点更好的展示。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手绘表现训练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比如,在对优秀例图进行临摹的同时对例图规划结构、理念构思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练习手绘的同时也提高了规划设计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从注入式到互动

从传统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教师选取大量优秀快速设计范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范图的方案设计、图纸深度、表现技法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和临摹训练。在课上时间主要进行范图方案分析的汇报并与教师、同学讨论。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教学更加高效,课堂气氛也更活跃。

3.3教学评价从单向到多向

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更加多元,除主讲教师外还可引入规划院工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职能部门职员、开发者等,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作品深入评价,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实现多向互动。从评价的方式看,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中评价而非对结果的评价,既在每次快速设计结束后立刻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评价。评价建立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可以让评价者更了解设计者的想法,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设计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弥补。

作者:李洋 崔俏 刘叶 单位:东北大学 沈阳高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有一支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各高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内律师资格职业证书、会计资格职业证书、高级护理师资格职业证书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还要力争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授权的国际证书考试,并获取证书。如美国CISCO的CCNA、CCNP认证考试、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CGA-Canada)、美国项目管理专家认证考试(PMP)等。各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使教师能有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高水平教授参与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应从实验条件方面(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1实验条件方面

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设备的齐全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完善的实验条件要注意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1)实验室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任务。实验室建设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招生情况。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力度。高校分管实验室的校(院)领导要亲自抓,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调研工作,倾听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意见,哪些实验室应该建,哪些实验室不应该建,要充分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盲目建设。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应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倾斜,下拨的资金不能挪用。以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并为重点学科实验室购置知名厂家的一些高端仪器设备,从而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要整合各学院(系)相近学科实验室,该合并的实验室一定要合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4]。(2)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高校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的开放能够有效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5]。实验室的开放需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首先,制订一系列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如《关于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事故责任与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等),以确保实验室开放秩序和规范管理。其次,学校应增加开放实验室运转资金的投入,用于仪器设备维护、补充开放实验所消耗的材料,以及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补贴等。实验室也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对外开放,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来缓解实验室经费不足状况。再次,对现有实验指导教师及时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顺利地进行。学校还应从政策上保证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待遇。(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依照制定的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各单项实训与部分综合实训的第一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采用校企互利互惠、双向受益的“双赢”合作机制建设,进行有组织、有章程的管理,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6-7]。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校外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作为共建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挂牌制,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2实践教学方面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认真做好大学生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要建立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标准。(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大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课程实验应及时地把新仪器设备、新操作规范、新实验步骤及新技术等反映到实验教学中来,通过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实验,培养大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大学生课程实验熟练程度及实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实验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结论等,要尽量减少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8-9]。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不同Windows操作系统互访的实验”,首先要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不同操作系统不能互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Guest来宾用户被禁用、相关网络服务未启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没有关闭等),找到原因后设计、制定课程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完成仪器设备的连接、设置等实验操作步骤。(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完成后,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应用。课程设计这类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和参与科研的能力,经过这种全过程的课程设计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比如园林效果图制作设计,在完成这一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测量,跟业主进行交流,征求业主意见,看业主有什么特殊设计要求等,第一手资料收集回来后,进行数据整理、归纳、构思,查找有关园林设计资料等,用画笔勾画出园林效果草图,拿出设计方案,最后在计算机上用CAD、Photoshop、3dsMax等3个制图软件进行相互配合画图,一幅精美的园林效果图就呈现在眼前。(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要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带着本专业的任务、要求参加实习活动,实习任务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写出一份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后的收获体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习题目、实习目的、实习内容等,任课教师要给每一个实习学生写出评语,点评学生实习情况及实习报告内容不足之处,让学生珍惜和重视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能。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面要广,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应用和对口,如:园林专业学生要到园林绿化公司或到城市规划设计院实习,法律专业学生要到律师事物所或到司法局实习,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到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部门去实习。(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达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学业对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10]。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程度、知识面宽窄、思维方式等方面,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毕业设计课题(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和本专业要有紧密的联系。②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和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征求选题建议。③选题要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最新的话题去研究、去探讨写论文,写出亮点来。④选题要便于学生发挥,突出主题,进而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优选。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查找不足,及时纠正。

3结语

第7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摘要: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沥青路面坑槽修补”视频公开课的案例,从课程的选题、课程设计、课堂互动、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几个方面,阐述了视频公开课设计与制作的思路和方法,分享了课程建设的体会,旨在为中职院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视频公开课设计与制作

视频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教育形式,教师在自然教学环境下授课,与真实的学生展开互动,用视频加字幕的形式如实记录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与全社会共享,以满足广大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当前社会公路养护任务日益繁重,加强养护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往往将技能弱化,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听”培养模式不能直观反映实际,很难实现培养目标。视频公开课能突破以上局限,学习者可通过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准确掌握技能。笔者将以沥青路面坑槽修补视频公开课为例,从课程的选题、课程设计、课堂互动、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视频公开课的设计与制作。

一、课程选题

视频公开课面向全社会公众,需要开放普适性课程,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课程的普及,不适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课程选题。公路养护是一门专业能力课程,可操作性强,在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

坑槽修补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中最常规的典型工作任务,且技术较复杂。

2.稀缺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对公路养护维修作业的操作没有具体的规定,相关资源也极少,大多学校的养护课程都还是学科式,且没有具体讲解各种病害维修的作业流程。在公路养护技术领域尚没有规范化的操作视频可参考,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3.可实施一体化

学校与广州市道路养护中心东城养护所等养护企业深度合作,可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及设备等用于教学,同时邀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广东省劳动模范为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使本课程能真正实施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同类专业群具示范作用

由于路桥建设养护工程都是野外作业且施工作业面大,教师们均认为路桥专业群无法实施一体化教学,本课程的实施能起到示范作用。

二、课程设计

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引领,以小组学习为主,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再总结的教学方式。

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依据,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再总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收集信息到编制计划、方案再到计划的实施到最终的总结都是学生自主完成。

“以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编制工作页(即引导文)、提供相关教学网络资源、答疑及在一些关键、难点、安全问题上的观察引导。本次课在引入任务、明确任务、做出决定、评定反馈等环节,教师参与得更多些。教师对操作复杂或存在一定操作安全风险的设备事先进行演示。

三、课堂互动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应重视教学互动,互动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交互也是引导学习者深层次学习的关键要素。“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是否触发了学习者的思考。如何促发学习者的思考,却需要传授者机巧算尽,布满暗地铺陈和峰回路转。传授者要做的不是让学习者去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向他展现某个领域的知识,启迪去思考,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因此,在视频公开课的录制中加入互动环节,可以引发视频观看者的深层次学习。

本次教学课堂上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任务时的设疑

老师向学生展示路面坑槽损坏照片,提问学生引出本次任务。

2.学生展示方案计划时的点评、质疑

例如:在进行路面坑槽修补前要不要进行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布置,布置时应要考虑哪些参数?布置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上台学生展示方案完毕后由台下学生自由发言,点评展示方案。

3.做出决定时的质疑

这主要是针对修补作业流程进行点评、质疑、纠正。例如:个别小组会忽略坑槽修补完后的检测步骤,老师可以质疑学生需不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并提问学生如何进行检测?在提问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

4.实施任务时的观察、质疑

这主要是针对任务实施过程中一些工艺要点进行点评、质疑、纠正。例如:沥青混合料碾压时的碾压原则,并引导学生区分局部碾压和整理碾压的原则。

5.评定反馈时的点评,任务拓展时的设疑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的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视频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

在视频拍摄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如下。

1.初步沟通

主讲教师与企业教师、拍摄团队进行初步沟通,确定拍摄内容课程,课程性质和特点。

2.资料准备

主讲老师将教学设计、教案、拍摄脚本要点等提供给拍摄人员,使拍摄人员理解课堂教学设计。脚本最好是教师与拍摄人员共同编写,更有利于拍摄过程中的良好沟通。

3.学生排练

拍摄前对需要拍摄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演练,以保证正式拍摄时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进行。可以先拍一个教学环节做样片进行讨论沟通。

4.拍摄事项确定

在拍摄前,课程组成员与拍摄人员进行必要的、反复的沟通,商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场景以及学生的座位安排等事项。

5.现场拍摄

根据课程内容,采用3机位拍摄,其中1机位记录课堂全景;2机位记录投影内容(实训时记录例如主要机械的操作,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重点等);3机位针对学生,专门拍摄教学活动的部分特写,采取现场同景录音的方式分镜头拍摄。

6.后期制作

主讲老师全程参与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过程,对编辑制作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并采取适当的特效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对主讲教师、学生的不合理的画面进行替换或技术处理,画面衔接要顺畅。对于课堂讲解中教师的语言用字幕进行处理和呈现。

五、小结

第8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1.1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展现的,它具备多媒体技术的一切特点,综合地运用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对于实现多重教学功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微课教学效果是多元的,那么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强化了平日所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他们的学科素质和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1.2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还能够优化课程设置,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其围绕的核心内容都是一些很重要的知识点及疑点、难点等,这样就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效的链接,便于让学生吸收、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微课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仅在五至八分钟之间,选取了最佳的课程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总之,微课是目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手段,推进了教学的进步。

2.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生对于微课认识不深入

师生对于微课认识不足是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对于通常采取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而言,他们会认为微课过于形式、没有含金量,并且这样的教学过于“娱乐化”,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明显。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微课的真正意义,那么就很难让学生从中吸取真正的知识。

2.2缺乏独到的教学设计

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独到的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微课过于平铺直叙、缺乏亮点,无法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这无疑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对这些内容置若罔闻,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认识,还是微课内容的设置、时间的长短等方面,都是微课设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这些都在微课教学中没有体现。

2.3微课过于形式化,内容不合情理

微课过于形式化、内容宽泛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很多课堂上,微课的内容、范围过大、内容过繁,在使用微课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抓住要点。另外,设计过多、范围过大,片面追求知识的容量及授课的精细化,导致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拖课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这个问题,在微课设置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置,选取经典和亮点,便于直接引出课程内容。

3.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

3.1转变传统观念,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在微课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对微课教学进行准确理解及把握。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还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同时看到微课精短、重点突出、情景化等特点,最大限度地从传统教学方式向微课教学过渡,提高微课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3.2合理设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要想让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真正发挥效用,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而让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提升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这几点:明确并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严格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侧重一个“微”字,要抓住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及环节;既要保证授课的完整,又要对时间进行科学的控制;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及完整等。把握好这几点教学环节,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3.3强调学生参与,引发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微课教学而言亦是如此,要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要通过精彩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通过场景的模拟、问题的设置等来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4.结语

第9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

部分初中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有些学生感觉听得懂,可一下课就犯迷茫,当然就更谈不上会做题、数学成绩提高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弄清楚,数学概念是从科学现象和生活实践中长期总结和探索获得的,是数学定理,公式的基础,而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把抽象和形象联系到一起,导致后面学习步履维艰,所以数学概念的讲述非常重要。尤其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处于知识更新极为迅速的新时代,而以往的教材只是干巴巴的公式和概念的框架上陪衬的几道例题,整齐划一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和兴趣。由于数学知识较为严谨,而且数学大纲规范着教师,一般的初中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令人头疼。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我们考虑学生的感受是不是太少了!

新课标注重把数学教学和学习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提倡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关心科技的发展。比如,教材首先从版面上做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动。丰富的科学技术实践的例子点缀上相应的数学知识,对知识深度的要求是降低了,但是对知识广度的要求提高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这样是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使教材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具有弹性和充满活力。

二、知识框架以人为本

以往的教材,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在自然科学转型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水平,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简单的课程设计确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课外掌握的知识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容易对书本产生疑问,但以往的课程安排,使教师很难既能解答学生又能传授完整的课程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设计限制了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以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延升。因为原来的课程设计侧重于教师的功能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式的获取知识,即被动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急于获取知识,而不那么关心知识是从何而来,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无法体现其教育功能了。

新课改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让教师从单纯的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发展到到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是通过数学这个素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的,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不能把学生看得太简单,其实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习惯,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掌握和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抑制其中消极的因素。每位教师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过程,从而为教学工作服务。新课标不仅仅是从教材内容上更新,而且对教师要求也有革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言行去影响学生,搞好教学。

准确观察了解学生的习性是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学生能够主动的前提是对教师的信任。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激情,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刻板教学,乏味讲述,那么学生也很容易有敌对情绪或者恐惧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把数学学习当做好朋友,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才能产生对数学学习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新课改就是在各个方面努力要求达到这个目标的。

三、探究式实验综合能力和联系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仍然只是局限于学科知识,以往的教材涉及的例题虽然是经典的例题,但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前沿的奇妙现象相比较便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陈旧,更何况本来这些知识就已经很古老了。

而新课标所体现的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以体验和感受为基础的,以发展人对新知识的获取所需要的能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渠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更增加了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探究式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的时候,采用度量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组按照猜想——设计度量——完成度量——理论证明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并讨论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然而这样一堂课并不是很容易准备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将圆转化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否则,课堂就会难以把握,仔细找找原因是学生太好奇了。笔者理解新课标的新概念侧重于学生自己探究,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然后对学生探究动力进行引导,关键是激发学生正确的探究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