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1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引发了当时教育界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讨论。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被普遍接受的今天,这一命题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物学课程究竟更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北京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认为生物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这一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具体生物学事实。由生物学事实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生物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这一结构的主体部分。而位于结构最上层的是生物学基本观念,统领着整个结构体系,地位非常突出,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能否建立正确而牢固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大量的中学生物课堂中,师生双方经常将重点放在具体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生物学素养的提升。同时,理论界对生物学基本观念及其建构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笔者以“生物学”“观念”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与生物学基本观念有关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且大多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将对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高中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建构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2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过对众多经验事实的联合与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同时,观念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观念具有预测、指导、改造客观存在的强大反作用力。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见解或意识就是生物学观念,而在这些生物学观念中,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学习能够建构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观念就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因此,所谓生物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对生物学的总观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基本”二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科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生物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反映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观念,就可以初步形成对生物学的概括性认识。其次,从学生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只有具备了这些观念,才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解释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并有效地开展生物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从而表现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基本观念并不是天生的,是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基础,不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所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方法,通过反思内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学基本观念不同于生物学概念甚至生物学核心概念,可以说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概念。这是因为生物学基本观念比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更大的统摄性和概括性,并且与生物学核心概念更关注学科本位不同,生物学基本观念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感知和建构。

正因为生物学科观念是个体对生物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作出的概括反映,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物学科观念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学科专家或科学共同体而言,他们所形成的生物学科观念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相对科学的、有代表性的,基本等同于“生物学科思想”;而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观念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对比、反思和重构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与生物学科思想相一致的生物学基本观念。

3 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应兼顾两个方面:

① 从学科本位出发,应选择那些体现生物学科本质的基本学科思想,以确保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观念的科学性和统领性;

② 从学生本位出发,充分考虑中学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作为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以确保所形成的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代生物学是一个庞大而兼收并蓄的领域,由许多分支分科和交叉学科组成。因此,从学科本位的角度来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无疑是困难的,在可见的资料中,赵占良先生提出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这是因为这两大生物学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不仅体现在从细胞到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而且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直接影响。他同时认为,根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可将生物学大致分成结构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三大领域。因此,从学科本位出发,生物学基本观念还应体现有关生命系统各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分类、归纳、演绎是人类认识生命和生命现象的重要的思维方法,而科学地认识生命现象,运用生物学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则是生物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有关生物学实验等科学方法以及对生物学科价值的认识也应属于生物学基本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

学生本位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在对具体的生物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体验的结果。一般来讲,这些反思来自三个方面:① 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反思,主要形成知识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包括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等规律的概括性认识;② 对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方法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包括对生物学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等的概括性认识;③ 对生物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价值的反思,主要形成生物学科价值观。因此,从学生本位出发,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梳理教材,从中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在中学阶段教学中应涉及的生物学基本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生命系统的物质性观念、结构层次观念、代谢观念、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生态学及稳态观念以及生物学实验观和生物学价值观。

4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观念建构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那种希望通过要求学生背诵基本观念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这样做充其量会让学生记住一些“关于生物学基本观念的知识”,学生一旦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就会把教师所传授的基本观念抛在一边,而不自觉地采用他原有的“前生物学观念”(包括片面的或错误的观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物学基本观念不是对某个具体的生物学事实或者概念的感性认识,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综合而达成的对生物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因此,虽然具体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基础,但单纯记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地形成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在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观念目标,通过选择典型的生物学知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反思,不断提高生物学知识的概括性水平,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以促进他们的生物学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讲,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

(1) 制定引领教学的观念目标。

促进基本观念建构的生物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学科观念意识,必须在教学实施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念性的理解,并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个或多个可以统摄整个模块或章节教学内容的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建立教学的“大局观”,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活动指明方向。以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目标,更易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蕴含于中学生物学众多章节的内容中,为促进这一观念的建构,教师应从各章节中梳理出与之有关的内容,如DNA和蛋白质是进化的标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线粒体、叶绿体和病毒的起源、代谢类型的进化、细胞分裂方式及生殖方式的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等。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以生物进化观念统整教学,以便使具体的知识和概念与生物进化观念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2) 设计有利于观念建构的问题。

问题是教和学的关键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与观念建构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促进基本生物学观念的建构,教师应该将具体的生物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高水平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基本观念。仍以生物进化的观念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物学的各领域无不体现着进化的原则。没有进化论,就没有生物学。这是不是太夸张了?请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努力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回顾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内容,体验和感悟生物进化观念,使相关知识成为有血有肉有骨的整体结构。

(3) 组织有利于观念建构的活动。

促进生物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可在活动中完成观念的建构。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其中相关的内容作为生长点来吸收和整合新知识,建构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生物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必然与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来代替静态的结论性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交流与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促进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正如胡玉华教授指出的: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物学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生物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

参考文献:

[1] 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10):33~35.

第2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一、问题提出

1.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了学科基本结构的骨架。对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生物课堂文化建构的基础和重点,同时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如何有效的进行核心概念教学建构生物课堂文化,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入思考的。

2011版新课标中强调重要概念的学习,注重学生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标准》认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生物课堂文化。

2.关于课堂文化

生物课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为生物学科课堂教与学的习惯或特色,是形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学科规范、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课堂行为等,课堂文化构建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是通过课堂学习有效性实现的。本文包含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第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

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的功能和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隐藏在生物课堂文化背后的是生物学本身的学科内容魅力,即生物学文化,它是世界历代生物学家在认识、创建生物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生物学研究方法、概念、定律、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等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生物学知识、概念与规律及其应用,更应该做生物学科文化的传播者,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对话与交流、自主与合作、表现与质疑的课堂、争鸣与碰撞、生成与思辨、激励与评价的课堂。课堂学习需要在科学性、简约性、逻辑性、创新性中注入情感,才能发展学生学科能力。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概念的构建

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 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概念的学习,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 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 最为有效的是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往往是对于前概念知识的梳理与铺垫,通过展示课堂学习知识树框架的形式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

环节四: 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运用学生小组合作画概念理解图作为小结,可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1(10):33-36。

第3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切实将“教学五步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校高中部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工作重点

1、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结合生物教研组自身实际,灵感运用“教学五步法”,教学设置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讨出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备课组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必须每周一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第4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物图文转化;能力提升;有效教学策略;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2-02

1.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问题的提出: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生物学科部分的选择题第五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A. a B. b C. c D. d

当年这个题目得到很多高中生物教师的认可,认为是这份卷子的亮点之一。它考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复习重点,早巳广为学生所熟悉。在平时的训练中通常利用胚芽鞘的弯曲方向来判断生长素的影响,但是本次命题利用学生常见的生长图像,以曲线图的形式别出心裁地要求用弯曲角度来分析实验结果,这种逆向考查方式在平时练习中是较少见的,新而不怪,只是在图文转换方面有较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典型的立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内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以及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在2009年暑假厦门市生物学科培训中,新高一生物教师对这个题目的难度预测值是0.37,而据参加高考改卷教师提供的数据,根据全省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此题难度仅0.24。说明考生此题完成效果并不理想。而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生物图文的转换是综合能力考核的主旋律。

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对这些资源的研究和学习,精美的插图仅仅是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专业性较强的老师也不愿意去花时间研究,学生也只懂得欣赏其精美之处,而无法读懂其内涵。如何通过资源的整合和挖掘、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2问题研究的意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新颖度、难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生物图形的转换,创新。而对于初始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生物图的识别、辨析是很难的难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生物图认知能力的提升,要从初始学习阶段高一年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有效教学策略为依托,长期有意渗透,学生在图形、图表的信息表达方面将有较大优势,也能为学生将来的高考这方面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生物图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既能培养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其高考成绩的提高。

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中,特别强调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生物学科中生物图形,是学科知识直观具体的呈现形式,是对抽象概念的直观诠释。笔者在实施生物图形教学中,试图借助生物图形有效教学策略(如生物插图、图片、图像、图形、图表等教学策略),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开展优化生物图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设计图式校本作业,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图形策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有意义的生物学习。一言以蔽之,本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图形策略学习,将师生的注意力从习惯的教,转移到感性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转移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题上,重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物教与学的优化。

第5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境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81-01

现行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巧妙的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提供真实活动,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创设情境教学才是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程要求学习回归生活,创设的情境要能利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但抗给生素D 佝偻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遗传病是困扰人类由来已久的疾病,至今人类正为运用什么方法治愈遗传病而不断进行着科学研究,现在已有科学家尝试运用基因疗法对遗传病进行治疗。但无论用何种方法治疗遗传病,首先人类都应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部位,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的表象,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性状与性别相关连,说明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为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联系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将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深刻,促进理解。与此相似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不胜枚举,在平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生活现象,设置生物课堂情境,不但可使学生加深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印象,而且从对生活情境的分析、思考、讨论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断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二)创设形象化情境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往往抽象难以通过语言进行想象,创设形象化情境无疑非常的必要与重要。情境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例如,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个知识点牵涉到从DNA分子结构到其结构特点的分析,到关于碱基的相关计算。课堂教学只用语言进行表达解说晦涩难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感性形象,将DNA的单位、单链、平面结构、立体螺旋化结构逐一呈现,形成点、线、面、体的形成过程,DNA结构的稳定性、规则性、多样性、特异性也就跃然于“课件屏幕”上,继而在DNA结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碱基相关的计算也就不再抽象。

(三)创设情感化情境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中有无数位科学家的艰辛与努力甚至牺牲,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摩尔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研究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不但领会其思维的探索过程,也体会科学家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文素养。

鉴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可一改传统生物学科概念晦涩难懂、名词生僻难记,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等现象,利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教学,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在情景中领略科学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从分析生活现象进入生命本质,又利用对生命本质的了解分析生命现象,在情境化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一)学好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性、严密性较强,并且有一定的实用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生物学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受到重视,所以学生对生物学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生物就是一门记忆和背诵的学科,并且传统教育也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程度仅仅依靠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概念原理的抽象和概括。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重要概念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支撑作用; 学生在理解这个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对重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而不是靠记住的一两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实; 如果学生依靠自己头脑中的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可以比较长时间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有了这个框架,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地储存在这个知识框架中,知识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加强重要概念的内涵教学,它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起到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是《标准》的第七个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中的重要概念。投影的二级主题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体内容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学生学习“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具体内容有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有遗传作用的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携带某种特定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遗传信息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等为主的概念体系。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是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有遗传作用的是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位于染色体上。

(三)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记忆上,认为众多科学概念是“死的知识”,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问题上,从而陷入了误区。《标准》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概念的再现、复述、问答、练习等加深理解,合理构建知识框架。如在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中,使学生复述相关概念,通过归纳、比较,以此构建知识框架。

细胞――分裂――分化――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分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第7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科学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这给高中生物的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得出结果和结论,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五大要素。科学知识是根基和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主要的呈现方式,科学方法是对科学的认知方式。生物科学素养就是在生物学科内运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基本生物学知识体系、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等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锻炼其分析、思维、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

2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所以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实行创造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亲自动手,独立的或者是分小组的完成实验,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由于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再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实验成功。

2.3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解决的;此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处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上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在不削弱乃至强化生物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有关篇目中与生物科学素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找准渗透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即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知道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其次,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其与科学素养的联系,并利用这些知识点不断的培养自身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56.

[2] 吴小峰.高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J].中学时代,2012(5):217.

第8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和技术已渐渐占领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高中生物教育,提高其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重视度不足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导致整个高中教学中应试色彩浓厚。生物作为高考中的一门小学科,其教学并未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当前生物教学课时较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使生物教学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2.师资力量不强大

由于学校对高中生物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其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较低。从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的综合素养来看,其专业知识普遍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院校毕业,学历较低,对生物新课改的内容并未理解透彻,无法保证生物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生物教学课堂中大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以至制约了教学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度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向教师和学生普及该学科的重要性,使大多数教师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意识,向生物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生物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高技术综合型的生物人才。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阶段,师资力量对教学效果和生物知识的掌握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在进行生物教师的招聘时,应对其专业知识严格把关。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并落实生物教师进一步深造的工作。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应该灵活地转变授课形式,为学生营造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互动教学是适应新课标的有效教学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其应用其中。此外,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际参与及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第9篇: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一、研究重要文本,把握复习方向

抬头看路至关重要,高考复习一定要关注浙江省第二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我们在高考命题中要继续强调适应课改,坚持与高中新课改的理念、内容相对接,突出能力立意,从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引导中学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考试说明》是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1]只有认真研读上述重要文本,领会其中精神,才能准确把握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方向。

二、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升华生物学科学素养

高考复习要在核心概念上下功夫,从课本中提炼出能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从而带动一般概念的复习。生物学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从而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骨架的概念,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例如,以核心概念“基因”为出发点,把核糖体、氨基酸、RNA、蛋白质、中心法则、细胞的分化、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起到统整学科知识的作用。

三、理解生物学基本观点, 培养科学价值观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需要学生理解、认同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学习,要在微观层面上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要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述生物学基本观点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高考试卷中[2]。因此,学生要把生物学基本观点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培养了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科学思想方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题: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 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 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 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 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该题以“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静息状态膜内外的电荷差”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浓度的Na+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膜内侧存在高浓度的K+,维持这种浓度梯度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静息膜对Na+、K+通透的差异性,二是Na+-K+泵的作用。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高于Na+,有利于K+从细胞内通过膜扩散由K+通道流出到细胞外,Na+则很难进入到细胞内。另外,由于膜上的Na+-K+泵的耗能转运作用,神经纤维的Na+-K+泵每消耗一个ATP,可将2个K+由膜外泵入膜内,同时可将3个Na+由膜内泵出膜外。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此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和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着生物科学离不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离不开自然环境。生物教学应注重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自然环境中选择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疾病预防、优生优育、遗传育种、食品安全等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分析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加强实践体验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2题: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该题以“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为命题的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多种育种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从知识方面重点考查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以及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等。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此题的命题思路就是要让考生注意辨别各种育种方式的遗传学原理、具体过程及其优缺点,并能在此基础上做到会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案解决各种育种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关注实验思想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实验与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会的不应只是一些实验的实验技术,关键要掌握的是实验思想和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它是生物学实验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的核心,是发挥学生实验能动性的关键环节。实验探究有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分析实验原理是否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否合适、实验设计思路是否科学、结果表达与记录是否规范、结论与实验现象是否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结论应该是开放的还是限制性的等。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的课题、实验原理、仪器用品、方法步骤到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各个程序中,都要通过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1题: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

该题以“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实验为背景,着重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的能力。考查形式由传统的实验设计向确定实验目的、预测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方面转变,尤其是实验结果的表达要求考生在双坐标系中绘制出来,这是此题的一个亮点。实验结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证据,预测实验结果是一个认真、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将实验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浙江省实施新课程高考已经有五年,在这五年的实验试题中实验结果的考查均是以绘制图形的方式呈现的。2013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具有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此题的命题思路符合“考试说明”能力考查的要求。由此揭示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要由偏重实验过程转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的方向发展。

六、探索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应用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在2013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已得到了体现。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0题:为研究某植物对盐的耐受性,进行了不同盐浓度对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请据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对应的最小光强度称为__________。与低盐和对照浓度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__________,原因是CO2被还原成________的量减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机物分解增加,________上升。

(2)与低盐和对照浓度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_____升高。同时,根细胞周围盐浓度增高,细胞会因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盐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_______增加,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

该题的命题材料源于大学教材。以教材中“高浓度的NaCl会导致膜结构的破坏以及功能的改变,细胞内的K+、磷和有机溶质外渗使相对电导率增大”;“受盐害的植物叶绿体趋于分解,叶绿素被破坏,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干扰,同时还会关闭气孔”等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弄清行标题和列标题的含义及数据的单位;第二,通过纵横比较,找出表中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第三,将表中数据变化规律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综合分析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此题的最大亮点是试题的情境设计选择了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大学基础生物学内容,这种设计有利于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促进学科拓展类课程在高中的实施,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和新课改的实施起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考复习要探索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