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经济贸易;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频繁的贸易不可避免需要沟通。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以及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跨文化沟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和经济影响也逐渐受到经济研究学者的重视。跨文化沟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文字语言、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地域差异等,这些也都是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关键因素。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及成立亚投行,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贸之间的地位也使得中国在国际经贸中更加具有话语权,近年来,中国的经贸业务迅猛增加,对外经济总额也逐年上升,新的对外经贸结构格局逐步形成,已经逐步从过去的中国制造向现在的中国创造转变,对外贸易结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新的国际贸易特点也使得跨文化沟通有了新的变化趋势。

一、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差异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以中国对外经济为例,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差异,使得在对外贸易初期,跨文化沟通一直是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经济文化的文化冲突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往来,如中国人在经商过程中讲究综合思维和中庸态度,往往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这和英美的务实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务的质量和商品的细节,而对于原则性的东西,西方人往往没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的德国,一向是以细节著称,严谨的态度使得他们在经济谈判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而中国文化的综合思维和中庸思维则可能成为妨碍其中经贸环节的障碍;辩证来看,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促使贸易不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如中国提出的创新观念就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技术和经贸形式进行创新,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语言沟通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往来不可避免的是语言的沟通,由于中国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与西方语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语言沟通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语言沟通不畅,或者翻译过程中出现与交易国家语言文化偏差,就会导致在商业谈判中造成一定的误会或形成晕轮效应,从而使得经济贸易谈判谈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跨文化沟通中的价值观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人类主观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是决定善恶的标尺。价值观念和一个国家的道德文化、历史背景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当今国际贸易中伊斯兰教国家与其他宗教的价值观念差异,决定着伊斯兰教国家和其他非伊斯兰教国家经济贸易的成败。因此,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取舍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经济贸易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这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贸易形式、谈判风格和贸易种类;而中国一直讲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协商,因此在商业谈判中一直讲究的是和平谈判和协议为主,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决定了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过程中,跨文化沟通时需要综合考虑两国的价值观念。

(四)法律法规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经济贸易的行为准则。任何经济贸易形式都必须考虑到经济交往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得到被交易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认可,才能实施下一步正常贸易,除此之外贸易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兼容的情况。相比较西方而言,中国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而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这就使得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在西方国家有法可依的贸易条款,可能在中国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国家通用的经济贸易准则在中国并不适用等情况。跨文化沟通中的法律法规既可能给经济贸易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是保证贸易正常有序进行的保证,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经贸形式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约束,这样才能保证贸易的正常化,避免经济贸易矛盾、经济贸易冲突和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对待跨文化沟通的法律法规,需要辩证看待,充分认识中国在法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二、新形势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前期可能是阻碍经济贸易的主要障碍,但随着文化的融合、文化趋同、沟通的频繁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沟通在经济贸易后期会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趋同使得各国际贸易国家在谈判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找到共同点,从而促进商业谈判的成功和提高国际贸易业务量,提高国际贸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趋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促使经济贸易文化呈现多样性,更能从贸易双方中找到利益共同点。

(二)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各个贸易国家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为各个贸易国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使得各个贸易国家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从而更能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背景、历史、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来降低交易的失败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说信息全球化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沟通对于国际贸易的副作用会逐步减小,取而代之的是业务量的增加和交易额的上升,但就目前趋势来看,跨文化沟通对国际贸易还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对跨文化沟通和国际经贸之间的动态研究,进一步探索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让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

作者:张春玲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供需不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截至2011年6月,所创造的最终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2%,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并解决了78%的城镇人员就业问题。即便如此,中小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不成正比。调查结果中,银行贷款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91%以上的融资供应;而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中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因担保不能落实而被拒贷的情况占24.8%,因抵押不能落实而被拒贷的占33.3%,拒贷率居然高达58%。虽然各方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融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多数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失衡。

(二)缺乏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自主选择,即使选择,也受传统方式的限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拥有的资产数量与市场提供的潜力极不适应,银行更习惯于操作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管理人员无法深层次的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不能明确、充分地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小企业来说接受不了偏高的新型贸易融资方式的要求,这些都使贸易融资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缺乏了解,大多是从银行获利贷款。随着近年来国家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其贷款成本,导致企业目光纷纷投向了民间融资,更加压缩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比例。

二、造成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困境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融资主要依托于国际结算并在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直接由进出口商所选择的结算方式来确定,企业资金经过结算环节的融资,促使其加速周转,并使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脱离了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基于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兼具了与进出口环节紧密相联的银行和商业双重信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面临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因而面对更多的困难。

(一)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用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状况是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50%以上不够健全、完善,且大多数的信用度较低。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主要是商业信用不足、企业信用缺乏档案记录等多方面的反映。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等。

(二)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国际贸易融资属于风险业务范畴,涉及国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银行按照《巴塞尔协定》的有关规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因为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较短,没有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更没有将承担风险的各个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也缺乏统一测量各类风险的标准。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设计风险的复杂性,但都是可预测和防范的,而实际上,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得到具体应用。

(三)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贸易融资业务由于专业性较强,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日常操作中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中国银行业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严重馈乏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而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缺乏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使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受到阻滞。我国虽然早已开展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等业务,但皆因从业人员的水平限制,而阻碍了这些业务的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中国贸易融资法律规范中国金融立法的严重缺失导致金融业务的发展明显滞后。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缺乏业务中涉及的抵押、信托等行为权利与责任的明确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金融立法的不健全,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留下了更大的风险隐患,影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发展。

三、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在政策的实施上要有可预见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中可预见性是关键。要严厉惩罚失信行为,使守信的人可以得到收益,这样诚信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

(二)中小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的风险,应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思路,可合理运用不同的结算方式科学的控制风险。同时,通过全面调查国外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降低风险。

(三)加快我国贸易融资的体制改革银行应当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尽可能使金融服务的发展达到多元化,特别要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建设自律监管及信用体系,为民营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领域。要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且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以期解决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问题。立法部门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贸易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银行和中小企业则应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解读,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第3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一、指导思想

*年普法工作要以江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贸中心工作,以推进全市经贸系统依法行政为重点,以企业为依托,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普法工作“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

二、*年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抓好《宪法》、《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学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灵魂和依据,学好宪法,理解好宪法,才能加深其他法律法规的理解。因此,对《宪法》一定要反复学,反复读,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学习,对宪法一字一句地看,要逐段逐章地理解,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在抓好干部职工学习《宪法》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抓好《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学习。为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即统一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讲课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大家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国家制定《工会法》、《婚姻法》、《气象法》、《刑法修正案》等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与上述法律有关的问题,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旗帜鲜明地分清是非,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真正做到以法律为准绳,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抓好入世后法规的学习。*年12月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与国际接轨。尽快提高经贸系统干部职工国际贸易法规水平国际贸易业务能力是当前经贸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组织干部学习WTO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世贸组织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什么,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什么利弊等。二是要组织干部学习WTO法律法规文件,熟悉WTO贸易运作规则,只有熟悉WTO规则才能搞好经贸工作。因此,经贸系统的干部职工要熟悉对外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必须坚持的公平原则、反倾销策略,知道我国加入WTO后的各种承诺,在对外贸易中既要符合国际规定,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抓好经贸执法人员的学习。依法行政是落实总书记“*”讲话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廉洁奉公和树立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因此,抓好执法人员的学习用法,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是做好经贸工作的法律保证。我局担负着安全生产等多项执法重任,因此首先要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电力法》、《安全法》、《节约能源法》、《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条例》、《广东省生猪屠宰管理规定》和《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条例》。要充分理解和熟悉各种执法的法规法则,积极擦素行政执法过程行使审批权、监督权、处罚权的有效形式。其次,加快职能转变,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凡是有执法职能的科室,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赋予经贸局的执法职能,进一步明确科室的执法责任,清楚界定执法职责、权限、将执法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要增加执法的透明度,执法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行政执法逐步实现条理化,规范化,制度化。

对上述重点学习的法律法规,要认真组织学习,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第4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还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应对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此希望能够使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并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地发展。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市场交易方式。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下,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一种交易活动。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市场模式,打开了以全球为总市场的新格局。2.2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信息通讯技术是将独立的企业以互联网络的形式进行彼此相连,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市场压力,同时还可以对市场进行更好地服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个企业之间发生权利争夺问题。2.3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管理方式。在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定的网络运行机制,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并让市场机制在全球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2.4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成本。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使企业的产品能够推广到全球任何一个地区,还能够极大限度上降低企业成本的使用。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地应用,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社会地位,还存在了一系列问题。第一,消费观念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尽管在网络中可以挑选喜欢的产品,但是无法对其进行当场验货,而且购买到的产品缺乏售后的保障,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第二,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并未对网络购物相关的制度进行制定,使得各个商家在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产品时,缺乏了一定的规范性。第三,物流的配合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信息、资金、物流的高度统一,物流主要是将产品进行转移,如果这一过程存在问题,就无法顺利完成双方的交易。

4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应对对策

4.1解决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使用统一的电子技术方法,从而增强网络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电子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使用数字证书验证网上交易对象的真实身份,应用密码技术对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预存和保密,利用固定时间技术确定电子交易中相关信息、文件的具体时间。其次,使用安全认证协议。尽管这种协议出现的时间较短,但能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需要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意识,网络的使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使用计算机的人群中存在专门破坏电脑信息的黑客。为此,业务人员应该在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中,提高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并且要掌握电子商务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将网上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保证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迅速。最后,需要建立人性化的国际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能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建立人性化的国际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业务员的工作量,还能成为企业交易的最佳手段。4.2解决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法律、税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以此才能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综合实力。第一,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电子商务法,并对现有的法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电子商务法中需要对支付、版权、消费者享有的权益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地规定,这样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第二,应该尽快地建立税收管理体系,并适当地实行免税、减税等相应的奖励,以此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企业的规范性。第三,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国际贸易指导机构,并且针对不同的外贸企业类型提供不同的服务,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中的综合实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在近些年,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网上的贸易产生威胁。因此,本文提出了解决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解决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解决这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琳纯.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9).

第5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许多国家为了使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使用各种进出口策略。从以往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到现在的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因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更强的隐蔽性和不易监测和判断等特点,绿色贸易壁垒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它已成为了国际贸易公平健康发展的阻碍,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挑战。本文从国际贸易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绿色贸易壁垒,根据其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策略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的一方,通常是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的产品和市场而设置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理由制定针对对方的环境贸易措施,使对方的产品进口受限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它通常表现为国际贸易中的环保公约和环保法规、绿色标志与包装制度、绿色补贴和附加税、环保与卫生检疫标准等。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一)表面上具有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其实一般是进口国为了给出口方制造障碍,使对方的产品进口受限,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而设置的。然而,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往往会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如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给自身的不公平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虽然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具有和绿色贸易壁垒相同的限制对方贸

易的目的,但是这些贸易壁垒的透明性更高,更容易识别。绿色贸易壁垒既有表面上的合理借口,又有复杂的、难以准确界定的检验标准,这必然使绿色贸易壁垒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也难以让其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具有较强的歧视性

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的制定与各国的资源、技术和经济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具有丰富资源、先进技术,或者是国内经济实力雄厚的一方,特别是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而不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来制定和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它们往往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过高的绿色贸易标准,甚至对本国和他国制定双重环境标准,这些绿色贸易壁垒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都具有较强的歧视性。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提高了我国外贸企业的销售成本

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增加了我国一部分外贸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储藏

成本。我国的一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提前不了解某些交易国家的贸易壁垒政策,把货物运到了交易国的港口,在海关检疫的过程中发现产品不符合该国的绿色贸易标准,只得把货物又重新运回会内,这必然提高了货物在往返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储藏成本,有的产品保质期较短,企业不得不把检疫不过关的产品倒入海中。另一方面,为了与他国进行国际贸易,我国的外贸企业不得不按照该国的贸易政策和严苛的绿色贸易标准来生产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提高了我国外贸企业的销售成本。

(二)缩小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范围

一方面,由于某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产品和企业,制定过于严格甚至是双重的贸易环境标准,导致我国外贸企业被挡在该国的标准之外,原来可以出口的产品现在出口不了,这直接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范围缩小。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外贸企业由于考虑到按照交易国的标准生产将提高销售成本,且交易国的绿色贸易标准难以执行,从而放弃该国的销售市场,这间接缩小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范围。

(三)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这些绿色贸易措施会提高消费者的环

保意识,导致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购买通过绿色标准认证的产品,对于我国出口过去的缺少此类标志或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产品,消费者需求量变少,这必然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虽然达到了该国绿色贸易的标准,但由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检疫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了,失去了与外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这间接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导致国际贸易关系发生变化

一方面,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我国执行严格或者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之

后,我国商品出口量下滑,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市场范围缩小和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长期下来会导致国外对我国的产品和经济采取排斥态度,削弱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他国的措施,我国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我国的产品市场,这样就僵化了我国和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影响到我国与他国的长远合作,甚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全面的影响。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环保认证观念淡薄,缺乏绿色经济意识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苏醒,加强进出口产品的环保认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然而,不论是我国政府还是我国的外贸企业都缺乏环保认证意识: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缺乏环保认证意识,还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检疫标准和完善的环保认证体系;其次,由于大额的检疫、评估、标志使用费用等原因,我国外贸企业也没有积极进行绿色产品质量认证;最后,我国仍然以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为主,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绿色经济观念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极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我国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且对国内的一些法规和标准做过修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对于绿色产品的评价标准仍和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很多外贸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不惜破坏环境来生产产品,为了节约大额检疫、评估和标准使用费,而逃避进行环保认证。这种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的缺陷,必然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仍以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且很多跨国公司把对环境存在污染的生产项目投资到我国,是我国成为它们的加工工厂。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产品很难符合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相关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也不高,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四)科研技术水平不足,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科研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研发能力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绿色产品检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以及相应的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仍存在滞后的情况。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仍是传统粗放型的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生产的产品从外部的设计、包装到内部的质量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存在差距,这必然给发达国家对我国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养绿色经济理念

加强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要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个方面是针对我国的外贸企业,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环保宣传和教育,让其了解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和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使其认识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培养其绿色经济理念,并免费为其提供环保技术和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最新动态,为我国的外贸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针对我国的消费者,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宣传,培养环保和绿色产品意识,转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扩大绿色产品的内需,为我国正在转型的外贸企业提供坚强的消费需求后盾。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着眼于国际贸易交往国家的标准和需求,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吸取国际贸易中我国与它国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引起贸易争端的教训,建立健全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对法律法规制定工作的统一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促进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绿色贸易标准与国际社会接轨,保障我国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环保产业

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转变以往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产出的环保产业,推行一条从绿色设计、绿色取材、绿色生产加工到绿色包装销售的绿色生产产业链,生产绿色化和无公害化的产品,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环保需求,有效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实现消费者、企业、社会的共赢。

(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是生产高质量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组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提高环保绿色产品的研发能力;其次,要研发与国际要求接轨的先进的绿色产品检测技术和监测设备;最后,从产品的外部设计、包装到内部质量方面进行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缩小与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间的差距,努力达到国际标准,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

参考文献:

[1]徐哲波.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商贸,2013.

第6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国际物流;核心竞争力;物流人才;物流成本;信息系统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大程度的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物流企业竞争对手时,如何在国际物流市场上和竞争对手抗衡,如何在国际物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这将直接关系我国国际物流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一、国际物流概述

(一)国际物流内涵。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都是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的。国际物流具体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对流条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大部分是依靠外向型经济模式,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优势带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随之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

(二)开展国际物流的必要性。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开展贸易就需要国际物流在中间发挥桥梁作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形成各国之间的不同分工任务。那么国家与国家在实现劳务流动和商品流动时就需要国际物流在中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国际物流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物流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形成国与国之间的不同分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独包独揽,所以国际背景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就成了新时期的必要趋势;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对物流在质量要求、安全要求、效率要求以及经济要求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开展国际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因为对国际物流企业建立的法律法规还相对缺乏,所以在实际国际物流作业中产生的问题找不到更合适的法律依据。同国际贸易带动国际物流企业发展来看,国际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则远远跟不上国际物流企业取得的快速发展。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而影响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不难想象了[2]。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从事物流业务的公司类型多为第三方物流公司,这部分从业者的前身多为运输、货运及大型国有企业运输部门剥离改制而来。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约束以及从业者本身素质上的差别,其在从事物流业务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系列法律纠纷,因此,适时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行业法律法规是对我国高速发展的外贸物流行业的巨大推动。

(二)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功能化单一。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因为提供的服务过于单一,所以在与其它国家进行物流企业竞争时没有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任何企业对于自身的要求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对于国际物流企业而言,它面对的是更多的国际竞争对手所以更要提高服务功能化、全面化的要求。但是现在我国国际物流企业仍然沿袭过去的战略思维,更加注重对于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单方面的运输环节这个步骤,显然是不行的。作为新时期我国国际物流企业要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性统筹和战略性管理,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和一体化物流管理。通过制定完备的物流解决方案并将其运用到物流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延伸服务,寻找到属于本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相对于大部分从事物流业务的国内物流企业,其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外资物流企业早已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他们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其物流业务的开展。例如,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早已应用于外资物流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中。尽管国内物流企业近年来日渐重视其企业内信息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速度要落后于外资物流企业。

(四)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优秀人才。随着全社会对物流行业这个朝阳产业的越来越重视,各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不可否认其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局限性却日趋显著,由于缺乏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导致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相对比较少,同时层级较低,一般仅为从事物流一线服务的人员。然而,当前物流行业中高级职位普遍非常紧缺,不少企业在招聘都遇到困难,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真正符合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全局观的物流人才很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加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加大对国际物流支持力度。政府必须加大对国际物流的支持,这是加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于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大对国际物流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于国际物流法律法规的建设。国际物流业要实现有序高效的发展除了自身建设以外,更需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从政府角度出发要完善国际物流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国际物流企业不同于其它国内物流企业,它要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的严格,不允许有失误和疏漏,政府机构通过依据国际准则和标准来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高效、有序的运行。没有规范的法律法规的扶持,国际物流企业是运行不好也是运行不长的。

其次对于物流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政府在对国际物流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进行调整工作重点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严格实施对注册国际物流企业的注册登记。尤其是对国际物流企业登记前置性审批。作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国际物流企业实行注册审批时,除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于道路收费站点要做好实时的监督和清查,避免乱收费站点的存在,避免乱收费的现象再发生。

(二)降低国际物流成本。降低国际物流成本也是加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策略之一。对于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供应链的视角来降低物流成本。要实现物流企业物流效率提高和物流成本降低,单单从物流企业的一个环节来进行控制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从物流的初始环节,也就是说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这个最后的环节要进行同时的控制,这样才能实现物流效率提高的最终目的。在对供应链的管理上要保证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因不必要的纠纷而造成物流企业仓储库存和资金占用。

其次要在服务工作的优化上做更多的努力。通过对于顾客服务的改善和优化以消减成本。对于顾客服务工作的优化不能离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于服务质量的降低。对于顾客服务的具体优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要知道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了解这些内容是作好服务工作的首要前提;二是实现物流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现在企业的竞争能力衡量标准已经渐渐变成对顾客服务的专业化的考评。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我国国际物流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完备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所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各项技术的应用来实现货物的识别和存取,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建立一个公共型的物流平台,通过利用这个平台达到国际物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共享。

其次要加强国际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国际化物流系统运行需要以足够的信息为基础的。而在整个物流系统协调过程中参与其中的部门众多,这样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复杂的物流信息系统。国际物流企业不仅要制作大量的单证,而且要确保其在特定的渠道内准确无误地传递,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是巨大的。因此,准确高效的完成国际物流作业,需要有高效的信息系统来支持。

(四)完善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实现我国国际物流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就要对标准化体系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期实现与国际标准化相统一和协调的地步。对于我国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开展。首先要对物流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把与现时期脱节的标准及时的删除,并及时完善新的标准。对于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装备和物流设施的标准要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保持与国际标准一致;其次要在数据传输标准、物流用语以及技术标准方面做好标准化工作,尽可能把这些指标都提到国际化一样的标准高度。

(五)加强对我国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推动我国国际物流良好长足的发展下去,对于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前我国国际物流人才在语言上遇到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于我国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对于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本着全方位、多层面的培养立场。不但要做好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做好包括网络、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努力培养综合型国际物流人才;其次要着重培养一些专业型人才,比如通晓报关、国际贸易结算或者国际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最后为了吸引国外高级物流人才,我国国际物流企业要积极改善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启蕾,朱国宝,萧汉梁.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流通经济, 2000(2):4-7.

[2] 梅焰.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郭成, John Brown. 现代物流管理[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4] 车卉淳,朱群芳,周学琴.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首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第7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现状 对策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

据相关文献记载,“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在1972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有关“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报告中。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并符合严格的服务定义的、直接的服务输出与输入。而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入和输出,也包括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本文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都是指广义概念的服务贸易。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1、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但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以其为基础的服务贸易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速度加快,增速高于同期GDP,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列第一。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全年服务贸易出口额1702.5亿美元,增幅由2009年-12.2%的提高到32.4%;全年服务贸易进口额1921.7亿美元,增幅由2009年的0.1%提高到21.5%。但是由于我国服务业起步晚,服务贸贸易出口在GDP总额和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中的比重仍然较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服务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左右,90年代后期这一比重才有所上升。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有待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接近4/5,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所占份额甚微。近几年来,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通讯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中,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只有2.8%左右。

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上来看,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运输和旅游进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3.4%,2008年比重下降为51.5%,说明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在多元化发展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3、服务贸易法规不健全,管理滞后

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的贸易壁垒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已逐渐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等一系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且有些还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另外,我国立法范围十分单一,还未形成完整体系。无论是相关法律还是行政法规,基本上都是针对“商业存在”这一服务贸易方式而规定的,而对GATS规定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三种服务提供方式规定的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水平

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素质人员的缺乏会大大削弱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水平对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加能提高服务的质量,所以说我国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和研究院所筹建国际贸易服务专业,专门为我国的服务贸易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积极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依靠优惠政策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面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新型服务贸易比重不平衡的现状,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发挥运输、服务领域的传统优势,同时重点发展金融、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为使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应该制定恰当的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其次,按照GATS的规定,对我国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服务贸易领域,尽快填补法规空白。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我国应该有步骤的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四、结束语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历史一样漫长,它作为辅助国际货物贸易的补充性角色,是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力,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渭洪,孙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1)

[2]赵达,曹智辉.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商贸,2011(12)

[3]王佃凯.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8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1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补贴,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2)、在现行条件下,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2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3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1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应全面禁止;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2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1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2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1)单边主义,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并加以实施。(2)境外裁决权,即某一项法案,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4)多边环境措施,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对策和建议

51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2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超级秘书网

53尽早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4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曲小如,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国际贸易问题,1996(1)。

②王瑜,中国社会标志规划,环境,1996(3)。

③孙昌华,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学评论,1996(4)。

④曲小如,论多边环境协定的贸易条款与关贸总协定条款的相容性,国际贸易问题,1996(7)。

⑤谈臻,国际经贸中的环境壁垒及其法律对策,国际贸易问题,1996(10)。

第9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 问题 对策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

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三、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

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四、结束语

有贸易就需要融资,要融资就一定有风险,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促进贸易发展的一种金融支持,既能有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业务量,提高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银行和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和预警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从而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黄蕴洁,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2012(2).

[2]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