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第1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思考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共同点

(一)目标一致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预算管理等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及水平的目的。这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而且,预算绩效管理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影响,所以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全程执行

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十分注重流程控制,集预防、控制和监督于一体且贯穿于所有相关工作的始终: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以绩效为核心导向;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一样,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无一不以内部控制为导向在进行。

(三)全员参与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需要财务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单位领导以及预算单位负责人的共同参与;而内部控制也不是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为了确保执行效果,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强调全员参与。

二、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及管理制度不甚合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也决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但是由于预算编制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工作内容较多较杂,而很多编制人员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且水平参差不齐,且财经法纪意识不强,造成预算编报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时有发生。而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控制目标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

(二)绩效评价机制尚不完善

管理评价反馈是检查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管理工作质量上升的有力臂膀。但是在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中,绩效评价意识和评价体系都尚未形成,尽管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已设计出了初步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对绩效评价的指标做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划分,但是由于对指标的解释仍较为笼统和模糊,所以在实际执行时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得绩效评价不能够令人信服,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

(三)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生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大量引入信息化设备,开始依赖于数字办公。但很多事业单位的办公系统更新较慢,预算绩效管理的手段也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资料、表格、单据都需要通过复印原始资料才能获得,不能远程填写。而且不便于保管和查找,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且管理效率低下。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一)规范并细化编制流程

编制流程的规范有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严格执行,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所以事业单位首先应健全编制方法,使其符合相关的预算管理政策,同时明确并细化绩效目标,为预算编制工作的每一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让预算编制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主动加强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在规范编制的基础上做到科学编制。

(二)加强并完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下,各部门、各人员才能各司其职,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起,这对于强化预算绩效的管理执行力度至关重要。所以,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首先需加强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奖惩标准,从而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链上的相关人员统一起来,做好每一个相关环节。这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对工作执行力度进行强化,进而拔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

(三)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了解职工工作状况、对单位职工进行考核的重要途径,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职工潜能,在单位内部形成一股向心力。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首先应具备一套明确、细致的评价标准,以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体现公平公正。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将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执行及监督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内,同时加入对绩效管理人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的评价,全面监控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让评价更具信服力。并配合重点督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四)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

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提出:“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所以事业单位要及时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化设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收集、对比、分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人工疏忽大意的小漏洞。并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监督,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优秀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保障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行至关重要。在内部控制视角之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尚且存在很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规范并细化编制流程、加强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并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从多个渠道共同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锁维舟.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1).

第2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预算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05

[中图分类号] F81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07- 02

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1.1 事业单位预算的概念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事业单位预算反映了预算年度内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以及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规模和方向,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从预算的内容来看,事业单位预算应当包括事业单位全部收入预算和全部支出预算,即将单位获得的各项收入和发生的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进而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单位预算体系。

1.2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度概括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是现代管理理论中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包括预算管理思想和预算管理工具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预算是指收集和整理有关预算数据,并且尽可能地按照预算内容和要求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预算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被广泛推广和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这些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我国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断得到增强,在稳健财政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合理有效地集中财政资金,保证国家财力供应。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按照预算管理制度,从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运用预算手段进行资金的征集和统筹安排,通过预算征集来的资金,一方面为保证事业单位各部门职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各级事业部门和单位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2)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通过一定的手段渠道和途径聚集的资金,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再分配,才能达到财政预算的目标,这其中财政预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预算手段,合理地流向预算各部门,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资金。

(3)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实施国家监督的重要作用。预算是编制的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资金收支的总状况,通过预算收入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通过预算收集的这些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准确度,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更多关注编制的预算能否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致使其单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难以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性,更缺少条件和动力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2 预算管理制度执行中随意性大,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

目前,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审批立项控制机制方面,依然存在约束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对预算层层分解随意性较大,临时性、计划外支出很少受到预算制度的约束;其次是预算执行中,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制度严重脱节 ,相关人员随意改动项目内容,提高费用标准,扩大支出范围等现象频频发生;最后是预算执行结果缺乏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难以形成对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使预算管理制度失去了本来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由于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普遍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分析 、控制考核和评价,弱化了预算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监管,控制体系不健全。

2.3 预算绩效管理不完善

2.3.1 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滞后尽管预算绩效评价在我国开展实施

已经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预算管理中对预算绩效的评价仍然普遍存在着绩效评价内容活动不规范,绩效评价范围的不全面和绩效评价不受重视等等的问题。

2.3.2 预算绩效评价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在我国成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也仅仅是在财政部颁布办法的要求下,选取部分中央本级部门中的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如此,有关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也只是这些选取了的中央本级部门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项目的评价。

2.3.3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到位

在推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法上,一个关键和困难的问题就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目前我国推行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中,对于预算工作的实际具体情况并没有给予明确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较为笼统,仅具有指导作用,并且指标的评价对象还仅是就项目支出方面而制定的。

3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的出路所在,是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管理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着力推进零基预算、项目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造成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认识上的原因,也包括体制性的障碍 ,应从提高认识水平完善激励制度建设和监督体制建设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3.1 完善预算监督体制

预算监督是政府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保证政府收支的合法性,增强预算的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政府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加强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预算制度,按照真实、完整、合法和效益的要求,依法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健全财政体制和规范预算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是提高预算保障能力、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执行均衡性的前提和基础。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完善预算项目库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所有支出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填报预算项目申报建议书,完善项目预算内容。

第3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共性

(一)管理目标一致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预算绩效管理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有直接关系,不仅可以优化资源,同时还可以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管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成本的控制的目标。

(二)全程化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贯穿每项决策的实施的全过程,而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则需要对预算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绩效评估考核。综上所述,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具有全程化管理的特性。

(三)全员参与

只有事业单位各部门的人员积极配合,才能的顺利开展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预算管理同样也需要全员参与,如预算编制都是以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编制模式,这就决定全员都需要参与到预算管制中;再如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会将预算管理目标拆分为各个小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都需要全员参与。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众所周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只有科学的预算编制才能为预算执行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涉及到的部门非常的多,内容与工作量也就非常的大,这就对预算编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这就无法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进而对预算执行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当前,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采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编制方法。虽然这样的预算编制方法快捷简便,但是该编制方法未将非正常影响因素对预算管理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此外,该预算编制方法的主观性较强,这也会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预算绩效管理脱离内控制度

新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指出:单位与业务两个层面有效开展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并且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然而,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割裂开,这就导致内部控制无法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经济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仍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就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造成不良影响。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事业单位实施该项规范促使经济活动管理力度有所提升。但是在构建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过程中对预算控制制度执行指标考虑不足,致使项目申请与批复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不一致。此外,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中并未引入流程管理、风险评估等指标,这样就不仅可能出现预算超支、管理松懈等现象,甚至很可能出现财务风险,最终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各种改变,如引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办公设备,提升办公效率。然而,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仍采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很多数据、资料都是通过原始单据获取。这样不仅不便于保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的效率。此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年龄较大,计算机水平低等因素都对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程度的提升造成影响。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流程

众所周知,预算编制工作不仅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事业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基础。所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另外,在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单位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历史数据,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数据。在这个过程章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此外,在完善与细化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细化预算管理流程,提升预算编制人员的素养,加强部门科室之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为完善预算编制各个环节奠定基础,从而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内控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在预算管理中体现内部控制,这就需要结合内部控制构建预算绩效控制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制定预算执行追踪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并对预算制定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其次,制定预算调整制度。当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情况,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既定的调整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再次,制定预算问责制度。当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出现严重的偏差情况,就需要对预算偏差的较大部门进行分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且要求该部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顿。最后,制定预算通报制度。对于预算绩效考核优异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绩效考核成绩落后的部门则通报批评,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预算管理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预算驾校管理的公开透明度。

(三)构建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应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实行)》中的相关规定为基础,制定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标准宽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性,就需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进行细化与完善,如风险防范指标、流程指标等,这样可以更全面的评价预算绩效成果。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大对经济项目决策的控制力度。如在进行经济项目可行性分析时要综合专家、财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建议,同时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中还要引入政府采购标准,这样可以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面的发展出来。

(四)提升信息化程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实行)》中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与经济活动都必须嵌入到单位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影响因素,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众所周知,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广,内容、数据繁多,人工汇总与分析庞大的数据信息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信息化的办公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精准、有效的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转变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积极升级办公系统,引入信息化办公设备,为实现信息化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基础。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还可以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实时监督。

四、总结

综上所属,预算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然而,当前在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控力中仍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预算绩效管理脱离内控制度等,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若想解决上述问题,事业单位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完善预算编制流程,构建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提升信息化程度,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参考文献:

[1]韩淑芹.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7):90-91.

[2]朱克文.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15):256.

第4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

事业单位预算指的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事业单位预算反映了预算年度内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以及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规模和方向,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预算管理的核心体现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方面,也是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预算管理w系只是单纯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的财务数据,而忽视了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与工作绩效的完成情况。通过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可以将事业单位的目标、预算的编制、执行的控制、绩效的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宝贵的公共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也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财政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建立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引导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迈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轨道。

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现状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大部分由财政拨付。日常的事务开展主要以财政资金的收支为主,不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包含了以下突出问题: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缺失、预算编制与事业单位的目标不符、会计核算精准度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不到位、职能转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体制的对策

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实现全面综合的预算管理

对预算目标进行管理,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只有通过精细化的预算编制工作,才能避免出现重复预算,浪费经济资源,进而优化财务管理组织,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公共资金的共享,增强会计信息的科学化与真实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明晰的界定,依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预算制度建设进行细化,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避免财政资金的盲目投入,合理利用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效果,将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统一管理,合理分类,一并纳入预算资金管理范围。这样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全面分析,确保预算编制与事业单位目标一致,保障收支平衡,做出科学化的决策。

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益

事业单位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单位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如果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那就难以实现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健全会计预算业绩评估体系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以及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与公开度,提升会计预算工作水平与效能。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由于内部缺乏与财务环境相匹配的系统化制度,致使其针对性不高,从而引发内部预算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正常运转。建立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制度是进行预算制度改革的基本条件。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与主管部门人员有必要总结新时代下的预算管理的特点,从而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具有系统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借鉴学习预算制度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理念统一的预算管理基本制度。实现科学管理事业单位预算与会计核算的目标。

3.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经常会出现预算安排随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首先,依法理财的核心是要求强化预算的约束,事业单位管理者应该加强预算的严肃性,加强对预算计划编制与预算实际执行过程的严格监控,将全部收支均纳入会计预算体系中进行综合核算,确保有效规范的管理好资金;其次,为了满足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要求,对于部分事业单位应实行权责发生制,对财务状况、产出和结果情况等环节进行监督,以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准确度和透明度,提高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水平;再者,为了防范风险,对于那些涉及金额较大的资金要做好重点监督、项目绩效考评与跟踪审计,以确保每笔资金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与此同时,可以凭借会计电算化与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监控的实效性与真实性。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认清事业单位的本质,依据财务管理与技术人员条件,同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的预算管理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从而充分发挥我国事业单位的作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财税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年度发展目标和规划由财务部门制定出来的年度财务收支分配计划。预算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其他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经济保障。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暴露出很多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弊端,直接延缓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国在开展全面的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强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和过程,执行到位,监督有力,要做到与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制度改革同步进行,高效衔接、配合,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不到位,统筹力差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的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不够完善,充分。一般来说,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盘清单位资产、明确财政收支标准和明细、分析近些年来本单位收支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做好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很多细节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预算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和变动性很大。其次是预算统筹能力差。财政预算分配与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性较差,导致资金与项目衔接不畅,直接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二)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较差,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着操作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资金支出审批制度不健全,私立支出名目,随意更改资金使用途径,任意追加预算,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预算管理成效甚微。参照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是根据资金不同来源属性进行编制,注重的是本部门的收支平衡,没有考虑单位全局。随着实际业务发展,部门人员的配置需要,原有的编制方法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受挫,预算结果不精确。

(三)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主要是以产权登记入账,资产使用审批,清查核算资产为主,缺少规范性的制度化管理。有些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部门相分离,两者之间没有进行定期的账物核算,导致账物不符,账面混乱,账目不清等问题。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更是严重分离的,部分单位对预算的编制方法和过程显得十分粗糙,没有详细了解固定资产信息就开展预算核定,导致预算数据严重失真。预算管理过程中只注重资产的购置,忽视资产管理,资产盲目购置、闲置、重复浪费现象严重,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弱化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单位内部很多员工对预算管理缺少认知和了解,财务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学习预算管理相关的业务和法规的积极性不高,使得预算管理在编制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一些部门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造成很多资金去向不明,实际账目与预算计划不符。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策略探析

(一)统筹规划,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预算管理改革是我国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管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预算管理超前意识,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要想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有大局意识,认真了解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规划,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案。开展预算编制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主动与各级政府、发改委等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全市年度发展计划和工作重点。

(2)对参与预算的各单位的人员、固定资产、工资等信息及时更新、补充,确保预算编制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优化编制流程,明确预算管理的重点,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使财会人员熟练掌握“部门预算编制”软件;对参加预算的单位内往来款项和结余资金加大清查力度;对政府性债务收支进行统筹配给,编制年度债务收支明细,做好还本付息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加可用财力。

(4)成立预算编制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要保证预算数据的真实、准确,又要使预算报表及时上报。

(二)强化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操作,采用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方式

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各单位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1)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加强预算管理相关业务培训,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财务办公软件,真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2)采用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方式。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摒弃以往的基数法,采用零基法,这是合理分配单位资金的一个创新性尝试。建议财政部门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将历年财政收支情况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因素综合考虑,修订定员定额支出标准,实事求是的编制财政预算。

(3)新的预算编制方法要求将年终资金结余自动划拨下年初预算,可极大避免年终时调整预算支出的随意性,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三)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步伐

(1)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摸查工作,将通信设备、办公室设施、陈列物品、图书等国有资产统一纳入资产配置计划和预算编制范围内。

(2)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其配置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新增资产配置要照流程上报审批,不得擅自更改、超标配置资产。

(3)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本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上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会将这些资产信息和配置标准依法审批并记录归档。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一方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网络业务操作,简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高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将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实现软件对接,预算编制所需要的数据收集、审核、后期跟踪核实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四)建立高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增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建立高效的绩效考评体系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既可以优化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结构,又能够增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监督力。

(1)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目标的制定,考评计划、部门协调、资源配置、考评评估、绩效监督等都要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中,进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财政部门带头,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的新局面。

(2)改变评价方式,由以往单一的预算绩效目标转向整体性、综合性的预算绩效目标,这样有利于构建更为精准、细化的单位预算绩效目标体系。

(3)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对社会影响范围广、关乎国计民生、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要由财政部门上报同级政府,经批准后要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这样一来既可以督促有问题的部门加快整改,又能对绩效评价成绩优良的单位给予表扬和肯定。

三、结束语

自国家公共财政改革来,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而预算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率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财政改革的关键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敢于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大胆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一、新预算法变化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首先,加强了全面预算管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采用一年一算,在数据上做假来应付中央,不利于我国宏观调控。新预算法的跨年度平衡预算,禁止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下达目标,以实现长远发展。行政事业而单位要想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预算时间和过程,健全监督与执行体制。其次,预算管理与核算的精细化,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时,明确全员分工,强化内部控制,政府支出再分类,让预算进一步细化,从而保证内外部预算的一致性。再次,预算体系公开透明,预算编制、调整与决算处于社会监督下,预算的透明度与约束性得到增强。然后,对反腐倡廉很有利。新预算法要求下,要坚持收支平衡和勤俭节约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之处得到限制,铺张浪费情况极大避免,反腐倡廉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最后,这对提升会计核算水平较为有利。预算和决算口径必须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必须根据预算批复完成核算,会计核算水平极大提升。

二、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精细化标准不细。精细化标准不细、执行不彻底、设定不严格,这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妨碍,必须不断优化改进。其次,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现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预算编制不全面、执行不够坚决且监督不到位,这对预算管理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再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较薄弱。很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随经济形势变化而有效更新。从次,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中存在专职人员不够,监督的权威性赫尔独立性不足。监督体系不健全,无法全程监督财务管理工作,此外,对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力度,存在较大随意性。然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行,由于单位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意识,管理理念不先进,缺乏风险意识。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者不先进,且人员流动性差,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学习主动性。最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够,缺乏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资金较欠缺。

三、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首先,建立科学的精细化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实际,制定出合理化的精细化标准。新预算法调整了预算管理,就必须要针对预算制定出精细化标准,更根据标准实际操作。财务部门要分解好单位业务流程,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决策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成本并节约资源。其次,对预算管理体系加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出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并全面的编制预算,全面监管预算资金,全程监督预算执行过程,保证预算不偏差。单位要有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对预算绩效管理加以重视,从而保证预算资金的效益与管理水平。再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领导带头重视财务管理,健全流动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让财务管理能够规范化。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对财务管理结果的分析加以重视,对财务管理结果加强运用,增强单位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从次,对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加以改进,单位要设立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等的监督与评价,形成考核机制并保证预算能严格执行。此外单位要自觉接受外界的监督,配合税务或财政机构的审计监督。最后,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让财务人员学习新预算法,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守法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提高其竞争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此外,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第7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制度业已成为其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以及规范财政制度以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加强自我约束的重要环节。作为舶来品,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企业应用较晚,但对我国企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可是,通过比较以及研究便会发现,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期中,企业如果能够正视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更加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良性发展。

1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最早确立内部审计是应国家要求不得不去做,而现在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企业自发的行为;因为企业已经看到内部审计对自我发展、提高自我权益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科学审计方式的引入以及专业人员的介入,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开始规范化,并逐步走向制度化。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内部审计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决定企业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走向。

2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内部审计在西方发展的悠久历史,我国实施内部审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此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不太健全与完善的。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我国在最初推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时候,多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相较于西方国家企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偏差。而对于不同的人员来说,存在的偏差也各不相同。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由于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或许还能够很好地进行配合以便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消极懈怠的想法,以为“上级单位”开始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或者不信任等。而对于企业下层员工来说,内部审计对其影响不大,最多也只是多了一道“紧箍咒”而已,其消极懈怠情绪更加强烈。对于直接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说,因为很多审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多是财会兼任,一方面由于工作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这也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性差

我国企业目下最常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大概有三种:即直接管理、间接管理以及自己管理。这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适用主体以及适用范围。而在不同的内部审计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不尽相同。其中,直接管理作为直接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及管理的方式,内部审计有着极高的独立性。同时,因为领导的重视也导致整个企业上下都相对重视,但也因此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审计多以领导意志为转移,导致审计结果不公正等;间接管理体制是指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跟其他部门相并列,由财务主管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内部权限问题,导致审计部门所做工作只能是对财务部门的审核,对其他部门不能够有效进行管理;而自行管理则是将内部审计机构纳入到财务部门里面,作为财务部门的一个下属部门或者基本职责来进行。无须多言,这一模式的独立性更弱,导致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等问题。

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通过对我国现在内部审计工作的考察,就会发现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几乎没有。另外,内部审计的范围过于狭小,我们的审计更看重财务数据,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甚至合法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对于企业发展更需要的经营数据、营业数据等关注力度不够,而对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企业经营环节,内部审计更是鲜有涉足。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跟西方国家有着显著差距的地方。

24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为学历较低,对专业认识程度较差的人长期担任。这导致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科学不能够被有效地引入。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够展现出其应该有的作用,也间接导致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信任,更进一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后续进行,人才培养更加困难。(下转P107)

孙平: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平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06

预算的本质是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控制的一项工具,即预算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实现行政单位目标所采用的管理与控制手段,从而有效控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预算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阶段。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对财政资金产出和结果进行的管理活动,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预算管理的质量对行政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11符合社会监督的根本需要

行政单位的根本职能是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谋福利,作为国家设立的组织机构,加强其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增进党群关系,建立起能够经得起社会监督的行政单位。随着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很多行政单位能够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这一政策导向,不断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经费支出起到了有效控制,对建设节约型机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符合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要求

加强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强化部门的支出责任意识,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有利于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改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13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预算管理强化了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分析,把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更加注重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促进财政工作从“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既可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又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

2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法的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行政单位执行《预算法》的力度还不够,预算编制的自主空间很大。部分行政单位都是将争取预算指标和专项经费追加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忽视了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年度工作目标规划不合理,没有与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没有考虑到单位长远发展,只是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全局意识。这样在一种预算管理机制与我国对行政单位职能定位有偏差。除此之外,预算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上也是比较落后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预算法律责任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对预算违法案件的处理也较为乏力。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

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预算编制是基础工作。预算编制质量对预算管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基本上还都是按照增量编制的方法,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部分行政单位的预算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凭借对单位以往情况的了解和对预算法的主观理解来编制预算,没有将新的因素变化考虑进去,这种做法常会发生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造成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脱节;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紧、过程短,预算人员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或业务部门不参与其中,存在拍脑门做项目的情况,导致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大。

3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行政单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单位的预算监督工作都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不具备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很难真正对预算管理起到约束的作用。行政单位在预算监督的主体和监督的对象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审计人员的工作常常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被审计单位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这样造成了预算约束力的弱化,达不到预期效果。

3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在此关键时期,各级行政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预算管理意识,从“重分配”观念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坚持把预算管理工作摆在工作全局中谋划,作为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行政单位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及预算编制相关的业务部门的有关人员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在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工作进行管理,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完善措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实现预算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2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

各行政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立足事业长远发展,紧紧围绕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对履行工作职能、落实改革任务等重大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放眼长远,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规划性。要将当前急需与中长期发展统筹,使各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在中期规划中得以实现,并通过年度部门预算得到落实。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预算监督是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单位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让单位的监察、审计、业务部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同时,行政单位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最终实现预算管理效率效果的提升。

第8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作为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编制预算,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以及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将提高事业单位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一、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绩效考评的重视程度不够

财务预算是对未来本单位将要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的财务测算。考核的目的是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落实和快速推进。在单位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尤其要重视财务预算和绩效考核的合理、合法的编制,以此能够有效的指导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对预算绩效进行考评时为了让大家更加认识、理解并接受预算管理成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也引进了预算绩效考核的管理体系,但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预算考核缺乏明显的积极态度,例如,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基层现场管理的强化等,它是事业单位存在和运行的前提与根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的连基本财务制度都不能有效贯彻执行,这样的单位如果实施绩效管理,那难度无疑会非常大。

2.预算编制不全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是完全按照国家财政部的通用要求,对其进行更详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突出的是适用性、规范性和统一性,难以在整个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很难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而预算管理体系的设置基础则是根据本单位自身的业务与流程实际需要而设定,更加注重和突出的是管理思想的差异化与特定性。因此,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的资金拔付,更多的则是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自身资金的严重不足。由此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也就使得财务预算指标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更不能真实的反映本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和整体经济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并不是一个只要将预算的内容制定下来就可以结束了,还必须要对所制定出的预算在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分配机制和分配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水平,真正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核算体系设置欠科学,日积月累,造成相关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数据不实而且混乱,产生预算松驰现象,财务预算体系无法监控等严重后果。

二、坚持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升华

1.加强预算绩效考评

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实行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可以促进事业单位严格按预算办事,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公共支出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估。因此,必须加强绩效考评,建立预算考评制度,着重体现绩效考评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紧紧围绕年度预算目标进行,加强考核项目,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在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考核时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如绩效考评与决算审核相结合,绩效考评与纵横比较相结合方法等等,从而完善对绩效目标的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估。

2.预算编制要全面

财务预算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使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也会使自己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确保财务各项收支要素更加系统。因此,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考核、控制和实施,坚持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充分满足事业单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需要。预算编制与评审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严格按制度办事,切实解决财务预算体系中不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预算目标需要层层分解,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同时,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得到每位员工的参与和认可,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各项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3.完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实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提高经营绩效,在工作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体制的编制和执行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预算知识的培训,强化每个员工的预算意识,提高他们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确保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从而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合理。

三、结束语

总之,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工作由于所涉及的环节和内容较多,因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全员、全过程、全面的参与、跟踪控制与持续改进,更需要领导者和所有的单位员工的积极参与,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内部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从而构建全面预算流程体系 促进事业单位改革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秋香.浅议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3年06期

第9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预算绩效;绩效评价;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快速增加和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理财已进入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追踪问效新阶段。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也应通过引入绩效理念,推行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节约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从单纯的语义角度看,绩效表示成绩、成效。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可以理解为公共支出实现的产出和成果。这里的产出指公共部门自身做了哪些工作,成果指外部效果,即公共服务使被服务对象得到了哪些益处。绩效理念的引入有助于公共部门克服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工作量,忽略工作的最终目的的倾向,全面、系统、本质地思考什么是部门产出、什么是产出所带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提高责任意识。

1.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即达到预想目标所需付出的成本,要求在一定的收入规模下,保持支出结构合理,满足部门实现必要的工作目标,强调支出的节约,也就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即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强调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率性;成果,指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取得各方面的效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益性。

(2)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贯穿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3)预算绩效评价通过设立绩效指标体系,在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量化。同时,设立绩效标准,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比较、判断。

2.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绩效理念,由制定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绩效目标为出发点,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与支撑,以评价结果的应用为落脚点,根本目的在于将预算资金分配与部门绩效提高紧密结合,以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促使资源配置机制转变,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2)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全方位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体系。使用纳入绩效预算管理的资源需要经立项、编制计划、审批、执行、监督、差异分析和考评等环节, 绩效预算管理为单位事业运行、财务收支活动提供控制尺度和衡量标准,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努力所能达到的结果。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财政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近年,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初步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工作难点。

1.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使事业单位仍将预算的编制和分配情况作为关注的焦点,对支出结果关注不够,缺乏成本观念,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公共支出需满足多元化的公共目标,其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难以设定。事业单位使用的评价指标还多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资金使用效益性评价不足。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建设仍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难点。

3.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通畅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设立、实施和监控、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全过程,与预算编制、执行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只参与了评价环节,还存在执行过程监控环节缺位,评价结果应用不到位情况,尚未真正形成 “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

三、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措施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全员绩效意识,建立部门参与式预算编制体系

为便于预算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建立由财务、审计、业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构建一个有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预算编制平台,实现单位发展目标,业务规划、资金管理等信息的充分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形成以自身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基础,以计划目标为依据,以设定的绩效目标为驱动,规范申请预算,实现经费按计划有效地支出,而不是无规划地索要经费,随意变更支出项目。同时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了解到本部门工作与单位总体绩效目标的关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促成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2.积极探索,完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是从预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角度反映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在于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 投入―过程― 产出―效果” 这样一个管理闭环,可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效果类指标四类第一层次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设计第二层指标。投入类指标是反映在财政支出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指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投入类指标表示财政活动的成本,预定的绩效标准是经济性,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关键因素是项目投入和绩效目标;过程类指标是反映单位在投入、产出或实现成果的过程中预算执行、成本与质量控制等情况的绩效指标,过程的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实施、财务管理是关键的三个因素;产出类指标是反映财政支出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的指标,实际的产出情况和产出效率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效果类指标是从服务对象角度来衡量财政支出活动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程度之间差异的指标,最需要考虑的是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确定了第二层次的关键因素后,再根据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等原则,设计细化出可供操作的明细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着手进行,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同时,与之配套的基础数据、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基础工作也应扎实开展,才能为体系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提升流程契合度,建立全程动态管理机制

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需全面整合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流程,以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阶段应科学合理地设立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反映与事业发展目标有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制定绩效目标需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以使目标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绩效计划来明晰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工作程序、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与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预算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实时掌握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定期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在必要时予以修正,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确保绩效目标管理不偏航。

在决算阶段,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对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所作的工作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对重大项目支出,还可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实行评价,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上报。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归宿。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一是找出预算配置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改进和提高部门预算资金的管理与决策水平;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部门责任人的年度考核、个人奖惩等挂钩,加大激励与问责力度,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引导和示范、竞争与发展的作用,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效能。

四、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还需多方积极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加强组织领导、深入理论研究、健全管理制度,充实专业人员,强化素质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管理平台,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秀 白 雪: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15-19.

[2]胡 磅: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0:19-63.

[3]杜 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