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建设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 水电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地质环境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9-3
0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建设的日益繁荣,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日趋紧张,中小型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电力资源的需求紧张局面起到了不可替带的重要作用。为此加强对水电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辽宁省凤城市石桥水电站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浅谈一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概况
石桥水电站工程是一座无调节的径流式水电站,采用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4839km2,水电站正常蓄水位46m,总库容4001万m3,电站总装机容量9600kW,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36万kw.h,年利用小时数为2225h,工程建设永久占地8.1095hm2。工程枢纽建筑物由左岸电站厂房、冲沙闸、水力自控翻板闸等组成。枢纽工程等别为Ⅲ等,永久性水工主要建筑物(拦河坝、冲沙闸、电站厂房等)的级别为3级,永久次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属较重要建设项目。
2 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条件
2.1水文气象
工程建设区气候属北温带湿润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处爱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8.1℃,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1月最冷。区内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21.3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雨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两月,占全年57%左右。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237.2mm,5月份相对湿度小,气温上升快,风速大,是蒸发量最大时期,11-3月为结冰期,蒸发量最小。流域内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及地形影响,最多风向为NNW,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期一般在5月上旬。流域内降雪期长,初雪期最早在10月21日,最晚终雪日在4月29日。流域内累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3.7℃,累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37.5℃,最大冻土深度为138cm。
坝址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5.3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80.38m3/s。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1400 m3/s,1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16700 m3/s。
爱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上游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土保持状况良好,是辽宁省的少沙河流,年均入库泥沙体积为63.7万立方米。
2.2地形地貌
工程建设区地貌属辽东低山丘陵区,坝址位于草河与爱河汇合口下游2.6km左右峡谷段上,周围山丘高程均在300m以下,地形坡度一般在17°左右。左岸地形较完整,山丘多北东向展布,最高丘顶约为230m~262m,右岸地形较破碎,除近岸地段见有293m两山丘连绵成帐外,其它地带最高仅121m,多为高50m~70m,宽3km~4km的破碎分水岭。两河汇合处地表平坦开阔,阶地有两级,漫滩多存留于堆积岸,其后为丘陵,两侧山体多北东向延展(见照片1)。
2.3地层岩性
工程建设区内地层除新生界第四系外,侵入岩大面积分布,是构成库区与坝址区的唯一地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水系两侧、山间洼地和山麓地带,呈条带状展布,厚度不等,主要有砂卵石、粉质土、耕植土及局部崩积物等;侵入岩主要有前震旦纪辉长岩、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晚侏罗系花岗斑岩及晚侏罗系花岗岩。前震旦纪辉长岩主要分布于坝址两侧坝端;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晚侏罗系花岗斑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晚侏罗系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
2.4构造
工程建设区主要构造为新华夏系压性断裂,大部分在早元古代混合岩、印支期花岗岩及燕山期花岗岩中通过,总体走向北东约20°~30°,倾向南东。总体上工程建设区从区域上看库区及坝址区没有大的断裂构造通过,从断裂的走向看,局部断裂构造从深部有可能通过库区,因此工程建设区内地质构造不甚发育,未见有大的断裂构造存在,工程建设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
2.5地震
工程建设区地震区划属华北地震区,海城-丹东-朝鲜西海岸北西向地震带和鸭绿江北东向次级地震带交汇处,重力梯度和地壳厚度有一定变化,区域地震活动主要受鸭绿江断裂带活动影响。据现有地震资料记载,工程建设区内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性微弱。工程建设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属于区域相对稳定的地区。
2.6水文地质特征
工程建设区地表水系较发育,根据区内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和运移特点等因素,将工程建设区内地下水分为两种类型,即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谷、漫滩、坡麓及沟谷地带,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交替作用强烈。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及大气降水变化显著,含水层厚度不均变化较大,由坡顶至沟谷厚度逐渐增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及晚侏罗系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等基岩裂隙和风化裂隙中,其含水性受岩石的风化程度及成岩时的孔隙、裂隙的空间大小所控制,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及松散含水层补给,含水性较弱,富水性不均,受出露部位、地形切割程度的影响,往往以短途径流、点状泉等方式排汇。
2.7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建设区内岩土工程地质特征主要按库区、坝址工程区、电厂尾水渠工程区进行说明。
(1)库区工程地质特征
石桥水电站库区河谷成U字型,两侧阶地有两级,山体多南北向延展。左岸坝址线地势陡峭,岩石面积较大;右岸坝址线为低缓丘陵区,植被发育,覆盖层较厚。
库区基岩均为侵入岩,其中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坝址两端;花岗斑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岸处;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区上游右侧低山处;少量辉长岩分布于坝址两侧坝端。
库区第四系地层以粉土、粉细砂、砂卵石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床两侧河漫滩与沟谷及Ⅰ、Ⅱ级阶地上。砂卵石厚度一般为5.0m左右;粉细砂一般在3.0-4.0m左右。
库区内未发现较大的断裂构造,右岸及左岸均未见通往库外的断层。
库区两岸,新鲜岩石坚硬完整稳固,但沟谷冲蚀地带及表层岩石风化较强烈,其承载力相对较低,岩土体工程参数与坝址工程区基本一致。
(2)坝址工程区工程地质特征
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为耕植土层,分布于右坝端;细砂层分布于河床左侧与左岸山丘之间的台地上;卵石层主要分布于河床右侧河漫滩,岩石成分为花岗岩、石英岩等,磨圆度较好。
坝址区基岩均为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分两期侵入,广泛出露于坝址区,是坝基的主要岩体。坝址区未见断层通过,坝基岩体二长花岗岩发育有三组节理,节理面大多闭合-微张,泥质-岩屑充填,结构面起伏粗糙。
坝址区强风化岩层较薄,多为弱风化岩石,两岸坝端岩层风化浅,河漫滩处风化较深。第四系以下基岩顶面为强风化岩,其中最大厚度2.3m,最小厚度0.5m。坝址左坝端岩石为弱透水,河漫滩段岩石为中等透水,右坝端岩石透水性为弱透水-中等透水,应对整个坝基岩体尤其河漫滩段坝基基础进行帷幕防渗处理。
(3)电厂、尾水渠工程区工程地质特征
电厂区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细砂和山麓堆积物,电厂厂基岩性有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岩体较为完整,厂区内无断层,地基承载力为3000~1000KPa;尾水渠区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细砂,基岩有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上游段有弱风化岩,下游段有强风化岩。整个电厂、尾水渠岩体透水性均为弱透水。
2.8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
工程建设区原始地貌保持较好,地表植被较发育,人为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河谷区Ⅰ、Ⅱ级阶地的农业种植,县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工程的建设、村居民区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区人为工程活动一般。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经实地调查,工程建设区内潜在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
3.1崩塌、滑塌
在库区左岸坝址工程区、电厂尾水渠工程区边坡多见岩体,坡脚见有倒石堆及崩落块石,由于地形坡度较陡,岩体长期遭受自然风化剥蚀,在强降水入渗、地震、人工不合理削坡等激发因素的作用下或某一主导因素的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危险隐患,其危险性小。
3.2滑坡、泥石流
在库区两岸边坡地带,小型溪流沟谷较为发育,河谷阶地及山坡农业耕作地带植被破坏较重,坡面水土流失现象较多,加上区内其它工程建设切坡扰动土体现象,使得本区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季节,沿河两岸部分沟谷、斜坡地段有小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给工程建设带来潜在危险,因此,在丰水期洪水的冲击下,区内有滑坡、泥石流的危险隐患,其危险性小。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将对库区及周边地带内的地质环境条件产生影响,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将发生改变,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库岸坍塌、滑塌、浸没、水库渗漏、坝基坝肩渗漏等问题。
4.1枢纽建筑区
(1)崩塌、滑塌
在坝址左右两岸的枢纽建筑工程区,由于工程建设人工开挖边坡,形成高陡边坡,尤其在左侧坝肩枢纽工程切坡地带可能引发小型岩土体崩塌、滑塌,给工程建设带来危险,并对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在自然及人为等因素激发下,两侧边坡及人工切坡地带均有可能发生小面积的崩塌、滑塌,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2)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
在坝址区,由于坝基岩体透水率多以中等透水为主,局部岩段较为破碎,岩体完整性较差,可能发生坝基渗漏;在右坝肩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相对左岸较差,可能发生坝肩绕坝渗漏,应根据坝基及坝肩透水性分带特征及基岩透水性特点,在大坝施工过程中,应对坝基深厚覆盖层及下伏岩体做防渗墙和防渗帷幕,否则水库蓄水后易产生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4.2库区
(1)库岸坍塌、滑坡
水库蓄水后,水位抬升,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地表及地下水径流条件发生变化,并对库区两岸边坡地带的岩土体进行浸润,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坡体自重应力、强降水等自然和人为工程活动因素的作用下,库区两岸边坡地带可能发生库岸坍塌、滑坡,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2)泥石流
库区所处流域水系较发育,库区周边有多条溪流沟谷、冲沟存在,沟谷、坡麓及坡谷地带多为农业耕地,对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尤其在库区左岸坝肩上游有一较大冲沟存在,沟内有人工扰动土体及多处水塘存在,该沟区亦是工程建设的砂石骨料加工区,工程施工势必加大对沟内岩土体的扰动,增加松散物源,在雨季强降水入渗、冲沟水流的冲刷及自身重力和暴雨突发引发山洪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激发作用下,在沟谷中均可能引发小型坡面泥石流和溪沟泥石流,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3)水库渗漏
库区岩性单一,均为侵入岩,没有碳酸盐岩分布,岩体透水性弱,水库两侧与邻谷分水岭山体宽厚,无低矮单薄分水岭和低邻谷,地下水分水岭高程远大于正常蓄水位,无穿越库区分水岭通向库外的断裂构造,水库封闭条件较好,不存在向邻谷产生永久性渗漏问题,故水库渗漏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小。
(4)水库泥沙淤积
库区所处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上游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土保持状况良好,但流域悬移质输沙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约占全年的99%。由于库区所处流域上游,山地面积大,流域内山高坡陡,河道比降较大,属于少沙河流中推移质沙量高产区,因此推移质及库区塌岸和泥石流等所产生沙量占悬移质的比值较一般地区高,年均入库泥沙体积约为63.7万m3,故水库发生泥沙淤积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5)水库淹没及浸没
电站正常蓄水后,库区及周边地下水位抬高,对位于正常蓄水位附近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如一、二级阶地等,可能产生浸没问题,但因库区周边松散堆积物质多为砂土、碎块石土、卵砾石土等,透水性较好,库区周边阶地上的耕地,因库水抬升受毛细管作用,局部可能产生浸没现象,但分布范围较小,受水库浸没影响不大,库区发生淹没及浸没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中等。
(6)水库诱发地震
工程建设区地震活动微弱,库区及周边无可溶岩分布,不存在规模宏大的活动性断裂构造,局部断裂未与库区发生直接的水力联系,电站水库蓄水后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小,但应对坝址工程区进行监测设置,确保坝体等枢纽工程与水库的安全。
5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1崩塌、危岩、落石等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采取如绕避、刷坡清除、镶补勾缝、加固支档、修筑拦石墙、排水沟、预应力锚索、架设安全防护网、采用安全坡率法施工等有效安全防护措施,应严格控制爆破用药量,采取预爆破措施来保护基岩不受损害,发现危石应及时清除或支撑加固,对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岩体空洞、裂隙应及时进行镶补勾缝,要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好边坡及其以外集水面积内的排水和防渗体系。对区内的永久性边坡地带,尤其是左岸枢纽工程区的岩质边坡,必须修筑永久性安全防护治理设施,保证边坡安全稳定,雨季应加强坡体稳定监测,及时发现隐患,采取科学防护措施,保证人员和财产不受损失。
5.2边坡失稳、滑坡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中及工程建成后,区内高边坡段应采用台阶及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全断面边坡防护,或采用下挡上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手段;低边坡段,可采用坡面防护,下设挡墙、脚墙的防护措施;同时上述地段尚应做好防、排水工程,避免地表水渗入岩土体内。斜坡地带,在坡积层上填方加载时,可能会导致坡积层沿下伏基岩面滑动,可采取路堤挡土墙、路肩墙进行防治,挡墙基础宜置于基岩中一定深度,确保坡体稳定而不危害工程,并做好坡体稳定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5.3泥石流灾害防护措施
加强对区内沟谷溪流、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所需砂石料要科学合理堆放,禁止随意乱堆乱弃,特别是严禁在主沟槽内堆积存放,尽量少占压河床,并加强导流工程设施建设,采用恰当的工程防护措施如固稳、挡储、排导等,生物防治措施如封山育林等方法,控制地表径流,防止坡面侵蚀,消除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在雨季强降水期应加强对可能发生泥石流沟谷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5.4水库坍岸的防护措施
石桥水电站蓄水后,将对库区两岸分布的岩土质坡体及松散坡积物堆积体产生浸润剥蚀,在边坡防护中,应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挡墙、抛石或干砌片石与挡墙相结合的库岸防护或路基防护措施,同时对抬高农田分布的地段采取永久防护堤等工程措施和种草、植树等生物措施,严格禁止一切破坏岸坡的人类工程活动。
5.5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的防治措施
坝基工程建设基面为弱风化二长花岗岩,对坝址、坝肩区引起坝基渗漏、坝肩绕坝渗漏的透水岩段,建议采用帷幕灌浆至隔水岩层的方式处理,确保坝基及枢纽工程的绝对安全。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对本区自然地质及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小。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属弱发育,危险性小。
随着工程建设区枢纽工程、库区等各项人为工程活动的实施及自然激发因素的影响下,将破坏该区现有岩土体的稳定平衡条件及地表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引发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6.2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科学合理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尽量减轻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2)坝基及边坡开挖中要注意施工方法,做好安全防护,边坡要控制在安全坡角内,全面进行坝基及坝肩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时应尽量避开雨季,以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电站主体工程施工开挖,要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在坝基、坝肩高边坡开挖地段,应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进行边坡防护及布设截排水设施等,防止边坡发生渗透变形与滑塌,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布置必要的边坡变形监测措施。
(4)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施工区、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对库区及冲沟、河道进行治理,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库区及周边地区要进行绿化、美化工作。
(5)工程建设及运营期,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坚决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7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蓬勃发展,我们更应着力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确保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可靠运行,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既要认识历史灾害过程,又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
[2]《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2004]69号.
[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S],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发[2004]198号.
[4]《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发[2004]198号附件
[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技术培训资料,2006.
[6]《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办法》[S],辽省国土资源厅发[2007]42号.
[7]《凤城市石桥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8]《石桥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关键词:东湖落雁路 地灾 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098-04
本次工作的主要目的:对落雁路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对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对已有或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建设用地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措施和建议。
本次评估工作主要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并结合委托书要求,确定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1)基本查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尤其是不良的地质环境条件;
(2)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等特征,以及对该建设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并进行现状评估;
(3)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该建设工程是否引发加剧地质灾害,以及其对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并进行预测评估;
(4)根据地质灾害的现状、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及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项目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5)针对地质灾害特点,提出防治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1 评估工作概述
(1)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落雁路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分两段,第一段南起东湖雁中咀,沿老落雁路,穿团子山、李家大湾、先锋村东接武汉站配套工程改移道路止点;第二段西起武汉站配套工程改移道路止点,经龚家岭村东止王青路。道路全长4440 m,占地约101870.6 m2(152.8亩),项目征地范围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湖光村、先锋村、龚家岭村,平面位置见《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落雁路道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图表编号01)。评估区有多条公路与外界相通,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 交通位置图)。
(2)以往工作程度
评估区隶属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前人在该区进行了一定的地质调查、勘察工作,主要有湖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年编写的1∶2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武汉幅)》、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85年编制的1∶50000《武汉市地质图》、湖北省区调所1985年编制的1∶50000《武汉市基岩地质图》、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附录E《湖北省主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上述工作的成果资料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较详尽的基础资料。
(3)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评估项目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进行,于2009年11月8日接受任务。整个评估工作分为搜集分析资料、野外实地调查、室内说明书编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组收集了《武汉市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查报告》(1∶5万)、《武汉市地质图》(1∶5万)、《武汉市地质图系》(1∶10万)、《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2004―2015年),对工程布局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野外调查工作重点;第二阶段,项目组以委托单位提供的1∶2000武汉市落雁路道路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图为底图,对拟建场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调查,调查范围向周边各延伸25.00 m,采用专项环境地质测绘、实测剖面等手段,对评估区进行了比例1∶2000的地质测绘。调查了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野外调查工作、收集的相应地质资料达到了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为编写本评估说明提供了可靠依据。
(4)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
①评估范围
本次评估范围依据业主提供的规划用地范围进行,为全面查清建设用地地质环境条件,本次评估工作在实际规划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向两侧适当扩大,扩大距离约25.00 m,评估面积为309250.0 m2;由于评估区无明显地质灾害现象,故场区地质灾害调查范围为评估范围。
②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区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湖光村、先锋村、龚家岭村。根据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附录E《湖北省主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依据《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年―2015年)》的《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和易发程度分区图》,评估区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易发指数4.05。评估区地貌为湖积~二、三级地阶貌单元,线路南、南西部地处东湖湖区;中、东部沿线主要分布为居民区、渔场等。场区地貌较平坦、开阔,线路南西低,北东高,最高点39.60 m,最低点20.80 m,高差18.80 m,沿线湖区水深一般1.2~3.50 m,地形坡度小于10 °,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不发育;基岩主要为白垩~第三系东湖群(K-E)dn粉砂质泥岩。场区未发现断裂,地质、构造简单,岩土类型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场区属低震级地区。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于简单区。拟建工程项目为改建城市支路,属一般建设项目。
根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有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标准,确定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貌为湖积~二、三阶地地貌单元,线路南、南西部地处东湖湖区;中、东部沿线主要分布为居民区、渔场等。场区地貌较平坦、开阔,线路南西低,北东高,最高点39.60 mm,最低点20.80 mm,高差18.80 mm,沿线湖区水深一般1.2~3.50 m,地形坡度小于10°,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2)气象水文
武汉市地处我国东南季风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具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时间长、水量充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
武汉市年平均气温为15.8~17 ℃,一般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5 ℃,极端最低气温-18.1 ℃(1977年1月30日),7、8月为最热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9 ℃,最高气温常在35 ℃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为41.3 ℃(1934年8月10日)。
武汉市年降水量在1100~1450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3~5月占33%。暴雨多集中在5~8月,最大日降水量332.6 mm(1959年6月8~9日),最大年降水量2107.1 mm(1889年),最小年降水量575.9 mm(1902年)。最大风速为29.6 m/s,风向西北,最大风力为10级,大风以4月最多,9、10月最少。
2000年武汉市春旱严重,市区春旱为120年以来罕见,2月、3月全市降水量仅90.3 mm,为1880年以来最少年份,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地表干旱,地下水位下降。
2004年武汉市年降水量1572.2 mm,降水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80%,最大月降水量435.7 mm(7月),最小月降水量1.3 mm(10月)。
评估区属湖积~二、三阶地地貌单元,区内大量水域分布―东湖,土层渗透性弱,大气降水直接排向东湖,少量雨水入渗地下,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较丰富,其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3)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评估区地质环境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第四系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l)冲淤积成因的淤泥质粘土,上更新统(Q2al+pl)粘性土,零星分布人工填土(Qml),基岩主要为白垩~第三系东湖群(K-E)dn泥质粉砂岩。
①人工填土(Qml)
填土(Qml):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等,为人工堆积而成,力学性质不均匀,厚度0.50~1.00 m,该层在评估区局部分布。
②淤泥质粘土(Q4l)灰~灰褐,软~流塑,饱和,含有机质,具嗅味,夹薄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场区分布于湖区,厚度0.50~1.00 m。
③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粘性土(Q2al+pl)
粘土(Q2al+pl):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土层粘性较强,上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下部棕红色土层含灰白色高岭土条带,局部呈团块分布,局部夹粒径10~20 mm的次棱角状角砾。该层在评估区普遍分布,层厚15.00~25.00 m。
④基岩
白垩~第三系东湖群(K-E)dn泥质粉砂岩赭红色,粉粒结构,厚层状构造,岩层倾角较陡,约45°。该层在评估区呈带分布。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评估区位于秦岭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Ⅰ)桐柏―大别中间隆起(Ⅰ2)桐柏山复背斜(Ⅰ21)之新洲凹陷(Ⅰ21-3)的西南部,区域上属扬子准地台二级大地构造单元(Ⅱ)下扬子台拗(Ⅱ3),于武汉台褶带(Ⅱ31)之武汉台褶束(Ⅱ31-1)(见图3)。
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早三叠系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压性、扭性断裂。
评估区地理位置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辖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市1: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评估区周边大的褶皱和断裂自南向北依次发育有:黄龙山倒转背斜(21)、豹子懈倒转向斜(20)、富家湾扇形背斜(19)、法徐村正断层(F43)
距评估区最近的黄龙山倒转背斜(21)位于评估区西北部约1 km,法徐村正断层(F43)距离评估区>3 km。另外,据1:50000《武汉市基岩地质图》,在评估区北部约1.5 km发育有二条不明性质断裂;在评估区西部推测发育有数条断层,此类推测断层均隐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部,性质不明。
综上所述几类断层或距评估区距离较远,或隐伏地下深处,且均为古断层,未发现活动迹象,对评估区基本无影响,评估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区域稳定性较好。
武汉市地震活动频繁,但多属弱震、远震,并具有震级小、烈度偏高的特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武汉市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 g。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根据评估区内岩土工程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岩类、碎屑岩二类。
(1)松散岩类(Q)
【关键词】安全风险;安全措施;风险评估报告
1.前言
建筑业是危险性较大的行业之一,安全生产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生产”的指导原则,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理念。所有这些表明,安全生产已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保障,更是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管理的首要目标。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建设安全的总体安全状况,并明确掌握系统中各资产的风险级别或风险值,从而为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因此可以说风险评估是建立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基础,也是前期必要的工作。风险评估包括两个过程: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1][2]。风险分析是指系统化地识别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是指按给出的风险标准估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严重性。
2.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风险评估安全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脆弱性、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安全需求、残余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要对以上方面的安全要素进行识别、分析。
2.1 资产识别与赋值
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是由各种资产组成,资产的自身价值与衍生价值决定信息系统的总体价值。资产的安全程度直接反映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因此资产的价值是风险评估的对象。
本文的风险评估方法将资产主要分为硬件资产、软件资产、文档与数据、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1][2]。建设工程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建筑产品、施工人员、施工机械等。
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是界定ISMS的范围,并尽可能识别该范围内对业务过程有价值的所有事物。
资产识别与赋值阶段主要评价要素为{资产名称、责任人、范围描述、机密性值C、完整性值I、可用性值A、QC、QI、QA}。QC、QI、QA分别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权重,QC=C / (C+I+A),QI、QA类似。
2.2 识别重要资产
信息系统内部的资产很多,但决定工程安全水平的关键资产是相对有限的,在风险评估中可以根据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三个安全属性来确定资产的价值。
通常,根据实际经验,三个安全属性中最高的一个对最终的资产价值影响最大。换而言之,整体安全属性的赋值并不随着三个属性值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较高的属性值具有较大的权重。
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资产价值:
资产价值=10×Round{Log2[(2C+2I+2A)/3]}
其中,C代表机密性赋值;I代表完整性赋值;A代表可用性赋值;Round{}表示四舍五入。
从上述表达式可以发现:三个属性值每相差一,则影响相差两倍,以此来体现最高安全属性的决定性作用。在实际评估中,常常选择资产价值大于25的为重要资产。
2.3 威胁与脆弱性分析
识别并评价资产后,应识别每个资产可能面临的威胁。在识别威胁时,应该根据资产目前所处的环境条件和以前的记录情况来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一项资产可能面临多个威胁,而一个威胁也可能对不同的资产造成影响。
识别威胁的关键在于确认引发威胁的人或事物,即所谓的威胁源或威胁。建筑企业的威胁源主要是四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识别资产面临的威胁后,还应根据经验或相关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威胁发生的频率或概率。评估威胁可能性时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威胁动机和威胁能力。威胁源的能力和动机可以用极低、低、中等、高、很高(1、2、3、4、5)这五级来衡量。脆弱性,即可被威胁利用的弱点,识别主要以资产为核心,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在评估中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几乎无(1)、轻微(2)、一般(3)、严重(4)、非常严重(5)。在风险评估中,现有安全措施的识别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它也是决定资产安全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分析安全措施效力的基础上,确定威胁利用脆弱性的实际可能性。
2.4 综合风险值
资产的综合风险值是以量化的形式来衡量资产的安全水平。在计算风险值时,以威胁最主要影响资产C、I、A三安全属性所对应的系数QC、QI、QA为权重。计算方法为:
威胁的风险值(RT)=威胁的影响值(I)×威胁发生的可能性(P);
2.5 风险处理
通过前面的过程,我们得到资产的综合风险值,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管理层沟通后划定临界值来确定被评估的风险结果是可接收还是不可接收的。
对于不可接收的风险按风险数值排序或通过区间划分的方法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等级,对于风险级别高的资产应优先分配资源进行保护。
对于不可接收的风险处理方法有四种[3]:
1)风险回避,组织可以选择放弃某些业务或资产,以规避风险。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例如投标中出现明显错误或漏洞,一旦中标损失巨大,可以选择放弃中标的原则,可能会损失投标保证金,但可避免更大的损失。
2) 降低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收的程度,实际上就是设法减少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影响,途径包括:
a.减少威胁:例如降低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因素。
b.减少脆弱性:例如,通过安全教育和意识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等。
c.降低影响:例如灾难计划,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d.监测意外事件、响应,并恢复:例如应急计划和预防计划,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
3)转移风险:将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到其他责任方,是建筑行业风险管理中广泛采用的一项对策,例如,工程保险和合同转移是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
4)风险自留: 适用于别无选择、期望损失不严重、损失可准确预测、企业有短期内承受最大潜在损失的能力、机会成本很大、内部服务优良的风险。
选择风险处理方式,要根据组织运营的具体业务环境与条件来决定,总的原则就是控制措施要与特定的业务要求匹配。最佳实践是将合适的技术、恰当的风险消减策略,以及管理规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风险处理后,并不能绝对消除风险,仍然存在残余风险:
残余风险Rr =原有的风险Ro-控制R
目标:残余风险Rr≤可接收的风险Rt,力求将残余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残余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定期评审。
主要评估两方面:不可接受风险处理计划表,主要评价要素为{资产名称、责任人、威胁、脆弱点、已有控制措施、风险处理方式、优先处理等级、风险处理措施、处理人员、完成日期};残余风险评估表,主要评价要素为{资产名称、责任人、威胁、脆弱点、已有控制措施、增加的控制措施、残余威胁发生可能性、残余威胁影响程度、残余风险值}。
2.6 风险评估报告
在风险评估结束后,经过全面分析研究,应提交详细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应该包括[4]:
1) 概述,包括评估目的、方法、过程等。
2) 各种评估过程文档,包括重要资产清单、安全威胁和脆弱性清单、现有控制措施的评估等级,最终的风险评价等级、残余风险处理等。
3)推荐安全措施建议。
3.结论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施工现场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层出不群,不仅给人们带来剧痛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风险评估是工程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等诸多学科,本文的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了定性、定量的手段来确定建设工程中各个安全要素,最终衡量出建设工程的安全状况与水平,为建立安全管理体系ISMS提供基础,对建设工程的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ISO/IEC 17799: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e of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2]BS7799-2:2002.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Specific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
关键词: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V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8
1 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现状
1.1 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大一部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作用,也不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从而疏忽了对水库的管理工作。而且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也没有完善的水库管理制度,这些都是造成工作人员不关注水库工作的原因。所以在水库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完善水库管理制度,从而切实提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质量。
1.2 监管工作不到位
监管工作是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都不强,从而使得管理工作和监管工作都没有做到位,而且很多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这些问题都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带来了一定隐患。
1.3 投入资金使用不规范
资金的管理是保证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工程预算和使用,而且施工单位的会计制度也不够完善,甚至有一些部门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资金挪用,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投入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重要原因。
2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措施
2.1 重视工程施工图纸的管理
施工图纸是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理论依据,施工图纸中不仅包括了施工的相关步骤还包括了施工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数据,所以加强施工图纸的管理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在施工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施工图纸方案进行仔细筛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整图纸中的不规范之处,然后由各个部门共同审核。在得到所有部门的肯定之后才可以开展正常的工作。
2.2 重视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
施工合同是施工单位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单位签订的有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细则的重要协议。在合同的拟定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考虑到工程建设中各种突发的意外状况,然后在合同中明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工程规模较大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明确监管人员工作规范
监管工作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明确监管人员的工作规范,使得他们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管理工作。如果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是施工操作问题,监管人员都应该及时指出并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从而保证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
2.4 加强招标工作的管理
招标工作是决定施工单位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招标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保证招标的公平性,应该切实加强招标工作的管理,如果发现相关人员有接受贿赂的现象应该及时进行停职调查。
2.5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部门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法规制定安全的施工细则,以保证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安全施工。同时也应该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对在岗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追究职责进行细化,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做到安全施工,从而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
2.6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完善工程管理能够让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还能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完善工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
3 总结
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平原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在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更是尤为重要。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采取重视工程施工图纸的管理、重视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明确监管人员工作规范、加强招标工作的管理、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切实提高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沥青路面;平整度;控制措施;路面质量;公路改造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1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54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全程53cm,路面工程共分为2个合同段。设计速度为80km/h(城镇路段为60km/h),路基宽度为24.5m(穿越城镇段路基29.5m)。路面主要结构型式设计为:4cmAC-13C(胶粉改性)+6cmAC-20C(SBS改性)+6cmAC-20C+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
2 项目目标
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基层平整度(3m直尺)≤8mm;沥青面层平整度标准差差值为≤1.2mm。
为提供本项目的路面平整度,达到优质工程,本项目平整度控制目标为:基层平整度(3m直尺)≤6mm;沥青面层平整度标准差值为≤1.0mm。
3 平整度控制措施
影响道路路面平整度的因素较多,如基层的平整度、沥青粗集料的级配、混合料的温度、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等,都会影响路面平整度。本项目施工单位要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控制好路面平整度:
3.1 严格控制基层平整度
基层顶面平整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沥青面层的平整度。若基层顶面不平整将会造成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厚度不均匀,面层沥青混凝土摊铺施工时的松铺系数很难确定,碾压后的沥青混凝土达不到良好的平整度。
3.1.1 利用摊铺机铺筑底基层、基层,提高底基层、基层的平整度,从而保证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平
整度。
3.1.2 加强水泥稳定粒料的质量控制,避免基层顶面产生离析,影响基层的平整度。
3.1.3 加强底基层、基层的养护,封闭交通,防止重车行驶形成车辙,影响平整度。同时基层施工完成后,要及时撒布封层保护基层。
3.1.4 做好基层的交工验收工作,基层平整度验收不合格的路段,不得进行沥青面层施工。
3.2 认真做好沥青面层施工前的各项准备
要控制好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2.1 对施工人员、机械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3.2.2 认真做好沥青面层各种材料的料源调查,确保料源稳定,质量合格。
3.2.3 做好沥青配合比设计工作。
3.2.4 做好试验段,并提出详细的总结报告。
3.2.5 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前,要对下承层进行清理,确保清洁无杂物。
3.3 防止沥青混凝土离析
沥青混合料离析造成沥青面层的不均匀,会影响路面平整度。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3.1 混合料装车时采用三次装料法:第一次装料在近车厢前部;第二次装在车厢后部;第三次装在车厢中间。卸料时应使混合料整体卸入摊铺机中,料车顶起时应尽量一次把车厢升高到一个合适而安全的角度,使混合料尽量多地卸进摊铺机的料斗中。
3.3.2 工作人员在减少离析时首先应当在料车卸料时避免用留下足够的料斗,然后在卸料后将其与受料斗剩余的混合料一同输送到分料室中,最后使用新旧混合料进行必要的拌和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因为粗骨料过于集中而造成的离析问题。此外,工作人员在减少离析现象出现时还应当确保摊铺的连续性与均匀性,并且保证分料器运行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这一过程中数值的控制与稳定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离析现象的出现。
3.4 摊铺过程
在保证压实度的前提下,摊铺过程中提高路面平整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3.4.1 为保证路面平整度,在摊铺下面层必须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摊铺,中、上面层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施工。
3.4.2 认真控制摊铺机基准高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对存在的误差进行控制,工作人员应当努力地将每一根钢丝都进行长度的控制,从而能够确保拉力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此外,工作人员在控制基准高程时还应当努力保证钢丝绳顺直平滑,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保证摊铺机传感器滑杆与钢丝绳的接触点不变,最终能够有效地避免传感器脱落或碰落钢丝绳等现象的出现。
3.4.3 本工程提倡采用一台摊铺机,全断面摊铺。如使用两台摊铺机进行阶梯作业时,两台摊铺机必须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并且新旧程度基本一致。行驶速度、初始压实度等需要相接近,不能有较大的
差距。
3.4.4 沥青混凝土施工时保证摊铺前熨平板的温度不低于100℃,避免摊铺机起步时产生“拉毛”
现象。
3.4.5 摊铺机就位时,必须根据高程、厚度来垫熨平板方木。摊铺过程中需要调整找平装置时,必须缓慢调整。摊铺时选择适宜的振捣和振动频率。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
3.4.6 运料车驾驶员事前进行交底,确保卸料时不得撞击摊铺机,运料车被摊铺机推着保持同向移动。
3.4.7 在施工过程中务必保持摊铺机运行速度的平稳,如果摊铺速度没有得到控制则会非常严重地影响摊铺的均匀性,最终影响摊铺的平整度。
3.4.8 在摊铺施工时,关键是确保摊铺机和分料器的持续运作,从而能够保持混合料的持续送入。
3.4.9 连续摊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施工人员在对于摊铺机进行重启时,应当减少摊铺面存在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3.5 碾压过程
3.5.1 在摊铺机碾压时,最优秀的原则是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例如在设计行驶路线时,需要保证由低到高的推进方向,接下来是由边缘到中间的碾压原则。另外,施工人员为了能够切实地避免混合料出现拥堵,需要避免突然改变摊铺料的行进方向,并且严格避免急转弯和突然掉头现象的出现。在压路机的启动和停止过程中必须保证速度变化的渐变性,从而能够保证碾压的稳定性。
3.5.2 在碾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确保压路机的梯形递进,并控制好衔接段的重整距离,从而能够保证每次碾压的实际效率,并且对于震动机重叠的控制起到良好的优化效果,从而能够碾压过程的平稳性。
3.5.3 在施工中,压路机行驶速度要保持均匀、一致,严禁急刹车。压路机速度为双钢轮一般控制在2~4.5km/h,胶轮压路机宜控制在5km/h以内。沥青混凝土碾压时,双钢轮压路机必须保持均匀洒水,同时严格控制用水量且成雾状,避免黏轮现象破坏路面。
3.5.4 当天碾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表面温度尚未降至50℃以下时,不得停放机械、车辆,并防止矿料、油料和杂物撒落在沥青面层上。
3.5.5 按道路车辆的行驶方向进行摊铺、碾压作业,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表面平整度。本项目要求在进行沥青上面层施工时,必须按照道路车辆行驶的方向组织施工。
3.5.6 延长作业段落的长度,减少摊铺作业的接缝数量。
3.5.7 碾压应在沥青混合料不产生推移、发裂的情况下尽量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完成。初压时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遍速度为1.5~2.0km/h,初压温度为110℃~130℃;复压用轮胎压路机,碾压4~6遍至稳定和无明显轮迹,速度为3.5~4.5km/h,复压温度为90℃~110℃;终压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4遍,直至消除轮迹,终压温度为70℃~90℃(胶粉沥青温度有别于普通沥青)。
3.5.8 碾压机械要有专人统一指挥,严禁机械操作手随意碾压。初压、复压、终压路段要用不同的标志牌分开,避免出现过压、漏压现象发生。压路机需停机时,必须停在温度低于60℃区域,严禁停在温度较高区域,避免产生凹槽。
3.5.9 在复压结束后,质量检测员要及时用6m靠尺检测刚碾压成型的路面平整度,并做好相应记号。在终压前,压路机根据检测员的记号,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如横向或纵向平整度有问题,可采用沿横向或纵向强振2~3遍。
3.6 路面与桥涵及其他道路衔接处的处理
3.6.1 沥青路面与桥涵的衔接。桥涵施工后的高程与设计高程会有一定的偏差,在进行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摊铺作业时,钢丝绳一定要延伸到搭板上或桥头上,利用“走钢丝”的方式进行衔接段处理,提高衔接段的平整度。如果高程偏差较大时需单独进行纵向
调坡。
3.6.2 沥青路面与其他道路的衔接。在路面与其他道路的较差口处,主车道的横坡及纵坡不得改变,主车道以外的顺接部分要平顺、自然。接头部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7 接缝的处理
3.7.1 横向接缝。工作人员在进行横向接缝时可以优先的选择是平接缝,然后在摊铺部分使用切缝机来对其进行铲除,在接下来使用清水来将其清洗干净,在持续地进行接缝时还应当涂上一定数量的沥青,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压路机来进行横向的压实工作。接下来工作人员需要在每压一遍之后都向着新进行的铺层移动15cm左右,直到钢轮全部在新铺层面上再改纵向碾压,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保摊铺的平整度。
图1 摊铺机尾部需切除部分示意图
3.7.2 纵向接缝。施工人员在进行接缝工作时应当优先使用不同台数的摊铺机来进行接缝工作,能够在合理使用混合料的同时,有效地留下一部分暂时不进行碾压,然后将这一部分与摊铺层进行重叠,从而能够在进行摊铺时有效地减少缝迹的出现。
4 平整度检测
本项目3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均须进行平整度检测,检测仪器采用平整度仪,检测方法和频率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执行。
5 罚则
(1)施工单位违反本方案施工,造成路面平整度不合格的,除责令返工外,并处2~5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清退出场;(2)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违反本方案施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的,造成路面平整度不合格的,处1~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清退出场。
关键词:古丈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1前言
建设项目位于古丈县山枣乡林场村山枣溪北部海拔约325.0m山坡,周边属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估区内现状未见各类型的地质灾害,但用地区内存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条件,对建设项目造成损失,因此对古丈县公租房建设项目场地的地质灾害性进行科学评估极为重要。
2工程概况
古丈县民政避险搬迁公租房建设项目位于古丈县山枣乡林场村山枣溪北部,其占地面积4486.30m2,约为6.73亩,总建筑面积2000m2,项目包括公租房40套及水电等相关附属工程。
3地质环境
3.1气象、水文环境
评估区位于武陵山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多雨,夏季干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南西部的地表水体有山枣溪,该溪自北西往南东迳流,其河床宽3.0~5.0m,坡降5~15%,本次评估野外工作期间测得流量约19.5L/s。
3.2地形地貌
评估区一带位于湘西断褶侵蚀、剥蚀山地在南东部,建设工程区一带主要为丘陵地形。
3.3地质构造
评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南缘,属新华夏第三复式隆起带中段,即古丈复背斜南东侧、古丈—吉首断裂带中部的南东盘,区内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
3.4工程地质概况
评估区内地形条件简单,地貌类型较简单,地质构造属较简单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经现场详细调查,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类型的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5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1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
(1)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未来工程建设涉及切坡和填方,将于建设场地北侧形成相对高差1~4m,坡度约65°的边坡,切坡坡度虽较陡,但切坡高度较小,故预测评估其引发崩塌的可能性小,但存在引发滑坡的可能。
(2)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较松散的土体厚度为0~3m,成分为人工填土、强风化岩及较软的泥质粉砂岩,危害对象为坡体下部拟建的建筑物,约3栋,危险性等级为中等。
(3)泥石流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建设项目用地区一带为丘陵地形,山枣溪自南向北从评估区边缘通过,长度约300m河床较平缓,在用地区附近其坡降小于3‰。用地内切坡后的土石方量一是作为建筑材料用作回填土石料,不存在大规模弃土渣堆,物源物质不丰富,所以用地区内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其危险性小。
5.2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根据现状地质灾害分布,评估区内未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所以,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剧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3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1)可能遭受崩塌的危险性评估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没有发生过崩塌地质灾害,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也未见自然山体崩塌不稳定的危岩体,规划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的可能性小,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崩塌的危险性小。(2)可能遭受滑坡的危险性评估通过现场调查,建设项目用地评估区内未见不稳定的滑坡隐患体。规划区南部一带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其它地段可能性小。所以,预测评估规划区南部一带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其危险性中等。(3)可能遭受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属侵蚀型丘陵沟谷地貌,规划区地势相对较高,北高南低,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局部有分布,厚度小,部分地段基岩已出露,在长期暴雨的情况下,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对本工程影响小,规划区一带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泥石流的危险性小。
6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分区及防治措施建议
6.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主要是根据综合评估分区中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和防治工程难易程度确定,可分为三级。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的,防治工程复杂的划为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的,防治工程简单的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的,基本上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按照上述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分级原则,本建设工程区内可划分为1个地质灾害防治区,即次重点防治区,编号为B,需采用的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监测措施等,其中工程措施简称为“工”,生物措施简称为“生”、监测措施简称为“监”。
6.2防治措施建议
6.2.1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1)工程措施:①对切坡地段形成的人工边坡易产生崩塌地段,采用护披工程进行防护,如修建挡墙、喷锚、锚杆+网格梁等。②对边坡上的松散岩块及节理裂隙发育地段进行处理,采用锚索、锚杆等各种方法处理。(2)监测措施:对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斜坡进行监测,发现崩塌隐患,及时处理,并设置警示牌。
6.2.2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1)工程措施:对边坡采用护披工程进行防护,如放坡卸载,降低坡度与坡高;支挡,修建挡墙、喷锚、锚杆+网格梁、抗滑桩、排截水沟等。(2)生物措施:在斜坡体种植草皮、灌木等。(3)监测措施:对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斜坡进行监测,发现滑坡隐患,及时处理,并设置警示牌。
7结束语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古丈县公租房建设项目场地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其后期使用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
[2]杨顺泉等主编.《湖南地质灾害》.
基于理念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库会造成流域上游淹没现象,从而迫使大量的居民进行转移,还会引起泥沙的淤积,严重危害周边地区的水体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要大动水草,会对河流上游的历史古迹及自然景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属于建筑行业领域,具有危险性较高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很容易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体的大量聚集,容易改变周边地区的地壳结构,容易诱发地震。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要进行跨流域跨地域施工,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地下水位提高,很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土壤的沼泽化。
2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1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之前,需要勘察施工地点的周边环境,对水利工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合理的评估,在设计环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拟定相应的防治手段来减少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后果,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实现施工前的有效预防。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和生态环境两者的评估结果,实现水利建设、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三者的共同协调发展。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要对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2.2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必然经历大兴土木的过程,也就是说,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会严重影响施工地点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建立是以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基本目的。要以“谁破坏,谁治理”为基本原则,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和具体界定的范围,能够有效缓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损坏程度。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水利工程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计算以及对应的补偿手段,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中,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以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再次平衡。
2.3实现水利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管理,将水利管理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规划取水许可政策,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况,更加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更加广泛的节约用水政策,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建设。
2.5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流域整治工作,使得江河流域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然而,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幅度增加,造成江河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对原来的江河流域的分析及评估基础上,能够掌握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的影响规律,制定新的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实现江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6建立交叉学科和技术相结合的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河流的演化过程、动植物繁衍和迁徙习惯、泥沙的运移规律、环境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学科和技术结合的支撑体系,创新地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3结束语
Abstract: The study put forward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make status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proposed mining area and predict the risk leve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or aggravated by project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地质灾害;评估;预测;防治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assessment;forecast;control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44-01
1工程概况
矿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东西长23.4km,南北宽1.5~4km,面积50km2。井田位于矿区东南部,范围东南-西北走向长4.6~6.8km,北东-南西倾向宽2.7~3.4km,面积约18.35km2。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矿区属大陆性气候,夏季多阵雨,冬季少雪。最高气温30.5°C,最低气温-26°C。年降雨量152.2mm,年蒸发量2105.4mm。全年风向以西风为主,年均风速2.4m/s。
2.2 地形地貌矿区地处天山山系内之山间盆地,呈条带分布,周围高山围绕,自然坡度3-50°,局部80°以上。艾维尔沟自西向东纵穿矿区,沟底海拔标高由西向东由1900m逐步降至1724m;沟两侧为冲积阶地,宽300~800m。河谷两侧阶地上有第四系、黄土沉积,植被覆盖较差,南北两侧发育着“V”字型冲沟,沟深坡陡,基岩,植被稀少。矿区有四条沟谷较发育,发育规模基本一致,谷底切割宽度35~120m,切割深度百余米,起源于矿区以西分水岭,切割地层为侏罗系(J),延伸方向自西向东,矿区段流经长度约2-4km,沟口位于冲积阶地后缘,沟谷两岸、谷底植被覆盖较差。
2.3 地层岩性井田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为石炭系,三叠系小泉沟组,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石炭系地层在井田东部、西南部都有少量范围分布,小泉沟组仅在井田东北角有小范围出露,井田东部及东南部有大面积八道湾组地层分布,三工河组地层在井田西北部有小面积分布,西山窑组在井田西部有大面积分布,在井田中部大部分地层被第四系覆盖。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评估区属基岩山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现状条件下存在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3.2.1 崩塌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潜在崩塌地质灾害分布于艾维河两岸,其东岸为岩质岸坡,西岸为第四系含漂石卵砾石层岸坡,岸坡接近直立,高度约20-30m,岸坡存在潜在崩塌隐患,崩塌影响面积0.015km2。
评估区其它地段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2 滑坡评估区艾维河两岸岸坡虽然接近直立,但坡体无软弱滑动面及地下水的作用,因此评估区不具备滑坡的条件,现状评估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3 泥石流实地调查和访问得知,未发生过泥石流引发的人员伤亡事故。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4 地面塌陷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有采空区分布,已有采空区分布面积约0.126km2,采空区埋深小于导水裂隙带高度。现状对地面设施、人及地下采矿活动的安全造成威胁,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
3.2.5 地裂缝评估区未发现区域构造性地裂缝,所以现状条件下地裂缝灾害不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小。
3.2.6 地面沉降评估区内不存在大规模抽取地下水和油气的活动,现场调查也未发现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面沉降不发育,危害小,危险性小。
4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地面工程建设工业广场、生活区、矿区道路主要选在评估区地势较平缓地段,地面建设已基本建成,今后地面建设中不会有大挖方形成的高陡边坡,地面工程建设过程引发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的物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渣石、煤矸石和炉渣堆放;矿区地面建设已基本建成,今后排放的废渣石较少,由此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煤矸石和炉渣排放量较少,且堆放地远离低易发泥石流沟道;因此由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经现状评估、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评估区内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不发育,预测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因此工程建设遭受上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评估区内存在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其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因此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危害,其危险性大;评估区存在低易发泥石流沟谷,因此工程建设易遭受低易发泥石流的危害。
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①设计时,各类矿山生产建筑设施选址必须充分考虑矿山地下开采对建设场地稳定性的影响。采空区地段进行地面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治理以及岩土工程勘察。②地面塌陷危险性大,进行地下开采易引发地面塌陷,因此在已有永久性地面建设及河床周围进行开采必须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使永久性建设地段及河床由采煤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大区变为留设煤柱后的危险性小区,预防地面塌陷对矿山的危害。③针对崩塌地质灾害,首先在崩塌影响范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崩塌危险性大区地段,必须加强人工巡视监测,监测崩塌灾害的发生。④评估区存在低易发泥石流沟,应加强防范低易发泥石流对矿山的危害;对其自然流水沟道必须经常进行疏通,预防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公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
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大,公路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其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经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为了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避免工程建设对当地地质情况造成严重影响,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必须要结合公路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做好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1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的目的与任务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目的,即明确公路工程建设范围内,隐藏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公路工程建设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种类、等级及危害性,进而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并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1]。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为了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地点、灾害等级、诱发因素等,同时查明地质灾害可能导致的损失情况,对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整体性评估。二是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即结合公路工程的地点位置、规模,评估公路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找出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因素。三是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明确不同位置的地质灾害等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展开研究,进而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与建设安全[2]。总而言之,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关系着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建设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水文地质情况等,选择合理的地质灾害评估技术,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支撑。
2公路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关于公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其内容主要包括路基、桥梁、隧道、涵洞、挡墙、深挖、高填等勘察,通过勘察为公路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写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依据。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可以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掌握公路工程的地质情况与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工程的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充足的技术性参数,为公路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2.1工程地质测绘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工程地质测绘是主要作业内容也是基础性内容,一般来说要在公路工程初期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应用,要结合公路工程环境而言,一般情况下对于地质面貌比较简单的地质环境,可以省略大部分测绘流程,仅展开地质情况调查即可[3]。而针对地质面貌比较复杂的公路工程环境,必须严格按照流程展开工程地质测绘。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地质测绘有利于协助勘探人员,全面了解、掌握工程的地质情况,为后续施工的开展提供保障。随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发展,测绘效率逐渐提升,测绘工作量越来越小,工程地质测绘不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测绘的准确度、精确度也有所保障。总而言之,工程地质测绘是确保公路工程施工政策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通过工程地质测绘,使相关人员掌握地质信息资料,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也为其他勘察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2.2勘探和取样
在公路工程的勘探与取样中,物探、坑探与钻探是三种比较常用的技术。工作人员利用勘探作业,可以全面了解工程的地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探的目标与岩石特征,选择最佳的勘探技术。在物探、坑探、钻探三种常用勘探技术中,物探属于间接式勘探技术,相比于另外两种勘探技术,物探不仅运行速率更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与便于携带性,而且物探技术非常适用于地质测绘工作难度较大,但却亟需获得地质信息的勘探情境中[4]。通常情况下,物探与工程测绘技术是联合应用的。此外,坑探、钻探在实际勘探工作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二者均是直接式勘探技术,有利于勘探工作人员更好、更全面的掌握工程地质情况。
2.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
在公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中,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岩土工程问题的判断、评估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渗透性参数以及强度参数等[5]。原位测试需要在勘探技术的辅助下才可以进行测试,主要用于岩土勘探中的主体部分勘察。一般情况下,试样与初有环境不会出现“断层”,为了分析外界环境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一般是在原位应力作用下,测量岩土尺寸的大小,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也是原位测试最明显的优势,即具有较大典型性。相应的,室内试验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明确性的边界条件,而且在室内试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应力应变与试验条件进行调整、控制。
3公路工程环境的常见地质灾害及其评估技术
地质灾害与当地的水文地质环境、气候环境、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均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对公路工程环境常见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时,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若公路工程需要跨越矿区,则还需要对煤矿采空区调查及分析。本文对公路工程环境的常见地质灾害及其评估技术展开简单分析。
3.1崩塌
在公路工程中,崩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分为黄土崩塌与基岩崩塌,体积大小与实际水文地质情况有关。崩塌常见于河沟谷阶地、黄土丘陵高陡边坡,以及现有高速公路的开挖地带。导致崩塌的原因有很多,如地形地貌特点、地质构造特点、自然环境情况、地层岩性等等,此外地震与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也容易导致崩塌等地质灾害。关于崩塌的评估,要遵循“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评估原则,评估依据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地质变形破坏历史以及变形破坏迹象等,评估方法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历史综合分析法。
3.2滑坡
滑坡是由于岩土结构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的一种岩土体滑动现象,常见于地势落差比较大、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等地区。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诱因有很多,如地表水的侵蚀、水土流动、雨水冲刷等,滑坡是一种破坏力、威胁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关于滑坡的评估,与崩塌类似,同样要遵循“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评估原则,评估依据即岩土结构的稳定、坡脚稳定性等,评估方法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历史综合分析法等。
3.3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育黄土丘陵区,且在7月—9月份,多雨的季节,比较容易出现泥石流,一般以沟谷型稀性泥流或泥石流为主。泥石流中,通常会伴有很多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的来源,通常是周边矿区开发、修路建房工程、陡坡种植、重力堆积物等,在强降水条件下,形成泥石流,威胁工程安全。在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的评估中,要对泥石流的易发性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评估原则同样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再结合对泥石流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判断泥石流的易发性,再结合周围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农作物情况、房屋住宅情况等,评估泥石流的危害、威胁程度。
3.4黄土湿陷
黄土湿陷是黄土土质的一种工程地质性质,在受到自重或者外部载荷的情况下,黄土一旦遇水浸湿,其结构会被破坏并迅速下沉。黄土易发生湿陷,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结构问题,黄土的组成以粉粒和亲水弱的矿物质为主,属于大孔洞结构,含水量较小。黄土在干燥时,可以承受载荷而不变形,但在遇水浸湿后,土粒之间的联结性明显减弱,自身结构被破坏,而引起湿陷变形。黄土湿陷的高发时期,是4月—9月汛期与雨季,高发地区在河北、甘肃、黑龙江等地区。黄土湿陷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农田、房屋、公路等工程设施的影响。在评估工程是否具有黄土湿陷危害时,要先分析当地的土质结构,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黄土湿陷的危害等级。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十分重要,通过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可以让相关人员了解、掌握工程地质情况,并掌握有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位置等,进而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出合理的安排,科学选择施工技术,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尽可能将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水文地质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确保施工建设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雷安军.公路工程岩土勘察的基本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1):58.
[2]何维山.公路工程岩土勘察的基本技术研究[J].冶金丛刊,2019,4(17):47-48.
[3]熊耀邦.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20(1):298.
[4]魏金利.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分析[J].四川水泥,2019(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