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主要考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

第1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1.有效果,指对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评价。2.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3.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4.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能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减轻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同学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的综合素质,因为就历史课来讲它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例如:在讲到元朝铁木真灭宋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一些故事,还有关于铁木真的一些英雄事迹,每当我讲起这些故事来同学们就特别来精神,都会竖起耳朵来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作为老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时候语言就是是吸引学生们听课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斩钉截铁,这样才具有高的可行度,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这样不但同学们听了会半信半疑,而且会引起同学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让同学们赏心悦目,处于愉快的氛围中,当然会对教学产生很好效果。达到提高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历史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多年总结,精心编制的,因此其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可靠的。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现在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的教材,这本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科书不管是在导入新课时还是在课本的内容中都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在讲“推恩令”时正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推恩令这个名词,因为这个词毕竟太过抽象,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文中就以非常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讲述了这一节。这样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教材的这种编排形式,来引导同学们,使同学们对即将的要讲的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切不可像有些教师一样认为这些是次要的东西,考试也不会考,所以就直接略过,直接讲他所谓的考试内容,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就算是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老是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也难提高。因此抓住教材的特点,应用到教学策略中,并且充分合理的应用这一特点来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只限用于灌输式,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边听,这种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当然也起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同学们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例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味的去强调重点的考点,因为讲授新课并不像总复习那样需要针对考试,讲授新课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在我的教学中,除了讲课以外,我通常会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些有关历史的视频和图片,同学们当然会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是更加活跃。

再如:我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以为在历史的学习中有太多的文字,同学们总是面对枯燥的文字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讲到《》时其中的赔款银两合计为八亿九千万两白银,我让同学们计算如按当时的16两制换算成斤计算,相当于多少斤,再按2000斤为一吨换算,也即相当于多少吨白银。如果用每辆十吨的大卡车装载,要用多少辆同样的卡车才能一次装完。这样通过计算,使同学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到了《》赔款的巨额性,进一步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另外,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只有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老师才能更加清楚同学们听课的效果,同学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作为老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之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备更适合同学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历史知识系统化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也很零碎,记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就应该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穿成串使知识更加系统,通过一个线索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拉出来,这样记忆起来就能比较容易了。通常情况下历史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横向的,即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主要的大事,如:将同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另一条纵向的就是时间,如:政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经济随时间的变化等。当然还有很多小的线索,也可以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留心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发现线索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好有效教学,使其能真正的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有效教学才会如花似锦。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05).

第2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管教师的教法如何创新和学生的学法如何灵活,评价教师离不开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应对考试。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个人的反思,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应辨清各种问题的“问法”

在一些历史试题中,有些试题的问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如,“认识”“启示”“感想”“看法”“影响”“作用”“意义”等等,而同学在答卷时,往往弄不清该如何回答。我通过词典以及网上查阅、比较和结合历史学科整理,发现有些问法彼此之间是有区别的,如“认识”和“启示”,但有些问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如“影响”“意义”“作用”的意思相近。

二、学生没有注意题干的要求。容易导致答题错误

1.“据材料”

很多材料解析题或者探究题的要求是“依据”材料,或者是“据”材料来回答问题,而有些同学在做此类题时,分析到了此题考查的是考点,就直接翻到资料相关的地方进行答卷(抄),但没有注意到,回答此类问题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回答,也就是说,你回答的,必须是材料中含有的内容,没含有的内容,你就没有必要回答。同时,资料中有的内容,而在材料中有时并不含有,也就是说,你照着资料来抄,可能含有答题必须的答案,但可能会抄多。

2.“不”

在选择题的问法当中,多数是问“正确的是”或者直接问“是……”也就是说,所问的是肯定的内容是哪一个,但是,有时也会问“不是……”或者“错误的是……”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此类问题的问法是反其道而行,往往答成了肯定的问法,结果应该得分而没有得分。

3.“选做”

有一些材料解析题或探究题,有时让你选做一小题,如果两个都答,会以第一小题计分。有的同学没有注意这一要求,而是将两道小题都答了。如果第一小题答对,那损失倒不大,但是如果第一小题答错了,而第二小题又答对了,按照试卷规定,会不得分,那损失就大了。

三、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1.如何捕捉材料解析题的信息点

作为材料解析题,我们首先要分析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哪部分相关考点,如何来分析呢?我认为,首先是通过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主要内容来分析判断考查哪一方面的考点或哪一主题;其次是通过材料的“出处”来分析材料要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或哪一主题;三是综合整个材料内容来分析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或哪一主题。

2.“归纳”

在试题当中,有时会问到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某一历史的发展,或者问到某一主题在世界当中的发展,也就是关于“纵向”和“横向”的问题了,这时,我们就要善于归纳。这类问题,学生在答卷中往往容易失分。因为,在历史教材中,从总体上来说,是按照时间线索纵向安排的,但在世界史当中,总体是按照纵向来安排,可在局部是按横向来安排的。所以,我们在复习当中应该注意,“纵向”的应该注意“横向”的复习,“横向”的应该注意“纵向”的复习。其实,“横向”的也就是我们复习过程当中提到的“主题”,纵向的是我们复习过程中提到的“发展”。

3.“观点”

很多历史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不变的历史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等等,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如果让你评价、认识某一历史问题,那就要记住不能少了这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很多,如分值的多少和答案内容的多少、题的序号与防止漏题等。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认真总结,并落实于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成绩才会大幅度提高,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在历史中考的复习中。应培养学生应对开卷考试的能力

开卷并不意味着就是照书抄,而要体现对知识的应用和整合能力。那么,开卷考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政史合卷,考试时间是100分钟,试卷总分值是100分,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查阅资料,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比如建房,不备好砖瓦等材料,在建房时,一会儿缺这,一会儿缺那,何时才能把房子建起来?所以说,在复习过程中,对于知识,要有一定的识记量,且要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这样一来,并不一定每一道题都要查阅,能肯定的题可以直接解答,没有必要查阅,这样可以节省一些考试时间。

2.必须有一定的资料整合能力

要有一定的资料整合能力,就必须对知识有一定的运用能力。这好比都要盖房了,还没有拉来砖瓦等材料,而拉来了砖瓦等材料,不知砖瓦等材料如何运用也不行。而开卷考试允许带资料,这些资料就相当于砖瓦等材料,而如何来运用,这就要考虑到如何分析题干,如何解题,从而如何组织材料,即资料的整合能力。换句话说,这就是在考查我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了。

第3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一、熟悉考纲,把握方向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六、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第4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第5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20-1

笔者是一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历史人物时,课堂下总是一片沉寂,煞是难堪。我们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几乎不知道中学课本以外的其他历史知识,这种学科知识功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历史学习。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历史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但可惜的是这把金钥匙却常常被遗弃在角落里,其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一、学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为了更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历史课外阅读的现状,笔者对本校近1000名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每天阅读时间:15分钟以下的约占82%,15分钟以上的约占18%;

每周内阅读量:极少阅读的约占40%;

阅读书籍范围:课内的读物约占72%,课外的读物约占28%;

课外读物种类:历史故事、小说类约占92%,历史文献类约占8%;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岳飞传》、《三国演义》看过的约占8%,《汉武大帝》看过的约占5%,《史记》看过的几乎为0;

历史课外阅读缺乏原因:无兴趣的学生约占44%,没时间进行阅读的约占49%,其他原因的约占7%。

二、学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反思

(一)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数据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82%。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时间都是少的可怜!反思此类现象,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原因,学校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图书室仅被作为“摆设”而已。

2.家庭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把学生进行历史课外活动视为不务正业。一句话,凡是“不用考的就不准读”。而学生大多数的课外阅读都应该是在家中进行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与支持,那么课外阅读是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的。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4.课业负担偏重,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而回到家则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哪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5.年级越高历史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经常阅读历史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不同学段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尤为繁重,那些“主科”“大科”已把他们累的够呛,哪还会有时间理会历史课外阅读啊!

(二)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历史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历史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历史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给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68%,为了出历史手抄报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选择进行历史课外阅读的人占79%。

笔者反思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调查中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历史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他们对历史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围绕活动课开展了一些历史课外阅读活动。但更多的是,许多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既没有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计划,也没有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活动。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

第6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除了明确这些基本的规则与要求之外,为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果,考生还应该明确与掌握近年来我国中考历史所坚持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对备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则。下面,我们就结合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具体规则加以说明。

一、处于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的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基于新标准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初步定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但关于新标准的教师培训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为更好地达到中考目标,也为引领、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新标准,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普遍加强了对新标准的关注。通过对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对新标准关注的基本原则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中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被删减了,就不再考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旧标准中不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增加了,也暂不考查,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简言之,在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明确这一点,对使用现行教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作为考生,我们只需明确新标准删减了旧标准中的哪些知识点,因为这些被删减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是基本不会考查的。至于新标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那就主要是历史老师应研习的了。据仔细统计,与旧标准的知识点相比,新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新标准在初中历史六个学习板块所删减的知识点如下:

在2012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都对上述新标准所删减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避,以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在第一届使用新标准教科书的学生毕业前,这一规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考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一般不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历史有六大学习板块,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繁多,而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又较轻,所以每年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很有限的。有些地方的历史中考,还与思想品德、地理合卷,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就更少。这种“内容多而考题少”的历史中考特点,就决定了中考历史必须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连年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是基本上不会出现的。一般说来,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也不会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覆盖面,考查更多的重要历史内容。

关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任一地区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加以证明。这一规则可促使师生加强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研究,可让师生明确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提问角度、答案特点,可让学生自觉回避近三年所考过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复习的针对性与效果。对于中考历史“年度回避”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年度回避”的知识点的大小,一般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点为标准。下面我们以“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年度回避”情况。该题及其答案如下: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1)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2)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该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

第7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思考

这里的“历史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历史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通常也称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课程教学等。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相对边缘化。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历史教学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

困惑一:中考要求与认识间的矛盾

中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未来求学的重要参照。中考的总分为750分,历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开卷、与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现。由此可见,在考试指挥棒“指点江山”的现实下,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抄,所以平常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没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行。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忽视了平常教与学的积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书、考中翻书。真的可以这样吗?纵观2007年以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中考关于历史的考察有明确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知识传承与资鉴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价值、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个角度看,考试本身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构建起学科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没有掌握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他们很难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几年重庆市中考历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困惑二:学生喜欢历史与不喜欢历史课的矛盾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他们爱看历史剧、历史小说,他们愿意听易中天、袁腾飞……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并不爱上历史课!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许多人看来,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情,在旧纸堆中翻找陈旧的知识,并将其分割为时间、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于是,历史的丰满与美感被肢解,原本灵动的历史成为生硬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罗列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偏离主题,讲故事说闲文;有的教师对照考点勾划要点,要求当堂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喜欢?当然,也有似乎很不错的教学:课件精美、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然而刻意的热闹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没有多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漠了。对此,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教学怎么了?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学?我们的教学到底该给学生们什么?

这样的困惑许多一线教师都有,当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变,怎么做?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遵循历史教学的价值准则,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历史教学。

二、回归学科本源,做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本源和价值是什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看来,历史贵在启示后人,启发人生智慧,资鉴明智,进行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对历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1]历史的价值在于能服务人生。历史的本源和价值就是:以史启智,服务人生。

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必须从历史本源入手。教师要常追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干什么?这节课的灵魂和主线是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深入思考,把握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用思想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对学生才更有意义。

1.遵循历史之“道”,用智慧引领课堂

所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学科的智慧、素养与价值,它隐含在历史事件之中。教师要分析、感悟并提炼历史之“道”,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立意高远、讲求主旨,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取汲取智慧。这就是专家所言:课堂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引领![2]

历史的价值与智慧无处不在,认识原始文化不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类、他们怎么生活,还在于了解认识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伟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学习、善借鉴、敢创新,更在于它遵循规律从国情出发……历史的智慧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延续的线。例如,该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曾说:“……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3]中国近代史的基调是痛苦的,那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断地抗争、探索、突围、解困……一节课、一个主题、一段历史,只有按这样的立意去思考、建构,三维目标才能融为一体而生成有灵魂、有智慧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的无穷魅力,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学之“术”,用精彩助推学习

第8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关键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4

一、近五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 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必做题包括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5分,选做题要求学生从4道选修题中选出一道做答。

从选择题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字型选择题会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非选择题上看,近五年两道必做题基本上都是一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一道为开放性试题。

选做题通常选取与教材关联程度不大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

2.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稳定

全国课标卷1卷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单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基本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点。

3. 命题注重考查“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

纵观近五年高考试题,无论试题载体形式、设问的角度、考查的知识点怎样变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宗旨岿然不动。近五年全国课标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以主干基础知识为素材,考查学生知R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辨析和认知能力,考查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史实论证、理性批判的能力。

4. 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

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取材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为拓展命题资源,《考试大纲》还特别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会选用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新材料。

5. 命题体现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关注昨天,更应该关注今天。历史学科的价值在于能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既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后期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方法浅谈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后期两个月的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国家新课程考试大纲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

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挖掘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复习的必由之路。

2. 注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与专题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注重把握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现实价值,了解其世界意义等。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以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与历史探究能力。

3. 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指导

如开放性试题中的评述观点题一般常规答题步骤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观点明确);第二步,结合史实论证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史实可以根据材料,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4. 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观察、理解、归纳、概括、分析、阐释、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并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5. 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日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等。

(2)重大周年纪念问题,如2017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年份后两位是07或17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时间,如年份后两位是06或16、08或18的事件等。

6. 加强学习质量监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定时训练,监控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发展情况,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复习策略,指导教学进程。可以采用整体综合训练,也可以采用专项训练,如选择题专项、非选择题专项、热点问题专项等。以此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要点齐全,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史论结合,使用历史学科语言,避免文学化语言。加强学生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填涂规范正确,书写工整,书写字体大小适中,答题不超出指定区域,答案形式上要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整洁化,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分。

第9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教育局和学校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景,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向45分钟要质量,使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圆满完成。为了立足此刻,放眼未来,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景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进取参加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展示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基本做到了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上讲台,以和蔼、简便、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上好每节课。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世界历史知识。

  二、认真备好每节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并且备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拟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及资料进行精心的安排,认真编写好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在每一课上课前,认真备齐相关的教学资料、地图、教具等,都做到了“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进取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升学考试时,题目灵活,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要有针对性。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点和兴趣点的问题,注重学生学科本事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本事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九年级学生比较喜爱历史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存在着抄袭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颇见成效。可是,由于后进生面较大,考试成绩不够梦想,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趣味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忙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忙他们找出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我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习世界历史之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景,使家长了解情景,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认真批改作业。九年级的历史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基础训练》。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常常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上网查阅实用性强的题目,力求每一次练习都到达目的。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认真批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景,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给予合理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景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七、全力备战中考,效果明显。在完成九年级新课教学的基础上,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资料进行了全面复习。第一步,扣住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复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复习了世界古代、近现代历史以及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第二步,结合《指导丛书》进行复习、训练;第三步,结合训练题目进行复习;第四步,再回归到课本;最终,进行中考冲刺。

  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基本圆满完成。但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真空的部分等。今后,应注意扬长避短,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一、认真踏实地落实常规管理

  在落实常规管理方面我坚持教研与教学同步,为教学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抓“四坚持”:

  1、坚持每周星期二上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

  2、坚持参加教师赛课。

  3、坚持听评课。

  4、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

  二、长期不懈抓教研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我校的课改,正在探索新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较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发展育新人。

  由于大伙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这个教研组是很团结、很和谐而凝聚力的,大家在一起共事都感到很快乐,遇到事情一起想办法,一起分担,一起享受,就像亲热的一家人一样。

  四、加强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教研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重点,促进教师开发教学潜能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依托本校的资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本组的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列同类学校前茅,并在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高三已经走完一半了,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为自己的业务进一步提高积累经验,所以要在这一学期结束之际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确定目标。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已经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班情,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和学习现状,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符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力争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学得好。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始,必须把这一铺垫工作做好做实。

  二、认真备课。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首先备好课,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一学期历史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同时也要求老师要系统的备课,为了上好我所教的历史课,我在我们高三年级历史组其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备课既包括备教学内容,也包括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的内容,为此,我们每天必须翻阅十几种教学参考书和其他的教学辅导资料,从中汲取养分,以期把每节新课备得更加完美,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超前听课。

  作为年轻的老师,由于自己教学实践比较短,经验就显得明显不足,为了讲好每一节课,我基本上是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要超前听我们历史组其他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目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评课,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大大的缩短了自己的工作适应期,使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超前听课,备课的作用显而易见,它在我的成长路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四、提前试讲。

  在做好其他的教学准备环节之后,因为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必须自己找一个空教室或别的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多次的试讲,通过试讲,我可以发现我的板书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逐一进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进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自信。

  五、系统讲题。

  要想搞好历史教学工作,除了搞好常规教学以外,还必须对学生辅之以练习,以达到温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期间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少错误,这就牵涉到如何跟学生讲题的问题。我觉得试题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就是要通过试题教给学生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一种普遍的规律,对于试题本身倒是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高考是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的,至多是把我们平时的试题进行改编,变种,重新进行整合。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试题来掌握应付考试的所有技能。为此,我在讲题的时候,逢做必讲,每道题都讲,很简单的试题我可以把它进行改编,进而把周边的知识也可以带一下,这样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较难的试题就必须讲精讲透,要从各种角度跟学生进行分析,你要跟学生明确的指出来,不能含糊,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下答案就可以了。讲完一道试题,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小结,以期把这一种类型的试题的规律分析给学生看,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这样的效果蛮好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