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计算机入门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入门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入门技术

第1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就业 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人才需求信息调查,职位需求电子信息类排在前五位。虽然计算机类人才短缺,但计算机专业整体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首先,IT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其次,众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真是应验了那句俗话:“出口畅则入口旺。”面对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各高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学校转变工作观念,调整教学,进行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角度出发,遵从市场导向,提高实践技能,强化毕业生的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

1.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求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非常高,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收入的大型企业。随着高校扩招,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现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不如前,就业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

各高校在主动跑市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时候,往往忽略了自身知识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呆板,动手能力(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最基础的入门证,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日显突出和必要。

2.原有的知识体系分析

调查分析得知,大多数学院的课程体系沿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式模式,并且内容方面更是本科的浓缩,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弱,与生产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各职业院校间,专业设置雷同度高。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开设的课程重复度高。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基础能力要求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硬件调试、安装与维护。在开设课程时,一些学院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管理与维护”、“计算机集成技术”等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组建与管理能力。事实上,结果证明,学生学习了很多重复性知识,但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应能力要求的工作。

3.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所学的课程能够满足专业核心的技能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很多人认为: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可以轻松过往,这样的认知结果是可想而知。教师要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课程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好相关的课程,使他们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设置课程要分析就业趋势,找准方向,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主要去向是企业。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市场调查,走访企业。不仅要了解企业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且要知道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规范,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和知识扩展。

模块化教学,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模块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明确目的,由浅入深,配合项目教学,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

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对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的状况,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4.学习内容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老生常谈,但人们总是谈得多,做得少。学习内容只是纸上谈兵,走出去只是学生的幻想。顶岗实习应该成为时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该普及。

加大“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体验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有效地缩短同用人单位实际用人标准间的距离。

第2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 OpenGL 3D模型 计算机图形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1 3D模型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3D建模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3D建模技术在建模方法、建模对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费时费力的基于集合的手动建模,发展到了运用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等多种方法,对比较复杂的人脸、肢体进行3D建模。利用3D建模技术精确地描绘现实事物以实现3D物体的真实再现,进而为用户创造一个身临其境,形象逼真的环境。

现在,3D模型已经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在医疗行业使用它们制作器官的精确模型;电影行业将它们用于活动的人物、物体以及现实电影;视频游戏产业将它们作为计算机与视频游戏中的资源;在科学领域将它们作为化合物的精确模型;建筑业将它们用来展示提议的建筑物或者风景表现;工程界将它们用于设计新设备、交通工具、结构以及其它应用领域;在最近几十年,地球科学领域开始构建3D地质模型。

3D模型本身是不可见的,可以根据简单的线框在不同细节层次渲染的或者用不同方法进行明暗描绘。但是,许多3D模型使用纹理进行覆盖,将纹理排列放到3D模型上的过程称作纹理映射。纹理就是一个图像,但是它可以让模型更加细致并且看起来更加真实。例如,一个人的3D模型如果带有皮肤与服装的纹理那么看起来就比简单的单色模型或者是线框模型更加真实。

3D模型经常做成动画。例如,在故事片电影以及计算机与视频游戏中大量地应用3D模型,它们可以在3D建模工具中使用或者单独使用。为了容易形成动画,通常在模型中加入一些额外的数据。例如,一些人类或者动物的3D模型中有完整的骨骼系统,这样运动时看起来会更加真实,并且可以通过关节与骨骼控制运动。

2 3D建模系统功能需求

3D建模系统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电影特效、可视化等领域。3D建模系统主要用于模拟真实场景。本课题研究的3D建模系统主要用于几何物体的模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1)场景逼真性

真实感和逼真性是3D物体建模和自然景物模拟最基本和重要的特性,也是该系统的最基本要求。

(2)系统实时性

由于第一个需求的存在,3D建模中想要得到真实度较高的渲染效果,需要大量模型在场景中存在的情况。

3 3D建模系统基本构架

该系统是在Windows 7平台上,基于OpenGL图形库开发,用于3D建模的系统。本系统也需要用数学理论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图形模块中我们需要经常进行坐标转换,从模型坐标到全局坐标再到视点坐标,最后到单位坐标之间的转换,都牵涉到坐标的变化。要实现坐标转换,就牵涉到数学中有关矩阵的知识。3D建模系统的基础模块是数学基础模块。数据基础模块封装了基本的2D和3D几何代数操作。

核心模块中,系统控制模块是唯一被授权和系统的所有模块进行交互的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流程的控制和操作。系统启动后,系统控制模块掌握系统操纵权,由它负责调用和启动其它模块,同时负责用户和系统的交互,为用户和其它模块之间提供信息传递和效应。场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系统整个场景的管理和组织。

4 3D建模系统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进步,3D建模的未来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像背景里提到的电影、动漫、建筑都会应用到这一系统。由于3D建模技术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尽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掌握技术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不过能够有这么多人愿意掌握这门技术,相信未来的建模技术人才也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建模技术的未来发展之路一定很光明,未来的建模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并趋于完善,更加神奇的模型也将出现在人们眼前。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专业定位不准确

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主要侧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素养,能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用和研究的通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生要完成大量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虽然所学知识面面俱到,但每门课程的学习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很大的脱节。

1.2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相似度较高,培养模式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理论传授和上机操作的模式。有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几乎一致,选用教材及教学重难点也都基本相同。另外,许多院校虽设有嵌入式、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但各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却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专业和教学特色。

1.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为维持教学的稳定性,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调整时间一般设为四年调整一次,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容易出现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设备陈旧等现象。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设置相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发展所需人才,并为社会服务。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通过对社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岗位及IT企业的广泛凋研,并结合相关专家的分析意见和建议,本文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厚基础、会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提出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3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就业岗位能力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整合,将专业培养过程划分成三个模块来完成,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后续课程或项目应用需求,倒推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来确定。具体内容如下:

3.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模块”

这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和方向。其中,大一学年是专业学习的入门阶段,主要任务是一些公共基础课以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中国文化导论、计算机导论、C语言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课讲授;大二学年是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完成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和设计能力。课程安排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其中实验课的课时应不低于全部课程的70%,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3.2第二阶段,“专业技能模块”

这一阶段是专业学习的关键性阶段,安排在大三学年,需要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分析设计能力。教学模式则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又称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师生共同组成若干个项目开发组,教师相当于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承接以及任务的、指导、监督与控制等工作,学生则相当于项目组成员,负责项目的实际开发、操作、调试等工作。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沟通、协作的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除了引入项目教学法,此阶段的学习还要以学科竞赛为教学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3.3第三阶段,“核心技能模块”

这一阶段安排在大三暑假和大四上学年,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完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并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也可以根据就业去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这一阶段需要加强职业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要突出“专”和“新”的特点,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

4结论

第4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转眼间,我在茂名市交通技工学校任教已有5年之久了,在我每一年担任的教学课程中都少不了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我也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如下是我在这5年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理论与实操需要互相结合、要讲究同步

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周共六节课程。其中两节是理论,四节是实操。也就是说上完理论课,接后的就是实操课。所以我们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或者是在每周备课的时候,甚至是在上理论课的时候,都必须时刻保证所上的理论内容要使得紧接着要上的实操课有所操作,而不能在上了两节理论课之后的实操课中,学生什么操作内容也没。即使在理论课中,不但要上只是理论的内容,也要上一些需动手实操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浪费实操课程的时间。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不能够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目录的内容按“部”就“搬”那样来教学,而是应该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学习情况、学习内容的侧重点等的实际情况调配好理论与实操课程,这样才会得到“教”而“学”,“学”就“会”的效果。

二、要重视计算机的入门基础,即需注重指法(英文打字)、字根、五笔输入法的重要性

首先,指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以后字根、五笔打字的效果和速度,还关系到以后学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效果和组合键的正确使用。其次,字根的熟练与否,是五笔输入法的关键,不会字根就不会打五笔。再次,五笔打字与以后文本录入或学计算机的其他操作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汉字输入法是不止五笔输入这一种,但是比较之下输入速度最快的还是五笔输入法。所以说,我们不可以对基础掉以轻心。

三、要煅练同学们的耐心和恒心

练指法对同学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很枯燥无味的事情,练来练去的无非就是这二十六个字母和一些标点符号,同学们刚开始也不知道练这指法有什么用。很快地,他们就不想去练习了,在那里乱搞其他的,或者干脆就坐着。那么,首先,教师要让同学们知道练指法的重要性,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练指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次,就是要鼓励同学多练、勤练。老师应该尽量更换指法练习的应用软件,练习的时候还可以找一些具有娱乐性的练习(如吃苹果打英文字或调皮地鼠打英文字母等)来调动同学们练习指法的积极性,尽量驱走他们枯燥无味的心理,煅练他们不烦、不厌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甚至,可以找几个同学一起进行指法比赛或者用指法游戏来测试他们的速度,借以挫挫他们的税气和提高他们的兴致。

四、要鼓励同学们多动手、多练习

我发觉大部分的老师教同学们打五笔字根的时候都是发动同学们拿着字根表无时无刻地背字根。我不主张同学们背字根,我不支持学习计算机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我主张的是:同学们应该通过打字根的方法来记字根。根据字根分布规律去打字根,很快地就会把字根牢牢地记住了,然后,再多打多练就会很快熟练字根。我为什么不主张背字根,而是主张把字根硬打熟呢?因为,背字根有以下几个闭端:首先,就算你已把字根背得滚瓜烂熟的,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打字,也不背字根,那么很快地又会把字根完全忘记掉,那样又要重新背字根。其次,把字根背熟的话在打字的时候要一边打字,一边反复一句又一句地背字根,每背一句字根又要想这句字根中是否包含了需要的字根在里面。背字根时要花时间,想字根时也要花时间,总的来算花的时间就会更多,打起字来速度就会慢下来了。再次,字根口诀中的字根并不齐全,口诀中字根只是包含着一部分简单、易见的字根,还有一小部分少见、但是一些经常用的字根,口诀中根本就没有的,所以说,背字根是不能全面的熟练掌握字根的 但打字根就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令同学们觉得要硬打熟字根很难很难,所以刚开始就退缩了。其实不然,字根的分布也有它的规律的。只要你掌握规律,根据字根分布规律一次、二次、三次……多次地反复练习之后,很快地就可以把字根打熟了。而且只要你一旦把字根打熟之后,那字根就会永远牢牢地记在你的脑中,熟在你的手上。打字的时候只要你一看到字或字根,一分一秒都不用想你就可以马上顺手地打出来。另外,打熟字根的优点就在于:越打越熟,越打越快。这就是我主张同学们多动手、多练习的原因和好处。

其实,对于计算机其它任何的操作也同样需要多动手练习,计算机关键是在于多用、多练。用得多了,操作得多了,不会的也就会了,不熟的也就熟了。

五、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同学们新的操作、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能举例的尽量要举例,而且要尽可能举一些与周边生活或某工作行业中常见的贴近例子,尽量的要让同学们知道知识点的用途,可以用在哪里,是用在生活中还是用在某行业中,怎么个用法,那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对于某些实在是懒惰、不爱学习,哄不了,也诱导不了的同学,必要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的也可以给这些“另类”的同学施加一些压力。

第5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逻辑;系统能力;EDA;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48-02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逻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后续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与电子类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类课程应该有所区别。本文从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逻辑》课程的内容调整等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做法。

一、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内涵与相关课程体系

计算机系统能力指的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调优和检错的能力[1]。从本科教学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需要包括如下内容:

1.培养学生建立起单机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的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

2.理解高级语言程序与指令集结构(ISA)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譬如高级语言语句与具体指令的对应关系、变量(常量)在机器中的表示和存放、嵌套和递归等机制在指令级的实现、堆/栈的结构和动态存储分配机制、程序中的I/O操作和涉及到的系统调用过程等等内容。

3.理解指令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包括算术逻辑运算部件以及运算指令执行过程、层次化存储结构(Cache、TLB、RAID等)以及访存过程、I/O结构(I/O外设和接口、BUS、网络等)以及I/O过程等。

4.理解构成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电路特性和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布尔代数、逻辑门电路、FPGA和HDL以及集成电路的功耗、延时等概念。

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课程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下,全方位系统地构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案,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将计算机系统讲深讲透。

二、《数字逻辑》课程教改的几点举措

1.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整体系统观,使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逻辑》这门课程在系统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底层,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对计算机系统底层硬件运行过程的理解。因此,需要在培养计算机系统能力的总体目标下,统一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可以采取从底层到高层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也可以采取从高层到底层自顶向下的课程体系,还可以先从高层(应用程序与算法)和底层逻辑电路两头开始,再到中间核心层的课程体系结构。

2.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授课内容面向后续课程的教学,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可以选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后续硬件类课程的内容作为电路设计案例。通过这样的案例设计,不仅巩固了课程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由于《数字逻辑》与其它硬件系列课程如《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内容联系紧密,相互交叉,因此,需要统一规划协同相关内容,避免重复。

3.突出课程教学重点,简化但不摒弃器件原理等基础知识。《数字逻辑》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介绍器件应用和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由于受到总课时的限制,对涉及到器件工作原理和其内部电路结构的内容需要简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简化并不是简单地摒弃,对于课程学习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必须有所交代和介绍。由于计算机专业大都不开设《模拟电子技术》之类的工科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于分立元件及其内部工作原理知之甚少,这并不利于《数字逻辑》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需要对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简单门电路的工作原理有所交代。在遴选教材时,可以选择以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应用为主、适当兼顾器件基础知识的教材;而那些以分立元件为主、过多强调内部工作原理的教材则不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4.充分利用EDA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数字系统的能力,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随着现代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与实验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EDA技术引入到《数字逻辑》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3],用硬件描述语言等完成数字系统设计,然后由计算机将设计文件进行编译化简、综合、优化布局和仿真,最终完成逻辑编译过程,从而得到和硬件实验十分接近的最终实验结果。基于EDA技术的实验简化了传统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在硬件连接过程中的消耗,节约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将EDA技术引入到《数字逻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时,不要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以系统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从培养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认识EDA技术对于后续课程学习和系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已经以EDA设计知识为基础,在FPGA实验板上设计流水线CPU和I/O电路,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字系统设计和CPU设计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学习,逐步让学生完成一整计算机的设计,包括在FPGA实验板上独立设计CPU,完成基本的MIPS指令(多周期CPU方式),进而借助于板上SRAM,在设计完成的机器上实现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可以看出,《数字逻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使用HDL语言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的分工与衔接关系,为分析理解操作系统功能或开发操作系统软件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FPGA技术和EDA技术的应用普及,数字系统的设计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基于硬件描述语言,在FPGA实验板可以设计验证基本逻辑门电路,进而到各种复杂程度不一的数字系统,直至在FPGA实验板设计验证完整的CPU和I/O电路,实现计算机系统硬件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完成计算机指令系统、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建立单机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的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从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能力。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初学《数字逻辑》这门课程时,缺乏一些前导课程的学习,需要讲授较多的理论知识,对于硬件描述语言的学习和数字系统的设计验证则不可能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完成,因此,可以考虑单独设置一门数字系统设计类型的实践课程,作为《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内容,在FPGA实验板上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从简单数字系统到完整的CPU和I/O电路的设计验证,为后续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春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美]M.Morris Mano,Charles R.Kime,著.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M].邝继顺,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刘新元,谢柏青.改革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56-157.

[4]刘浩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谈提高钳工中级理论考证通过率

文/张富建

摘?要:钳工中级证理论无纸化考核模式下,题型的改变和题量加大及题库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很多学生理论考试不及格。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提高钳工中级证理论考试及格率。

关键词 :无纸化?钳工?考证?通过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资格考试已相继采用无纸化考试。所谓无纸化考试通常是指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考试。以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例,由于无纸化考试具有能确保考试客观、公正及准时,节约成本、保密性高,方便考生应考等传统考试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钳工、数控加工等大部分职业技能理论鉴定已经采用了无纸化考核。计算机操作员(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CAD)等资格证也逐步采用ATA e-Testing平台进行无纸化考核。

一、现状分析

1.考核现状

钳工主要是用手工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一个工种,应用在机械加工方法不方便或难以解决的场合。钳工中级证书是机电(机械)、模具等专业学生毕业必备的专业技能证书。该证书的技能鉴定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训操作考试两部分,学生必须在这两个模块的考试中都合格才能取得证书。目前钳工中级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钳工理论与实操》,对考证的指导性强,针对性强,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训操作考试及格率较高。

在最新的广州市技能鉴定钳工中级证理论试题中,知识点包括:安全文明知识、职业道德知识、车钳相关知识、传动知识、金属知识、公差知识、量具知识、制图知识、液压知识、装配知识等,还有企业生产管理、电工、压缩机、泵、内燃机及其他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内容,甚至对8S管理、ISO标准、企业诚实守信、企业文化方针、法律法规等方面也提出了考核要求,最后两部分内容超过20%的比例。理论考试采用无纸化考核后,题型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取消了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主观题,从题型来看,降低了难度,但是由于每份试卷题量的增加,题库量也相应增加。考试的知识面广了,虽然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有所降低,但是考证知识点可谓面面俱到,特别是刚刚采用无纸化考试或考试题库内容更新之后,理论考试合格率普遍偏低。

2.学生现状

这些年来,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不强。随着先进的机械设备的不断涌现,现代化机械加工技术冲击着钳工的手工操作,靠手工作业花费时间又多,钳工的前途也受到质疑。上学期对本校机电(机械维修方向)专业的学生调查统计发现,20%的学生知道考钳工中级证实际情况后,不愿意学钳工,希望转电工或自动化(PLC)方向。钳工理论考核难道加大,钳工实操考试又消耗体力,又脏又累,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考验学生的吃苦耐劳以及敬业精神。

无纸化考试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考试是大势所趋。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更好方法来提高钳工中级考证的通过率。笔者多次指导学生参加钳工中级考证,在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借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二、对策研究

1.学生方面:入好门

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其钳工理论知识、钳工操作技能几近空白。学生刚接触钳工技术课程,如何上好第一次课显得很重要。他们也很想了解这门课是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

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今天,生产技术逐步由各种手工工具发展到机械化制造和装配。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其原因是:画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至今尚无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全部代替;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艺作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其次,钳工是工业生产中一门独立的不可缺少的工种。钳工工具简单,操作灵活,可以完成用机械加工不方便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在自动化生产的今天,钳工地位依然重要。

再次,把学好这门技术对今后就业的前景告诉学生:钳工好就业,收入堪比白领。一旦学生们对就业前途有了认识,对一门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起来更有动力,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要告诉学生考证的重要性。拿到证书才有机会得到企业的青睐,想毕业也必须考取证书,让学生有压力感。

2.教师层面:不变应万变

首先,任课教师自身要加深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要加深对辅导资料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充分做到“吃透”教材。也要分析钳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梳理考证大纲、考证知识点,使教学内容与考证知识点内容一致。开课前在教研组组织下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授课计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一门新课的时候,还是比较认真的,他们希望能有所收获。所以笔者在学生刚入门的时候尽量放慢讲课速度,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至少要讲两遍,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是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授,让他们在这门技术课上找回自信。

再次,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场、互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例如在讲述装配知识的时候,借助PRO/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形象地模拟装配过程,装配的爆炸视图可以直观地演示装配中各个零件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更清楚理解装配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针对理论考试的知识面,任课教师要联合相关学科教师,结合钳工工种相关知识,编撰出各种考试知识点的复习资料;平时也注意收集历次考题,梳理考题内容,进行分类,并编辑成册供学生参考复习。考证前,根据考证大纲进行分模块辅导,分模块安排考前强化训练,有条件的可开设第二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组织学生模拟考试,最好把最近几期的考试题做一遍,让学生提前进入考试状态,提前适应考试模式,也可以应付重复出现的题目,每一次模拟考后总结改进,根据考生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班主任层面:密切配合

首先,班主任要在不同场合对学生强调考取证书的重要性,不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营造浓烈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其次,要保证学生的考证通过率。班主任要协助抓好学生的出勤率,对于一些无心向学经常旷课的学生,要借助于班主任的力量让他们重返课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及时转变过来。

再次,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自觉地把考证压力转化成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理论考试。

最后,做好考证动员、协助做好学生参加考前强化训练的组织工作等。

4.学校层面:协调统筹

首先,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点及最新颁布的“国家鉴定题库”来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设计出体现理论与实操一体化的钳工中级证书考试辅导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其次,考试知识面涉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设备管理等涉及的考试知识点,相关任课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讲授。

再次,在学习管理制度上给予配合,例如考证合格率与课酬、评先挂钩;同时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优先选择同时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有一定专业理论综合知识及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等。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了解到企业对钳工工作的要求,也使学生开阔眼界,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让学生自觉地下意识努力学习。

5.主管部门层面:政策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与教育厅(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情况,将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并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四门核心专业课程成绩均达到合格以上分数方能视为理论成绩合格,并以此作为“双证书”模式的报考必要条件(具体见:《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穗人社发〔2013〕52号)等等。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工作规程进一步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生“免考”理论。

6.其他方面:注意事项

首先,无纸化考核与传统的考试方式在答题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考生考前要学会熟练操作无纸化考核系统,要认真了解对同一场考试不同考生的试题顺序随机排序,掌握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等的作答要求等。

其次,要养成读题、答题认真细致的习惯,提前适应无纸化计算机操作考试环境。

再次,要带齐身份证、准考证等按时赴考。登录进入考试系统后,要先看清楚界面显示信息是否与本人信息一致。在考试过程当中,要把控好时间,掌握做题技巧,先易后难作答。答题完毕要认真检查等,也要有“会的全都对,蒙的全都对”的良好心态。题目都是客观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切忌留空白。

三、小结

第7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对策 课程技能鉴定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不但提供了强大的共享信息的功能,而且其无国界、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也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便利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利用该技术与方法进行商务活动。随着商务风潮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公司连上Internet进行各项业务,相应的,对高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高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状况已不能适应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应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建立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们计算机教研组在本学期主要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写成此文,望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校开展的专业现代化建设中,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过硬操作技能的一线工人”作为此次改革的目标。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全体师生有没有充分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有悖于我们的改革目标,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我们职教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是我们职教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是为中职计算机班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计算机网络实验之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置不能满足于部分实验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有一个综合布线实验室与一个网络实验室,但这两个实验室都只有50平方米左右,一次最多能容纳30个学生进行实验,而每一届的学生数都在2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另外,网络实验室主机的配置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急需扩充与更新。

2.计算机实验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实验课只是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内容衔接不够好,就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消化不良,上机作业难以完成,进而使学习兴趣逐渐淡漠,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软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很容易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而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

4.实验室的管理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

学生上机实验的自由受到限制,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机实践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消化理论知识、感知计算机性能的有效途径,因此上机时间必须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实验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上机是统一时间,整班上机,内容统一安排。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刚刚入门、有的则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封闭式的管理使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受到了限制。

三、计算机网络实验改革措施

1.把计算机课程放在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性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已十分重视计算机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显然无法适应席卷而来的信息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课时的安排、教学、实验人员的配备,还是计算机设备的物质投入等方面都要把计算机的实验教学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同时计算机实验教学要以此为基础,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则教学就易于进行。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日益浓厚,计算机课程必然会成为高校学生最喜欢选修、最热门、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2.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环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理论性的概念、命令比较多,而且人机界面及人机交互的内容更多,若仍沿用口头语言和板书方式去教学,则不仅教师难讲,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学习该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制的CAI辅助教学课件和一些同类型的教学软件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进行教学,使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这种多维立体的教学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另外,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学生可利用一定的输入、输出设备,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人机交互作用是计算机媒体所特有的,其准确、逼真的效果也是其他单向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

3.革新计算机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而上机实践更是学好计算机课程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把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逼真的图、文、声并茂的多维立体信息,这种作用是任何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但是计算机实验课如何进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传统的做法是统一时间,学生整班上机,指导老师布置好学生每次上机的实验内容,并针对各个章节的特点,拟出一些上机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学生可在全天候自由上机,内容可根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自行决定,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固有的强大的学习潜能,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围绕实验教学改革来进行,如何在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搞好计算机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鉴此,笔者认为,一要加强计算机实验人员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中存在着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此外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承担繁杂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助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原因导致实验队伍的不够稳定,为此,要把热爱计算机实验岗位、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吃苦献身精神的人员抽调充实到计算机实验岗位,并在工资、奖金、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相应的待遇,从各个方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对现有实验人员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计算机实验队伍。二要对实验的计算机设备加强维护和管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在这方面要完善实验教学评估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对是否达到规定的实验教学时数和设备的年使用时数,要制定出一套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更新实验教学人员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设备“用坏”总比“放坏”好。三要加大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为此,高校必须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逐步更新部分设备,起码做到实验室的设备不能落后于一般社会领域的设备,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较为前沿的计算机技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5.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理论课程与网络实验总是分开设立,或者实验仅是穿插在其中的点缀。计算机网络实验涉及了计算机系统的构架、应用、编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不仅与硬件环境有关,也与软件环境有关。因此,不应只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附属实验,而应该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应具备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补充材料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Microsoft Corporat ion MCSE制胜宝典IIS4.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图像 音频 视频 教学改革

Reform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Material Processing Teaching of Public Optional Courses

Yan FU

(Youth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Computer fundamentals offered in college focus on teaching office document processing, dealing with such problems as image, video and voice among other integration processing problems used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work. When we encounter such problems, we’re at a loss what to do.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ultimedia material processing teaching of public optional courses 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d, with media, word, image, audio and video among other multimedia integrated as a course so as to conduct the course systematically.

Keywords: Multimedia, Image, Audio, Video, Teaching reform

1.改革目的

大学中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重点在办公自动化的处理上,偏重于多媒体中的“文本”处理,而其它多媒体素材,如图像、音频、视频和它们的整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广泛应用。在修完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后,应该开设一门任意选修课,为处理多种类媒体素材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我校是综合性师范类院校,众所周知,一个成功而有效的多媒体课件,除了优秀的课件脚本和结构设计必不可少之外,还必须有充足合适的素材。从创作的实际上来讲,优秀的课件脚本比较容易写出来,但充足合适的素材却难以寻觅,因此,素材的获取与处理素材是课件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由于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才使得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教学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身心上有了更形象生动地体验,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体验教学。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创作、整理和采集多媒体素材非常重要。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图形、图像、声音及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创作和处理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综合多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不仅需要多媒体处理技能,也要求制作者具有教学设计、心理学、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对于广大学科专业教师来说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

在本次教改中,要对多媒体素材处理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课时分配。这里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含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课程体系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顺序、课时总数、进度安排等)、教学资源设计(含教材、参考书、教学课件、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等)、教学方法设计(含授课方式、活动方式、讨论方式、协作方式、探究方式等)、教学流程设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整合各种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以保证课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评价体系设计(含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教学管理设计(含与教学过程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步骤程序等)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师范院校,同时又包含了部分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对多媒体素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种类繁多,讲课中归纳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划分出难点内容,在讲授和练习时格外关注。授课按模块划分知识,分为图像部分、音频部分和视频部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以实训为主,穿插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各种素材的一般格式,软件兼容的模式、基础硬件设备等知识,并将各个媒体获取和整合的软件按应用领域和难易程度分成入门级和提高学习2个层次。

涉及到的一系列软件很多,如何与这些专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是下一步要突破的难题。

3.改革考核方式

对教育而言,考核究其根本是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程度,主旨在于指导教学人员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够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多媒体素材处理是一门实训课程,以笔试为主的考核形式根本无法考察学生的技能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这里考虑采用模块化测试+期末综合项目的形式进行考核。

4.总结评估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试验,与以往测试结果分析,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在教学中组织教研室老师听课,普遍反映讲课老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期末教学效果师生双向问卷调查中发现,授课教师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听课和学习的热情,而学生的积极配合又促使教师在讲课充满激情,达到了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众所周知,多媒体领域宽泛,涉及软件种类繁多,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也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有选择性的筛选重点知识进行授课,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备课难度增大,同时授课中要找最贴近生活的案例,把他们分组或按角色扮演,完成各自部分的作品,这些都亟需成立教研小组,集体协作建立项目库。

参考文献:

[1]余秀君.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8-9,11.

[2]陈鸿宇.多媒体素材的处理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0-31,43

第9篇: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已开始将重点转到内涵建设上,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以期能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本文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计算机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基于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

1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色

高职教育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清,“高职高专”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放在一块,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专科教育上。在这样的定位下,高职教育经历了一段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的历程,实践证明,这种精简版本科的教育模式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体系问题上,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最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七个层次,第五层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以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如各种硕士学位课程。第五层高等教育又分为5A和5B两类。5A相当于传统本科教育,是强调理论基础和为从事研究和高技能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从这一分类中不难发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1]。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尚未形成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已经普遍形成的共识是,高职教育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教育部也在教高16号等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职的这种定位是高职教育形成独特特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特色。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普遍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这种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在与本科学生的竞争中毫无优势,而且很大程度上挫伤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的“学科本位”,“学科本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而“能力本位”则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现阶段在高职教育界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等高职教育理论从根本上正是为了突出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今后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2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设计为突出“能力本位”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我们在构建专业教学标准时按照下面的原则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工序化”的开发。

2.1以市场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因此应当依据学生未来的目标职位来对专业进行定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网络的触角越伸越广,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计算机通信人才的需求将不仅仅限于现有的各个网络公司或IT公司,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正呈爆炸式增长,高素质网络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浙江省及杭州市中小企业众多,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本来就有信息化建设需要,再加上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有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什么样规格的人才则是必须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一方面企业大量招人,一方面学生大量失业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或者基本吻合才能形成供需两旺的良性循环。为了了解区域对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岗位要求,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开发区及杭州市系统集成企业、区域门户网站、网吧连锁集团、普通企业的信息部门、电信运营商、行政事业单位、智能楼宇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调研。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对一线技术维护工程人员是有比较大的需求的,但IT系统集成企业和一般的非IT类企业的岗位要求不太一样。对于IT系统集成企业来说主要培养“网络工程实施人员”,即“建网”人员,其主要工作岗位根据IT企业性质不同主要涉及三块:①综合布线岗位: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员,综合布线工程师,综合布线系统项目经理;②系统集成岗位:系统集成技术员,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设计工程师、IT市场销售代表(技术)、售后技术支持人员、系统集成项目经理等;③网络管理岗位:Windows系统管理员、Linux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架构设计师等。而对于其他建有网络的非IT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主要岗位是企业“网络运行维护人员”,即“管网”人员,包括网络设备调试,线路故障维护和主机系统管理,但中小企业一般要求运维人员身兼数职。这些岗位中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首岗主要瞄准布线施工技术员、系统集成技术员和系统/网络管理员岗位。

2.2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2],也是实现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创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经过认真的工作任务分析。我们邀请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工程师共同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计算机通信专业各岗位相对应的任务领域及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这次任务分析会,总结出任务领域,参见下表(职业能力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出)。在工作任务分析会中我们共邀请了12位来自相关企业一线的专家参加。从上表可以看出,共有10位专家选择了“系统安装与实施”和“系统维护”为需求量最大的任务领域,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本专业所确立的培养目标——“建网”(网络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网”(网络系统维护人员)人才是企业用人需求量最大的。

2.3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组课程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首先,依据网络环境的整体性,确定阶段性的能力目标。无论是企业的网管人员还是IT业技术支持人员,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环境。实际的网络错综复杂,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融路由交换、服务器软硬件、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各项网络技术为一体,把各种设备、技术整合起来,提升到整体性的网络综合集成能力的培养。其次,依据职业岗位的方向性,确定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岗位群来设置课程体系才有发展前景,计算机通信专业也是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根据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就业岗位来设计本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成,每类课都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持。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网络系统三大模块(综合布线模块、系统集成模块、网络管理模块)为核心,指向布线施工技术员、系统集成技术员和网络管理员三个岗位,并在这三个方向上按照学期设置阶段性能力递进的课程链。第一学期是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是各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各计算机专业方向的概貌和基础,并为以后选择专业方向奠定基础。包括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对应计算机应用专业)、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对应计算机通信专业)、VB程序设计(对应软件技术专业)和Photoshop图像处理(对应多媒体技术专业)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选择了计算机通信专业方向的同学就转入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本学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本专业三大岗位的核心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在这两个学期中,以系统及岗位方向为主轴,可有选择性地朝着布线或系统管理方向发展。此阶段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并促进学生今后的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2.4与主流企业紧密合作,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比如说路由器和交换机),来设计项目活动。具体的项目活动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实训项目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融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课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任何职业课程都离不开具体的产品,在计算机通信领域我们与数据通信行业的主流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比如说系统集成方向课程是以思科网络设备为主。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将在现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基础之上,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美国Fluke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其中《H3C组网技术》和《高级路由与交换》针对系统集成岗位,《综合布线测试和认证》针对综合布线岗位。这些课程的开设可极大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