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

第1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

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作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合理传授、课后全面总结。

第2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一、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八、跨学科学习法

第3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82-02

[作者简介]陆建云(197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初中历史学科中包含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化、政治、经济等,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高效、便捷地把大量历史资料及信息展示给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一、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

(一)更新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较为死板、单调,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部分学生还有厌学情绪。与此同时,大部分课本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将最新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展现历史,可以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感官认识提升,视野更加开阔,课堂信息更丰富。

(二)改变学习模式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现代化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点拨和讲解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通常是采用笔记、做练习册、查阅参考资料与教材等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与教学目标仍然相差甚远,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学习封闭化,教学内容局限于资料和教材;其次,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生认为历史知识乏味而枯燥。要改变现状,教师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如在讲解完“中华民族的”内容后,可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课余时间搜寻、整合有关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制作视频或幻灯片,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这段血泪史,使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热情。

(三)改良教研模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史家群星璀璨、史迹俯拾即是、史书浩如烟海,历史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这些仅凭借教材是无法充分展现出来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中,能够促进教研模式的改良,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与学生分享网络资源,快速获取互联网中的信息,通过筛选、归纳和整合,将最终得到的历史信息以幻灯片等方式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极大改进了教材备课的方法。大量的实时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和备课组的资料更加充实,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还将宽广的教学平台提供给广大历史教师。

二、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方式

(一)与图片相结合,营造教学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内容时其实是在向学生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结合图片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教学、英法联军等内容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接受知识时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教师在利用图片展现历史情境时,应恰当地予以指点、引导,确保其具有正确的认知方向,以便更好地体会历史场景,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在对某段历史进行讲解之前,可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的历史图片,并制成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如讲述某个时期的文化主流时,可向学生呈现此时期的典型代表及相关作品图片,将其引入情境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与视频相结合,再现历史史实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地堆积知识,教师应当有效运用生动的历史画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视频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各类鲜活的历史形象,就会调动其学习兴趣,拉近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多种感官作用下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理论知识也有更深的记忆。例如,在教授三国时期的文化知识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搜索和下载视频《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西汉历史时,可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视频片段,让历史重现于学生面前,再融入课本中的知识点,使学生逐渐融会贯通。

(三)与音乐相结合,引感共鸣

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历史音乐,以便更好地配合影像和文字,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历史理论知识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换,为历史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在历史音乐的背景中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将单一、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的情境。例如在讲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历史歌曲进行渲染,如《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都是对这段历史的缅怀,通过这些音乐的融入,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了解历史的热情,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模式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拓宽视野,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阮邡.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2):74-75.

第4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时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过多注重表现形式,忽视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形式上而不是知识技能与思维活动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为了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为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概括来说,主要存在两大误区:形式化误区和绝对化误区。

1.形式化误区。

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有的教师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无法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堂课下来平淡无奇、轻重难辨,这样的教学可谓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很难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新课改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程序、讲方法、讲效益、讲质量的实践活动,要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形成什么是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考虑、追问和考核的。缺乏实质内容、表面热闹的多媒体教学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导致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或随心所欲、胡猜乱想,或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或固执己见、失之偏颇。

2.绝对化误区。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最能显示教学水平,从而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牵强地使用多媒体,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结构,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甚至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这样当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二、纠正误区的对策

1.积极学习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组织课堂学习、鼓励学生思维,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开启历史知识之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遵循初中生的学习规律,从其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根据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

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华而不实的课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在设计课件时要体现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第5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框架式自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归纳能力

Shallow theor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frame type self-study mode used

Guo Ya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bi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goa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history frame type classroom students self-study mode, to improve teachers' new curriculum practice ability, accelerate the update of teaching ideas, teachers and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self-stud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student learn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earn; And to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iteracy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Frame type self-study mode;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clusion ability

2006年历史以开卷的形式纳入中考科目,很多人认为开卷无外乎就是抄,没有什么难度,可是根据这几年中考历史的考卷情况和学生的考试情况了解到开卷不是抄,考的已经不只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的综合能力,我个人推敲出了一种适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即历史课堂框架式自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专业倾向强,知识内容繁琐,记忆负担沉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自学框架

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少部分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已经能根据教师的初略框架自己初步整理出历史框架,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完善教师提供的初略框架。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分组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基本操作流程:初一历史下册第1课

在课堂中把一个班按5到6个人分成几组,每组针对以上初略框架进行讨论,并且最终完善历史框架,然后对各族进行初略框架的分工,最后让每组派一人上黑板来完善和班上的历史初略框架,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对于出错率比较大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举例。利用这种一帮一,或一帮几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从而自己找出本科的重点,而达到自学的目的。

3 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完成自学框架

学生通过两个阶段的训练,基本上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初略框架的填写方法,已经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历史中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先自己总结出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的初略框架,让学生根据初略框架来自己健全本课历史框架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第6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从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想象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心、手、口、脑“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06-01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圈圈点点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起来

百家讲坛中对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电视、网络等反映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给历史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迪。因此,课堂教学要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激活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能够引人入胜,对于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课中问题的精心设置,搞好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尾情境思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热点对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认识、启示与感悟的功能,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学生为下一节及课后学习延伸作铺垫的条件。通过设置虚拟历史问题的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让学生“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下第22课《盛世危机》(岳麓书社),有位教师在开头用视频《圆明园之旅》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课中环节用“落日余辉(康乾盛世)—暮色独行(闭关锁国)—暗夜来袭(社会危机)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课尾用“且行且思”完成本课,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通过与历史对话,理解了当时的时代情境,初步感悟了历史真谛,达到了学史明智的目标。

二、放开手脚,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手、口动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常态,自主学习中导学案的动手写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层次不同,每组抽一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提倡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师生共同探究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提示、点拨、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引领,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的手、口,做到能不讲尽量不讲(除非是必须讲解的适当讲解一下即可)。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几位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观察发现有4位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也不回答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为此,笔者每次他们的作业,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践,这4个学生从开始被动逐渐适应,到现在上课一旦提问,他们还积极主动回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于是,笔者抓住机遇,及时跟进,让他们获得满足、成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八年级(下)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岳麓书社)中的“中美建交”环节时,为了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话,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交流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须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师要因学制宜,诱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争辩,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个性发挥的余地,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历史教师应深刻把握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疑难点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多想、敢想、乐意想,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让他们“飞得更高”,学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历史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岳麓书社)这一课时,通过商鞅变法出示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①想一想:通过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学习,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大胆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启示:②学以致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想一想如何学习商鞅变法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这些问题设置,为学生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考环境,拓展了思维空间,启迪了学生心智,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动、手动、口动及脑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手动、口动、心动及脑动,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营造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展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张扬良好个性的场所、激发积极思维的场所、绽放灵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得有滋味、有声色,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第7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8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3]周秀美.关于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07):24.

第9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历史教学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改革历史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进攻北京和”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血洗北京城,”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创新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教学理念上做以下改变:

1.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培养。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虽然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当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否认历史知识识记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果只知道灌输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出来的学生就会高分低能,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动机,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历史学科有很多要求学生熟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划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十分担忧。

三、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要适应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用之才,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测试和评价。

第一、作好对学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中表现的评价。在每周两节的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是否带了课本来,是否听了课,听课的质量如何?是否作笔记,是否完成课堂作业,是否举手发言,发言质量如何,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参与课堂活动,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观察并作好记录的。这项工作有难度,因为历史老师任课的班级多、学生多,要弄清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属不易。

第二、抓好平时作业。要布置作业,并认真检查、评分。

第三、抓好单元测验。如课时允许,每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可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和老师教学的情况,以便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测验后要进行质量分析。

第四、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对学生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巩固学生半学期来所学知识,。期末考试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老师必须认真出题、认真改卷、并作好质量分析,指出学生的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做好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测试与评价,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好这一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使这一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