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工商管理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认识

第1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第2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一、引言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然而,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正确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和课时量偏高。部分学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达3500以上。尽管,近年来课时压缩到了2600左右,但这主要是减少了课程的课时才得以实现的,而实际上课程总量并没有得到减少。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外语和计算机所占的课时比较多,这给学生选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课程的余地不大。此外,很多的学校在专业选修模块课程设置上,由于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几乎等于必修课。实践教学模块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商管理学生更多的是流向了企业的中层或者是基层,而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很明显这个目标定位过高。另外,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就使得各学校缺乏个性和特色,难以适应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教师结构欠合理。

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不能很好的紧跟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而在国外,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比较重视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也经常派实业界的人士为学生授课。而我国在这方面则不足,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为了应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笔者认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一、重视通识教育课,包括思想政治、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课程,适当的降低必修课程的比例,增加人文社会选修课的比例。第二、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工商管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精选专业方向课程。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课,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第四、拓展综合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多媒体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定,要改变以前不合理的目标定位。改变各高校趋同性的目标设定,根据行业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向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转变,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此外,各学校目标的设定有必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个性化的目标,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3、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在工商管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程教学,以增强专业知识的融合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工商管理实习方面,学生要认识到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联系,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实习工作,切实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此外,学校有必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制造更多的机会。还有必要选派老师去公司学习,加强与公司的联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带到课程中。

4、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拓展。

除了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外,还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适应性。素质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并且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开展社团活动、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得到放松,还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类竞赛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需要顺应这种趋势,充分认识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立华,王天力,张明晶.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

第3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体措施;企业

一、引言

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果,实现企业目的并不仅仅通过企业产品改造、扩大市场份额等短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就能做到的,而要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企业内部改革的重心之一。在当前复杂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具备综合水平高、职业技能强的专业能力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处理棘手、麻烦的问题,并不断提升企业团体创新、合作能力。

二、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散乱,没有明确的定位

我国在九十年代初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手段等方面给予了更大限度的自由,但由于历程时间较短,导致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上易出现走弯路、不重视等现象,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这一现象。由于自身发展经验的不足,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进行专业对口的分类。在实际情况中,企业人力资源往往分配不均,专业理论知识强的可能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弱的现象,职业技术强的在理论应用方面略显薄弱,为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才在企业运行发展的优势,应当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进行职位分配时选择优势的一面,在培养过程中具体针对不足之处开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科学高效的定位,仅主攻理论方向,致使各类工商管理人才无法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与理论之间进行对接。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

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科学的定位,盲目将企业管理人才集中在一处,致使课程设计不合理,企业内部人才无法根据自身特色与专长选择课程,在同样知识理论框架的学习下,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缺乏创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课程的精度与深度上实现了作用,而对工商管理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水平却较少提及,在进行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也因基础条件的限制,无法培养出对口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1]。

(三)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幅度大,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一只致力于创新的团队才能适应市场、政府的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强调教学效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分析,极大抑制了管理人才的思维发散及创新意识[2]。

三、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节省成本资源,实现企业目的

企业的管理人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活跃的创新思维就能极大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设计出资源利用的最优方案,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认识不足而出现的浪费成本的现象。此外,对于企业传统中的笼统、复杂等工作模式也可进行有效的简化,缩短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实现企业目的。

(二)为企业运行提供指导方向

企业在进行相关的市场营销、方案计划等会对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出产品供求变化的情况、以及产品的规格、数量、各个厂家的数据信息,从自身有利条件出发,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才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以及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对外部环境及自身条件进行精确的分析,为企业运行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减少错误率[3]。

四、具体措施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为有效发挥人才资源在企业整体运行中的作用,企业在制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战略模式的时候要注重对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进行岗位分配与培训时要具体针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优劣分布,制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要突出培养侧重点。对于专攻理论知识层面的人才来说,应注重对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吸收,并依据自身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来说,应不断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专业信息,减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错误[4]。

(二)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课程

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来提升人才在企业运行中所发挥的优势。首先依据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对各部门各专业所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分清主要与次要,不能因急于求成提高人才综合素养而将所需知识全部覆盖,突出重点学习课程与目标。同时要注意企业管理人才要求具备综合的管理水平能力,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充当智囊团,因此课程的设计要结合管理过程中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

(三)活跃管理人才创新思维

为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发展模式,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时代的进程中不被淘汰。对此,企业应定期对在职员工开展培训活动,并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及时更新专业信息,只有在自身基础知识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进一步提出创新思想。同时加强对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及理念的吸收与引入,形成自身的培训体系。

五、结束语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节省企业运行成本,指导企业正确运行方向以及减少错误方案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以及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发挥管理人才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慧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9,(09):34.

[2]李新.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5):25.

[3]张秀丽.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进出口经理人,2016,(2):146.

第4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为了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以转换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要满足地方各类产业、行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

结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基于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局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围绕市场的需求定位在各行业的基层管理岗位。

二、围绕能力的培养创新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要围绕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这个主线,把普通高等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学校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相结合,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基本原则应当是:重视工商管理理论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强调工商管理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理论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的需求与专业特点,根据课程的地位,采用阶梯化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选修课程四个阶梯组成。理论课程阶梯化设计能体现知识积累与提升能力的层次结构与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即理论课程体系能够符合“底层宽基础能力、中层厚专业应用能力、顶层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围绕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应用性,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坚持开放性。

(一)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的安排应当与理论课程联系密切,按照理论课程体系的不同阶段进行设置,要能够凸显专业知识、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要能够体现从认识到深入,从见习到实践,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课堂到企业逐层递进的过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应采用“学、用、创”相结合的形式。基础能力训练以师教和生学的方式为主,以启蒙为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以生用和师导的方式为主,以启智为目的;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以生创和师评的方式为主,以启能为目的。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专题讲座、校企合作课程的方式,把行业或企业的专家请进来,让师生接触更多的行业企业新形势;二是通过学生的校外实习,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师生走出去,从而补充师生的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不足。

(四)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提供仿真实训条件,实现贴近实际的实训效果。如长春科技学院开设的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的,该课程实现了把企业搬进校园,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手工业务操作,使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迅速提升;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训类型,采用灵活多样化的实训方法。

四、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

(一)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相关理论课程、创业实训课程、创业模拟课程、创业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赛等;利用学校创业园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创业实践、注册实体公司,真实体验经营管理的内涵和职业人角色,真实体验市场环境与规则,真实体验创业风险,培养创业经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协调育人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讲求实践教学的成效,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不仅应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有关实习形成常态,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双向培养,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来自行业、企业专家成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形成一批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兼职教师,学校专职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定岗履责,丰富了实践经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不仅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保障作用,而且完善了双师型结构,学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改革考核方式,引入能力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教育效果的反馈,是认定教学质量、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手段。首先要做到评价内容全方位,这样不但能够检验教学效果,更能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第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做到以“一条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始终”;能够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强化实践的教学体系;能够实施专业教育同职业认证相结合、同学科技能竞赛相结合、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关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王立平,贾欣宇,裴英凡.现代经济信息.2017(17)

第5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1.内涵“企业家”概念起于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观点,后以弗兰克·奈特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家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统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英文表达上常常互用。企业家精神内涵综合可表述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勇于承担风险与不断创新的心态、观念、思维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2.特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独有的、显着的、共同的精神特征,该特征使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其主要特征是:(1)创新。对企业家创新的认识始于熊彼特,他把企业家界定为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这个观点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在继承熊彼特思想基础上,彼得·德鲁克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其本质就是“做不同的事”。(2)冒险。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是成为企业家的重要条件。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两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精神与风险紧密相连。很多着名企业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凭着企业领导者冒险精神发展起来的,如IBM、海尔等。(3)合作。合作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艾伯特·赫希曼认为,企业家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尽管企业表面上表现为企业家一个人在管理,但企业家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4)敬业。马克斯·韦伯提出,企业家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事业,生存不是他们经营事业的原因,获得财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强烈的事业心是企业家发展企业的不竭动力。(5)执着。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名言表明,在目前信息指数级爆炸的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无论经营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家都必须积极面对。(6)诚信。无数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配置社会资源效率最佳的经济运行方式,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保障。任何商业活动缺乏诚信,都会产生很大的道德风险和很高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真正的企业家十分重视商业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并将遵守法律制度与信用关系当成自己应遵守的责任,在公开自由竞争和不能有欺瞒和诈欺的商业规则下,运用资源开展商业活动。

    二、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建立在企业家精神内涵、特征分析和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上,以及国内目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更精确要求,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1.客观认识学生个性发展企业家精神首要是创新精神,个性化特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产生的基础性条件。个性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质常常与创新素质密切相关。由于在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差异、特色。工商管理教育不仅要在学生自主意识、自由探索热情等方面给予鼓励和保护,而且要关注知识视野的拓宽、持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不断探索问题意识的引导,从而使更多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质。2.立体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围绕企业家精神,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立体设计。对专业和基础课程建设,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素养类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范围,以形成宽厚而合理的知识架构,同时还应因学生兴趣不同实行分方向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系即提供了创业管理方向、生产运营方向和商务管理方向。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能力导向为中心,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特点,打破现有课程的狭隘框框界限,基于“能力导向型”构建课程新体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系列课程的架构和组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不断审视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强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学生不能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对目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目前,国外比较倡导的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试教学模式是根据将认知过程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该方式基本特点表现为,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与实际相似的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感知、从而获得近乎真实的感受。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在思维、判断、技能方面得到主动性的成长。4.培养创新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问题。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教师来匹配。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教师基本特征主要有:具有较强的进取、敬业和开拓精神,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才能;具有善于启发学生求异、创造的能力;能掌握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为培养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教师,需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充实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新老师。5.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使学生思维、行为等出现极强趋同现象,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必须在两方面做出重大改变:一是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特点在于,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成为评价的核心方面,而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量、知识授受对与错的评判,这种评价极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是用多元评价标准代替单一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从课堂讨论、专题宣讲、课程主题设计评价、知识竞赛、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最终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质性评价。具有颠覆性的多元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6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74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肩负着为市场和企业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的高要求,我国高校中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需要,故而需要加快改革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人才培养理念陈旧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需要毕业生掌握基本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各种工商管理的实践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的认识较为落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着重对学生进行现代工商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现代工商管理中的企业发展战略、谈判、决策以及企业公关等能力的养成,导致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胜任现代工商管理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重大问题,这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延续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在各个年级同时开设的传统格局,课程体系之间杂乱无章且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未能突出能力培养这一根本性要求,同时各个课程模块缺乏有机结合和衔接,未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学生具备扎实良好的工行管理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载体,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教学目标模糊,未能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14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校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必然会对高校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提出更高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实践技能,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过渡,部分教师甚至必须进行转岗,这些都给创新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2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路径分析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全局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高校要着力以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抉择,坚持以现代工商管理所需的各种能力为基本导向,坚持能力培养不动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动摇,从课程体系建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建立符合时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科学与否也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要切实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依据,强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统一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三年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及爱好兴趣,灵活开设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从而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此外,为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行业和高校共同开发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机制,不断提高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基于实践教学在现代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地位,高校应适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鲜明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出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实施意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除了在

课时分配时适当向实践教学倾斜以外,还应加快建构以各个模块教学诸如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在内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水平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因地制宜地开拓更多的学生校外实践课程资源,为学生提高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积极创造条件。此外,还应真正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突出考核学生的现代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倒逼人才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24加强师资培养,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

师资力量在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群体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诸如鼓励部分教师进入相关企业中进行学习、观摩,进行挂职锻炼,积极提高教师群体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商管理“双师型”教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打造一支符合时展需要和企业需要的专兼结合的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师资队伍,高校应通过竞赛、考核等各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融合,从而使教师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为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贡献力量。

3结论

总之,创新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及学生本人之间的通力合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从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以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去努力改善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工商管理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92-94

[2]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第7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各类中小企业在发展的狂潮中应运而生,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实现都与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水平也是行业竞争的关键环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来强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具备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领域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各高校在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和改革,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工商管理教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本文将从问题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的力度十分缺乏,专业教材在编排、改版和出版等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一般都只是对数据、年份以及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在内容的改革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内容仍然相对陈旧,高校和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材内容的传播和达,忽略了工商管理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结合,导致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对市场的认知,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调用和衔接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现象会直接破坏学生的就业规划,使得高校的就业率受到一定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所以,教学内容陈旧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属于工商管理教学改善的重要内容。

 

(二)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

 

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范围广、学习内容杂的特点,课程设置的种类较多,需要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的技能也比较错综复杂,这一专业特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的师资力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目前各高校的师资力量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拼凑在一起,将学习的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对整个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引导,各个教师直接的沟通相对较少,只是负责自己的部分,这直接导致学生欠缺知识的融合和串联的意识,不利于系统地理解这一专业的性质,对于自身的能力要求缺乏一定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高校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具有十分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消化吸收方面一般都比较优秀,但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工作的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校期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缺少实习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缺乏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工作认识,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都集中在课堂讲解以及理论指导和测试方面,提供的实践平台相对较少,这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给企业领导留下“高才低能”的印象,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学生的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淡薄

 

“手机不离手”是目前年轻人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也逐渐成为一个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对于手机、电脑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利用互联网的机会和次数也更加频繁,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时间和流量主要花费在社交软件已经游戏软件上,对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深造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没有充分利用起周围的学习机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却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信息浏览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视野下工商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会实事以及新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兴趣和关注度,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更新教材内容需要将一些新闻案例以及经济学案件和企业成功管理的例子列入其中,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印象,传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管理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对一些枯燥的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该以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教材的编排和顺序上也应该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基础,将内容编排得更加有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尽量降低他们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的概率。教师利用YY直播、花椒直播等互联网方式进行课程的答疑和讲解,在讲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师生的良好互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就会使得更多学生愿意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和理念。所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是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部分,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新鲜、有趣的氛围中吸收知识。

 

(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不同专业教师的共同培养和努力,目前的师资力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存在沟通少、工商专业知识不系统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决定教学水平的关键,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将自己的知识库进行更新,这就需要学校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以及教研的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让不同板块的教师能够相互了解,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使之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加简单清晰地学习到这一专业的精髓,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交流平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提供必要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优秀的讲解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专业知识内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解答或提问比课堂效率要高出很多。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影响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网络学习,以此来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从各个方面吸收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四)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工作的认知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可以在智联招聘、58同城、赶集网等网络平台为学生争取更多兼职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勤工俭学、体验生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各式各样的兼职工作,在工作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别,让学生在自信的基础上认清现实更好地完善自己。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各种资源,从而来完善培养人才的模式。本文从工商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视野下工商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提出了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改进建议,只有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结合互联网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人才。

第8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 工商管理 个人与团队管理 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育部在关《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可见,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机会和能力训练不足等现象,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如何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协调一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教改的重要课题。体验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提出的。

1 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优势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20世纪 80年代大卫 · 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有目的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理论有效性或正确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它强调交流与合作,改进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

1.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个人与团队管理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双证书的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包括自我规划发展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及领导能力等。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这些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能保证学生能顺利地通过考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培养这些通用管理能力,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任课教师创造与现实相似的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和较强的引导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及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前体验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最关键的是要按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体验式的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和体验式活动充分结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的体验式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十大单元三十六章,内容繁多且分散,学生学习起来不好把握核心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内容把繁多的知识分解为几个专题,根据不同的专题知识确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如自我规划专题,教学目标是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要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沟通技能专题,要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沟通技巧,学会就业面试技巧和日常工作谈判技能。

2.2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丰富的体验式教学形式

(1)案例式体验教学。教师通过的精心策划,把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如在时间管理专题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或某人一天所有工作任务和冲突罗列出来,要同学们讨论怎样有效地安排,同学们通过思考、分析和小组讨论,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巧,培养时间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2)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所谓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从而引导学生的整体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创设体验情景的主题,对学生的情景模拟学习进行引导;其次,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选择模拟角色,对情景体验内容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对学生情景体验的总体过程、效果给予点评,进一步延伸学生对情景的有效体验。如在沟通技能章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招聘及模拟谈判。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沟通技巧、方法,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项目式体验教学。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其综合能力。例如,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专题,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课程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分团队,组建公司,从设定公司名称、业务、组织结构、人员设置、组织文化等方面让学生提出方案,分工完成,最后做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

(4)竞赛式体验教学。将竞赛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竞赛中、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竞赛式体验教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技能比赛等。如在组织文化专题中,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文化策划比赛,通过对策划书的撰写、PPT展示、答辩等环节的竞技,让学生通过比赛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游戏。如在沟通技能专题中,要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撕纸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玩得开心,学得起劲,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6)实地参观考察体验教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形式。如组织文化专题,就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文化建设较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企业。既让学生更好体会组织文化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课后也同样得到扩展。为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更好的掌握,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参与实践。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沙盘模拟、素质拓展、或给学生相应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等途径,让学生在课外的体验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1)课堂效果显著。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2)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担当多重角色。讲授者,要传授知识。组织者,要为学生营造情景环境,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的促进者,要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在学习中扬长补短。

(3)体验式教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4)课程评价体系更完善。由于体验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评价学生成绩也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要跟整个形式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课后应用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无疑更能体现考察学生能力结果的公平性。

总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与实际结合,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发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4).

[2] 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9).

[3] 张秋来,黄德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5).

[4] 郭昆.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9(7).

第9篇: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G64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各工商管理专业院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但从实践来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些理论问题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在许多研究中,教育教学实践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的理解还不够具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具体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截然相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中,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认识。如朱晟利(2005)[1]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做;成中梅(2008)[2]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狭义论、泛化论、中介论、状态论等四种观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即“两要素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三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四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多要素说”――培养目标、选拔制度、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日常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以上四种观点,“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没能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要素,而“多要素说”只是对有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所以,“四要素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认同(成中梅,2008)[2]。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应可福等(2004)[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岑丽阳等(2007)[4]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视角,从创新能力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入手,分析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途径和措施,以上的研究都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不同侧重点或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点。

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中,阎军印等(2002) [5]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张正堂(2004) [6]认为目前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值得商榷;蔡月祥(2006) [7] 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他认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

二、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纵观理论及实践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稳定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风格,它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制度,形成的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特定方式。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四要素理论能较好的区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以上培养模式的构成四要素中,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四要素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求的纲领性表述,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及方向;不同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义了学生今后的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如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才;还明晰了人才具有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口径大小、工作的去向及培养特色。这些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关键。一是由于目前在专业设置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置了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使得作为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工商管理具有较宽的口径,例如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并列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在求职的针对性上较弱,因此如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体现异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优势,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的问题;二是由于目前全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及其类别专业的学校众多,因此如何寻求各学校的特色,走差异化的办学之路,这些都是各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确定中的重要问题。

2.培养过程的设计

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培养过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而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教育的环节和实现途径。不同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排列顺序,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实现途径,会决定学生最终所拥有的知识类型和技能水平;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不同环节设置的比重,不同的培养方式会决定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侧重,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及学时的选择、课程的设置顺序;课内与课外培养过程的安排及学时、培养方式选择;授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及培养方式选择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比较宽泛,因此在有限的校内时间里如何选择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侧重点,形成培养特色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高复合、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3.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学分制弹性化,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其变化样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等。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惩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中,培养制度受学校整体的培养制度选择的制约,例如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由于目前学校的培养制度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因此培养制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在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安排下,保障培养计划的实现;并在条件允许时(如培养制度改革后),进行两种培养制度下培养效果的评价。

4.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的行为。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的研究中,一是应从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包括人才评价的理念、评价方式:一是关于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培养目标整体实现的内部及外部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教育评论,2005(3):28-29.

[2]成中梅.学习型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3]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42-43.

[4]岑丽阳,黄河,魏格坤,黄媛.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2007(4):52-54,67.

[5]阎军印,孙班军,郝英奇.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