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第1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团队互动 生物化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6-01

近年来,面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急功求利的心理。浮躁、压抑的心态使大学生丧失了对专业学习的基本的兴趣。再加上旧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来思维活跃、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不满于被牵着鼻子走,难免产生厌倦。所以,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漠视问题,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课堂氛围沉闷。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课堂教学需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怎样帮助大学生走出这种消极的心态的阴影,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面前的新的课题。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团队互动式教学逐步走进高等教育院校的课堂并得到大力地推广。

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团队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接收器,甚少能有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本该生龙活虎的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上缺少了勃勃的生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是压抑的,思维是僵化的。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学习。而团队互动式教学中,能够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的交流互动的平台,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并在团队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之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知识、分享感悟、融洽情感。整个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相互激发、教学相长,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团队互动式教学的课堂上,更加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东西,而不是冗长枯燥的理论基础知识。在鲜活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愉悦地踏上他们的生化之旅,和学习伙伴团结协作,共同破解生物化学的谜团。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潜能得到了开发,他们积极探索,主动交流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慢慢地复苏,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起来。总而言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团队互动式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地提高。

二、生物化学教学中团队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建学习团队

团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进行团队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愿景,并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现目标获得共赢。组建学习团队应该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等基本情况,把学生分为人数适当的学习团队。注意,在分组时要考虑把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小组成员安排在一个小组中,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和学习。还有小组之间的总体的实力要相近,为以后的比赛和评价打下基础,以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2.展开团队活动

团队互动式教学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以团队预习课程、讨论的形式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任务;接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团队互动探讨;然后团队展示、教师辅导;最后团队评议学习的收获,通过质量检测。其中,团队的互动探讨交流是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给其充足的时间,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而展示交流、教师辅导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思想,给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质量检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3.团队评价

团队学习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找到缺点,以便于改进。也有利于团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参与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以便于及时激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团队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团队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创建情境法

在教授系统性强的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抛出具有启发性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平台,引导学生团队在课本的理论中寻找答案,结合课本上的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学习《糖的分解与代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考虑,“为什么我们长时间跑步后,会感到腿部发酸?”进而让学生了解糖的无氧分解。这是一种目的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形式。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易受教师的影响。

2.主题研究法

在某一章节教学完成后或者学习联系紧密的几个小节时,可以把某一重点内容或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作为研究的主题,在主题下提出相关的问题,团队围绕主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并把这一主题归纳、总结、以便于深化和系统。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把握所学知识,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胆固醇代谢》这一章节,可以高血脂为主题,探讨高血脂的形成激励和预防措施。这样学到的东西,系统,有深度,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更有亲切感,更有兴趣学习。

3.典型案例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作为例子,剖析生物化学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案例分析前,可以把研究的病例和问题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引导学生团队认真利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案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最后学生在实例中增长见识,升华理论。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团队互动式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潜下心来不断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得。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第3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自主设计实验课堂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药学的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所以生物化学课程应尽量提前,但应在有机化学课程之后,或与有机化学课并进;是病原生物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应先打下较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并尽量加重生化课的分量,同时避免后继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生物化学以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各种代谢过程复杂繁琐,堪称生物学科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学科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喜欢听课,乐于参与,积极讨论,学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学会主动培养自己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和创造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1案例引起兴趣,穿插前沿科研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进入本科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学习被动,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知识基础不扎实、牢固[1]。首先我们的第一堂课,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和生活相关案例可以引起学生较大兴趣,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课后留问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力。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的原因是什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可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讲到DNA的二级结构模型时,可由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者Watson和Crick讲起,设问他们由此发现获得了什么重要科学奖项,并可以借机讲一下当时诺贝尔评奖时的小插曲:因论文太短致使评委间产生分歧,最终获奖说明了科学发现主要在于其价值而非论文长短。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水平,也与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2]。本课程结合最新进展,涵盖动态与前沿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历年与生物化学发展相关的诺贝尔奖成果,适度地超越教材,查找教材以外的重大事件等必要教学资源并合理组织教学。比如我校老师研究的命运分子cNumb在原肠期胚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基因和编码蛋白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就是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Numb基因在原肠期鸡胚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生物学软件和在线平台对cNum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以及碘-淀粉法、Bernfeld法和ESP-G7速率法3种方法检测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SAA)活性及其活性比值的差异[4],结合实验课题让学生对酶的特性有更好的理解。组织学生对研究热点进行查找资料,了解基础点,分组讨论,解决教师预先给出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会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研究生校内外的学术活动,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重复重点内容,引入PBL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生物化学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复合物、酶、生物膜、真核生物基因组及线粒体基因组等;第二部分讲述分子生物学部分,如基因信息的传递、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及实施要点、基因相关技术;第三部分讲述细胞信号转导技术原理及应用等。对于生物化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我们对于重难点内容要重复教学,在同学脑中达到耳熟能详,举一反三,而基础知识点到为止。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的呆板模式,老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从直接教给学生知识的“灌输式”到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自我学习式”,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能独立思考、分析问题。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即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意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5]。通过互动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对问题的好奇与求知欲中,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如设计一些关注点引发学生参与互动,如烫发的生化基础是什么?磺胺类药物的治病机理是由于酶的抑制作用吗?课堂上运用PBL教学法,可以设置专题讲座,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出一个主题,每组成员分工合作,任务明确,每个人都是责任人。老师通过对每一环节的设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减少了“南郭先生”和浑水摸鱼情况的发生。

3重点章节小结,设计思维导图

糖代谢设定为动态部分的重点;酶促反应动力学中Km值和Vmax的计算与应用、生物氧化(生物能学)、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机制等设定为难点。每章重难点都组织学生自己小结,老师评定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系统。生物化学众多的动态反应记忆比较困难,如6-磷酸葡萄糖、ATP、乙酰CoA、NADH+H+、NAD-PH+H+等物质的来源和去路,全酶、酶的活性中心、酶原的激活、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半保留复制、不对称转录。老师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先把总的章节框架勾画出来,再补充具体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整理归纳,联系整体,通过Flas或板书直观表示。老师应当尽量在每次课、每一章,乃至整学期内容都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有效地回顾和复习。可以课前预习让学生设计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小结也可以用课堂考试形式,让学生自己绘出内容图,或者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动态反应,如三羧酸循环制作Flas,并进行课堂展示,考查学生归纳记忆、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每章都进行小结,但每一部分的小结书写的思路、侧重点各不同,单元小结和课程小结在知识点的把握及知识体系的梳理及运用也有所不同,能较全面、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习惯于期末突击应付考试,而小结模式可以较好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

4虚拟实验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所谓“自主设计式教学”,就是以自主设计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讨论、研究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生物化学探究式虚拟实验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生物化学经典实验为主线进行发散性拓展,根据课程理论内容,给出学生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小课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及班级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文献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师层面,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引导设计虚拟实验题目,指导学生研读文献、制作实验流程并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层面,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验专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在充分研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允许学生自己组织课题小组、自主设计小课题,教师只作方向指导,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并给出具体实施过程,并在全班进行演讲、答疑和讨论[6]。自主设计实验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只强调共性的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情况。通过设计虚拟实验课堂,学生对实验设计及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课堂进行展示,进而走进实验室,从试剂配置到实验操作,从设计实验到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各方面使自身得到锻炼。老师在其中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一定的错误,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更快。我们将生物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按照预设计、设计阶段、具体化、实验阶段、竞赛阶段等五个阶段进行实施。①预设计:在任课老师理论课后,可以给出相应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思路或者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②设计: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辅助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给出具体思路和实施过程。③具体化:通过设计虚拟实验课堂,让学生对实验设计及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课堂进行展示。④实验阶段:虚拟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的课题经过导师指导可以继续深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⑤竞赛阶段:以此为依托组织一个专业的班级间进行比赛,乃至扩展到全校及其他学校进行,提高积极性,并给予奖励。这期间教师需要引导、鼓励同学申报省级乃至全国的创新项目实验,不但参加课题研究,还要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把实验结果整理成论文。我校生物化学系已获得部分成果。目前已有多人次获得挑战杯立项,以及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还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正在进行中。在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其中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近海红树林环境抗肿瘤细菌的筛选和鉴定”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由系老师指导同学的“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药物代谢酶CYP2C19两个主要突变等位基因联合分型方法的建立”等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撰写的论文“一株抗肿瘤活性的红树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在《河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表。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促进其综合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得以提升。

5多元化考核

“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忽视平时学习的考核和能力的培养,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无法测试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更抹杀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7]。适当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科学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考核不应只注重期末考试,而是应贯穿学习全过程。考核内容应充分体现所学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将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章节小结、实验考查和期末考试四部分,从上课出勤态度、课程预习情况、课程小结成绩、课堂发言、任务完成表现、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多方面进行考查,最后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

参考文献:

[1]潘虹,吕红,吴立连.一般本科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思考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105-106.

[2]李月英,胡海涛,王唯析,等.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81.

[3]顾取良,陈佳园,王广,等.命运分子cNumb在原肠期胚胎的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5,31(3):383-387.

[4]杨泽民,林静,杨小蓉,等.3种方法对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其活性比值检测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1):1488-1490.

[5]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56-57.

[6]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1):105-108.

第4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将生物化学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静态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的合成、分解及相互转化(动态生物化学),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实施教学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再次分解整合,对于下个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学期只挑选部分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对生物化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强化,其知识量和内容的深度,远比在生物化学的体系讲授中要大,所以避免了相同的课程内容讲授两遍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根据后续课程的要求,将生物化学课程分为“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进展与技术”两部分,静态生物化学主要引导学生从掌握组成生物大分子简单的结构单位开始,过渡到认识复杂结构;动态生物化学则要求注意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备课中,应确定每一章的知识点,同时增加课外新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以及每个章节进行小考等教学形式实施课程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进行实际教学。1.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提问或讨论中,将学生的积极性发言或回答问题记入平时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性,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开拓学生眼界。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学习。学生自主学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明显,自主学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控。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中外文献,将当前生物化学某一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写成自己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论文读给全班学生听,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最后让论文的作者自行解答,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毕业撰写论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业余的科研活动,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有了较为真实的实验认识,业余科研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识意,提升其创新能力。3.计算机多媒体(CAI)辅助教学,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将生物化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后,一方面能利用大量的彩色图片,使抽象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学习也更为主动积极;另一方面与黑板教学相比,能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等,使生物化学中很多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设备,让学生下载,避免了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讲理解的弊病,方便学生复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考核方式多样化。除期末考核外,重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小测试、科技论文写作、课堂考勤等等多种形式,真正的将课程的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及实验占60%,期末考试占40%。

三、教学评价和效果

第5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在中医类院校中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随着教学的改革,学校的专业也在不断的增多,招生人数也在增加,各种非师范专业也在增加,但是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仍是按照师范类的教学方法进行。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主要讲究的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最后,实验成绩的评分体系也是不健全的。本文主要提出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对中医类院校中生物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在重组实验内容的过程中要求建立一个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1.精选基础实验

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要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中医类的生物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实验的种类分为电泳法、层次分析法、离心法、分光光度法以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五种实验技术。其次,开展综合型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综合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主要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与测定为主,在试样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在生物化学学科中有“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这个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要准备多样的实验材料,例如鲜奶和奶粉、各种生肉还有菌类蔬菜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选择实验材料。在实验开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材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以及氨基酸的组成,这样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是必须探究的。实验开始之前还要清楚实验材料的前期处理方法、样品取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学生会认识到用常规材料测定时难以得到的规律,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中维C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会去比较新鲜水果在常温中不同时间段内维C的含量有何不同,还会区别果蔬和果汁中维C含量的不同,将果蔬制作成果汁的过程维C又有怎样的变化。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升,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中,实验学习只是单纯的重复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实验的结论也是预先设计好的,在综合的实验课堂中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反复质疑,反复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精心安排研究性实验

最后的研究性实验,教师要精心的组织,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性的实验中实验的题目是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面对选题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性的作用。实验室要按时开放,保证实验室的仪器和材料是供应十足的,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性实验在整个学期中可以安排在期中和学期末,研究性实验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整个实验过程虽然学生要独立完成,但教师必须做好跟踪指导,例如,实验过程中材料的查找,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等等的环节。研究性实验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充满学习热情。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1.学生参与实验环节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仅仅是实验的进行过程,而实验的准备环节和实验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是置身事外的。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环节和师生合作完成实验的讲解环节。例如,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和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教师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如何计算试剂用量,如何确定试剂的纯度以及如何配置试剂,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在配置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试剂配置的主要方案。到了实验的讲解环节,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补充。这样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到实验中的原理、内容,更加熟悉实验的操作方法,将被动的实验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过程,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2.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改进实验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有限的学习空间,在网络和多媒体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化学实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可以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实验室的使用规则,实验室的维护,以及在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收集更多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制作成PPT,然后对任何一项中的注意事项提出合理的解释,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还要完善实验的考核方法,建议一套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网络资源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师生可以收集生物化学的网站推荐给学生,例如,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等。能够使生物化学中的实验教学脱离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3.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在实验的考核过程中,可以安排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的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最后的10%归实验技能竞赛的成绩。任何一项实验的成绩都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实验技能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评分。具体实验类型中不同的实验环节评分标准是不同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要适当的加大比重。例如,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验的操作过程各占到实验考核的30%,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各种实验评分的20%。实验课堂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个体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发挥教师的作用,还可以将学生评价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可以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让学生认知到自己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我的不足。

第6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使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教育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必须根据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科研促教,做到课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如蛋白质组学、基因诊断与治疗等)和教研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巩固理论知识,扩展知识面。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增设与药学相关的生物化学专题,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学、讨论。如果我们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则会忽略科学前沿、热点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需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选修课、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等,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更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缺陷,使得学生在课后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和多用为基础,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积极实践提问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以下手段: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二是自问自答的方式,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维;三是有些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章节(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及上讲台讲解,最后由老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如建立QQ群、电子邮件、精品课程网络师生互动平台等,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答疑,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考核机制改革

改革以往使用单一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需要多元化,如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研究进展、学术讨论会等,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种评价考核方式相较之前,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强调全面评价,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验学时的调整,首先,将教材进行更新,采用本院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其次,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由老师示范为主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给其他同学演示,其他同学再进行指正;最后,实验考核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除了课程结束后的实验操作考核外,还对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操作情况、实验报告、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查。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真正做到动手练习,提高实验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7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第8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酶工程;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08-02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作为生物工程主干课程以及下游课程的酶工程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饲料、洗涤剂、纺织、制革、毛皮、造纸、纸浆、环境保护、美容、化妆品行业等很多的领域。可以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酶”。目前,中国具有规模的酶制剂公司就有100多个,世界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而真正投产的仅有60多种。这么多公司需要技术人员建设,这么多产品需要人才去开发。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酶工程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是在修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酶工程课程的开设对于生物学的学生来说是整个知识的贯穿,确保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同时,也是继续深造的方向之一。很多的科研方向都是酶工程。例如新酶制剂的研发、酶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酶的优化与固定化、作为制药行业的酶靶标、酶的工业应用等都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另外,酶工程也是一个就业的好渠道。以酶制剂为先导的酶工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以国家外专局、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共同举办工业酶与生物催化大会,与会邀请很多知名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目的为促进我们酶制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酶工程课程的改革和提高,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从这个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本文总结笔者多年从事《酶工程》教学中的经验,希望能对从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法,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合理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仍旧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讲好一门课程是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首要条件。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为了更合理化教学内容,《酶工程》课程具体体现在:(1)注重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内容主干清晰、条理分明,将酶工程整个内容用一个流程图表示,简单易懂(见图1),根据流程图将本书内容进行划分,逐层讲授;(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定时从网上、数据库和各种参考书籍(收集十余门相关参考书籍)中搜集最新的知识;(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研究项目引进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介绍生产案例。有条件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参观、考察。经过合理化之后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新颖,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1]。

二、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学中积极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讲座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经常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出理论知识。多采用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发表能力,克服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三、将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

酶工程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在修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独立性差,而且基础知识不牢固。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提问米式方程(在二年级的生物化学中很重要、很基础的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针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单独利用2学时的时间把跟酶工程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再重新贯穿一遍,从而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平时上课的时候还一再跟学生强调生物化学课程很重要,是我们学习很多专业课的基础,也是考研的必考课程,这样同学在课后的时候开始自己复习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

四、调动课堂积极性

很多大学生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来到大学就感觉进入了象牙塔,精神上就已经放松了。我给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酶工程》课程已经有8个轮回了,课堂上学生大多数很沉闷、被动性很强。大学课堂应该是思维活跃的空间。这样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多变、竞争强的社会。还有很多同学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不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因此没有学习情趣,于是就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较差等现象。甚至有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连笔和本都不带,就是用“眼”看,要不就是睡觉,或者还有看其它书籍的,再就是缺课很严重。上课期间,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把头低下,没有人起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上课的时候留课堂作业,让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说我下次上课前要收的,课后学生会主动查相关资料。但是,我有时候收,有时候就不收。二是针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看其它书籍,或者不记笔记等)我就记住他们的名字,上课的时候针对这些同学,点出名字提问,学生感觉被老师重视和记住了,所以就会认真起来。

五、增强社会紧迫感

在读大学生对以后的人生态度想法不一,有的同学很有追求,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在辅修其它课程,等到大学毕业之后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而有的同学很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们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对以后生活很迷茫;或者认为我学与不学都一样,将来父母会把自己的工安排好,等等。而且后一部分的人不占少数。为此,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认识社会,努力学习,争取在社会上立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上,平均每一次课上都会给学生讲授一个哲理性的典故。例如,只有忍受艰苦才能雕琢成精美玉器的“佛祖的刻刀”;学会适应社会的“会走路的树——卷柏”以及“牡蛎的精神”;“珍惜机缘”中如何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垫脚石”;不要学习河边水牛的“惯性的枷锁”等等。把当前“学历贬值”,“经验饱和”、“工作压力”、“面对30岁我们该做什么”的数据展示给同学看,让他们了解自己将来面对的社会是需要真正人才的社会。社会竞争很强,现在就需要我们武装自己,才能迎接社会给予我们的责任和负担,不要作一只温水里的青蛙。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酶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的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环节:(1)课堂上,增加设计课程内容。例如,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同学们设计:蛋白酶的纯化路线,设计增强酶稳定和提高酶活性的酶分子修饰路线,设计增强酶稳定的固定化方法等。(2)开设实验课程。(3)以科研促进教学。课堂上,把与理论相关的科研案例讲解给学生听,同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并且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2]。(4)每当有国际、国内的会议在本地区召开的时候,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鼓励他们去听,这样学生会更好地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例如,在我们本地区召开的生物技术周,工业酶催化大会,生物技术大会等等。

七、渗透就业信息

酶工程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是生物工程的经济实体。酶工程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饲料业、洗涤剂、纺织、制革、毛皮业、造纸、纸浆、环境保护、美容、化妆品行业等很多的领域。因此,对酶工程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从《酶工程》课程的建设不仅是让生物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与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吻合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国内、国际著名的酶制剂公司,例如丹麦的诺维信,介绍他们的公司产品、现状、市场份额等等,给同学提高最直观的就业信息,开拓他们的就业方向。有了目标,也能鼓励同学们很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八、展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几点体会,相辅相成,共同激发学生对《酶工程》课程以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他们对其它课程的学习情趣。通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本年度我们有100多人参加《酶工程》课程考试,全部一次性通过。本文以《酶工程》课程为载体,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方法各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医学 生物化学 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教育方法上的改革也是在不断进行中。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新兴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

1.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很多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均采用传统保守的讲授式方法。这种被动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老师讲课也失去激情,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教学管理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生物化学这门非常难懂的学科来说,转变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实施以后得到无数好评的成功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2.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发源于美国,在美国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法律、商业和医学领域等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传入中国,这种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策划与准备,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相关内容组织与指导学生对已经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动脑思考分析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经验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激发同学对案例的兴趣,进而锻炼其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加上老师在学生分析后进行总结点评,加深学生对所设计案例的了解,从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设施的管理。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首先,教师要抓住案例教学法的本质与核心,对其具有灵活多样、调动课堂氛围的特点加以利用,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在对教学内容准备相应案例的时候,要多积累,多聆听,尽量将案例的查找与设计和教学内容做到相辅相成,案例还要贴近生活与临床实践,要让学生对其了解与熟悉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他们能力的目标。最后,教师要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的能力,要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紧密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目标。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对案例的了解与掌握程度非常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能够广泛阅读与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对学校基础设施的管理中,案例教学课堂中所需要的物品与设备,学校应该加以配合案例教学的管理工作,完善案例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管理工作中,学校应该尽量给学生在课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小组讨论氛围,为其提供固定的场所供同学集体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比较难懂难学的课程,在我们进行的实际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这门学科想学却无法提高成绩的现象。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现象,我们借鉴了其他学校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后,因此也尝试在部分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4.1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课前,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首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并且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运用教学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水平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的同时并能将其运用到临床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必须要是真实可信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是临床实践中等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教研室针对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设计,并且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最后对案例进行整合与编写工作。同时,设计出在课堂中能够具有教学意义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还要具有典型性,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层次的同时还要注意量的适度以及难易程度。

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中,教师应该将本学期生物化学这门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告知大家,让学生提前了解与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在课堂中积累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4.2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以核苷酸代谢为例

案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师课前认真收集与整理有关此案例的相关资料与信息,通过临床疾病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理论知识的前提,在课上向学生讲述相关案例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有关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案例的执行情况:教师在讲解核苷酸代谢这堂课时,可以引用“痛风症”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并对其进行分析,这种病变常常侵袭关节及肾脏组织,病变一旦发作,就会使多个关节犹如刀绞一般疼痛无比,而且症状蔓延迅速,严重时会导致残疾、肾衰竭等并发症。针对这一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应包括:发病症状、常规检查的种类以及各项检测指标。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酸又是怎样形成的?尿酸的来源又是什么?患这种疾病的病人又应该注意些什么?最后,逐步引入本章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核苷酸的代谢。痛风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的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症状。在这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一下如何在临床治疗这类疾病的病人,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创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总结情况:通过利用日常比较常见的“痛风症”为引子,在课堂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学生与老师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完整节课。

4.3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极大的拓展了思路,提高了综合教学水平。整个教学课堂的氛围也是轻松愉快的,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为最终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5.结语

案例教学法一直深受国内外教学队伍的认可。我们教研室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与管理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来,希望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案例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实用性的医学人士。

参考文献:

[1]雷呈.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3).

[2]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