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历史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认真翻阅研究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与初中同行及学生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以来带高一新生的感受,对初中学情进行力所能及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兴趣多元,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其二,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探求积极性不够。历史学科必备能力,诸如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匮乏。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其四,学习习惯较差,“要、等、靠”思想明显。由于体制原因,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似乎与历史学科“绝缘”,几年下来便没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操作一般为“师说生抄结合划道道”,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甚至每遇有考试难题便抛出“老师没讲”、“老师没总结”、“老师没让记”等无数条“充分” 理由以释然了事。
2.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大前提
处于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仍在积极进行着,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想象仍然严重且明显,新理念与教学实践并未真正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2 遵照课程特点,大胆打破教材编排,低起点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事物特点的总结是为了研究该事务的本质特性,高中历史学科上述特点是客观的,是实际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规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有经验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及课程需要,可以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结构,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并找出衔接点。
23 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课,重塑历史学科价值与地位,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历史课是以“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的角色出现的,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个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课,就是实实在在高中历史印象课,有人称其为“洗脑课”,通过第一课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在先,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预习时都要关注。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备听课时特 别关注;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要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实表明,初中生喜欢也习惯了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态非得待以时日,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及时引导。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及评价认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习惯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积累和初步尝试。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势必将加快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高一下学期如何提高历史成绩?这是很多高一文科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和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政治和历史学习方法学政治光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才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做题时才会更容易去分析懂。现在考试考查的不仅仅是识记能力,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要以学会为主。
学历史首先也是要背下来,然后各章节知识点要综合起来学,不能孤立地看,因为高考考查的多是综合题,所以要想考高分就要多做历史题目多练习,题目做多了还要反观出题者的命题意图,然后学会总结答题思路,学文并不比学理简单。文科虽然不需要计算,但是却要求同学们理解能力极强,会分析、思路清晰,能找到采分点,所以答题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无论是学政治还是学历史,都不简单,大家可以选择一科自己擅长的去学,这样考试才会得心应手。
二.如何学好政治历史首先,在以前你自认为背得很熟练时,其实知识的掌握时很不牢固的!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多翻书,“万变不离其宗”,你不要忽略书上的每一句话,特别时正文后的小字,很多选择题中不清楚的知识点在书上可是有原文的!这一点我以前吃了很大的亏!
其次,做题的时候要仔细,不要以为时文科就可以马虎,举个例子,我以前错的,历史考试时列举了一位老人在南京马关辛丑各个条约签订后的生活状况变化,提的问题目时“请问这位老人生活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签订的哪个条约中的哪些内容有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只答了哪些条约,而忽略了内容!
第三点,背书背得太死而不会运用,这点可以多看点例题,如果时间紧没时间做题可以买一本全部是例题讲解的书,我以前用的是历史的《题典》,还不错,没有一道是需要动笔的,题目也很典型很多时候地方期末考试题都是上面的原题!
三.高中政治历史怎么考高分(一)我的高中政治老师经常说文科并不是只靠背!学好政治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背是必须的,因为答题的时候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理论的积淀,就什么也打不出来,但只靠背的话。没有思路,仍然没法得高分!首先,认真听课,把知识归类,多问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历史学科更需要融会贯通,历史事件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去记忆.会好很多!有个应试技巧:题目中文根本原因时。往往选择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的答案!可是尝试一下。
关键词:教学观念;模式;情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96-01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已经基本摆脱了"繁、难、多、旧"的弊病,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已经大为减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等提供了时间,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培养成对历史具有一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对象。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我在教学新课改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我们知道,学生的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总起来讲,不外乎阅读、记忆、思维和表达四种能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样就给中学历史教学给了一个警示: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要想使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步,历史学科能力大培养和训练也更应该从初中的小学生抓起,使历史的学科能力逐步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科能力的考查形式多样,变化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基础知识。在通常我们所讲的能力就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里首先强调已有知识,亦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犹如高楼大厦的根基,它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也就无从谈能力。任何考试,单纯能力的考查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上。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而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有效的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辅以精讲以助理解,从而强化记忆。教学时要注意边沿,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坚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
知识结构是历史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历史知识结构是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专著的高度研究教材,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教法上要以启发和导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历史之间特别是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逐章逐节逐单元进而逐本书,逐个专题地归纳和整理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结构交给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良好手段退化成简单的“再现再认”教学。
三、加强历史基础理论的教学
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归纳,从而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如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是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具体的理论作指导,在对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分析时都会感到茫然。如果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加之熟练的基本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会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在叫法上,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史实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单打一。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四、加强教学改革,寻求培养学科能力的最佳途径
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把各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不要因顾此失彼,也不要简单的认为阅读、记忆只属于低层次的能力而不予重视。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研究和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是“启”和“导”,教师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而一味的将现成的知识“喂”给学生,不是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足够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慢,而是教师的教法成旧呆板,教学理念老化。没有授给学生以“渔”,而只是授给学生以“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必要时辅以直观教具或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注意力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高难度的问题,实现“启”或“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五、加强基础年级教学,树立长期培养目标。
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及早抓起,从高一乃至初一就开始,树立长期的培养目标,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不要将高三办成速成班或速效培训班,使学生忽然间如泰山压顶一般透不过气来。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六、加强教者自身修养,确保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知识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善于搜索和研究史学最新动态,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往自己的知识源泉中汲水,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做好铺垫。
2.运用历史地图,促进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历史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地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地理的因素随处可见,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在历史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单凭文字和教师的口述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分析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的经过,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时,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其包括的因素。再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合理利用二战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见《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1页,教材插图: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化繁为简,得出德国的扩张情况:东侵奥捷波,北上占丹挪,西荷卢比法,匈南希保罗,控制欧洲后,进攻莫斯科。在讲授经过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本的插图,认识英军进攻的路线并引发思考,为何英军沿着海岸线作战?由此激发思考。讲述《》内容的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对比《》在长江内河通商口岸开放的深入程度,明确第二次时通商口岸达长江中游地区,而以后已经深入到长江上游一带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3.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3.1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习惯于“三分法”,梳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意义或原因、过程、作用,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上,习惯于“三段法”,梳理历史知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关注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教学方式上,习惯于教师讲解、提问、训练,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资源上,基本依据教材、教辅,习惯于教教材,习惯于教师的“一桶水”;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只通过考试一种方式、几个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3.2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能力中心,倡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当堂达标”。这主要是受高考改革倡导“能力立意”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虽有所进步,但给学生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导致各种考试周考、双周考、月考接连不断,各种讲义、教辅满天飞,学生成为能力训练的机器,历史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
3.3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表现为素质中心、发展中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下,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承担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责任。这正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上,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在教学资源上,拓展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教材教”;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解铃还需系铃人”,历史学科之殇,更是历史人之责任。虽然,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少年,素质教育也推行了多少天,但不少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知识信息,形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相悖,与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很容易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烦”就水到渠成,甚至发展为怕、躲避,最终带来的必然是教学效果无从体现。那么,作为历史人,我们如何才能春风化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润物无声,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速度、认知能力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呢?
高一年级是一个初高中衔接的年级,高一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转型期,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这个思维形成过程中,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过程处理不好,学生的思维层次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或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分化现象”——一些高分入学 的“佼佼者”,一学年下来以后,文化成绩出现了惊人的退步。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机地穿插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易将乘勇追穷寇”, 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材料,慢慢教会学生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概括、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只有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思维才能逐步摆脱形象思维的束缚,渐渐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自然而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高一年级是一个打基础的年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而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高一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矛盾的是高一历史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量大,头绪多,“前秦后汉,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学生一提到历史头就大。这时候的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老本行,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如何去解读晦涩的古汉字、如何掌握那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如何从书山题海中总结归纳出解题技巧与规律。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方法也多种多样,串联记忆法、比较分析法、联想记忆法、归纳分析法、口诀记忆法、做题训练法、交流复习法、重复记忆法等等多如牛毛。“把戏人人会玩,各有巧妙不同”。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针对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经验,帮助学生整理繁杂的历史史实,解决繁琐的记忆任务。要么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要么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或者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记忆;也可以把相关知识编成顺口溜、儿歌、俗语加以记忆;还可以把类似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比较进行记忆。不过,不论哪一种记忆方法,都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及时记忆。对于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列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
其次,教师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微调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对一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在复习方法上,教师可以把重点知识清单化,难点知识习题化,强化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剖析,再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对重、难点问题展开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层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后的训练中,教师要精选习题,充分利用好经典题,与书本知识联系紧密的热点题。练习的形式可以有课时练习、专项练习和单元练习。习题评讲时做到有的放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讲。坚持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进一步加强规范化训练,语言表达、书写格式等多方面、多形式地进行规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绪控制 元认知发展
1 引言
我校高一年级学生主要来自柳州地区各县,知识面相对较窄。特别是出于升学的压力,各县、乡、镇初中都基本上放弃了历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在学生眼中,历史就是地地道道的“副科”。上高中后,这些同学把“副科”思想遗传了下来。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历史的学习,加之原来的基础差,听课非常吃力。而且,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使学生学历史味如嚼蜡,缺乏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思想。如何控制好学生情绪,利用短暂的四十分钟把学生调动起来,使他们逐渐确立学好历史的信心,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尽快提高历史成绩,是我校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元认知实验研究对历史教学的干预,对学生进行情绪控制教育,强化元认知体验,促进元认知监控的训练,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愉悦感,提高学生元认知发展水平,达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准备阶段
2.1.1 实验对象:04届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1)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生人数,入学及段考成绩、学习环境、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基本相当。
2.1.2 实验教材:刘善循教授主编的《学习环节优化的策略》、《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日本心理学教授多湖辉著《高效读本》及相关资料。
2.1.3 实验程序:前测:高一上学期段考为前测。后测:高一下学期为后测。并进行针对性分析,得出结果。
2.1.4 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实验班实验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体验。
2.2 实验阶段
根据准备阶段了解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然后具体实施。
2.2.1 利用每周日晚上给学生上学法课,掌握元认知知识及元认知体验。利用情绪控制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
2.2.2 运用刘教授的“自我精神训话”方法进行训练。每节课前用3分钟时间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自我精神训话”,让学生从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妨碍自己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不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
2.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课外时间,尽可能多的接触学生,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移情历史,所谓“爱屋及乌”。
2.2.4 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强化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⑴ 将研究性教学模式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发扬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更人性化。
⑵ 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历史知识生动再现给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高涨的学习情绪。
⑶ 重视热点问题。在讲解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时,鼓励学生针对现实,大胆发表议论,充分发挥高中生关心天下事在历史学习中的潜能。
⑷ 课堂上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历史是文科中的数学,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时加强学科渗透,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⑸ 强化成功的体验。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注意从多角度分析,不给学生结论,而是要求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撰写小论文,并推荐到校刊物上发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历史的愉悦感。
3 实验结果
3.1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学生元认知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强化了元认知体验。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加强,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知识性大为提高。
3.2 原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明显比对照班活跃。
3.3 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历史的眼光比较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学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学习水平有所提高。在校刊上发表的历史小论文6篇,参加柳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地方历史知识阅读竞赛活动》获集体二等奖,历史调查报告获优秀奖。
3.4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实验班与对照班历史成绩比较: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历史成绩比较
.
实验班(n=68)
对照班 (n=66)
.
X
S
X
S
T
P
.
前测
70.29
14.92
69.33
13.51
0.509
0.613
后测
106.25
20.98
94.12
25.64
3.775
0.000
.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的历史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4 讨论
4.1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结合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元认知体验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情绪控制,完善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当代中学教育发展要求的。
4.2 所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愉快的情绪可驱使人积极行动。因此,强化元认知体验,加强对学生情绪的控制,使学生消除学习历史的畏难情绪,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积累起干劲和冲力,这对于历史教学尤为重要。
4.3 高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一个特殊阶段。一方面,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有独立行事的强烈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是可行的,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又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学生又有比较强烈的依赖性。他们容易冲动,容易因小的挫折而产生大的情绪波动,形成消极的情绪,影响历史学习。所以有必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情绪控制,使之朝着积极方面发展。
4.4 “读书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预知未来。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重视由历史原因引起的热点问题,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去分析现实、预测未来。这样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绪控制,提高教学效率。
4.5 要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哪些所谓“后进生”,更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我也能学好历史”。
4.6 在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紧,时间不足,导致计划中的个别环节实施得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计划。今后我们将尽可能创造机会,加以补充和完善。
5 小结
将元认知实验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增了,学习历
史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有效控制学生情绪,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高、并把实验成果加以推广,为历史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善循著《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2] 善循著《学习环境优化的策略——提高学业成绩的技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强求史实史料面面俱到。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这需要学生在初中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课程背景下的师生状况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时历史学科被视为“冷门”“副科”,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随着中考的结束,学生已基本遗忘课文的主干知识,基础性知识普遍较为薄弱,这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是个挑战。
2.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对初中课程及教材了解不多,旧的教学观念及习惯积重难返。我们现在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课时有限,教师有时会为了赶进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和重点强化,忽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式、探究性的目标要求。对此及其上述分析,我们该怎么办?
二、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有位教育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认识你的学生,发现并指出他的优点,这是激励的基点。肯定他的成就,赏识或暗示他的方向,你将托起明天的太阳。”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接连。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也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4.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5.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课件等。此外,教师也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
6.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灵活运用课程资源,通过图文信息加强对某一阶段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解读,以弥补学生只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不足,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