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教师 高中生 浸润 语文素养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必须经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博大精神且孕育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恒久绵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回避浸润这一教与学过程。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师为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夙兴夜寐,勤耕不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中生在教师埋怨、自己拼命的变奏曲中结束了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教与学中的“微循环”问题,即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浸润问题。
那么,什么是浸润呢?有人说浸润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点盐,把白菜萝卜放进去,时间长了味道就出来了;也有人说浸润就好像在沙漠中注水,过程是恒久的、绵密的,即便停止了注水了,水亦然在慢慢渗透,如此,不断注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人说,浸润正如生命体的成长,是经过细胞的生长、分裂来完成的,可生命细胞的养分是生命体的微循环系统直接提供的,解决微循环问题就是解决生命成长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也说明了一个共性问题,即浸润是与积累密切关联的学习过程,但又不能等同于积累。
但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过程更像人的成长,是漫长的,不但得有大量的物质投入,更得有大量的精神投入。浸润从表面上看,短期内并无明显变化,但经过长期的浸透、濡染等,结果往往是惊人的、不可逆转的,是革命性的。人的成长离不开积累,浸润更离不开积累,只有积累量的达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的变化,才有可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与学中首先要做好积累的工作,积累知识、方法、文化、智慧、思想等,也只有不断积累,高中生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浸润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且又不完全等同于积累。
浸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笔者以为在语文学科中,这里的“真正成果”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打个比方,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本领后,十年内不再骑自行车,一旦再骑,我们依然会骑得稳稳当当,这就是素养,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素养,正常情况下,一生都不会失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正是如此,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浸润是最有实效的方法。
“浸润”实际上参预了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浸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主动浸润,是自觉自愿的;一是被动浸润,是外界强加的。浸润,可以是杂乱无章的,也可以是有条不紊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可以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随意为之的,但高中师生须务求高效。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是师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可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浸润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但长期以来,浸润又不被重视,为什么呢?不是高中语文教师不知道浸润的重要性,而是浸润来得太慢了,在人们纷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背景下这是急功近利者极不愿意做的事,可见,实现浸润的目标,教师得有怀,患得患失者永远不会重视浸润,更不会在高中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还有,目前有许多教师把学习方法视作救学生于学困的法宝,尤其重视技巧性,由于方法的异化,很多教师忽视了浸润,从而损害了语文教与学的根本。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能速成的,因此无需“育肥”,教师只要坚持本真的方法,就能真正让学生插上奋飞的双翅。再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际是一种高难度的操作,就浸润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优美情感、高尚品德、智慧精神等而言,稍有疏忽就会使课堂上的浸润教学灰飞烟灭,因为浸润需要时间,没有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浸润目标的,因此,浸润尽管具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与学面貌的作用,但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与运用的误区,对浸润产生损害也是自然的事,可见,高效课堂在高中语文的浸润教与学中是最为锋利的一把双刃剑,千万要慎用。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利用好书本、课堂对高中生的浸润,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浸润。文本诸多因素的浸润培养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推进。
【摘要】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乏味枯燥的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更让学生们一直以被动的接受方式来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质量逐年降低的恶性循环中。在新课标下,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去迎接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是本文重点探讨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感到自豪和光荣。可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课下同学们都忙于做数理化作业,对语文作业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很少问津。难怪有的语文老师感叹“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1、“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3、“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二、做好备课,做好课堂准备
1、教师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2、建立师生间的默契。
要想高效率地上好课,没有学生的“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讲求的是师生间的默契和互动。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主体是达成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如果摆不正这个位置,一切都是空的。经常在听课时看到教师在激情四射地讲学生在下面麻木地应和,这样的课仅仅是教师的表演而已,学生也就成为了表演的道具,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有什么效率而言的,最多是教师表演的好坏,而学生呢?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课堂肯定不会有效果,更别说高效了。
3、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过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我们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我们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采用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方法
1、情感组织教学。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也能达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饱满的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会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教师进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讲授,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因此,教师的情感,在组织教学中有异乎寻常的作用。
2、语言艺术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向上。因此,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
3、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来组织教学。如教师发现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十分集中时,可加重语气强调“同学们,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大家注意听讲”。这样全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用顽强的意志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只凭随意注意,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抑制现象。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将随意注意转化为不随意注意,使教学活动成为有趣的事,让学生乐而不倦。但是,如果只凭不随意注意,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不随意注意不能持久,它往往随着特殊刺激的减弱而消失。因此,要善于运用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来组织教学,使两种注意巧妙结合,交错有致,成功地组织教学。
4、用激疑法组织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问则疑,疑则思。教师通过‘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布障设疑,激起学生的疑问,通过释疑使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机智结构最优化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
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五、重视课堂作业设置,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要立足于一个现代化的新的知识观视野,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要考虑到我国班容量大,大量的野外活动难以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家长和社会对知识的渴求等特点,以及考试制度等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理论才不会是空中楼阁难以实施,新课程提出的理念也才不会是徒有形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信息化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及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在这一时代背景和教育改革要求下,逐步开始加强信息化在课堂中的运用。因此,面临信息化教学的日益普遍和教育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加深,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探讨一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作为母语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是较为容易掌握的,至于语文成绩的提升更多的还是在于平时积累和大量习题练习背后掌握的做题技巧和方法。而根据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普遍反映,诸如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分析等部分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有大量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融会贯通,通晓其大意、主要写作思路、分析技巧以及其中的文化精髓等。因此,为促进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教师课堂授课效率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大力引进信息化的运用,以期在信息化带动下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运用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化的运用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教学效益不容置疑。但是,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所展示出的教学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审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为信息化在下一步教学中的优化运用提供建议,进而在不断改进和改善信息化运用策略的基础上,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信息化的运用而言,大多还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教学层面,并且对于信息化运用的提倡和督促力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在课堂具体使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分析等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换言之,当前语文课堂对信息化的运用过于浅薄和形式化,没有考虑学生对晦涩知识的实际讲解需求和学生对课堂中信息化运用的实际要求。诸如此类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置否的,关键还需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的整体有效运用,以期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前教育教学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抓住机遇,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以信息化的运用为依托,实现课堂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质量提升及效率提升,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已不足为鲜、日益普遍并被广为接受。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信息化的良好运用更是深受其益,特别是在掌握如何正确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其效果尤其明显。
三、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运用的策略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针对语文教学信息化运用现状,并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特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运用的策略,通过解决所出现的问题逐步实现在信息化这一教学方法下对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
1.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查询方式做好课前预习
在日益丰富和完善的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下,许多高中生由于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并不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来查询语文学习知识,因此缺乏课前预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此由教师来对其课前预习做出合适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化引导,使学生学会并善于运用当前信息化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有利信息资源,继而进行相当程度的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不仅仅会加深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充分了解,也会因网络大量精彩信息的共享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样,对语文课堂教学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以媒体教学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先导性的。但光凭多媒体教学的盲目使用,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学生的兴趣进行巧妙结合,例如,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课堂讲学制定相关的PPT、视频等,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网络流行元素,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可视、可听、可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的良好运用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时跟进和改变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高中生不能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方法,对于自身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灵活跟进和改善。这样会造成教与学的相互脱节,使语文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并且不利于从根本上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加强督导和沟通,使学生逐步适应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双向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这一方法策略是顺应潮流的正确之举,其有益之处我们有目共睹。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也值得引起重视,并且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 现代交际,2013(02)
[2]陈国瑞.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J]. 学周刊,2014(12)
关键词: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而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也离不开此项工作。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趣味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入趣味性教学的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语文教学开展趣味性教学也能够很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要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要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建立这种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促进课堂轻松教学的教学素材。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其对新鲜生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十足的求知欲。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可以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素材,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多元化朗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环节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是学生情感倾诉和表达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要注意“读”环节的科学性,这样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往往没有在学生“读”的能力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这部分文章,并采取分组或游戏等形式,使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感氛围,采取特定的信息表达手段,利用某一事物的特征及与事物相关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这种设置教学情境的手段,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得以强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置之中,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一种引入教学情境的方法。这种形式相比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入方法而言,也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该形式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相关特点,全方位地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准确的表达,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授课之中,教与学也能够得到双向的提升。
四、优化教学语言,注意教学风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称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风格能够直接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加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的一种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语言风格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和文学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趣味性教学一直都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需要经过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而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准确实施。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教师也要提倡,并且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趣味性教学,加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提升,尽可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翟磊.趣味化是高中语文优质课的重要标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1):30-31.
[2]刘红.新时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南北桥,2016(2):30.
[3]俞光序.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5(19):47.
(巴东县民族职业高中湖北巴东44430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吕淑湘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密切联系,必定生动活泼。”这些理论指明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教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
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要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些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彻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须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
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三、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关系;融洽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在高中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对高中生来说,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阶段,这时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学科,更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方法进
行指导。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很多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仍
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师仍带着神圣的光环处在高高在
上的位置,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1.师生关系疏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不再仅仅通过课堂上的
学习模式进行学习,更加利用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广泛地学
习,例如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使用都为师生关系疏散化提供了条
件。另外,在学校组织方面,每位语文教师同时需要教几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都是六十至七十人之间,教师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下,就很难与每个学生都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疏散化。
2.师生关系单一化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单一,往往只重视
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学科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作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全方位教学。因此,就促使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只确立教与学的关系,而没有全方位构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发挥教师课下的朋友关系。因此,使师生关系单一化,讲授的课程也就枯燥,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
吸收。
二、如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的师范学校里都会有这样的名言标语,即“学高为师,身
正为范”,由此可见,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在课下培养与学生的感情,全面地关心和了解学
生,正确对待和宽容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有被尊重的愉悦感,在语文学习中也有了更强的动力支持。最后,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和精神上的沟通,尤其对于高中生,思维和想法已经相对成熟,有了自己的主见,教师应该更多地理解和引导学生,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自从新课标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成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兰菊.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4).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而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表现,在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大批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会共同生活、会学习、会工作、会生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给学生一片天空
民主化的教学观应是跨世纪教师 现代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 引导学生在民主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具有多种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甚至沸腾状,通过讨论与争辩,学生的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性、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应运而生。其二,作为教学上第二种力量的“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保持适度的压力,使其时时谨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实际上,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接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其三,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而这种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其四,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形成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正是跨世纪现代新人所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与素养,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执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铸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灵魂。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三、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 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3)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4)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